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嘔吐噦
    

張氏醫(yī)通:嘔吐噦

(干嘔 漏氣 走哺 嘔苦 中酸 吐酸 嘔水 吐沫 吐蛔)經(jīng)云。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嘔吐酸。皆屬于熱。(胃熱則嘔。)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人之噦者。谷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于胃!

(干嘔 漏氣 走哺 嘔苦 中酸 吐酸 嘔水 吐沫 吐蛔)

經(jīng)云。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嘔吐酸。皆屬于熱。(胃熱則嘔。)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人之噦者。谷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于胃。故為噦。病深者其聲噦。

金匱云。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欲吐者。陰邪在上也。若下之。不惟逆其陽氣。反傷無故之陰。變害莫測。豈獨反胃而已。

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傷寒論用是方。治食谷欲嘔之陽明證。以中焦有寒也。茱萸能治內(nèi)寒。降逆氣。人參補中益陽。大棗緩脾。生發(fā)胃氣。且散逆止嘔。逆氣降。胃之陽行。則胸滿消矣。此脾藏陰盛逆胃。與夫肝腎下焦之寒上逆于中焦而致者。即用以治之。故干嘔吐涎沫頭痛。亦不出是方也。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是證由陰陽不分。塞而不通。留結(jié)心下為痞。于是胃中空虛?蜌馍夏鏋閲I。下走為腸鳴。

故用是湯分解陰陽。水升火降。則留者散。虛者實也。

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嘔而思水者。水飲逆于胸中也。故用豬苓之味淡。從膈上滲其所積之飲。更以白術利水生津。

使水精四布。而嘔自除矣。

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嘔而發(fā)熱。邪在半表半里。逆攻而上也。雖非傷寒之邪。而病勢則一。故即以小柴胡湯和之。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胃素有熱。食復入之。兩熱相沖。不得停留。用大黃下熱。甘草和胃。按仲景既云。欲吐者不可下。又用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逆之使下。則必憒亂而益甚。既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當逆折之。使其下行。故用大黃。丹溪云。凡病吐者。切不可下。近于困矣。

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汗出即愈。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是方即大青龍湯。無桂枝有文蛤。大青龍主發(fā)散風寒兩感。今是證初不言外邪。而用取汗。

何哉。蓋因陽明經(jīng)中有實熱。所以貪飲。故用麻黃、杏仁開發(fā)腠理。甘草、姜、棗調(diào)和營衛(wèi)。石膏解利郁熱。文蛤直入少陰。散水止渴。為太陽少陰二經(jīng)散邪滌飲之圣藥。故又主微風脈緊頭痛之疾。

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干嘔而噦。手足厥逆。乃胃中陽氣。為痰飲阻塞。不得流布四末。故用橘皮、生姜之辛以開痰利氣也。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中焦氣虛。則下焦之風木得以上乘。谷氣因之不宣。變?yōu)閲偰。用橘皮升降中氣。人參、甘草補益中焦。生姜、大棗宣散逆氣。竹茹以降膽木之風熱耳。

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湯主之。

干嘔吐逆吐涎沫者。由客邪逆于肝脾。寒主收引。津液不化。遂聚為涎沫。用半夏。干姜之辛溫中燥濕。漿水之酸收而行之。以下其逆也。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fā)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

徐忠可云。此論蛔病之不因寒者也。故其證獨心痛吐涎。而不吐蛔。然其痛發(fā)作有時。謂不恒吐也。則與虛寒之綿綿而痛者遠矣。毒藥不止。則必治氣治血攻寒逐積之藥。俱不應矣。故以甘草粉蜜主之。白粉殺蟲。蜜與甘草。既以和胃。又以誘蟲也。

嘔吐噦。皆屬于胃。但有氣血多少之異。嘔屬陽明。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

氣逆者散之。所以生姜為主。吐屬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乃血病也。以橘紅主之。噦屬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乃氣病也。以半夏主之。三者皆因脾虛;蚝畾饪臀浮o嬍乘鶄。致上逆而食不得下也。

治嘔吐。以二陳湯為主。如氣滯者。加白豆蔻、砂仁。熱吐。加黃連。冷涎吐。加丁香。氣升嘔。加沉香。氣不和。加木香。入姜汁少許。食頃即吐者。半夏、生姜煎服。食入即嘔。橘皮、生姜煎服。食已則吐。橘皮、半夏、生姜煎服。食久而吐為反胃。脈沉無力。理中湯;蛉大建中湯去干姜。加白術、桂心、橘皮。脈滑而實。旦食暮吐。暮食朝吐。此下焦實。半夏、大黃等分為末。姜汁和丸。微利之。嘔吐谷不得下。小半夏湯。逆氣心中煩悶。氣滿嘔吐。千金半夏湯。即金匱小半夏湯加桂心。少氣。加甘草。夫半夏、生姜之辛。但治上焦氣壅表實。若胃虛者。惟宜益胃。推揚谷氣而已。忌用辛瀉。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立愈。久寒胸膈逆滿不能食。吳茱萸湯加桂心、半夏、甘草、小麥。酒煎服。寒吐者。喜熱惡寒。肢冷。脈細而滑。用理中湯加枳實;蚨惣佣∠、炮姜。并須微溫與服。熱吐者。喜冷惡熱。煩渴小便赤澀。脈洪而數(shù)。二陳加梔、連、竹茹、枇杷葉、葛根、姜汁、蘆根汁。怒中飲食嘔吐。胸滿膈脹。關格不通。二陳加青皮、木香。未效。丁、沉、木香、砂仁、濃樸、神曲。更不效。有瘀血也。當從蓄血例治。中脘素有痰積。遇寒即發(fā)。俗名冷涎泛。宜丁香、豆蔻、砂仁、干姜、陳皮、半夏、生姜、白芥子。嘔痰而致厥者。乃寒痰逆悶。謂之痰厥。姜附湯加術、半、細辛。痰滿胸喉。粥藥到口即吐。先用生姜湯下黑錫丹以鎮(zhèn)墜之。候藥可進。則以二陳加枳、術、砂仁、濃樸、姜汁。虛。加人參。有一等肝火逆證。亦嘔而不食。但所嘔者;蛩崴。或苦水;蚯嗨{水。惟大小便不秘。亦能作心痛。此是火郁木郁之候。木郁達之;鹩舭l(fā)之。須用萸、連濃煎。細細m.zxtf.net.cn/job/呷之。再服逍遙散。脾胃本虛。機關不利。不能運化。

而水到咽管輒便嘔出者。六君子加砂仁、炮姜。使中央之樞軸轉(zhuǎn)。機關利。自不嘔矣。丹溪云。凡嘔家禁服栝蔞實、仁、萊菔子、山梔。一切有油之物。皆犯胃作吐。凡藥中帶香藥。行散方效。

噦者。胃中虛冷;蛲K嬛省N柑撘藴匚。理中為主。停水。宜橘皮半夏湯。小便不利。

加桂心、茯苓。胃虛不食。加人參。肺胃有水。喘咳上氣。小青龍加減。亦有失于攻下。胃中實熱而噦者。證必腹?jié)M。仲景云。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承氣湯、豬苓湯是也。噦逆屬虛熱。橘皮竹茹湯。噦而虛寒。橘皮干姜湯。寒甚。去通草。加丁香、附子。寒熱錯雜者。去甘草。加丁香、柿蒂。傷寒后胃熱嘔噦。千金通草橘皮湯。傷寒后嘔噦反胃。干嘔食不下。千金蘆根飲子。春夏時行傷寒。寒傷于胃。胃冷變 者。千金用橘皮、桂心、葛根各二兩。白茅根一升。水煎服。有熱。去桂心。噦聲頻密相連為實。攻熱為主。若半時噦一聲者為虛。溫補為主。如腹?jié)M不尿。脈散頭汗。目瞪而噦者。死在旦夕。

千金云。凡服湯嘔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一兩水煎服之。得吐。消息定。然后服余湯。便不吐也。凡嘔者。多食生姜。此是嘔家圣藥。

〔診〕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脈陽緊陰數(shù)為吐。陽浮而數(shù)亦吐。寸緊尺澀。胸滿而吐。寸口脈數(shù)者吐。緊而澀者難治。緊而滑者吐逆。脈弱而嘔。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病患欲嘔吐者。不可下之。嘔吐大痛。吐出色如青菜色者危。

干嘔 干嘔者。有聲無痰。然不似噦聲之濁惡而長也。宜橘紅煎湯。入姜汁、白蜜少許。細細呷之。胃虛。加人參。胃寒。加炮姜。胃虛濁氣上逆。吳茱萸湯。干嘔發(fā)熱者。黃芩湯。干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漏氣 身背熱。肘臂牽痛。其氣不續(xù)。膈間厭悶。食入則先嘔而后瀉。名曰漏氣。此風熱閉其腠理。上焦之氣。 悍滑疾。遇開即出。經(jīng)氣失道。邪氣內(nèi)著。故有此證。千金麥冬理中湯主之。肥盛多痰者。澤瀉湯主之。

走哺 下焦實熱。其氣內(nèi)結(jié)。不下泌糟粕。而淤濁反蒸于胃。故二便不通。氣逆不續(xù)。嘔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參湯主之。食已暴吐。脈浮而洪。此上焦火逆也。宜橘、半、枳、桔、濃樸、檳榔、茯苓、白術。氣降則火自清。吐漸止。乃以人參、芍藥補之。下閉上嘔。亦因火在上焦。宜枳、桔、陳皮、濃樸、檳榔、大黃、木香微利之。

嘔苦 邪在膽經(jīng)。木善上乘于胃。吐則逆而膽汁上溢。所以嘔苦也。宜吳茱萸、黃連、茯苓、澤瀉、生姜。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小柴胡湯。胃氣逆則嘔苦。吳茱萸湯。

中酸 濕熱郁積于肝。肝火逆上。伏于肺胃之間。飲食入胃。被濕郁遏。不得傳化。故作中酸。所謂曲直作酸是也。佐金丸。薛立齋云。吞酸噯腐。多屬脾虛木旺。證多面色痿黃。胸膈不利舉。世好用清氣化痰之藥。多致大便不實。食少體倦而危。當用六君子加炮姜、木香、吳茱萸。脾腎俱虛。六君子加肉豆蔻、補骨脂。中氣虛弱者。理中湯加吳茱萸。郁火。連理湯。不應。補中益氣加木香、炮姜。送佐金丸。中氣虛寒。必加附子;蚋阶永碇袦。無有不愈。凡中酸不宜食粘滑油膩者。謂氣不通暢也。宜食疏淡諸物。使氣通利。

吐酸 內(nèi)經(jīng)以諸嘔吐酸。皆屬于熱。東垣又以為寒者。何也。若胃中濕氣郁而成積。則濕中生熱。從木化而為吐酸。久而不化。肝木日肆。胃土日衰。當平肝扶胃。逍遙散服佐金丸。若宿食滯于中脘。平胃散白豆蔻、藿香、砂仁、神曲。

嘔水 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氣虛。四君子去甘草。加枳、橘、生姜。

不應。六君子換赤茯苓。用伏龍肝煮湯。澄清代水煎藥。

吐沫 胃中虛寒不能約束津液。故吐涎沫。宜六君子加益智、生姜;蚶碇袦右嬷且允諗z之。吐蛔(音回) 吐蛔有寒有熱。有寒熱交錯。寒則手足厥逆。吐出之蛔色淡白者。理中湯加烏梅、黃連、蜀椒。甚則蛔死而形扁者危矣。熱則蛔色赤而多。且跳動不已。安蛔丸主之。寒熱交錯。則病者靜而復時煩。得食而嘔;茁勈吵舫。其人當自吐蛔。烏梅丸主之。大抵吐蛔。寒熱交錯者多。方中都用川椒、黃連、烏梅之類。蓋蛔聞酸則靜。得苦則安。遇辣則伏而不動也。若誤服消克及攻蟲諸藥。不應。甘草粉蜜湯主之。

石頑曰。夫病有不見經(jīng)論之異證。則其治亦必有不由繩墨之異法。如王御九仲君。因驚恐受病。時方晚 。即兀兀欲吐而不得出。遂絕粒不食。而起居自如。半月m.zxtf.net.cn/zhuyuan/以來。醫(yī)禱不靈。舉家無措。向后醇酒膏粱。略無陰礙。惟是谷氣毫不可犯。犯之輒嘔。吳中名師從未有一識其為何病者。然各逞臆見。補瀉雜陳。丹方迭進。牛黃、狗寶、虎 、胞?偀o交涉。兩三月來。濕面亦得相安。但完谷一試。雖極糜爛。立時返出。延及八月。莫可誰何。偶遇一人謂言。此病非藥可除。合用生鵝血。乘熱飲之。一服便安。此雖未見于方書。揆之于理。諒無妨礙。一陽之夜。遂宰一鵝。取血熱飲。下咽 有聲。忍之再三。少頃嘔出瘀血升許。中有血塊數(shù)枚。是夜小試稀糜。竟不吐出。其后漸能用飯。從少至多。無藉湯藥而安。常思此病之不可解者。胃既不安稼澀。何反勝任血肉之味。今飲鵝血。嘔出宿瘀頓愈。因考本草言。鵝性涼。利五臟。千金方云。射工毒蟲。鵝能食之?芍溆徐铒L殺蟲。解毒散血之功也。今用其血以開其結(jié)。確有至理。逆推受病之源。原因驚恐所致。驚則氣亂。載血上逆。而兀兀欲吐。若彼時吐出。卻無菀積于中。胃氣阻逆之患矣。胃氣阻逆。谷神得不困憊乎。其血肉可啖者。正賴脂膏。以攸利臟腑之氣也。然臟腑之氣。非谷不安。而安谷全賴乎血。血者。神氣也。故取善消谷氣之血。乘其生氣未離。是可直透關鑰引領宿積之瘀。一涌而胸次蕩然。雖屬尋常食品。而涼利五臟之功。洵不尋常。先是有人患此。絕粒三載。得此頓愈。其后中翰金淳還公郎。太史韓慕廬東坦。咸賴此霍然。遠近相傳。凡噎膈嘔逆。用之輒效。當知噎膈嘔逆。雖屬胃中血枯。若中無瘀結(jié)。何致捍格不入。故取同氣相感之力。一涌而蕩散無余。真補中寓瀉之良法。詳鵝血可以激發(fā)胃中宿滯。則生鴨血未為不可。生黃牛血亦未為不可??cè)∫匝パ。而無峻攻傷胃之虞。昔喬三余治一總?cè)帧;家。百藥不應。喬以法激之。嘔出瘀積數(shù)升而安。喻嘉言治一血蟲。用法激之上涌。然后用藥。法皆秘而不宣。由是類推?梢阅R其旨。此與勞傷吐血之日宰鴨血。沖熱酒服。同源異 。深得肘后經(jīng)奧旨。足補夏子益奇方之未逮。

虞恒德治一中年婦。產(chǎn)后傷食。致脾虛不納谷。四十余日。聞谷氣則惡心。聞藥氣則嘔逆。

異功散加藿香、砂仁、神曲、陳倉米。先以順流水煎沸。調(diào)伏龍肝。攪渾澄清取二盞。加姜、棗煎服。遂不吐。別以陳倉米煎湯。時時咽之。服前藥二三劑漸安。

薛立齋治一婦。年三十余。忽不進飲食。日飲清茶三五碗。少用水果。經(jīng)三年矣。經(jīng)水過期而少。此思虛傷脾。脾氣郁結(jié)所致。用歸脾湯加吳茱萸。不數(shù)劑而飲食如故。

又治一婦。因肝脾郁滯。而不飲食二年。面部微黃浮腫。仍能步履。但肢體倦怠。肝脾二脈浮弦。按之微而結(jié)滯。用六君子加吳茱萸。下痰積甚多。飲食頓進。形體始瘦。臥床月余。仍以六君子加減。調(diào)理而安。

周慎齋治一人。飲食如常。每遇子時即吐。大便秘。詢其人必有苦慮憂思。脾氣郁結(jié)。故幽門不通。宜扶脾開竅為主。用人參、白術以蒼術拌炒、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五分。附子煮烏藥三分。水煎服愈。

石頑療吳江署篆張公。年壯體豐。恒有嘔逆痰涎之恙。六脈每帶濡滑。惟二陳加枳、術、石斛輩。服之應手。良由政務繁冗。心力俱勞所致耳。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