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王邈達 漢方簡義 翟冷仙 古本傷寒方
    

傷寒雜病:王邈達 漢方簡義 翟冷仙 古本傷寒方

關鍵詞:王邈達 漢方簡義 翟冷仙 古本傷寒

王、翟二位先生,均乃學識淵博,醫(yī)術精湛之耆宿,皆畢生治仲景之學,為傷寒大家。尤對古本《傷寒雜病論》用力較深。不僅依據古本所載以補文獻之闕佚,并且實踐古方于臨床而取卓效。其對古本傷寒的認識和運用,俱非一般所能及。他們的經驗有足資借鑒者,茲分別述之于下,以資參考。

王邈達(1878~1968年),浙江嵊縣人。行醫(yī)滬、杭,極負盛名。深究《傷寒》,自成一家!霸凇秱摗房加喲a闕方面,王氏做了不少工作。五十年代,所著《漢方簡義》重版前夕,他發(fā)現了陜西白云閣秘本,內有通行本所遺佚的三方:地黃半夏牡蠣棗仁湯,竹葉石膏黃芩澤瀉半夏湯,人參地黃龍骨牡蠣黃芩湯。前二方治陽旦;后方為太陽中風誤被火劫發(fā)汗以后,血氣流溢而變證蜂起的救逆方。使歷來研究《傷寒論》爭議較多的陽旦湯證,得到合理的解釋;后方則補充了自成無已以下諸家版本對該條文的簡脫。救亡補闕,功不可沒!盵1]后來張松耕氏又專文介紹“王邈達對禹余糧丸方藥的研究”,對學習古本傷寒很有啟發(fā)作用。由于《傷寒論》太陽篇“汗家重發(fā)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余糧丸”一條,有論無方。王氏早年“根據本癥之因果與病機,揣度仲景之意,創(chuàng)擬一方:‘當用甘寒之禹余糧四兩,辛熱之附子二枚,以救汗家之重汗;甘溫之人參三兩,以補下元臟真之陽氣。以大棗十枚蒸爛去皮核,加蜜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以淡鹽湯送,其庶乎近矣!手两▏院,王氏才見到陜西白云閣秘本中載有全方,故于所著《漢方簡介》再版時,亟為補入而重釋之。

禹余糧丸方:禹余糧四兩,附子二枚,人參三兩,五味子三兩,干三兩,白茯苓三兩。右六味,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王氏曰:“古本合成此丸之藥品于鄙擬者,亦已得其半;且分量亦得相符。惟原方用五味子以酸澀而斂之,更用干姜以辛熱而留守之,白茯苓以甘平而下滲之。丸以蜜而不用棗者,亦即應無而盡無之謂也。益見仲圣用藥之周密且審慎,萬非后學所能議而得企及之者也。”[2]

檢讀王邈達《漢方簡義》后附《漢方補遺》有云:“當編述《傷寒論講義》,以白云閣本作參考書,見太陽上篇30條,載有陽旦病見證并湯方二。又太陽中篇85條,辨太陽病,中風,誤被火劫發(fā)汗致危,有救逆湯方一。均為通行本所佚者。茲適《漢方簡義》將再版,故以此三方急與補釋,附刊于后。是則傷寒不止一百十三方,實有一百十六方。因之自慚,見聞未周,貿然著述,抱愧良多。希望閱者同志,藏有秘本,更得遺方見貽,以匡不逮,尤所欣幸!

按:王邈達先生勤于臨床,務求實效,研注傷寒,多有創(chuàng)見。更于醫(yī)學文獻,備加珍惜,今所見高學山《傷寒尚論辨似》與《高注金匱要略》二書,即為其不惜重價購得藏稿,經詳校補訂后而出版的(見二書王序)。先生八旬后,曾參考白云閣本編撰《傷寒論講義》,這是系統研究和運用古本傷寒的成果。遺憾的是書成“甫將出版而遭散佚,實堪惋惜!爆F只能從《漢方簡義》補遺諸方以了解其對古本傷寒文獻價值的高度重視。

翟冷仙(1900~1990年),江蘇東臺市人。為學驗俱豐之名老中醫(yī)。于仲景之學造詣極深,臨床治療,善用經方。“雖耄耋高齡,未嘗釋卷,繼續(xù)總結數十年臨床經驗。尤其孜孜不倦,致力校正《傷寒雜病論》,就古本原文,以正通行本乖舛,再以十二稿原文以正古本(湘本)疑滯。并附疏釋、驗案,逾十萬言,名曰《碧蔭書屋主人翟冷仙珍藏傷寒雜病論集》(即白云閣本)。該書1987年起,由遼寧《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連載,現仍繼續(xù)刊出。書中采集歷代前賢及其歷年實踐經方驗案九百余例于方下,足以啟迪后學,彌補前人之未逮。正如翁曰:雖未能盡窺全,庶乎長沙之室,得由戶升堂云爾。”[3]

1981年翟氏用“大青龍湯加附子治愈流行性乙型腦炎”突破“暑溫”常規(guī)治則,開拓了運用經方治療急癥的思路。冷仙先生云:“持流行性乙型腦炎屬祖國醫(yī)學‘暑溫’范疇者恒多,然亦有屬‘太陽與少陰俱病’者。蓋頭痛項強,壯熱無汗,煩躁抽搐,乃寒邪傷及太陽之表,郁熱不得宣泄之證;口渴肢冷寒傷少陰之象。故以大青龍湯加附子,一以解表清里,一以溫少陰之寒,藥后汗出執(zhí)水執(zhí)水,熱退神清,諸癥自除。余救治30余例本病患者,無一失敗?偨Y用方經驗,應掌握的主證為:壯熱無汗,舌潤苔白,脈浮或細弱,肢冷。若見壯熱汗多,煩渴引飲,苔干黃糙,舌絳,脈洪大者,則非本方所宜,當用白虎之屬!盵4]

除“乙腦”外,其于“流腦”的辨治也往往從太少合病立論,同樣予以大青龍湯加附子治療獲效,此屬異病同治者也。如治一8歲幼女,西醫(yī)診斷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其家屬要求服中藥治療!爸嗅t(yī)診治:發(fā)熱惡寒,無汗頭痛,項強甚劇,心煩,口渴欲飲,飲則嘔吐宿食痰涎,咽喉紅痛,周身偏布紫色瘀斑,四肢逆冷。舌質紅,苔薄白,脈浮緩。翟氏認為‘太陽少陰兩感于寒’之溫病。治以解表清里溫經為主,予大青龍湯加附子。前后共服五劑,諸癥消失,神情活潑!盵5]

臨床上兩感證是外感熱病中的最為嚴重之證,陽經與陰經同時受邪,表證與里證并見,邪氣充盛,正氣不支!秲冉洝吩疲骸捌鋬筛杏诤≌,必不免于死”,足見病情危重,預后不良。古本傷寒謂此為“傳經變病”,于六經兩感證,俱列有治方,若能及時恰當的治療,則不一定都是死候。如“大青龍加附子湯方”即出自古本《傷寒雜病論?傷寒例》“若兩感于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煩滿而渴。脈時浮時沉,時數時細,大青龍湯加附子主之!保ü鸨、湘本同!秱摗啡泵}象及治方。)翟氏深領旨意,故對“太陽少陰兩感于寒之溫病”,用大青龍湯解表清里以散太陽之熱實,加附子溫經以固少陰之陽虛。俾汗出、熱退、寒祛而病除。

冷仙先生“在運用經方治療外感熱病方面,不獨善用大青龍湯加附子治療‘乙腦’、‘流腦’,還長于以白虎湯加味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即根據古本《傷寒雜病論?傷燥脈證篇》“燥病,色黃,腹中痛不可按,大便難,脈數而滑,此燥邪乘脾也,白虎湯主之”的理論,用于臨床,奏效甚捷。[6]翟氏所見燥邪傷于肝脾二經發(fā)為黃疸者,不同于濕熱證治。因燥邪傷陰,氣血兩燔,故用白虎湯加味雙清氣血以存津液,取清熱潤燥以退黃,治其源而諸癥自解。

按:翟氏經驗充分體現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特色,說明不論傷寒、溫病,必以辨證為前提,勿為常法所囿,方能取效。翟氏熟諳仲景理法,尤對古本傷寒體會較深,是一位研究古本傷寒理論的實踐家。觀其運用古本傷寒方治療急難重證取得卓效,從臨床上驗證了仲景佚方的實用性和可靠性,并補充了現有溫病證治內容。

總之,王邈達,翟冷仙二位先生對古本《傷寒雜病論》的學術價值非常重視,不僅據以補正《傷寒》之疑闕,并將古本理論和佚方付諸實踐,通過驗證充分肯定了古本內容的合理性和實用性,補充了仲景學說現有理論和方證內容。因此,亟當借鑒他們的經驗,積極挖掘運用古本傷寒佚文佚方,深入探討所載實質內容,使自發(fā)現而又沉寂多年的寶貴文獻,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希望王邈達先生的后人或弟子能將其遺稿整理,付梓.可惜,其實不管是名老中醫(yī),還是民間有實力老中醫(yī)的經驗,都應該公布于世,這樣不僅對于整個中醫(yī)界,還是自己的后人都很好.中醫(yī)的精髓是辨證論治,不是只靠那幾個秘方: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提高,不要害后人.
-----------《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連載的內容,是否能有人整理,匯總以下呢?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