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暑病
    

明醫(yī)雜著:暑病

(第一卷內(nèi)備用治暑方,并入于此,以便觀覽。)夏至日后病熱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包絡(luò)之經(jīng),其脈虛,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其為癥,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身熱而煩,心痛,大渴引飲,頭疼,自汗,倦怠少…

(第一卷內(nèi)備用治暑方,并入于此,以便觀覽。)

夏至日后病熱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包絡(luò)之經(jīng),其脈虛,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其為癥,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身熱而煩,心痛,大渴引飲,頭疼,自汗,倦怠少氣,或下血,發(fā)黃,生斑,甚者火熱致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傷氣,宜補真氣為要。又有惡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利,痰滯嘔逆,腹痛瀉痢。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謂之暑病,治法不同。

若行人或農(nóng)夫,于日中勞役得之者,是動而得之,陽癥也。其病必苦頭痛,發(fā)燥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泄,無氣以動,乃天熱外傷元氣也。宜清暑益氣,用香薷、黃連扁豆、人參、黃 、五味、知母、石膏之類。

暑熱發(fā)渴,脈虛,宜用人參白虎湯。人參一錢五分,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二錢。竹葉石膏湯亦好。石膏一兩,半夏二錢五分,甘草二錢,人參二錢,麥門冬五錢,入竹葉,水煎。

東垣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胸滿氣促,肢節(jié)作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痞悶,小便黃數(shù),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黃 、升麻、蒼術(shù)各一錢,人參、白術(shù)、神曲、陳皮各五分,甘草(炙)、黃柏、麥門冬、當歸各三分,葛根、澤瀉、青皮、五味各二分。

若暑熱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于深堂大廈,涼臺冷館、大扇風車得之者,是靜而得之,陰證也。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jié)疼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此為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用辛溫之劑以解表散寒,用濃樸、紫蘇、干葛、藿香羌活、蒼術(shù)之類。若外既受寒,內(nèi)復傷冰水生冷瓜果之類,前藥再加干、縮砂、神曲之類。此非治暑也,治因暑而致之病也。若外不受寒,止是內(nèi)傷冰水冷物,腹痛泄瀉,或霍亂吐逆,宜縮脾飲,砂仁、草果、甘草、扁豆、干姜烏梅,或理中湯加神曲、麥芽、縮砂、蒼術(shù)。此專治內(nèi),溫中消食也。

若吐瀉,脈沉微甚者,不可用涼藥,可用附子大順散∶熟附子、甘草、干姜、杏仁、桂,或附子理中湯加芍藥。

夏月多食冷物及過飲茶水,致傷脾胃,吐瀉霍亂。故治暑藥多用溫脾消食、治濕利小便。醫(yī)者要識此意。

若既傷暑熱,復傷生冷,外熱內(nèi)寒,宜先治其內(nèi),溫中消食,次治其外,清暑補氣,而以理脾為主,于前陰陽二條內(nèi)相兼取用。東垣清暑益氣湯,已兼此意。其用黃 、升麻、人參、白術(shù)、甘草、麥門冬、當歸、五味、黃柏、葛根,是清暑補氣也;蒼術(shù)、神曲、陳皮、澤瀉、青皮,是治內(nèi)補脾也。

愚按前癥又當分別中暑中 、脈虛脈沉、無汗有汗、發(fā)熱不熱、作渴不渴、或瀉不瀉、飲寒飲熱,辨其陰陽虛實,不可泛投寒涼之劑。蓋為夏月伏陰在內(nèi),古人用附子大順散之類溫補陽氣,厥有旨哉!何今之老弱,至夏月患食少,體倦,發(fā)熱作渴,或吐瀉,腹痛,頭痛諸癥,反服香薷飲,復傷元氣,無不招引暑癥,以致不起。至若清暑益氣湯內(nèi)用豬苓、澤瀉之類,必審其果有濕熱壅滯,方可用之,否則虧損其陰,而傷其目矣。用當審察!

儀部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瀉,兩手足捫之則熱,按之則冷,其脈輕診則浮大,重診則微細。余曰∶此陰寒之癥也。急服附子理中湯,不應(yīng)仍服,至四劑而愈。

注夏病屬陰虛元氣不足,宜補中益氣湯柴胡,升麻,加黃柏(炒)、白芍藥。挾痰者,加半夏、陳皮。

愚按丹溪先生云∶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應(yīng)之而衰旺。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太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嘗藉肺金為母,以補其不足。古人于夏月必獨宿而淡味,保養(yǎng)金、水二臟。經(jīng)曰冬藏精者,春不病溫。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火氣潛藏,必養(yǎng)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發(fā)生之本。若于此時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際,根本壯實,何病之可言哉?

文選姚海山,仲夏頭痛,發(fā)熱,氣高而喘,m.zxtf.net.cn肢體倦怠,兩手麻木。余謂熱傷元氣,用人參益氣湯頓安,又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而痊。

若夏月傷暑,發(fā)熱,汗大泄,無氣力,脈虛細而遲。此暑傷元氣也,服后方∶

人參 黃 (蜜炙) 麥門冬(去心) 白芍藥 陳皮 白茯苓(各一錢) 黃連(炒) 甘草(炙,各五分) 黃柏(三分) 白術(shù)(一錢五分) 香薷 知母(各七分)

上姜、水煎,食前溫服。

愚按前癥有熱傷元氣而汗出者,有勞傷元氣而汗出者,有因元氣素虛腠理不密而汗出者。治法∶暑傷元氣者,清暑益氣湯;勞傷元氣者,補中益氣湯;元氣素虛而自汗者,十全大補湯。如兼盜汗,佐以六味丸五味子。前云大汗,無力,脈虛細遲,屬陽氣虛弱,納黃柏、知母恐復損陽氣,芍藥、茯苓恐導損陰氣也。治者審之!

若夏秋暑熱,因過用冷物茶水傷其內(nèi),又過取涼風傷其外,以致惡寒發(fā)熱,胸膈飽悶,飲食不進,或兼嘔吐、泄瀉,此內(nèi)外俱傷寒冷也。

人參 干姜(炒紫色) 濃樸(姜水炒) 陳皮 羌活 枳實 白茯苓(各一錢) 白術(shù)(一錢五分)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食m.zxtf.net.cn/kuaiji/前溫服。

愚按前癥宜用此方,如未應(yīng),宜用藿香正氣散。若內(nèi)外已解,寒熱未退,或飲食不進,宜用六君子。

《保命集》云∶霍亂屬陽明癥,宜用和中、平胃、建中湯輩,或四君子湯。脈浮,自汗,四君子加桂枝主之;脈浮,無汗,四君子加麻黃。吐利轉(zhuǎn)筋,脅下痛,脈弦者,木克土也,用平胃散木瓜,或建中加柴胡、木瓜;吐利轉(zhuǎn)筋,腹痛,體重,脈沉而細,四君子加白芍藥、良姜。吐利,四肢拘急,脈沉而遲,屬少陰,四君加姜、附、濃樸;吐利,四肢厥冷,脈微緩,屬厥陰,建中加歸、附。吐利,頭痛而身熱,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寒多不欲水者,理中丸主之。元戎云∶太陰癥霍亂者,理中加橘紅;下腹痛,手足逆冷,理中加熟附子;吐利后轉(zhuǎn)筋者,理中加火 石膏一兩。

上舍徐民則,夏月入房及食冰果面食,而患腹痛。余曰∶此陰寒之癥也,急用附子理中湯以回陽。不信,別用二陳、枳實、黃連香薷飲之類而死。

進士劉華甫,夏月食生冷果品,患前癥,余用附子理中湯一鐘頓安。(凡方內(nèi)用木瓜者,俱用砂器煎炒,惡鐵故也。余方仿此。)

若夏暑在途中,常服以壯元氣、清熱驅(qū)暑。服之免中暑、霍亂、泄瀉、痢疾等癥。

人參(一錢二分) 白術(shù)(一錢五分) 五味子(十粒,杵碎) 麥門冬(去心)白芍藥(炒) 白茯苓(各一錢) 知母(炒) 陳皮 香薷(各七分) 黃芩(炒,三分)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溫服。

愚按前癥若人元氣虛弱,宜用補中益氣去柴胡、升麻,加麥門、五味,或少加炒黑黃柏。人參益氣湯亦可用。

若遇勞倦辛苦,用力過多,即服后方二、三服,免生內(nèi)傷發(fā)熱之病。此方主于補氣。

黃 (一錢半,蜜炙) 人參 麥門冬(去心) 陳皮(各一錢) 白術(shù)(一錢) 甘草(炙,七分)

上姜、棗、水煎,食前溫服。勞倦甚,加熟附子四五分。

愚按前論開世俗之蒙 ,濟無窮之夭枉。納附子若素畏寒飲食者,尤宜用。若素喜寒飲食者,以肉桂炮姜代之亦可。若因暑熱傷氣,而四肢困倦,或手足麻木者,先用人參益氣湯,后用補中益氣湯。

若人過勞心思慮,損傷精神,頭眩目昏,心虛氣短,即服后方補血為主。

人參(一錢) 五味子(十五粒,杵) 當歸(一錢,酒洗) 麥門冬(去心,五分) 白芍藥(炒,一錢) 山梔子(炒,五分) 茯神(去心,一錢) 棗仁(炒,一錢) 生地黃(酒洗,五分)甘草 陳皮 川芎(各五分)

上水煎服。

愚按前癥宜用此方,不宜多服。其麥門冬、芍藥、山梔、生地苦寒,恐復損脾氣。若脾胃素虛熱而患前證,但以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亦可。若因饑渴勞役,或因誤行攻伐,以致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或自汗,此為陽氣內(nèi)傷,宜用補中益氣湯。若因饑飽勞役,或因誤出汗,以致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脈洪大,按之如無,此為血脫煩躁,宜用當歸補血湯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