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義
《至真要大論》曰∶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于熱。太陽之勝,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
《痿論》曰∶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yin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fā)為筋痿,及為白yin。
《口問篇》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五癃津液別篇》曰∶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于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
《氣厥論》曰∶胞移熱于膀胱,則癃溺血。
《評熱病論》曰∶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
《玉機真藏論》曰∶冬脈不及,則令人少腹?jié)M,小便變。
《經(jīng)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論證(m.zxtf.net.cn共四條)
便濁證有赤白之分,有精溺之辯。凡赤者多由于火,白者寒熱俱有之。由精而為濁者,其動在心腎。由溺而為濁者,其病在膀胱、肝、脾。
赤濁之證,有溺之赤色者,有帶血而赤者。若見鮮血,則當從血證門溺血條下治之。若溺之黃赤者,此固多有火證,然必赤而痛澀,及別有火脈火證,方可以火證赤濁論治。
若或以勞倦過傷,或以久病,或以酒色耗傷真陰,或以素服清涼等藥,愈服愈赤,愈見短少,而且無痛澀等證者,此系水虧液涸,全非赤濁之比。經(jīng)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即此類也。但當溫補下元,使之氣化,水必自清,切不可因小便黃赤,一概皆從火治。
白濁證,有濁在溺者,其色白如泔漿。凡肥甘酒醴,辛熱炙爆之物,用之過當,皆能致濁。此濕熱之由內生者也。又有炎熱濕蒸,主客時令之氣,侵及臟腑者,亦能致濁,此濕熱之由外入者也。然自外而入者,少。自內而生者,多?傊赜袩嶙C熱脈,方是火證。清去其火,則濁無不愈矣。有濁在精者,必由相火妄動,yin欲逆精,以致精離其位,不能閉藏,則源流相繼,yin溢而下,移熱膀胱,則溺孔澀痛,清濁并至,此皆白濁之因熱證也。及其久也,則有脾氣下陷,土不制濕,而水道不清者,有相火已殺,心腎不交,精滑不固,而遺濁不止者,此皆白濁之無熱證也。有熱者,當辯心腎而清之;無熱者,當求脾腎而固之、舉之。治濁之法無出此矣。
淋之為病,小便痛澀滴瀝,欲去不去,欲止不止者是也。是亦便濁之類,而實濁之甚者。但濁出于暫,而久而不已,則為淋證。其證則或有流如膏液者,或出如砂石而痛不可當者,或有如筋條者,或時為溺血、血條者,此淋之與濁誠有不同。m.zxtf.net.cn/job/故嚴氏有五淋之辯,曰氣、石、血、膏、勞也。氣淋為病,小便澀,常有余瀝。石淋,莖中痛,溺如砂石,不得卒出。
膏淋,溺如膏出。勞淋,勞倦即發(fā),痛引氣沖。血淋,遇熱即發(fā),甚則溺血,候其鼻頭色黃者,小便難也。大抵此證,多由心腎不交,積蘊熱毒,或酒后房勞,服食燥熱,七情郁結所致。此嚴氏之說,固已盡之,然淋之初病,則無不由乎熱劇,無容辯矣。但有久服寒涼而不愈者,又有淋久不止,及痛澀皆去,而膏液不已,淋如白濁者,此惟中氣下陷,及命門不固之證也。故必以脈以證,而察其為寒、為熱、為虛,庶乎治不致誤。
論治(共六條)
一、熱蓄膀胱,溺赤熱甚,而或痛或澀者,必當專去其火,宜先用抽薪飲、大厘清飲、七正散之類主之。若小水不利,而煩熱難解者,惟綠豆飲為最妙。若兼大便燥結者,宜八正散主之。若微熱不甚,或熱勢稍退者,宜加減一陰煎,或導赤散、火府丹、清心蓮子飲之類主之。若小水不利者,宜清肺飲子主之。
溺白證。凡如泔如漿者,亦多屬膀胱水道之熱,宜導赤散、徙薪飲之類以清之。若無內熱而溺白者,多由飲食濕滯,宜小厘清飲,或苓術二陳湯減去干姜以燥之利之。大都濕在腸胃,或在膀胱者,宜二陳湯,或半夏丸,或固元丹之類,皆可擇用。若胞氣不固,而液濁不清者,此亦敗精之屬也,宜秘元煎或水陸二仙丹以固之。
濁在精分者,必因相火妄動,或逆精而然,以致精溺并至。若兼澀痛之甚者,亦宜抽薪飲、大厘清飲之類,先去其火,然后再安精氣。及其稍久,痛澀俱去,而惟精濁不止者,當用寧心固腎等劑,宜秘元煎、菟絲煎,或人參丸、定志丸、心虛白濁歌之類主之。
命門虛寒,陽氣不固,則精濁時見,而久不能愈者,但當培補命門,宜右歸丸、益志湯、石刻安腎丸、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若虛本不甚,而胞氣微寒不攝者,宜萆 厘清飲主之。
治淋之法,大都與治濁相同,凡熱者宜清,澀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虛者宜補,陽氣不固者宜溫補命門,但當以前法通用,無他技也。
血淋證,若在男子,則凡便血不痛者,即為溺血;血來而痛者,即曰血淋,然無非逆血證耳。治法具詳血證門。惟婦人之血淋,則多由沖任經(jīng)脈之病,大與男子者不同,婦人門另有正條。
述古(共六條)
河間曰∶小便混濁,皆屬于熱。如夏月天氣熱則水液混濁,冬月天氣寒則水清潔,水體清而火體濁故也,如清水火煎自濁。
東垣曰∶淋證當分在氣在血而治之,以渴與不渴為辯。如渴而小便不利,熱在上焦氣分,肺金主之。宜用淡滲之藥,以茯苓、澤瀉、琥珀、燈心、通草、車前、瞿麥、 蓄之類,而清肺金之氣,瀉其火,以滋水之上源也。不渴而小便不利者,熱在下焦血分,腎與膀胱主之。宜用氣味俱陰之藥,如知母、黃柏、滋腎丸是也。除其熱,泄其閉塞,以滋膀胱腎水之下元也。
丹溪曰∶淋雖有五,皆屬于熱,治宜解熱利水,以山梔子之類。不可發(fā)汗,汗之必便血。
又曰∶濁主濕熱。有痰,有虛,赤屬血,白屬氣。大率皆是濕痰流注,宜燥中宮之濕,用二陳加蒼術、白術,燥去其濕。去熱宜黃柏、青黛、滑石、山梔。痰盛者,以二陳加南星、蛤粉、神曲糊丸,青黛為衣。虛勞者,不宜峻用寒涼,當用補陰滋腎氣。胃弱者,兼用人參,以柴胡、升麻升其胃中之氣。
附錄云∶人之五臟六腑俱各有精,然腎為藏精之府,而聽命乎心。貴乎水火升降,精氣內持。若調攝失宜,思慮不節(jié),嗜欲過度,水火不交,精元失守,由是而為赤白濁之患。赤濁是心虛有熱,因思慮得之。白濁腎虛有寒,過于yin欲而得之。其狀漩白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凝如膏糊。治法∶赤者,當清心調氣。白者,溫補下元。又須清上,使水火既濟,陰陽葉和,精氣自固矣。
薛立齋曰∶按前證脾肺虛熱者,用補中益氣湯送六味丸。肺腎虛熱者,用黃芩清肺飲送六味丸。肝腎虛熱者,用加味逍遙散送六味丸。勞傷心腎者,清心蓮子飲。郁結傷脾者,歸脾湯。若郁怒傷肝脾者,加味逍遙散。若心腎虛弱者,小溫金散。若思慮傷心腎者,茯菟丸。夢遺、精滑、赤白二濁,治法當互參用之。
徐東皋曰∶淋證初作者,主于實熱,當利之,八正散之屬是也。既利之而不愈,久久而氣下陷者,虛也,宜升其氣,氣升而水自下。升而不愈,必用吐法,吐之而氣自升也。痰多者,用二陳湯,先服后吐。痰氣閉塞者,用二陳湯加木通、香附探吐。
趙氏曰∶肝主小便,若肝經(jīng)血虛,用四物、山梔。若小便澀滯,或莖中作痛,屬肝經(jīng)濕熱,用龍膽瀉肝湯。若小便頻數(shù),或勞而益甚,屬脾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
若小便無度,或淋瀝不禁,乃陰挺痿痹也,用六味地黃丸。若小便澀滯,或補而益甚,乃膀胱結熱也,用五淋散。若脾肺燥熱,不能化生者,黃芩清肺湯。膀胱陰虛,陽無所生者,滋腎丸。膀胱陽虛,陰無所化者,六味丸。若陰痿思色,精不出,莖道澀痛如淋,用加減八味丸料加車前、牛膝。若老人精竭復耗,大小便牽痛如淋,亦用前法溫之。如不應,急加附子,多有生者。
淋濁論列方
大厘清飲(新寒五) 小厘清飲(新和十) 小溫金散(固四三) 抽薪飲(新寒三) 徙薪飲(新寒四)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七正散(寒百十六) 八正散(寒百十五) 清心蓮子飲(寒三二) 導赤散(寒一二二) 火府丹(寒百二十) 苓術二陳煎(新和四) 綠豆飲(新寒十四)五淋散(寒百十七) 水陸二仙丹(固二三) 四物湯(補八) 清肺飲子(和一五三) 萆 分清飲(熱一六四) 二陳湯(和一) 滋腎丸(寒一六三) 心虛白濁歌(補百一) 六味丸(補百二十) 八味丸(補一二一) 黃芩清肺飲(寒三八) 右歸丸(新補五) 半夏丸(和三五二)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歸脾湯(補三二) 益智湯(熱一六五) 加減八味丸(補一二二) 人參丸(補百五) 菟絲煎(新固三) 加味逍遙散(補九三) 定志丸(補百十六) 茯菟丸(固三八)石刻安腎丸(熱一六八) 秘元煎(新固一) 固元丹(固三一) 龍膽瀉肝湯(寒六三)
論外備用方
還少丹(補一三五) 金櫻膏(補百 虛帶濁) 人參固本丸(補百六) 琥珀散(和三四七氣虛淋濁) 地髓湯(和三四五 淋痛) 海金砂散(寒一七二 膏淋) 五淋散(寒百十七熱淋) 牛膝湯(寒一二五 砂淋) 《直指》黃芩湯(寒百七 心肺熱) 秘真丹(固二五)五子丸(固四六 濁) 蓮子六一散(固四四 赤濁) 鎖精丸(固二六 帶濁) 威喜丸(固四五) 家韭子丸(固三四 陽虛久濁) 固精丸(固二九 虛滑帶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