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流行性出血熱 病原是一種RNA病毒,我國于1981年分離出此病毒,迄今為止已有23個省和兩個大城市證實有本病的存在或流行。本病分野鼠型、家鼠型和實驗動物型3種。野鼠型主要宿主動物為黑線姬鼠,家鼠型為褐家鼠,實驗動物型主要是大白鼠。根據近年的研究,動物源性傳布學說有較充分的依據。所謂動物源性,即通過與宿主動物排泄物如尿、糞、唾液直接接觸,由皮膚傷口,或間接地經污染的灰塵及食物由呼吸道或消化道傳播,特別是病鼠的排泄物污染塵埃,揚起后形成氣溶膠,被吸入傳染的方式更應重視。至于本病是否亦經螨媒傳播尚需進一步研究。發(fā)病年齡在疫區(qū)以20~50歲多見,隱性感染少見;静±砩碜兓侨硇⊙芗懊氀軗p傷,脆性及滲透性增加,引起嚴重的血漿外滲、水腫、出血及微循環(huán)障礙。免疫學方面的研究提示,除了Ⅲ型變態(tài)反應外,Ⅰ及Ⅱ型變態(tài)反應可能亦參與本病早期發(fā)病過程。
(1)臨床表現:潛伏期7~14天。主要臨床表現為三大主癥,就是發(fā)熱、出血及腎臟綜合征,臨床經過分五期①發(fā)熱期:以三痛(頭痛、眼眶痛及腰痛)、三紅(面、頸及上胸部潮紅)為特征。可有皮膚粘膜出血,病后尿蛋白迅速增加達++~++++,可自然退熱,但熱退后病情反而加重。②低血壓期:多出現于病后4~6天,可合并DIC,常因心、腎功能衰竭而死亡。③少尿期:約在病后6~8天,出現浮腫,電解質紊亂和高血壓。④多尿期:由于新生腎小管上皮濃縮功能差,尿量每天可達4000~6000ml,可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等。⑤恢復期:尿量逐漸正常,癥狀消失,體力漸恢復。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多在病后4天升高,一般在(15~20)×109/L,中性粒細胞多,核左移,異型淋巴細胞在5%~10%。尿蛋白++~++++,可有肉眼血尿,鏡下可見紅、白細胞及管型。并發(fā)DIC機會可達36%~44%,多發(fā)生在病后3~9天。少尿期有尿素氮升高、酸中毒及高血鉀。多尿期有低鉀、低鈉。血清學檢測可用免疫熒光法檢測雙份血清的抗體,或相關抗原,亦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測抗體。
(3)診斷:根據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和常規(guī)實驗室檢查綜合分析,可以作出診斷。如有條件則可作血清學檢查。
5.艾滋病 艾滋。╝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的簡稱。是目前歐美等國面臨的一個嚴重的性傳染病,尤其是美國,至1988年4月27日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已收到病例報告88081例,其中2/3在美國。1983年法國Montagnier首先從患者淋巴結中分離出病毒,稱為LAV。1984年美國學者Gallo亦從患者病的組織中分離出病毒,稱為HTLV-Ⅲ,因此艾滋病病原通稱HTLV-ⅢLAV。至1986年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將之定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目前已知HIV有Ⅰ型及Ⅱ型,Ⅱ型主要在非洲。本病傳染途徑主要通過性生活、同性戀或雙性戀;污染的注射器(藥癮者合用未經消毒的注射器),輸血或注射第Ⅷ因子和母嬰垂直傳播。發(fā)病機理是HIV通過輔助性T淋巴細胞(TH)表面受體,進入T淋巴細胞生長繁殖,T細胞破潰釋放出的HIV再侵犯其他TH,使T淋巴細胞數目下降,TH與抑制性T淋巴細胞(TS)比例下降。另外B淋巴細胞產生特異抗體的功能亦減弱。患者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發(fā)生缺陷,導致感染和腫瘤的發(fā)生。病死率很高,第1年50%,3年以上幾乎100%死亡。高危人群主要是同性戀、雙性戀、娼妓、吸毒藥癮者、血友病患者等。
。1)臨床表現:潛伏期數月至2年,最長可超過5年。可分四期。①急性感染期:發(fā)熱、咽痛、頸淋巴結腫大,熱退后淋巴結消腫,該期血清抗HIV抗體由陰轉陽。②無癥狀帶病毒期:無癥外,外表健康,但抗HIV抗體陽性。③全身淋巴結腫大期:除腹股溝以外,全身各部有兩個以上腫大淋巴結,直徑>1cm,持續(xù)3個月以上而找不到其他原因者。④合并其他感染:癥狀可分以下各組:A組,發(fā)熱持續(xù)1個月以上,伴腹瀉,體重減輕10%以上而找不到任何其他原因;B組,突出表現為原因不明的癡呆脊髓病,末梢神經炎。C組,由于HIV感染后細胞免疫功能減退而合并的二重感染,常見有卡氏肺囊蟲肺炎,隱球菌、弓形體、組織胞漿菌、非典型分支桿菌感染等;D組,繼發(fā)惡性腫瘤,主要有Kaposi's肉瘤、淋巴瘤和腦的原發(fā)淋巴瘤等;E組,不屬于上述的各種其他并發(fā)癥,如慢性淋巴間質性肺炎。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尤其是淋巴細胞減少,TH:TS<1(正常>1)。抗HIV抗體陽性,單用免疫熒光法或ELISA法陽性尚不能肯定,必須經蛋白印漬法確認試驗陽性才能確立。
其他如支氣管灌洗液找卡氏肺囊蟲,腦脊液找隱球菌及淋巴結活檢等陽性也有助于診斷。
(3)診斷:根據病史、體檢及實驗室抗HIV抗體的陽性可以診斷艾滋病。美國CDC對艾滋病診斷的標準為①找不到其他原因的免疫功能低下;②有卡氏肺囊蟲肺炎或Kaposi's肉瘤等條件致病性感染或繼發(fā)惡性腫瘤;③TH細胞總數下降,TH:TS<1;④蛋白印漬法確診試驗抗HIV抗體陽性者。
。4)治療:至今無特效藥,最近美國通過了AZT(Azidothymidine)對艾滋病的治療。AZT作用機制是抑制逆轉錄酶,阻斷HIV的復制。由于HIV的DNA已和人細胞的DNA整合,病毒無法除去,一旦感染HIV將為終身感染。用AZT阻斷病毒復制停藥又可復發(fā)。
6.病毒性感染的治療 至今對抗病毒尚無特效藥,因此治療重點就在對癥和保守治療,如降溫,輸液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或電解質紊亂,吸氧,導尿,翻身等護理,盡可能減少醫(yī)院內交叉感染。護理工作的好壞常直接影響病人的恢復和預后,尤其是流行性乙型腦炎、重癥麻疹和肝炎患者,因此必須重視危重病人的護理。由于病毒性感染沒有特效治療,預防和疫苗接種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國目前已推廣的疫苗有流感、流行性乙型腦炎、麻疹、乙型肝炎、甲型肝炎(正在試驗階段)、狂犬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