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黑化虎耳草、阿仲茶保。
|
漢語(yǔ)拼音 |
hei hu er cao
|
英文名 |
all grass of black saxifraga
|
藥材基原 |
為虎耳草科植物黑虎耳草的花。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黑虎耳草 多年生草本,高7-23cm。根莖很短。葉基生;葉柄長(zhǎng)1-2cm;葉片卵形或闊卵形,長(zhǎng)1.2-2.5cm,寬0.8-1.8cm,先端急尖或稍鈍,兩面近無(wú)毛,邊緣具圓齒狀鋸齒和睫毛;ㄝ1或數(shù)條叢生,疏被白色卷曲柔毛;聚傘花序圓錐狀或總狀,長(zhǎng)3-9cm,具有7-25朵花;花梗被柔毛;萼片卵形或三角狀卵形,先端急尖或稍漸尖,在花期反曲,3-7脈于先端匯合成1疣點(diǎn);花瓣白色,卵形至橢圓形,先端鈍或微凹,基部狹縮成爪;雄蕊長(zhǎng)3-5.9mm,花絲鉆形,花藥黑紫色;心皮2,大部合生,黑紫色,子房闊卵球形,花柱2;ㄆ7-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甘肅、青海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000-3800m的高山草甸或石隙。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苦;寒
|
歸經(jīng) |
入肺經(jīng)
|
功效 |
清肺止咳
|
功效分類(lèi) |
清熱藥
|
主治 |
肺熱喘咳;肺炎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6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花:味微苦,性寒。有消炎退燒的功能。用于肺炎。
|
考證 |
始載于《青藏高原藥物圖鑒》。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Saxifraga atrata Engl.
|
科屬分類(lèi) |
虎耳草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