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sporotrichosis |
拚音 | BAOZISIJUNBING |
別名 |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感染性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孢子絲菌病是由申克孢子絲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深部真菌病,主要侵犯皮膚,亦可侵犯粘膜、骨骼、淋巴結甚至內臟。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申克孢子絲菌廣泛存在于草木和土壤中,如皮膚遭受輕微損傷再接觸被污染的草木或泥土,即可感染,但因損傷輕微,往往被患者忽略,患者主要為農民和廠礦工人。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
病理 | 從未破的膿腫,抽取膿液接種于葡萄糖瓊脂培養(yǎng)基上,3-5d即可生長菌落。鏡檢可見2μm直徑的細長分支分隔菌絲,即可確診。病理檢查對診斷亦有重要意義。組織病理變化為多細胞性非特異性炎癥浸潤,在活檢標本中,若見到病原菌(圓或卵圓小體、雪茄形小體或本菌的星狀體),也可確診。此外,免疫試驗、孢子絲菌素皮試(皮內注射0.1mg1:1000孢子絲菌素,24-48h后出現結節(jié),為陽性反應)、動物接種皆有助于診斷。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孢子絲菌病診斷標準: 1.本病多見于農民及采礦、造紙廠工人,皮膚常有外傷史,多為青壯年男性。 2.主要侵害皮膚,極少數為口腔、咽喉、氣管、肺、骨和關節(jié)、眼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皮膚損害可分下列3型, (1)淋巴管型:好發(fā)于四肢,沿淋巴管向心性發(fā)生成串紫紅色結節(jié),可軟化潰破成潰瘍。淋巴結很少腫大。 (2)固定型:好發(fā)于面頸部,臨床表現多樣化,呈結節(jié)、潰瘍、疣狀增生、痤瘡樣、浸潤斑塊、鱗屑性紅斑等,病變固定不沿淋巴管擴散。 (3)播散型,罕見。皮膚上很多散在分布結節(jié),較少破潰,常伴嚴重全身癥狀。 3.真菌培養(yǎng)初為乳酪色,以后表面皺褶呈黑色,鏡檢見細長分支分隔菌絲,與菌絲成直角大分生孢子柄頂端有4~5個梨形分生孢子。 4.組織病理改變見真皮內有小肉芽腫、小膿腫,有時見到雪茄煙狀小體和星狀體。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凡久治不愈的丘疹、結節(jié)、潰瘍、疣狀損害、癤樣損害、腫瘤狀損害等均應考慮到本病。皮膚淋巴管型的臨床表現有診斷價值。其他型的應注意實驗室檢查,確診主要靠真菌培養(yǎng)。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發(fā)病主要見于暴露部位,如面部、手指、手背、手腕、前臂、足背、小腿外側,而以活動最多的右上肢最多見,但面、小腿外側亦不少見。國內所見的主要為皮膚淋巴管型、皮膚固定型和繼發(fā)血源性皮膚播散型。 (1)皮膚淋巴管型:皮膚損害沿淋巴管播散,損害由肢端的原發(fā)病灶沿淋巴管向近端傳播,成帶狀,原發(fā)性初瘡可先見于手指或手背,經過2-3周或更久后,繼發(fā)損害沿淋巴管從初瘡向上臂成串地先后出現,作帶狀分布。數目自數個至三四十個,多者可超過一百個;緭p害為花生米至蠶豆大的肉芽腫或結節(jié),局部淋巴結腫大者罕見,一般無全身癥狀。 (2)皮膚固定型:損害固定于發(fā)病部位,不沿淋巴管傳播,開始常為略具彈性的堅實結節(jié),無壓痛,亦可化膿肢潰成潰瘍,分泌少許粘稠膿液。也有報告發(fā)生于足底的菜花樣腫瘤樣損害。 (3)血源性皮膚播散型:罕見。由病原菌通過血循環(huán)傳播所致,多由淋巴管型發(fā)展而來,損害為分布廣泛的皮下結節(jié)。 除上述三型外,本病亦可發(fā)生于其他組織和器官,見于粘膜的有口腔炎、舌炎、眼結膜炎、氣管炎等;見于骨骼的有骨膜炎、關節(jié)骨膜炎等;見于內臟的有腎盂腎炎、肺部疾患、腦膜炎、腦膜損害等。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本病應與皮膚結核、孢子絲菌病樣分支桿菌病、惡性腫瘤、著色真菌病、膿皮病、足菌腫等作鑒別。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治愈:皮損及癥狀消失。每月真菌培養(yǎng)1次,連續(xù)3次陰性。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治療用10%碘化鉀口服有顯效,開始每次10ml,每日3次,后增至20ml每日3次,如胃腸不能耐受,可靜脈注射碘化鈉每日1次,每次1g,在病變消失后,最好能續(xù)用2-4周,以防復發(fā)。小兒量酌減。結核病患者忌服碘化鉀,局部潰瘍類損害可用2%碘化鉀加0.2%碘溶液濕敷,對碘過敏或療效差的,可使用灰黃霉素、兩性霉素B、酮康唑等。本病不宜外科手術或電烙。在草木刺傷或者皮膚輕傷后接觸了泥土或草木時,可將傷口洗凈后再搽碘酒,每日2次,搽1周,以資預防。 |
中醫(yī)治療 | |
中藥 |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 1950年在上海首先發(fā)現本病,中國各省亦有陸續(xù)發(fā)現,已報道了千余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