別名 | 博落、高腳銅告牌、紫背金錢、虎耳草、防風(fēng)七 |
漢語拼音 | huang shui zhi |
英文名 | Herb of Himalayan Foamflower |
藥材基原 | 為虎耳草科植物黃水枝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黃水枝 多年生草本,高22-44cm。根莖橫生,黃褐色,具鱗片,直徑3-6mm。莖不分枝,有縱溝,綠色,被白色柔毛。基生葉心形至卵圓形,長3-8.5cm,寬2.5-11cm,先端急尖,基部心臟形,邊緣有腺毛和不整齊的鈍鋸齒,齒端有刺,上面綠色,被白色腺毛;葉柄長18cm,有伸展的長柔毛或腺毛;莖生葉互生,2-3枚,葉較小而柄短,葉脈掌狀5出,較明顯,黃褐色?偁罨ㄐ蝽斏,直立,長8-25cm,密生短腺毛;苞片小,鉆形;花梗長約10mm;花萼白色,鐘形,裂片5,三角形,先端急尖;無花瓣;雄蕊10,較花冠長;花絲鉆形;雌蕊1,心皮2,不等大,下部合生,子房上位,1室,花柱2。蒴果有2角。種子多數(shù);ā⒐4-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臺灣、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980-3800m之林下、灌叢和陰濕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根莖細(xì)圓柱形,直徑3-6mm。表面褐色,具多數(shù)黃褐色鱗片及須根。莖細(xì),圓柱形,有縱溝紋,長22-44,直徑3-6mm,灰綠色,被白色柔毛。葉多破碎,基生葉卵圓形或心形,長2-8cm,寬2.2-11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邊緣具不整齊鈍鋸齒和腺毛,上面疏被腺毛,葉柄長5-15cm,被長柔毛和腺毛;莖生葉較小,掌狀脈5出,較明顯,葉柄短。有時可見枝端有總狀花序,密生腺毛,有的可見蒴果,長約1cm,具2角。氣微,味苦。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甲醇提取物對人血漿膽堿酯酶抑制活性較強,表現(xiàn)出大于80%的抑制活性。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寒;無毒 |
歸經(jīng) | 肺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
功效分類 | 平喘藥;活血祛瘀藥 |
主治 | 瘡癤,無名腫痛,咳嗽,氣喘,肝炎,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搗爛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治咳嗽氣喘: 鮮黃水枝一兩,芫荽四至五錢,水煎沖紅糖。每日早晚飯前各服一次,忌食酸辣、蘿卜菜。(江西《草藥手冊》)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四川武隆藥植圖志》:治耳聾,氣喘。 2.《四川中藥志》:散寒表汗,活血去瘀。治跌打損傷。 |
考證 | 出自《四川武隆藥植圖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Tiarellae Polyphyll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Tiarella polyphylla D.Don |
科屬分類 | 虎耳草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