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intracranial aneurysm |
拚音 | LUNEIDONGMAILIU |
別名 |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腦血管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顱內動脈瘤為腦動脈管腔局部異常擴張,是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最常見的原因。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腦動脈壁先天或后天性缺陷和動脈內壓力增高是動脈瘤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病人身上,它們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根據(jù)病因可把顱內動脈瘤分為四種:①先天性動脈瘤:主要由于動脈管壁發(fā)育不全或胚胎血管殘留所致,多呈囊狀,約占總數(shù)的80%—90%。②動脈粥樣硬化性動脈瘤:由于粥樣硬化斑和動脈中層膠原纖維的透明變性使管壁薄弱,病變動脈呈梭形或念珠狀,約占總數(shù)的10%—18%。③感染性動脈瘤或細菌性動脈瘤,由感染性栓子引起動脈管壁削弱所致,瘤體小.多位于腦動脈的遠端末梢,常為多發(fā),約占總數(shù)的2%。④損傷性動脈瘤,頭部閉合性或開放性損傷均可引起,約占總數(shù)的0.5%。根據(jù)動脈瘤壁的組成,又可分有血管壁成分的真性動脈瘤、壁間動脈瘤和僅有血腫機化、纖維組織的假性動脈瘤以及混合性動脈瘤。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多見于中年人,女性稍多于男性。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
病理 | 動脈瘤的形態(tài):可分為:①粟粒狀動脈瘤,小而多發(fā),直徑在5mm以內。②囊狀動脈瘤,常位于較大動脈的分叉處,多較小,如綠豆或黃豆,大者直徑在1.5—2.5cm稱大型動脈瘤,>2.5cm稱巨型動脈瘤。③假性動脈瘤。多為創(chuàng)傷引起,好發(fā)于顱底骨折,常見于鞍旁頸內動脈主干的分支或眼動脈分支處,常無瘤頸。④梭形動脈瘤,大多在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形成,故多見于較大的動脈主干上,如基底動脈,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等。按照La-Place定律,動脈瘤上任何一點所受的壓力與動脈瘤的半徑和瘤腔內的壓力成正比,與瘤壁厚度成反比。因此動脈瘤越大,瘤腔內壓力越高,瘤壁越薄,瘤壁上承受的壓力也越大,動脈瘤也越易破裂。 約4/5動脈瘤分布于腦底動脈環(huán)的前半部,即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前交通動脈、大腦中動脈、后交通動脈,另1/5分布于腦底動脈環(huán)的后半部及遠離動脈環(huán)的分支上,即大腦后動脈、椎動脈等。大多數(shù)病例只有一個動脈瘤。多發(fā)動脈瘤的發(fā)生率因檢查方法不同而差別大,一般為10%—20%。其中2/3有2個動脈瘤,1/5有3個,5個以上很少見,文獻報道最多的一例有12個動脈瘤(Zacks,1978)。在顯微鏡下可見載瘤動脈壁的中層在動脈瘤頸部突然終止,彈力層中的纖維大多斷裂,使動脈瘤壁只有內膜、膠原纖維和外膜三層。瘤壁內有少量炎性細胞和吞噬細胞。較大的動脈瘤壁內可有結締組織的玻璃樣變和鈣化斑。電鏡下可見動脈瘤壁的基底膜增厚。各層間松離,有細胞碎片,細胞外脂肪和脂肪吞噬現(xiàn)象。這些變化提示動脈瘤是一種退行性病變。 動脈瘤的轉歸,有三種可能:①增大和(或)破裂出血,最常見。②瘤內自發(fā)性血栓形成而使動脈瘤閉塞,這種情況多見于間接手術阻斷載瘤動脈后,很少有不治自愈者。③保持靜止不變,只在尸檢中或血管造影中偶而發(fā)現(xiàn)。 |
病理生理 | 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內出血。有時血液穿破蛛網膜而積聚于硬腦膜下,形成硬腦膜下血腫。顱內出血一般引起下列變化:①顱內壓增高。在急性期主要由于血腫占據(jù)了一部分顱腔容積或由于腦血管痙攣引起腦水腫或因血塊阻塞腦脊液循環(huán)通路和吸收障礙致使顱內壓急性增高。在后期,這種顱內壓增高有減少動脈瘤再出血的作用,但顱內壓增高嚴重時可加重腦循環(huán)和代謝障礙。②腦動脈痙攣?砂l(fā)生在出血或腦動脈瘤術后。大多發(fā)生在出血后3d以上。腦動脈痙攣早期可能僅是血管壁舒縮功能障礙。長期持續(xù)的痙攣則引起血管壁組織學上的改變,表現(xiàn)為內膜增厚,內彈力層和肌層萎縮,纖維變性,外膜結締組織增生,導致管腔狹窄。腦血管造影發(fā)現(xiàn)腦動脈管腔縮小20%以上即提示血管痙攣,但不一定引起腦缺血癥狀,如同時伴有腦側支循環(huán)或穿通動脈功能障礙才引起腦缺血表現(xiàn)。由于腦血管痙攣只引起管腔狹窄,并非閉塞,因此它所導致的腦梗死是不完全的,表現(xiàn)腦腫脹,色蒼白。一般與破裂動脈瘤相鄰接的腦動脈痙攣較重,但也可以擴展到較遠的動脈,甚至波及對側的血管。一根主要腦動脈痙攣僅引起腦缺血,兩根以上腦動脈痙攣則引起腦梗死并導致死亡。③水電解質紊亂和心電圖變化:由于下丘腦功能紊亂、禁食、嘔吐、失血致使病人腎上腺-交感神經功能亢進、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血容量降低、尿濃縮、蛋白尿、糖尿和心電圖異常,表現(xiàn)QRS和T波異常、Q—T延長,ST段抬高或降低。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中年以上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者,應首先考慮有顱內動脈瘤可能。需作下述輔助檢查:①腦脊液檢查可呈均勻血性,壓力偏高。②腦CT:除了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它還可以發(fā)現(xiàn)腦水腫、血腫、腦積水,預測腦血管痙攣的發(fā)生以及發(fā)現(xiàn)直徑>2cm的動脈瘤。巨型動脈瘤內如無血栓,表現(xiàn)均勻高密度、圓形或類圓形腫塊,增強明顯;如瘤內部分血栓形成,則表現(xiàn)為均勻高密度腫塊,其中心和周邊增強(靶征);如瘤內充滿血栓,CT顯示均勻不增強或周圍增強的腫塊。③腦血管造影:由于腦血管痙攣易發(fā)生在出血后3—6d,7—10d達高峰,而再出血易發(fā)生在出血后2—3周。因此腦血管造影宜早于出血后3d或晚于3周后進行。應做選擇性四血管造影,即雙側頸動脈和雙側推動脈造影,以提高診斷率。采用數(shù)字減影法血管造影(DSA)技術,更可提高腦血管造影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由于腦血管造影只顯示動脈瘤的內腔,因此它與CT配合應用是診斷巨大型動脈瘤的主要方法。④多普勒超聲雙重掃描:為非損傷性檢查法,顱內多普勒超聲可發(fā)現(xiàn)腦底動脈環(huán)的動脈瘤,并測定腦動脈痙攣情況。⑤局部腦血流量(rCBF)測定:由于腦血管痙攣時rCBF降低,因此測定rCBF可作為術后預后和療效判斷的指標。⑥磁共振成象(MRI)有時可清晰顯示動脈瘤與周圍神經血管結構的關系。在T1和T2加權圖象中動脈瘤與腦血管均為低信號,瘤內血栓為高信號。但MRI仍不能取代腦血管造影。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約半數(shù)病人在出血前數(shù)小時到數(shù)周有先兆征狀,如頭痛、眶周痛或半面痛、復視、眼瞼下垂、視野缺損等,其中以動眼神經麻痹征最有診斷價值。動脈瘤破裂常突然發(fā)生,主要表現(xiàn)蛛網膜下腔出血,可無定位征。少數(shù)病人伴腦內血腫可有不全偏癱、失語、感覺和視野障礙。出血停止后,病人意識、癥狀和體征好轉。若發(fā)生腦動脈痙攣或再出血,則病人意識又惡化,已經消失或穩(wěn)定的癥狀和體征再次出現(xiàn)或加重,甚至出現(xiàn)新的體征。某些特殊部位的動脈瘤可產生一些局灶性定位征:①動眼神經麻痹:表現(xiàn)患側眼瞼下垂、眼球外展位、瞳孔擴大、對光和調節(jié)反應消失,見于頸內動脈床突上動脈瘤、小腦上動脈瘤、大腦后動脈瘤。②一側視力下降或失明,多見于頸內動脈眼支段、頸內動脈分叉段動脈瘤和前交通動脈瘤。③出血早期即出現(xiàn)一側或雙下肢短暫輕癱或無動性緘默癥,則可能是前交通動脈瘤。④偏癱或失語,常見于大腦中動脈瘤。未破的動脈瘤可無癥狀或因瘤體較大壓迫血管神經產生各種綜合征:如前交通動脈瘤引起視交叉受壓;海綿竇內頸動脈瘤產生突眼和海綿竇綜合征,即第Ⅲ、Ⅳ、Ⅴ的第一支和第Ⅵ腦神經麻痹。大腦中動脈瘤可引起癲癇等腦腫瘤樣表現(xiàn);讋用}瘤可壓迫大腦腳、下丘腦和中腦導水管而產生腦干腫瘤的癥狀。小腦上動脈瘤可引起聽神經瘤樣癥狀。 臨床上常將動脈瘤分為若干級,目前最常用的是Hunt及Kosnik(1974)分級法:0級:未破裂的動脈瘤。Ⅰa級:出血少,無癥狀,或有輕頭痛和腦膜刺激征。Ⅰb級:無急性腦膜刺激征,但有固定神經功能障礙。Ⅱ級:中至重度頭痛及腦膜刺激征并有輕度神經功能障礙如動眼神經麻痹。Ⅲ級:嗜睡或意識模糊,頸項強直,并有神經功能障礙。Ⅳ級:昏迷,中度或重度偏癱,有明顯神經功能障礙并呈進行性加重。Ⅴ級:深昏迷,垂危病人,有中樞神經衰竭或去大腦強直。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外科手術是根本治療。手術的適應證為:①Ⅰ,Ⅱ級病人。②Ⅲ級以上但有危及生命的血腫病人。③Ⅲ級病人經內科治療后恢復到Ⅰ、Ⅱ級時。手術時機。由于出血后3—14d易發(fā)生腦血管痙攣、再出血、水電解質紊亂和心肺功能紊亂,因此手術(包括腦血管造影)應避免在此期內進行。可早期于出血后3d內或延遲至出血后2周進行。但對有危及生命的血腫或腦疝病人,應緊急手術,以解除這些并發(fā)癥的威脅,并酌情處理動脈瘤。手術方法有直接和間接兩類。直接手術主要是阻斷動脈瘤和載瘤動脈之間的交通,保持載瘤動脈的通暢。在出血早期尚能同時清除腦池中積血,對防止腦血管痙攣有一定作用。因此是最合理的治療,應列為首選。間接手術指結扎或用球囊阻塞動脈瘤的供血動脈,以減少動脈瘤的血供和瘤內壓力,促使動脈瘤內血栓形成而閉塞。其療效不如直接法可靠,且有引起腦梗死可能,常需采用腦血管重建手術來補救,限用于不能作直接手術的顱內動脈瘤。內科治療的目的主要是支持病人度過出血的急性期,防止及消除腦水腫及再次出血,緩解癥狀,其方法與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相同。 |
中醫(yī)治療 | |
中藥 |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