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卷四 夏傷于暑大意
    

時病論歌括新編:卷四 夏傷于暑大意

一、概述夏傷于暑,是指夏季小暑大暑之令,傷于暑也。其時天暑地?zé),人在其中,感之皆稱暑病,暑邪傷人,有傷暑、冒暑、中暑之分,且有暑風(fēng)、暑溫、暑咳、暑瘵之異。傷暑者,靜而得之稱為陰暑,動而得之稱為陽暑;冒暑者,較傷暑為輕,不過邪冒肌表而已;中暑者,即中暍…

一、概述

夏傷于暑,是指夏季小暑大暑之令,傷于暑也。其時天暑地?zé),人在其中,感之皆稱暑病,暑邪傷人,有傷暑、冒暑、中暑之分,且有暑風(fēng)、暑溫、暑咳、暑瘵之異。傷暑者,靜而得之稱為陰暑,動而得之稱為陽暑;冒暑者,較傷暑為輕,不過邪冒肌表而已;中暑者,即中暍(注)也,忽然卒倒如中風(fēng)狀;暑風(fēng)者,突然昏倒,四肢抽搐;暑溫者,癥似陽暑而輕可;暑咳者,暑熱襲肺而咳也;暑瘵者,暑熱劫絡(luò)而吐紅。又有霍亂之癥,因暑夾風(fēng)、夾寒、夾濕、夾食,擾亂于中而起;痧氣之癥,是因偶犯痧穢之氣而生;穢濁之癥,因暑氣夾穢氣而襲人(俗稱齷齪)。此皆夏季之時,由暑氣所傷之癥也。更有春末夏初之疰夏,孟夏之熱病,仲夏之霉?jié),皆?dāng)分別論治。疰夏:因時令之火為病。熱病:因冬之伏氣為病。霉?jié)瘢河扇朊购,梅雨浸yin,感受雨濕之氣而為病。以上諸疾,若詳明之,則夏令之病無余蘊矣。

(總括)

夏季大小暑司令,天暑地?zé)岣袨椴 ?/p>

傷冒中暑分輕重,風(fēng)溫咳瘵當(dāng)辨明。

靜而傷暑為陰暑,動而得之陽暑稱。

冒較傷輕在肌表,忽然卒倒中暑名。

暑風(fēng)昏撲肢抽搐,暑溫癥較陽暑輕。

暑熱襲肺成暑咳,劫絡(luò)吐紅暑瘵形。

暑氣夾風(fēng)寒濕食,擾亂于中霍亂生。

偶犯痧穢為痧氣,暑熱夾穢穢濁云。

春末夏初病疰夏,時令之火所釀成。

孟夏熱病因伏氣,仲夏霉?jié)衩酚陏in。

如斯諸疾須詳辨,夏令之病無余蘊。

(注釋)

暍:即暑,熱盛也。中暍:即中暑。暍暍:形容熱性病的熱氣極盛。

二、分述

(一)傷暑

傷暑有陰陽之別。陰暑:由于天氣炎熱,納涼廣廈或扇風(fēng)過長,為靜而得之之陰暑也。其脈浮弦有力或浮緊,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jié)痛而心煩,大熱無汗。此為陰寒所逼,周身陽氣不得升越。宜用辛溫解表法去防風(fēng),加香薷、藿香治之。嘔逆加茯苓、半夏;便瀉加厚樸木香。陽暑:由于赤日長途,勞動田野,動而得之之陽暑也。其脈浮有力或洪數(shù),面垢喘咳,壯熱心煩,口渴欲飲,蒸蒸自汗,此為炎熱所蒸,周身內(nèi)外皆熱。宜以清涼滌暑法去扁豆通草,加石膏、洋參治之。嘔逆加黃連、竹茹;便瀉加葛根、荷葉。臨床上陰暑較為少見,須注意之。

(歌括)

傷暑之癥陰陽分,納涼廣廈陰暑名。

浮弦有力或浮緊,拘急節(jié)痛而煩心。

頭痛惡寒熱無汗,陰逼陽不越周身。

辛溫減防加薷藿,瀉加樸木嘔半苓。

長途田野陽暑癥,渴飲煩熱自汗蒸。

浮洪力數(shù)垢喘咳,內(nèi)外皆熱滌暑君。

加入?yún)⒏鄿p通扁,嘔加茹連瀉荷根。

(二)冒暑

冒暑者,偶然感冒暑邪,較傷暑為輕淺。如暑熱之邪,初冒于肌表,即有頭昏、寒熱、汗出、咳嗽等癥。宜以清涼滌暑法加蔞殼、杏仁治之。如治療不當(dāng),邪入肉分,則周身煩躁,頭脹體燒,或身如針刺、赤腫等癥。宜以祛暑解毒法治之。如入于腸胃,則有腹痛水瀉,小便短赤,口渴飲水,嘔逆等癥,宜以增損胃苓法加黃連治之。

(歌括)

冒暑寒熱汗頭暈,清涼滌暑加蔞杏。

邪入肉分頭脹熱,身躁赤腫刺如針。

祛暑解毒宜急進,若入腸胃腹瀉疼。

渴飲嘔逆尿赤短,增損胃苓黃連增。

(三)中暑(即中喝)

中暑之癥,突然而發(fā),如矢之中人,不似傷暑初則寒熱無汗,或壯熱蒸汗之可比。此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熱微汗,氣喘不語,牙關(guān)微閉或口開,壯若中風(fēng),但無口眼喎斜。脈洪濡或滑而數(shù),此為酷暑之氣鼓動其痰,痰阻心包而然。宜清暑開痰法治之。如手足厥冷,名曰暑厥,宜蘇合香丸或來復(fù)丹研末或蒜水灌之均可。

(歌括)

中暑昏倒不省人,口開牙關(guān)或微緊,

氣喘痰阻中風(fēng)似,口眼不斜可區(qū)分,

洪濡滑數(shù)熱微汗,清暑開痰法可行。

手足厥冷名暑厥,蘇合來復(fù)蒜水能。

(四)暑風(fēng)

暑風(fēng)之病,由暑熱極盛,金被火刑木無所畏,則風(fēng)從內(nèi)生。此與外感風(fēng)邪之治法,相去天壤。若誤發(fā)汗,則變癥百出矣。木既化風(fēng),脾土受制,所以卒然昏倒,四肢抽搦,內(nèi)擾神舍,意識不清。脈多弦勁或洪大,或滑數(shù),當(dāng)去時令之火,火去則金自清而木自平;兼開郁悶之痰,痰開則神自安而氣自寧也。宜用清離定巽(注)法佐郁金、川貝治之。倘角弓反張,牙關(guān)緊閉者,加犀角、羚羊;痰塞喉間有聲者,加膽星、天竺;藥后依然昏憒者,加遠(yuǎn)志菖蒲。

(歌括)

暑風(fēng)熱極火刑金,木無所畏風(fēng)內(nèi)生。

不比外感風(fēng)邪癥,若誤汗之變癥成。

木既化風(fēng)脾受制,卒倒抽搦識不清,

弦勁洪大或滑數(shù),火去金清木自平。

兼開郁悶化痰氣,清離定巽佐貝金。

痰嗚星竺憒遠(yuǎn)蒲,角張牙緊加犀羚。www.med126.com

(注釋)

離巽:皆卦名。離屬火;巽屬風(fēng)。清離定巽:即清火熱而熄內(nèi)風(fēng)之渭。

(五)暑溫

暑溫癥似陽暑而略輕。初起,右脈偏盛或洪數(shù),舌苔微白或黃潤,身熱有汗,或口渴咳嗽。此邪在上焦氣分,當(dāng)用清涼滌暑法加杏仁、蔞殼治之。`如少汗微寒或有頭痛,宜透肌膚之暑,于本法內(nèi)去扁豆、瓜翠,加藿香、香薷治之。口不渴者,乃兼濕也,加苡米、半夏治之。如舌苔黃燥,渴欲喜飲,宜清胃家之熱,用涼解里熱法治之。如舌苔光絳,傷于陰也,宜用清熱保律法加西洋參、沙參、玄參治之。

(歌括)

暑溫初起右脈盛,洪數(shù)苔白或黃潤,

熱汗渴咳上焦氣,清涼滌暑加蔞杏。

汗少微寒或頭痛,肌膚之冒宜透盡,

方去扁翠加藿薷,不渴兼濕苡夏增。

苔燥渴飲清胃熱,涼解里熱急當(dāng)進。

舌苔光絳傷陰候,清熱保律加三參。

(六)暑咳

暑咳一癥,是因暑熱下逼,肺先受之,其脈濡滑而數(shù),兩寸有力而強,咳逆乏痰或少,或身熱口渴,或胸悶脅痛,此皆暑熱入肺之脈癥也。宜用清宣金臟法加滑石甘草治之。如痰多者,不因暑而因濕,不名咳而名嗽,不在肺而在脾,不用清而用溫。如果因痰致漱,宜用加味二陳法治之。加誤溫傷絡(luò),必致吐血,宜用卻暑調(diào)元法去東參、半夏,加杏仁、花粉、旱蓮、生地治之?傄郧迨畋=穑恢抡`。

(歌括)

暑咳傷肺濡數(shù)滑,寸強咳逆痰沫乏。

身熱口渴胸脅痛,清宣金臟加甘滑。

痰多因濕而為咳,溫脾加味二陳夸。

誤溫擾絡(luò)致吐血,卻暑調(diào)元去參夏。

杏花粉旱蓮地,清暑保金庶不差。

(七)暑瘵

暑瘵者,驟然吐血衄血,頭目不清,煩熱口渴,咳嗽氣喘。脈象浮取則洪,中取則空,沉取復(fù)有。此為盛夏相火灼金(注),絡(luò)血上溢所致。當(dāng)清暑熱以保肺,清絡(luò)熱以止血。如初起體實,宜用清宣金臟法加黃芩、黑梔治之。體弱者,宜以卻暑調(diào)元法去石膏、半夏、梗米,加鮮地、鮮石斛、鮮節(jié)治之。如未止,再加丹皮、旱蓮草等。失血后潮熱咳嗽為陰虧,用甘咸養(yǎng)陰法,謹(jǐn)防傷及真陰為要。

(歌括)

暑瘵吐衄頭不清,浮洪中空復(fù)有沉。

煩熱口渴咳嗽喘,咯血上溢火灼金。

初起體實清保肺,清宣金臟加梔芩。

體弱卻暑調(diào)元法,膏半梗去地斛增。

未止再加丹旱草,陰虧甘咸以養(yǎng)陰。

(注釋)

相火灼金:相火,與君火相對而言。二火相互配合以溫養(yǎng)臟腑,推動功能活動。一般認(rèn)為命門、肝、膽、三焦均內(nèi)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要發(fā)自命門。相火灼金:是指相火妄動,上灼肺金,肺絡(luò)受傷,以致溢血。

(八)霍亂

霍亂癥,在夏秋為多,由于風(fēng)寒暑熱,飲食生冷之邪雜糅交病于中,致令三焦混亂,清濁相干,亂于腸胃也。其癥吐瀉腹痛,脈多微澀或沉細(xì)而伏,或大而虛。如風(fēng)甚則頭痛寒熱;寒甚則轉(zhuǎn)筋厥冷;暑甚則大渴引飲;邪在上焦則吐多;在下焦則瀉多;在中焦則吐瀉俱甚?傄酥蝸y保安法治之。如風(fēng)甚加蘇葉、橘紅;寒甚加草蔻、木瓜;暑甚加蘆根、竹茹。吐多加黃連、干;瀉多加荷葉、葛根;吐瀉不已,損傷中焦之氣,以致陰陽間阻,手足厥冷,脈微欲絕,不多飲水者,不分風(fēng)寒暑熱,急以挽正回陽法救之。若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者,名干霍亂,急用炒鹽調(diào)童便,服之探吐。若舌卷囊縮為難治。脈象洪大而滑者生,微澀漸遲者死。

(歌括)

霍亂吐瀉腹絞疼,脈澀沉伏大虛分。

風(fēng)甚頭痛兼寒熱,寒甚轉(zhuǎn)筋厥冷形。

暑甚大渴而引飲,吐瀉當(dāng)分三焦因。

總以治亂保安法,寒加瓜蔻風(fēng)蘇紅。

暑加蘆茹吐連姜,瀉加葛根荷葉能。

吐瀉不止損中氣,陰陽間隔手足冰。

急用挽正回陽法,干霍鹽便探吐靈。

舌卷囊縮為難治,微澀遲死洪滑生。

(九)痧氣

南人體弱,偶觸糞土痧穢之氣,即患痧癥。痧在皮膚氣分者宜括之,在肌肉血分者宜刺之,此指輕淺者而言也。重癥則非藥劑不能效。痧無定脈,脈癥每不相應(yīng)。由于病因不同,名稱各異,故有風(fēng)痧、暑痧、陰痧、陽痧、紅痧、烏痧,絞腸痧等。皆各有其特點。如風(fēng)痧:頭疼自汗,腹痛肢麻;暑痧:頭暈汗多,嘔瀉腹痛;陰痧(即涼痧):腹痛肢冷;陽痧(即熱痧):腹痛肢暖;尚有紅痧,膚隱紅點如麻疹,此痧毒在肌表;烏痧:滿身脹痛,且有黑斑,此痧毒在臟腑;絞腸痧: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心腹大痛等等。治法,總以芳香化濁法,各按其病因加味治之。如風(fēng)痧加荊芥、防風(fēng);暑痧加滑石、木瓜;陰痧加豆蔻、砂仁;陽痧加連翹、梔子;紅痧加牛蒡、薄荷;烏痧加檳榔、枳殼;悶痧加細(xì)辛桔梗;絞腸痧加檀香烏藥。倘病危急,不及待湯藥者,可先予痧疫回春丹救之。

(歌括)

南人體弱易痧癥,脈無定體不相應(yīng)。

癥因不同分類別,風(fēng)暑陰陽烏絞紅。

風(fēng)痧汗麻頭腹痛,暑汗吐瀉陰肢冷。

陽痧腹痛肢溫暖,紅痧麻疹肌膚隱,

吐瀉不出絞腸痧,身脹黑痧烏痧名。

芳香化濁加味治,風(fēng)痧荊防陰二仁。

暑痧瓜滑陽梔翹,紅痧蒡薄悶桔辛。

烏痧檳枳絞烏檀,倉卒痧疫回春靈。

(十)穢濁

穢濁癥:俗稱齷齪病也。多發(fā)于夏秋之間,由于暑濕交蒸,更兼穢濁之氣,交混于內(nèi),由口鼻吸收,直犯膜原。初起頭痛而脹,胸脘痞悶,膚熱有汗,頻欲惡心,右脈滯鈍是也。然有暑濕之分。如偏于暑者,則苔黃煩渴,稱為暑穢;偏于濕者,苔白膩而口不渴,稱為濕穢。均宜芳香化濁治之。暑穢加滑石,甘草。濕穢加恒曲、蒼術(shù)。

(歌括)

穢濁俗稱齷齪病,穢濁之氣暑濕騰。

氣由口鼻犯膜原,初起脘悶頭脹疼。

熱汗惡心脈滯鈍,須察暑濕各有因。

統(tǒng)以芳香化濁法,暑加滑草濕蒼恒。

(十一)疰夏

疰夏(注)之癥,每值春夏之交,日長暴暖,突然眩暈頭疼,身倦足軟,體熱食少,頻欲呵欠,心煩自汗是也。蓋火土交旺之候,金水多衰,金衰不能制木,木動則生內(nèi)風(fēng),故眩暈頭痛。金為土之子,子虛則盜母氣,脾神困頓,故有身倦足軟,體熱食少。水衰不能上濟于心,故有頻欲呵欠,心煩自汗等癥。此皆時令之火為患,非春夏溫?zé)嶂疄椴∫。宜以金水相生法治之。如眩暈甚者?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zxtf.net.cn/pharm/2009/20090113055211_94654.shtml" target="_blank">桑葉、菊花;頭痛甚者加佩蘭、荷錢;疲倦身熱,加潞黨、石斛;心煩多汗,加浮麥蓮子。隨癥損益可也。

(歌括)

春夏之交疰夏病,日長暴暖頭暈疼。

倦軟食少頻欲欠,心煩自汗困脾神。

火土交旺金水衰,不能制木生內(nèi)風(fēng)。

宜以金水相生法,暈甚菊花桑葉增。

頭痛甚加荷錢佩,煩汗麥蓮倦斛參。

(注釋)

疰夏:即夏痿之別稱。夏痿:即痿之發(fā)于夏日者,多由脾胃薄弱及停有濕熱或留飲所致。

(十二)熱病

經(jīng)云:"冬傷于寒,春必病溫,至夏為熱病。"熱病者,乃冬傷正令之微寒,未即發(fā)病,至交立夏,久伏之氣,隨時令之熱而觸發(fā)。初起發(fā)熱汗出,口渴心煩,不惡寒而反惡熱,脈洪大,是為熱病也。此病較晚發(fā)發(fā)作而更晚,比諸溫伏邪更深,此其特點。初起宜用清熱透邪法。如熱勢不衰,則繼用清涼蕩熱法。倘兼惡寒,脈象浮緊,是有夏時暴寒所加,寒在外而熱在里,先用辛涼解表法以透其外。外邪得透,再用清涼之劑蕩其里熱。如脈不浮緊,又無惡寒,誤用辛溫之劑傷其津液者,宜清熱保津法加西洋參、石膏治之。倘兼惡風(fēng)微汗,脈浮緩,此表有風(fēng)邪所加,風(fēng)在外而熱在里,當(dāng)用辛涼解表法以先解其外。若舌苔化燥,譫語昏狂,急用清涼蕩熱法加紫雪丹治之。發(fā)斑加黃連、梔子;發(fā)疹加荷葉、牛蒡。但須注意,熱病最易傷陰,時刻都應(yīng)注意保陰為要,辛溫劫液之劑,慎勿浪用。

(歌括)

冬寒久伏夏熱病,時令之邪觸發(fā)成。

初病熱汗心煩渴,不寒惡熱脈來洪。

首用清涼透邪法,不衰清涼蕩熱宗。

暴寒在外熱在里,辛溫解表透外行。

清涼蕩熱透里邪,不寒不浮勿傷津,

誤用辛溫傷津液,清熱保津加膏參。

倘兼惡風(fēng)汗微出,浮緩里熱外有風(fēng)。

宜用辛涼解表法,先解其表奏效宏。

若有譫狂苔化燥,清涼蕩熱紫雪斟。

發(fā)斑連梔疹荷旁,熱病注意防傷陰。

(十三)霉?jié)?/h3>

芒種之后,乍雨作晴,天熱下逼,地濕上蒸,物感其氣則霉,人感其氣則病,因其氣從口鼻而入,即犯上中焦,以致胸痞腹悶,身熱有汗,時有惡心,右脈極鈍,舌苔白滑,此為霉?jié)裰疂釟,壅遏上中氣分之癥,名曰霉?jié)。非香燥之氣不能破也。宜用芳香化濁法,使氣機開暢,則上中之邪,不散而自解也。倘連冒風(fēng)雨,身痛腰疼,惡寒發(fā)熱,此邪由太陽之表,而入于少陰之里,即《內(nèi)經(jīng)》所謂兩氣通于腎也。宜表里兩解,擬用二活同祛法。倘兼痛瀉,再加煨葛、木香治之。

(歌括)

芒種之后霉?jié)癫,天熱下逼地濕騰。

氣從口鼻犯上中,痞悶熱汗時惡心。

脈鈍白滑皆霉?jié),壅遏上中傷氣分?/p>

芳香化濁氣機暢,上中邪解病自輕。

風(fēng)雨身疼惡寒熱,太陽之表入少陰。

二活同祛表里解,若兼痛瀉葛木增。

選按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六元正紀(jì)大論篇》:"少陽所至為炎暑"!饵S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五運行大論篇》:"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當(dāng)暑氣行令之時,人感其氣而為病,則為暑病。張景岳:暑即暍也。診治之法,雷氏分辨較詳。葉香巖"暑必挾濕"之論更深為中肯。故治暑方中,多以清暑利濕為法,每獲良效。又凡治暑病,均忌發(fā)表疏散之藥,否則必致痞滿發(fā)熱,煩躁益劇,亦當(dāng)注意。至于霍亂、痧穢、疰夏、熱病、霉?jié)裰T癥,前賢富有經(jīng)驗,如清郭家邃之《痧脹玉衡》言之較詳。認(rèn)為春夏之間,感受風(fēng)寒暑濕之氣或疫氣穢濁,癥見寒熱頭重,胸腹悶脹疼痛或上吐下瀉,或指甲青紫,或腰如束帶,或手足僵麻,皆屬腸胃阻塞,經(jīng)絡(luò)停滯,若不急救,命可立斃。并擬其治法:在氣分者括之,在血分者刺之,在外者淬之,在里者滌之?傊馃o補法,總以開泄祛邪為主。此說與雷氏所論,大致相同。惜乎晚近以來,每為醫(yī)家所忽視,甚至認(rèn)為不足置信,良可慨也!應(yīng)在繼承基礎(chǔ)上,加以重視,古為今用,進一步挖掘提高,是所至望。

三、擬用諸法

(一)辛溫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二)清涼滌暑法

同卷三{三---(六)}

(三)祛暑解毒法

(方歌)

祛暑解毒毒郁身,煩熱赤腫刺如針。

黃連銀翹滑半草,參葉茯苓豆衣增。

(藥物)

茯苓、制半夏、滑石、甘草、參葉、黃連、銀花、連翹、綠豆衣。

(方解)

主治暑毒煩熱赤腫,身如針刺,凡暑熱成毒者,此法最宜。方中苓、夏偕甘草,即海藏消暑方也。滑石偕甘草,即河間消暑方也。更佐參葉以卻暑,黃連以清心,銀翹、綠豆以解毒,則療效更好矣。

(四)增損胃苓法

同卷三{三---(九)}

(五)清暑開痰法

(方歌)

清暑開痰治中暑,身熱汗微昏不語。

氣喘補扁杏薷連,陳半益元荷梗伍。

(藥物)

黃連、香薷、扁豆衣、厚樸、杏仁、陳皮、制半夏、益元散、荷梗。如汗多即除云香薷。

(方解)

主治中暑神昏不語,身熱汗微氣喘等癥。方中連、薷、扁、樸,清熱去暑;杏仁、陳、夏、順氣開痰;益元散清暑寧心;荷葉梗透邪宣竅。

(六)卻暑調(diào)元法

(方歌)

卻暑調(diào)元保金臟,暑熱極盛氣受傷。

滑膏東參茯苓草,麥冬半夏粳米良。

(藥物)

石膏、滑石、茯苓、半夏、東洋參、麥冬、甘草、粳米為引。

(方解)

此治暑熱盛極,元氣受傷之有效方。以石膏、滑石,卻暑瀉火為君;茯苓、半夏,消暑調(diào)中為臣;暑熱刑金,故以麥冬、人參,保肺為佐;暑熱傷氣,故以甘草、粳米,調(diào)元為使。

(七)清離定巽法

(方歌)

清離定巽熱生風(fēng),昏倒抽搐菊鉤藤。

連翹竹葉冬桑葉,木瓜生地與玄參。

(藥物)

連翹、竹葉、生地、玄參、甘菊、桑葉、鉤藤、木瓜。

(方解)

此治熱極生風(fēng)之方。連翹、竹葉以清其熱;熱甚必傷陰,故用生地、玄參,以保其陰;菊花、桑葉平其木而定肝風(fēng);鉤藤、木瓜舒其筋而寧抽搐。

(八)涼解里熱法

同卷一{三---(二)}

(九)清熱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十)清宣金臟法

(方歌)

清宣金臟熱灼肺,咳逆胸悶身熱微。

蔸鈴蔞殼陳桑葉,牛蒡把杏桔川貝。

(藥物)

牛蒡子、川貝母、馬蔸鈴、杏仁、陳皮、蔞殼、桔梗、桑葉、炙枇杷葉。

(方解)

主治熱灼肺金,咳逆胸悶,身體發(fā)熱。法中蒡、貝、蔸鈴,清其肺熱;桑、蔞、桔梗,宣其肺氣;佐桑葉以平肝,枇葉以降肺。升降如常,咳逆自安。

(十一)加味二陳法

(方歌)

加味二陳治痰多,咳嗽痰飲口不渴。

茯苓陳夏炒苡米,杏仁生姜飴糖酌。

(藥物)

茯苓、陳皮、制半夏、甘草、苡米、杏仁、生姜、飴糖。

(方解)

主治痰多作咳,口不作渴。方中苓、陳、夏、草,即二陳湯。半夏辛溫,體滑性燥,行水利痰為君,陳皮、杏仁利氣為臣,茯苓、苡米滲濕為佐,蓋取其氣順則痰降,濕去則痰消之用,甘草和中補土,更佐生姜助半夏以消痰,飴糖助甘草以和中。凡因痰致咳嗽者,此方甚宜。

(十二)甘咸養(yǎng)陰法

(方歌)

甘咸養(yǎng)陰咳血癥,久嗽潮熱損及陰。

干地板旱蓮草,淡菜丹皮阿女貞。

(藥物)

地黃、龜板、阿膠、旱蓮草、女貞子、丹皮、淡菜。

(方解)

此治熱傷血絡(luò),損及陰分,潮熱咳嗽之法。干地甘寒,龜板咸寒,皆養(yǎng)陰之要藥;阿膠甘平,淡菜咸溫,為治血之佳珍;旱蓮甘寒,色黑屬腎,女貞甘涼,隆冬不凋,皆能補益腎陰。更佐丹皮之苦涼,清血中之伏火,火得平靜,則潮熱咳嗽自愈矣。

(十三)治亂保安法

(方歌)

治亂保安霍亂癥,夏秋之間腹絞疼。

吐瀉藿木烏藥半,龍肝蒼術(shù)茯砂仁。

(藥物)

藿香、烏藥、木香、制夏、茯苓、蒼術(shù)、砂仁、伏龍肝。

(方解)

治夏秋之間,霍亂吐瀉,腹中絞痛。凡邪擾中州,揮霍擾亂,均宜此法。首用藿香、烏、木,行氣分以治其亂;夏、苓、蒼術(shù),祛暑濕以保其中。更佐砂仁和脾,龍肝安胃,取剿撫兼施之義也。

(十四)挽正回陽法

(方歌)

挽正回陽寒腹疼,葉瀉肢冷不識人。

胲微欲絕姜附桂,吳萸參術(shù)草茯苓。

(藥物)

東洋參、茯苓、白術(shù)、甘草、肉桂、附片、炮姜、吳萸。

(方解)

此方是從陶節(jié)安回陽急救湯中除去陳皮、半夏、五味是也。方中以參苓術(shù)草挽其正,炮姜、桂、附回其陽,更佐吳萸破中下之陰寒。陰寒得破,則云霧開,天日見也。

(十五)芳香化濁法

(方解)

芳香化濁霉?jié)窆?jié),穢濁之氣一起泄。

陳皮樸半大腹皮,藿香佩蘭鮮荷葉。

(藥物)

藿香、佩蘭、陳皮、制夏、腹皮、厚樸、鮮荷葉。

(方解)

治五月霉?jié),并治穢濁之氣。法中君以藿、佩之芳香以化其濁;臣以夏、陳之溫燥以化其濕;佐腹皮寬其胸腹,厚樸暢其脾胃,上中氣機一得寬暢,則濕濁不能凝滯;使以荷葉之升清,清升則濁自降矣。

(十六)金水相生法

(方歌)

金水相生疰夏病,神倦眩昏呵欠頻。

肺腎并虛煩汗咳,麥味知草玄東參。

(藥物)

東洋參、麥冬、五味子、知母、玄參、炙甘草。

(方解)

治疰夏眩暈神疲,呵欠煩汗及久咳肺腎并虧等癥。人參補肺,麥冬清肺、五味斂肺,此千金生脈散方。知母色白以清肺,復(fù)清其腎;玄參色黑以滋腎,兼滋其肺;甘草協(xié)和諸藥使金能生水,水能潤金,咸得其運用之妙。

(十七)二活同祛法

(方歌)

二活同祛表里濕,寒熱身疼腰痛適。

獨辛搜里羌防表,蒼術(shù)甘草生姜施。

(藥物)

羌活、防風(fēng)、獨活、細(xì)辛、蒼術(shù)、甘草、生姜。

(方解)

治表里受濕,寒熱身痛腰痛等癥,為兩感表里濕癥之要方。羌活、防風(fēng),散太陽之表濕;獨活、細(xì)辛,搜少陰之里濕;蒼術(shù)躁濕氣;生姜消水氣。恐諸藥之辛溫苦燥,故佐甘草以緩之。

四、備用成方(計二十三方)

藿香正氣散:

(主治)治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飲食,傷冷傷濕,瘧疾,中暑,霍亂吐瀉,凡感嵐瘴之氣皆可增減用之。

(藥物)藿香、紫蘇、白芷、桔梗、腹皮、厚樸、陳皮、半夏、白術(shù)、茯苓、甘草,加姜棗。

(服法)煎服

六合湯:

(主治)治夏月飲食不調(diào),內(nèi)傷生冷,外傷暑氣,寒熱交作,霍亂吐瀉及伏暑煩悶等癥。

(藥物)藿香、砂仁、杏仁、厚樸、扁豆、木瓜、人參、白術(shù)、茯苓、半夏、甘草,加姜棗。

(服法)煎服。

縮脾飲:

(主治)清暑氣,除煩渴,止吐瀉霍亂及暑月酒食所傷。

(藥物)扁豆、葛根、烏梅、草果、砂仁、甘草。

(服法)煎服。

香薷飲:

(主治)感冒暑氣,皮膚蒸熱,頭痛肢倦,或煩渴或吐瀉。

(藥物)香薷、厚樸、扁豆(加黃連名四味香薷飲,治同)。

(服法)煎服。

新加香薷飲

(主治)暑溫汗不出者。

(藥物)香薷、厚樸、鮮扁豆花、銀花、連翹。

(服法)煎涼服。

桂苓甘露飲:

(主治)中暑受濕,引飲過多,頭痛煩渴,溫?zé)?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edu/200904/108885.shtml" target="_blank">便秘等。

(藥物)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白術(shù)、云苓豬苓、澤瀉、肉桂。

(服法)煎服。

竹葉石膏湯

(主治)傷暑發(fā)渴,脈虛。

(藥物)竹葉、石膏、人參、甘草、麥冬夏。加粳米、生姜。

(服法)煎服。

人參白虎湯

(主治)太陽中暍,身熱汗出,惡寒足冷,脈微口渴。

(藥物)人參、石膏、知母、甘草。加粳米。

(服法)煎服。

六一散

(主治)傷寒中暑,表里俱熱,煩燥口渴,小便欠利,瀉痢暑癥,霍亂吐瀉等。

(藥物)滑石甘草。

(服法)研極細(xì)末。沖服。

三石湯:

(主治)暑熱蔓延三焦,苔滑微黃,邪在氣分者。

(藥物)生石膏、寒水石、滑石、通草、杏仁、竹茹、銀花、金汁。

(服法)煎服。

清營湯

(主治)暑溫逼近心包,舌赤煩渴,不寐譫語。

(藥物)元參、丹參、生地、麥冬、黃連、竹葉、連翹、銀花、犀角。

(服法)煎服。

來復(fù)丹:

(主治)上盛下虛,里寒外熱,及伏暑泄瀉,中暑冒暑等。

(藥物)元精石、硝石、硫磺、靈脂、青皮、陳皮。

(服法)米飲糊丸(備用)。

介賓玉女煎

(主治)水虧火盛,六脈浮洪滑大,煩熱干渴失血等癥。

(藥物)生石膏、知母、麥冬、熟地、牛膝。

(服法)煎服。

生脈散:

(主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脈虛而咳。

(藥物)人參、麥冬、五味。

(服法)煎服。

漿水散:

(主治)中暑泄瀉,多汗脈弱。

(藥物)炮姜、附子、炙甘草、肉桂、良姜、醋制半夏。

(服法)漿水煎,去渣冷飲。

清暑益氣湯

(主治)長夏濕熱炎蒸,四肢困倦,精m.zxtf.net.cn/zhuyuan/神減少,胸滿氣促,身熱心煩,口渴惡食,自汗身重,身體疼痛,小便赤澀,大便溏黃,脈虛。

(藥物)人參、黃芪、白術(shù)、炙草、麥冬、五味、蒼術(shù)、神曲、青皮、陳皮、黃柏、澤瀉、升麻、葛根、當(dāng)歸,加姜棗。

(服法)煎服。

冷香飲子:

(主治)中暑,內(nèi)夾生冷飲食,腹痛瀉痢。

(藥物)附子、草果、橘紅、炙草,加生姜。

(服法)煎,冷服。

大順散:

(主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霍亂吐瀉。

(藥物)干姜、肉桂、杏仁、甘草,加姜。

(服法)煎,冷服。

痧疫回春丹:

(主治)一切痧疫之癥。

(藥物)蒼術(shù)、雄黃、沉香、丁香、木香、郁金、蟾酥麝香。

(服法)研末水泛為丸,朱砂為衣,開水服送。

行軍散

(主治)霍亂痧疫,去一切穢惡。

(藥物)西牛黃、麝香、雄黃、火硝、蓬砂、冰片金箔真珠。

(服法)研極細(xì),冷開水送下。

絳雪丹(一名紅靈丹):

(主治)霍亂吐瀉,痧脹時疫等癥。

(藥物)朱砂、雄黃、飛金、礞石、牙硝、蓬砂、麝香、梅片

(服法)末吞。每次一分,開水送服。

紫雪丹:

(主治)內(nèi)外煩熱,一切火癥。

(藥物)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硝石、樸硝辰砂、沉香、木香、丁香、麝香、升麻、元參、羊角、犀角、甘草,黃金。

(服法)每次一錢,冷開水調(diào)服。

黃龍湯

(主法)失下循衣撮空,體虛熱盛,不下必死。此攻補兼施之方。蕩邪不傷正,補正不礙邪。

(藥物)大黃、厚樸、枳實、芒硝、熟地、當(dāng)歸、人參。

(服法)煎服。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