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暈針: 1 、原因:多見于初次接受針刺治療的患者,由于精神過度緊張、過度勞累、體質(zhì)虛弱、醫(yī)生手法過重等原因誘發(fā)。 2 、處理:立即停止操作,退出全部留針,使患者平臥。輕者休息數(shù)分鐘,飲用溫開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復。重者指掐或針刺人中、內(nèi)關、足三里、涌泉等穴,也可灸百會、氣海、關元等穴,必要時,采用綜合措施,給予輸液、抗
休克治療。
-----------二、滯針: 1 、原因:患者精神緊張,導致肌肉強烈收縮;或捻轉(zhuǎn)針時角度過大,或連續(xù)進行單向捻轉(zhuǎn),肌纖維纏繞針身;或留針時移動體位,均可造成滯針。 2 、處理: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延長留針時間,使局部肌肉放松。因單向捻轉(zhuǎn)造成肌纖維纏繞者,可反方向捻轉(zhuǎn)出針。也可按揉局部,或在滯針附近加刺一針,轉(zhuǎn)移患者注意力,然后將針拔出。切忌硬拔。
-----------三、彎針: 1 、原因:施術者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進針后患者體位移動。針柄受到外物的碰撞、壓迫。滯針時未得到及時正確的處理。 2 、彎曲度較小的,停止運針,將針緩緩退出。彎曲度較大者,應順著彎度依勢外引。因患者體位改變者,恢復原來體位,再退針。切忌強力拔針,避免引起折針、出血。
-----------四、斷針: 1 、原因:針具質(zhì)量低劣;針身、針根處剝蝕損壞未被及時發(fā)現(xiàn);強力提插捻轉(zhuǎn)導致肌肉強烈收縮;留針時體位改變;彎針、滯針時處理不當。 2 、處理:醫(yī)生應態(tài)度冷靜、沉著,囑患者不要緊張亂動。如斷端暴露于體外,可用手或鑷子取出;如斷端完全沒于皮肉內(nèi),應在 X 光定位后,外科手術取出。
五、血腫: 1 、原因:針尖彎曲帶鉤,或進針時刺傷血管。 2 、處理:輕者不做處理。重者局部輕輕按摩,促進瘀血的消散吸收,減輕癥狀。
-----------六、針刺性
氣胸: 1 、原因:針刺胸背穴位時針具穿透胸腔,傷及肺組織,導致氣胸。 2 、處理:要求患者鎮(zhèn)靜,消除恐懼心理,半臥位休息,嚴密觀察,給予鎮(zhèn)咳、抗生素防止感染及對癥治療。一般胸腔積氣少的可自然吸收。積氣量大的應行抽氣減壓,必要時給予搶救治療。
七、刺傷重要內(nèi)臟: 1 、原因:施術者缺乏必要的解剖知識,對腧穴和臟器的部位不清楚,以至進針過深造成。 2 、處理:輕者臥床休息后可自愈。重者需立即進行搶救治療,以免延誤搶救時機。
-----------八、刺傷腦
脊髓: 1 、原因:針刺腦脊髓附近穴位時進針過深或方向不當造成。 2 、處理:輕者安靜休息,重者請神經(jīng)科會診,及時進行搶救治療。
九、意外事件的預防: 1 、過于疲勞、精神高度緊張、饑餓者不宜針刺;年老體弱者針刺應盡量采取臥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輕。 2 、懷孕婦女針刺不宜過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宮收縮的穴位如合谷、三陰交、
昆侖、至陰等禁止針灸。 3 、小兒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針。嬰幼兒囟門部及風府、啞門穴等禁針。 4 、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發(fā)性出血,損傷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針刺。 5 、皮膚感染、潰瘍、瘢痕和腫瘤部位不予針刺。 6 、眼區(qū)、胸背、腎區(qū)、項部,
胃潰瘍、腸粘連、
腸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恥骨聯(lián)合區(qū)針刺時應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誤傷重要臟器。
-----------總結(jié)的不錯!
-----------學習。
-----------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