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瘡經久不愈,必然有“虛”、“瘀”的存在,且常!耙蛱撝吗觯蝠鲋绿摗,互為因果,成為瘡面難以愈合的兩大原因。以“虛”、“瘀”為本,“腐”為標,“虛甚瘀重”、“瘀甚虛重”作為基本病機。 急性感染期,邪毒(濕熱邪毒)熾盛,當用大劑清熱利濕解毒之品祛邪外出為先,迅速截斷扭轉病勢;好轉緩解期,正虛邪退,當中病即止,清熱利濕解毒之品漸減,益氣化瘀生肌之品漸增;修復愈合期,正虛血瘀為主,當益氣健脾補腎化瘀生肌為重。 顧氏外科是我國著名的中醫(yī)外科世家。在百余年的傳承過程中,長期致力于慢性下肢潰瘍的臨床研究,開展了中醫(yī)藥促進慢性下肢潰瘍創(chuàng)面愈合的全面、系統(tǒng)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采用分期辨證,內外合治的綜合治療方案,治療慢性下肢潰瘍,能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減少瘢痕形成,提高創(chuàng)面愈合質量,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筆者現(xiàn)將顧氏外科診治慢性下肢潰瘍學術思想及臨證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辨證求因,“虛、瘀”為本 慢性下肢潰瘍屬于中醫(yī)學“臁瘡”、“潰瘍”、“頑瘡”范疇。顧氏外科第二代傳人顧筱巖先生認為,臁瘡為濕熱瘀滯凝聚而成,下肢瘀滯濕阻,氣血不能暢通為其本。第三代傳人顧伯華教授認為,本病多因經久站立或擔負重物,勞累耗傷氣血,中氣下陷、絡脈失暢,影響局部氣血的運行,瘀血稽留于絡脈之中,肌膚遂失所養(yǎng),復因濕熱下注,氣滯血瘀而成。或小腿皮膚因破傷、蟲咬、濕疹等染毒而誘發(fā)。 第四代傳人唐漢鈞教授則認為“久病必虛”、“久病必瘀”,臁瘡經久不愈,必然有“虛”、“瘀”的存在,且常!耙蛱撝吗觯蝠鲋绿摗,互為因果,成為瘡面難以愈合的兩大原因。以“虛”、“瘀”為本,“腐”為標,“虛甚瘀重”、“瘀甚虛重”作為基本病機!疤摗、“瘀”、“腐”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產物。 他認為“腐”在本病的早期起主要作用,而“虛”決定了“瘀”、“腐”的發(fā)展程度,同時也是疾病后期的必然結果和主要矛盾,而“瘀”貫穿于疾病治療始終。 近年來,顧氏外科理論認為下肢慢性潰瘍的病機特點是“因虛感邪(風、濕、熱、毒),邪氣致瘀,瘀阻傷正,化腐致?lián)p”的過程,形成了“虛、邪、瘀、腐”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變化,從而出現(xiàn)各種病證。 其中“虛”、“瘀”為下肢慢性潰瘍難以修復的關鍵,為本;“邪”、“腐”是瘡面難愈合的重要因素,為標。并提出當從絡病論治慢性下肢潰瘍等難愈性創(chuàng)面,認為正氣虛損、絡虛失榮、絡脈瘀滯、邪毒損絡為其基本病機。 審因論治,內外結合 顧筱巖、顧伯華主張臁瘡一般以外治法為主,主張“祛腐生肌”,配合纏縛療法。對早期有急性感染者,宜清熱利濕,后期一般不必內治;若營血不足者,宜養(yǎng)血和營,通絡止痛。唐漢鈞在治療上注重全身與局部的辨證論治,主張內外合治。認為慢性下肢潰瘍,腐去肌不生或難生,關鍵在于“虛”、“瘀”的存在,故在“祛腐生肌”的基礎上,提出“補虛生肌”、“祛瘀生肌”。 內治方面,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隨著“腐一瘀一虛”三者主次偏盛,消長轉化,制定相應的“清”(清熱利濕類)、“通”(活血化瘀類)、“補”(益氣健脾類)之法。早期瘡面膿腐較多,濕熱毒盛,宜清熱利濕解毒為先,以“清”為主;后期瘡面膿腐脫盡,新肌不生,屬氣虛血瘀證,宜益氣健脾、祛瘀通絡,以“補”、“通”為主,并輔以少量“清”之品,以清除殘存的濕熱毒邪,防止疾病復發(fā)。 外治方面則根據創(chuàng)面所處階段不同,采用貼敷療法、祛腐生肌、補虛祛瘀生肌、煨膿長肉、熏洗療法、溻漬療法、熱烘療法、纏縛療法等多種療法綜合治療。 近年來顧氏外科認為下肢慢性潰瘍的治療當以補虛、祛瘀、祛邪為大法, 通過去除“虛”、“瘀”、“邪”的關鍵因素,使氣血運行流暢,推陳致新,既助氣血生化,又利邪毒清解,則瘡面得到精氣津血的濡養(yǎng)滋潤,修復得以進行,如此腐去肌生,瘡面愈合。結合《醫(yī)林改錯》:“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力,必停留而瘀”等理論,確立益氣化瘀治療法則,主張益氣化瘀貫穿治療始終。 同時,確立內治與外治相結合的分期辨證的序貫治療方案,主張在同一治療原則指導下,適時應用內治、外治法。通過內治,以調節(jié)整體而達改善局部的目的;通過外治,藥力直接作用于局部而達改善局部的目的。然臨證當分清虛、邪、瘀的性質、輕重和主次等,在疾病不同階段應有所側重。 急性感染期,邪毒(濕熱邪毒)熾盛,當用大劑清熱利濕解毒之品祛邪外出為先,迅速截斷扭轉病勢;好轉緩解期,正虛邪退,當中病即止,清熱利濕解毒之品漸減,益氣化瘀生肌之品漸增;修復愈合期,正虛血瘀為主,當益氣健脾補腎化瘀生肌為重。外治宜應用祛腐祛瘀補虛活血生肌的序貫療法,同時注重煨膿濕潤、煨膿祛腐、祛瘀化腐、活血生肌、煨膿生肌的應用。 分期辨證論治 顧氏外科治療慢性下肢潰瘍,一般按辨證分型論治。 濕熱毒蘊證 見于急性感染期。局部癢痛兼作,瘡面腐肉較多,膿水浸yin,或穢臭難聞,瘡周皮膚漫腫灼熱。伴惡寒發(fā)熱,口干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數。治宜清熱利濕,和營解毒。方用三妙丸、五味消毒飲加減。 常用藥物如蒼術、黃柏、薏仁、蒲公英、地丁草、當歸、生地黃、赤芍藥、丹參、皂角刺、生黃芪、牛膝、生甘草等。 濕熱瘀阻證 見于好轉緩解期。局部瘡面腐肉未脫,膿水淋漓。伴口干,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偏紅,舌苔薄黃膩,脈數。治宜清熱利濕,化瘀通絡。方用三妙丸、萆薢滲濕湯加減。 常用藥物如蒼術、黃柏、薏仁、萆薢、土茯苓、虎杖、當歸、赤芍藥、丹參、葛根、忍冬藤、生黃芪、皂角刺、牛膝、生甘草等。 氣虛血瘀證 見于修復愈合期。瘡面腐肉已盡,肉芽色暗淡不鮮,膿水清稀,新肌難生或不生。可伴神疲乏力,舌質淡,或有瘀斑,舌苔薄,脈細。治宜益氣化瘀,托里生肌。方用補陽還五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桂附地黃丸等加減。 常用藥物如生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當歸、赤芍藥、丹參、桃仁、葛根、熟附子、仙靈脾、熟地黃、牛膝、炙甘草等。 脾虛濕盛證 見于潰瘍日久。瘡面膿少而腐肉多,肉芽腫脹不澤,瘡周腫硬,納食腹脹,口中黏膩,口干不欲飲,身重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舌苔白膩,脈滑或沉細無力。治宜益氣健脾利濕。方用參苓白術散合三妙散等加減。 常用藥物如生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姜半夏、陳皮、蒼術、薏仁、丹參、黃柏、升麻、炙甘草等。 此外,慢性下肢潰瘍,多有下肢靜脈曲張;而下肢靜脈曲張與靜脈壁薄弱、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腓腸肌泵功能不足以及靜脈高壓、靜脈郁血密切相關。 故顧氏外科認為,前者中醫(yī)辨證為氣虛下陷,根據“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主肌肉”、“肝主筋”、“腎藏精”和“久病及腎”、“下者舉之”、“陷者升之”等理論,臨證當重用益氣健脾、補腎益精、升陽舉陷之品,如生黃芪、黨參、柴胡、升麻、葛根、荷葉、yin羊藿、熟附子、熟地黃、黃精、山萸肉等,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靜脈壁、腓腸肌泵及深靜脈瓣膜的功能。 后者中醫(yī)辨證為瘀血,根據“久病入絡”、“久瘀入絡”及“絡以通為用”理論,當注重使用通絡生新之品,如水蛭、地龍等蟲類,忍冬藤、雞血藤等藤類以及絲瓜絡、路路通等絡狀物,以期改善靜脈高壓及瘀血的病理狀態(tài),加速瘡面修復,減少復發(f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