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證是什么?是證據,是安全有效使用此方的證據。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張仲景這句話,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方證是什么?是憑證。猶如法官判案,不能隨心所欲,也不能僅憑口述,需要人證物證,所以,方證的客觀性特別強。
方證是什么?是經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使用天然藥物的經驗。其間一方一證關系的建立,歷經千萬人的親身試驗,來之不易,必須有敬畏之心。
方證是什么?是疾病,是體質,是疾病與人體的結合體。方證因方而異。有的方證,就是疾病,有的方證就是體質,有的則是兩者的結合體。
方證是什么?是醫(yī)生用方的抓手,要不然,病人的主訴一大堆,而且模棱兩可,真?zhèn)坞y辨,如何用方?從何處發(fā)力?唯有抓手。方證是為醫(yī)生服務的。
方證是什么?是人體的疾病反應方式在方上的投影。在方證相應的原則下,古人發(fā)現的一個個方證,其實也是人體在疾病過程中的片段,是疾病過程中人體反應狀態(tài)的投影,表面上是研究方證,其實是研究人體。
方證是什么?是診斷與治療的統(tǒng)一體。西醫(yī)可以有診斷沒有治療,但中醫(yī)不行,方證就是診斷,有診斷就有治療。經方醫(yī)學是最實用的醫(yī)學,是真正的臨床醫(yī)學。
方證是什么?還有很多答案。但肯定的答案是,方證不是單個的癥狀,否則,就小看了方證,小看了經方及其使用經方的醫(yī)生。
-------------------
經方就是經過千萬人的親身試驗的結果,比小白鼠的實驗結果更安全可靠。
-------------------
-------------------
-------------------
-------------------
黃師的好文真是及時雨啊,剛才就有朋友在論壇回帖問我辨的是“癥”還是“證”?希望他會讀到此文!
-------------------
-------------------
我讀到了,而且我覺得,黃師就是針對我的疑問答復的!我能理解“證”與“癥”的區(qū)別。只是,為何喜郎兄,不正面回答我的疑問呢? 您在帖子中說,“我立馬想到--骨節(jié)煩疼,難以屈伸,近之則痛巨”,這是您當時的診療過程,您正是根據這一單一的癥狀就開出了
甘草附子湯的,這可絕不是黃師所言之方證也!您是否看過舌象,脈象?“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似乎您的診斷太過于粗糙了吧?!
-------------------
經方醫(yī)學是最實用的醫(yī)學,是真正的臨床醫(yī)學。
-------------------
處方精當熨帖是一種境界,每個人都在不懈追求,但是對于初學者、愛好者、西學中者難度不小。黃老師的學說就是這么實用,只要大方向和原則不錯,即使粗糙的辨證也能取得相當的療效。留住了病人,就有了進一步思考和改進的余地。經驗積累,境界自然就高,療效就會更快更好。真如曹穎甫、余無言等一劑知、二劑已,甚則覆杯而愈者,堪稱神醫(yī)。
-------------------
-------------------
-------------------
方證有時看似一、兩個或幾個點,其實背后可能是一條線,甚至是一個面
有的也或是整個人體
點----------線----------面----------體--------自然環(huán)境或社會、心理等。。。。。。
-------------------
取證的角度、手段、方法
對證的分析、歸納、分類
往往反映一個醫(yī)者的臨床思維品質
當然,也就決定了其診療水平
-------------------
方證是什么?是疾病,是體質,是疾病與人體的結合體。方證因方而異。有的方證,就是疾病,有的方證就是體質,有的則是兩者的結合體。更進一步:多個方向的影響因素包括人自身也做為一個因素,最后的合力所形成的狀態(tài)即是方證。有的人不經外部因素影響即疾病,本身已經是方證了,有的人經過致病因素的影響才形成方證。黃老師說過:《
傷寒論》……科學地記載了在外界致病因素的刺激下機體的多種功能反應狀態(tài)及治療方法。 (見《經方的魅力》86頁)推而廣之,方證即是多種合力的機體的特定反應狀態(tài)。
????方證是什么?是醫(yī)生用方的抓手,要不然,病人的主訴一大堆,而且模棱兩可,真?zhèn)坞y辨,如何用方?從何處發(fā)力?唯有抓手。方證是為醫(yī)生服務的。
方證是什么?是人體的疾病反應方式在方上的投影。在方證相應的原則下,古人發(fā)現的一個個方證,其實也是人體在疾病過程中的片段,是疾病過程中人體反應狀態(tài)的投影,表面上是研究方證,其實是研究人體。黃老師的話有禪宗開示的味道。吾等應當下猛力去參。
順寫一案:一男,36歲,消瘦,
心悸,胸悶,短氣,納呆,便溏,舌水滑,脈結代。西醫(yī)查二聯律三聯律及其他一堆心電圖問題。以前曾用
炙甘草湯。但患者便溏。本次先用
補中益氣湯后,胸悶,短氣加重。其言多思,又消瘦。疑
桂枝體質。于是后改桂枝
肉桂 炙甘草 干
姜 白術??
茯苓??
五味子 生姜??
大棗 木香??
砂仁 。六付,大效。二診去木香,砂仁,有點添足。用經方。
該患者似覺亦可用
歸脾湯,但感覺不順手,且覺效必不如此之快。
-------------------
您給“方證”下的這個定義,我們后學自當努力、認真的去領悟、體悟、心悟!經方的使用,更是讓我們從事醫(yī)務工作者,樹立臨床應用信心的源泉。
經方:經典之方,經得起時間考驗,數千年依然在流傳的典籍,就是經典之方
經驗之方,歷經數千年驗證,臨床應用安全可靠的,就是經驗之方
經濟之方,集“簡便”“價廉”“有效”,能切實解決看病貴惠民的經濟之方
-------------------
-------------------
方證就是用方的證據。
循證這個新鮮的玩意兒是什么?和辯證有何異同!
黃老師解個惑吧
-------------------
循證醫(yī)學與經方醫(yī)學的思想十分接近,那就是在醫(yī)療決策中將臨床證據、個人經驗與患者的實際狀況和意愿三者相結合。 但循證醫(yī)學的臨床證據主要來自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和系統(tǒng)性評價或薈萃分析。經方醫(yī)學的臨床證據遵循于幾千年歷代相傳的應用經驗——經典方證以及后世醫(yī)家的闡釋。
-------------------
循證是什么?新興學科,內容寬而深,估計一句幾句也難說清楚,樓上何不花點時間上網學習一下?
-------------------
目前對中醫(yī)辨證論治的認識已經異化,辨證成為思辨的代名詞。我認為,辨證的辨,是辨認的辨,是辨識的辨,是古代原始思維的一種思維方式,它質樸、直觀、整體性及經驗性極強。這是經方醫(yī)學的靈魂。方證相應,就是屬于此類思維方式,有是證用是方,這句話,就說得非常明白。
-------------------
辨證的辨,是辨認的辨,是辨識的辨,也是辨別的辨,方證是診斷,方證是治療,有是證用是方,方證相應就會效如桴鼓~
-------------------
前一段看了期刊網上載的關于方證的研究文章。一個拿下國家級方證研究課題的文章,我讀了后感覺到他們的思路又錯了,難會經方方證之旨。國家又白花錢了。大把大把的花國家的錢,不心疼,良心何在。還有據說有專門跑大課題的,拿到錢,再找別人做,套國家的錢,此與行騙何異?
想真正的方證如何才能與國家的科研接軌。他們難道不看看真正的方證是什么樣子的?
-------------------
引用第16樓槐杏于2011-05-08 07:52發(fā)表的 :
納呆,便溏,舌水滑,明顯是飲。 700)this.width=700;" >
謝謝指教。努力學習。
-------------------
全面系統(tǒng)、深入淺出、簡而明達、平實而精準地對方證作出了現代闡釋!
-------------------
-------------------
-------------------
-------------------
經典,把循證和辯證分析的很深刻。我上過循證醫(yī)學課,感覺到這是一個進步,但是現在中醫(yī)藥循證醫(yī)學還存在很多問題,許多評判標準仍然是現代醫(yī)學的,而且把中醫(yī)古籍和專家經驗作為低級證據,這些都是不符合中醫(yī)靈魂的,需要商榷。所以建立起真正的中醫(yī)循證醫(yī)學仍然有許多的路要走,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
-------------------
方證辯證治療方法的確給許多中醫(yī)入門者指明了中醫(yī)辯證治療的方向,但是臨證時碰到復雜的疾病或者急危重癥,不免要受到西醫(yī)診斷的影響,雖然心里想著異病同治,有是證用是藥,但是心里多少還是不踏實。
-------------------
-------------------
用“病”或“體質”定義了證。那么,又用什么來定義“病”或“體質”呢?顯然,必須進一步涉及現象學和邏輯學兩個問題,否則,“辨什么”和“怎么辨”的問題就沒解決,辨證就依然是個啞謎。
-------------------
-------------------
方證是什么?是中醫(yī)的精髓,是我們治病的準繩
-------------------
全面系統(tǒng)、深入淺出、簡而明達、平實而精準地對方證作出了現代闡釋!
-------------------
引用第31樓czj于2011-05-11 16:22發(fā)表的 :
用“病”或“體質”定義了證。那么,又用什么來定義“病”或“體質”呢?顯然,必須進一步涉及現象學和邏輯學兩個問題,否則,“辨什么”和“怎么辨”的問題就沒解決,辨證就依然是個啞謎。 700)this.width=700;" >
這個問題提得很有深度,值得我們思考
-------------------
現在有不少論壇搞的很熱鬧,真真假假很難辨清。感覺黃煌老師對中醫(yī)的認識,與眾不同。有是證,用是方,刪繁就簡,去除沒用的玄學,是真正的經方大師。經常來學習流覽,感到論壇往往出言不虛,對臨床提高確有幫助,謝謝老師們無私的胸懷
-------------------
黃師高論,真如高屋建瓴,提綱挈領,茍非在經方運用方面有大量驗證總結,焉能如此清晰!不勝受教!名家診病,恰如老吏審獄,罪犯是狡猾的,病也是變化多端,但萬變不離其宗,總會有證據支持醫(yī)者使用某方,讀醫(yī)案,常見“某某方。。正為此等證而設”。。我覺得病-方之間的聯系或證明某證必用某方的證據就是方證。方證不但提供了治法治則,往往還揭示了病因。先賢在這方面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需要我們學習和發(fā)揚光大。
-------------------
引用第31樓czj于2011-05-11 16:22發(fā)表的 :
用“病”或“體質”定義了證。那么,又用什么來定義“病”或“體質”呢?顯然,必須進一步涉及現象學和邏輯學兩個問題,否則,“辨什么”和“怎么辨”的問題就沒解決,辨證就依然是個啞謎。 700)this.width=700;" >
這個問題問到了要害處。-------------------
對中醫(yī)方證、體質學說的一點思考已有 370 次閱讀 2007-7-26 03:27 |
方證相對學說,顧名思義,可以理解為以方名證,證以方名,方證相對。之所以出現以方名證,可能是方所對應的適應病癥,其內涵豐富復雜,傳統(tǒng)既有的證名,已不能充分完全的概括反映之,故直接以方名命之。不同的方劑其適應病癥有其相對的特異性,一方只適用于某一方證,一方證只適合應用某一方[1] 。方的適應病癥,或使用指征,從既有的資料分析來看,有三個層次或方面:一是癥狀,一是傳統(tǒng)的證名,一是西醫(yī)的病名。以小柴胡湯證為例,其適應病癥,可以是“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癥狀),可以是少陽證(證名),可以用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腫瘤、過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ㄎ麽t(yī)病名)[2]。 方的適應病癥(方證)的本質,有學者提出方——人——病模式學說,認為方作用的主體對象是體質,是人,是“病的人”,而不是病,“人的病”[3][4]。這里面似乎有些內涵不甚明確。何謂“病的人”,何謂“人的病”?體質有正常體質和異常體質之分,異常體質屬不屬于“病”的范疇?個人認為,所謂人的“病”,恐怕更多的是指某種特定的致病因子,如引發(fā)結核的結核桿菌、引發(fā)乙肝的乙肝病毒、引發(fā)傷寒的傷寒桿菌……,或指某種特定的局部的形態(tài)結構異常(總體上),如胃炎、胃潰瘍、胃癌、肝癌、肺癌……;而所謂病的“人”,即某種體質稟賦的異常,從本質上言,也是一種病,一種機體所處的特定的生理病理狀態(tài),一種以機體整體的、功能的病理改變?yōu)橹鞯纳聿±頎顟B(tài)。如陽虛體質、陰虛體質、痰濁體質,本質上仍是一種“病”,可以納入內傷雜病的范疇[5][6]。中醫(yī)的方劑,從整體上言,是圍繞調整機體整體的、功能的病理改變、病理狀態(tài)而展開(所謂“病的人”),而不是針對特定的致病因素及局部的、形態(tài)結構的病理改變而展開(所謂“人的病”)[7][8]。方證相對學說的提出,有其客觀存在的必然性,及積極性的意義。中醫(yī)的治療,最終是要落實到方劑草藥和針灸等具體治療上。方證學說的提出,以方劑為綱,系統(tǒng)的研究其適應病癥、使用指征(中醫(yī)的和西醫(yī)的、古代的和現代的、癥狀的和病理本質的)、作用機理,將有效的提高方劑的使用水平及質量。以方證學說為切入點,可以將中醫(yī)和西醫(yī)、傳統(tǒng)和現代、典籍和實驗、癥狀和病理本質聯系起來,而成為中醫(yī)現代化、中西醫(yī)結合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途徑與內容。 方證對應學說亦有其不足之處。方證學說是以方為綱,病癥為目而建立的一個醫(yī)學體系,在傳統(tǒng)中醫(yī)研究里甚則只是以癥狀為使用指征,有是癥用是方,這樣的理論體系,其于醫(yī)學病癥診治實踐中,所帶來的缺陷有:一、有是癥用是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現代醫(yī)學診治實踐中,病人來診治病癥,不僅僅是要求治療疾病,還要求了解認識疾病,做為一個現代醫(yī)生,不僅僅要為病人治療疾病,解決痛苦,還應當向病人充分解釋說明疾病,這是一個現代醫(yī)生的職責與義務,是必須的,不是可有可無的;二、由于是以方為綱而建立的醫(yī)學體系,這樣的體系對疾病的整體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缺少系統(tǒng)性的認識,對疾病的發(fā)展轉歸及預后缺乏系統(tǒng)性的預測及把握,難以及時、有效、動態(tài)的把握病癥診治過程的全局;三、由于此體系是以方為綱,這樣在病癥診治實踐過程中,必然會放大方劑草藥在病癥診治過程的作用與地位。事實上方劑草藥與其它的醫(yī)學治療手段一樣,有其一定的適應癥及局限性,而不是萬能的。同樣的一個病癥,可能方劑草藥有效,但在所有的醫(yī)學治療方法與手段中,它可能不是最佳的,或許是針灸、或是相對應的某些西藥、甚則是開刀手術。而如何合理適當的看待安排這種種的治療方法與手段,則不是方證醫(yī)學體系所能解決的,而是應當放在一個以病癥為綱,各種治療方法為目的病癥診治體系中[9]。 -------------------
對中醫(yī)方證、體質學說的一點思考
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og/static/18885208120115186431768/
-------------------
-------------------
是啊主訴一大堆,感覺從哪邊推算都可以導致內樣的病。暈頭轉向。
有的病人,明明說話聲比別人大,他偏說走路之后沒力氣,胸悶。
明明是冬天早春,人家都穿的挺多,他敞著懷,偏說自己是怕冷的。
說他是熱,他舌苔是薄白的,說他是寒,他尿少是黃的,兩邊是紅的。
說他是
感冒,他不鼻塞。吃飯一頭汗。
說他是胃
水腫,說他是水飲,可是他口還渴,舌還瘦小。
-------------------
-------------------
想真正的方證如何才能與國家的科研接軌。他們難道不看看真正的方證是什么樣子的?
-------------------
一心:經典,把循證和辯證分析的很深刻。我上過循證醫(yī)學課,感覺到這是一個進步,但是現在中醫(yī)藥循證醫(yī)學還存在很多問題,許多評判標準仍然是現代醫(yī)學的,而且把中醫(yī)古籍和專家經驗作為低級證 ..?(2011-05-10 22:04)?700)this.width=700;" >
幾千年的經驗就是很好的證據,是A級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