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疾病診療 > 正文:咽異感癥 中醫(yī)治療診斷方法/治療方藥方劑
    

咽異感癥

  
疾病名稱(英文) pharyngeal paraesthesia
拚音 YANYIGANZHENG
別名 中醫(yī):梅核氣,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咽喉科疾病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西醫(yī)病名定義 咽異感癥是病人的主訴癥狀,是指咽部或咽喉部的異常感覺,常見有咽異物感、燒灼感、干燥感、瘙癢感、緊迫感、束帶感、壓迫感、閉塞感、脹感、有球感,呼吸不暢,衣領不能緊扣。
中醫(yī)釋名 中醫(yī)稱為"梅核氣"。感覺多種多樣,有時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有時無,忽出忽進,時隱時現。
西醫(yī)病因
中醫(yī)病因
季節(jié)
地區(qū)
人群 病人女性多于男性。
強度與傳播
發(fā)病率
發(fā)病機理
中醫(yī)病機 梅核氣的形成可歸結為兩點:一為"氣",一為"痰",由于情志抑郁,肝氣郁結,則氣機阻滯,肝氣橫逆犯脾,致脾失健運,水濕運化失調則生痰,痰氣互結于咽喉,導致本病的發(fā)生。
病理
病理生理
中醫(yī)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 本病多屬痰氣郁結型。
證候:咽部異物阻塞感,狀如梅核或炙臠,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飲食無礙,癥狀時輕時重,常隨情緒而變化,咽喉檢查多無異常,可伴有精神抑郁、胸脅脹滿、納呆便溏、泛酸噯氣、婦女月經不調等癥狀,舌質暗滯,脈弦。
辨析:①辨證:本證以咽部異物感、飲食無礙、咽喉檢查無異常、精神抑郁、脈弦等為辨證要點。②病機:痰氣郁結,阻于咽喉,則有莫可名狀的咽部異物阻塞感,病起于情志不遂,故癥狀的輕重與情緒變化有關;固系無形的痰氣郁結,非器質性的病變,故咽喉檢查多無異常,且飲食無礙;肝郁氣滯則有精神抑郁、胸脅脹滿、月經不調等表現;肝木橫逆,脾土受伐,則納呆便溏;肝氣犯胃,則噯氣泛酸;舌質暗滯、脈弦為肝郁之象。
西醫(yī)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依據 1.仔細詢問病史,查明確實感覺,感覺與客觀存在是否相符,盡量讓病人自己形容感覺。 2.詳細檢查鼻腔、鼻竇、口腔、咽腔、包括口咽、鼻咽和下咽以除外器質性病變,尤其患者感覺最明顯的部位更要詳查。 3.頸部觸診,檢查甲狀腺、舌骨、甲狀軟骨、環(huán)狀軟骨、頸淋巴結有否異常,有否腫物。要注意全身情況,包括心、肺、消化道及神經系統(tǒng)的檢查。 4、多考慮下列疾病引起:(1)咽部疾。慢性咽炎、慢性扁體炎、咽部角化癥、咽異物、舌扁桃體炎、舌甲狀腺、懸雍垂過長、咽部良性腫物、口腔干燥癥、口腔衛(wèi)生不良、莖突過長癥、聲門上惡性腫物瘤早期。(2)鄰近器官疾。慢性鼻炎、鼻竇炎、頸椎病、喉炎、食道炎、食管腫瘤等。(3)全身性疾。簨D女更年期、變態(tài)反應體質、代謝障礙、風濕病、消化不良、慢性中毒等。
發(fā)病
病史
癥狀
體征 1.多見于中年女性。不少患者情緒欠穩(wěn)定,恐癌多疑。
2.自覺咽喉有異物梗塞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或上下游走不定,或于某處固著不動。癥狀輕重變化頻繁而無規(guī)律。對飲食無影響,一般在進食、工作、學習、談笑等精神移注他處時,異物梗阻癥狀明顯減輕乃至消失。



體檢 局部檢查無明顯異常體征。
電診斷
影像診斷
實驗室診斷 頸椎、食道、胃x線片無明顯器質性病變。上消化道、上呼吸道 內窺鏡檢查無陽性發(fā)現。
血液
尿
糞便
腦脊液
其他診斷
免疫學
組織學檢驗
西醫(yī)鑒別診斷 ①下咽癌,聲門上喉癌,上段食管癌早期常有咽異感癥,甚至是唯一的早期癥狀,應詳細檢查以排除之。
②鼻、咽、喉以及全身某些疾病引起的咽異感癥要除外。
中醫(yī)類證鑒別 1.喉癬:局部有干燥、灼痛、潰爛等改變,并有潮熱、聲嘶等癥;顧z有結核的特異性組織病理學變化。
2.咽喉菌:有粗糙不平的腫塊,甚至壞死、出血,病檢可確診。
3.異物梗喉:有誤咽異物史,起病急,刺痛等癥明顯,患處充血水腫,檢查可發(fā)現異物。
4.頏顙巖:多見于南方男性,常有頸部腫塊,鼻咽鏡檢可見局部腫塊,活檢可作鑒別診斷。
5.喉痹:咽部紅腫疼痛、干燥不適等為主癥,檢查有咽后壁粘膜充血,色暗紅,淋巴濾泡增生等改變。
療效評定標準
預后
并發(fā)癥
西醫(yī)治療 1.病因治療:盡量找出病因,針對病因采取相應治療,如因鼻竇的分泌物而引起則治療鼻竇炎;鼻竇炎治愈后,癥狀會好轉或減輕、消失。
2.心理治療:絕大多數咽異感癥者均無器質性病變,有些病人屬恐癌癥,所以耐心作好解釋工作,要病人相信你的解釋,就首先要體貼病人,取得病人的充分信任,而且解釋要有道理,使病人心服、口服,這樣才有效果。
3.對癥治療:可適當的用中藥口含片,如金鳴片、金果片等可減輕局部癥狀。
4.保持口腔衛(wèi)生:少食有刺激性食物,用生理鹽水漱口等。
中醫(yī)治療 本病的治療方法甚多,若運用得當,中醫(yī)治療?墒盏捷^好的療效。
一、辯證選
方痰氣郁結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化痰。
方藥: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加減。法夏10g,厚樸10g,茯苓15g,蘇梗10g,生10g。若肝郁氣滯較甚,可加香附、郁金、白芍、枳殼;痰多嘔惡者,加橘紅、瓜蔞皮、川貝;納呆便溏加白術、陳皮、蒼術、炙甘草;噯氣泛酸加旋覆花、代赭石;肝郁化火加丹皮、梔子、花粉等。
二、其他治療:
1、咽后壁粘膜下注射1%的卡因表面淋醉,2%紅汞涂咽后壁消毒,用5號注射針頭行咽后壁正粘膜下注射復方丹參注射液1ml,4天1次,7次為一個療程,注射時須防止誤入咽后隙。
2、咽后壁點刺放血左手持壓舌板將舌根壓下,右手拿針(用銀器制成,不宜太利,長5cm左右,后用竹桿固定)似握筆狀向咽后壁正中深處快速刺5~7下(深度2~3mm),隔1分鐘重復1次,令患者吐出惡血,刺后噴西瓜霜以防感染,每日或隔日1次,7次為一個療程。
中藥 1.逍遙丸:小粒丸劑,每次服8g,每日3次。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化痰,可用于梅核氣。
2.復方丹參片:每次服8片,每日3次。功效行氣活血,可用于梅核氣。
3.保濟丸:每次服1小支,每日3次,功效健脾祛澀,消積導滯,調理腸胃功能,可用于梅核氣。
針灸 (一)針刺療法
1.取穴廉泉、膻中、列缺(雙)、合谷(雙),針刺,每隔2天1次,其中列缺。膻中每次針后加灸。
2.取穴:男左女右,掌面食指與中指縫后1寸(同身寸),針刺3~5分,強刺激,令病人張口作深呼吸,憋數秒鐘,再作吞咽動作,反復進行上述動作直至咽部不適感逐漸消失,然后出針。
3.用毫針刺廉泉穴,針尖向上刺至舌根部,并令患者作吞咽動作,至異物感消失為止。
(二)穴位注射
1.取天突穴,常規(guī)消毒,用6號針頭刺入皮下,然后針頭向下沿氣管壁深入1~2cm,局部有針感后,回抽無空氣及回血,緩慢注入柴胡注射液2ml,每日或隔日1次,4次為一個療程。
2.取穴天突、增音(人迎穴前上約1~2cm處),常規(guī)消毒后,用5~6號針頭刺入1~2cm,然后注入0.05%維生素B12與2%利多卡因混合液每穴1ml,兩穴可單用,亦可合用,2~3天注射1次。
3.取阿是穴(在第二、三掌骨間,與食指的掌指關節(jié)及合谷穴成等腰三角形),直刺,產生沉重感后開始捻針,并令病人大口吸氣,持續(xù)3~5分鐘開始注入維生素B1、地塞米松及利多卡因混合液1ml,同時配合針刺天突、廉泉、合谷(每次選兩穴),3~4天一次,4次為一個療程。
(三)穴位埋線
1.取氣海穴,常規(guī)消毒,用9×28號縫針及1號腸線,以水平方向穿過穴位埋線于皮下,無菌紗布覆蓋傷口。
2.咽部異物感位于環(huán)狀軟骨以上者,取廉泉、人迎穴埋腸線,咽異物感位于環(huán)狀軟骨以下者取天突、人迎穴埋線。
(四)拔火罐取膻中穴,常規(guī)消毒,以三棱針快速刺入1~2分,出針后將罐以閃火法吸附其處,使出血達2ml左右即可。
推拿按摩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方案,大體有以下凡方面:
1.認真詢問病史,利用現代診斷手段仔細檢查咽、喉、頸部、食管、胃及其他有關器官、確實排除器質性病變,切忌不作詳細檢查就輕易診斷,造成誤診。
2.解除患者思想顧慮,消除恐癌心理,避免激惹咽部,克服不良習慣,如無用的吞咽動作,"吭吭"等。
3.全身用中藥進行整體調理,如服用半夏厚樸湯加減,三花湯加減等。
4.局部治療可選用超聲霧化吸入、針刺療法、理療、頸上神經節(jié)封閉等。
護理
康復
預防
歷史考證 早在《內經》己有"喉中介介如梗狀"的記載,漢代的《金匱要略》更有"婦人咽中如有炙臠"的形象描述,并提出了治療的方劑,宋代的《仁齋直指方·梅核氣》首次提出"梅核氣"這一病名并作了詳細描述:"七情氣郁,結成痰延,隨氣積聚,堅大如塊,在心腹間,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樣,咯不出,咽不下"?梢,中醫(yī)很早便對本病有了認識。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