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小兒藥證直訣 小兒脈法 上課筆記
    

小兒藥證直訣教程:小兒脈法

小兒脈法脈亂不治,氣不和弦急,傷食沉緩,虛驚促急,風浮,冷沉細。變蒸小兒在母腹中,乃生骨氣,五臟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長骨脈,五臟六腑之神智也。變者,易也。(巢論云:上多變氣。)又生變蒸者,自內(nèi)而長,自下而上,又身熱,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變…

小兒脈法

脈亂不治,氣不和弦急,傷食沉緩,虛驚促急,風浮,冷沉細。

變蒸

小兒在母腹中,乃生骨氣,五臟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長骨脈,五臟六腑之神智也。變者,易也。(巢論云:上多變氣。)又生變蒸者,自內(nèi)而長,自下而上,又身熱,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變。變每畢,即情性有異于前。何者?長生腑臟智意故也。何謂三十二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三十二日計三百二十段,為一遍。亦曰一蒸。骨之余氣,自腦分入齦中,作三十二齒。而齒牙有不及三十二數(shù)者,由變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長二十八齒,以下仿此,但不過三十二之數(shù)也。凡一周遍,乃發(fā)虛熱,諸病如是。十周則小蒸畢也。計三百二十日生骨氣,乃全而未壯也。故初三十二日一變,生腎生志。六十四日再變生膀胱。其發(fā)耳與KT 冷。腎與膀胱俱主于水,水數(shù)一,故先變。生之九十六日三變,生心喜。

一百二十八日四變生小腸。其發(fā)汗出而微驚。心為火,火數(shù)二,一百六十日五變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變生膽。其發(fā)目不開而赤。肝主木,木數(shù)三。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肺聲。二百五十六日八變生大腸。其發(fā)膚熱而汗或不汗。肺屬金,金數(shù)四。二百八十八日九變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變生胃。其發(fā)不食,腸痛而吐乳。此后乃齒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太倉云:氣入四肢,長碎骨于十變。后六十四日長其經(jīng)脈,手足受血,故手能持物,足能行立也。經(jīng)云:變且蒸,謂蒸畢而足一歲之日也。師曰∶不汗而熱者,發(fā)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余治。是以小兒須變蒸。脫齒者,如花之易苗。所謂不及三十二齒,由變之不及。齒當與變?nèi)障嗪弦,年壯而視齒方明。

五臟所主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fā)熱,飲水而搖(聚珍本作搐);虛則臥而悸動不安。
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虛則切牙,多欠氣。熱則外生氣;濕則內(nèi)生氣。
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
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
腎主虛,無實也。惟瘡疹,腎實則變黑陷。
更當別虛實證。假如肺病又見肝證,切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虛不能勝肺故也。若目直、大補母,實則瀉子。

五臟病

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頓悶,項急。
心病,多叫哭,驚悸,手足動搖,發(fā)熱飲水。
脾病,困睡,泄瀉,不思飲食。
肺病,悶亂哽氣,長出氣,氣短喘息。
腎病,無精光,畏明,體骨重。

肝外感生風

呵欠,頓悶,口中氣熱。當發(fā)散,大青膏主之。若能食,飲水不止,當大黃丸微下之。余不可下。

肝熱

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瀉青丸主之。壯熱飲水,喘悶,瀉白散主之。

肺熱

手掐眉目鼻面,甘桔湯主之。

肺盛復有風冷

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先散肺,后發(fā)散風冷。散肺,瀉白散、大青膏主之。肺不傷寒則不胸滿。

肺虛熱

唇深紅色,治之散肺。虛熱,少服瀉白散。

肺臟

唇白色,當補肺,阿膠散主之。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虛損故也。脾肺病久,則虛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虛,不能相營,故名曰怯肺,主唇白。白而澤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心熱

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切牙,皆心熱也。導赤散主之。心氣熱則心胸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臥。

心實

心氣實則氣上下行澀,合臥則氣不得通。故喜仰臥,則氣得上下通也。瀉心湯主之。

腎虛

兒本虛怯,由胎氣不成,則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囟開也,)面色 白。此皆難養(yǎng),縱長不過八八之數(shù)。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蛴幸虿《履I虛者,非也。又腎氣不足,則下竄,蓋骨重惟欲墜于下而縮身也。腎水,陰也,腎虛則畏明,皆宜補腎,地黃丸主之。

面上證

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赤者,熱也,隨證治之。

目內(nèi)證

赤者,心熱,導赤散主之。
淡紅者,心虛熱,生犀散主之。
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淺淡者補之。
黃者,脾熱,瀉黃散主之。
無精光者,腎虛,地黃丸主之。

肝病勝肺

肝病秋見。(一作日晡)肝強勝肺,肺怯不能勝肝,當補脾肺治肝。益脾者,母令子實故也。補脾,益黃散;治肝,瀉青丸主之。

肺病勝肝

肺病春見。(一作早晨)肺勝肝,當補腎肝治肺臟。肝怯者,受病也。補肝腎,地黃丸;治肺,瀉白散主之。

肝有風

目連扎不搐,得心熱則搐。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主之。

肝有熱

目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主之。

肝有風甚

身反折強直不搐,心不受熱也,當補腎治肝。補腎,地黃丸;治肝,瀉青丸主之。

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上于頭目,目屬肝,肝風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扎也。若熱入于目,牽其筋脈,兩 俱緊,不能轉(zhuǎn)視,故目直也。若得心熱則搐,以其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搏故也。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主之。

驚癇發(fā)搐

男發(fā)搐,目左視無聲,右視有聲;女發(fā)搐,目右視無聲,左視有聲∶相勝故也。更有發(fā)時證。

早晨發(fā)搐

因潮熱,寅、卯、辰時身體壯熱,目上視,手足動搖,口內(nèi)生熱涎,項頸急。此肝旺,當補腎治肝也。補腎,地黃丸;治肝,瀉青丸主之。

日午發(fā)搐

因潮熱,巳、午、未時發(fā)搐,心神驚悸,目上視,白睛赤色,牙關緊,口內(nèi)涎,手足動搖。此心旺也,當補肝治心。治心,導赤散、涼驚丸;補肝,地黃丸主之。

日晚發(fā)搐

因潮熱,申、酉、戌時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視,身體似熱,睡露睛,手足冷,大便淡黃水。是肺旺,當補脾治心肝。補脾,益黃散;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主之。

夜間發(fā)搐

因潮熱,亥、子、丑時不甚搐,而臥不穩(wěn),身體溫壯,目睛緊斜視,喉中m.zxtf.net.cn/shouyi/有痰,大便銀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納津液。當補脾治心。補脾,益黃散;治心,導赤散、涼驚丸主之。

傷風后發(fā)搐

傷風后得之,口中氣出熱,呵欠,頓悶,手足動搖。當發(fā)散,大青膏主之。小兒生本怯者,多此病也。

傷食后發(fā)搐

傷食后得之,身體溫,多唾多睡,或吐不思食而發(fā)搐。當先定搐,搐退,白餅子下之,后服安神丸。

百日內(nèi)發(fā)搐

真者不過三兩次必死,假者發(fā)頻不為重。真者內(nèi)生驚癇,假者外傷風冷。蓋血氣未實,不能勝任乃發(fā)搐也。欲知假者,口中氣出熱也。治之可發(fā)散,大青膏主之,及用涂囟浴體法

急驚

因聞大聲或大驚而發(fā)搐,發(fā)過則如故,此無陰也。當下,利驚丸主之。

小兒急驚者,本因熱生于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大小便黃赤,劇則搐也。蓋熱盛則風生,風屬肝,此陽盛陰虛也。故利驚丸主之,以除其痰熱。不可與巴豆及溫藥大下之,恐蓄虛熱不消也。小兒熱痰客于心胃,因聞聲非常,則動而驚搐矣。若熱極,雖不因聞聲及驚,亦自發(fā)搐。

慢驚

因病后,或吐瀉脾胃虛損,遍身冷,口鼻氣出亦冷,手足時螈 ,昏睡,睡露睛。此無陽也,栝蔞湯主之。

凡急慢驚,陰陽異證,切宜辨而治之,急驚合涼瀉,慢驚合溫補。世間俗方,多不分別,誤小兒甚多。又小兒傷于風冷,病吐瀉,醫(yī)謂脾虛,以溫補之;不已,復以涼藥治之;又不已,謂之本傷風,醫(yī)亂攻之。因脾氣即虛,內(nèi)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余日,其證多睡露睛,身溫,風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為瀉。當去脾間風,風退則利止。宣風散主之。后用使君子丸補其胃。亦有諸吐利久不差者,脾虛生風而成慢驚。

五癇

凡治五癇,皆隨臟治之,每臟各有一獸并,五色丸治其病也。
犬癇∶反折,上竄,犬叫,肝也。
羊癇∶目證,吐舌,羊叫,心也。
牛癇∶目直視,腹?jié)M,牛叫,脾也。
雞癇∶驚跳,反折,手縱,雞叫,肺也。
豬癇∶如尸,吐沫,豬叫,腎也。
五癇重者死,病后甚者亦死。

瘡疹候

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手足梢冷,夜臥驚悸多睡,并瘡疹證,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溫涼藥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發(fā)、受風冷。

五臟各有一證∶肝臟水 ;肺臟膿 ;心臟斑;脾臟疹;歸腎變黑。
惟斑疹病后,或發(fā)癇,余瘡難發(fā)。癇矣,木勝脾,木歸心故也。若涼驚,用涼驚丸;溫驚,用粉紅丸。

小兒在胎十月,食五臟血穢,生下則其毒當出。故瘡疹之狀,皆五臟之液。肝主淚,肺主涕,心主血,脾為裹血。其瘡出有五名,肝為水 ,以淚出如水,其色青小。肺為膿 ,如涕稠濁,色白而大。心為斑,主心血,色赤而小,次于水 。脾為疹,小次斑瘡,其主裹血,故赤色黃淺也。涕、淚出多,故膿 、水 皆大;血營于內(nèi),所出不多,故斑疹皆小也。病者,涕淚俱少,譬胞中容水,水去則瘦故也。

始發(fā)潮熱三日以上,熱運入皮膚,即發(fā)瘡疹,而不甚多者,熱留膚腠之間故也。潮熱隨臟出,如早食潮熱不已,為水 之類也。

瘡疹始發(fā)之時,五臟證見,惟腎無候,但見平證耳,KT 涼、耳涼是也。KT 、耳俱屬于腎,者,死病也。

凡瘡疹若出,辨視輕重。若一發(fā)便出盡者,必重也;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也;出稀者輕,里陷,昏睡,汗出不止,煩躁熱渴,腹脹,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凡瘡疹當乳母慎口,不可令饑及受風冷。必歸腎而變黑,難治也。

有大熱者,當利小便;有小熱者,宜解毒。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更看時月輕重∶大抵瘡疹屬陽,出則為順,故春夏病為順,秋冬病為逆。冬月腎旺又盛寒,病多歸腎變黑。又當辨春膿 ,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亦不順也,雖重病猶十活四五。黑者無問何時,十難救一。其候或寒戰(zhàn)噤牙,或身黃腫紫,宜急以百祥丸下之。復惡寒不已,身冷出汗,耳KT 反熱者,死病也。何以然?腎氣大旺,脾虛不能制故也。下后身熱氣溫,欲飲水者可治,以脾土勝腎,寒去而溫熱也。治之宜解毒,不可妄下,妄下則內(nèi)虛多歸于腎。若能食而痂頭焦起,或未黑而喘實者,可下之。身熱,煩渴,腹?jié)M而喘,大小便澀,面赤,悶亂,大吐,此當利小便;不差者,宜宣風散下之。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內(nèi)發(fā)熱,熱氣蒸于皮中,故瘡不得焦痂也。宜宣風散導之,用生犀磨汁解之,使熱不生,必著痂矣。

瘡疹由內(nèi)相勝也,惟斑疹能作搐。疹為脾所生,脾虛而肝旺乘之。木來勝土,熱氣相擊,動于心神,心喜為熱,神氣不安,因搐成癇。斑子為心所生,心生熱,熱則生風,風屬于肝,二臟相搏,風火相爭,故發(fā)搐也。治之當瀉心肝補其母,栝蔞湯主之。

瘡黑而急瀉,便膿血并痂皮者順,水谷不消者逆。何以然?且瘡黑屬腎,脾氣本強,或舊服補脾藥,脾氣得實,腎雖用事,脾可制之。今瘡入腹為膿血及連痂皮得出,是脾強腎退,即病出而安也。米谷及瀉乳不化者,是脾虛不能制腎,故自泄也,此必難治。

傷風

昏睡口中氣熱,呵欠頓悶,當發(fā)散,與大青膏解。不散,有下證,當下,大黃丸主之。大飲水不止而善食者,可微下。余不可下也。

傷風手足冷

脾臟怯也,當和脾后發(fā)散。和脾,益黃散;發(fā)散,大青膏主之。

傷風自利

脾臟虛怯也,當補脾,益黃散;發(fā)散,大青膏主之。未差,調(diào)中丸主之。有下證,大黃丸下之。下后服溫驚丸。

傷風腹脹

脾臟虛也,當補脾,必不喘后發(fā)散,仍補脾也。去脹,塌氣丸主之;發(fā)散,大青膏主之

傷風兼臟

兼心則驚悸。
兼肺則悶亂,喘息哽氣,長出氣,嗽。
兼腎則畏明。
各隨補母,臟虛見故也。

傷風下后余熱

以藥下之太過,胃中虛熱,飲水無力也。當生胃中津液,多服白術(shù)散。

傷寒瘡疹同異

傷寒男體重、面黃;女面赤、喘急、憎寒。各口中氣熱、呵欠頓悶、項急也。瘡疹則腮、多噴嚏、悸動、昏倦、四肢冷也。傷寒,當發(fā)散之。治瘡疹,行溫平之功,有大熱者解毒。余見前說。

初生三日內(nèi)吐瀉壯熱

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是傷食。當下之,后和胃。下用白餅子;和胃用益黃散主之。

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瀉身溫涼

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實下虛也。更有兼見證。
肺睡露睛、喘氣。
心驚悸、飲水。
脾困倦、饒睡。
肝呵欠、頓悶。
腎不語、畏明。
當瀉,見兒兼臟,補脾,益黃散主之。此二證。多病于秋夏也。

初生下吐

初生下,拭掠兒口中,穢惡不盡,咽入喉中故吐,木瓜丸主之。凡初生,急須拭掠口中,令凈,若啼聲一發(fā)則咽下,多生諸病。

傷風吐瀉身溫

乍涼乍熱,睡多氣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時咳嗽,更有五臟兼見證,當煎入臟君臣藥,化大青膏,后服益黃散。如先曾下,或無下證,慎不可下也。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食也。

傷風吐瀉身熱

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后用發(fā)散藥。止渴多服白術(shù)散。發(fā)散大青膏主之。

傷風吐瀉身涼

吐沫,瀉青白色,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睡露睛,此傷風荏苒輕怯,因成吐瀉。當補脾后發(fā)散。補脾,益黃散;發(fā)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證,多病于春冬也。

風溫潮熱壯熱相似

潮熱者,時間發(fā)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發(fā)熱,此欲發(fā)驚也。壯熱者,一向熱而不已,甚則發(fā)驚癇也。風熱者,身熱而口中氣熱,有風證。溫壯者,但溫而不熱也。

腎怯失音相似

病吐瀉及大病后,雖有聲而不能言,又能咽藥,此非失音,為腎怯,不能上接于陽故也。當補腎,地黃丸主之。失音乃猝病耳。

黃相似

身皮、目皆黃者,黃病也。身痛,膊背強,大小便澀,一身盡黃,面目指爪皆黃,如屋塵色,看物皆黃,渴者難治,此黃膽也。二證多病于大病后。別有一證,不因病后,身微黃者,胃熱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黃,腹大,食土,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黃者,胎疸也。古書云:諸疸皆熱,色深黃者是也;若淡黃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

夏秋吐瀉

五月十五日以后,吐瀉,身壯熱,此熱也。小兒臟腑,十分中九分熱也。或因傷熱乳食,吐乳不消,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

六月十五日以后,吐瀉,身溫似熱,臟腑六分熱四分冷也。吐嘔,乳食不消,瀉黃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乳。食前少服益黃散;食后多服玉露散。

七月七日以后,吐瀉,身溫涼,三分熱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唇白多噦,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黃散;食后少服玉露散。

八月十五日以后,吐瀉,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干噦,瀉青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不可下也。

吐乳

吐乳,瀉黃,傷熱乳也。吐乳,瀉青,傷冷乳也。皆當下。

虛羸

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瘦。亦因大病或吐瀉后,脾胃尚弱,不能傳化谷氣也。有冷者,時時下利,唇口青白;有熱者,溫壯身熱,肌肉微黃。此冷熱虛羸也。冷者,木香丸主之。

夏月不可服,如有證則少服之。熱者,黃連丸主之。冬月不可服,如有證則少服之。

咳嗽

夫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間,肺氣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實,非久病也。其證面赤、痰盛、身熱,法當以葶藶丸下之。若久者,不可下也。十一月、十二月嗽者,乃傷風嗽也,風從背脊第三椎肺俞穴入也,當以麻黃湯汗之。有熱證,面赤、飲水、涎熱、咽喉不利者,宜兼甘桔湯治之。若五七日間,其證身熱,痰盛,唾粘者,以褊銀丸下之。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腫,欲飲水,有不飲水者,其身即熱,以瀉白散瀉之。若傷風咳嗽五七日,無熱證而但嗽者,亦葶藶丸下之,后用化痰藥。有肺虛者,咳而哽氣,時時長出氣,喉中有聲,此久病也,以阿膠散補之。痰盛者,先實脾,后以褊銀丸微下之,涎退即補肺,補肺如上法。有嗽而吐水,或青綠水者,以百祥丸下之。有嗽而吐痰涎、乳食者,以白餅子下之,有嗽而咯膿血者,乃肺熱,食后服甘桔湯。久嗽者,肺亡津液,阿膠散補之?榷祵,不甚喘,而面赤,時飲水者,可褊銀丸下之。治嗽大法∶盛即下之,久即補之,更量虛實,以意增損

諸疳

疳在內(nèi),目腫,腹脹,利色無常,或沫青白,漸瘦弱,此冷證也。

疳在外,鼻下赤爛,目燥,鼻頭上有瘡不著痂,漸繞耳生瘡。治鼻瘡爛,蘭香散。諸瘡,白粉散主之。
肝疳,白膜遮睛,當補肝,地黃丸主之。
心疳,面黃頰赤,身壯熱,當補心,安神丸主之。
脾疳,體黃腹大,食泥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腎疳,極瘦,身有瘡疥,當補腎,地黃丸主之。
筋疳,瀉血而瘦,當補肝,地黃丸主之。
肺疳,氣喘,口鼻生瘡,當補脾肺,益黃散主之。
骨疳,喜臥冷地,當補腎,地黃丸主之。
諸疳,皆依本臟補其母及與治疳藥,冷則木香丸,熱則胡黃連丸主之。

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瀉后,以藥吐下,致脾胃虛弱亡津液。且小兒病疳,皆愚醫(yī)之所壞病。假如潮熱,是一臟虛一臟實,而內(nèi)發(fā)虛熱也。法當補母而瀉本臟則愈。假令日中發(fā)潮熱,是心虛熱也,肝為心母,則宜先補肝,肝實而后瀉心,心得母氣則內(nèi)平,而潮熱愈也。醫(yī)見潮熱,妄謂其實,乃以大黃、牙硝輩諸冷藥利之。利既多矣,不能禁約而津液內(nèi)亡,即成疳也。又有病癖,其疾發(fā)作,寒熱飲水,脅下有形硬痛。治癖之法,當漸消磨,醫(yī)反以巴豆、 砂輩下之。小兒易虛易實,下之既過,胃中津液耗損,漸令疳瘦。

又有病傷寒,五六日間有下證,以冷藥下之太過,致脾胃津液少,即使引飲不止,而生熱也。熱氣內(nèi)耗,肌肉外消,他邪相干,證變諸端,因亦成疳。

又有吐瀉久病,或醫(yī)妄下之,其虛益甚,津液燥損,亦能成疳。

又有肥疳,即脾疳也,身瘦黃,皮干,而有瘡疥。其候不一,種種異端,今略舉綱紀∶目澀或生白膜,唇赤,身黃干或黑,喜臥冷地,或食泥土,身有疥瘡,瀉青白黃沫,水利色變,易腹?jié)M,身耳鼻皆有瘡,發(fā)鬢作穗,頭大項細極瘦,飲水,皆其證也。

大抵疳病當辨冷熱肥瘦。其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瘦冷疳。冷者木香丸,熱者黃連丸主之。冷熱之疳,尤宜如圣丸。故小兒之臟腑柔弱,不可痛擊,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凡有可下,量大小虛實而下之,則不至為疳也。初病津液少者,當生胃中津液,白術(shù)散主之。惟多則妙。余見下。

胃氣不和

面 白無精光,口中氣冷,不思食,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胃冷虛

面 白色弱,腹痛不思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若下利者,調(diào)中丸主之。

積痛

口中氣溫,面黃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磨積,宜消積丸;甚者,當白餅子下之。后和胃。

蟲痛

(虛實腹痛附)面 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發(fā)痛有時,安蟲散主之。小兒本怯者,多此病。積痛、食痛、虛痛,大同小異。惟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隨其證。

蟲與癇相似

小兒本怯,故胃虛冷,則蟲動而心痛,與癇略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安蟲散主之

氣不和

口頻撮,當調(diào)氣,益黃散主之。

食不消

脾胃冷,故不能消化。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腹中有癖

不食,但飲乳是也。當漸用白餅子下之。

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或喘嗽,與潮熱相類,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則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熱發(fā),故引飲水過多,即蕩滌腸胃,亡失津液,脾胃不能傳化水谷,其脈沉細,益不食,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鮮不瘦而成疳矣。余見疳門。

虛實腹脹

(腫附)腹脹由脾胃虛,氣攻作也。實者悶亂喘滿,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餅子。不喘者虛也,不可下。若誤下,則脾氣虛,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母氣虛甚,即目胞腮腫也。色黃者,屬脾也。治之用塌氣丸漸消之。未愈漸加丸數(shù),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溫散藥治之。何以然?脾虛氣未出,腹脹而不喘,可以散藥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則愈也。若虛氣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內(nèi)弱,每生虛氣,入于四肢面目矣。

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勿誤也。胃久虛熱,多生疸病,或引飲不止。脾虛不能勝腎,隨肺之氣上行于四肢,若水狀;腎氣浸浮于肺,即大喘也。此當服塌氣丸。病愈后面未紅者,虛衰未復故也。

治腹脹者,譬如行兵戰(zhàn)寇于林?芪闯隽,以兵攻之,必可獲;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必有失,當以意漸收之,即順也。

治虛腹脹,先服塌氣丸;不愈,腹中有食積結(jié)糞,小便黃,時微喘,脈伏而實,時飲水,能食者,可下之。蓋脾初虛而后結(jié)有積。所治宜先補脾,后下之,下后又補脾,即愈也。補肺恐生虛喘。

喜汗

濃衣臥而額汗出也,止汗散主之。

盜汗

睡而自汗出,肌肉虛也,止汗散主之。遍身汗,香瓜丸主之。

夜啼

脾臟冷而痛也,當與溫中藥,及以法禳之,花火膏主之。

驚啼

邪熱乘心也,當安心,安神丸主之。

弄舌

脾臟微熱,令舌絡微緊,時時舒舌。治之勿用冷藥及下之,當少與瀉黃散,漸服之。亦或飲水,醫(yī)疑為熱,必冷藥下之者,非也。飲水者,脾胃虛,津液少也。又加面黃肌瘦,五心煩熱,即為疳瘦,宜胡黃連丸輩。大病未已,弄舌者兇。

丹瘤

熱毒瓦斯客于腠理,搏于血氣,發(fā)于外皮,上赤如丹,當以白玉散涂之。

解顱

年大而囟不合,腎氣不成也,長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 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余見腎虛。

太陽虛汗

上至頭,下至項,不過胸也,不須治之。

胃怯汗

上至項,下至臍,此胃虛,當補胃,益黃散主之。

胃啼

小兒筋骨血脈未成,多哭者,至小所有也。

胎肥

生下肌肉濃,遍身血色紅。盈月以后,漸漸肌瘦,目白睛粉紅色,五心熱,大便難,時時生涎,浴體法主之。

胎怯

生下面色無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無血色,時時哽氣多噦,目無精彩,當浴體法主之。

胎熱

生下有血氣,時叫哭,身壯熱如淡茶色,目赤,小便赤黃,糞稠,急食乳,浴體法主之。更別父母肥瘦,肥不可生瘦,瘦不可生肥也。

急欲乳不能食

因客風熱入兒臍,流入心脾經(jīng),即舌濃唇燥,口不能乘乳,當涼心脾。

背龜胸

肺熱脹滿,攻于胸膈,即成龜胸。又乳母多食五辛亦成。兒生下客風入脊,逐于骨髓。即成

腫病

腎熱傳于膀胱,膀胱熱盛,逆于脾胃,脾胃虛而不能制腎,水反克土,脾隨水行,脾主四肢,肺為心克,故喘;騿栐弧眯男谭,肺本見虛,今何喘實?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臟逆;二者腎水氣上行,傍浸于肺,故令大喘。此皆難治。

五臟相勝輕重

肝臟病見秋,木旺肝強勝肺也,宜補肺瀉肝。輕者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
肺病見春,金旺肺勝肝,當瀉肺。輕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發(fā)驚。更有赤者,當搐,為肝怯,當目淡青色也。
心病見冬,火旺心強勝腎,當補腎治心。輕者病退,重者下竄不語,腎虛怯也。
腎病見夏,水勝火,腎勝心也,當治腎。輕者病退,重者悸動當搐也。
脾病見四旁,皆仿此治之。順者易治,逆者難治。脾怯當面赤黃,五臟相反,隨證治之

雜病證

目赤兼青者,欲發(fā)搐。
目直而青,身反折強直者,生驚。
切牙甚者,發(fā)驚。
口中吐沫水者,后必蟲痛。
昏睡善嚏悸者,將發(fā)瘡疹。
吐瀉昏睡露睛者,胃虛熱。
吐瀉昏睡不露睛者,胃實熱。
吐瀉乳不化,傷食也。下之。
吐沫及痰或白、綠水,皆胃虛冷。
吐稠涎及血,皆肺熱,久則虛。
瀉黃、紅、赤、黑皆熱,赤亦毒。
瀉青白,谷不化,胃冷。
身熱不飲水者,熱在外;身熱飲水者,熱在內(nèi)。
口噤不止則失音。遲聲亦同。
長大不行,行則腳細。
齒久不生,生則不固。
發(fā)久不生,生則不黑。
血虛怯為冷所乘,則唇青。
尿深黃色,久則尿血
小便不通,久則脹滿,當利小便。
洗浴拭臍不干,風入作瘡,令兒撮口,甚者,是脾虛。
吐涎痰熱者,下之;吐涎痰冷者,溫之。
先發(fā)膿 ,后發(fā)斑子者,逆。
先發(fā)膿 ,后發(fā)疹子者,順。
先發(fā)水 ,后發(fā)疹子者,逆。
先發(fā)膿 ,后發(fā)水 多者,順;少者,逆。
先水 ,后斑子多者,逆;少者,順。
先疹子,后斑子者,順。
凡瘡疹只出一般者,善。
胎實面紅,目黑睛多者,多喜笑。
胎怯面黃,目黑睛少,白睛多者,多哭。
凡病先虛,或下之,合下者先實其母,然后下之。假令肺虛而痰實,此可下。先當益脾,后方瀉肺也。
大喜后食乳食,多成驚癇。
大哭后食乳食,多成吐瀉。
心痛吐水者,蟲痛。
心痛不吐水者,冷心痛。
吐水不心痛者,胃冷。
病重,面有五色不常;不澤者,死。
呵欠面赤者,風熱。
呵欠面青者,驚風。
呵欠面黃者,脾中國衛(wèi)生人才網(wǎng)虛驚。
呵欠多睡者,內(nèi)熱。
呵欠氣熱者,傷風。
熱證疏利或解化后,無虛證,勿溫補,熱必隨生。

不治證

目赤脈貫瞳仁。
囟腫及陷。
鼻干黑。
魚口氣急。
吐蟲不定。
瀉不定精神好。
大渴不止,止之又渴。
吹鼻不噴。
病重口干不睡。
時氣唇上青黑點。
頰深赤如涂胭脂。
鼻開張。
喘急不定。


點擊查看:<<小兒藥證直訣>>目錄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