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藍天百云
時間: 2007/3/16 17:45
標題: 【原創(chuàng)】臨床病例分析淺淡--補脾益腎淺析肌肉萎縮癥
文章來源: 民間中醫(yī)網 ,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民間中醫(yī)網http://www。med126。com/
============================================中醫(yī)認為,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三者與疲勞的產生有密切聯(lián)系。肝臟可通過疏泄作用調節(jié)脾胃運化,調暢氣機與情志,因此與體力的疲乏、精神的疲憊關系密切。肝脾腎三臟功能異常,可導致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發(fā)生,出現長期極度疲乏無力,精神疲憊、工作效率降低,并可伴有疼痛,抑郁或煩躁易怒等精神情志癥狀。治療應抓住肝脾腎失調這個病機,以健脾疏肝理氣補腎為主。
重癥肌無力是一種神經肌肉接頭傳遞功能障礙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為受累肌肉極易疲勞,經休息后可部分恢復,全身均可受累,以眼肌最常見,呼吸肌受累則出現肌無力危象,可危及生命。認為,本病以有關肌肉無力為突出的表現,根據“脾主肌肉”的理論認識,本病之根在于脾胃。脾
胃氣虛為本病臨床的主要表現,并有確切的病理學基礎。本病纏綿難愈,易于復發(fā),認為本病不是一般的脾胃氣虛,而是由虛致?lián)p的虛損病,并常損及五臟傷肝則肝血不足,肝竅失養(yǎng)而致復視、
斜視;傷腎則致吞咽困難;傷及心血則致
心悸、
失眠;損及肺腎,可致構音不清、氣息斷續(xù)。
在臨床辨證治療,應抓住脾胃虛損這一病理環(huán)節(jié),顧及五臟兼證,在解決主要矛盾的同時,使其他次要矛盾迎刃而解。故立“補脾益損,兼治五臟”的治療大法,以強肌健力飲(
黃芪、
雞血藤、
黨參、
白術、
當歸、
升麻、
柴胡、
陳皮、
甘草)一方統(tǒng)治。隨證加減:復視斜視者加
何首烏以養(yǎng)肝血,或加
枸杞子、
山茱萸同補肝腎;抬頸無力或腰脊?軟者加枸杞子、
杜仲、
狗脊以補腎壯骨;畏寒肢冷者加
巴戟天、yin羊藿以溫壯腎陽;吞咽困難者以
枳殼易陳皮,加
桔梗一升一降以調氣機;口干舌苔花剝者加
石斛以養(yǎng)胃陰;舌苔白厚或白濁加
茯苓、
薏苡仁以化濕;
咳嗽多痰者加
紫菀、
百部、
橘絡以化痰;夜寢多夢,心煩失眠者加
酸棗仁、
夜交藤養(yǎng)心寧神。根據臨床經驗,強調本病因虛損難復,治療不要隨便改弦易轍,即使治愈后,還需堅持服中藥2年左右,方能根治。
在后天失養(yǎng)
脾氣虛弱脾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及四肢。正常生理狀態(tài)上,能過胃之受納腐熟水谷,脾之運化功能,攝取營養(yǎng)精微物質,變化而為氣血。脾臟健運,氣血生化有源,肌肉筋脈,得其所養(yǎng)而筋健肌充,體健無病!斑M行性肌
營養(yǎng)不良癥”中兒患者較多是因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常不足,加之先天之不足,脾氣虛弱,脾失健運,不能生化氣血,則氣血虧虛不能濡養(yǎng)肌肉四肢,日見肌肉萎縮無力。肌營養(yǎng)不良之本在腎、脾,但其標則在肝,治療需要標本兼顧,故應從肝、脾、腎進行有效調理,以達到臨床治愈。
-----------
作者: 藍天百云
時間: 2007/3/16 20:17
標題: 【原創(chuàng)】臨床病例分析淺淡--注重養(yǎng)胃陰治萎縮性胃炎
文章來源: 民間中醫(yī)網 ,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民間中醫(yī)網http://www。med126。com/
============================================中醫(yī)認為萎縮性胃炎實為本虛標實的虛損病。本病之虛,主要為脾胃虧虛,脾虧虛于陽氣,胃虧虛于陰液,此為病發(fā)的前提和本質。本病之實,多為虛損之后所繼發(fā),脾氣虧虛,血失鼓動,血滯成瘀阻絡,此為一;脾失健運,濕濁不化,痰濕停聚,此為二;瘀阻濕郁加之陰液虧損,則易引致虛火妄動,此為三。其中胃陰受損是本病較為突出的病理表現。臨床上本病患者多見胃病病史較長,形體消瘦,胃納甚差,納后胃脘脹悶疼痛,有灼熱感或低熱,易反酸,舌苔花剝,甚則光剝無苔,脈細弱。認為剝苔是胃陰不足的重要指征,它的變化標志著病之進退。故認為,胃陰虧損加之胃絡瘀阻,胃失于滋潤濡養(yǎng),是導致胃萎縮重要病機。
在治法上,補脾氣,養(yǎng)胃陰,是治療之根本。但活絡祛瘀,除濕化痰,清退虛熱,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措施。用藥頗有講究,無論治本或治標,都注意胃陰的恢復。認為,此病是傷于后天,消化吸收功能甚差,故培補不要急于求成而驟投大溫大補之厚劑,否則會滯其胃氣,灼其胃陰;救護胃陰亦不能過于滋膩,以免壅阻脾之陽氣,反令胃陰不易化生;而活絡祛瘀要防破血太過,清退虛熱要防傷陽。故培元宜用
太子參、
山藥、茯苓、
炙甘草等,雖補力不及黨參、黃芪,但不會滯氣助火;再佐以
麥芽使之易于受納,這對于消化吸收功能甚差,胃陰已傷的患者大有裨益。鄧老在使用
人參時亦頗有考慮,脾胃大虛,不求助參力不行,故選用補力稍緩之
參須,并根據脾胃漸復的情況逐漸增加投藥次數,不圖急功,俟其胃陰漸復之后再用黃芪。至于救胃陰,特別是舌苔光剝者,石斛、小環(huán)釵、山藥最為相宜;罱j通瘀,清降虛熱,
丹參配
鱉甲較為妥貼。至于化濕濁,宜選用藥性較平 和之
扁豆、茯苓、
雞蛋花、麥芽等,切忌用溫燥之品。此外,患病日久,“窮必及腎”,脾胃屬土,肝屬木,脾虛往往肝氣乘之,故治療時不能忽視肝腎,于適當之時加調養(yǎng)肝腎之品。
-----------
作者: 藍天百云
時間: 2007/3/17 10:57
標題: 【原創(chuàng)】臨床病例分析淺淡--頭痛頭暈淺析
文章來源: 民間中醫(yī)網 ,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民間中醫(yī)網http://www。med126。com/
============================================人類最通俗最古老的癥狀就是頭痛, 它來去自如無影蹤, 當您的美夢被不愉快的頭痛驚醒, 平靜的心情被焦慮所取代, 頭痛是指整個頭部以及的前、后、偏側部的疼痛,總稱頭痛。本病在臨床上極為常見的,可出現多種急、慢性疾患中。以頭痛為主,或有兼癥為其臨床主要特點。外感頭痛多由起居不慎,感受風邪,上犯巔頂,清陽受阻。所謂“高巔之上,惟風可到”,“
傷風者,上先受之”,即為此意。
現證;面色惟悴,形體消瘦。舌質淡紅,有齒印,脈弦細。
辨證:風痰上擾,蒙閉清竅。
治治:逐濕化痰,祛風通絡止痛。
方藥:二陳湯加味。
處方:陳皮10g,
姜半夏10g,茯芩10g,白蒺
藜30g,
川芎10g,
遠志15g,甘草5g,
生姜三片、
大棗五粒、(引)。水煎服
頭痛, 雖然不至於讓您解囊至空無一物, 也不會讓您即時走上靈車的機會, 但確實是神秘而又惱人的病。以頭痛為主的綜合癥在臨床上是極為常見, 可涉及到神經精神科, 內科, 婦科, 兒科, 外科, 眼科, 耳鼻喉科等多種科, 其中以血管性頭痛最為常見。 而頭痛有家族性和遺傳性, 可因氣候、季節(jié)、勞累、酗酒、月經、飲食、情緒等因素誘發(fā)。尤其是血管性的頭痛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許多人也因此喪失工作, 由此可見醫(yī)療的耗費是相當的可觀。
血管性頭痛又稱血管神經性頭痛, 病因錯綜復雜, 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是血管收縮及舒張的功能障礙及大腦皮質層功能失調所引起。在中醫(yī)學上素以"頭風"、"腦風"、"頭痛"、"
偏頭痛"稱之。發(fā)病時疼痛厲害, 痛處固定, 反覆發(fā)作, 久久不愈是特徵。通常可分為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和非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兩種型態(tài)。
典型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
以女性居多, 通常以青春期開始發(fā)病, 呈周期性發(fā)作, 至中年後逐漸減少。在頭痛發(fā)作前有所謂『前兆』,其中最多的為視覺障礙,例如重疊錯視, 暫時性偏
盲或盲斑、亮光、色線、色點的閃耀, 幻覺的發(fā)生亦是常見的先兆,這些飄渺虛幻, 海市蜃樓的景象, 有時竟然成為文學家筆下的精采素材。殊不知讀者所咀嚼涵詠的竟是他人痛苦經驗。另外有些人會有復視、步履艱難、
眩暈、嗅覺異常等。當先兆癥持續(xù)約十至二十分鐘後, 頭痛開始, 在一小時左右達到最高峰, 它是一種劇烈, 搏動性的疼痛, 通常位於一側的額顳部但每一次發(fā)作不一定是同一側, 也有兩側同時發(fā)生的。而後轉為持續(xù)性頭痛。發(fā)作期間病人會有惡心、
嘔吐、畏光、
腹瀉、四肢冰冷, 頭臉部壓痛等。而顳淺動脈搏動增強, 眼、鼻充血和分泌物增多。每次頭痛持續(xù)數小時, 有的可達一二天, 發(fā)作後大多疲倦思睡。發(fā)作的頻率各人不一,有人數天發(fā)作一次, 亦有人一年才發(fā)作一、二次。女性病人頭痛發(fā)作與月經周期有密切關系。
一般性偏頭痛血管性頭痛:
無明確的前兆癥狀, 有一些前驅癥狀發(fā)生在頭痛前數小時或數天包括精神障礙、消化系統(tǒng)癥狀在及體液平衡變化。頭痛發(fā)作持續(xù)數天, 雙側頭痛, 伴有自主神經系統(tǒng)功能紊亂。通常有家族史。 叢發(fā)性頭痛:(組織胺性頭痛)多發(fā)於男性,約為女性患者的五倍之多,可發(fā)生於任何年齡, 但以20-40歲最多。叢發(fā)生頭痛無遺傳性, 也無家族性於春秋兩季發(fā)生的較多, 與抽煙、喝酒、或吃血管擴張劑有關。它的發(fā)作是一連串密集頭痛, 每天一次或數次, 持續(xù)數十分鐘至四十五分鐘。間歇期可數周甚至數年。其疼痛只影響頭的一邊, 多位於眼匡周圍及額顳部; 及伴有一側的臉紅與周側眼
結膜充血、流淚、鼻黏膜充血、鼻塞、流鼻水, 偶有同側的瞳孔會縮小, 很少有惡心、嘔吐。 基底動脈偏頭痛:主要發(fā)生於少年或青年女性,與經期有密切關系,前兆癥狀為雙側視覺變化如黑蒙, 時有短暫性遺忘、 眩暈、
耳鳴、步行不穩(wěn)及兩側手足或口唇四周感覺異常。約在一刻鐘後有搏動性頭痛, 并伴有惡心、嘔吐等。
血管神經性頭痛:
此病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為偏頭痛,又稱偏頭痛性血管性頭痛。它是一種由于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引起的發(fā)作性頭痛,往往可有視幻覺,偏盲等腦功能短暫障礙的先兆。頭痛發(fā)作時,常有惡心,嘔吐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女性多見,常于清晨睡醒時或白天發(fā)病。典型的偏頭痛發(fā)作,開始首先出現由于頸內動脈分枝暫時性痙攣引起的腦局部缺血癥狀,例如眼前有“火星”或“五彩光”或有“飛蚊”閃動等感覺后,繼而出現面唇麻刺感或輕度失語等。這種先兆經10~20分鐘后消退,則又開始出現一側性頭痛。此種頭痛常自顳部、眼眶或前額部,擴展至半側頭或全頭。疼痛性質常為跳痛、鉆痛、刺痛或鈍痛,繼之1小時左有達到高峰。頭痛劇烈時常伴有惡心,嘔吐,
便秘或腹瀉,畏光。每次疼痛可達數小時,有時可達1~2天,有的女性疼痛發(fā)作與月經周期有密切關系。男性有時也發(fā)“群集性頭痛”,又稱“偏頭痛性神經痛”,多于中年發(fā)病,常在夜間入睡后起痛。其二為非偏頭痛性血管性頭痛,多數由于腦動脈擴張引起,呈現彌漫性,深在的,兩側性鈍痛與跳痛者。但要除外動脈炎,腦腫瘤等其他器質性疾病等,則可確診。根據這些特點,當屬祖國醫(yī)學中“內傷頭痛”。內傷頭痛,考其病因,多與肝、脾、腎三臟相關。就其發(fā)病部位而言,以肝為甚,多囡情志不和,肝失條達,郁而化火,上擾清空發(fā)為頭痛。本病特點為偏頭痛者居多,故從其經絡循行觀之,更多與少陽、厥陰、陽明等經關系密切。
1、舒風散熱法
舒風散熱法,又稱涼肝安神法,或清肝安神法,用于木失調達、肝郁化熱引起的血管神經性頭痛。其特點是情志變化易發(fā)頭痛、以側頭部為主,或伴以后頭、頸部串痛、甚而因痛而頸項發(fā)硬,睡眠不佳,二便正常,或小便色黃;虬轭^暈、易于激動,月經不調等,舌苔薄白,脈象沉弦、緊、細。
頭痛方加清熱安神之
柏子仁、
合歡皮、夜交藤等。藥如:
桑葉10g,
菊花10g,
連翹10g,
黃芩10g,
白茅根12g,
夏枯草12g,
薄荷10g,
荷葉10g,
藁本10g,
苦丁茶10g,
白芷10g,柏子仁10g,合歡皮15g,夜交25g
2、清熱和肝法
此法用于肝經郁熱波及于胃,肝胃具熱,上擾清陽,以致偏頭疼痛,斷續(xù)不愈,每多突然增劇,痛處火辣熱感,伴以惡心嘔吐,大便干燥,舌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有力,或弦滑,或伴以月經不調,經期提前,黃白
帶下等。法宜清胃和肝法治之,常用三黃
瀉心湯合
四逆散出入:黃芩9~12g,尾連9~12g,
大黃6~10g,柴胡10~15g,
白芍10~25g,甘草6~10g,枳殼9~12g,青葉10~18g,
烏藥10~20g,
蟬蛻3~6g,
蜈蚣3~5條。
3、舒肝解郁法
此法用于肝郁氣滯,每每頭痛發(fā)作多因七情所傷,以怒為甚,除偏頭痛外,往往伴以性情急躁,或精神過度緊張,
脅痛、脈弦等。或氣滯久郁挾有瘀血,月經不調,紫色成塊,經期頭痛增劇,舌質暗紫,脈澀等證。
前者用
四逆散加味,后者可加服
大黃廑蟲丸等以加強活血化瘀之功。若再伴以寒熱往來者又可用
小柴胡湯加減,若伴以浮腫,或汗多者,則又可以四逆散酌加
桂枝或
玉屏風散等加減為治。
4、溫肝和胃法
此法用于治“肝寒犯胃”之偏頭痛,患者每每頭痛伴以干嘔,吐涎沫,舌苔薄白,脈弦緊者,用《
傷寒論》
吳茱萸湯:吳茱萸10g,
干姜5g,黨參10g,大棗4枚
若病延久,或伴以胃痛吐酸冷水者,用《干金方》
延年半夏湯加減:
前胡10g,
吳萸10g,姜半夏10g,太子參12g,枳殼6g,干姜6g,鱉甲6g,桔梗10g,焦
檳榔3g每日煎服1劑。
非偏頭型血管性頭痛(內治法)討論
這類型的頭痛多數由腦內動脈血管擴張引起, 有兩側性鈍痛與跳痛。常因頭部的振動或搖動而更加疼痛。此類型的頭可由
高血壓、腦部血循環(huán)異常供血不足、感染、缺氧、
一氧化碳中毒、重金屬中毒、慢性酒精中毒等引起。
辨證施治
頭痛雖有輕重之分, 但癥性似乎相似, 寒熱虛實錯綜復雜, 證候也是繁復而多樣, 其變化遠不如其它病證涇渭分明, 所以在辨證施治方面很難有統(tǒng)一的格式, 只能從臨床主證的具體表現來進行論證及治療。有關血管性頭痛的治療, 宜熄風止痙, 活血化瘀, 補氣益血為法則。
內治法:
(1)典型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
治療方藥:川芎12g、
蔓荊子9g、
牛膝20g、當歸18g、
牛蒡子15g、
僵蠶6g、
細辛3g, 水煎服, 每日一劑, 重癥之人每日可服二劑, 連服一周即愈。
(2) 一般性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
治療方藥:夜交藤23g, 合歡皮20g,
葛根18g、白芍15g、
地龍各15g、川芎10g、
蒼術10g、柴胡10g、
羌活10g、白芷10g、細辛3g, 水煎服,每日一劑,五日即愈。
(3) 叢發(fā)性頭痛
治療方藥:牛膝18g、
赤芍15g、川芎15g、
桃仁10g、柴胡10g、黃芩10g、藏
紅花10g、另包(沖服),
青皮9g、生姜6g, 水煎服, 每日一劑,連服一周, 效果良好。
(4) 基底動脈偏頭痛
治療方藥:當歸、丹參、
雞血藤各25g、
熟地、赤芍、牛蒡子、葛根各18g、川芎、白芷、
藿香、枸杞子各9g、細辛3g、水煎服, 每日一劑, 連服十劑, 少有發(fā)作。
外治法:
治療方藥:川芎6g、白芷18g、細辛、羌活各3g、
冰片3g、共研細末,貯瓶備用。甲法: 用消毒紗布包少許藥末, 塞入鼻孔, 右側痛塞左鼻, 左側痛塞右鼻, 通常塞入後約5分鐘,頭痛逐漸消失。
有人塞鼻後即會打噴嚏,嚏後自覺七竅通暢而通止。復發(fā)時再用亦十分有效。
針刺治法:
主穴:太陽透率谷、風池、合谷。
配穴:前頭痛配印堂, 後頭痛配後溪,身體虛弱配足三里。
手法:平補平瀉, 先針主穴 ,再針配穴 ,留針約二十分鐘, 針中必須捻針。
保健之法治療
1、宜常做伸頸轉頭運動
常做伸頸轉頭運動能改善頭部的血液循環(huán),解除緊張性刺激,對血管性頭痛患者的治療有很大的幫助。伸頸轉頭運動的動作是: 頭向左右來回各轉七次, 而後上下各運動七次, 頭再向右旋轉一周, 即適時向左旋轉回一圈, 如此方法各七次。
2、采用『笑笑保健法』
英國著名化學家法拉第年輕時,,長期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經常頭痛反失眠, 百藥不效。曾經有醫(yī)師議他用此法,經?聪矂, 每次都奉腹大笑而歸, 全身輕松舒暢無比, 久而久之, 法拉第的頑固性頭痛終於治愈。笑, 能調節(jié)大
腦神經,消除緊張,促進食欲及睡眠, 增進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道的功能, 能調節(jié)自主神經系統(tǒng)的機能。笑不僅能治頭痛, 也可以治療全身性疼痛。
3、控制
食鹽的攝取量
食鹽會引起體內激素發(fā)生反應, 以致導致周期性偏頭痛,或者引起血管性頭痛。
4、調整注意力
選擇患者所喜歡的歌曲或音樂, 讓患者聽, 同時建議隨音樂打拍子或隨歌曲而自己哼唱, 讓注意力不會一直放在頭部的疼痛上。這樣也能改善頭痛狀況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5、擦清涼劑
可在前額、太陽穴或痛處擦清涼劑、經過研究, 人體內的止痛物質在
薄荷腦、
梅片、冰片的刺激下, 可充分發(fā)揮它的止痛效果。
6、頭痛養(yǎng)身三忌
(1)忌緊張:即使健康人凡事緊張, 久而久之也會引起頭痛。
(2)忌失眠:睡眠不足,難入眠之失眠, 常會引起頭痛。
(3)忌
感冒:感冒本來就有頭痛的癥,狀若再過度勞累、透支體力,勢必使頭痛更加厲害。
-----------
作者: 藍天百云
時間: 2007/3/17 21:21
標題: 【原創(chuàng)】臨床病例分析淺淡--眩暈,高血壓辨治
文章來源: 民間中醫(yī)網 ,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民間中醫(yī)網http://www。med126。com/
============================================高血壓病依其臨床表現,可分三個證型進行治療。
1.
肝陽上亢型:頭暈頭痛,情緒急躁,心煩易怒,口苦面赤々舌紅苔黃,脈弦有力,治宜清肝潛陽。肝火偏旺者,用
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
梔子、黃芩、
川牛膝、夜交藤、石
決明、桑奇生、
茯神、杜仲、益
母草。風陽偏亢者,用鎮(zhèn)肝
熄風湯:
玄參、
麥冬、川楝、白芍、
龜板、牛膝、赭石、生
龍骨、生
牡蠣、菌陳、麥芽、甘草。
2.痰熱內盛型:頭重眩暈,脘悶泛惡,心煩不眠,口苦尿黃,舌苔黃膩,脈弦而滑,治宜滌痰清熱。體質肥胖者,用鉤藤
溫膽湯:鉤藤、菊花、
蒺藜、
法夏、茯苓、陳皮、
黃連、
竹茹、川牛膝、地龍、甘草。體質偏瘦者,用
羚角鉤藤湯:
羚羊角、鉤藤、桑葉、菊花、
生地、白芍、川貝、茯神、竹茹、甘革。
3.肝
腎陰虛型:頭暈頭痛,耳鳴目眩,腰膝酸軟,夜夢
遺精,舌紅苔少,脈弦而細,治宜滋腎柔肝。肝陰偏虛者,用
首烏延壽丹:首烏、牛膝、
菟絲子、杜仲、桑葉、菊花、
桑椹、女貞、旱蓬、
胡麻仁、稀薟草。腎陰偏虛者,用杞菊
地黃丸加味:枸杞、菊花、生地、淮山、茯苓、
丹皮、
澤瀉、
萸肉、牛膝、龜板。以上所舉,三個證型、六個方劑,按法治之,每獲良效。
高血壓病可分別歸屬于肝火、肝陽、肝風的范疇。其治療原則以調和陰陽為總旨,而不能拘泥于高血壓的病名,單從降壓著手。本病初起,患者體盛性剛、煩躁易怒、口苦烘熱、目赤、頭痛、頭脹、大便干結、脈弦勁、舌紅、苔黃,血壓升高常有波動,且以收縮壓為主,此為肝火上沖所致。治宜清肝瀉火為主。
自以黃芩瀉火湯,方用黃芩、
山梔、制軍清肝泄熱,白芍、甘草、生地酸甘化陰,柔肝涼血,鉤藤平肝熄風,懷牛膝補肝腎,引血下行。若病已經年,頭昏目眩欲仆、心煩、夜眠欠安、下肢酸軟、面頰紅赤發(fā)麻、脈弦、舌紅、收縮壓與舒張壓均持續(xù)升高,此為肝陽上亢,治宜平肝降逆。
常用自訂降壓調肝湯治之。方用
谷精草、夏枯草、
野菊花涼肝疏風,擅清頭目,鉤藤平肝息風,
決明子、地龍柔肝降壓,
旱蓮草、
桑寄生、懷牛膝補肝腎兼引血下行。若病久體虛,腎陰虧損習于能涵木潛陽,癥見頭重腳輕、心悸失眠、四肢麻木、脈象弦細、舌紆干燥,血壓舟高以舒張壓為著,此為下虛上實之癥,治宜滋陰洽陽、清上實下,常用自訂杞菊地膝煎治之。方用杞子、熟地、萸肉、旱蓮草補虛培本、填精滋腎,滁菊花養(yǎng)肝散風、清上,決明子、鉤藤清肝降壓,澤瀉澤陰分、瀉虛火,
桑枝涼肝散風通絡,懷牛膝引郁熱下行。以上三方皆以清肝為主,為高血壓病的通治之方。但臨床上尚須根據其變癥、兼癥變通用藥。
臨癥對眩暈(高血壓)可以總括為實熱證、虛證、虛中挾實證三類。由于眩暈(高血壓)的發(fā)病機制是以內因為主,其病變主要在肝,因此調肝是治療眩暈(高血壓)的關鍵。例如瀉熱鎮(zhèn)肝、平肝潛陽(鎮(zhèn))、滋補肝腎、養(yǎng)血平肝、益氣養(yǎng)肝、溫腎養(yǎng)肝等治法,均為治療本病常用的法則。但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本病證候除實熱證外,虛證和虛中挾實證亦較常見。
因此臨癥必須詳辨病機之虛實。實證為氣火上升,治宜降氣瀉火;虛證是氣血不足,治需益氣升清;切不可一見血壓偏高,不分虛實和有無肝旺為火熱之象,即用大量涼肝潛鎮(zhèn)和不加辨證的使用降壓藥(有降壓作用的中藥),尤以虛性和老年性眩暈更應注意此點。
此外,由于“血虛肝旺”之病機是肝的陰血虧虛和肝火旺盛兩個方面(虛中挾實或實中有虛)并存,不僅老年人多見,中壯年亦可見到,眩暈(高血壓)癥初、中、末期均可出現。“氣虛痰阻”證亦屬虛中挾實(以虛為主),多見于眩暈(高血壓)末期或年老體衰之人,又或伴有不同程度的脈動脈硬化。
因此,治療往往在短期內證候雖有改善,但血壓常不易下降。患者也常因此而不能堅持服藥。對此要心中有數,應守法守方,進行較長時間地觀察,療程一般為3至6個月,可采取先服湯劑,后配丸藥鞏固療效的方法。
高血壓病者,肝陽上亢者最多,以眩暈、兩腳輕浮如坐水中、舌紅苔黃、脈弦為主證。
方用生
石決明30g(先煎),夏枯草16g,滁菊花15g,黃芩9g,鉤藤12g(后下),桑寄生15g,炒白芍9g,牛膝9g,杜仲12g,地龍9g,川芎5g。如見口燥咽干,加生地18g,玄參L2g。上藥水煎,連服15帖,舒張壓與收縮壓可下降2~4kPa。其次為腎陽不足、腎陰虧虛、肝陽上亢者,癥見眩暈腰酸下肢無力,舌淡紅,脈沉關弦尺弱。用
杞菊地黃丸湯劑,加牛膝9g,川芎5g,淡附片3~5g,若不用附片則無降壓效能。
主要為痰火內壅,亢陽上逆,癥見頭暈且脹,食欲不振,四肢麻木,伴有咳痰色白而稠,口苦或膩,舌質紅,苔白厚膩,舌中心黃苔或黑燥苔,脈弦滑或數。用茯苓12g,
竹瀝半夏9g,
橘紅9g,竹茹12g,黃芩9g,
膽星9g,石
菖蒲3g,滁菊花9g,牛膝9g,桑寄生15g,
龍膽草2g,7至10劑即可見效,血壓下降明顯。
標題: 結語
眩暈應根據虛實兩大類辨證治療,若暴發(fā)性眩暈者,屬于實證,多以風、火、痰為主因;
持久性眩暈者,性于虛癥,多以
肝腎陰虛,心脾兩虧為主因。因于風者,乃肝風、內風,治宜滋肝養(yǎng)肝腎,平肝熄風;因于火者,乃
肝火上炎,治宜清肝瀉火;因痰者,乃痰濁中阻,治宜化濕除痰。
若腎陰虧虛者,治宜補益腎陰;若腎陽虧虛者,治宜溫補腎陽,若
心脾兩虛者,治宜補益心脾。若因外感六yin致暈者,應辨其病因而治療。
眩暈臨床舉隅----例一
吳XX,女,68歲,廣東汕頭市區(qū)人,于2005年10月6日就診。
患者頭暈目眩,耳鳴如蟬,失眠多夢,惡心納呆,舌紅苔黃,脈弦細。
血壓180/100mmHg。
辨證:此為肝陰虧虛,浮陽上越所致。
方藥:降壓治之。
毛冬青30g,
羅布麻30g,丹皮18g,麥冬18g,遠志9g,生白芍30g,炒棗仁30g,菊花9g,鉤藤18g,薄荷9g,
珍珠母20g,玄參20g,甘草3g。
服上方五劑,頭暈明顯減輕,血壓下降至170/80mmHg。
此后在上方基礎上羅布麻減10g,加丹參10g,
天冬10g,去丹皮,繼服10劑,癥狀好轉有加,血壓降至120/70mmHg。
眩暈臨床舉隅---例二
黃XX,男,65歲,干部,廣東fo山市區(qū)人,于2005年8月5日初診。
主訴:頭暈目眩,兩耳鳴已三年多之久。
現癥:頭重腳輕,頭暈目暗,安靜休息或仰臥時則輕,稍活動時即重。久坐猛起則頭暈目花。兩耳常鳴,易出虛汗,二目無神,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伴有腰腿酸痛。
脈沉遲無力,舌質淡紅而苔少。血壓:90/50mmHg。
辨證:氣血兩虛,清陽不升。
治法:補氣養(yǎng)血,升陽止眩。
方藥:參歸烏精湯加減。
太子參20g,當歸12g,制首烏15g,制
黃精30g,柴胡10g,升麻10g,夜交藤30g,黃芪20g,酸棗仁15g,蟬蛻10g,炙甘草10g,菊花12g,遠志10g,大棗10枚,
水煎服,每日一劑。
8月15日二診:服上藥后頭暈,耳鳴,均有所減輕,精神好轉。繼服。
9月2日三診:頭暈、目暗、耳鳴已基本消失。飲食正常。
血壓:120/80mmHg。脈緩無力,舌苔薄白。上方繼服另加杞菊地黃丸,每日三次,每次一丸。
2006年3月25日患者介紹其病人來佘醫(yī)治時,隨訪問患者未再有發(fā)作。
本例患者氣血兩虛,清陽不能上達而眩暈、血壓偏低。方用參、歸、黃精、首烏、黃芪等益氣養(yǎng)血;柴胡、升麻、黃芪升陽益氣;菊花、蟬蛻止眩暈,熄耳鳴;夜交藤,遠志、棗仁,大棗寧心安神。使陽升陰長,血壓回升,諸癥自愈。
-----------
作者: 藍天百云
時間: 2007/3/20 11:31
標題: 【原創(chuàng)】臨床病例分析淺淡--小兒麻痹癥舉隅
文章來源: 民間中醫(yī)網 ,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民間中醫(yī)網http://www。med126。com/
============================================小兒麻痹癥中醫(yī)稱為痿癥
趙××、男、6歲、潮州市彩塘鎮(zhèn)人,于1989年4月10日初診。
右下肢痿軟變細不用2年,曾在潮州醫(yī)院診為“小兒麻痹后遺證”。屢經中西醫(yī)治療無效,延余治療。
證見:患兒不能自己行走,右下肢變細,涼無知覺,肌張力減弱,足尖微向內翻。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細無力。
診斷:瘺證。
證屬脾
腎陽虛:氣血失養(yǎng)。
處方:桑寄生15克、yin羊藿9克、炒白術9克、
菟絲子9克,茯苓9克、黨參9克、陳皮3克、炒杜仲9克、懷牛膝9克、甘草3克、狗脊6克、黃芪10克、
木瓜9克、
川斷6克。
上方共服九十劑,配合針刺懸鐘穴、陽凌泉穴、足三里等穴、患肢行走玩要如常,知覺溫度正常,患肢肌張力明顯恢復,粗細基本一樣,唯不耐疲勞。改用
十全大補丸加減以鞏固療效。至今行路發(fā)育正常。
-----------
作者: 藍天百云
時間: 2007/3/20 21:31
標題: 【原創(chuàng)】臨床病例分析淺淡--穴位注射治療牛皮癬
文章來源: 民間中醫(yī)網 ,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民間中醫(yī)網http://www。med126。com/
============================================牛皮癬俗稱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原因不明的紅斑丘疹鱗屑性慢性皮膚病。對于尋常型牛皮癬病患者采用穴位注射治療效果顯著。
治療方法:取穴、曲池、血海、大椎、足三里、合谷三陽交。
每一次2-3個穴位。穴位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進針、輕輕轉動針頭,得氣后回抽無血注入654-2<即鹽酸消旋山莨巖堿>注射液5毫升及
維生素B12/0.5毫升的混合液、每次每穴0.5-1毫升、隔日1次,十次為一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
典型病歷:黃××,男,40歲,患病3年全身泛發(fā)紅色丘疹、
綠豆大小上覆成層銀白色鱗屑、刮降鱗屑后可見有點狀出血點;继庩囮嚢l(fā)奇癢,入夜更甚。確診為尋常型銀屑病。采用上述的藥物穴位注射治療5次后、丘疹漸小,鱗屑脫落、部分丘疹消失、留有暫時性結斑:尋常型銀屑病是臨床常見的皮膚病。
用654-2加
維生素B12穴位注射療法,具有操作簡單易行、病人容易接受等優(yōu)點、654-2具有解痙、調節(jié)微循環(huán)障礙的作用;維生素B12具有營養(yǎng)神經的功能;刺激曲池、合谷穴能驅風,清熱、解表邪;血海穴、足三里穴能養(yǎng)血行血;大椎穴宣肺衛(wèi)、行營血;三陰交穴有調和氣血的作用、本治療的關鍵在于取準穴道其效顯著。
-----------
作者: 藍天百云
時間: 2007/3/20 21:35
標題: 【原創(chuàng)】臨床病例分析淺淡--穴位注射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
文章來源: 民間中醫(yī)網 ,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民間中醫(yī)網http://www。med126。com/
============================================血管神經性頭痛常見的類型,由神經血管功能障礙引起,以反復發(fā)作的偏側或雙側頭痛為特點。自一九九二年以來應用穴位注射治療各種慢性病。神經痛與其它痹證。
曾收到良好的臨床效果。
治療方法:
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維生素B12\500毫克
地塞米松5毫克及2%的
利多卡因3.3毫升共約5毫升。選雙側的風池穴為進針點垂直進入穴位直達骨膜,回抽無血后進行注射。兩側穴位各注入混合藥液2.5毫升
治療效果率達到90%以上,
結語:
血管神經性頭痛主要表現反復發(fā)作的偏側或雙側劇烈頭痛、自側眶后或額顳部或枕部開始、逐漸加劇、并擴展至半側頭部、或整個頭部。通常應用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治療、但治療效果不理想
穴位注射法中地塞米松有減輕滲出
水腫及抑制毛細血管擴張的作用;利多卡因起到局部的麻醉作用、它起效髓?完整的作用、三者聯(lián)用能改善神經血管功能。再加針刺風池穴的熄風止痛解痙、平肝潛陽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尤其對疼痛難忍的患者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
作者: 藍天百云
時間: 2007/3/20 21:42
標題: 【原創(chuàng)】臨床病例分析淺淡--六神丸新用
文章來源: 民間中醫(yī)網 ,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民間中醫(yī)網http://www。med126。com/
============================================馳名中外的六神丸,是家庭常備良藥之一,沿用至今已有250余年歷史。它主要由
牛黃、
麝香、
蟾酥、
雄黃、冰片、珍珠6味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常用于咽喉腫痛等癥,加之它有易服、高效、速效等特點,故深受人們青睞。近幾年來,通過藥理研究,發(fā)現它還有強心、抗驚、鎮(zhèn)靜與增強免疫力等作用,隨之又開拓了一些新的用途。
流行性感冒 六神丸具有抗病毒作用,不論有無咽痛紅腫癥狀,均可應用。成人每次10粒,一日3次,一般服至次日體溫可降至正常,周身乏力等癥也明顯好轉,若能合用復方撲爾敏片,則效果更佳。
流行性腮腺炎 每次服六神丸5-8粒,一日3次,同時取六神丸10粒研碎成粉末,以食醋調和涂患處,,可超過腫脹范圍0.5厘米,用紗布固定,每日換一次。
哮喘 3歲小孩每次服六神丸10粒,一日3次。服后1小時,癥狀減輕,3日痊愈。若成人患者伴有心衰,每次服六神丸20-30粒,每小時1次,連服2-3次,病勢可化險為夷。
牙痛 凡
齲齒合并感染、牙根周圍炎、牙齦炎、
牙髓炎等引起的牙痛、或中醫(yī)辯證為實火牙痛,均可用六神丸治療。每次含服4粒,3小時1次。同時用10粒研末,以醋調成糊狀,涂于患者。對癥狀較輕者,可用藥棉將六神丸10粒裹成條狀嵌于患處,一日3次。
中耳炎 用六神丸60粒、
枯礬6克、冰片3克,共研細末調勻,用藥棉捻干膿后,將藥末用潔凈塑料管或麥管吹入耳內,1日1次。
乳
癰 孕婦產后,若發(fā)生乳房紅腫痛,觸之有包塊,伴有口苦干喜飲,大便干結,小便黃,可用六神丸治療,每次10粒,一日4次。
同時,取六神丸30粒研末,以適量凡士林調勻后,外敷患處。
靜脈炎 由輸液引起的靜脈炎,局部紅腫熱痛,可見
蚯蚓樣硬結,可取六神丸10粒研碎,以陳醋或
米醋調成糊狀,連敷1周。
軟組織損傷 取六神丸90-180粒研碎,用白酒適量調勻,涂于患者,每日3-5次。
蟯蟲病 患兒晚間入睡前,用溫開水清洗肛周,取六神丸5粒納入肛內,再六神丸10粒用水研磨溶解,涂搽于肛周。
滴蟲性
陰道炎 病人臨睡前用溫開水清洗外陰,上床后呈仰臥位,自取六神丸15粒塞入陰道,每晚1次,經期停用。
皮膚潰瘍 取六神丸60粒,加適量枯礬、冰片研成細粉撒于潰瘍處,進行包扎,每日一次。
帶狀皰疹 每次服六神丸5-10粒,一日3次。也可以同時取六神丸5粒,加醋2-3滴研磨成糊狀。外涂患處,一日2次,能提高療效。
丘疹性的
蕁麻疹 又稱細皮
風疹,于四肢及軀干起風團樣皰疹,色淡紅,呈紡錘形,頂端見針尖樣水皰,瘙癢異常。取六神丸30粒研成細粉,用冷開水調勻,外搽患部。
粉刺、
痱子 每日早晚各服6粒六神丸,待病愈后。每日服半量,鞏固療效7-10日。
尋常
疣 取六神丸5-10粒,用醋研成糊狀敷于患處,用膠布固定,一般5-7日可結痂脫落,最長至20日痊愈。
雞眼 先用10%洗必泰液消毒,用利刀削去雞眼表面的角質層,以出少量血為度,然后用10%鹽水浸泡20分鐘,使其軟化,再取六神丸6粒研細粉,用陳醋調成糊狀敷患處,用膠布固定,3日換藥1次。
需要指出的是,六神丸除小兒慎用、孕婦與新生兒及過敏者禁用外,由于六神丸含有雄黃,不宜與
多酶片、
胃蛋白酶合劑、富馬鐵片等用服,否則會降效或失效,更不宜與硫酸
阿托品、山莨巖堿(654-2)等合用,不然會促使雄黃氧化,增強毒性反應。
-----------
作者: 藍天百云
時間: 2007/3/23 12:09
標題: 【原創(chuàng)】臨床病例分析淺淡--臨床治"面癱"淺淡
文章來源: 民間中醫(yī)網 ,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民間中醫(yī)網http://www。med126。com/
============================================李××,男,42歲,江門人。于2006年5月19日初診。
主訴:于2006年5月15日因工作外出,甚感疲勞,當晚飲小量酒,發(fā)現口角漏水,右側面頰骨部麻痹,當即第二天到醫(yī)院治療打針服藥三天,未見療效,反有加重之感覺。
現證:右眼閉合困難,右側不能鄒眉,口唇微歪向左側,不能鼓腮吹哨,在吃飯時稍不主意口角流涎。脈浮緊,診為面神經麻痹。
治療以取太陽穴、風池穴、頰車透地倉、睛明穴、陽白穴、四白穴、人中穴、承漿穴、合谷穴等,十次為一個療程,休息十至二十天再行第二療程,手法先用瀉后補,針灸注意面部保曖,預防復發(fā)。
5月20日: 經針灸五天,神志清爽,右面肌活動正常,額紋顯露,眼能閉合,鼻唇溝顯現,食物滯留頰內現象消失,胃納佳,苔薄潤,脈緩。再中藥,以天麻白術鉤藤飲加減:
菊花10 g,鉤藤10 g,羚羊10g,
全蝎15 g,炮
山甲10 g,天麻15 g,石決明20g, 僵蠶10 g,地龍10g, 薄荷10 g, 麥冬15g, 蜈蚣3條、 葛根10 g,陳皮 10 g,丹參10 g,金蟬10只、白芷10 g,川芎6 g, 龍骨20 g ,牡蠣20 g,
白芥子10 g ,雞血藤10 g,川貝10 g,白疾藜10g, 甘草10g,水煎服。
經服中藥、針灸患者自感經絡已疏通,食欲增加,氣血運行得復,風邪已祛,經絡得濡養(yǎng),故諸癥得除。十天后患者稱:經十多次針灸后諸癥若失,十天來自感病情已穩(wěn)定,視之面部豐滿,活動自如,容光煥發(fā),病已愈矣!
按:口眼歪斜是一種癥狀,引起面神經
癱瘓原因頗多,由于病因不同,療效與預后也各異,如屬繼發(fā)性(如乳突炎,腫物壓迫)療效較差,外傷性(
面神經損傷)引起療效多不理想,且均需作針對病因治療。本例形氣本虛,加之感受風寒,遂致面部經氣失調,經絡、肌肉失養(yǎng)而致病,證與風邪中于臟腑或繼發(fā)于他病之口眼歪斜有別,針灸對此類型(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療效較滿意。
祖國醫(yī)學早在《內經》就有記載,如《靈樞-經筋篇》記載:“足陽明之筋,……卒口僻!睆堉倬啊督饏T要略》記載:“賊邪不瀉,在于絡,肌膚不仁”。隨-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風口歪候記載:“風邪入于足陽明手太陽之經,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口歪僻。認為此病是內因身體虛弱,即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外感風寒及外傷等所致。手足六陽經,以手足口眼歪斜。本例在治療原則上,應以扶正除邪,溫經散寒為主。祛風散寒而使面部經絡功能恢復正常,使面癱治愈。從穴性來講,是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頰車、地倉、上巨虛是胃經穴,能調理胃經的經氣,使胃經氣血暢通;合谷是大腸經原穴,本經多氣多血,能溫通經絡,以達氣血旺盛,致使面部受阻經絡功能恢復正常。
顏面神經麻痹大多數患者突然起病,主要癥狀是:表現肌松緩不收,前額及眉間皺紋消失,眼裂閉合不全,迎風流淚,鼻唇溝變平,口角向健側歪斜,鼓腮時患側口角漏氣,咀嚼咬鰓,唇頰溝積食,口角流涎。個別女性患者照鏡時,發(fā)現自己的面容變丑陋,害怕見人。多數前來就診的患者有情緒的變化,有的產生焦慮、恐懼、憂郁的情感,有的心情緊張,激動,有的患者擔心治不好而留下后遺癥而唉聲嘆氣,內心充滿苦惱。
根據患者不良的心理特征,對患者耐心解釋、安慰、同情、關心,緩解患者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克服焦慮、憂郁感。并告知患者,如在患病期間心理上處于焦慮、緊張的狀態(tài),可以導致體內病理生理的變化,促使病情發(fā)展。中醫(yī)學認為,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能提高針刺的療效,在針刺療時要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tài),使患者能保持鎮(zhèn)定的情緒,密切配合治療,獲得適宜的針感,提高針刺的療效。如果患者在焦慮、消極、緊張和不配合的情況下,就不能充分的發(fā)揮針刺的作用,影響針刺的療效。中醫(yī)辨證論治,二者也有共同之處。面癱,中醫(yī)古稱為“口僻”、“口”一般均列入“風門”類疾病論述,甚至均可論為中風病。但周圍性面癱與中樞性面癱,面癱與中風有本質的區(qū)別。
現代中醫(yī)對面癱病的含義系指西醫(yī)面神經麻痹,其中醫(yī)的正名稱為“口僻”面癱是口僻的習用名,二者意義相同。本病多由風邪入中面部,痰濁阻滯經絡所致。以突發(fā)面部麻木、口眼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瘺病類疾病。雖然現代將面癱歸于瘺病類,但指出了其病因為外風入中,故與古代將其歸于風門也是一脈相承的---。
例一:陳XX,女,38歲,潮州市區(qū)人,于2003年2月7日初診。
主訴:右側
面肌痙攣半年多;颊哂诎肽昵安】谘弁嵝,在當醫(yī)院經針灸、維生素B1、B12穴位注謝,口服:
華佗再造丸,西藥:維生素B1、B6,口眼歪斜有明顯好轉。半年前右側下眼面、面肌,口角抽動,次數頻繁,尤其吃飯、說話、陰天雨天明顯。自覺右側面肌拘緊,無疼痛,納可,失眠多夢,心跳,二便正常。
檢查:額紋存在,閉目,皺眉、聳鼻力弱,口角向右拘緊,不能鼓腮,右側面肌蔞縮,齒時口角向右歪,鼻唇溝存在。脈沉細無力,苔薄白,舌質紅。
辯證:風寒滯留,筋脈收引所致。
治宜:溫散寒邪,舒筋緩痙。
針。和旯峭瑐龋袩交,外關雙側,重側行氣法,足三里雙側。每隔十天火針點刺四白,觀髎一次。治四次后,痙攣次數明減少,由發(fā)作頻繁變成一跳動10次左右,每次持續(xù)1~2分鐘,但跳動力增量加強。治療十次后,眼瞼、口角還抽動,但自已無感覺。治療二十次后,痙攣基本緩解,面部痙攣拘緊減輕。治療三十次后,陰雨天未出現痙攣。治療四十次后。停針觀察。2004年1月隨訪:現已停針八個月,病情基本穩(wěn)定。
例二、許XX,女,46歲,廣州市白云區(qū)人,2005年11月21日就診。
主訴:右側面肌痙攣八年多;颊咦1997年5月因著急而病劇烈前額疼痛,頭暈惡心。當時用毛巾熱敷,服止痛藥頭痛緩解。一個月后出現面肌抽動,始則一天抽動1~3次,以后病情逐漸發(fā)展為終日抽動,毫無間歇,甚至于出現長時間緊抽(強直性),使患者不能睜眼,夜間醒后亦抽看書、講話、天氣變化、經前抽動明顯,冬天重于夏天。曾先后去過五家醫(yī)院做治療,接受中藥,西藥,針,炙,電針,拔罐和藥物維生素B12、
當歸注射液等封蔽等。在這些治療過程中,最短堅持2~3個月,長則半年~9個月,但均未能到收效。經常失眠,飲食、二便均正常,月經周期經血多。
檢查:舌質胖大,舌邊有齒印,中有裂紋,舌苔白滑,脈沉細而弦,面部呈現出一種異常怪形。
辯證:證屬于氣血兩虛,
肝風內動。
治則:補益氣血,熄風解痙。
針灸:陽陵泉、足三里、百會、合谷行氣法,治療二十天后,痙攣減輕,夜間醒后已不抽了,痙攣已明顯次數減少,持續(xù)時間縮短,每日口角抽動僅出現1~2次。在前方加啞門,經四十五次的治療,癥狀基本消失,在48小時內未出現抽動。平素僅偶爾口角抽動一下,看書,看電視時間長,說話時抽動一下。前方加啞門、風府交替使用,治療五十次后,體質增強,能騎摩托車來余診室就診。前方
加合谷、列缺交替使用,經六十次的治療,痙攣停止,經期,陰雨天僅有面部發(fā)緊,總共治療八一次,歷時一年,2006年2月份隨訪,遇過情緒激動或高興時,偶爾右側面部發(fā)緊的感覺,有時抽動一下,但無其它癥狀。
結語:
上述兩例,雖然都是面肌痙攣,但其兩者的病因不同,故其取穴、治各異。陳XX系風寒客于少陽、陽明,筋脈收引所致,故取少陽經的完骨、外關,足陽明經的足三里以疏散少陽、陽明的風寒。因寒為陰邪,故用燒山火,火針,行氣法,使氣至病所“面部
發(fā)熱”,以溫散寒邪。寒得散,筋脈則舒,故痙攣緩解。
許XX病因著急,陰血暗耗,筋脈失養(yǎng)致使肝風內動。血虛故夜間醒后抽動,看書、講話、看電視、經期前抽動明顯。冬季寒冷,氣血凝滯,筋脈失養(yǎng)尤甚,故冬重夏輕。經血量多,舌質胖大,舌邊有齒印,此氣虛之征。舌質淡,中有裂紋乃陰血不足之象。脈沉弦細,實由
肝血虛所致。方中足三里用以補益氣血,百會、風府、陽陵泉、合谷、列缺、啞門用以熄風止痙,使病獲而愈。
-----------
作者: 藍天百云
時間: 2007/3/24 23:03
標題: 【原創(chuàng)】臨床病例分析淺淡--誤治辨析案例
文章來源: 民間中醫(yī)網 ,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民間中醫(yī)網http://www。med126。com/
============================================中醫(yī)學的誤診誤治案早在漢代就有記載。漢代醫(y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里提出變證,壞病,亦是誤診誤治的總結,告戒后世醫(yī)家慎用。例如《金匱要略》里的:“太陽中喝,發(fā)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加溫針,則發(fā)熱甚;數下之,則淋甚!贝藶闇蒯樢灾鹦暗挠涊d。又如《傷寒論》里的:“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
吐血!边@是誤用艾灸傷陰,導致壞病的記載。
針灸的辯證論治是一項既復雜又細致的臨證辨治工程。例如問診不詳,診察不細,分析不周,或不會“探幽發(fā)微”,“見微知著”,或主觀認識違悖了客觀實際等等。雖然臨證力爭四真實診合參詳周詳,辯證分型嚴謹,論治力爭合乎法規(guī)和選用處方力求中病的,常謹防誤診誤治,但稍一疏忽誤診誤治即可發(fā)生。正如方孝孺在《深慮論》篇中所說:“……常圖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币嗫砂l(fā)生禍患一樣。
本篇的病案是從1994年以來復查和總結的病歷中,發(fā)現誤診誤治之病歷,通過證侯辨析,糾偏補弊后取得療效的案例,篩選列舉出來的。
本篇舉出了基礎概念不清,檢查不細,問診不詳,辨證有誤,治則有悖,處方或補瀉不當和難免誤診誤治等五個方面的典型病歷進行辨析。嚴格來講,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lián)系。有互為因果,相互牽連,相互影響的關系,不能截然分開。為了便于讀書學習,深入探討,僅作為概括性劃分。
基礎概念不清緣由中醫(yī)基礎理論匱乏;或對腧穴功能認識不足,選穴組方不當;或多或對內傷雜病針治較少,習于癥治療的簡單模式等等,都可導致誤診誤治。例如:
例一,病歷:
陽痿,
早泄 患者張某某,男,38歲,1994年6月20日初診。
癥狀:患陽痿,早泄已2年。3年來夜間
盜汗,五心煩熱,多夢多寐,心煩易怒,
健忘,咽干,渴不欲飲。近2年來逐漸出現陽痿,雖有性欲要求,但陰莖起時短而不堅,勃起短暫而精液排出。舌尖紅,無苔少津,舌有裂紋,脈象細數。
治療經過:患者曾在本市某醫(yī)院針治10次,所取腧穴據患者講有關元(加灸),腎俞,三陰交,合谷,足三里等,醫(yī)生是按腎陽不足治之。不僅無效,反而盜汗,五心煩熱,多夢少寐,心煩咽干等癥加重。即來我院求治于針灸,以腎陰不足,心火亢盛直之
陰虛火旺,熱愛耗陰津,宗筋失養(yǎng)之陽痿證侯施治。針瀉神門補復溜,配瀉風池,施用滋陰清火交通心腎,佐以清腦安眠之法。每隔1-2日針治一次,針治15次,不僅陰虛火旺證侯治愈,陽痿早泄亦隨之治愈。
辨證:本例陽痿早泄是繼于陰虛火旺1年之后而出現的。陰虛火旺,
心腎不交,則多夢少寐,心煩;陰液不足,水不上承,周圍咽干,渴不欲飲;心母火旺則養(yǎng)子氣,故肝盛易怒而心煩!澳I主封藏,又主五液”。腎陰不足,失其封藏,加之心火亢盛,迫液外泄,故而盜汗;盜汗日久,更傷陰液,陰液不足,宗筋失養(yǎng),故而陽痿,陽痿繼于陰虛之后。陽痿,早泄并有性欲要求,則是陰虛火旺,相火妄動之故。舌尖紅,少津無苔,舌有裂紋,脈象細數,五心煩熱等,均屬陰虛火旺之征。市某醫(yī)院以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治之,施用溫補腎陽以益宗筋之法,違悖病因病機,與治則相反,故而不僅無效反而加重,所取腧穴也繁多雜亂。這都是中醫(yī)基礎理論匱乏,尚未詳問伴有癥狀,而僅根據主訴治之。
虛勞例二,患者陳某某,男,48歲,于1997年9月12日初診。
癥狀:3年多來一直頭暈耳鳴,煩燥易怒,咽干舌燥,多夢少寐,腰膝酸軟,面部烘熱,顴紅,脈象細數。西醫(yī)曾以腦神經衰弱之不效,中醫(yī)曾以陰虛火旺久治,終不見效。
治療經過:3年多來曾在本市幾家醫(yī)藥經理化檢查無異常發(fā)現。多次更醫(yī),西醫(yī)均以腦神經衰弱治療無效,中醫(yī)曾以陰虛火旺,虛火上炎治之,給以“
六味地黃湯”不效,改用“知柏地黃湯”,“杞菊地黃湯”等方加減化裁治之,復感虛火上炎加重。前來本科針治,又以陰虛火旺和陰虛火旺上擾陽明之證侯治之,針治6次諸恙依然。
本案多方會診,詳查舌脈,觀其舌苔薄白,按其寸脈顯現沉細數而無力;問及二便,溲清便溏,并感到下半身有冷感,性欲減退,冬季畏寒明顯于常人。確認屬于陰不斂陽,陽氣浮越,火不歸原之病機治之。針補關元,復溜,腎俞(時而改補太溪)溫補腎陽,滋陰攝納,使之火歸原,針治10次而病減大半,繼治10次而告愈。
辨析:本例誤治之因,主要是前醫(yī)其次概念不清,混濁了陰虛火旺,虛火上炎和真陽不足,但有其病理上的共性和個性。如果 通過會診,僅以便帽癥狀施治,誤診誤治必然無疑,用以滋陰降火之法,當然無效。
本例在會診時的分析是:陰虛火旺和火不歸原二者共同具有頭暈耳鳴,煩躁易怒,多夢少寐,咽干舌燥,面部烘熱腰膝酸軟等癥狀。然其鑒別之處:本例還有溲清便溏,下半身感冷,冬季畏寒明顯于常人和性欲減退等腎陽虛于下之癥狀;其舌苔薄白不是舌紅少苔,其脈似屬細數,實屬沉細主里虛,西湖而無力是虛火不是真火,故確診屬于陰不斂陽,陽氣浮越于上,真火虛于下之火不歸原證侯。今改補關元用以溫補真陽,溫陽以安宅,配補復溜,腎俞(時而改補太溪),用以滋陰攝陽,引而歸之,以陰中求陽,使陰平陽秘,火安其宅,以回坎離之位收效。即所謂“導龍人海,據其窟宅而招之”。
例三,病例 痹證
患者張某某,女,45歲,于1996年4月25日初診。
癥狀:3年親因睡臥潮濕新居之處,而患兩膝關節(jié)腫痛,下肢沉重,腫重于痛,局部微涼,活動欠靈,陰雨感寒加重,時輕時重。抗鏈球菌溶血素“O”,血沉均屬正常,局部X線拍片無異常。近3個月來曾以寒痹治之,微涼減輕,膝腫仍存;改用針灸治療不效反重;又更醫(yī)仍以寒痹治之,內服中藥,外貼寒氣膏藥,終成現證。即來求治于針灸。
現證;兩膝關節(jié)紅腫熱痛,觸之發(fā)熱,痛不可近,伸屈不利,僅能屈曲扶杖行走,并出現口苦咽干,渴不欲飲,脘腹覺熱,面赤,舌紅苔黃,脈象滑數有力等癥狀和體征。
治療經過:詳問治療經過,方知用西藥無效,在外院以寒痹治之,給以
川烏,
草烏,桂枝,細辛,姜活,
獨活等藥,連服了3劑后,膝部覺熱但濕腫未消。更醫(yī)針灸膝眼(加艾條)3次不效反重,又更醫(yī)認為前醫(yī)用藥效微,仍以寒痹治之,方藥基本同前,8劑之后,即出現現在證侯。
本案以燥熱傷及胃腸及膝,出現胃腸燥熱忽然膝關節(jié)由濕痹化熱已成為濕痹證治之。首先針瀉中脘,下脘,天嶇,足三里之“胃腸承氣方”,攻下腑實,針治4次后胃腸實證明顯好轉。再治濕熱痹證,改瀉曲池,陰陵泉,三陰交,足三里,清熱化濕,活血和中之法,針治10次而告愈。
辨析:本例誤治之因,主要是前醫(yī)基礎概念不清,將痹證中的濕痹誤診為寒痹;颊邇上リP節(jié)腫痛,腫重于痛,下肢沉重,為濕邪下注所致。陰雨感寒加重,是為外濕痹之故。濕屬陰邪,故感膝微涼。濕痹癥狀非常典型,與寒痹,風痹很易鑒別。前醫(yī)草率以寒痹施治,給以燥熱之品治寒而未祛濕,故局部涼感減輕而濕腫仍存;針灸膝眼以增局部郁熱;更醫(yī)又未詳查細問病患特征,以為前醫(yī)用藥有效(涼輕),但未達到祛寒的目的,復以寒痹治之,復用溫燥之品,連服8劑,更增燥邪,更傷陰液,致使胃腸出現燥熱,膝關節(jié)濕郁化熱,以致最終造成膝關節(jié)紅腫熱痛之濕熱痹癥。
《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氣有該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北景傅谝惶幏绞恰拔改c承氣方”攻下腑實,待胃腸腑實好轉,改用第二個處方,方中針瀉曲池,陰陵泉熱利濕,加瀉三陰交用以活血止痛,加瀉足三里既有整體治療的通腸和胃的作用,又有局部治療的消散膝部濕熱的功效,故而終告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