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lái)源 | 《溫病條辨》卷三。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燥久傷及肝腎之陰,上盛下虛,晝涼夜熱,或干咳,或不咳,甚則痙厥者。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漸加至3錢,1日3次,約1日1兩,期年為度。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yīng)用 |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專翕取乾坤之靜,多用血肉之品,熬膏為丸,從緩治。益下焦深遠(yuǎn),草木無(wú)情,故用有情緩治。專翕之妙,以下焦喪失皆腥臭脂膏,即以腥臭脂膏補(bǔ)之。較之丹溪之知柏地黃,云治雷龍之火而安腎燥,明眼自能辨之。蓋凡甘能補(bǔ),苦能瀉,獨(dú)不知苦先入心,其化以燥乎?再雷龍不能以剛藥直折也。腎水足則靜,自能安其專翕之性;腎水虧則動(dòng)而躁,因燥而躁也。善安雷龍者,莫如專翕。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