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瘡疹渴者,里熱也。蓋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津液者,水谷之精華,變化流行,以灌溉乎三焦也。
瘡疹之火起之于內(nèi),銷爍水谷,不得以變化津液,灌溉臟腑,故渴也。又瘡本稠密,津液外泄,化為膿漿,不能滋養(yǎng)真氣,亦渴也。小渴者,常病也,不須治之,大渴者,視其虛實以法治之,切不可以冷水、紅柿、梨、橘、西瓜、等物與之,恐損脾胃,致生災(zāi)異也!惭Α城白C,若二便自調(diào),飲食溫和,口渴飲湯,手足不熱,是為虛熱,不可食生冷之物。若二便秘結(jié),飲食喜冷,口渴飲水,手足并熱,是為實熱,可與冷水飲之。凡痘出而熱未止者,既出盡,則熱自止。
如發(fā)熱時便大渴者,熱在里也,葛根解毒湯主之,不止,更加黃連以瀉心火之有余,黃柏、知母、以滋腎水之不足,舌潤則生,舌如芒刺則死。蓋舌乃心之苗,少陰之脈,榮于舌也,如發(fā)熱自利而渴者,津液不足也,黃芩湯加人參、白術(shù)、麥門冬主之。丹溪云∶初熱煩躁渴引飲者,急以涼藥解其標(biāo)。錢氏云∶身熱煩渴,腹?jié)M而喘,大小便澀而赤,悶亂大吐,此當(dāng)利小便,不瘥者,宣風(fēng)散下之。
葛根解毒湯
上銼細(xì)。取糯米泔水一盞,煎七分,去滓,入茅根自然汁一合,服之。
黃芩湯(痘泄利) 五苓散(驚) 宣風(fēng)散(痘發(fā)熱)
如瘡已出,或起發(fā),或收靨,一向渴不止者,人參麥門冬散主之。海藏云∶若身熱小渴者,六味人參麥門冬散治之。如不愈,或身熱大渴者,七味人參白術(shù)散治之。又不愈,十一味木香散。
人參麥門冬散
麥門冬 葛粉(各二錢) 人參 甘草 升麻 白術(shù)(各一錢)
上銼細(xì)。加粳米一合,淡竹葉七片,水一盞,煎米熟,去滓溫服。
六味人參麥門冬散
麥門冬(去心,一兩) 人參(去蘆) 甘草(炙) 陳皮 白術(shù) 濃樸(姜制。各半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m.zxtf.net.cn/jianyan/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虛人減濃樸。
〔龐氏〕 地黃膏(見形)
退火回生散 治痘血熱,枯澀發(fā)渴。
上為細(xì)末。冷水調(diào)服一分,睡片時,必轉(zhuǎn)紅活矣。
如能食而渴者,肺熱也。經(jīng)曰∶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由心火上炎,乘于肺金,熏蒸焦膈,傳耗津液,故渴也。治在上焦,人參白虎湯加黃連主之。
人參白虎湯(又名化 湯)
人參 甘草(各一錢) 知母(三錢) 石膏(五錢) 粳米(一合)
上銼細(xì)。水二盞,煎待米熟,去滓溫服,無時。
竹葉石膏湯 治痘瘡表里俱虛,胸中煩悶,小便赤澀,多渴。成赤 點(diǎn)者,又宜服犀角散。
石膏 知母(各二兩) 麥門冬 甘草(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淡竹葉一握,煎半盞,溫服,不拘時。
麥門冬湯 治 疹煩渴吐瀉,及痂后余熱。
麥門冬 人參 甘菊 赤芍藥 赤茯苓 升麻(各一錢) 甘草(五分) 石膏(三錢)
上,用水煎服。
如不能食而渴者,脾虛也。叔和云∶口干,饒飲水,多食亦饑,虛由脾素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渴也。治在中焦,參苓白術(shù)散主之。
人參白術(shù)散(又名參苓白術(shù)散)
人參 白術(shù) 藿香 木香 甘草 白伏苓(各一錢) 干葛(二錢)
上銼細(xì)。加生姜一片,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無時。
〔丹〕陳十妹、年二十歲,出痘,而有孕七個半月,大渴,不甚出透,寒熱交作,血虛氣虛。
人參 白術(shù) 黃 陳皮 甘草(炙) 當(dāng)歸身(各一錢)
姜三片,酒水各半盞,煎服。
自利而渴,輕則人參白術(shù)散,甚則陳氏木香散。自利而渴者邪傳腎也,《正理論》云∶自利而渴者,屬少陰虛,故引水自救,蓋腎主五液,其脈絡(luò)于肺,系舌本,邪傳于腎,則開闔不司,故自利,利則津液下走,腎水干,不能上潤于舌,故大渴也,治在下焦,宜溫之,陳氏異攻散主之(出不快)。
面白腹脹,自利而渴者,陳氏十一味木香散主之。文中云∶腹脹渴者,瀉渴者,足指冷渴者,驚悸渴者,身溫渴者,身熱面 白色渴者,寒戰(zhàn)渴不止者,氣急切牙渴者,飲水轉(zhuǎn)水瀉不已者,以上九證,即非熱也,乃津液少,脾胃肌肉虛故也,宜木香散治之。如不愈,更加丁香、官桂。(此說,必加審用之,脹渴、瀉渴、驚悸渴、寒戰(zhàn)渴、切牙渴、亦多屬熱者,不可不察)如渴而大便秘者,宜利之,四順清涼飲主之(熱)。海藏云∶瘡疹大腸閉澀,或發(fā)熱,四君子加栝蔞根、桔梗主之。
痘子稠密,津液少者,m.zxtf.net.cn/rencai/十全大補(bǔ)湯(汗)。
生脈散 止煩渴,首尾通用。
人參 五味子 麥門冬水煎,當(dāng)茶飲。
神功散 治痘作渴。
人參 黃 甘草 牛蒡子 紅花 生地黃 前胡 紫草 白芍藥上,水煎服。
紅花湯 治同上。
紅花或子,隨意煎湯飲,其渴即止,縱口中如煙,飲之即止。加牛蒡子尤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