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曰∶經(jīng)言脈有陰蹺陽蹺,有陰搏陽搏,此在三陰位也,脈足太陰,脾脈也。脾為中州,含藏陽氣,壓本脈者矣,若人之和平,則脾能行陽氣,暖其三陰。三陰暖則足能舒適,若脾虛不能含藏,則地氣漸泄,陽上騰則三陰堅(jiān)塞,足便冷也;蛴絮嗑徏辈蝗收,則加之以腎肝之氣不足,使少陰厥陰之闕也。所以足無載運(yùn)之功,而不能蹺捷其力,是陰搏其陽,此由臟虛所生,陽氣傷狂,而陰不能獨(dú)理,有因發(fā)熱口噤,及腋下熱不可近者。即三陽傷盛之所致也,況服石增熱,餐HT 失度,在陰為疹,可外溫其足,內(nèi)置陽氣于三陰則愈也。
在陽療兩腳卒冷方。
以醋漿溫置盆中以浸腳,即瘥。
又療口噤,氣上欲絕方。
蔓菁子(二升) 茯苓(三兩) 蓼藍(lán)子 人參 m.zxtf.net.cn/pharm/薺 甘草(炙) 黃芩 白術(shù)(各一兩)
上八味切,以水二斗煮蔓菁子,取八升,去滓內(nèi)余藥煮,分服,若口噤m.zxtf.net.cn/wszg/以物 之,即瘥。
又療兩腋熱不得相近方。
上三味搗散,取絹一尺,分作袋盛散藥,結(jié)口,更互于腋下夾之勿住,取涼冷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