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膽道蛔蟲病是指蛔蟲經十二指腸乳頭鉆入膽道,引起膽道阻塞、感染的疾病。見于農村,兒 |
童和青少年,女性略多于男性?煞譃榧毙园l(fā)作期和間歇期。 | |
中醫(yī)稱此病為蛔厥,是因腸寒胃熱,或肝膽氣機紊亂,或因驅蛔不當,以致蛔蟲竄入膽道而 | |
成。以突發(fā)上腹鉆頂樣絞痛,或伴嘔蛔等為主要表現的痛病類疾病。 | |
癥狀描述:
|
腹痛:呈陣發(fā)性絞痛,部位多在劍突下方略偏右側,可向右肩背放射。 |
惡心嘔吐:患者可吐出蛔蟲。 | |
黃疸:后期蛔蟲死亡,持續(xù)阻塞膽道,則黃疸較深。 | |
寒戰(zhàn)發(fā)熱:當有繼發(fā)感染時,可見寒戰(zhàn)發(fā)熱,汗出等。 | |
體癥描述:
|
腹壁平坦柔軟,腹肌多不緊張。 |
膽囊區(qū)可有壓痛和輕度反跳痛,長時間持續(xù)重壓時,反覺疼痛減輕。 | |
合并膽道梗阻及感染時,可有黃疸。膽囊及肝臟腫大并具有壓痛。 | |
發(fā)病原因:
|
病原為寄生在腸道內的蛔蟲。中醫(yī)認為此病多因寒邪犯胃、腸道熱蘊、驅蟲不當、消化不良 |
等原因,使腸胃功能失調,蛔蟲妄動不安,竄入膽道,以致肝氣閉郁,膽氣不行,蟲體擾動 | |
,氣機逆亂,不通則痛,故卒然上腹絞痛。 | |
一般經過治療可緩解,亦可自行痛止,但可復作。若治療不徹底,有可能并發(fā)膽癉、膽石等 | |
病。 | |
診斷要點:
|
臨床診斷依據:★ 主要指標:★ ★ 劍突下方略偏右處突然發(fā)生劇烈鉆頂樣疼痛,忽起 |
忽止,止時平息如常;★ ★ 吐出蛔蟲;★ ★ 十二指腸引流液找到蛔蟲卵;★ ★ | |
B超、CT或MRI檢查提示膽道蛔蟲存在! 次要指標:★ ★ 惡心嘔吐、黃疸或寒 | |
戰(zhàn)發(fā)熱;★ ★ 腹部體征相對輕微;★ ★ 大便常規(guī)檢出蛔蟲卵。 | |
病原學診斷依據:★ 十二指腸引流液找到蛔蟲卵;★ 大便常規(guī)檢出蛔蟲卵;★ 血液常 | |
規(guī)示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 |
實驗室檢查:
|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計數輕度增高,嗜酸性白細胞增高! 大便常規(guī)多可找 |
到蛔蟲卵! 十二指腸引流液,可找到蛔蟲卵。 | |
其它檢查:★ 靜脈膽道造影:可顯示膽道內蛔蟲條狀影! B超檢查:切面B超檢查可 | |
見膽總管內有蟲影。 | |
疾病辨析:
|
西醫(yī)與其它引起腹部劇痛的疾患相鑒別。 |
膽石癥, | |
急性胰腺炎、 | |
急性腸梗阻, | |
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等。 | |
中醫(yī)鑒別:膽石、膽癉(急性膽囊炎)、膽脹(慢性膽囊炎):以中年女性為多見,病勢略 | |
緩,無鉆頂感,膽囊區(qū)有明顯觸痛,B型超聲波等檢查可資鑒別。★ 胰癉(急性胰腺炎) | |
:持續(xù)性痛而無間歇,發(fā)熱及腹部體征明顯,血、尿淀粉酶顯著增高! 胃沖痛(胃穿孔 | |
):多見于成年男性,多有胃瘍等病史,常因暴食過多或食后用力而誘發(fā),典型者有板狀腹 | |
,膈下有游離氣體等。 | |
治療方法:
|
蟲擾膽膈證 |
證候:突發(fā)上腹鉆頂樣絞痛,緩解后為持續(xù)性脹痛,伴惡心嘔吐,吐出膽汁或蛔蟲,發(fā)熱, | |
黃疸,舌苔黃,脈弦數。 | |
治法:安蛔定痛。 | |
主方:膽道驅蟲湯 | |
用法: | |
加減:嘔吐,加制半夏、生姜、吳茱萸。 | |
中寒蟲擾證 | |
證候:腹痛時作,喜溫喜按,或腹部可觸及硬塊,四肢逆冷,心煩喜嘔,面色乍赤乍白,或 | |
得食痛甚,舌苔白,脈弦。 | |
治法:溫臟安蛔。 | |
主方:烏梅丸 | |
用法: | |
加減:嘔吐甚者,加陳皮、法夏;腹痛甚者,加木香、青皮;大便秘結,加大黃、檳榔。 | |
腸熱蟲擾證 | |
證候:隱痛時作,不欲飲食,食則吐蛔,身熱,面赤心煩,口渴,便溏臭穢不爽,舌紅,脈 | |
弦數。 | |
治法:清熱安蛔。 | |
主方:連梅安蛔湯 | |
用法: | |
加減:一般可加大黃、蒲公英、枳實等;苔膩、嘔吐者,加法夏、茵陳、生姜、米醋。 | |
脾胃虛寒證 | |
證候:腹痛綿綿,喜溫喜按,時有惡心,口吐清涎,或吐蛔、便蛔,手足不溫,面色淡白, | |
溲清便溏,舌淡,脈弱。 | |
治法:健脾益氣、溫中安蛔。 | |
主方:黃芪建中湯合理中丸 | |
用法: | |
加減:一般可加川椒、烏梅等;惡心嘔吐,加灶心土、山藥、竹茹;痛甚,加木香;面白、 | |
肢厥,加炮附子、細辛。 | |
其他療法:
|
針炙療法: |
★ 體針療法:主穴至陽,配穴陽陵泉、膽囊穴、足三里,用瀉法。 | |
★ 耳針療法:取穴膽囊、神門、交感,留針半小時。 | |
★ 穴位注射療法:取雙側膽囊穴,用50%玄明注射液或復方氯丙嗪,每穴0.5mL。 | |
★ 指壓止痛:讓患者俯臥,術者用雙手拇指按壓靈臺、至陽兩穴,由輕至重,直至疼痛緩 | |
解為止。 | |
★ 拔罐療法:在背部對應腹部疼痛部位拔罐,或腹痛局部拔罐。 | |
單方驗方: | |
★ 米醋60mL,川椒少話,加溫去渣,1次內服,每日1-2次。 | |
★ 烏梅30g,川椒9g,檳榔15g,水煎服,每日1-2劑。 | |
★ 烏梅10枚,檳榔、使君子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天。 | |
★ 蒲公英、茵陳各30g,大黃10g,煎水代茶飲,每日1劑。 | |
★ 生南瓜子120g,米醋半杯,白糖120g,先服溫熱米醋半杯,再將南瓜子、白糖 | |
共搗爛取汁,分2次服下。每日1劑,連服1-2天。 | |
評 介:
|
治愈:上腹痛等癥狀消失,B型超聲波檢查膽道內未見蛔蟲陰影。 |
好轉:上腹痛等癥狀減輕。 | |
未愈:上腹痛等癥狀未見好轉。 |
網 名: | (必填項) |
評論內容: | |
經論書籍: | 《經絡全書》 | 《四圣心源》 | 《內經評文》 | 《靈樞懸解》 | 《素問懸解》 | 更多>> |
傷寒金匱: | 《傷寒說意》 | 《傷寒心法要訣》 | 《傷寒懸解》 | 《傷寒尋源》 | 《傷寒醫(yī)訣串解》 | 更多>> |
診治書籍: | 《脈訣刊誤》 | 《脈訣乳! | 《脈理求真》 | 《脈確》 | 《脈象統類》 | 更多>> |
本草書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從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經》 | 《本草綱目》 | 更多>> |
方言書籍: | 《洪氏集驗方》 | 《華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經》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內科書籍: | 《中國醫(yī)籍考》 | 《中風論》 | 《重訂靈蘭要覽》 | 《重訂廣溫熱論》 | 《止園醫(yī)話》 | 更多>> |
婦科書籍: | 《產寶》 | 《產鑒》 | 《婦科秘方》 | 《婦科秘書》 | 《婦科問答》 | 更多>> |
兒科書籍: | 《保嬰撮要》 | 《保幼新編》 | 《慈幼便覽》 | 《慈幼新書》 | 《達生編》 | 更多>> |
外科書籍: | 《金瘡秘傳禁方》 | 《救傷秘旨》 | 《立齋外科發(fā)揮》 | 《傷科補要》 | 《傷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書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條辨》 | 《包氏喉證家寶》 | 《喉科秘訣》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針灸書籍: | 《針經指南》 | 《針灸大全》 | 《針灸甲乙經》 | 《針灸聚英》 | 《針灸神書》 | 更多>> |
醫(yī)論書籍: | 《思考中醫(yī)》 | 《四圣懸樞》 | 《塘醫(yī)話》 | 《推求師意》 | 《外經微言》 | 更多>> |
醫(yī)案書籍: | 《馬培之醫(yī)案》 | 《奇癥匯》 | 《三家醫(yī)案合刻》 | 《邵蘭蓀醫(yī)案》 | 《孫文垣醫(yī)案》 | 更多>> |
綜合書籍: | 《急救廣生集》 | 《景岳全書》 | 《明醫(yī)雜著》 | 《明醫(yī)指掌》 | 《儒門事親》 | 更多>> |
養(yǎng)生書籍: | 《食療方》 | 《壽世傳真》 | 《壽世青編》 | 《心醫(yī)集》 | 《服食導餌》 | 更多>> |
其它書籍: | 《本草問答》 | 《瘋門全書》 | 《厘正按摩要術》 | 《醫(yī)暇卮言》 |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