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青龍湯、細辛五昧湯
    

  



  

    處方來源
    《傷寒論》。
    

  …" />
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 >> 正文:小青龍湯功效主治藥物組成
    

小青龍湯

別名
青龍湯、細辛五昧湯
處方來源
傷寒論》。
藥物組成
麻黃3兩(去節(jié)),芍藥3兩,細辛3兩,干3兩,甘草3兩(炙),桂枝3兩(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加減
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3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莖花如1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1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4兩;若喘,去麻黃,加仁半斤(去皮尖)。
功效
解表散寒,溫化飲。發(fā)越風寒,分利水氣。行水發(fā)汗。外發(fā)太陽之表實,內(nèi)散三焦之寒飲。
主治
外感風寒,內(nèi)停水飲。惡寒發(fā)熱,無汗,咳嗽喘促,痰多而稀,不渴飲,或身體疼重,肢而浮腫,舌苔白,脈浮或浮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溢飲;咳逆倚息不得臥;婦人吐涎沫。肺氣不利,咳嗽喘急,胸膈煩悶,痰盛涎多,喉中有聲,鼻塞清涕,頭痛目眩,肢體倦怠,咽嗌不利,嘔逆惡心。時行風邪在肺,咳嗽喘急多痰,而陰寒氣甚,邪不易解者;瘟疫,若傷風兼寒而發(fā)熱咳嗽者;外感之嗽,若冬月寒盛氣閉,邪不易散者;實喘,若冬月風寒感甚者。肝肺受寒,咳嗽喘急。水寒相搏發(fā)呃。水寒射肺而咳,脈浮;痰飲停于胸咳嗽;勞極,形寒寒飲傷肺,肺傷少氣,咳嗽鼻鳴。水寒在胃,久咳肺虛。冷嗽;喘因寒邪入肺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咳動肩背,呼吸不利,右寸沉而緊,亦有六部俱伏者;齁喘者,積痰在肺,遇冷即發(fā),喘鳴迫塞,但坐不得臥、外寒與內(nèi)飲相搏。妊娠感風寒喘嗽。秋濕內(nèi)伏,冬寒外加,脈緊無汗,惡寒身痛,喘咳稀痰,胸滿舌白滑,惡水不欲飲,甚則倚息不得臥,腹中微脹。
制備方法
用法用量
以水1斗,先煮麻黃減2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升,去滓,溫服1升。
用藥禁忌
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菜、生。
臨床應用
1.喘急:發(fā)熱喘急,頭痛下行胸脅,晝夜不安,面赤,不渴,二便如常,左脈弦虛,右脈空大,此無形之感挾有形之痰,表里合邪,互結(jié)于胸脅之位也,與仲景小青龍湯。
2.哮喘:用重劑小青龍湯(蜜炙麻黃15g、桂枝9g、五味子9g、干姜9-15g、制半夏30g、白芍30g,細辛6-9g、甘草9-15g)加減治療寒喘型及熱喘型支氣管哮喘24例,其中20例服本方1劑后,哮喘即平息,最快的約在服藥半小時后即氣喘平息,兩肺哮鳴音霍然消失。其余4例分別服至6-10劑后亦見效。其中寒喘型如寒痰粘稠者可加旋覆花白芥子、萊菔子、蘇子,熱喘型加石膏,痰熱壅肺者加魚腥草、開鎖,貝母、淡竹瀝。
3.咳嗽:姜佐景治張某,暑天多水浴,因而致咳,諸藥乏效,遇寒則增劇,此為心下有水氣,與小青龍湯,凈麻黃錢半、川桂枝錢半,大白芍二錢、生甘草一錢、北細辛錢半、五味子錢半、干姜錢半、姜半夏三錢。二日后,咳已全愈,但覺微喘耳,此為余邪,宜三拗湯輕劑。
4.溢飲:水飲流行,歸于四肢,當汗不汗,身體疼重,即經(jīng)所謂溢飲也,此癥以得汗為出路,然飲既流溢,亦隨人之臟氣寒熱而化,今飲從寒化,忌用辛涼發(fā)汗之劑,宜以辛溫發(fā)汗利水方合,治法擬用小青龍主之,麻黃三錢(去根節(jié),先煎去沫)、白芍藥三錢、干姜三錢、炙甘草三錢、桂枝木三錢、五味子一錢五分、法半夏一錢五分、細辛三錢同煎服。
5.肺脹:診得脈浮大,目如脫,氣急而喘,是肺脹之實癥,幸下元未虛,可施以發(fā)散,擬用小青龍湯主之,麻黃二錢(去根節(jié),先煎,去沫)、白芍藥二錢、炙桂枝二錢,干姜二錢、法半夏三錢、五味子一錢、細辛八分,水同煎。
6.小兒肺炎:辨證為表寒實證者,用小青龍湯(麻黃、桂枝、芍藥各6g,五味子、細辛各2g,干姜、半夏、甘草各3g)治療小兒喘息型肺炎11例,方中麻黃、桂枝、干姜、五味子快火急煎;細辛后下。煩重者重用五味子,痰稠者加竹瀝,苔黃者加黃芩。一劑兩煎,混合后分4-6次口服,喘重者隔30分鐘服一次。病情好轉(zhuǎn)后換服二陳湯善后,11例全部治愈。癥狀消失時間,其中最短2天,最長12天,平均3.8天。
藥理作用
①平喘作用《中成藥研究》(1982;3:22):用本方及其主要組成藥的不同組合的水煎劑和醇提取液與對照藥(鹽酸麻黃堿、鹽酸腎上腺素等注射液)進行對比研究。實驗表明,本方及其主要組成藥的水煎劑和醇提取液,對豚離體氣管平滑肌均有不同程度的松弛作用;并有抗組胺、抗乙酰膽堿和抗氯化鋇作用。實驗還表明,麻黃、半夏在本方中不占主要地位,本方去麻黃,半夏后的醇提取液仍顯示很強的抗組胺等作用。另外,對豚鼠藥物性哮喘有明顯保護作用,②抗過敏作用  《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1988;2:57):注射抗原前2或3小時給小青龍湯(100mg/kg),結(jié)果表明,本方能明顯抑制由蛋清(EA)和抗EAIgE抗體引起的豚鼠被動皮膚過敏癥,對組胺、血清素和乙酰膽鹼引起的炎癥反應均有抑制作用。③對耳血管及大鼠足跖溫度的影響《中成藥研究》(1985;8:41):實驗表明:本方醇提水劑能明顯增加離體兔耳血管的流出量;給大鼠腹腔注射本方后半小時,足跖溫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注射生理鹽水),且表現(xiàn)為先升后降的作用。
各家論述
1.《傷寒明理論》:麻黃味甘辛溫,為發(fā)散之主,表不解,應發(fā)散之,則以麻黃為君。桂味辛熱,首草味甘平,甘辛為陽,佐麻黃表散之,用二者所以為臣。芍藥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溫,二者所以為佐者,寒飲傷肺,咳逆而喘,則肺氣逆。《內(nèi)經(jīng)》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藥、五味子為佐,以收逆氣。干姜味辛熱,細辛味辛熱,半夏味辛微溫,三者所以為使者,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則腎氣燥。《內(nèi)經(jīng)》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是以干姜、細辛、半夏為使,以散寒水。逆氣收,寒水散,津液通行,汗出而解矣。水蓄則津液不行,氣燥而渴,半夏味辛溫,燥津液者也,去之則津液易復;栝萎根味苦微寒,潤枯燥者也,加之則津液通行,是為渴所宜也。水氣下行,漬入腸間,則為利,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麻黃專為表散,非下利所宜,故去之;芫花味苦寒,酸苦為涌泄之劑,水去利則止,芫花下水,故加之。噎為胃氣虛竭,麻黃發(fā)汗,非胃虛冷所宜,故去之;附子辛熱,熱則溫其氣,辛則散其寒,而噎者為當,兩相佐之,是以祛散冷寒之氣。水蓄下焦,滲泄可也,發(fā)汗則非所當,故去麻黃;而茯苓味甘淡,專行津液,故加茯苓。喘為氣逆,麻黃發(fā)陽,去之則氣易順,杏仁味甘苦溫,加之以泄逆氣。
2.《醫(yī)方考》:青龍者,東方木神,主發(fā)育萬物,方以發(fā)散為義,故名之。
3.《重訂通俗傷寒論》何秀山按:風寒外搏,痰飲內(nèi)伏,發(fā)為痰嗽氣喘者,必須以小青龍加減施治。蓋君以麻、桂辛溫泄衛(wèi),即佐以芍、草酸甘護營;妙在干姜與五味拌搗為臣,一溫肺陽而化飲,一收肺氣以定喘;又以半夏之辛滑降痰,細辛之辛潤行水,則痰飲悉化為水氣,自然津津汗出而解。
4.《研經(jīng)言》:古經(jīng)方必有主藥,無之者小青龍是也。何以言之?方中麻、芍、姜、辛、桂、甘各三兩,味、夏各半升。考古半升,約古分亦三兩。仲景每以半夏半斤配生姜三兩,五味半升配生姜三兩,此方正其例也。八味輕重同則不相統(tǒng),故曰無主藥;蛑^麻黃先煎即是主藥,豈知麻黃以有沫當去,不得不先煎,與先煎澤漆、先煎大黃有別。特以肺為水源,以此疏其壅塞耳!且本方加減法云去麻黃者四,麻黃在可去之例,豈主藥乎?匪特麻黃非主藥也,即桂枝亦不過因表不解發(fā)熱而用之,其與芍藥、甘草同用,全乎桂枝湯矣。桂枝即非主藥,芍藥、甘草更可知已,又何論半夏乎?此方本從桂枝來,而其義則在干姜、五味、細辛三味。本論于柴胡湯,四逆散方下云:咳者,加干姜、五味子、細辛,即此方主治之義。柴胡湯方下又云:咳者,去人參、生姜、大棗,加五味子、干姜,即此方用桂枝湯,所以必去棗、姜之義。然則小青龍為治飲家咳之方,故凡用干姜、五味子,而與若桂、若麻并施者,皆自此出。如《金匱》厚樸麻黃湯、射干麻黃湯,苓桂五味甘草姜辛湯、苓桂五味甘草姜辛半夏湯、苓桂五味甘草姜辛半夏杏仁湯、苓桂五味甘草姜辛半夏杏仁大黃湯六方是也。
5.《衷中參西》:仲景之方,用五味即用干姜,誠以外感之證皆忌五味,而兼痰嗽者尤忌之,以其酸斂之力甚大,能將外感之邪銅閉肺中永成勞嗽,唯濟之以干姜至辛之味,則無礙。而愚近時臨證品驗,則另有心得,蓋五味之皮雖酸,其仁則含有辛味,以仁之辛濟皮之酸,自不至因過酸生弊。
備注
青龍湯(《外臺》卷八引《千金》)、細辛五昧湯(《御藥院方》卷五)。
...
評論加載中...
網(wǎng) 名: (必填項)
評論內(nèi)容: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