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痰飲 上課筆記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教程:痰飲

痰飲敘論人之有痰飲病者,由榮衛(wèi)不清,氣血敗濁凝結(jié)而成也。內(nèi)則七情泊亂,臟氣不行,郁而生涎,涎結(jié)為飲,為內(nèi)所因;外有六淫侵冒,玄府不通,當汗不泄,蓄而為飲,為外所因;或飲食過傷,嗜欲無度,叫呼疲極,運動失宜,津液不行,聚為痰飲,屬不內(nèi)外因。三因所成,證…

痰飲敘論

人之有痰飲病者,由榮衛(wèi)不清,氣血敗濁凝結(jié)而成也。內(nèi)則七情泊亂,臟氣不行,郁而生涎,涎結(jié)為飲,為內(nèi)所因;外有六yin侵冒,玄府不通,當汗不泄,蓄而為飲,為外所因;或飲食過傷,嗜欲無度,叫呼疲極,運動失宜,津液不行,聚為痰飲,屬不內(nèi)外因。三因所成,證狀非一,或為喘,或為咳,為嘔為泄,暈眩嘈煩,忪悸□ ,寒熱疼痛,腫滿攣癖,癃閉痞膈,如風如癲,未有不由痰飲之所致也。

痰飲證論

古方唯分四飲六證,不說三因,不知其因,病源無自。觀夫治飲之法,既用大小青龍、桂枝防己、五苓、承氣,得非外因;參苓、苓術(shù)、八味、參蘇,得非內(nèi)因;十棗、葶藶、大小半夏、控涎、破飲,不內(nèi)外因,里固明矣。以此推求,頗得倫類。今敘列諸證,以為治門,須原本因,施用湯藥,學人自宜詳審。

所謂四飲者,即懸飲、溢飲、支飲、痰飲是也。

懸飲者,飲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
溢飲者,飲水流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身體疼重。
支飲者,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
痰飲者,其人素盛今瘦,腸間漉漉有聲。

又有留飲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氣而渴,四肢節(jié)疼,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zhuǎn)甚。又有伏飲者,膈滿喘咳,嘔吐,發(fā)則寒熱,腰背痛,目淚出,其人振振惡寒,身惕。故曰四飲生六證,或云五飲者,即留飲、伏飲合為一證是也,其脈皆弦微沉滑。

治之之治,懸飲當下之,溢飲當發(fā)其汗,支飲則隨證汗下,痰飲則用溫藥從小便去之。其間或隨氣上厥,伏留陽經(jīng),使人嘔吐眩暈,背寒,或一臂不隨,有類風狀,不可不知。

十棗湯

治懸飲,咳唾引脅下痛。又治支飲,咳煩胸中痛,至百日一歲,其脈弦者。

芫花(微炒) 甘遂 大戟(炒)
上等分為末。水一盞半,棗十個,煎至八分,去棗調(diào)藥,壯人一錢,羸人半錢,平旦溫服;不下者,次日更加半錢。下后糜粥自養(yǎng);若已下,不可與之。

大青龍湯

治溢飲,身體疼重,汗不出,拘急痛。

麻黃(去節(jié)湯,七錢半) 桂心 甘草(炙,各二錢半) 石膏(雞子大) 杏仁(四十個,炒,去皮尖)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五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空腹服,溫覆。 一服汗者,勿再服;復(fù)服,汗出多,亡陽虛逆,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小青龍湯

治溢飲、支飲,倚息不得臥,及喘滿者。

麻黃(去節(jié)湯) 芍藥 細辛 桂心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三錢三字) 五味子(二錢) 半夏(湯洗七次,三錢)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 空腹服。
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錢三字;
微利,去麻黃,加芫花一雞子大,炒入;
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
小便不利者,去麻黃,加茯苓半兩;
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三 錢三字;
咳而上氣,肺脹,其脈浮,心下有水氣者,胸中痛引缺盆,加石膏二錢半研。

防己桂枝湯

治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

漢防己(三兩) 桂心(二兩) 人參(四兩) 石膏(六兩) 上四味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m.zxtf.net.cn/yaoshi/盞半,煮七分,去滓,溫服。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fù)發(fā)。 再服不愈,宜去石膏,加茯苓四兩、芒硝一兩半,微利則愈。

小承氣湯

治支飲胸滿。 濃樸(四兩,姜制) 大黃(二兩,蒸) 枳實(一兩,麩炒去瓤)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時加減。

茯苓五味子湯

治支飲,手足冷,多唾口燥,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面熱翕然如醉,因復(fù)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fù)眩冒,嘔腫。

茯苓(四兩) 桂心 甘草(炙,各三兩) 五味子(二兩半)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腹服。服之沖氣即低,反更咳滿者,去桂,加干姜、細辛各三兩;咳滿止而復(fù)渴,沖氣更發(fā)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服之當遂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fù)加半夏二兩半,以去其飲,飲去嘔則止;其人形腫與痹,加杏仁二兩半;若面赤如醉,以胃中熱上熏,加大黃三兩。須詳證加減。

大半夏湯

治膈間有飲,卒嘔吐,心下痞,眩悸。

半夏(五兩,湯洗) 茯苓(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姜七片,煎七分,去滓溫服。

小半夏湯

治支飲,嘔吐不渴。

半夏(湯洗,七次)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姜十片,煎七分,去滓溫服。

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支飲,不得息。(方見肺門)

五苓散 治瘦人臍下有悸者,挾涎沫而癲眩者,飲也。(方見傷暑門)

茯苓湯

治心氣不行,郁而生涎,胸脅支滿,目眩,以胸中醫(yī)學全.在線有痰飲也。

茯苓(四兩) 桂心 白術(shù)(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腹服,小便利即愈。

參苓飲

治胸中停痰宿水,自吐出痰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

茯苓 人參 白術(shù)(各三兩) 枳實(麩炒去瓤,二兩) 橘皮(一兩半)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姜三片,煎七分,去滓,空腹溫服。

八味丸 治失志腎虛,郁而生涎,短氣喘咳,當從小便去之,中有茯苓故。(方見消渴)

參蘇飲

治痰飲停積胸中,中脘閉,嘔吐痰涎,眩暈嘈煩,忪悸噦逆;及痰氣中人,停留關(guān)節(jié),手足曳,口眼斜,半身不遂,食已即嘔,頭疼發(fā)熱,狀如傷寒。

前胡 人參 蘇葉 茯苓(各三分) 桔梗 木香(各半兩) 半夏(湯) 陳皮 枳殼(炒)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服。噦者, 加干葛腹痛,加芍藥。

破飲丸

治五飲停蓄胸腹,結(jié)為 癖,支滿胸脅,傍攻兩脅,搶心疼痛,飲食不下,反胃吐逆;九種心痛,積年宿食不消,久瘧久痢,遁尸疰忤,癲癇厥暈,心氣不足,憂愁思慮,婦人諸疾,但是腹中諸病,悉能治療。久服不傷臟氣。

蓽茇 丁香 胡椒砂仁 烏梅青皮 巴豆(去皮) 木香 蝎梢(等分)
上以青皮同巴豆?jié){水浸一宿,次日漉出,同炒,青皮焦,去巴豆,將所浸水淹烏梅肉,炊一熟飯,細研為膏,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臨臥姜湯下;津液下尤佳。

控涎丹

凡人忽患胸背、手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俗醫(yī)不曉,謂之走注,便用風藥及針灸,皆無益;又疑是風毒結(jié)聚,欲為癰疽,亂以藥貼,亦非也。此乃是痰涎伏在心鬲上下,變?yōu)榇思玻蛄钊?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zxtf.net.cn/tcm/2010/20100519233549_331137.shtml" target="_blank">頭痛不可舉,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如鋸聲,多流睡涎,手腳重,腿冷痹,氣脈不通,誤認為癱瘓,亦非也。凡有此疾,但以是藥,不過數(shù)服,其疾如失。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上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曬干。食后臨臥淡姜湯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疾猛氣實,加丸數(shù)不妨,其效如神。

強中丸

治胃脘虛寒,冷痰留滯,痞塞不通,氣不升降,口苦無味,不思飲食。

高良姜 干姜(炮) 陳皮 青皮(各一兩) 半夏(湯洗去滑,二兩,)一法上件并不持擇)
上為末,用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姜湯下。凡中滿氣痞,服之甚妙。


凡例

前證用藥,多出漢方,但古科劑,與今不同,已詳酌改從今用。其如校定,備見前說。 唯外所因證候難明,風燥寒凝,暑爍濕滯,皆能閉諸絡(luò),郁而生涎,不待飲水流入四肢,而 致支溢疼痛也。當以理推,無膠軌轍。
點擊查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目錄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