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wetness and heat of liver and gallbaladder |
拚音 | GANDANSHIRE |
別名 | 中醫(yī):脅痛,黃疸,陰囊濕疹,癃閉,淋證,陰癢,帶下,西醫(yī):急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癥,泌尿生殖系疾病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中醫(yī)病證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
中醫(yī)釋名 | 本證由于感受濕熱之邪,或嗜酒,過食肥甘辛辣,釀生濕熱,或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生,蘊而化熱,阻遏肝膽而成。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本證由于感受濕熱之邪,或嗜酒,過食肥甘辛辣,釀生濕熱,或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生,蘊而化熱,阻遏肝膽而成。屬實證,臟腑同病,病位在肝、膽,往往涉及脾胃。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脅肋脹滿,口苦,尿黃,納呆,嘔惡,脘腹脹悶,大便不調,或身目發(fā)黃,或陰囊濕疹,睪丸腫痛,或女子外陰瘙癢,帶下黃臭,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
中醫(yī)治療 | 治療法則: 清熱利濕,疏肝利膽。 施治方法: (一)內服方藥 1.基本方藥:(1)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0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柴胡8 克、木通6克、車前草12克、澤瀉12克、生地12克、當歸10克、甘草6克,適用于 肝膽濕熱之證。 (2)茵陳蒿湯加味:茵陳30克、梔子10克、車前子10克、茯苓15克、滑石l0克、連翹20克、赤芍15克,適用于濕熱黃疸。 (3)大柴胡湯加減:柴胡10克、枳實10克、厚樸10克、黃芩10克、半夏10克、大黃10克、生姜3片,適用于濕熱阻滯肝膽大便不通者。以上方藥,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劑,溫服。 2.加減變化:若腹痛劇烈,嘔吐蛔蟲者,宜先服烏梅丸安蛔,再選用基本方(3);若濕熱煎熬成砂石,阻滯膽道者,加金錢草30~60克、海金沙20克、郁金15克;若胃腸燥熱,大便不通,脘腹膿滿者,加芒硝10克(沖服)。若見嘔逆者,基本方(1)加竹茹12克、黃連6克、半夏10克;若見吐衄者,加丹皮10克、茜草12克。若陰囊濕疹,睪丸腫痛,或帶下黃臭者,加地膚子15克、黃柏10克;土茯苓15克、金銀花15克;若小便頻數(shù)澀痛,甚或小便點滴不下者,加滑石20克、沉香6克。若黃疸加深,嗜睡或昏迷者,宜送服或鼻飼至寶丹、安宮牛黃丸、紫雪丹之類。 (二)外敷藥物 1.用毛茛、大蒜、白芥子、田基黃,任選1種,選敷合谷、列缺,發(fā)泡后,刺破流出黃水,用于濕熱黃疸。 2.地膚子l50克、土茯苓l00克,煎水熏洗外陰,用于陰部濕癢,帶下黃臭。 (三)灌腸療法 1.生大黃30克、馬齒莧10克、黃柏20克,水煎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腸20~30 分鐘,每日1~2次。 2.生大黃30克、敗醬草10克,水煎,取汁150毫升,高位灌腸,保留20~30分 鐘,每日1次,5~7天為1療程。 (四)飲食療法 (1)黃瓜皮適量,水煎服,每日3次。 (2)干胡蘿卜纓120克(鮮者250克),水煎服,每日1劑,2~3次服,連服5~7日。 (3)泥鰍燉豆腐:用熱鍋該開水煮豆腐,除去腸污的活泥鰍,加鹽調料燉熟食之。施治要點: (一)本證為肝膽同病,邪實正盛,治療以“實則瀉之”為原則,清利濕熱,使?jié)駸嶂皬亩愣觥H磺鍩崂麧袼幎鄬倏嗪,易傷脾礙胃,因此,濕熱之邪漸去后,當以健脾和胃調理善后,或在清熱利濕劑中佐以健脾胃之品。 (二)治療本證的方法很多,臨證要審異察微,合理選用,或一法獨用,或數(shù)法聯(lián)用,如男子睪丸腫痛,陰囊濕疹;女子陰部瘙癢,帶下等,在內服方藥的同時,可并用化濕解毒藥外洗。 (三)本證在病變過程中極易出現(xiàn)寒戰(zhàn)高熱,脅痛發(fā)黃等危重證候,應采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予以控制,通腑瀉熱,利膽解毒之劑應視病情1日2~3劑。如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可酌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救治。 |
中藥 | |
針灸 | 1.針刺:取膽俞、期門、日月、陰陵泉、內庭、太沖等穴,用瀉法,留針15~20 分鐘,每日1次。 2.艾灸:灸神闕,每次15分鐘,每日1~2次。 |
推拿按摩 | 以心俞、膈俞穴為主穴,日2次,5~7日為1療程。按壓膽囊穴,每日2次,每次3分鐘。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1.本證中有些病具有傳染性,應注意消毒隔離。 2.如黃疸逐漸加深,伴出血傾向,精神差,嗜睡或昏迷,應加強救護,必要時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