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yī)錢育壽從醫(yī)五十余載,擅長內兒科,一生虛心好學,博采古今學說,有較深的理論造詣,精湛的醫(yī)術,豐富的經驗,良好的醫(yī)德醫(yī)風,深受群眾信仰,為江蘇省名中醫(yī),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曾任常州市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兼職教授、江蘇省中醫(yī)學會理事、江蘇省中醫(yī)
兒科學會副主任、常州市中醫(yī)學會秘書長,公所帶教的學生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qū)。余在隨診中,獲益匪淺,現(xiàn)介紹其在臨床診治過程中,對
白術在兒科的認識應用經驗。
1 白術的理化性質及做法
白術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產于我國的浙江、安徽、江蘇、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省,而以浙江的產量最高,質量最優(yōu),其中又以于潛、昌化、天目山一帶生長的野生白術最具盛名,稱“
于術”。因其形盤結古怪,猶如猴頭、狗頭狀,故有“猴頭術”、“狗頭術”的俗名。白術入藥甚早,《爾雅》中已有記載,不過那時它不叫“白術”,而被稱為“
山薊”、“楊薊”,在《神農百草經》中,它才有了“術”的稱謂。在其他本草著作中,還可見到“山芥”、“
天薊”、“山
姜”、“
山精”、“山連”、“氣力伽”等別名。古人對白術的加工非?季,除按照采挖季節(jié)分為“生術”、“生曬術”和“冬術”外,還根據(jù)臨床需要進行特殊炮制,常見的如經過直接炒制的炒白術、焦白術,常用的有:生白術,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分檔,洗凈,稍浸,潤透,切厚片,干燥即可;麩炒白術,取麩皮,撒入熱鍋中,用中火加熱,等冒煙時,倒入白術片,炒至表面焦黃色,有香氣逸出時取出,篩去麩皮即可,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虛食少,
泄瀉便溏,胎動不安。土炒白術,取灶心土(
伏龍肝)粉末置鍋內,用中火炒熱,倒入白術片,拌炒至表面掛土色,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篩去土粉。經土炒和麩炒后有健脾止瀉作用。另外還有用蜜水、姜汁、米湯、酒類等輔料進行炒制。
2 白術的藥效功能
白術的主要功能是補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
胃氣虛,不思飲食,
腹瀉腹脹,
水腫痰飲,
黃疸濕痹,小便不利,頭暈
自汗,胎動不安等癥的治療,被歷代醫(yī)家奉為“安脾胃之神品”,“消痞積之上藥”,“健食消谷第一要藥”。臨床上,白術可與多種藥物配伍治療相關疾病,正如清代醫(yī)家張錫純所言:白術“與寒涼藥同用,又善補肺,與升散藥同用,又善調肝;與鎮(zhèn)安藥同用,又善養(yǎng)心;與滋陰藥同用,又善補腎”。而運用最多的當屬脾胃疾病,“脾虛不健,術能補之;脾虛不納,術能助之”(《本草匯言》)。錢老在兒科臨床診治過程中,常用于以下幾方面。
2.1 益氣固表 用
玉屏風散加減利用生白術的益氣固表作用,用治小兒氣少、表虛諸汗、肺氣不足、衛(wèi)表不固諸證,常用藥有
太子參、生白術、生
黃芪、
防風等。
2.2 用治小兒積滯 錢老常用麩炒白術,治療脾胃虛弱而挾有積滯的患兒。代表方用參苓
白術散加消導之品,常用藥有太子參、麩炒白術、
茯苓、炒
山藥、炒
扁豆、
陳皮、
枳殼、
枳實、
雞內金、
川樸花等。
2.3 治療脾虛泄瀉 小兒脾常不足,又常缺乏自制能力,故脾胃疾患頗多,用白術常可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錢老常用焦白術來治療脾虛泄瀉,以
七味白術散為基礎方化裁出入,藥用四君子健脾益氣,
藿香梗、
紫蘇梗芳香醒脾,
葛根升清,
木香行氣運脾,化滯消脹,陳皮化濕行氣,配以煨
訶子、炙
藕節(jié)等止瀉,運脾與澀腸并舉,共奏健脾理氣,消食止瀉之功。
此外,錢老在治療小兒脾胃病時,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提出用藥須“兩宜三忌”。所謂“兩宜”,一宜“動”,即疏柔順氣機,擅長應用陳皮、枳殼、
砂仁、木香、
郁金等理氣之品,注意恢復升降功能。二宜“平”,所謂“平”又有兩層意義:其一是藥性平和,避免偏激,盡可能選用質地輕清之品,如行氣用川樸花而少用
厚樸;止嘔用
生姜、炒
竹茹而少用
半夏;化濕用陳皮、藿香而少用
蒼術。其二是味道平和利于下咽,便于小兒服用。如
山梔很少超過 6g,止瀉很少用
石榴皮,
桔梗有上涌引起惡心
嘔吐之弊,用量亦輕。所謂“三忌”:一忌過于苦寒辛熱;二忌呆補壅塞;三忌峻攻伐正!靶褐K腑柔弱,不可痛擊,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做到祛邪不傷正,時時顧護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