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stress incontinence |
拚音 | ZHANGLIXINGNIAOSHIJIN |
別名 |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泌尿系統(tǒng)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張力性尿失禁是指患者泌尿道外觀無明顯病變,平時無遺尿,但在用力時即不由自主地有尿液排出,逐漸發(fā)展至當咳嗽、噴嚏、大笑或提舉重物等增加腹壓時即有尿液外流。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各個年齡的婦女均可發(fā)病,但以已產婦為多見。多產婦不僅多發(fā),且癥狀也較嚴重。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排尿功能與尿道的結構、膀胱頸尿道連接處所形成的角度以及盆底軟組織健康與否有密切關系。女性尿道長4—5cm,位于下1/3陰道前壁內,由內為薄層縱行,外為環(huán)形的平滑肌所組成,最內層襯以尿道粘膜。尿道的緊張度可產生相應阻力以防止尿液外溢。尿道上接膀胱頸部,相接處形成的后尿道膀胱角約90°—100°,膀胱頸部弓狀肌襻交叉環(huán)繞尿道頂端,形成內括約肌。其中有少數纖維繼續(xù)向下延伸,環(huán)繞尿道,直到尿道外口,與尿道外層環(huán)形肌交織一起,對尿道起括約作用。排尿時膀胱尿道后角因膀胱降低及向后移位而尿道內口開放,角度消失,抑尿時又上升。膀胱底部、頸部及尿道,由宮頸恥骨筋膜、恥骨尾骨肌及其筋膜、泌尿生殖膈以及會陰淺層肌群包繞固定,維持其正常位置并控制排尿。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根據典型的病史及體征,一般不難診斷。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如盆底肌肉及筋膜在分娩時受損,產后又未得到充分休息。以致盆底組織復宮不良導致膀胱頸下降,后尿道膀胱角消失,尿道上端變成漏斗狀,大大減弱其括約功能,當腹壓增加時,尿液即不能控制而流出,輕者僅遺出數滴尿,重者則膀胱全然不能存尿。 |
體檢 | 為確定有無張力性尿失禁,應作膀胱頸部抬舉試驗(又稱指壓試驗)。檢查前令患者勿排尿,取站立或膀胱截石位。檢查者用食、中兩指伸入陰道,先讓患者咳嗽以增加腹壓,注意有無尿液自尿道外口溢出,如有尿溢出即證明有張力性尿失禁存在。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尿道膀胱造影:觀察膀胱頸部的形態(tài)。張力性尿失禁的造影象可顯示后尿道膀胱角消失,尿道縮短,或合并有尿道膀胱頸向后下移位。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為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尿失禁,尚需作下列檢查:①婦科檢查:注意有無尿道膨出、膀胱膨出及子宮脫垂,有無尿瘺、有無宮頸肌瘤及闊韌帶內腫瘤造成的阻塞等。②膀胱鏡檢查:了解膀胱內有無炎癥、腫瘤、尿瘺等,并可了解尿道的長度與張力。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采用非手術治療,包括:①子宮托:安放適合的子宮托,托起膨出的膀胱頸部,以減輕癥狀。②肛提肌運動:每日3次,每次15—30min,練習縮肛運動,持續(xù)6—8周,加強恥尾肌的張力有一定療效。重癥患者采用手術治療,原則為修復膀胱頸及尿道的支持組織,重建膀胱尿道后角,松解粘連,縮小尿道內徑,增加尿道長度。手術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否將后尿道牢固地提高并固定。術后注意休息,避免用重力,防止感染。 凡合并有慢性咳嗽、尿道感染、陰道炎者應分別對癥治療。老年性陰道炎可用雌激素短期口服或用陰道栓劑。 |
中醫(yī)治療 | |
中藥 |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做好產前保健,正確處理產程,避免損傷盆底支持組織,積極治療孕期及產褥期慢性便秘、咳嗽,產褥期堅持盆底肌肉鍛煉,使盆底組織盡快恢復張力,可減少張力性尿失禁的發(fā)生。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