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有四對足,前部有一對強有力的巨爪,頭胸較短,腹部分為前腹及后腹,后腹細長而成尾狀,最后一節(jié)的末端有銳利的彎鉤,與毒腺相通。毒腺內有酸性毒液,含有溶血毒素及神經毒素。蝎子在夜間出動,人在黑暗之處不慎碰上蝎子,蝎的尾鉤就會刺入皮膚并釋放毒汁,產生毒性反應。
一、臨床表現
由于毒液中的溶血毒素的作用,螫傷處劇痛,局部大片紅腫,中心有瘀斑,可引起淋巴管及淋巴結炎,嚴重時可引起蜂窩組織炎、壞疽。由于神經毒素作用于中樞神經和心臟,可發(fā)生頭痛、惡心、嘔吐,嚴重時出現寒戰(zhàn)、高熱、內臟出血、末梢神經麻痹、抽搐或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
二、治療
。ㄒ)防止或減少毒汁的吸收蝎螫以后,應盡快擠出毒汁,可用吸乳器或拔火罐等方法將毒汁自傷口處吸出。如四肢被螫應立即用止血帶扎緊肢端,每15~30min放松1次。或可用氯乙烷噴霧使螫傷部皮膚降溫,血管收縮,從而阻止毒素的吸收擴散。
。ǘ)傷口處理 傷口用氨水或高錳酸鉀稀釋液沖洗,再用紫色消腫膏包扎,也可以用南通蛇片壓碎后加涼水調勻,敷于患處。
。ㄈ)對癥治療 疼痛劇烈時可用鹽酸吐根堿1ml(0.03或0.06mg)于患處作皮下注射,疼痛可在幾分鐘內消失。
。ㄋ)全身用藥 有全身癥狀時可內服強的松或肌注抗蝎毒血清。有繼發(fā)感染時可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