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paralysis agitans |
拚音 | ZHENCHANMABI |
別名 | 帕金森綜合征,中醫(yī):振掉、顫振,顫證,老年顫證,震顫,顫癥,顫振,顫病,腦風,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腦部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臨床對一組以肌肉僵直、靜止性震顫、動作減少及姿勢障礙為主征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稱作震顫麻痹。根據病因通常將其分為以下三類:原因不明的進行性腦變性,稱特發(fā)性震顫麻痹(IPA,帕金森病);病因明確由感染、中毒、血管病變等引起的,稱繼發(fā)性震顫麻痹(帕金森綜合征);震顫麻痹作為某些獨立疾。ňC合征)的部分征候者稱帕金森疊加綜合征,其主要疾病大都歸屬于多系統(tǒng)變性范疇。 |
中醫(yī)釋名 | 本病是震顫又名顫癥、顫振。震顫是指手足顫動,或頭部搖晃不能自主的癥狀。以頭部不自主細微搖動,口眼抽動,手足顫抖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風病類疾病。 |
西醫(yī)病因 | 本病的確切病因雖未完全闡明,但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1.遺傳學說:IPA屬多基因遺傳,但與具體環(huán)境因素關系不明。 2.自由基學說:自由基是指機體內各種分子最外側電子軌道的不配偶電子R(原子團)與特定的H+結合構成的RH。自由基很容易與體內多種物質發(fā)生反應,產生過氧化基變化,而失去原物質的功能,成為對機體有害的物質。本病患者由于黑質紋狀體多巴胺(DA)神經細胞消失、減少,殘存的細胞對DA合成代償性增加,在單氨基酸B(MAO一B)作用下,DA的代謝速率比正常人增高數(shù)倍,而同時產生大量的苯、醌、6-羥多巴和自由基等毒性物質。 在正常人黑質內的含鐵量較其他腦組織為高,而IPA患者的黑質內含鐵更高。游離鐵在黑質中通過Fenton和Haber一Weiss類反應產生強毒性作用的羥自由基(OH),后者生存期雖短,但對黑質細胞損害很大,它直接影響線粒體功能,使原已有缺隔的線粒體能量代謝障礙進一步加重,促進DA神經細胞更快死亡。 3.線粒體中毒學說:甲苯四氫基吡啶(MPTP)是一種外源性毒性物質,進入腦內后,主要由MAO-B氧化為具有較強神經毒性作用的1-甲基個苯基吡啶(MPP+),后者通過DA攝取途徑選擇性攝入黑質,和神經色素(neuromelanin)結合或進入線粒體,與結構相似的線粒體呼吸酶的輔酶菸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競爭地和呼吸酶相結合,而抑制線粒體內電子傳導系統(tǒng)的復合體Ⅰ(NADHCoQ1還原酶)及α一酮戊二酸脫氫酶復合體的活動,使ATP合成減少,引起能量危象,導致DA神經細胞死亡。 |
中醫(yī)病因 | 本病病因繁多,病機復雜,根據近20年來的研究,多數(shù)認為震顫麻痹乃系肝腎不足,氣血兩虛,肝風內動,兼有氣滯血瘀;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緣由肝腎陰虧,陰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虛風內動所致。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好發(fā)于50-60歲。男性多于女性。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特發(fā)性震顫麻痹屬主要神經變性疾病之一,患病率約150/10萬。 |
發(fā)病機理 | 當前,現(xiàn)代醫(yī)學對IPA的發(fā)病機制認為,在人群中存在著缺乏具有細胞色素酶特性的血紅素酶-450 Ⅱ型6 族(P一450Ⅱ D6)單氧化酶系統(tǒng)的機體,稱為代謝貧乏者(PM),當MPTP類脂溶性神經毒性物質進入機體后,PM 者對神經毒物缺乏代謝功能,后者被選擇性地攝入黑質DA能神經細胞,聚積在DA神經細胞內經主動運輸進入線粒體,選擇性阻礙線粒體內電子傳遞系統(tǒng)的復合體Ⅰ活性,引起氧化的磷酸化酶系崩潰,ATP衰竭以致DA神經細胞變性、壞死;細胞的壞死又更促使自由基的生成,并進一步導致黑質-紋狀體神經元變性、消失,造成紋狀體內DA含量不足和DA-乙酰膽堿二種神經遞質失衡,出現(xiàn)IPA 臨床表現(xiàn)。 |
中醫(yī)病機 | 綜觀震顫麻痹的肢體震顫、肌肉僵直和關節(jié)拘攣三大主征,應屬中醫(yī)的風病范疇,而其病變部位卻在肝腎兩臟,其發(fā)病機制有: 1.高年肝腎兩虛: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肝腎兩臟由生長發(fā)育進入衰退時期,復因攝生不慎,或疾病所傷,肝腎精血衰少,經脈空虛,筋脈失養(yǎng)。精血為陰,陰虛則虛風內動,發(fā)為肢體震顫。 2.顫證久患,精血內奪血為氣母,血虛日久,氣隨血脫,而致氣血兩虧。亦可因飲食失節(jié),勞倦過度,憂思內傷,而致心脾兩傷,脾傷則運化失利,營血無以滋生;心傷則心血暗耗,最終亦導致氣血兩虧,經脈空虛,筋肉失養(yǎng),發(fā)為肢體震顫瞤動。 3.顫證住久不愈,氣血虛竭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滯,脈絡瘀阻,營衛(wèi)不行,皮肉筋脈關節(jié)失濡,故皮膚板緊、肌肉僵直、關節(jié)攣縮、屈伸不利。 當然,隨著震顫麻痹病理變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在氣滯血瘀的基礎上,又可發(fā)生痰濕內生。因為人體津液的輸布是通過經脈的通道來完成的、而今經脈瘀阻,津液不能輸布,就聚津為濕為痰,而痰濕反過來又能阻礙經脈循行,故有些文獻中又有風痰阻絡等學說。痰濕郁久,又能化熱,故更有瘀熱風動等論述。但本文所立三型乃臨床常見的證候類型。亦是震顫麻痹的最基本病理證型。 多因肝腎精血虧少,氣陰不足,筋脈失養(yǎng),虛風內動,或因風痰阻絡等所致。常見疾病有顫病、腦萎、氣厥等腦系疾病。 顫病指因感邪、中毒、電擊等損傷腦神,或因痰濁、瘀血阻痹腦絡,經氣不利,或年老精血虧虛,腦失所養(yǎng),虛風內動而成。 |
病理 | IPA的主要病理變化是黑質和藍斑內含色素的神經細胞變性、空泡形成、脫失;細胞漿內出現(xiàn)嗜酸性的玻璃樣同心形包涵體,稱路易(Lewy)體。這種類似變化還可見于迷走神經背核、腦干的中線核、丘腦下部等處,蒼白球、殼核較輕。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1)肝腎兩虧,虛風內動: 證候:中老年出現(xiàn)頭及四肢顫動,筋脈拘緊;腰膝酸軟,或肢體麻木,動作遲緩,常伴有頭暈目眩、耳鳴、失眠多夢、健忘,或兼有精神呆滯。舌瘦、舌質紅、苔少,脈沉細弦。 證候分析:腎為生長發(fā)育之本,人到中年之后,精少腎臟衰。精能化血,是肝血的源泉,腎精不足,肝血衰少,血不養(yǎng)筋,而致筋脈拘緊,腰膝酸軟,或肢體麻木;腎陰(精)不足,水不涵木,虛風內動,故頭及四肢顫動。腦為髓海,髓乃精生,腎精不足,髓海不滿,故頭暈目眩耳鳴、健忘;腎陰(精)不足,不能上濟心火,而致心火獨旺,火擾心神,故失眠多夢;腦為元神之府,今腦髓空虛,元神失養(yǎng),故精神呆滯。脈細為精虧血少之象,脈弦為虛風內動之候。舌瘦暗紅苔少者,皆精血不足,舌體失養(yǎng),津不上呈之故。(2)氣血兩虧,虛風內動。 證候:肢體震顫且伴有面色無華。精神倦怠,四肢乏力,頭暈目眩,少氣不足、自汗。舌淡胖,脈虛細。 證候分析:顫證日久,精血內奪,血為氣母,血虛日久,氣隨血脫而致氣血兩虧;或因飲食失節(jié),勞倦憂思,而致心脾兩傷,導致氣血兩虧。面色無華,頭暈目眩是中氣不足,清陽不升,血不上榮所致;倦怠無力,少氣不足,自汗皆是氣虛之征:舌淡脈細為血虛,舌胖脈虛為氣虛。 (3)氣滯血瘀,虛風內動: 證候:顫證日益加重,并出現(xiàn)面部四肢肌肉僵直,面無表情,關節(jié)攣縮疼痛,屈伸不利,活動受限;甚則吞咽困難,流涎,四肢厥冷,皮色青蒼,或有瘀斑。舌體顫動色暗,苔白膩,脈細澀。 證候分析:顫證日久,精氣血虛竭,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滯,脈絡瘀血形成,繼則脈絡閉塞,營血不行,皮肉筋脈關節(jié)失養(yǎng),故皮膚板緊、肌肉僵直、關節(jié)攣縮屈伸不利。瘀血阻體表浮絡則皮膚出現(xiàn)青紫瘀斑;四肢經脈瘀阻,營衛(wèi)不通,氣血不能達于四末,故四肢厥冷?谥辛飨颜,因脾氣虛弱而不能固攝;吞咽困難者,因脾胃虛極,胃氣失降,舌顫色暗者,心脾氣虛瘀血阻絡;精虧血少則脈細,瘀血阻絡則脈澀。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之一、1984年全國錐體外系疾病討論會(于上海)制訂 一、原發(fā)性帕金森病診斷原發(fā)性帕金森病主要依靠臨床觀察,要考慮以下凡點: (一) 至少要具備四個典型癥狀和體征(靜止性震顫、少動、僵直和位置性反射障礙)中的兩個; (二) 是否存在不支持診斷原發(fā)性帕金森病的不典型癥狀和體征,如錐體束征、失用性步態(tài)障礙、小腦癥狀、意向性震顫、凝視麻痹、嚴重的植物神經功能障礙、明顯的癡呆伴有輕度錐體外系癥 (三)腦脊液中高香草酸減少,對確診早期帕金森病和特發(fā)性震顫、藥物性帕金森綜合征與帕金森病的鑒別是有幫助的。一般而言特發(fā)性震顫有時與早期原發(fā)性帕金森病很難鑒別,特發(fā)性震顫表現(xiàn)為手和頭部位置性和動作性震顫而無少動的肌張力增高。 二、繼發(fā)性帕金森綜合征 (一)藥物性帕金森綜合征:藥物性帕金森綜合征與原發(fā)性帕金森病在臨床上很難區(qū)別,重要的是依靠病史上有無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病史。另外,藥物性帕金森綜合征的病狀兩側對稱。有時雖可伴有多動癥,但往往先于一側肢體出現(xiàn)。如臨床鑒別有困難,可暫停用精神病藥物。如為藥物性,一般數(shù)周至6個月后帕金森綜合征癥狀即可消失。 (二)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該征的特點為多無震顫,常伴有局灶性神經系統(tǒng)體征(如錐體束征、假性延腦麻痹、情緒不穩(wěn)等),病程多呈階梯樣進展,左旋多巴制劑治療一般有效。 三、癥狀性帕金森綜合征(異質性系統(tǒng)變性) (一)進行性核上性麻痹:有時與帕金森病很難鑒別。進行性核上性麻痹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動作減少,頸部強直,并稍后仰,及假性延腦麻痹和向上凝視麻痹。 (二)橄欖橋腦小腦萎縮:原發(fā)性帕金森病應與本病進行鑒別。橄欖橋小腦變性臨床也可表現(xiàn)為少動、強直,甚至靜止性震顫,但多同時有共濟失調等小腦癥狀。CT檢查亦可見特征性的改變,血谷氨酸脫氫酶活力減低。 (三)紋狀體黑質變性:本病與原發(fā)性帕金森病很相似,臨床上很難鑒別,主要依靠病理診斷。若臨床左旋多巴治療無效時,應考慮紋狀體黑質變性可能。 (四)Shy-Drager位置性低血壓綜合征:Shy-Drager位置性低血壓綜合征的臨床表現(xiàn)為位置性低血壓、大小便失禁、無汗、肢體遠端小肌肉萎縮等,有時也可伴有帕金森綜合征。若臨床發(fā)現(xiàn)患者有帕金森綜合征和輕度神經系統(tǒng)障礙癥狀,就需與原發(fā)性帕金森病鑒別。 (五)癡呆:癡呆伴有帕金森綜合征不罕見。 1. Alzheimer。和砥贏lzheimer病除癡呆外,尚有椎體外系癥狀如少動、強直和口面多動。另外,由于帕金森病甚至早期也可伴有癡呆,因此需依靠隨訪時對兩者進行鑒別。 2. 正常顱壓腦積水:本病表現(xiàn)為步態(tài)障礙、尿失禁和癡呆,有時也可以出現(xiàn)帕金森病的癥狀,如少動、強直和靜止性震顫等。CT檢查時鑒別有幫助。放射性核素腦池造影對診斷正常顱壓腦積水也有重要意義。 之二、國外標準(龜山,1980年) 1. 中年以后發(fā)病,起病緩慢,進行性。 2.震顫4~6C/S,似搓丸樣,靜止時出現(xiàn),運動時消失,從一側開始。 3.失運動能:動作緩慢,活動減少,假面具容貌。 4.肌僵直:近端明顯,似鉛管樣僵直,可以誘發(fā)試驗證明。 5.自主神經癥狀(體征),姿勢反射障礙、便秘,皮脂溢出增多,出汗異常,血壓降低,傾屈現(xiàn)象。 6.左旋多巴有效。 7.除外其他疾病。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1.起病年齡中年以后緩慢起病,且緩慢進行性經過。 2.4~6Hz 節(jié)律性靜止性震顫從一側開始,漸延及對側。 3.運動能力減退動作緩慢、活動減少,常有假面具臉、慌張步態(tài)等。 4.肌僵直肢體有鉛管樣或齒輪樣肌張力增高,近端明顯。 5.左旋多巴有顯效。 6.除外其它帕金森綜合征。 臨床對以震顫為主癥的病種尚未確定時;可以震顫待查作為初步診斷,并進行辨證論治。辨病思路: 1.指手足顫動,或頭部搖晃不能自主,可與痙病類疾病的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張的表現(xiàn)相鑒別。 2.根據病史、病情等進行診斷思考,如: (1)長期久病,或溫病后期出現(xiàn)震顫,為氣血虧虛或兼動風癥狀,多為顫病。 (2)年老體弱震顫,常見于腦萎、腦絡痹。 (3)突然昏仆,而后出現(xiàn)震顫,檢查無特殊改變者,多為氣厥。 (4)由于煤氣中毒、電擊傷、錳中毒、抗精神病藥物等引起者,有明確的病因可查。 3.腦電圖、肌電圖、腦脊液實驗室檢查、血清生化檢測等,有助于明確診斷。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一)靜止性震顫 震顫的特征是在安靜狀態(tài)下出現(xiàn),早期患者在強烈的意志控制下可短暫抑制,但不久反出現(xiàn)加重傾向;而高速的意向動作或負重往往使震顫暫時減弱或中斷;睡眠或麻醉狀態(tài)下震顫完全消失;情緒緊張、激動時?杉又亍R话銥楣(jié)律性4~7次/秒稍粗大的震顫,首先侵犯一側肢干的遠端,上肢較下肢多見,進展的順序是,一側肢干延及同側上、下肢,再累及對側上、下肢,例如,右側手部開始,漸擴展至前臂、上臂,繼之累及右側下肢,繼而先后擴展到左側上肢以及下肢,呈N型或H型進展,而頭面部較少、較晚累及。大多數(shù)患者以手指、手腕及前臂的震顫最明顯,故常呈現(xiàn)似搓丸狀、打鼓狀運動。 (二)肌僵直 主要表現(xiàn)為鉛管樣肌張力增高,即在四肢關節(jié)作被動屈伸或旋轉運動時,無論屈、伸或旋前后過程中均感均勻的阻力。若震顫同時存在,則使阻力發(fā)生節(jié)律性頓挫現(xiàn)象,宛如搖動齒輪般的感覺,稱齒輪樣肌張力增高,兩者統(tǒng)稱為肌僵直。通常于頸項部及腕部出現(xiàn)較早,部分患者腕、手指關節(jié)僵直顯著,使手掌關節(jié)屈面和手指內收、形成握書卷樣姿勢。 (三)運動減少 一般認為自發(fā)運動減少,主要是由于肌僵直和精神活動減低所致,也與肌力減低、易疲勞、運動預測程度障礙等多種因素有關。早期往往出現(xiàn)手指的精細動作變慢,運動范圍變窄,握拳、松拳和手腕旋外、旋內等動作變得笨拙、不協(xié)調,漸進展以致挾菜、穿衣、洗臉等日常生活自理不便或發(fā)生困難。運動減少使臉部無表情,構成假面具臉(面容);寫字時下筆快而字跡小,稱小字癥。 (四)姿勢及運動障礙 本病患者常呈頭向前傾軀干屈曲姿勢,似貓背樣。步行時,雙上肢自然擺動消失,足跨步較小,有時越走越快,不能立即停步,稱慌張步態(tài);部分患者在起步時或轉彎時,足底似乎被地面粘住,不易跨步或雙足交替轉移重心,似原地踏步狀,稱凍結足,對起步困難者若在其足前置一棍棒等障礙物,患者反能順利跨步而過,稱矛盾性運動。 (五)其它 本病患者常有面部出汗過多,皮脂溢出,四肢末端厥冷,網狀青斑,下肢浮腫,便秘,流涎,排尿不暢,吞咽與發(fā)育障礙等各種植物神經癥狀。震顫麻痹多伴有抑郁傾向、焦慮,可能與藍斑和中縫核神經細胞消失有關。 震顫: 1.起病徐緩,逐漸加重。 2.主要癥狀為靜止性震顫,肌張力增高,運動減少等。其靜止性震顫不僅可見于上肢,表現(xiàn)如“搓丸樣”動作,亦可發(fā)于下肢、口唇、舌、面及頭部等,震顫不能自主,靜止時明顯,隨意運動時減輕或消失,激動、疲勞、焦慮時加重,睡眠時消失。肌張力增高以屈肌明顯,出現(xiàn)鉛管樣或鋸齒樣強直,頭部前傾,軀干俯屈,時、腕、膝關節(jié)屈曲、手指內收,上肢不能做精細動作,行走起步困難,起步后呈“慌張步態(tài)”。運動減少表現(xiàn)為一切隨意活動減慢、減少、運動幅度減小,書寫困難、“寫字過小癥”,面肌運動減少、缺乏表情,形成“面具臉”,咀嚼、吞咽、語言障礙和流涎等。 3.智力和情感反應正常,腱反射正常,一般無感覺障礙、肌肉萎縮和病理反射。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IPA患者的腦脊液中,DA代謝產物高香草酸(HVA)含量與5-羥色胺(5一HT)代謝產物5一羥吲哚乙酸(5一HIAA)含量降低。24小時尿測定,DA及其代謝產物HVA的排泄量亦降低。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1.血管性震顫麻痹基底節(jié)、腦干等部位多發(fā)性腔隙梗塞或腦梗塞可出現(xiàn)繼發(fā)性震顫麻痹臨床表現(xiàn),CT或MRI證實多發(fā)性腔隙梗塞灶可資區(qū)別。 2.許-吉(Shy一Drager)綜合征此綜合征除類似震顫麻痹表現(xiàn)外,尚具有直立性低血壓、排尿障礙、無汗及陽萎等植物神經系統(tǒng)癥狀、體征,不難區(qū)別。 3.藥源性震顫麻痹綜合征此綜合征具有:①有使用酚噻嗪類或丁酰苯類抗精神藥;或氟桂嗪、腦益嗪等鈣離子拮抗劑等藥物史;②一般在持續(xù)服上述藥后數(shù)周至10余個月后出現(xiàn)震顫麻痹綜合征表現(xiàn);③停藥后數(shù)周至數(shù)月,癥狀減輕或消失。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1.腦萎:腦萎雖可致顫病,但以智能減退、人格障礙、失語、失用、癡呆等癥狀為主,CT檢查有腦萎縮。 2.腦絡痹:以頭暈、頭痛、情緒和性格改變等為主癥,可發(fā)展演變?yōu)槟X萎。 3.癡呆:以癡傻愚笨等智能減退為主要表現(xiàn),無特征性的手足震顫、肌肉強直、 “慌張步態(tài)”、肘、腕、膝關節(jié)屈曲,手指內收等癥。 |
療效評定標準 | 1. 基本痊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生活自理并能從事一般活動。 2. 顯效:癥狀、體征恢復較好。 3. 好轉: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 4. 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改善。 |
預后 | IPA病程呈緩慢進行性加重,常用抗震顫麻痹藥及立體定向手術治療均不能阻止腦變性進展,因此,合理用藥大多能獲得較長期的臨床緩解。晚期患者往往自理生活困難,長期輪椅生活或臥床不起。IPA極少死于疾病本身,大多死于肺炎等繼發(fā)感染等并發(fā)癥。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1.西藥治療原則 (1)各種抗震顫麻痹藥均應以小劑量開始,一邊緩慢遞增,一邊密切注意癥狀改善程度和有無副反應,通常將劑量調整至癥狀改善約80%而又無副反應為度。反之,盲目加量企求癥狀完全緩解,反易招致早期出現(xiàn)各種麻煩的副反應。 (2)左旋多巴與左旋多巴脫羧酶抑制劑長期治療,常出現(xiàn)難以控制的左旋多巴長期治療副反應綜合征。因此,宜首先選用中醫(yī)中藥或弱效抗震顫麻痹藥,當無效或癥狀加重時方改用或并用高效抗震顫麻痹藥,以增長維持緩解時間。 (3)早期、輕癥病例一般以一種弱效抗震顫麻痹藥治療為宜;中、重癥患者需2種以上藥物并用時,必須了解各種藥物間相互配伍的藥理作用,予以合理組合;以達到協(xié)同作用,避免拮抗作用。 (4)對長期服用高效抗震顫麻痹藥物者,嚴禁突然停藥,否則可引起癥狀急劇惡化,出現(xiàn)類惡性綜合征樣嚴重表現(xiàn)。 (5)應注意抗震顫麻痹藥對本病患者并有的其它疾病產生不良影響,如安但可加重前列腺肥大、青光眼或習慣性便秘等癥狀。 2.西藥治療 (1)弱效抗震顫麻痹藥: ①抗膽堿藥:主要抑制紋狀體內乙酰膽堿活性,使紋狀體內DA與Ach消長傾向相對平衡。常用安坦2~3mg,每日3次;開馬君5~10mg,每日3次。常見副反應有口渴、頭暈、便秘、排尿困難、視物模糊,偶有幻覺等。 ②金剛烷胺:主要提高黑質DA神經元活性,促進紋狀體神經末梢釋放DA,常用量為0.05~0.1g,每日3次。 ③高效抗震顫麻痹藥:左旋多巴(L一Dopa)進入腦內后,經多巴脫羧酶轉成DA,使紋狀體神經元內DA濃度增高,并釋放DA,對震顫、肌僵直、少動等癥狀均可改善。但大部分左旋多巴在腦外組織被脫羧酶分解,僅極少數(shù)進入腦內。脫羧酶抑制劑(DCI)本身不易通過血腦屏障,而可抑制左旋多巴在腦外的脫羧作用,使血液中的左旋多巴更多地進入腦內,既可減少左旋多巴的用量,又可減少后者的副反應。 ①劑量及用法:左旋多巴口服一般以0.25g、每天2次開始,漸增至0.5~1.0g,每天4次。常用的左旋多巴脫羧酶抑制劑L一Dopa一DCI有芐絲肼左旋多巴(美多巴)及甲基多巴肼(信尼麥)二種,前者每粒125mg或250mg,分別含左旋多巴100mg及200mg或芐絲肼25mg及50mg,后者每粒250mg或300mg,分別含左旋多巴200mg、250mg及卡比多巴各50mg。用量為:第1周每日服125mgl粒,每隔一周遞增:粒/日,最大劑量每日不超過6~8粒。 ②副反應:早期出現(xiàn)的副反應主要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等胃腸道癥狀;直立性低血壓、心絞痛、心肌損害、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表現(xiàn);以及抑郁、幻覺、夜間譫妄等神經系統(tǒng)癥狀。服藥3年以上者,可能出現(xiàn)運動障礙、開-關現(xiàn)象等左旋多巴長期治療副反應綜合征。 ③DA激動劑:溴隱亭是常用的DA激動劑,具有胃腸道吸收良好,直接激活DA受體,療效迅速且無腦內蓄積作用等特點。通常與左旋多巴伍用。常用量:開始每日服1/4片(0.625mg),每5天遞增1/4片,至2.5~5mg每日3次為止,副反應為:頭痛、頭重、鼻塞、失眠、復視、惡心、嘔吐等,偶可見精神癥狀、直立性低血壓。其它DA激動劑尚有麥角乙脲、硫丙麥角林等。 3、手術治療:丘腦腹外側核或腹正中核立體定向破壞術雖能使臨床諸癥明顯減輕,但往往在數(shù)月后復發(fā),故除震顫等癥狀長期局限于一側或藥物治療無效者外,一般不主張采用此種方法手術治療。至于腎上腺髓質或胎兒黑質腦內移植手術,迄今尚在研究階段。 |
中醫(yī)治療 | 1. 辨證分型治療 (1)肝腎兩虧,虛風內動: 治則:滋補肝腎,熄風定振。 選方:大定風珠,定振丸加減。 方藥:大定風珠系主以滋補肝腎,佐以熄風之劑。方中以鱉甲、龜板、牡蠣滋陰熄風潛陽;再以阿膠、雞子黃血肉之品及地黃、麥冬大補肝腎精血;以芍藥、甘草、五味子酸甘化陰且能緩其急迫;麻仁滋脾潤燥。本方適用于以肝腎兩虛為主、虛風內動力次的怔候。若顫動明顯亦可加天麻、全蝎、鉤藤;筋脈拘急加木瓜、伸筋草。定振丸,重在熄風定振,佐以養(yǎng)血益氣之劑。方中以天麻、全蝎、細辛、秦艽、荊芥、防風、威靈仙搜風定振;并以當歸、川芎、芍藥、地黃補血活血;再以黃芪、白術益氣補虛。本方適用于風動為主,氣血兩虧為次的證候。 (2)氣血兩虧,虛風內動。 治則:補氣養(yǎng)血,熄風和絡。 選方:人參養(yǎng)榮湯加減。 方藥:本方以黨參、黃芪、白術、甘草補氣,以當歸、熟地、白芍補血;以五味子、遠志養(yǎng)心寧神,肉桂溫補脾腎之陽;陳皮、姜棗補中和中,是氣血雙補,養(yǎng)心調中,促進脾胃運化的要方。若顫動拘急明顯,可加全蝎、鉤藤、木瓜定風舒筋;頭暈目花明顯加枸杞子、潼白蒺藜;多汗而振加龍骨、牡蠣。 (3)氣滯血瘀,虛風內動: 治則:益氣活血化瘀,佐以滋陰熄風。 選方:補陽還五湯合大定風珠。 主藥:補陽還五湯重用黃芪益氣補虛,并以當歸、川芎、地龍,桃仁、赤芍、紅花活血化瘀通絡,再合大定風珠滋補肝腎精血,佐以熄風定振。使標本獲得同治。若震顫重者加全蝎、鉤藤、藁本以加強熄風振之功;吞咽困難,可加用啟膈散,以開郁理氣,潤燥化瘀;流涎不止,加用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辨證論治: 1.氣血兩虛證:顫動日久,筋脈拘緊,行步慌張,神呆懶言,肢體乏力,頭暈眼花,少氣自汗,大便不爽,面色無華,舌淡少苔,脈細無力。益氣補血熄風。定振丸加減。 2.肝腎陰虛火旺證:形體消瘦,頭暈耳鳴,急躁易怒,腰膝酸軟,顫動日久,步態(tài)拖沓,行路不穩(wěn),失眠幢忘,大便秘結,舌暗紅,苔少,舌下絡脈曲張,脈弦細。補益肝腎、滋陰熄風。六味地黃丸加減。 3.陰虛動風證:肢體顫動,手足蠕動不安,顴紅潮熱,五心煩熱,夜熱盜汗,遺精陽痿,伴頭暈目眩,心煩不寐,舌紅,苔少而干。養(yǎng)陰熄風。天麻鉤藤飲加減。 4.風痰阻絡證:肢體顫動,筋脈拘攣,胸悶脘痞,頭暈吐涎,面多油脂,舌紅或淡紅,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祛風除痰、舒筋和絡。滌痰湯加減。 二、對癥處理: 1.單方驗方:常服加味逍遙丸、杞菊地黃丸、天麻丸、黑芝麻等。2.常用熄風中藥:全蝎、烏稍蛇、白附子、僵蠶等,可在辨病、辨證的基礎上選用。 顫證 (一)辨證論治: 1.陰虛動風證:肌肉拘急,肢體震顫,情緒激動時加劇,書寫困難,動作遲緩,頭暈耳鳴,煩躁失眠,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滋陰熄風。大定風珠加減。 2.血虛動風證:肌肉強直,筋脈拘急,肢體震顫,書寫困難,頭暈眼花,心悸,健忘、面色晄白或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養(yǎng)血熄風。四物湯合止痙散加減。 3.脾虛動風證:肢體震顫,書寫困難,動作遲緩,慌張步態(tài),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食少腹脹,或大便稀溏,面色無華,舌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益氣(補血)熄風。醒脾湯加減。 4,肝陽化風證:肢體麻木、震顫,頭眩頭痛,耳嗚,項強不舒,急躁易怒,口苦,面紅目赤,舌紅,苔黃,脈弦細。平肝熄風,天麻鉤藤飲加烏梢蛇、僵蠶、全蝎。竹瀝、膽南星等。 5.痰熱動風證:肢體麻木、震顫,頭暈目眩,躁擾不寧,咳吐黃痰,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清熱化痰熄風。導痰湯加天麻、全蝎、黃連、天竺黃等。 6.風痰阻絡證:肢體震顫、麻木,頭暈目眩,面部表情缺乏呈“面具臉”,咀嚼、吞咽、語言障礙或流涎,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滑。祛風化痰通絡。半夏白術大麻湯合牽正散加減。 7.瘀阻腦竅證:肌肉強直,肢體震顫,動作減少,屈伸不利,時有頭部刺痛,舌暗紅,苔薄,脈細澀。祛瘀通絡。通竅活血湯加減。 8.腎精虧虛證:眩暈,健忘,耳鳴,頭痛,肢體震顫,手足強硬,智能遲鈍,舌淡,脈弱。補腎益精。左歸丸加減。 |
中藥 | |
針灸 | (1)頭針療法:一側肌張力增高為主,肢體抖動不明顯,可取患肢對側的運動區(qū)上1/5及中2/5處;雙側有病,取雙側運動區(qū)上1/5及中2/5處。面部抖動者加運動區(qū)下2/5處,軀體抖動,肌張力增高者,取對側運動區(qū)及舞蹈震顫控制區(qū)。 (2)體針療法:取百會、風池、曲池、手三里、合谷、陽陵泉、太沖穴。若氣血兩虧明顯加脾俞、心俞、足三里穴;肝腎陰虛火旺,口干舌紅苔少,加三陰交、太溪穴;流涎不止加地倉;吞咽困難加人迎、廉泉穴。 常用太沖、合谷、風池、外關、曲池、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人中、下關、承筋等穴位。 (3)耳針療法:常用神門、皮質下、肝、腎、內分泌、三焦、肘、腕、指、膝等穴位。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1.消除緊張心理,陶冶情志,飲食宜清淡,忌膏粱厚味。 2.頭針療法:一側病變時取對側運動區(qū)舞蹈震顫控制區(qū);雙側有病變時取雙側。 3.單方驗方: (1)羚羊角粉。2~3g,分2次服,1劑/日。 (2)止痙散,2~3g,2次/日,口服。 (3)白芍30g,甘草15g,生石決明15g,雞血藤15g,蟬衣6g,水煎服,1劑/日。 4。西醫(yī)西藥:可用抗膽堿藥,如安坦、東茛菪堿、開馬君;左旋多巴、美多巴、信尼麥;金剛胺等治療。震顫局限于二側或一側較重的病例,如藥物治療無效,可考慮用立體導向手術,破壞丘腦腹外側核、蒼白球、豆狀袢等結構,以減輕對側肢體的 |
護理 | |
康復 | 繼發(fā)性震顫麻痹與震顫麻痹疊加綜合征對藥物治療的療效欠佳,主要為病因治療。目前臨床常用的各種抗震顫麻痹藥物及立體定向手術治療,都只能暫時改善癥狀,而不能抑制黑質為核心的神經細胞變性過程,故應教育病人、家屬和基層醫(yī)務人員,讓他們了解本病不能根治,只能長期合理服藥,方能減輕癥狀以維持日常生活能力,以取得他們的充分理解和密切配合。 無論療養(yǎng)院或門診治療的患者,都應在醫(yī)師指導下,通過按摩、各種柔軟體操、溫水浴等手段減輕肌僵直;堅持進行表情、言語、姿勢、步行及其它日常生活動作的鍛煉,是長期保持獨立生活十分重要的輔助措施。此外應注意防止感染、外傷等并發(fā)癥。對情緒抑郁的患者,除適當口服抗抑郁藥外,同時應進行心理治療。 |
預防 | 本病屬中樞神經變性疾病,尚無確切預防措施。 |
歷史考證 | 我國中醫(yī)歷有記載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掉”即顫振,“收引”即拘急孿縮,“強直”即僵硬!端貑枺瞎盘煺嬲摗吩啤澳凶印甙烁螝馑,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 《素問·風論篇》有腦風之名,“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薄蹲C治準繩·雜病·顫振》:“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薄稄埵厢t(yī)通》“顫振則但振動而不屈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