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蟲病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12個省、市、自治區(qū),屬五大寄生蟲病之一。人感染本蟲是接觸疫水尾蚴經皮膚侵入機體所致。
一、形態(tài)
成蟲
蟲卵
尾蚴
S. japonicum cercaria.
Live preparation showing the bifid tail. ×100. Interference contrast. Enlarged by 5.4.
二、生活史
1. 接觸疫水,尾蚴經皮膚感染人或動物(多種家畜和野生動物)。
2. 成蟲寄生于人或動物的門脈-腸系膜靜脈系統(tǒng)。
成蟲寄生部位
3. 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
4. 中間宿主:釘螺
釘螺
5. 蟲卵是主要致病蟲期
三、致病
所致疾。
1. 尾蚴性皮炎 接觸疫水的皮膚可出現(xiàn)小米粒樣的紅色丘疹或蕁麻疹,發(fā)癢。
2. 急性血吸蟲病
接觸疫水1-2月后,表現(xiàn)為發(fā)熱,腹痛,腹瀉,大便可有膿血,肝脾腫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3. 慢性血吸蟲病 巨脾型;腹水型;侏儒型。
4. 異位損害 常見為腦、肺和皮膚的異位寄生和損害。
病理基礎:血吸蟲病的主要致病階段是蟲卵,蟲卵主要沉積于肝及結腸腸壁等處,引起的肉芽腫和纖維化是血吸蟲病的主要病變。
病例一:
患者王×,男,28歲,主訴:發(fā)熱,腹痛,膿血便,1月就醫(yī)。患者三月秒前乘船到湖北、湖南農村,由于天氣炎熱多次在河,湖邊洗澡、洗腳。當時足、手臂等處有小米粒狀的紅色丘疹,發(fā)癢,有時出現(xiàn)風疹狀,以為是蚊叮咬所致。幾天后發(fā)燒,咳嗽,吃了些感冒藥經幾天就好轉。大約一個多月后開始發(fā)燒“拉痢”,有膿有血,每天2-4次,上腹部不適,疼痛,食欲減退,消瘦曾到鄉(xiāng)衛(wèi)生院醫(yī)治,認為是痢疾,多次服藥無效,后到鎮(zhèn)醫(yī)院就診。
既往史:曾患過瘧疾,經有效治療,未再犯病。
體溫:體溫39℃,發(fā)育尚可,消瘦病容,神志清楚,心、肺(一),腹部稍膨脹,肝劍突下3㎝,有壓痛,脾可觸及,四肢(一),體重60kg,化驗:血常規(guī)WBC19200,N48%,L35%,E17%,尿常規(guī)正常,胸部拍片正常。
討論:
根據上述病史,體驗及化驗結果,你懷疑患者是什么?
你認為還應當進行哪些及化驗以便確診?
對病人應當如何正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