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衛(wèi)生寶鑒 補遺 上課筆記
    

衛(wèi)生寶鑒教程:補遺

補遺羅謙甫先生衛(wèi)生寶鑒一書,分門別類,纖悉俱備。惟治傷寒之法,雖紀述一二而不全錄。蓋以其一門理趣幽深,未易殫舉。況其玄機妙旨,已備于仲景以下歷代名醫(yī)書中,先生之意,欲使可醫(yī)者究心尋繹,庶得其奧。今猶恐遐方僻壤,臨病倉卒,醫(yī)者欲求全書檢閱,豈可得乎!故…

補遺

羅謙甫先生衛(wèi)生寶鑒一書,分門別類,纖悉俱備。惟治傷寒之法,雖紀述一二而不全錄。蓋以其一門理趣幽深,未易殫舉。況其玄機妙旨,已備于仲景以下歷代名醫(yī)書中,先生之意,欲使可醫(yī)者究心尋繹,庶得其奧。今猶恐遐方僻壤,臨病倉卒,醫(yī)者欲求全書檢閱,豈可得乎!故粗述仲景諸公治內(nèi)傷外感經(jīng)驗方,并中暑方。附刊卷末,名曰補遺。庶免鹵莽滅裂之輩。妄投匕劑。誤傷于人耳。若欲究其極致,則仲景治外感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東垣治內(nèi)傷國中末三法。及歷代名醫(yī)方論。具有全書。誠能刻意推求,以施治療而全人生。亦仁者之用心也。茲不能盡述云。

25-1 外感傷寒等證

表證

頭疼發(fā)熱,或鼻塞聲重。四時俱用芎術(shù)香蘇散治之。(即局方香蘇散加芎術(shù))

川芎 香附 紫蘇(各四兩) 甘草(一兩。炙)蒼術(shù) 陳皮(各二兩)
上銼,每服三五錢。水煎,去渣。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 傷風傷冷。鼻塞聲重。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滿氣短。證重者。三拗湯治之。輕 者金沸草散治之。

【局方三拗湯】
麻黃(不去根節(jié)) 杏仁(不去皮尖) 甘草(不炙。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生五片。水煎。通口服。被覆取汗。

【局方金沸草散】
(又治時行寒疫。壯熱惡風) 旋復花(去梗) 麻黃(去節(jié)) 前胡(各三兩) 荊芥穗(四兩) 甘草(炒) 半夏(湯泡。姜汁浸) 赤芍藥(各一兩)
上七味,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頭疼項強。發(fā)熱惡寒。肢體拘急。骨節(jié)煩疼。腰脊強痛。胸膈煩滿。四時用消風百解散治之。春初秋末。用葛根解肌湯治之。

【局方消風百解散】

荊芥 白芷 陳皮(去白) 蒼術(shù)麻黃(去節(jié)。各四兩) 甘草(炙。二兩)
上六味,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烏梅一枚。連須蔥白三寸,煎至八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局方葛根解肌湯】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根節(jié)) 芍藥 甘草(炙)黃芩(各二兩。冬寒可去之,如病患有郁蒸熱。可斟酌用之) 肉桂(一兩。天氣熱時可去 之。冬寒斟酌用之)
上六味,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一枚擘破。煎八分,去渣。稍熱服。不以時候。汗出為度。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疼。目睛痛。多寒壅咳嗽。鼻塞聲重。春夏秋俱用敗毒散治之。冬用十神湯治之。春秋若寒亦用。

【局方敗毒散】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前胡 川芎 羌活 獨活 桔梗 柴胡 枳殼
上十味。各等分,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薄荷各少許,煎至八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局方十神湯】
陳皮(去白) 麻黃(去根節(jié)) 川芎 甘草(炙) 香附 紫蘇(去粗梗) 白芷 升麻 芍藥(各四兩) 干葛(十四兩)
上十味,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如發(fā)熱頭痛。加連須蔥白三莖。如中滿氣實。加枳殼數(shù)片,同煎服。傷寒發(fā)熱頭痛。四時用十味芎蘇散治之。

川芎(七錢) 紫蘇 干葛(各二錢半) 柴胡 茯苓(各半兩) 甘草(三錢) 半夏(六錢) 枳殼(炒。三錢)陳皮(三錢半) 桔梗(生。二錢半)
上銼。每帖五錢,水二盞。姜三片。蔥白二根。煎一盞,去渣。不拘時候服。 傷寒熱毒煩悶口燥,或干嘔。用黃連解毒湯治之。春暖夏暑秋熱。皆可用之。雖冬寒。若病患舊有郁熱。亦可用也。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梔子(各半兩)
上四味,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如腹?jié)M嘔吐,或欲作利。加半夏三枚。濃樸二錢。茯苓四錢。生姜三片。煎服。 表證不解。下證未全,或燥熱沸結(jié)。心煩不得眠。煩渴。頭昏唇焦。咽燥目赤,或便溺秘結(jié)。證輕者用涼膈散治之。夏宜用之,如春秋久病患舊有郁熱者。亦宜用之。

【潔古涼膈散】
(出醫(yī)學啟源。與局方分兩不同)

連翹(一兩) 山梔 大黃 黃芩 薄荷葉(各半兩) 甘草(一兩半) 樸硝(二錢半)
上七味,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竹葉七片。蜜少許,煎至八分,去渣。食后,溫服。
○如或咽痛涎嗽。加桔梗一兩、荊芥穗半兩。
○或咳嘔。加半夏半兩,生姜三片。
○或鼻衄嘔血。加當歸、芍藥各半兩。生地黃一兩。
○或淋者。加滑石四兩。茯苓一兩。
○或風眩頭痛。加川芎、防風各半兩。石膏三兩。
○或有酒毒。加葛根一兩。
○或斑疹。加葛根、荊芥穗、赤芍藥。川芎、防風、桔梗各半兩。
○凡言加減者。皆自本方中加減也。

【宣明雙解散】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薄荷 麻黃(不去節(jié)) 連翹 芒硝(各半兩) 石膏 黃芩 桔梗(各一兩)滑石 甘草(各三兩) 荊芥 梔子 白術(shù)(各一錢) 生姜(三片○以上即防風通圣散)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鹨陨霞匆鏌o散)
上二十味,每服五錢。蔥白五寸,生姜三片。水煎服。 傷寒七八日。邪毒不解。表里俱熱。心胸大煩。頭www.med126.com自汗。大渴飲水。燥干。脈滑數(shù)而實,或長而實。用啟源白虎湯治之。夏熱時用,如上證脈洪大?杉尤藚。
○如鼻中氣短促上喘。脈洪大而虛無力,或微遲,則內(nèi)傷治。

知母(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粳米(一兩) 石膏(四兩。亂紋者。另為末。 )
上四味,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如或煩渴口干。脈洪大。加人參半兩。名人參白虎湯。此藥立夏后。立秋前。天氣熱時。可服。立夏前。立秋后。天氣不熱時。不可服。內(nèi)傷氣虛、血虛、脈虛之人,并不可服。此方與仲景方。分兩不同。

傷寒四五六日。蒸熱發(fā)作。身熱或惡風,或筋脈拘急。身體疼痛。寒熱往來,或胸滿脅痛,或自汗。四時俱用仲景小柴胡湯治之。

柴胡(八兩)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半夏(三兩半)
上五味,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

里證

傷寒四五日,或十余日。邪結(jié)在里。大便秘澀腹?jié)M,或脹痛,或繞臍刺痛,或譫語,或心下痞硬。脈長。脈沉實,或下利心下堅硬,或已經(jīng)下,其脈浮沉尚有力。用仲景大柴胡湯治之。

柴胡(八兩) 黃芩 赤芍藥(各三兩) 大黃(二兩)半夏(二兩半) 枳實(半兩。麩炒)
上六味,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 惡熱不惡寒。手心腋下 汗出。胃中干涸。燥糞結(jié)聚。潮熱。大便硬。小便如常,或腹?jié)M而喘,或譫語。脈沉而滑。用仲景調(diào)胃承氣湯治之。

硝(一斤) 甘草(炙。二兩) 大黃(四兩。去皮。酒洗)
上銼,每服臨期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硝。上火煮二三沸。頓服之。 始初發(fā)熱惡寒。今汗后不惡寒。但大熱發(fā)而躁。始初脈浮大。今脈洪實,或沉細數(shù)。始初惺惺。今狂語。用調(diào)胃承氣湯治之。(方見前) 心胸連臍腹大悶。腹中疼。坐臥不安。胃悶喘急,或腹中微滿不大便。用仲景小承氣湯治之。

大黃(四兩) 濃樸(二兩。姜炒) 枳實(大者三個。炒)
上銼碎二味。大黃切如棋子大。臨證斟酌多少用之。 胸腹脹滿。按之痛。日久不大便。小便赤澀。表里俱熱,或煩渴譫妄,或狂妄不識人,或潮熱懊。又如瘧狀;虼罂史床荒茱嫞虼蔽笎,或微喘直視。脈實數(shù)而沉。用大承氣湯、或三一承氣湯治之。

【仲景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如棋子大。酒洗) 濃樸(八兩。姜炒) 枳實(大者五枚。炒)芒硝(二合)
上四味,每服看證斟酌多少,用水三盞。先煮二物取一盞半,去渣。納大黃。煮取八分,去渣。納芒硝。微煎一兩沸,溫服。得下。余勿服。

【啟源三一承氣湯】
大黃(酒洗) 芒硝 濃樸(姜炒) 枳實(炒,各半兩)甘草(炙。一兩)
上五味,每服斟酌多少,用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八分。熱服。得利則止。未利再服。傷寒手足溫。自利不渴。腹?jié)M時痛。咽干脈沉細。用三因治中湯治之。(活人書同)

人參 干姜(炮) 白術(shù) 甘草(炙)陳皮(去白) 青皮(炒。各等分)
上六味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半表半里證

往來寒熱,或胸滿脅痛,或心煩,或嘔,或咳,或口苦舌干,或渴,或小便不利,或心悸脈弦,或弦緊。用小柴胡湯治之。(方見前)

寒熱往來。大便秘澀。腹?jié)M脹痛,或時發(fā)煩躁,或已經(jīng)汗后如瘧。日晚發(fā)熱。用大柴胡湯治之。(方見前)

外感有內(nèi)傷證

外感風寒。內(nèi)傷生冷。憎寒壯熱。頭目昏疼。肢體拘急,或中脘虛寒。嘔逆惡心。用局方人參養(yǎng)胃湯治之。

濃樸 蒼術(shù) 半夏(各一兩) 藿香 草果 茯苓 人參(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橘紅(七錢半)
上九味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七片。烏梅一枚。煎七分,去渣。熱服。 外感發(fā)熱頭疼。內(nèi)因痰飲凝滯為熱,或中脘痞滿。嘔逆惡心。用參蘇飲、或藿香正氣散治之。

【局方參蘇飲】
陳皮(去白) 枳殼(麩炒) 桔梗 甘草(炙)木香(各半兩) 半夏 干葛 蘇葉 前胡 人參 茯苓(各七錢半)
上十一味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渣。微熱服。(一方不用木香)

【局方藿香正氣散】
茯苓 白芷 大腹皮 紫蘇(各一兩)陳皮 桔梗 白術(shù) 濃樸 半夏 甘草(炙,各二兩) 藿香(三兩。去皮)
上十一味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渣熱服,如欲出汗。被蓋。再煎服。
○如以上證候未見愈。用小柴胡湯治之。(方見前)
○如以上證候又未見愈。腹或滿。數(shù)日不大便。用活 人書小柴胡加芒硝湯治之。

柴胡(二兩七錢)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二兩)半夏(八錢) 芒硝(三兩)
上六味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去渣。下硝再煎一兩沸。稍熱服。

陽證

身動而輕。言語有聲。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來?谥斜侵芯銡鉄帷#ǔ龃耸码m知)用調(diào)胃承氣湯治之。(方見前)

陰證

身靜而重。語言無聲。氣少難以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吸不能出入往來?谥斜侵袣饩憷洹K疂{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出此事難知)用四逆湯、及蔥熨法治之。

【仲景四逆湯】
甘草(炙。二兩) 干姜(炮。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今宜泡用)
上三味,每服斟酌多少,用水二盞。煮取八分,去渣,溫服。

【活人書蔥熨法】
蔥一束,以繩纏如餅大。切去根葉。惟存蔥白長二寸許,以火烘一面令熱。勿至灼火,乃以熱處著病患臍。連臍下,其上以熨斗盛火熨之。令蔥餅熱氣。透入腹中。更作三四餅,如壤不可熨。即易一餅。俟病患漸醒。手足溫有汗,乃瘥。更服四逆湯以溫內(nèi)。

陽證似陰

手足逆冷。大便秘結(jié)。小便赤色,或大便黑硬。脈沉而滑。(出活人書。按此手足逆冷。名熱厥。與陰厥不同。詳見后篇厥證條下。證輕者用白虎湯。重者小承氣湯治之。二方并見前)

陰證似陽

身微熱。煩躁。面赤。脈沉而微。(出活人書) (按身微熱是里寒。煩躁是陰盛。發(fā)躁。面赤是下元虛陽泛上。猶日落而霞光上天也。與陽證面赤不同。

仲景少陰證面赤用四逆東加蔥白治之。方見前)身冷。脈細沉數(shù)。煩躁。不飲水。(出活人書)此名陰盛格陽。用仲景干姜附子東加人參治之。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人參(半兩)
上三味,每服酌量多少。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或溫或涼服。

傷寒目赤而煩渴。脈七八至。東垣曰。此陰盛格陽于外。非熱也。診脈以數(shù)為熱。遲為寒。今脈七八至,是熱極也。然按之至骨則無脈,是無根蒂之脈。雖七八至,其下無根蒂,故知非熱也。(出試效文)治法用干姜附子東加人參。(方見前。)

又用仲景白通加豬膽汁湯。

蔥白(四莖) 干姜(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 豬膽汁(二合)
上銼,每服酌量多少。水一盞。煮至五分,去渣。納尿膽汁和勻,或溫或涼服。無膽亦可。

煩躁

煩為煩擾。躁為躁憒。皆為熱證。然煩有虛煩。躁有陰躁。古人所謂陰極發(fā)躁。

陽證

五六日不大便,或心下硬而煩躁者。治用大柴胡湯,或調(diào)胃承氣湯。(方并見前) 大熱干嘔。呻吟錯語不得眠。治用黃連解毒湯。(方見前)

煩躁發(fā)熱。胸中煩悶,或已經(jīng)汗解。內(nèi)耗。胸中煩滿,其證不虛不實。治用三黃瀉心湯、或用竹葉石膏湯治之。

【活人書三黃瀉心湯】
大黃 黃連(各二兩) 黃芩(一兩)
上銼,每服一兩。百沸湯二大盞。熱漬之。停一時久。絞去渣。暖動分二服。

【仲景竹葉石膏湯】
石膏(一斤) 半夏(二兩半) 甘草(炙。二兩) 人參(三兩) 麥門冬(五兩半)
上銼,每服五錢,水二盞。入淡竹葉。生姜各五片,煎至一盞半,去渣。入粳米百余粒。再煎。候米熟。去米溫服。不計時。

陰證(此是陰極發(fā)熱)

手足冷或身微熱。脈皆沉細微弱而煩躁者。治用四逆東加蔥白。(方見前)○或白通加豬膽汁湯。(方見前)○或用人參三白東加竹茹,或無憂散。上四方選而用之。

【人參三白東加竹茹】
白術(shù) 白芍藥 白茯苓(各一兩) 人參(二兩)竹茹(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溫服。

【三因無憂散】
南星為末。入臘月黃牛膽中?`令緊。懸于當風避日處。候干為末。用人參半兩。煎湯七分盞。調(diào)末二錢。乘熱服之。遲少時。更以熱人參湯投之,或入辰砂細末亦可。

陽證

寒邪在半表半里。舌胎白滑或黃胎。治用小柴胡湯。(方見前)熱結(jié)在里。表里俱熱。舌上或白或黑。不滑而澀。治用白虎東加人參。(方見前) 經(jīng)曰:藏結(jié)舌上。白胎滑者難治。又曰:藏結(jié)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摺2豢晒ヒ。

陰證

手足冷。舌胎黑。治用四逆湯。(方見前)

譫語

(此是語言譫妄錯亂也)

陽證

胃實不大便。譫語。治用大柴胡湯或調(diào)胃承氣湯。(方并見前) 婦人傷寒。經(jīng)水適斷。發(fā)熱惡寒。至夜譫言。此為熱入血室。(血室者。素問所謂女子胞。即產(chǎn)腸也。治用小柴胡湯。方見前)

陰證

手足冷。脈細微而譫語。治用四逆湯。(方見前)

鄭聲

(此是語言鄭重,如說此一語。又復再說。聲氣無力。句不連續(xù)也)

陽證

身微熱。脈微弱而鄭聲者。治用人參三白湯。(方見前)

陰證

身涼。手足或冷而鄭聲者。治用四逆湯。(方見前)

呃逆

(仲景所謂噦。蓋臍下氣逆。沖上退場門作聲。素問所謂諸逆沖上。皆屬于火)

陽證

不虛不實而呃逆者。治用小柴胡湯。(方見前)或用橘皮竹茹湯,或用丁香柿蒂東加人參。

【活人書橘皮竹茹湯】
橘皮(一斤) 青竹茹(一升半) 甘草(炙。二兩) 人參(半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五片。棗二枚。煎八分,去渣,溫服。

【丁香柿蒂東加人參】
丁香 柿蒂 青皮 陳皮 人參(各等分)
上銼,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溫服。 身熱。脈雖數(shù)而呃逆者。治用人參三白東加竹茹。(方見前)○或用八物東加竹茹,或用丁香柿蒂東加人參。(方見前)

【八物東加竹茹】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甘草 當歸 熟地黃 川芎 竹茹 白芍藥(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溫服。

陰證

身冷手足或冷而呃逆者。治用四逆東加人參。(方見前)

如病后無他證。獨見呃逆者。治 用人參三白東加當歸。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芍藥 當歸(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陽證

身熱。不大便而發(fā)黃者。用仲景茵陳蒿湯。

茵陳(六兩) 大黃(二兩) 山梔子(十四枚)
上銼,每服酌量多少,以水三升。先煮茵陳至二升。納二味。煮取一升,去渣服。 身熱。大便如常。小便不利。而發(fā)黃者。治用茵陳五苓散。

澤瀉 白術(shù) 豬苓 赤茯苓(各一兩半)官桂(一兩) 茵陳(三兩)
上銼。水煎,溫服。 身熱。

大小便如常而發(fā)黃者。治用仲景梔子柏皮東加茵陳。
梔子(十五枚) 甘草(一兩) 柏皮(二兩) 茵陳(六兩)
上銼。水煎,溫服。

陰證

皮膚涼又煩熱。欲臥水中。喘嘔。脈沉細遲無力而發(fā)黃者。治用茵陳四逆湯。 干姜(一兩半) 甘草(炙。二兩) 附子(炮。一枚。去皮。破八片)茵陳(六兩)
上銼,每服酌量多少。水煎。涼服。

皮膚冷。心下硬。按之痛。身體重。背惡寒。目不欲開。懶言語。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 了。脈緊細而發(fā)黃者。治用茵陳四逆湯。(方見前) 遍身冷。面如李枝色。腹?jié)M。小便澀。關(guān)尺脈沉遲細而發(fā)黃者。治法先用茵陳茯苓湯以利其 小便。次用茵陳四逆湯。(方見前)更加當歸。木通。

【茵陳茯苓湯】
茯苓 官桂(各一兩) 豬苓(七錢半) 滑石(一兩半)茵陳(一兩半) 當歸(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陽證

斑斑如錦紋,或面部、或胸背,或四肢紅赤者、胃熱也。紫黑者、胃爛也。赤者、五死一生。 治用玄參升麻湯。重者白虎加人參湯。(方見前)

【三因玄參升麻湯】
玄參(炒) 升麻 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七分,溫服。

陰證

斑如蚊蚤咬。痕稀少而微紅。此下元陰火失守。聚在胃中。上熏于肺。肺主皮毛,故胸背皮膚 發(fā)此斑也。治用大建中湯。

桂心 芍藥 黃 (各二錢) 人參 當歸 甘草(炙,各一錢) 附子(炮。半兩)生姜(五錢)半夏(二錢半)
上九味銼,每服酌量多少,水二盞,棗一枚。煎八分,去渣,溫服。

陽證

發(fā)狂。煩躁。面赤。脈實。治用調(diào)胃承氣湯。(方見前)

陰證

發(fā)狂,如肌表雖或熱,以手按之則冷透手,或肩背胸膈有斑十數(shù)點。脈弦沉細。治用干姜附子東加人參。(方見前)

厥逆

(厥者。逆也。陰陽不相順接,故手足逆冷。冷至臂腿,名曰四肢厥逆)

陽證

手足雖冷。有時或溫。手足心必暖。脈雖沉伏。按之則滑,其證或畏熱,或渴欲飲水,或揚手 擲足。煩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此名熱厥。古人所謂陽極發(fā)厥也。治用白虎湯、大承氣湯、雙解散、涼膈散,以上四方,詳證輕重。選而用之。(方并見前)

陰證

四肢冷。身不熱。惡心。蜷足臥,或引衣被自覆。不渴,或下利,或大便如常。脈沉微不數(shù);螂m沉實。按方則遲弱。此名冷厥。治用通脈。四逆湯,或當歸四逆湯,或白通加豬膽汁湯。(方并見前)

若病患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此是將有好汗。宜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以助其汗。汗出則愈。不用藥助。亦好汗必自出。

麻黃(二兩。去節(jié)) 甘草(炙。二兩) 附子(一個。炮)
上銼,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八分。不拘時,溫服。

25-2 多汗

陽證

身微熱。表虛。汗出不已,或因醫(yī)者發(fā)汗,以致表虛。脈不實。治用王海藏黃 湯。 黃 人參 白茯苓 白術(shù) 白芍藥(各一兩) 甘草(七錢半) 陳皮(五錢)
上銼,每服酌量多少,用水二盞,生姜三片。煎八分,溫服。

陰證

身涼。額上手背有冷汗。治用四逆東加人參。(方見前)

結(jié)胸

(邪氣乘虛。結(jié)于心中。硬滿而痛。手不可按,其痛連臍腹堅硬,名曰大結(jié)胸。若按之心中痛。此名小結(jié)胸) 心胸高起。大痛。手不可按。治用輕者枳實理中丸。重者大陷胸丸治之。

【活人書枳實理中丸】
茯苓 人參(各二兩) 枳實(麩炒。十六枚) 白術(shù) 干姜(炮) 甘草(炙,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和勻。每一兩作四丸。熱湯化下一丸。

【仲景大陷胸丸】
大黃(三兩) 葶藶(炒) 杏仁(炒。去皮尖) 芒硝(各七錢半)
上以前二味為末。研杏仁、芒硝如泥。和藥末。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別杵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一大匙。水二盞,煎至七分。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以下為度。但甘遂性猛。宜詳虛實斟酌用之。按之心中痛。脈浮滑者。治用仲景小陷胸湯。

黃連(二錢半) 半夏(六錢) 栝蔞實(大者一枚。用四醫(yī)學三基分之一)
上以水三盞。先煎栝蔞實至一盞半,去渣。入前藥二味,煎至一盞。分作二服。利下黃涎即安。

心下痞

(邪氣乘虛。滯于心下。滿而不痛曰痞) 心下滿而不痛者。治用半夏瀉心湯,或生姜瀉心湯,或枳實理中丸。(方見前)

【仲景半夏瀉心湯】
半夏(一兩半) 黃芩 人參 甘草 干姜(各二兩) 黃連(一兩) 棗子(十二枚。擘破)
上銼,用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生姜瀉心湯】
生姜(四兩) 甘草(炙) 人參 黃芩(冬三兩)干姜 黃連(各一兩) 半夏(半升) 棗子(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心下痞滿。心煩。腹鳴下利。治用生姜瀉心湯。(方見前)

(有物有聲,名曰嘔。干嘔則無物)

陽證

嘔而發(fā)熱,或寒熱,或潮熱者。治用小柴胡湯。(方見前)

陰證

嘔而身微熱,或厥,或煩。小便利。脈弱者。治用四逆湯。(出此事難知。方見前)

(有物無聲名曰吐)

陽證

吐而身熱或不熱者。治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或小半夏加橘皮湯,或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活人書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五兩) 生姜(八兩) 茯苓(三兩) 白術(shù) 陳皮 甘草(各二兩)
上銼。水煎服。

【活人書小半夏加橘皮湯】
半夏(一兩) 陳皮(半兩)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各半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仲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干姜 黃芩 黃連 人參(各三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八分,去渣,溫服。

陰證

吐而手足寒或煩躁。治用四逆湯。(方見前)

25-3 下利或下膿血

陽證

脅熱下利。臍下熱。大便赤黃,或有腸垢者。治用仲景黃芩湯。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二盞。棗子三枚,煎至八分。服,如嘔。加半夏、生姜。熱毒入胃。下利膿血。治用仲景黃連阿膠湯。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芍藥(二兩) 阿膠(三兩)雞子黃(二個) 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入膠煬盡小冷。納雞黃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一方無芍藥、雞子黃。有梔子仁半兩。

陰證

寒毒下利。臍下寒。腹脹滿。大便或黃白,或清黑、或有青谷。治用理中湯,或四逆湯,或白通湯。(二方見前)

【仲景理中湯】
人參 干姜 甘草(炙) 白術(shù)(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渣。稍熱服?招氖城。病重者加附子。

衄血

應汗不汗。內(nèi)有瘀血,故鼻衄。治用活人書犀角地黃湯主之。 芍藥(三錢) 生地黃(半兩) 犀角(一兩,如無,以升麻代之)牡丹皮(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有熱狂。加黃芩二兩。

吐蛔

藏寒蛔上入膈。吐蛔。此胃寒乃胃虛寒。非實寒也。治用仲景理中丸。

人參 干姜 甘草(炙) 白術(shù)(各三兩)
上四味細末。蜜丸,每服一兩作四丸,以沸湯研一丸溫服。日三四服。夜二服。

【仲景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 細辛 附子(炮) 官桂 人參 黃柏(各六兩) 當歸 蜀椒(各四兩。炒出汗)干姜(十兩) 黃連(十六兩)
上用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搗成泥。余藥為細末。和勻。入熟蜜。杵二千下。丸如桐子大。米湯送下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煩滿囊縮

此厥陰經(jīng)證,其筋脈循陰器。絡舌本。厥陰經(jīng)受病,其筋脈勁急,故舌卷囊縮者難治。治用當歸四逆湯。(方見前。與吳茱萸生姜湯同為一方)吳茱萸生姜湯。(可加當歸四逆,名曰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吳茱萸(二兩) 生姜(半斤切) 人參
上用水煎。不拘時服。

【代灸涂臍膏】
附子 馬蘭蛇床子 木香 肉桂 吳茱萸(各等分)
上六味細末。用面一匙。藥一匙,或各半匙。生姜汁和煨成膏。攤紙上。圓三寸許。貼臍下關(guān)元、氣海。自曉至晚,其火力可代灸百壯。臍痛亦可貼之。

頭大

(此邪熱客心肺。上攻頭目為腫盛。俗云大頭天行病) 頭面腫盛。目不能關(guān)。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治用試效方普濟消毒飲子。

黃芩 黃連(各半兩) 人參(三錢) 橘紅 玄參 生甘草 柴胡 桔梗(各二錢) 黍粘子 馬勃 板藍根(各一錢) 僵蠶(炒) 升麻(各五分) 連翹(一錢)
上十四味細末。半以湯調(diào)。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口噙化之,或加防風、薄荷、川芎、當歸身。咀,或大便硬。加酒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如腫勢盛大。宜針刺之。

瘥后勞復

(此是病瘥已好,或因飲食或因動作而再病者。曰勞復) 瘥后又頭重目眩。治用小柴胡湯。(方見前)

瘥后又自熱無汗。神氣不清爽。治用小柴胡湯。(方見前)

瘥后又身熱無汗。心下大煩。骨節(jié)疼痛。目眩。惡寒。食則嘔。用三因橘皮湯。

橘皮(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 人參(二錢半) 竹茹(半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子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瘥后面腫,或腰以下腫。治用索矩三和湯。

橘皮 濃樸 檳榔 白術(shù)(各三兩) 甘草(炙) 紫蘇(各二兩。去粗梗) 木通 海金沙(各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八分,溫服。 如鼻上有汗出。必氣血和而自愈。 大病瘥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也。治用三因溫膽湯。

半夏 枳實 竹茹(各二兩) 橘皮(三兩) 甘草(一兩) 白茯苓(一兩)
上六味銼,每服酌量多少。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溫服。

陰陽易

(傷寒新愈,因行房得病。男如此曰陽易,女如此曰陰易,如陰陽易病。見舌吐出者必死)男子陽易病。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腰踝內(nèi)連腹痛。身重少氣。陰腫入里。腹內(nèi)絞痛。治用燒散。通脈四逆湯、當歸四逆湯。

【仲景燒 散】
取其婦人 襠近隱處者。燒灰細研。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如婦人病。則燒男子襠。

【仲景通脈四逆湯】
甘草(炙。二兩) 干姜(三兩。炮)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銼,每服酌量多少。水煎,去渣。調(diào)服燒 散。

【仲景當歸四逆湯】
當歸 桂枝 芍藥 細辛(各三兩) 甘草(炙) 通草(各二兩) 棗子(二十五枚)
上銼,每服酌量多少。水煮,去渣。調(diào)服燒 散。

婦人陰易病。熱氣上沖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狀。治用活人書青竹茹湯。

栝蔞根(無黃者二兩) 青竹茹(半斤。淡竹上刮)
上銼,以水二升半,煎至一升二合。分作三服。 婦人陽易病。小腹急痛。腰胯四肢舉動不已。身無熱。治用活人書當歸白術(shù)湯。

白術(shù) 當歸 桂枝 附子(炮)甘草(炙) 芍藥 黃 人參(各二錢半)生姜(半兩)
上銼,用水三升,煎至一升半。分作二服。通口服一盞。食頃再服,溫覆微汗瘥。

25-4 內(nèi)傷似外感證

始為熱中病

(似外感陽證) 頭痛大作,四肢疰悶。氣高而喘。身熱而煩。上氣。鼻息不調(diào),四肢困倦不收。無氣以動無氣以言,或煩躁悶亂。心煩不安,或渴不止。病久者。邪氣在血脈中有濕,故不渴,如病渴是心火炎上克肺金,故渴,或表虛不任風寒。目不欲開。惡食。口不知味。右手氣口脈大。大于左手人迎三倍,其氣口脈急大而數(shù)。時一代而澀。澀是肺之本脈。代是無氣不相接,乃脾胃不足之脈。大是洪大。洪大而數(shù),乃心脈刑肺。急是弦急,乃肝木挾心火克肺金也,其右關(guān)脾脈。比五脈獨大而數(shù)。數(shù)中時顯一代。此不甚勞役,是飲食不節(jié)。寒溫失所則無。右關(guān)胃脈損弱。隱而不見。惟內(nèi)顯脾脈如此也。治用補中益氣湯。

黃耆 (半錢。病甚者一錢) 人參 橘皮 當歸身 白術(shù)(各三分) 炙甘草(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上八味銼,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早飯后。臨病斟酌輕重加減。

末傳寒中病

(似外感陰證) 腹脹。胃脘當心痛,四肢兩脅膈咽不通,或涎唾,或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無力。喜睡。兩丸多冷。陰陰作痛,或妄見鬼狀。夢亡人。腰背胛眼腰脊皆痛。不渴不瀉。脈盛大以澀,名曰寒中。治用神圣復氣湯、白術(shù)附子湯、草豆蔻丸。

【神圣復氣湯】
柴胡(一錢) 本(八分) 防風(半錢) 羌活(一錢)人參(半錢) 干姜(炮。錢三分) 甘草(八分) 升麻(七分)半夏(七分。湯泡七次) 白葵花(五朵。去心細剪) 當歸身(六分。酒洗)郁李仁(五分。另研泥) 黑附子(炮制。去皮臍。三分)
上件銼,用水五盞,同煎至二盞。入 黃耆 (一錢) 橘紅(五分) 草豆蔻仁(面裹燒熟去皮。一錢)
上入在內(nèi)。再煎至一盞。再入下項藥。

黃柏(五分。酒浸) 黃連(酒浸) 枳殼 生地黃(酒洗,各三分)
以上四味。預一日另用新水浸。又次入華細辛根(二分) 川芎(細末。三分) 蔓荊子(三分) 預一日用新水半大盞。分作二處浸。此三味,并黃柏等前正藥。作一大盞。不去渣。入此浸藥。再上火煎。至一大盞,去渣。稍熱服。空心。又能治咬頰、咬唇、咬舌、舌根強硬等證如神。忌肉湯及食肉,使不助經(jīng)絡中火邪也。大抵腎與膀胱經(jīng)中有寒。元氣不足者。皆宜服之。于月生月滿時。隔三五日一服,如病急不拘時分。

【白術(shù)附子湯】
白術(shù) 附子 蒼術(shù) 陳皮 濃樸 半夏 茯苓 澤瀉(各一兩)豬苓(半兩) 肉桂(四錢)
上十味銼,每服五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半盞,食前溫服。量虛實加減。

【草豆蔻丸】
治胃脘當心而痛。

草豆蔻(四錢。面裹煨熟) 生甘草(三分) 半夏(一錢)大麥 (一錢半) 益智 陳皮 吳茱萸(湯泡去苦) 僵蠶 黃 (各八分) 桃仁(七分) 青皮 當歸身(各六分) 曲末(四分) 姜黃(四分) 人參(八分)熟甘草(六分) 澤瀉(一分) 柴胡(四分。詳脅下痛多少加之)
上十八味。除桃仁另研如泥外。為極細末,同研。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熟湯送下。旋斟酌多少服之。

似外感陽明中熱證

有天氣大熱時。勞役得病,或路途勞役,或田野中勞役,或身體怯弱。食少勞役,或長齋久素。胃氣久虛勞役,其病肌體壯熱。躁熱悶亂。大惡熱?曙嬎、此與陽明傷寒熱白虎湯證相似。鼻口中氣短促上喘。此乃脾胃久虛。元氣不足之證。身亦疼痛。至日西作。必譫語熱渴。悶不止。脈洪大空虛,或微弱。白虎湯證其脈洪大有力。與此內(nèi)傷中熱不同。治用清暑益氣湯。

人參 白術(shù) 陳皮 神曲 澤瀉(各半錢)黃耆(一錢半。少汗者減半錢) 甘草(炙)黃柏(酒浸) 葛根 青皮 當歸身 麥門冬(各三分) 蒼術(shù)(一錢半) 升麻(一錢) 五味子(九枚)
上十五味銼。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

似外感惡風寒證

有因勞力坐臥陰涼處。后病表虛。不任風寒。少氣短促。懶言語聲。困弱無力。
○此因勞役辛苦。腎中陰火沸騰。后因脫衣,或沐浴歇息于陰涼處,其陰火不行。還歸皮膚。腠理極虛。無陽。被風與陰涼所遏,以此表虛不任風寒。與外感惡風相似。不可同外感治。宜用補中益氣湯。(方見前)

似外感雜證

勞役形體。飲食失節(jié)。脾胃中州。變寒走痛而發(fā)黃。治用小建中湯,或大建中湯,或理中湯。(方見前)

【小建中湯】
芍藥(六兩) 桂枝 甘草(各二兩) 大棗(七個)生姜(三兩) 膠飴(一升)
上 咀,以水七升,煎至三升,去渣。入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長夏濕熱胃困

有長夏五六月濕熱之時。人困倦,四肢不收。精神短少。胸滿短氣。肢節(jié)疼痛。氣促而喘。身熱而煩,或大便泄利而黃,或白泔色,或渴,或不渴,或不飲食,或小便頻數(shù)而黃。治用清暑益氣湯。(方見前)

【五苓散】
治中暑煩渴。身熱頭痛。霍亂吐瀉。小便赤少,或飲水即吐。亦宜服之。

澤瀉(二十五兩) 白術(shù)(十五兩) 赤茯苓(去皮。十五兩) 豬苓(去皮。十五兩) 肉桂(去粗皮。十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diào)下。不拘時服。

【縮脾飲】
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毒。止吐利。霍亂之后。服熱藥太多致煩躁者,并宜服之。

砂仁 干葛 烏梅肉 白扁豆(各二兩)草果(煨。去殼) 甘草(炙。各四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不拘時。任意代熟水飲之。極妙。

枇杷葉散】
治中暑伏熱。引飲太過。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惡心。頭目昏眩?诟蔁┛省Vw 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利轉(zhuǎn)筋。煩躁引飲。

枇杷葉(去毛。炙半兩) 香薷(三分) 白茅根 麥門冬(各一兩。去心) 丁香 甘草(炙) 干木瓜(各一兩) 陳皮(去白焙。半兩) 濃樸(去皮。姜汁炙,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水調(diào)下。煩躁用新汲水調(diào)下。不拘時服。小兒亦可服。量歲數(shù)減少與之。

【桂苓甘露飲】
治伏暑引飲過度。肚腹膨脹。霍亂瀉利,并皆治之。

白術(shù) 豬苓(去皮) 白茯苓(去皮) 滑石(研,各二兩)甘草(炙) 寒水石(研) 澤瀉(各一兩) 肉桂(去皮。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熱湯或冷水調(diào)下。不拘時服。入蜜少許亦好。

【黃連香薷湯】
治伏暑引飲?谠镅矢桑蛲禄驗a。及治臟腑冷熱不調(diào)。飲食不節(jié),或食腥膾生冷過度,或起居不節(jié),或露臥濕地,或當風取涼。而風冷之氣。歸于三焦。傳于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干。腸胃虛弱。飲食變亂于腸胃之間。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亂氣逆。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發(fā)者。有發(fā)熱頭痛體疼。而復吐利虛煩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轉(zhuǎn)筋拘急疼痛,或但嘔而無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脈欲絕,或煩悶昏塞而欲死者。此藥悉能主之。

黃連(四兩) 香薷(一斤) 白扁豆(微炒。半斤) 濃樸(去皮。姜汁炙熟。半斤)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入酒少許,煎至一盞。沉冷。不拘時服。

【消暑十全飲】
消暑氣。進飲食。

人參 濃樸(姜制) 白術(shù) 香薷 木瓜 白扁豆 黃 陳皮 白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三片,煎至一盞。不拘時服。

【六和湯】
治心脾不調(diào)。氣不升降;魜y輕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怠惰。小便赤澀,并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婦人胎前產(chǎn)后,并宜服之。

半夏 杏仁 縮砂仁 人參 甘草(各一兩) 赤茯苓 藿香 木瓜 白扁豆(各二兩) 香薷 濃樸(各四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盞。不拘時服。

【大順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谷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魜y嘔吐。臟腑不調(diào)。

甘草(三斤) 干姜(四斤) 杏仁(去皮尖炒。四斤) 肉桂(去粗皮。四斤)
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diào)下。不拘時服。

益元散
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此藥性涼。除胃脘積熱。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熱湯或冷水調(diào)下,如欲發(fā)汗,以蔥白、豆豉調(diào)湯下。不拘時服。
點擊查看:<<衛(wèi)生寶鑒>>目錄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