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暑
    

臨證指南醫(yī)案:暑

某 大凡暑與熱。乃地中之氣。吸受致病。亦必傷人氣分。氣結則上焦不行。下脘不通。不饑不欲食。不大便。皆氣分有阻。如天地不交。遂若否卦之義。然無形無質。所以清之攻之不效。(暑傷氣分上焦閉郁)杏仁 通草 象貝 栝蔞皮 白蔻 郁金汁姚 奔走氣亂。復飲燒酒。酒氣辛熱!

大凡暑與熱。乃地中之氣。吸受致病。亦必傷人氣分。氣結則上焦不行。下脘不通。不饑不欲食。不大便。皆氣分有阻。如天地不交。遂若否卦之義。然無形無質。所以清之攻之不效。(暑傷氣分上焦閉郁)

杏仁 通草 象貝 栝蔞皮 白蔻 郁金

奔走氣亂。復飲燒酒。酒氣辛熱。有升無降。肺氣 郁。上下不通。舌白消渴。氣結自胸及腹。

自利不爽。周身膚腠皆痛。汗大出不解。無非暑濕熱氣。始由肺受。漫布三焦。群醫(yī)消導苦藥。但攻腸胃。在上痞結仍然。議淡滲佐以微辛。合乎軒岐上病治上之方。

西瓜翠衣 川白通草 大豆黃卷 馬兜鈴 射干 苡仁

伏暑阻其氣分。煩渴?葒I喘急。二便不爽。宜治上焦。

杏仁 石膏半夏 黑梔皮 濃樸 竹茹

痰多咳嘔。是暑郁在上。醫(yī)家亂投沉降。所以無效。

石膏 杏仁 炒半夏 郁金 香豉山梔

舌白煩渴。心中脹悶。熱邪內迫。氣分阻閉。當治肺經。倘逆?zhèn)麟小1刂禄柝省?/p>

杏仁 郁金 滑石 黃芩 半夏 橘紅 栝蔞皮

(四五) 暑濕傷氣。肺先受病。諸氣皆痹。當午后陽升。煩喘更加。夫無形氣病。醫(yī)以重藥推消。多見不效。

西瓜翠衣 活水蘆根 杏仁 苡仁

酒客中虛。重鎮(zhèn)攻消。清氣愈傷。夫暑邪皆著氣分。茍肺司清肅。則其邪不攻自罷。議仍以廓清為法。若雨露從天下降。炎HT 自蕩掃無余。威喜丸二錢十服。

(二二) 身熱。頭脹脘悶?葐。此暑邪外襲于肺衛(wèi)。當清上焦。

絲瓜葉(三錢) 大杏仁(三錢) 香薷(七分) 通草(一錢半) 飛滑石(三錢) 白蔻仁(五分)

脈左勁。右濡。頭痛脘悶。麻痹欲厥。舌白。此暑邪內中。蒙閉清空。成瘧之象。平昔陰虛。勿犯中下二焦。

竹葉 連翹 飛滑石 野郁金汁 大杏仁 川貝母

(二四) 脈寸大。頭暈。脘中食不多下。暑熱氣從上受。治以苦辛寒方。

竹葉 杏仁 郁金 滑石 香豉 山梔

(四七) 三瘧之邪在陰。未經向愈。春季洞利不食。想春雨外濕。水谷內聚亦濕。即濕多成五泄之謂。瘡痍僅泄經隧濕邪。而里之濕邪未驅。長夏吸受暑邪。上蒙清空諸竅。咳嗽耳聾。的系新邪。非得與宿病同日而語。

連翹 飛滑石 嫩竹葉 荷葉邊汁 桑葉 杏仁 象貝 黑山梔

(三六) 暑風必挾濕。濕必傷于氣分。斷瘧瘡發(fā)。即濕邪內發(fā)之征。濕伏熱蘊。致氣壅塞咽底脘中。

及至進谷無礙。二便通調。中下無病顯然。

白通草 西瓜翠衣 活水蘆根 苡仁

連朝驟熱。必有暑氣內侵。頭熱目瞑。吸短神迷。此正虛邪痹。清補兩難。先與益元散三四錢。用嫩竹葉心二錢。煎湯涼用三四小杯。常用綠豆煎湯服。

(六十) 暑必挾濕。二者皆傷氣分。從鼻吸而受。必先犯肺。乃上焦病。治法以辛涼微苦。氣分上焦廓清則愈。惜乎專以陶書六經看病。仍是與風寒先表后里之藥。致邪之在上。漫延結錮。四十余日不解。非初受六經。不須再辨其謬。

經云。病自上受者治其上。援引經義以論治病。非邪僻也宗河間法。

杏仁 栝蔞皮 半夏 汁 白蔻仁 石膏 知母 竹瀝 秋露水煎。

脈神頗安。昨午發(fā)疹。先有寒戰(zhàn)。蓋此病起于濕熱。當此無汗。肌腠氣窒。至膚間皮脫如麩。

猶未能全泄其邪。風疹再發(fā)。乃濕因戰(zhàn)栗為解。一月以來病魔。而肌無膏澤。瘦削枯槁。古謂瘦人之病。慮涸其陰。陰液不充。補之以味。然腥 濁味。徒助上焦熱痰。無益培陰養(yǎng)液。況宿滯未去。腸胃氣尚窒鈍。必淡薄調理。上氣清爽。痰熱不至復聚。從來三時熱病。怕反復于病后之復。當此九仞。幸加意留神為上。

元參心 細生地 銀花 知母 生甘草 川貝 丹皮 橘紅(鹽水炒) 竹瀝此煎藥方。只用二劑可停。未大便時。用地冬汁膏。大便后。可用三才湯。

伏暑至深秋而發(fā)。頭痛煩渴少寐。

薄荷 淡竹葉 杏仁 連翹 黃芩 石膏 赤芍 木通

病幾一月。猶然耳聾。神識不慧。嗽甚痰粘。呼吸喉間有音。此非傷寒暴感。皆夏秋間暑濕熱氣內郁。新涼引動內伏之邪。當以輕劑清解三焦。奈何醫(yī)者不曉伏氣為病。但以發(fā)散消食寒涼清火為事。致胃汁消亡。真陰盡爍。舌邊赤。齒板燥裂血。邪留營中。有內閉螈 厥逆之變。況右脈小數(shù)。左脈澀弱。熱固在里。當此陰傷日久。下之再犯亡陰之戒。從來頭面。都是清竅。既為邪蒙。精華氣血不肯流行。諸竅失司聰明矣。此輕清清解。斷斷然也。議清上焦氣血之壅為先。不投重劑苦寒。正仿古人肥人之病。慮虛其陽耳。

連翹心 元參 犀角 郁金 橘紅(蜜水炒) 黑梔皮 川貝 鮮菖蒲根 加竹瀝

昨進清上焦法。諸癥雖然略減。而神識猶未清爽?傆刹【藐幰簝群。陽津外傷。聰明智慧之氣。俱被濁氣蒙蔽。所以子后午前稍清。他時皆不清明。以陽盛時。人身應之也。擬進局方至寶丹。藉其芳香。足以護陽逐邪。庶無內閉外脫之虞。

至寶丹每服三分。燈心嫩竹葉湯送。

脈右緩大。左弱。面垢色已減。痰嗽不爽。良由胃中津液。為辛散溫燥所傷。心營肺衛(wèi)。悉受熱焰蒸迫。致神呆喘急耳聾。清陽阻痹。九竅不利。首方宣解氣血。繼方芳香通竅。無形令其轉旋。三焦自有專司。豈與俗醫(yī)但曉邪滯攻擊而已。今已獲效。當與清養(yǎng)胃陰肺氣。體素豐盛。陽弱不耐沉寒。然深秋冬交。天氣降則上焦先受。試觀霜露下垂。草木皆改容色。人在氣交。法乎天地。兼參體質施治。

枇杷葉 炒黃川貝 橘紅 郁金 茯苓 苡仁

暑風熱氣入肺。上熱。痰喘嗽。(暑風傷肺)

石膏 連翹 竹葉 杏仁 桑皮 苡仁 橘紅 生甘草

肺氣壅遏。身熱喘咳。溺少。葦莖葶藶大棗湯。

(二五) 暑風外襲。肺衛(wèi)氣阻。頭脹咳嗆。畏風微熱。防作肺瘧。

絲瓜葉 大杏仁 香薷 桔梗 連翹 六一散

舌灰黃。頭痛咳逆。左肢掣痛。此煩勞陽動。暑風乘虛襲入。最慮風動中厥。

鮮荷葉(三錢) 鮮蓮子(五錢) 茯神(一錢半) 益元散(三錢) 川貝母(一錢半) 橘紅(一錢)

(女) 暑熱穢濁。阻塞肺部。氣痹腹?jié)M。宜以輕可去實。

西瓜翠衣 白通草 活水蘆根 生苡仁臨好。加入石膏末二錢。

(二三) 暑風熱。神呆。

鮮荷葉 苦丁茶 滑石 木通 杏仁 濃樸廣皮 白蔻仁

(二六) 暑熱。頭脹?群硗础

鮮荷葉 杏仁 射干 橘紅 桑皮 桔梗 木通 滑石

不饑不食不便。此屬胃病。乃暑熱傷氣所致。味變酸濁。熱痰聚脘?嘈磷阅苄菇。非無據(jù)也。(暑熱阻氣中痞不運) 半夏瀉心湯去甘草干姜加杏仁枳實

身熱自汗。腹痛。大小便不利。脈虛。右大左小。暑熱內閉。擬和表里法。

薄荷 枳實 黃芩 生白芍 竹葉心 黑山梔 通草 甘草

(四二) 穢熱由清竅入。直犯募原。初頭痛肌脹。今不饑痞悶。以苦辛寒法。

杏仁 半夏 濃樸 橘紅 竹葉 黃芩 滑石

脈虛。舌赤消渴。伏暑熱氣。過衛(wèi)入營。治在手厥陰。

竹葉 犀角 生地 麥冬 元參

(六一) 舌黃。脘悶。頭脹?诳省D缍。此吸受穢氣所致。

飛滑石(三錢) 白蔻仁(七分) 杏仁(三錢) 濃樸(一錢半) 通草(一錢半) 廣皮白(一錢半)

(三三) 穢暑吸入。內結募原。脘悶腹痛。便泄不爽。法宜芳香逐穢。以疏中焦為主。

藿香梗 杏仁 濃樸 茯苓皮 半夏曲 廣皮 香附 麥芽

秋暑內爍。煩渴。喜得冷凍飲料。脈右小弱者。暑傷氣分。脈必芤虛也。此非結胸癥。宜辛寒以徹里邪。

石膏 知母 濃樸 杏仁 半夏 姜汁

(二三) 脈小色白。氣分不足。兼之胃弱少食。聞穢濁要刮痧。陰柔之藥。妨胃助濁。常以豬肚丸養(yǎng)胃。入夏令。熱更傷氣。每食遠進生脈四君子湯一劑。恪守日服。可杜夏季客暑之侵。生脈四君子湯 長服豬肚丸。

(二八) 春夏必吞酸。肢痿麻木。此體虛不耐陽氣升泄。乃熱傷氣分為病。宗東垣清暑益氣之議。

人參白術 甘草 麥冬 五味 青皮 陳皮 澤瀉葛根 升麻 黃柏 歸身 神曲

(十六) 沖年真陰未長。逢長夏濕熱交迫。斯氣泄煩倦。當靜坐涼爽。過月涼 至。炎HT 去。乃卻病之期。與清暑益氣之屬。清暑益氣湯。

(十四) 長夏濕熱令行。肢起膿窠。煩倦不嗜食。此體質本怯。而濕與熱邪。皆傷氣分。當以注夏同參.用清暑益氣法。

人參 白術 廣皮 五味 麥冬 川連 黃柏 升麻 葛根 神曲 麥芽 谷芽鮮荷葉汁泛丸。

(四七) 以煩勞傷陽。交長夏發(fā)泄令加。見癥都是氣弱。亦熱傷氣也。煩渴有痰。先治其胃。蓋陽明經脈。主乎束筋骨以流利機關耳。(煩勞傷暑胃虛) 金匱麥門冬湯。

診脈肝膽獨大。尺中動數(shù)。先天素弱。水虧。木少滋榮。當春深長夏。天地氣機泄越。身中煩倦食減。皆熱傷元氣所致。進以甘酸。充養(yǎng)胃陰。少俟秋肅天降。培植下焦。固納為宜。

炒麥冬 木瓜沙參 生甘草 烏梅

暑久入營。夜寐不安。不饑微痞。陰虛體質。議理心營。(暑入心營)

鮮生地 元參 川連 銀花 連翹 丹參

(十三) 陰虛遺熱。小便淋瀝。近日冒暑。初起寒熱頭痛。汗出不解。肌肉麻木。手足牽強。神昏如寐。

成瘧則輕。痙厥則重。

犀角 元參 小生地 連翹心 竹葉心 石菖蒲 滑石 化牛黃丸 二服

初病伏暑。傷于氣分。微熱渴飲。邪犯肺也失治邪張。逆走膻中遂舌絳縮。小便忽閉。鼻煤裂血。口瘡耳聾神呆。由氣分之邪熱。漫延于血分矣。夫肺主衛(wèi)。心主營。營衛(wèi)二氣。晝夜行于經絡之間。與邪相遇;驔龌驘。今則入于絡。津液被劫。必漸昏寐。所謂內閉外脫。

鮮生地 連翹 元參 犀角 石菖蒲 金銀花

暑風久入營絡。微熱忽涼。議用玉女煎。(暑風入營)

玉女煎去麥冬牛膝加丹皮竹葉。

熱止。津津汗出。伏暑已解。只因病魔日久。平素積勞。形色脈象虛衰。深慮變病。今飲食未進。寤寐未寧。議以斂液補虛。(暑病久延傷液)

人參 茯神 麥冬 五味 炒白芍塊辰砂一兩。綿裹同煎。

熱久。胃汁被劫。不饑不便。亦病后常事耳。古人論病。必究寢食。今食未加餐難寐。神識未清。為病傷元氣。而熱病必消爍真陰。議用三才湯意。

人參 天冬 生地 麥冬 五味子

右脈空大左脈小芤。寒熱麻痹。腰痛冷汗。平素積勞內虛。秋暑客邪。遂干臟陰。致神迷心熱煩躁。刮痧似乎略爽。病不肯解。此非經絡間病。頗慮熱深劫陰。而為痙厥。張司農集諸賢論暑病。謂入肝則麻痹。入腎為消渴。此其明征。議清陰分之邪。仍以養(yǎng)正輔之。(暑熱深入劫陰)

阿膠 小生地 麥冬 人參 小川連 烏梅肉

暑濕熱氣。觸入上焦孔竅。頭脹脘悶不饑。腹痛惡心。延久不清。有瘧痢之憂。醫(yī)者不明三焦治法;焱栋l(fā)散消食。宜乎無效。(暑濕彌漫三焦)

杏仁 香豉 橘紅 黑山梔 半夏 濃樸 滑石 黃芩

舌白罩灰黑。胸脘痞悶。潮熱嘔惡。煩渴汗出。自利。伏暑內發(fā)。三焦均受。然清理上中為要。

杏仁 滑石 黃芩 半夏 濃樸 橘紅 黃連 郁金 通草

(二六) 暑熱郁遏。頭脹脘痛?诳誓缍。當清三焦。

絲瓜葉 飛滑石 淡竹葉 茯苓皮 濃樸 藿香廣皮 通草

暑濕皆客邪也。原無質。故初起頭脹胸滿。但傷上焦氣分耳。酒家少谷。胃氣素薄。一派消導。雜以辛散苦寒。胃再傷殘。在上濕熱。延及中下。遂協(xié)熱自利。三焦邪蒸。氣沖塞填胸。躁亂口渴。瓜果下脘。格拒相斗。此中宮大傷。況進熱飲略受。其為胃陽殘憊。而邪結內踞可知矣。

考暑門時風煩躁。清濁交亂者。昔賢每以來復丹五六十粒。轉運清濁為先。攻補難施之際。

望其效靈耳。來復丹。

目黃脘悶。咽中不爽。嘔逆。寒少熱多。暑濕客氣之傷。三焦不通。非風寒之癥。

大竹葉 黃芩 杏仁 滑石 陳皮 濃樸 半夏 姜汁

暑濕熱。皆氣也。并釀蓄濁痰于胃。遂口甜膩滯不饑。議以宣氣理痰。

川貝母 栝蔞皮 杏仁 黑山梔 澤瀉 另用二賢散

(四一) 診脈弦。午后惡寒似熱。不饑。溺澀短赤。暑熱炎蒸。外襲肺衛(wèi)。游行三焦。致氣分窒痹而然。

當用和法。宜薄滋味庶杜瘧患。

杏仁 香薷 木通 飛滑石 茯苓 濃樸 白蔻仁 淡竹葉

照前方去香薷。加半夏。

(二八) 暑熱必挾濕。吸氣而受。先傷于上。故仲景傷寒。先分六經。河間溫熱。須究三焦。大凡暑熱傷氣。濕著阻氣。肺主一身周行之氣。位高。為手太陰經。據(jù)述病樣。面赤足冷。上脘痞塞。其為上焦受病顯著。緣平素善飲。胃中濕熱久伏。辛溫燥烈。不但肺病不合。而胃中濕熱。得燥熱錮閉。下利稀水即協(xié)熱下利。故黃連苦寒。每進必利甚者?嗪詣倨湫翢崴幬渡辛粲谖傅滓病H慌c初受之肺邪無當。此石膏辛寒。辛先入肺。知母為味清涼。為肺之母氣。然不明肺邪。徒曰生津。焉是至理。昔孫真人未診先問。最不誤事。再據(jù)主家說及病起兩旬。從無汗泄。

經云。暑當汗出勿止。氣分窒塞日久。熱侵入血中?┨祹аI嗉t赤www.med126.com。不甚渴飲。上焦不解。漫延中下。此皆急清三焦。是第一章旨。故熱病之瘀熱。留絡而為遺毒。注腑腸而為洞利。便為束手無策。再論濕乃重濁之邪。熱為熏蒸之氣。熱處濕中。蒸yin之氣。上迫清竅。耳為失聰。不與少陽耳聾同例。青蒿柴胡一等。亦是少陽本藥。且大病如大敵。選藥若選將。茍非慎重。鮮克有濟。議三焦厘清治。從河間法。(初三日)

飛滑石 生石膏 寒水石 大杏仁 炒黃竹茹 川通草 瑩白金汁 金銀花露

暮診。診脈后。腹胸肌腠。發(fā)現(xiàn)癮疹。氣分濕熱。原有暗泄之機。早間所談。余邪遺熱。必兼解毒者為此。下午進藥后。診脈較大于早晨。神識亦如前。但舌赤中心甚干燥。身體捫之。熱甚于早間。此陰分亦被熱氣蒸傷。瘦人慮其液涸。然痰咯不清。養(yǎng)陰藥無往而非膩滯。議得早進清膈一劑。而三焦熱穢之蓄。當用紫雪丹二三匙。藉其芳香宣竅逐穢斯錮熱可解。濁痰不粘。繼此調理之方。清營分。滋胃汁。始可瞻顧。其宿垢欲去。猶在旬日之外。古人謂下不嫌遲。非臆說也。紫雪丹一錢六分。

知母 竹葉心 連翹心 炒川貝 竹瀝 犀角 元參 金汁 銀花露

一劑后用。

竹葉心 知母 綠豆皮 元參 鮮生地 金銀花

一劑后。去銀花綠豆皮。加人參麥冬。

初十申刻診。經月時邪。脈形小數(shù)。小為病退。數(shù)為余熱。故皮腠麩蛻。氣血有流行之義。思食欲餐。胃中有醒豁之機。皆佳兆也。第舌赤而中心黃苔。熱蒸既久。胃津陰液俱傷。致咽物咽中若阻。溺溲尿管猶痛?┨禎鉂。宿垢未下。若急遽攻奪。恐真陰更涸矣。此存陰為主。而清腑兼之。故亂進食物。便是助熱。惟清淡之味。與病不悖。自來熱病。最怕食復勞復。舉世共聞。非臆說也。

細生地 元參心 知母 炒川貝 麥冬 地骨皮 銀花露 竹瀝

脈癥如昨。仍議滋清陰分余熱。佐清上脘熱痰。

照昨日方去地骨皮銀花露加鹽水炒橘紅。

脈虛。傷暑。頭重脘悶。跗酸。

絲瓜葉(三錢) 大杏仁(三錢) 六一散(三錢) 茯苓皮(三錢) 漢防己(一錢半) 綿茵陳(一錢) 細木通(一錢) 白蔻仁(五分)

中惡暑厥。(暑厥) 蒼術白虎湯加滑石。

暑邪寒熱。舌白不渴。吐血。此名暑瘵重癥。(暑瘵)

西瓜翠衣 竹葉心 青荷葉汁 杏仁 飛滑石 苡仁

暑邪不解。陷入厥陰。舌灰消渴。心下板實。嘔惡吐蛔。寒熱。下利血水。最危之癥。(暑邪入厥陰)

川連 黃芩 干姜 生白芍 川椒 烏梅 人參 枳實

暑邪深入厥陰。舌縮。少腹堅滿。聲音不出。自利。上下格拒。危期至速。勉擬暑門酸苦泄熱。

輔正驅邪一法。

黃連 淡干姜 烏梅 生白芍 半夏 人參 枳實

(十八) 勞傷挾暑。肺氣受戕。咳血口干。先清暑熱(暑兼血癥)

鮮荷葉 白扁豆 大沙參 茯神 苡仁

(三二) 三伏中。陰氣不生。陽氣不潛。其頭脹身痛。是暑邪初受。暑濕熱必先傷氣分。故舌白口渴身痛。早晨清爽。午夜煩蒸。狀如溫瘧。沐浴繞動血絡。宿病得時邪而來。仲景云。先治新病。后理宿病。是亦陰氣先傷。陽氣獨發(fā)也。

鮮生地 石膏 知母 元參 連翹 竹葉心 荷葉汁

(三九) 雖是咳痰失血。然強能食。不知饑。目黃晡熱。舌心黃。已現(xiàn)暑熱客邪癥象。此先宜清理肺胃。莫因久恙而投膩補。

杏仁 象貝母 郁金 川通草 桑葉 石膏 橘紅 苡仁

晚服枇杷葉膏 早六味加阿膠麥冬。

阿膠 雞子黃 小生地 麥冬 桑葉 炒黑丹皮

(三六) 勞傷挾暑?妊火。

鮮荷葉汁(沖) 大沙參 生苡仁 六一散 綠豆皮 杏仁 橘紅 白蔻仁

天之暑熱一動。地之濕濁自騰。人在蒸yin熱迫之中。若正氣設或有隙。則邪從口鼻吸入。氣分先阻。上焦清肅不行。輸化之機。失于常度。水谷之精微。亦蘊結而為濕也。人身一小天地。內外相應。故暑病必挾濕者。即此義耳。前人有因動因靜之分;騻蛑兄。以及入心入肝。為瘧為痢。中痧霍亂。暴厥卒死。種種傳變之原。各有精義可參。茲不重悉。想大江以南。地卑氣薄。濕勝熱蒸。當此時候。更須防患于先。昔李笠翁記中所謂使天只有三時而無夏。則人之病也必稀。此語最確。蓋暑濕之傷。驟者在當時為患。緩者于秋后為伏氣之疾。其候也。脈色必滯?谏啾啬;蛴形⒑;騿發(fā)熱。熱時脘痞氣窒?蕫灍┰。每至午后則甚。入暮更劇。熱至天明。得汗則諸恙稍緩。日日如是。必要兩三候外。日減一日。方得全解。倘如元氣不支。或調理非法。不治者甚多。然是病比之傷寒。其勢覺緩。比之瘧疾。寒熱又不分明。其變幻與傷寒無二。其愈期反覺纏綿。若表之汗不易徹。攻之便易溏瀉。過清則肢冷嘔惡。過燥則唇齒燥裂。每遇秋來。最多是癥。求之古訓。不載者多。獨己任編名之曰秋時晚發(fā)。感癥似瘧?偖斠愿邪Y之法治之。要知伏氣為病。四時皆有。但不比風寒之邪一汗而解。溫熱之氣。投涼即安。夫暑與濕。為熏蒸粘膩之邪也。最難驟愈。若治不中。暑熱從陽上熏。而傷陰化燥。濕邪從陰下沉。而傷陽變濁。以致神昏耳聾。舌干齦血。脘痞嘔惡。洞泄肢冷。棘手之候叢生。竟至潰敗莫救矣。參先生用意。宗劉河間三焦論立法。認明暑濕二氣。何者為重。再究其病。實在營氣何分。大凡六氣傷人。因人而化。陰虛者火旺。邪歸營分為多。陽虛者濕勝。邪傷氣分為多。一則耐清。一則耐溫。臟性之陰陽。從此可知也。于是在上者以辛涼微苦。如竹葉連翹杏仁。薄荷之類。在中者以苦辛宣通。如半夏瀉心之類。在下者以溫行寒性。質重開下。如桂苓甘露飲之類。此皆治三焦之大意也;蛴兴鶌A。又須通變。至于治氣分有寒溫之別。寒者宗諸白虎法。及天水散意。溫者從乎二陳湯。及正氣散法。理營分知清補之宜。清者如犀角地黃。加入心之品。補者有三才復脈等方。又如濕熱沉混之蒼術石膏湯。氣血兩燔之玉女法。開閉逐穢。與牛黃及至寶紫雪等劑。扶虛進參附。及兩儀諸法。隨其變幻。審其陰陽。運用之妙。存乎心也。附驥蕪詞。高明教正。(邵新甫)

徐評 所列諸案。皆平素伏暑之癥為多。其卒然受暑之病絕少。若卒受之癥。則當以香茹飲為主。不可不知也。此老治暑邪。能用輕清涼潤之品以和肺。是其所長。但暑邪深入。必有悶亂煩躁等癥。近于霍亂。此則更有治法。至于病重癥危。屬熱邪橫逆。不但人參不可輕用。而桂附干姜服之。無不立斃。乃亦www.med126.com仿仲景傷寒壞癥治法。輕于一試。當時不知有害與否。而耳食之徒。竟以為必用之藥。

名本于此老。我見死者甚多。傷心慘目。不得不歸咎于作俑之人也。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