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較剪草、鯽魚膽草、山過路蜈蚣、蜈蚣草、行路蜈蚣、節(jié)節(jié)花、鯽魚草、龍膽草、苦膽草、節(jié)節(jié)白花、細葉假紅蘭、散血草、黑頭草、蕎糕草、野甘草
|
漢語拼音 |
er cao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茜草科植物耳草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耳草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莖近直立或平臥,小枝密被短粗毛,幼時近四棱柱形,老時圓往形,節(jié)上常生根,葉對生;葉柄長2.7mm,托葉膜質(zhì),被毛,合生成一短鞘,先端5-7裂成剛毛狀;葉片近革質(zhì),披針形或橢圓形,長3-8cm,寬1-2.5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微下延,上面平滑或粗糙,下面常被粉末狀短毛,側(cè)脈4-6對。聚傘花序密集成頭狀,腋生;無總花梗;苞片披針形,微小;花4數(shù),近無梗;萼筒長1mm,被毛,裂片披針形,長1-1.2mm;花冠白色,長2.5-3mm,裂片長1.5-1.8mm,廣展;雄蕊生于花冠筒喉部,花藥伸出;柱頭2裂。蒴果球形,直徑1.2-1.5mm,熟時不裂。種子每室2-6顆,種皮有小窩孔。花期春未夏初。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南和西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草地、林緣和灌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全草長25-50(-100)cm。根粗壯堅硬。莖圓柱形,直徑約3mm,小枝稍具四棱,密被短毛,節(jié)稍膨大,有須根。葉對生,黃綠色,薄革質(zhì),微向內(nèi)卷,展平后呈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6cm,寬約1.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稍粗糙,下面被柔毛,脈凸出,側(cè)脈3-6條;托葉2片,合成一短鞘狀,先端裂成5-7條剛毛狀刺,膜質(zhì),被柔毛。葉腋間常有殘留聚傘花序或小果。氣微,味極苦。 以葉多、色黃綠、具花果者為佳。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1),烴(hydrocar-bon),耳草堿(auricularin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涼血消腫藥
|
主治 |
感冒發(fā)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腸炎;痢疾;痔瘡出血;崩漏;毒蛇咬傷;乳腺炎;癰癤腫毒;濕疹;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生草藥性備要》始載有較剪草。后《嶺南采藥錄》之鯽魚膽草條下有別名較剪草,該條云:"草本,葉對生,形尖長,全邊,細碎之花,自葉腋生出。"據(jù)此描述,與當(dāng)今茜草科植物耳草相符。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Hedyotidis Anriculari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Hedyotis auricularia L. [Oldenlandia auricularia]
|
科屬分類 |
茜草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