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川省樂山市中醫(yī)院(614000) 湯一新 熊維美
日本國神戶東洋醫(yī)學院(541) 邵 輝 白 莉
《金匱要略》對
脾陰虛證未嘗直接論述,但記載了脾陰虛多種兼證及不同角度的治法,為后世發(fā)展的脾陰學說奠定了臨床證治基礎(chǔ)。為全面深入地發(fā)掘《金匱要略》以脾胃為本的學術(shù)思想,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本文對《金匱要略》中的脾陰虛證治試作初步探討。
1風氣百疾,滋脾法邪。《血痹
虛勞篇》說:“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
薯蕷丸主之。”陰陽氣血俱不足的虛勞病人容易感受外邪為病,而陰陽氣血俱不足,可因脾陰虧損、化源不足而引起。本病的治療,宜扶正為主,佐以法邪,以免單純袪風,反傷正氣。扶正方面,著重調(diào)補脾胃,
脾胃健運,飲食增加,自可達到滋生和恢復氣血陰陽的目的。仲景首重滋脾,以薯蕷、
大棗為主藥。周慎哉稱:“
山藥(按即薯蕷)則補脾陰!睆堝a純謂:重用山藥以滋脾之陰”。成無己云:“大棗滋脾土!笔硎毻枰允硎毴、大棗百枚為君,輔以
人參七分、
茯苓五分、曲和
豆黃卷各十分,術(shù)、
姜各三分、
甘草二十八分調(diào)中益氣,歸、地各十分,
阿膠七分,穹、芍、
麥冬各六分養(yǎng)血滋陰,
柴胡五分、桂技十分、
防風六分法風散邪,
杏仁六分、
桔梗五分、
白斂二分理氣開郁。諸藥合用,滋脾壯氣,補袪兼施,扶正不戀邪,袪邪不傷正。再考其服法:“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贝怂
蜂蜜,補而不燥,滋而不膩,亦為補養(yǎng)脾陰之良藥。空腹酒服者,乃為顧及脾陰不足陰氣同虛的臨床特征,在滋脾袪邪的同時,兼顧脾氣之輸運和飲食之消化。虛勞病變陰難驟補,服量過多恐滯氣機,遂以百丸為劑,緩緩圖之。綜觀全方,循滋脾之徑,收益氣之功,執(zhí)中州以灌四旁,扶正氣以袪風邪,體現(xiàn)出扶正重視滋脾的主導思想,指導臨床卓有成效。近年來,我們將本方酌情加重甘淡滋脾的比例,.用以治療虛人
感冒百余例,均使御邪能力顯著增強,使長期的感冒得以次數(shù)減少,癥狀減輕,。舉案例之一如下:
余某,女,43歲, 3月15日就診。
身體虛弱,稍有不慎即患感冒。體倦頭昏,常伴食欲不振,口干不欲飲,手足煩熱,舌質(zhì)淡紅,舌苔薄白,脈細微數(shù)。治予薯蕷丸全方(劑量分改g),加
太子參、
蓮子、
芡實各30g,末之,煉蜜和丸,早晚各服10g,共服二月余。此后,很少患感冒,身體健康。
2臟陰不足,滋脾生津!斗勿舴
癰咳嗽上氣篇》說:“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
麥門冬湯主之!碧摕岱勿糁,清養(yǎng)肺胃實屬首要,但人之一身,五臟互為影響,倘若肺金虧損耗奪母氣,或胃津傷而及脾,導致后天生化不旺時,又治當權(quán)變,參用滋脾。甚至對某些尚未見到明顯生化不旺之征者,亦可發(fā)于機先,兼予滋脾。誠如李中梓所說:“補脾保肺,法當兼行……燥熱而甚,能食而不瀉者,潤肺當急,、而補脾藥不可缺!敝倬安粌H重用麥門冬甘寒清養(yǎng)肺胃,也參用甘淡實脾之
粳米、大棗。其中粳米,柯韻伯謂,“稼檣作甘,氣味溫和,稟容平之性,為后天生養(yǎng)之資!
麥門冬湯以上述三藥潤肺滋脾為基礎(chǔ),參以人參、甘草益氣生津,少佐
半夏下氣化痰肺潤脾滋,津液得充,虛火收斂,上逆自平?梢娭倬爸委煼
胃陰虛、虛火上炎之證, 滋脾潤肺、培土生金。筆者受本方證治啟示,臨床治療肺胃陰虛,每于甘寒之中參入甘淡滋脾,待病情緩解,則以甘淡為主,佐以甘寒,對縮短病程、促進康復,頗多助益。
滋脾生津之治,非僅肺痿一篇!秼D人雜病篇》:“婦人
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
甘麥大棗湯主之。”此病源于情志仰郁,或思慮過度,肝郁化火傷陰,以致內(nèi)臟陰液不足,以心脾受損的見證為主,但并非僅此一端。正如秦景明所說:“意外思慮……脾土真陰受傷!敝倬爸斡么髼、
小麥甘淡性平,滋脾益陰,參合甘草益氣,令脾陰充沛,心液得滋:則陰精裕而郁火熄,臟不躁而心神寧。用甘麥大棗湯加味滋脾養(yǎng)心柔肝,確屬有效方劑。筆者一九七九年八月治樂山市福祿供銷社職工家屬馬某,女,56歲,有反復發(fā)作之精神病史。此次病發(fā)十余天,語言錯亂,時喜時悲,精神恍憾,舌脈俱虛。治予
歸脾湯、
酸棗仁湯之類,多劑療效不著。后改用甘麥大棗湯加蓮米滋脾養(yǎng)心為主,隨證參合原用方藥,藥僅六劑,諸癥皆消。繼以此法調(diào)理一月,病無復發(fā)。
3津虧火衰,滋脾溫腎。《
消渴小便不利
淋病篇》說,“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括簍
瞿麥丸主之。”此病燥氣聚于上,寒氣滯于下,治此津虧火衰之證,沖景仍重滋脾調(diào)中。試看方中對甘淡滋脾的薯蕷、茯苓均予最重量各取三兩,此意自可無疑。方以薯蕷、茯苓輸運水津于中焦,參用括簍根二兩甘寒生津于上,瞿麥一兩滲導水氣于下,并以炮
附子一枚溫補腎陽,暖水化氣,仍煉蜜丸,共收潤燥化氣行水之功。或問:水濕停聚,何談滋脾?唐容川云:“水陰不滋,則水邪亦不能去,治水之邪即以治氣,與滋水之陰即以補氣者,固并行而不悖也!笨梢,滋脾與溫化并用的先河,系由仲景本方開創(chuàng)。已故樂山名醫(yī)喻昌輝老先生受本方啟示,治療脾腎俱虛之
水腫病變,常用甘淡滋脾為主,合以溫腎之品,往往有助于消除久利久腫的惡性循環(huán)弊病,避免了溫陽利水而傷陰,陰傷氣乏更水停,常常收效鞏固。對此,筆者在“喻昌輝老中醫(yī)甘淡實脾臨床經(jīng)驗”一文(見《中醫(yī)雜志》1990(12):10-12)曾作詳細介紹。此外,仲景于溫補腎陽的
腎氣丸中也加山藥補脾陰,實是“善補陽
者,必于陰中求陽”的先聲。
4氣虛津傷,益氣滋脾。《
嘔吐噦下利病》篇說:“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贝俗C病機可由脾胃氣陰兩虛,脾津匱乏,胃虛氣逆,以致不能磨谷消食,可見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脾虛津虧,大便結(jié),時久不愈。治用人參益氣養(yǎng)胃生津,半夏降逆開痞止嘔,也參予蜂蜜滋脾潤腸。脾胃氣陰足而大腸潤,水谷得輸,中州得轉(zhuǎn),胃氣和降,則胃反可愈,
便秘可除。本方用治幽門梗阻及頑固的神經(jīng)性嘔吐證屬脾胃氣陰兩虛者,確有一定療效。
尚值一提的是本方煎煮法:“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边@是仲景對甘淡滋脾法的另一重要發(fā)明。此令甘味散入水中,水蜜交融,形成甘淡之性,使甘能滋脾,淡能滲濕,寓補于瀉,滋而不膩。后世胡慎柔謂此“養(yǎng)脾陰之秘法”。唐容川注日:“取燥氣盡去,遂成甘淡之味,蓋土本無味,無味即為淡,淡即土之正味也。方取淡以養(yǎng)脾,深得其旨!焙现实m別開生面,實亦不外仲景“揚蜜二百四十遍”之余緒。惜仲景首創(chuàng)的這甘淡養(yǎng)脾之分支,歷代尚少問津。
5燥熱內(nèi)結(jié),滋脾瀉火!段迮K風寒
積聚篇》說“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
麻子仁丸主之!边@種
脾約證的根本機理,是
胃熱太盛與現(xiàn)代常見的脾陰虛主證有所區(qū)別,前者以大便干硬為主證,后者之大便干硬為兼證。仲景治用麻子仁、
芍藥、杏仁潤燥養(yǎng)陰,配
小承氣湯導滯瀉下,蜜丸甘緩潤下,陽明燥熱得泄,太陰津液得滋,脾約自可解除。是為潤下之祖方,甘淡之外的又一溪徑。本方對燥熱內(nèi)結(jié)、脾胃津傷之證,老少咸宜。筆者臨床對小兒便秘常用此方,、于通便增食,常有良效。老年便秘,若屬脾陰不足、燥熱內(nèi)結(jié),用此方甚效。
此外;《金匱》尚有不用甘淡而寓存陰之意者。如嘔吐篇的
大黃甘草湯,消渴篇的
白虎加人參湯等等,均含救急存陰之意;所以,時振聲有脾陰虛熱盛陰傷酌用硝黃(《陜西中醫(yī)》1983 (2):2),唐容川有脾陰虛
知母石膏反能開胃(《
血證論》)之說。從表面看來,這些治法與滋養(yǎng)脾陰似屬南轅北轍,格格不入,但因抓準時機,及時祛邪或祛邪兼以扶正,杜絕耗津傷陰之途,與顧護脾陰確有一定關(guān)系。誠如王旭高所說:補臟陰為治本之緩圖,清郁熱乃救陰之先著,!碑斎,這僅是治療脾陰虛變證的權(quán)宜之計,不能與補養(yǎng)脾陰的正法混為一談。
6 重視食調(diào),平淡養(yǎng)陰。食品之中,甘淡甚多。仲景每以食療之法輔助治療,對顧護脾陰起著重要作用。如白虎加入?yún)镁祝?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zxtf.net.cn/pharm/2009/20090113033104_81032.shtml" target="_blank">
葶藶大棗瀉肺湯用大棗,小健中湯用
飴糖,
五苓散用白飲送服……等等,各盡其妙,均蘊顧護脾陰,調(diào)中和胃之意,其內(nèi)容豐富,美不勝收。
結(jié) 語
《金匱要略》一書,蘊藏著脾陰學說的豐富內(nèi)容。脾陰虛在《金匱》,既有從癥狀體現(xiàn)者,也有從脈象、病機體現(xiàn)者,更多是從治法、處方、用藥等方面體現(xiàn)出來。綜觀其制劑之道,或寓滋脾于祛邪之方,或投甘淡于清熱之劑,或滋養(yǎng)他臟以養(yǎng)脾陰,或補益脾陰以灌四旁,或溫養(yǎng)與滋陰并用,或瀉熱與護陰共存,或制作丸劑緩緩收功,或藥熬甘淡別開蹊徑,或補養(yǎng)于藥物,或調(diào)養(yǎng)于食品。治法繁多,不拘一洛,但始終貫穿扶脾益陰,只是針對不同的兼證、病理階段和脾陰虧損之程度,斟酌選用更為恰當?shù)姆剿幎选S捎谄㈥幵谏、病理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后,脾陰學說不僅在臨床治療中將益被重視,且必將迅速滲入養(yǎng)生學、營養(yǎng)學、康復學等有關(guān)學科之中。因此,全面探討《金匱要略》以脾胃為本的學術(shù)思想,深入開展對脾陰學說的研究,進一步完善脾陰虛證治,是當前中醫(yī)基礎(chǔ)、臨床和科研工作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脾陰虛也有“舌苔薄白”?
-----------脾陰虛也有舌苔薄白,.用此方之后,疾病減輕消失,而不是變成了陽虛證。我感覺陰、陽的理解還是按照經(jīng)書上說的,后世的解釋不太可靠。謬論而已
-----------不知道怎么回事,明明有水邪,怎么還滋水?
不明白了,還是斷章取義。
從我吃這么多年中藥看來,滋陰去火與溫法都能治病,只是溫法效果更持久;如果是實熱,理當清之。
“水陰不滋,則水邪亦不能去,治水之邪即以治氣,與滋水之陰即以補氣者,固并行而不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