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blood retention in taiyang |
拚音 | TAIYANGXUXUE |
別名 | 西醫(yī):盆腔炎,宮外孕,不全性流產(chǎn)伴感染,月經(jīng)失調(diào)伴有精神障礙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中醫(yī)病證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
中醫(yī)釋名 | 本證為臨床較常見的急重證候,多由在表之邪熱循經(jīng)深入下焦,熱傷血絡,血蓄于下,或熱邪與久瘀相搏,結(jié)于少腹部位發(fā)展而成。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本證為臨床較常見的急重證候,多由在表之邪熱循經(jīng)深入下焦,熱傷血絡,血蓄于下,或熱邪與久瘀相搏,結(jié)于少腹部位發(fā)展而成。證屬熱郁血瘀邪實之候,所謂邪實,是有瘀血、邪熱或兼挾有外感邪氣,但正氣尚能抗邪。其病位以下焦少腹膀胱為主,然往往波及多個臟腑如心、胞宮等,使病情顯得錯綜復雜。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少腹急結(jié),或硬滿疼痛,如狂發(fā)狂,或健忘,小便自利,舌質(zhì)紫或有瘀斑,脈沉澀或沉結(jié)。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
中醫(yī)治療 | 治療法則: 活血化瘀,通下瘀熱,或破血逐瘀。 施治方法: (一)內(nèi)服方藥 1.基本方藥:(1)桃核承氣湯:桃仁12克、大黃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芒硝6克。本方適用于熱重于痰的蓄血輕證。 (2)抵當湯:水蛭6克、虻蟲(去翅足微炒)1.5~3克、桃仁9克、酒大黃9克。本方適用于蓄血重證而病勢較急者。 (3)抵當丸:水蛭6克、虻蟲(去翅足微炒)1.5~3克、桃仁9克、大黃9克。本方適用于蓄血雖重而病勢較緩者。以上方藥,桃核承氣湯:以水1400毫升,煮取500毫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100毫升,日服3次。抵當湯:以水1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溫服200毫升,不下,更服。抵當丸:上四味藥,搗分四丸,以水200毫升煮一丸,取140毫升溫服,服后24小時當下瘀血;若不下者,更服。 2.加減變化:若氣機郁滯,脘腹疼痛者,用(1)方加烏藥6克、香附6克、青皮9克;血液瘀滯,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痛經(jīng),日久屬實者,加當歸10克、紅花9克;產(chǎn)后惡露不下,小腹堅病,喘脹難忍者,加蒲黃9克、五靈脂9克;熱毒壅盛,發(fā)熱惡寒、帶下黃臭,下腹疼痛拒按者,加丹皮10克、赤芍12克、川楝子9克、玄胡索9克、銀花12克、連翹12克、紅藤15克、敗醬草15克;瘀毒壅結(jié),發(fā)熱不退,小腹劇痛,帶下黃稠穢臭,脘悶納差,腰部痠痛者,加丹參12克、赤芍12克、延胡索9克、薏仁l5克、紅藤15克、敗醬草15克;氣血失調(diào),沖任不和,胎位異常,子宮外孕,腹腔內(nèi)血液已形成包塊者,為避免損傷正氣,可酌加黨參12克、或人參10克,并可配合使用中藥灌腸、熱敷或手術(shù)治療。 (二)外敷藥物 1.烏頭9克、艾葉59克、雞血藤l00克、防風、五加皮各21克,紅花、白芷、川椒、羌活、獨活、追地風、伸筋草、透骨草各15克。共研細末,將藥末噴濕,裝入紗布袋內(nèi),扎好袋口,放鍋內(nèi)隔水蒸30分鐘,乘熱敷于患處,待冷移去,第2天蒸熱再用。每袋可連續(xù)使用8次。 2,千年健100克、續(xù)斷12克、追地風l00克、川椒100克、五加皮12克、白芷12克、桑寄生12克、艾葉500克、羌活、獨活、紅花各100克、赤芍12克、歸尾12克、防風12克、血蝎100克、乳香100克、沒藥100克。共研細末,每半斤一份,裝于紗布袋中,封口。用時蒸15分鐘,乘熱外敷,每日1~2次,15天為一療程。以上敷貼藥方,敷貼部位視患病位置而定。 (三)灌腸療法 1.紅藤、敗醬草、蒲公英、鴨跖草、紫花地丁各24克。水煎煮,取汁100毫升,用5號導尿管或小兒肛管,插入肛門14厘米以上,在30分鐘內(nèi)灌完,灌完后臥床30分鐘,一日1次。臨床運用時,尚可結(jié)合癥狀而加減化裁。如有炎性包塊或附件明顯增厚者,加三棱、莪術(shù)、桃仁各9克;腹痛較甚者,加玄胡索、香附各12克;腹中疼痛厲害者,加艾葉9克、附子9克,并注意觀察灌腸效果,而隨證調(diào)整用藥。 (四)飲食療法 1.忌食肥甘、生冷、辛辣、質(zhì)硬不易消化的食物;禁煙戒酒;忌食發(fā)物如公雞、豬頭肉等。 2.飲食宜清淡而富于營養(yǎng),多食新鮮蔬菜、水果、果汁之類,并可食用一些具有活血軟堅的食品如墨魚、烏龜、鱉甲等。 施治要點: (一)本證邪熱與瘀血互結(jié)于下焦,邪氣較盛,治療重心即在于活血化瘀或破血逐瘀,以緩解病痛。若邪去正傷,氣血虧損,可酌用養(yǎng)血活血、行氣解郁之品如當歸、白芍、川芎、生地、陳皮、香附等,以善其后。 (二)蓄血證如兼有表證不解者,當先解表,表解后方可用活血祛瘀法。若雖有表證,但蓄血證重而且急,亦可直攻蓄血。 (三)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丸)同屬治療蓄血證方劑,然在具體運用上,亦有所區(qū)別。如桃核承氣湯功;钛担瑢嶂赜诿艿男钛p證較為適宜;抵湯湯(丸)有水蛭、虻蟲等蟲類藥物,其破血逐瘀力量峻猛,又配有大黃、桃仁加強活血清熱之力,湯丸相較,而尤以湯劑力峻而效速,故對蓄血重證而病勢較急者較為適宜;抵當丸藥量較湯劑為輕,作丸劑使用,則效力較緩,故對蓄血雖重而病勢較緩者較為適宜。臨證時可據(jù)證酌情選擇應用。 (四)蓄血證病情復雜,病位雖在下焦,然在臨床上可見于各科瘀血證,而其中尤以婦產(chǎn)科瘀血性疾病較為多見。在治療過程中,可根據(jù)各科不同的病證特點進行辨證論治,除湯藥治療外,尚可采用灌腸、敷貼、針刺、食療等多種措施。 |
中藥 | |
針灸 | 取穴中極、地機、合谷、三陰交、太沖等,較強刺激,每日1~2次。 |
推拿按摩 | 于氣海、三陰交、腎俞及下腹、尾骶部、小腿內(nèi)側(cè)區(qū)揉捻,每日2~3次,每次3~5分鐘。以上方法,有行氣活血、緩急止痛的作用。 |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 | |
護理 | 1.熱重于瘀的蓄血輕證,服桃核承氣湯后,可出現(xiàn)輕微下利,此乃服藥所致,停 藥后即可利止。 2.蓄血證病位在下焦,桃核承氣湯又為攻下瘀血之劑,為了使其直達病所,迅速 發(fā)揮藥效,故宜空腹時服藥,所謂“先食溫服”即是此意。 3.服抵當湯(丸)后,瘀血得下,病退將愈,即應停藥;若不下,可以繼續(xù)服藥。 4.應注意觀察腹痛的部位和性質(zhì),如下瘀血,要仔細檢查是血塊還是組織物,注意保留標本送檢。 5.孕婦、有失血史及大便色黑如柏油狀者,慎用此類方劑。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