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七類)
(論一首 脈四首)
論曰∶膀胱者,主腎也,耳中是其候也。腎合氣于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號水曹掾,名玉海,重九兩二銖,左回疊積上下縱廣九寸,受津液九升九合,兩邊等。應(yīng)二十四氣,鼻空在外,膀胱漏泄。
黃帝問曰∶夫五臟各一名一形,腎乃獨兩何也?岐伯對曰∶膀胱為腑,有二處、腎亦二形應(yīng)左腎合膀胱,右腎合三焦。
左手關(guān)后尺中陽絕者,無膀胱脈也。病苦逆冷,婦人月使不調(diào),旺月則閉。男子失精,尿有余瀝,刺足少陰經(jīng),治陰。在足內(nèi)踝下動脈是也。
右手關(guān)后尺中陽絕者,無子戶脈也。病苦足逆寒,絕產(chǎn),帶下,無子,陰中寒,刺足少陰經(jīng),治陰。
左手關(guān)后尺中陽實者,膀胱實也。病苦逆冷,脅下邪氣相引痛,刺足太陽經(jīng),治陽。在足小趾外側(cè),本節(jié)后陷中。
右手關(guān)后尺中陽實者,膀胱實也。病苦小腹?jié)M引腰痛,刺足太陽經(jīng),治陽。
病先發(fā)于膀胱者,背膂筋痛,小便閉五日之腎,小腹腰脊痛,脛酸,一日之小腸脹,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一云日夕)。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則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趾外側(cè)及脛踝后皆熱。若脈陷,取委中。
膀胱脹者,小腹?jié)M而氣癃。
腎前受病,傳于膀胱,腎咳不已,咳則遺溺。
厥氣客于膀胱,則夢游行。
腎應(yīng)骨,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腠理疏者,三焦膀胱緩急皮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jié)也。
扁鵲云∶六腑有病徹面形,腎膀胱與足少陰太陽為表里。膀胱總通于五臟,所以五臟有疾即應(yīng)膀胱,膀胱有疾即應(yīng)胞囊。傷熱則小便不通,膀胱急尿苦黃赤,傷寒則小便數(shù)清白,或發(fā)石水,根在膀胱,四肢小,其腹獨大也。(方見治水篇中)。
骨絕不治,齒黃落,十日死。
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nèi) 上額交巔上。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luò)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nèi)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luò)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會于后陰,下貫臀 入中。其支者,從膊內(nèi)左右別下貫胂,(一作髖),過髀樞,循髀外后廉,下合 中以下貫內(nèi)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側(cè)是也。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一作回), 如結(jié), 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腦 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 腳皆痛,小趾不用,盛者則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脈四首 方六首)
膀胱實熱
左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陽實者,足太陽經(jīng)也。病苦逆滿腰中痛,不可俯仰勞也,名曰膀胱實熱也。
右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陽實者,足太陽經(jīng)也。病苦胞轉(zhuǎn)不得小便,頭眩痛煩滿,脊背強,名曰膀胱實熱也。
治膀胱實熱方∶
石膏(八兩) 梔子仁(一作瓜子仁) 茯苓 知母(各三兩) 蜜(五合) 淡竹葉 生地(切,各一升)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二沸,分三服,須利,加芒硝三兩。
治膀www.med126.com胱熱病不已,舌干咽腫方∶
蜜(七合) 升麻 大青(各三兩) 射干 生元參 黃柏 薔微根白皮(各四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去滓,下蜜,煮二沸,細(xì)細(xì)含之。
膀胱虛冷 左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陽虛者,足太陽經(jīng)也。病苦腳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轉(zhuǎn)筋惡風(fēng)偏枯,腰痛,外踝后痛,名曰膀胱虛冷也。
右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陽虛者,足太陽經(jīng)也。病苦肌肉振動,腳中筋急,耳聾,忽忽不聞,惡風(fēng)颼颼作聲,名曰膀胱虛冷也。
治膀胱虛冷,饑不欲飲食,面黑如炭,腰脅疼痛方∶
磁石(六兩) 黃耆 茯苓(各三兩) 五味子 杜仲(各四兩) 白術(shù) 白石英(各五兩)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膀胱冷咳唾則有血,喉鳴喘息方∶
羊腎(一具) 人參 元參 黃耆 桂心 川芎 甘草(各三兩) 茯苓(四兩) 骨皮生姜(各五兩) 白術(shù)(六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羊腎,減三升,去腎下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膀胱腎冷,坐起欲倒,目□□,氣不足骨痿方。
龍骨 柏子仁 地黃 甘草 防風(fēng)(各五分) 黃耆 禹余糧 白石英 桂心 茯苓(各七分) 五味子 羌活 人參 附子(各六分) 山萸肉 元參 川芎(各四分) 磁石 杜仲干姜(各八分)
上二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腹酒服三十丸,日二,加至四十丸。
治膀胱寒,小便數(shù),漏精稠如白米泔方∶
赤石脂 白石脂(各五分) 地黃(三分) 蓯蓉(六分) 赤雄雞腸 雞 (各兩具) 桑螵蛸 牡蠣 龍骨 川連(各四分)
上十味治下篩,納雞腸及 中縫塞,蒸之令熟,曝干合搗為散,以酒和服方寸匕,日三。
(論一首 方十六首 灸法八首)
論曰∶胞囊者,腎膀胱候也,貯津液并尿。若臟中熱病者,胞澀小便不通,尿黃赤。若腑中寒病者,胞滑小便數(shù)而多白。若至夜則尿偏甚者,夜則內(nèi)陰氣生,故熱則瀉之,寒則補之,不寒不熱依經(jīng)調(diào)之,則病不生矣。
凡尿不在胞中,為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蔥葉除尖頭,納陰莖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脹,津液大通即愈。
治腎熱應(yīng)胞囊澀熱,小便黃赤,苦不通方。
榆白皮 赤蜜 葵子(各一升) 滑石 通草(各三兩) 車前子(五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三斗,煮取七升,去滓,下蜜更煎,取三升,分三服。婦人難產(chǎn)亦同此方。
治膀胱急熱,小便黃赤方。
滑石(八兩) 子芩(三兩) 車前子 冬葵子(各一升) 榆白皮(四兩)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虛勞白濁方∶
榆白皮切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服。
又方 搗干羊骨為末,服方寸匕,日二。
凡飽食后或忍小便,或走馬、或忍小便大走及入房,皆致胞轉(zhuǎn)臍下,急滿不通治之方∶
用亂發(fā)急纏如兩拳大,燒為末,醋四合,和二方寸匕服之訖,即炒熟黑豆葉蹲坐上。
治胞轉(zhuǎn)方∶
石韋(一兩) 葵子 通草 甘草(各二兩) 鬼箭羽(三兩) 滑石(四兩) 榆白皮(一升)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胞轉(zhuǎn)不得小便八九日者方∶
葵子(一升) 滑石 寒水石(各一斤)
上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三服。
治胞轉(zhuǎn)小便不得方∶
蔥白(四七莖) 阿膠(一兩) 琥珀(二兩) 車前子(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阿膠三兩,水二升,煮取七合。頓服之。
又方 豉五合,以水三升,煮數(shù)沸,頓服之。
又方 以麻子煮汁,頓服之。
又方 連枷關(guān)燒灰,水調(diào)服之。
又方 筆頭燒灰,水服之。
又方 燒死蜣螂二枚為末,水服之。
又方 納白魚子莖孔中。
又方 酒和豬脂、雞子大,頓服之。
灸脾俞百壯。又灸三焦俞百壯。又灸腎俞百壯。又灸章門百壯,在季肋端。
治腰痛小便不利,苦胞轉(zhuǎn)方∶
灸玉泉七壯,穴在關(guān)元下一寸,大人從心下度,取八寸是玉泉穴,小兒斟酌取之。又灸第十五椎五十壯。又灸臍下一寸。又灸臍下四寸,各隨年壯。
(論一首)
論曰∶夫三焦者,一名三關(guān)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亂,下焦名走哺。合而為一,有名無形,主五臟六腑往還神道,周身貫體,可聞而不可見,和利精氣,決通水道,息氣腸胃之間,不可不知也。三焦名中清之腑,別號玉海。水道出屬膀胱合者,雖合而不同。上中下三焦同號為孤腑,而營出中焦,衛(wèi)出上焦。營者絡(luò)脈之氣道也,衛(wèi)者經(jīng)脈之氣道也。其三焦形相濃薄大小,并同膀胱之形云。
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少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luò),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于脈,取委陽。
小腹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太陽大絡(luò)視其結(jié)脈,與厥陰小絡(luò)結(jié)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里。
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殼殼而不堅疼(一云殼殼而堅)。久咳不已傳之三焦,咳而腹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絡(luò)心包下膈,遍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挾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額至 。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 。是動則病,耳聾,咽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 痛。頰腫,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jīng)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論三首 方十八首 灸法七首)
論曰∶夫上焦如霧(霧者霏霏起上也),其氣起于胃上脘,并咽以上貫膈布胸中走腋,循 足太陰之分而行,還注于手陽明,上至舌下注足陽明,常與營衛(wèi)俱,行于陽二十五度,行于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日夜五十周身,周而復(fù)始,大會于手太陰也。主乎少陽心肺之病內(nèi)而不出。人有熱則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身中皆熱,不循衛(wèi)氣之道而出者何也?此外傷于風(fēng),內(nèi)開腠理,毛蒸理泄,衛(wèi)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剽悍 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名曰漏氣,其病則肘攣痛。食先吐而后下,其氣不續(xù),膈間 厭悶,所以飲食先吐而后下也。寒則精神不守,泄下便痢,語聲不出。若實則上絕于心。若虛則引氣于肺也。
通脈瀉熱治上焦,飲食下胃,胃氣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熱,名曰漏氣方 澤瀉 半夏 柴胡 生姜(各三兩) 桂心 甘草(各一兩) 人參 茯苓(各二兩) 骨皮(五兩) 石膏(八兩) 竹葉(五合) 心(一升)
上十二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分五服。
治上焦熱腹?jié)M,不欲飲食,或食先吐而后下,肘攣痛方。
麥冬 生蘆根 竹茹 廩米(各一升) 心(五合) 甘草 茯苓(各二兩) 橘皮 人參 葳蕤(各三兩) 生姜(四兩) 白術(shù)(五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胸中膈氣聚痛好吐方∶
灸厥陰俞,穴在第四椎,兩邊各相去一寸五分,隨年壯。
治上焦虛寒,短氣不續(xù),語聲不出方。
黃 桂心(各二兩) 五味子 桔梗 干姜 茯苓 甘草 川芎(各三兩) 丹參 杏仁(各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治上焦冷下痢,腹內(nèi)不安,食即注下方。
川連 烏梅肉(各八兩) 桂心(二兩) 干姜 附子 阿膠(各四兩) 櫸皮 川芎 黃柏(各
上九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治上焦閉塞干嘔,嘔而不出,熱少冷多,好吐白沫清涎吞酸方。
濃樸 茯苓 川芎 白術(shù) 元參(各四兩) 桔梗 附子 人參 橘皮(各三兩) 生姜(八兩) 吳茱萸(八合)
上十一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分為五服。
論曰∶中焦如漚(漚者,在胃中如漚也),其氣起于胃中脘,在上焦之后。此受氣者,主化水谷之味,秘糟粕,蒸津液,化為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奉以生身,莫貴乎此,故獨行于經(jīng)隧,名曰營氣。主足陽明,陽明之別號曰豐隆,在外踝上,去踝八寸,別走太陰絡(luò)諸經(jīng)之脈,上下絡(luò)太倉,主腐熟五谷,不吐不下。實則生熱,熱則閉塞不通,上下隔絕。
虛則生寒,寒則腹痛,洞泄便痢霍亂,主脾胃之病。夫血與氣異形而同類,衛(wèi)氣是精,血氣是神,故血與氣異名同類焉。夫脫血者無汗,此是神氣。奪汗者無血,此是精氣,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猶精神之氣隔絕也。若虛則補于胃,實則瀉于脾,調(diào)其中和其源,萬不遺一也。
開關(guān)格通隔絕,治中焦實熱閉塞,上下不通,不吐不下,腹?jié)M膨膨喘急方 川大黃(切,以水一升浸) 黃芩 澤瀉 升麻 芒硝(各三兩) 羚羊角 梔子(各四兩) 元參(八兩) 地黃汁(一升)
上九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下大黃更煮兩沸,去滓,下硝,分三服。
治中焦熱下痢水谷方。
藍(lán)青汁(三升) 川連(八兩) 黃柏(四兩) 烏梅肉 地膚子 地榆 白術(shù)(各二兩) 阿膠(
上八味為末,以藍(lán)青汁和微火煎,丸如杏仁大,飲服三丸,日二。以七月七日合大良,當(dāng)并手丸之。
治中焦寒洞泄下痢,或因霍亂后瀉黃白無度,腹中虛痛方。
黃連 酸石榴皮 地榆 阿膠(各四兩) 黃柏 當(dāng)歸 濃樸 干姜(各三兩)
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阿膠更煎取烊,分三服。
治四肢不可舉動,多汗洞痢方∶
灸大橫隨年壯,穴在挾臍兩邊各二寸五分。
論曰∶下焦如瀆(瀆者如溝,水決泄也),其氣起胃下脘,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
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主足太陽,灌滲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別于清濁,主肝腎之病候也。若實則大小便不通利,氣逆不續(xù),嘔吐不禁,故曰走哺。
若虛則大小便不止,津液氣絕。人飲酒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者何?蓋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滑,故后谷入而先谷出也,所以熱則瀉于肝,寒則補于腎也。
治下焦熱大小便不通方。
柴胡 羚羊角 黃芩 橘皮 澤瀉(各三兩) 香豉(一升別盛) 生地(一升) 芒 硝(一兩) 梔子(四兩) 石膏(六兩)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芒硝,分為三服。
治下焦熱或下痢膿血,煩悶恍惚方。
赤石脂(八兩) 烏梅(二十枚) 梔子(十四枚) 廩米(一升) 白術(shù) 升麻(各三兩) 干姜(二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米,取熟去米下藥,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
治下焦熱盛,氣逆不續(xù),嘔吐不禁,名走哺方。
人參 葳蕤 黃芩 知母 茯苓(各三兩) 生蘆根 梔子仁 白術(shù) 橘皮(各四兩) 石膏(八兩)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下焦熱毒痢,魚腦雜痢赤血,臍下小腹絞痛不可忍,欲痢不出方。
香豉 薤白(各一升) 川連 黃柏 白術(shù) 茜根(各三兩) 梔子 黃芩 地榆(各四兩)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腸中寒熱,赤白泄痢,及腰脊痛,小便不利,婦人帶下方∶
灸小腸俞五十壯。
治下焦虛冷,大小便洞泄不止方。
黃柏 人參 地榆 阿膠(各三兩) 川連(五兩) 茯苓 櫸皮(各四兩) 艾葉(一升)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膠,消盡,分三服。
治下焦虛寒,津液不止,短氣欲絕方。
人參 橘皮 茯苓 烏梅 麥冬 黃耆 干姜 川芎(各三兩) 吳茱萸(三合) 桂心(二兩) 白術(shù) 濃樸(各四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治下焦虛寒損,腹中瘀血,令人喜忘,不欲聞人語,胸中噎塞而短氣方。
茯苓 地黃 當(dāng)歸(各八分) 甘草 干姜 人參(各七分) 黃耆 (六分) 川芎(五分) 桂心(四分) 濃樸(三分) 杏仁(五十枚)
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初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為度,日二,清飲湯下。
治下焦虛寒損,或先見血后便轉(zhuǎn),此為近血,或利不利方。
伏龍肝(五合末) 地黃(五兩,一方用黃柏) 阿膠 牛膝(一作牛蒡根) 甘草 干姜 黃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膠煮消,下發(fā)灰,分為三服。
治下焦虛寒損,或先便轉(zhuǎn)后見血,此為遠(yuǎn)血,或利或不利,好因勞冷而發(fā),宜續(xù)斷止血方∶
續(xù)斷 當(dāng)歸 桂心 蒲黃 阿膠(各一兩) 甘草(二兩) 干姜 地黃(各四兩)
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膠取烊,下蒲黃,分三服。
治三焦虛損,或上下發(fā)泄吐唾血,皆從三焦起,或熱損發(fā),或因酒發(fā)宜此方 當(dāng)歸 干姜 小薊 阿膠 羚羊角 地黃 柏枝皮(各三兩) 芍藥 白術(shù)(各四兩) 蒲黃(五合) 青竹茹(半升) 伏龍肝(一升) 發(fā)灰(雞子大一枚) 黃芩 甘草(各二兩)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膠取烊,次下發(fā)灰,蒲黃,分為三服。
五臟六腑,心腹?jié)M,腰背疼,飲食吐逆,寒熱往來,小便不利,羸瘦少氣,灸三焦俞,隨年壯。腹疾腰痛,膀胱寒 飲注下,灸下極俞,隨年壯。三焦膀胱,腎中熱氣,灸水道,隨年壯,穴在挾屈骨,相去五寸。(屈骨在臍下五寸,屈骨端水道挾兩邊各二寸半)。三焦寒 熱,灸小腸俞,隨年壯。
(論二首 證四條)
論曰∶原霍亂之為病也,皆因飲食,非關(guān)鬼神。夫飽食肫膾,復(fù)餐乳酪;海陸百品,無所不啖;眠臥冷席,多飲寒漿;胃中諸食結(jié)而不消,陰陽二氣,壅而反戾。陽氣欲升,陰氣欲降,陰陽乖隔,變成吐痢。頭痛似破,百節(jié)如解,遍體諸筋,皆為回轉(zhuǎn)。論證雖小而卒病之中最為可畏,雖臨深履危,不足以喻之。養(yǎng)生者,宜達(dá)其旨,庶可免于夭橫矣。
凡霍亂務(wù)在溫和將息,若冷即遍體轉(zhuǎn)筋。凡此病定一日不食為佳,須三日少少粥食,三日以后可恣意食息,七日勿雜食為佳,所以養(yǎng)脾氣也。
大凡霍亂,皆中食膾酪及飽食雜物過度不能自裁,夜臥失覆不善將息所致,以此殞命者眾。人生稟命,以五臟為主。夫五臟者,即是五行。內(nèi)為五行,外為五味。五行五味,更宜扶抑。所以春夏秋冬,逆調(diào)理之,食啖不可過度。凡飲食于五臟相克者,為病相生無他。
經(jīng)曰∶春不食辛,夏不食咸,季夏無食酸,秋無食苦,冬無食甘。此不必全不食,但慎其太甚耳。諺曰,百病從口生,蓋不虛也。四時昏食不得太飽,皆能生病,從夏至秋分,忌食肥濃,然熱月人好冷食,更與肥濃,兼食果菜無節(jié),極遂逐冷眠臥,冷水洗浴,五味更相克賊,雖欲無病不可得也。所以病苦,人自作之,非關(guān)運也。書曰∶非天夭人,人中自絕命,此之謂也。
凡諸霍亂,忌與米飲,胃中得米即吐不止,但與濃樸、葛根飲。若冬瓜葉飲,沾漬咽喉而不可多與。若服湯時隨服吐者,候吐定乃止,診脈絕不通,以桂合葛根為飲,吐下心煩。
內(nèi)熱汗不出,不轉(zhuǎn)筋脈急數(shù)者,可犀角合葛根為飲。吐下不止,發(fā)熱心煩欲飲水,可少飲米粉汁為佳。若不止,可與葛根、薺 飲服之。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師曰∶嘔吐而利,此謂霍亂。
問曰∶病者發(fā)熱頭痛,身體疼,惡寒而復(fù)吐利,當(dāng)屬何病?師曰∶當(dāng)為霍亂;魜y吐利止而復(fù)發(fā)熱也。傷寒,其脈微澀,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jīng)上轉(zhuǎn)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魜y吐多者,必轉(zhuǎn)筋不渴,即臍上筑;魜y而臍上筑者,為腎氣動,當(dāng)先治其筑,治中湯主之,去術(shù)加桂心。去術(shù)者,以術(shù)壅故也。加桂者,恐作奔豚也;魜y而臍上筑吐多者,及下多者,霍亂而驚,霍亂而渴,霍亂而腹中痛,嘔而吐利。嘔而利欲得水者,皆用治中湯主之。
治霍亂吐下脹滿,食不消化,心腹痛方。
人參 干姜 白術(shù) 甘草(各三兩)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頓服三劑。遠(yuǎn)行防霍亂,依前作丸 如梧子大,服三十丸。如作散,服方寸匕。酒服亦得。若轉(zhuǎn)筋者,加石膏三兩。(仲景云∶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shù)加桂心四兩。吐多者,去術(shù)加生姜三兩。下多者,復(fù)用術(shù)。悸者加茯苓三兩?视盟撸有g(shù)合前共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合前共四兩半。若寒者,加干姜合前成四兩半。腹?jié)M者,去術(shù)加附子一枚,服湯后一食頃,服熱粥一升,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也)。
治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dāng)消息和解,其外以此湯小和之(見十一卷篇中。)
治多寒,手足厥冷,脈細(xì)欲絕方。
生姜(五兩) 當(dāng)歸 芍藥 細(xì)辛 桂心(各三兩) 甘草 通草(各二兩) 吳茱萸(二升)大
上九味 咀,以水六升,酒六升合煮,取五升,分五服。舊方用棗三十枚,今以霍亂病法多痞,故除之,如退棗入葛根二兩佳;魜y,四逆加半夏一合,附子小者一枚。若惡寒乃與大附子。
治吐下而汗出,小便復(fù)利,或下利清谷,里寒外熱,脈微欲絕,或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方。
甘草(一兩)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溫分再服。強者可與大附子一枚,干姜至三兩。(《廣濟方》云∶若吐后吸吸少氣及下而腹?jié)M者,加人參一兩。)
治吐利已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方。
大附子(一枚) 甘草(一兩半) 干姜(三兩,強者四兩)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二服,脈出即愈。若面色赤者,加蔥白九莖。
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逆,加生姜三兩。咽痛,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皆與方相應(yīng),乃服之。(仲景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治霍亂轉(zhuǎn)筋肉冷汗出嘔 者方。
附子(一枚) 人參 干姜 甘草(各三兩)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霍亂吐利,已服理中、四順等湯,熱不解者方。
竹葉(一撮) 小麥(一升) 生姜(十累) 甘草 人參 附子 芍藥(各一兩) 橘皮 桂心 當(dāng)歸(各二兩) 白術(shù)(三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半,先煮竹葉、小麥,取八升,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上氣者加吳茱萸半升即瘥。理中、四順等皆大熱,若有熱,宜此湯(《古今錄驗》無芍藥)。
治婦人霍亂,嘔逆吐涎沫,醫(y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dāng)先治其涎沫,可服小青龍湯。涎沫止,次治其痞可與此方。
甘草(四兩) 干姜 黃芩(各三兩) 黃連(一兩) 半夏(半斤)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六服。
治霍亂嘔吐方(見九卷傷寒上)。
治霍亂四逆,吐少嘔多者方。
中附子(一枚) 粳米 半夏(各半升) 干姜(仲景方無) 甘草(各一兩) 大棗(十枚)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米熟,去滓分三服。
治老年羸劣,冷氣惡心,食飲不化,心腹虛滿,拘急短氣,霍亂嘔逆,四肢厥冷,心煩氣悶流汗,扶老方。
麥門冬 干姜(各六兩) 人參 白術(shù) 甘草(各五兩) 附子 茯苓(各三兩)
上七味治下篩,以白湯三合服方寸匕。常服將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
治毒冷霍亂吐利,煩嘔,轉(zhuǎn)筋肉冷汗出,手足指皆腫,喘息垂死,絕語音不出,百方不效,脈不通者,服此湯取瘥乃止。隨吐續(xù)服勿止,并灸之方。
人參 附子 濃樸 茯苓 甘草 橘皮 當(dāng)歸 葛根 干姜 桂心(各二兩)
上十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霍亂蠱毒,宿食不消,積冷心腹,煩滿鬼氣方∶
用極咸鹽湯三升,熱飲一升,刺口令吐宿食使盡。不吐更服,吐訖復(fù)飲,三吐乃住靜止,此法大勝諸治,俗人以為田舍淺近之法,鄙而不用,守死而已,凡有此證即須先用之。
治霍亂方∶
扁豆 香薷(各一升)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服。單用亦得。
治霍亂洞下不止者方∶
艾一把,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良。
又方 香 一把,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青木香亦佳。
治霍亂吐下腹痛方∶
桃葉煎汁,服一升立止,冬用皮。
治霍亂引飲輒干嘔方∶
生姜五兩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二服,高良姜亦佳。
治霍亂人將遠(yuǎn)行預(yù)備方。
杜若 藿香 白術(shù) 橘皮 吳茱萸 干姜 人參 濃樸 木香 雞舌香 瞿麥 桂心薄荷 女萎 茴香
上十五味等分為末,蜜丸如梧子,酒下二十丸。
治霍亂永不發(fā)丸方∶
虎掌 薇銜(各二兩) 枳實 附子 人參 檳榔 干姜(各三兩) 濃樸(六兩) 白術(shù) (五兩) 皂莢(三寸)
上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二十丸,日三。武德中有德行尼名凈明,患此已久,或一月一發(fā),或一月再發(fā),發(fā)即至死,時在朝太醫(yī)蔣許甘巢之徒亦不能識,余以霍亂治之,處凡先服石藥人,因霍亂吐下服諸熱藥吐下得止,因即變虛,心煩,手足熱,口干燥欲得水,嘔逆迷悶,脈急數(shù)者,及時行熱病后,毒未盡,因霍亂吐下仍發(fā)熱,心胸欲裂者,以此解之方∶
薺 人參 濃樸 知母 栝蔞根 茯苓 犀角 藍(lán)子 枳實 桔梗 橘皮 葛根 黃芩 甘草(各一兩)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中熱霍亂暴利,心煩脈數(shù),欲得冷水者方∶
新汲井水,頓服一升立愈。先患胃口冷者,勿服之。
治霍亂醫(yī)所不治秘方∶
以童女月經(jīng)衣合血燒末,酒服方寸匕,百方不瘥者用之。
治霍亂轉(zhuǎn)筋方∶
用蓼一把去兩頭,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一作梨葉)。
又方 燒舊木梳灰為末,酒服一枚。小者永瘥。
又方 車轂中脂,涂足心下,瘥。
治霍亂轉(zhuǎn)筋入腹無奈何者方∶
作極咸鹽湯,于槽中暖漬之。
又方 以醋煮青布拓之,冷即易。
治轉(zhuǎn)筋不止者方∶
男子則以手挽其陰牽之。女子則挽其乳近左右邊。
論曰∶凡霍亂,灸之或雖未能立瘥,終無死憂,不可逆灸;虻雀雇椿蛳认峦潞,當(dāng)隨病狀灸之。若先心痛及先吐者,灸巨闕七壯,在心下一寸。不效,更灸如前數(shù)。若先腹痛者,灸太倉二七壯,穴在心厭下四寸,臍上一夫,不止,更灸如前數(shù)。若吐下不禁,兩手陰陽脈俱疾數(shù)者,灸心蔽骨下三寸,又臍下三寸,各六七十壯。若干嘔者,灸間使各七壯,在手腕后三寸,兩止,更灸如前數(shù)。若手足逆冷,灸三陰交各七壯,在足內(nèi)踝直上三寸,廉骨際,末瘥,更灸如前數(shù)。若先下利者,灸谷門二七壯,在臍旁二寸,男左女右,一名大腸募。不瘥,更灸如前數(shù)。若下不止者,灸大都七壯,足大趾本節(jié)后內(nèi)側(cè)白肉際。若泄利所傷,煩欲死者,灸慈宮二十七壯,在橫骨兩邊各二寸半,橫骨在臍下,橫門骨是,轉(zhuǎn)筋在兩臂及胸中者,灸手掌白肉際七壯,又灸膻中、中府、巨闕、胃脘、尺澤,并治筋拘頭及足皆愈。走哺轉(zhuǎn)筋,灸踵踝白肉際各三七壯。又灸小腹下橫骨中央,隨年壯。
轉(zhuǎn)筋四厥,灸兩乳根黑白際各一壯。轉(zhuǎn)筋,灸涌泉六七壯,在足心下當(dāng)□趾大筋上。
又大手足,灸臍上一寸十四壯,自不動,勿復(fù)持之。又灸股里大筋,去陰一寸;魜y轉(zhuǎn)筋,令病人合面正臥,伸兩手著身,以繩橫量兩肘尖,頭依繩下,挾脊骨兩邊相去各一寸半,灸一百壯,無不瘥此華佗法;魜y已死有暖氣者,灸承筋七壯。起死人,取繩量圍足從趾至跟,捻取等折一半以度,令一頭至跟踏地處,引 上至度,頭即是穴。又以鹽納臍中,灸二七壯。
(論一首 方三十首)
論曰∶彭祖云∶使人力壯不老,房室不勞損氣力,顏色不衰者,莫過麋角。其法刮為末十兩,用生附子一枚合之,酒服方寸匕,日三,大良。亦可熬令微黃,單服之,亦令人不老。然
治虛勞百病,除陰痿精清力不足,大小便不利如淋狀,腦門受寒氣結(jié)在關(guān)元,強行陰陽,精少余瀝,腰脊痛,四肢重,咽干口燥,食無常味,乏氣力,遠(yuǎn)視□□驚悸不安,五臟虛勞,上氣喘悶方。
琥珀(一兩,研) 蕪菁子 胡麻子 車前子 蛇床子 菟絲子 枸杞子 子 麥門 冬(各一升) 橘皮 肉蓯蓉 松脂 牡蠣(各四兩) 松子 柏子 荏子(各三兩) 桂心 石韋 石斛 滑石 茯苓 川芎 人參 杜蘅 續(xù)斷 遠(yuǎn)志 當(dāng)歸 牛膝 牡丹(各三兩) 通草(三兩半)
上三十味各治下篩,合搗二千杵,盛以葦囊先食,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用牛羊乳汁煎令熟,常服令人強性輕身,益氣消谷,能食,耐寒暑,百病除愈。雖御十女不勞損,令精實如膏,服后七十日可得行房,久服老而更少,發(fā)白反黑,齒落重生。
主輕身益氣強骨,補髓不足,能使陰氣強盛方。
肉蓯蓉 五味子 遠(yuǎn)志 甘草(各一升) 生地黃(三十斤取汁) 楮實子 慎火草 干漆(各
上八味以地黃汁浸一宿,出曝干復(fù)浸,令汁盡為散,空腹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力倍常,雖御十女無損。
有房室人常服勿絕方。
蛇床子 菟絲子 五味子 遠(yuǎn)志 防風(fēng) 巴戟 杜仲 蓯蓉等分
上八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無室勿服。
治五勞七傷,陰痿不起衰損者方。
天雄 五味子 遠(yuǎn)志(各一兩) 蓯蓉(二兩半) 蛇床子 菟絲子(各六兩)
上六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常服勿止。
治陰下濕癢生瘡,失精陰痿方∶
牡蒙 菟絲子 蛇床子 蓯蓉 柏子仁(各二兩)
上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以知為度。
治陰痿精薄而冷方∶
蓯蓉 鐘乳 蛇床子 遠(yuǎn)志 續(xù)斷 薯蕷 鹿茸(各三兩)
上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欲多房室,倍蛇床,欲堅倍遠(yuǎn)志。欲大倍鹿茸。欲多精倍鐘乳。
治五勞七傷,庶事衰惡方∶
巴戟天 蛇床子 天雄 薯蕷(各三分) 雄蠶蛾(十枚) 五味子 石斛 蓯蓉(各三分) 菟
上十一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極益房勞補虛損方。
石硫黃 白石英 鹿茸 遠(yuǎn)志 蛇床子 五味子 天雄 僵蠶 白馬莖 菟絲子 女萎(各等分)
上十一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無房勿服。
又方 蘿摩(六兩) 五味子 酸棗仁 柏子仁 干地黃 枸杞根皮(各三兩)
上六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車前子莖葉根治下篩,服方寸匕。強陰益精。
常餌補方∶
枸杞子(一斤) 天雄(三兩) 蓯蓉 石斛 干姜 菟絲子 遠(yuǎn)志 續(xù)斷(各五兩) 干地黃(
上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服,食無所忌,服藥十日,候莖頭紫色乃可行房。
治男子陰氣衰,腰背痛,苦寒莖消少精,小便余瀝出失精,囊下濕癢、虛乏,服此令人充實肌膚肥悅方∶
巴戟天 菟絲子 杜仲 桑螵蛸 石斛(各等分)
上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一,常服佳。
又方 薯蕷 巴戟天 山茱萸 丹參 人參(各五分) 蛇床子 五味子(各四分) 天雄 細(xì)辛(各三分) 桂心(二分) 干地黃(七分)
上十一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夜一。
又方 五味子 蛇床子(各二兩) 續(xù)斷 牛膝(各三兩) 車前子 蓯蓉(各四兩)
上六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
益氣補虛,治男子羸瘦短氣,五臟痿損、腰痛不能房室方∶
杜仲 蛇床子 五味子 干地黃(各六分) 蓯蓉 遠(yuǎn)志(各八分) 木防己 巴戟(各七 分) 菟
上九味治下篩,食前酒服方寸匕,日三,常服不絕佳。
補虛益陽,治陽氣不足,陰囊濕癢,尿有余瀝,漏泄虛損,云為不起方∶
蓯蓉 續(xù)斷 蛇床子(各八分) 天雄 薯蕷 五味子(各七分) 遠(yuǎn)志(六分) 干地黃巴戟天(各五分)
上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凡病皆由醉飽后或疲極之后而合陰陽,致成此病也
治空房獨怒,見敵不興,口干汗出失精,囊下濕癢,尿有余瀝,卵偏大引疼,膝冷脛酸,目中□□,小腹急,腰脊強,男子百病方。
白馬莖 石韋 天雄 遠(yuǎn)志 赤石脂 蛇床子 菖蒲 薯蕷 杜仲 栝蔞根 蓯蓉 石斛
上十八味為末,白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四丸,日二服,漸加至二十丸,七日知,一月日百病愈。
治陰痿方∶
雄雞肝(一具) 鯉魚膽(四枚)
上二味陰干為末,雀卵和丸如小豆大,吞一丸。
又方 菟絲子(一升) 雄雞肝(二具)
上二味為末,雀卵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一丸,日三。
又方 干漆 白術(shù) 甘草 菟絲子 蓯蓉 牛膝 巴戟天 五味子 桂心(各三兩) 石南 石龍芮(各一兩) 干地黃(四兩)
上十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三。
又方 用蜂房灰夜臥敷之。
又方醫(yī)學(xué)招聘網(wǎng) 用原蠶蛾末連者一升,去頭足毛羽,陰干為末,蜜丸如梧子,每服一丸,夜臥鹽 湯下之。
又方 磁石五斤研,清酒三斗漬二七日,每服三合,日三夜一。
又方 常服天門冬亦佳。
又方 五味子一升新好者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加至三匕,無所慎,忌食豬魚大蒜大醋。盡一劑即得力,百日以上可見功效。服藥常令相續(xù)不絕,四時勿廢,功能自知。
又方 菟絲子 蛇床子 五味子(各等分)
上三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三丸,日三。
又方 蛇床子 菟絲子 杜仲 蓯蓉 五味子(各等分)
上五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十四丸,日二夜一。
又方 蛇床子(末三兩) 菟絲(汁二合)
上二味相和涂上,日五遍。又方 蛇床子 蓯蓉 遠(yuǎn)志(各三分) 附子(一分)
上四味為末,以唾和丸如梧子大,實莖頭內(nèi)玉泉中。
又方 蛇床子(三分) 天雄 遠(yuǎn)志(各二分) 桂心(一分) 無食子(一枚)
上五味為末。唾丸如梧子,涂莖頭內(nèi)玉泉中,稍時遍體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