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疸的概念
黃疸(jaundice)是由于膽色素代謝障礙,血漿中膽紅素含量增高,使皮膚、鞏膜、粘膜等被染成黃色的一種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xiàn)。正常血清總膽紅素含量在1.0毫克%以下,當超過2毫克%時,臨床上出現(xiàn)黃疸。若血膽紅素的濃度已超過正常范圍,而臨床上未表現(xiàn)出黃疸,稱為隱性黃疸。
黃疸是肝功能不全的一種重要的病理變化,但并非所有的黃疸都是肝功能障礙引起的,例如紅細胞破壞對多引起的溶血性黃疸,肝外膽管阻塞引起的阻塞性黃疸,為了敘述方便,合并一起討論。
二、膽色素的正常代謝
首先復習一下膽色素的正常代謝過程(圖15-6)。
圖15-6 正常膽色素代謝途徑
UDP:尿嘧啶核苷二磷酸
UDPGA:尿嘧啶核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
。ㄒ)膽紅素的來源
80-85%的膽紅素來自衰老的紅細胞崩解。約15%左右是由在造血過程中尚未成熟的紅細胞在骨髓中被破壞(骨髓內無效性紅細胞生成)而形成的。少量來自含血紅素蛋白(hemoprotein),如肌紅蛋白、過氧化物酶、細胞色素等的破壞分解。有人把這種不是由衰老紅細胞分解而產生的膽紅素稱為“旁路性膽紅素”(shunt bilirubin)。
。ǘ)未結合膽紅素的形成
肝、脾、骨髓等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將衰老的和異常的紅細胞吞噬,分解血紅蛋白,生成和釋放游離膽紅素,這種膽紅素是非結合性的(未與葡萄糖醛酸等結合)、脂溶性的,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在血液中與血漿白蛋白(少量與α1-球蛋白)結合。由于其結合很穩(wěn)定,并且難溶于水,因此不能由腎臟排出。膽紅素定性試驗呈間接陽性反應。故稱這種膽紅素為未結合膽紅素,也稱間應膽紅素。
。ㄈ)結合膽紅素的形成
肝細胞對膽紅素的處理,包括三個過程。
“攝取”:未結合膽紅素隨血流至肝臟,很快就被肝細胞攝取,與肝細胞載體蛋白-Y蛋白和Z蛋白結合(這兩種載體蛋白,以Y蛋白為主,能夠特異地結合包括膽紅素在內的有機陰離子)被動送至滑面內質網。
“結合”:Y蛋白—膽紅素和Z蛋白—膽紅素在滑面內質網內,未結合膽紅素通過微粒體的UDP-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UDPGA)的作用,與葡萄糖醛酸結合,轉變?yōu)榻Y合膽紅素。結合膽紅素主要的是膽紅素雙葡萄糖醛酸酯,另外有一部分結合膽紅素為膽紅素硫酸酯。這種膽紅素的特點是水溶性大,能從腎臟排出,膽紅素定性試驗呈直接陽性反應。故稱這種膽紅素為結合膽紅素,也稱直應膽紅素。
“分泌”:結合膽紅素在肝細胞漿內,與膽汁酸鹽一起,經膽汁分泌器(高爾基復合體在細胞分泌過程中有重要作用),被分泌入毛細膽管,隨膽汁排出。由于毛細膽管內膽紅素濃度很高,故膽紅素由肝細胞內分泌入毛細膽管是一個較復雜的耗能過程。
。ㄋ)膽紅素在腸內的轉化和肝腸循環(huán)
結合膽紅素經膽道隨膽汁排入腸內,被細胞還原為尿(糞)膽素元。絕大部分尿(糞)膽素元隨糞便排出,小部分(約1/10)被腸粘膜吸收經門靜脈到達肝竇。到達肝竇的尿(糞)膽素元,大部分通過肝臟又重新隨膽汁由膽道排出(肝腸循環(huán)),僅有小部分經體循環(huán),通過腎臟排出。
在膽紅素代謝過程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生了障礙,都將引起膽紅素在血漿內含量升高,產生高膽紅素血癥(hyperbilirubinae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