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沈氏尊生書 心包絡(luò)病 上課筆記
    

沈氏尊生書教程:心包絡(luò)病

心包絡(luò)病源流(手厥陰心包絡(luò)之脈, 起于胸中, 出屬心包絡(luò), 下膈, 歷絡(luò)三焦。 其支者循胸, 出, 下腋三寸, 上抵腋下, 循糯內(nèi)行太陰之間, 入肘中, 下臂行兩筋之間, 入掌中, 循中指出其端。 支者另掌中, 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次注手少陽三焦。 每日戌時, 周身氣血俱注于…

心包絡(luò)病源流

(手厥陰心包絡(luò)之脈, 起于胸中, 出屬心包絡(luò), 下膈, 歷絡(luò)三焦。 其支者循胸, 出, 下腋三寸, 上抵腋下, 循糯內(nèi)行太陰之間, 入肘中, 下臂行兩筋之間, 入掌中, 循中指出其端。 支者另掌中, 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次注手少陽三焦。 每日戌時, 周身氣血俱注于心包絡(luò)經(jīng)。 手厥陰包絡(luò)經(jīng), 少氣而多。 )

《靈蘭秘典》論十二官無心包絡(luò), 但曰: 膻中者, 臣使之官, 喜樂出焉。 按心包絡(luò)在心下橫膜之上, 豎膜之下, 其與橫膜相粘, 而黃脂裹者, 心也。 脂膜之外, 有細筋膜如絲, 與心肺相連者, 心包也。 其地正值膻中, 且位居相火, 代君行事, 實臣使也。

然則《秘典》之言膻中, 其即為心包無疑矣, 故心為君火, 居廣明以建極, 以照臨十二官。 經(jīng)曰: 君火不用, 尊之極也。 然火為地二所生, 君火雖不用, 有奉天行職。 又不得同于君火者, 心包所以主相火也。 夫相火本屬少陽膽, 相火之用, 專屬陽明胃腐熟水谷, 何以心包主之也? 說以人之相火, 起于少陽膽, 遂游行于三焦, 而督署之以為陽明腐水谷之正者, 實心包也。 故經(jīng)曰: 陽明居午以陽明當(dāng)相火夏令, 不言心包, 而心包之能督署自見矣。 此以知陽明之經(jīng)之職, 總攝于包, 而膽也、胃也、 三焦也, 總與心包同一職矣。

所以《難經(jīng)》曰: 手心主少陽火, 生足太陰陽明土, 右尺巳午, 即其位也。 說手心主者, 心包之別名, 去腕二寸曰內(nèi)關(guān), 出于兩筋之間, 循經(jīng)以上系于心包。 心系氣實, 則病心痛, 心中大熱, 手心熱, 面黃, 目赤, 笑不休, 臂肘攣急, 腋腫, 甚則胸支滿; 虛則煩心, 手心熱, 心澹澹大動, 然虛不可補, 此皆取之兩筋間也。 古人云: 心包絡(luò)痛, 必連及少陽、少陰。 夫亦可以知其故矣。

【包癥治】

《靈樞》曰: 少陰者, 心脈也。 心者, 五臟六腑之大主也, 為帝王精神之所舍, 其臟堅固, 邪不能容, 容之則傷心, 心傷則神去, 神去則死矣。 故諸邪在于心者, 旨在心之包絡(luò), 包絡(luò)者, 心主之脈也, 故少陰無輸也。 《正傳》曰: 心包絡(luò), 實乃裹心之膜, 包于心外, 故曰心包絡(luò)也。 《醫(yī)旨》曰: 包絡(luò)虛, 宜錢氏安神丸; 虛而挾熱, 醒心散; 包絡(luò)實熱, 宜犀角地黃湯、十味導(dǎo)赤散。

治心包絡(luò)病諸藥要品及方四

錢氏安神丸 [因虛] 朱砂一兩 麥冬 牙硝 茯苓 山藥 寒水石 甘草各五錢 冰片二分 蜜和, 一兩作三十丸, 每丸, 砂糖水化下。
醒心散 [虛熱] 人參 麥冬 遠志 五味 茯神 生地 菖蒲等分
犀角地黃湯 [實熱] 犀角 生地 黃岑 黃連 大黃
十味導(dǎo)赤散 [又] 地骨皮 黃連 www.med126.com黃岑 麥冬 半夏 茯神 赤芍 木通 生地 甘草各五分 加五片 繯漱嬪。標(biāo)本方藥

三焦病源流

(手少陽三焦脈, 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上出二指之司, 循手表腕, 出臂外兩骨之間, 上貫肘, 循臑外, 上肩, 而交出足少陽之后, 入缺盆, 布膻中, 散絡(luò)心包, 下膈, 循到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 上項, 系耳后直上, 出耳上角, 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 過客主人前交頰, 至目銳, 次注足少陽膽經(jīng)。 每日亥時, 周身氣血俱注于三焦。 手少陽三焦經(jīng), 少血而多氣。 ) 經(jīng)曰: 上焦出胃口, 并咽, 以上貫膈而布胃中。 中焦亦并在胃中, 出上焦之后。 下焦別回腸注于膀胱。 而于陽明胃之脈, 則曰循喉嚨, 入缺盆, 下膈屬胃。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nèi)廉。 其支者起胃口, 下循腹里, 下至氣街。 此與三焦同行在前, 不知三焦者, 實胃部上下之匡廓。 三焦之地, 皆胃之地。 三焦之所主, 即胃之所施, 其氣為腐熟水谷之用, 與胃與太陰脾之前, 為相火所居所游之地。 故焦也者, 固以熟物為義也。 然則三焦雖有上中下之分, 而所由以分者, 不俱從胃言之歟, 何則? 人之心下為膈膜, 膈下為胃, 其上口曰賁門, 在臍上五寸上脘穴分, 是為上焦; 臍下四寸為中脘穴, 即中焦, 肺脈起中焦在此; 臍上二寸為下脘穴, 即胃下口傳入小腸處, 曰幽門者, 是為下焦。 論三焦地分, 雖不過四寸之間, 而論三焦所主部位, 則上焦之胃上口, 承接心肺, 其所主部位自在膈以上一段; 下焦之胃下口, 下輸水谷于小腸, 而小腸之水液, 滲入膀胱以注前陰, 小腸之滓穢, 轉(zhuǎn)輸大腸以注后陰, 則下焦所主部位, 自在臍腹以下一段; 若膈之下, 臍腹以上, 中間一段胃實居之, 則胃之正中, 正中焦所主之部分也。

古人云: 上焦如霧者, 狀陽明化物之升氣也; 云下焦如漚, 又云如瀝者, 狀化時沃溢之氣也; 云下焦如瀆者, 狀擠泌流水之象也。 古人誠見乎三焦之氣化, 一皆胃之氣化, 一皆相火所成央耳, 乃后以三焦為無狀, 空有名, 皆不知其為匡廓于陽明也。 故其病而燥, 實則有耳鳴, 喉痹腫痛, 耳后連目銳痛, 肩臑痛, 內(nèi)外皆疼, 頭面赤熱, 赤白游風(fēng)等癥虛則有腹寒, 短氣, 少氣等癥; 如或板窒窒, 則三焦之氣滯也, 急當(dāng)調(diào)之, 使一氣流通。

【三焦傳受】

《靈樞》曰; 上焦出于胃上口, 并咽, 以上貫膈而布胸中, 走循太陰之分而行, 還至陽明, 上至舌下, 足陽明常與榮俱行于陽二十五度, 行于陰亦二十五度, 為一周, 而復(fù)大會于手太陰, 命曰衛(wèi)氣也。 中焦亦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 此所受氣者,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亦注于肺脈, 乃化而為血, 以奉生身, 莫貴于此, 故獨得行于經(jīng)隧, 命曰榮氣也。 下焦者, 別回腸, 注于膀胱而滲入焉, 故水谷者, 常并居于胃中, 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 而成了焦, 滲而俱下, 擠泌別汁, 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入門》曰: 心肺若無上焦, 何以宗主榮衛(wèi); 脾胃若無中焦, 何以腐熟水谷; 肝腎若無下焦, 何以疏決津液。 無形而有用, 主持諸氣, 三焦水谷之道路, 氣之所終始也。

【三焦癥治】

《靈樞》曰: 鼻柱中央起, 三焦乃約。 又曰: 小腹腫痛, 不得小便, 邪在三焦約也。 海藏曰: 上焦如霧, 霧不散, 則為喘滿, 此出而不納也; 中焦如漚, 漚不利, 則為留飲不散, 久為中滿, 此上不能納, 下不能出也; 下焦如瀆, 瀆不利, 則為腫滿, 此上納而下不出也。

《入門》曰: 三焦為丙火府, 故其發(fā)也, 為無根之相火。

《內(nèi)經(jīng)》曰: 三焦為上中下水谷之道路, 其病宜通利二便。

《醫(yī)鑒》曰: 三焦病, 宜三和散、枳殼丸、木香 檳榔丸。

治三焦病諸藥要品及方七

三和散 [總治] 川芎一錢 沉香 蘇葉 大腹皮 羌活 木瓜各五分 木 香 白術(shù) 檳榔 陳皮 炙草各三分 此方兼治諸氣郁滯, 或脹或痛。
枳殼丸 [又] 枳殼二兩 陳皮一兩 檳榔五錢 木香二錢半 黑牽牛子四兩 一半生用一半炒熱搗取頭末一兩半余不用蜜丸。此方專治三焦約, 大小便不通。
木香檳榔丸 [又] 半夏曲 皂角 去弦子酥炙 郁李仁去殼另研各二兩 木香 枳殼 杏仁 檳榔 青皮各一兩 共為末, 另以皂角四兩, 打碎浸漿水, 去渣, 渣揉熬膏, 入蜜少部和丸, 空心, 姜湯下。 此方疏導(dǎo)三焦, 快氣順腸。
涼膈散 [上焦熱] 連翹二錢 大黃 芒硝 甘草各一錢 薄荷 黃岑 山梔各五分 竹葉七片 蜜少部 煎至半入硝。
桃仁承氣湯 [中焦熱]
立效散 [下焦熱] 瞿麥四錢 山梔二錢 甘草一錢 姜 燈心
導(dǎo)赤散 [又] 生地 木通 甘草各一錢 竹葉七片

附載仲景大法及分別標(biāo)本方藥

  • 上焦不歸噫而吞酸(上焦之脈不歸也)

  • 中焦不歸不能消谷引食榮衛(wèi)皆虛(中焦之脈不歸也, 三焦無倚, 寸口微濡)
  • 下焦不歸則遺溺(下焦之脈不歸也)
  • 三焦實(麻黃 元參 山梔 黃岑 連翹)
  • 三焦虛(附子 硫黃 蓯蓉 補骨脂 陽起石)
  • 三焦大熱(石膏)
  • 三焦大寒(肉桂)
  • 標(biāo)(有汗, 桂枝、黃耆、白術(shù)、石膏、地骨皮; 無汗, 麻黃、荊芥、蒲荷、金沸草)
  • 本(肉桂 黃耆 熟地 益智仁)

膽病源流

(足少陽膽脈, 起于目銳, 上抵頭角, 下耳后, 循頸行手少陽之前, 至眉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 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 至目銳后。 其支者別銳, 下大迎, 會于手少陽, 抵于, 下加頰車, 下頸合缺盆, 以下胸中貫膈, 絡(luò)肝, 屬循里, 出氣街, 繞毛際, 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 循胸, 過季, 下合髀厭中, 以下循髀陽, 出膝外廉, 下外輔骨之前, 直下抵絕骨之端, 下出外踝之前, 循足胕上, 入小指次指之間。 其支者別胕上, 入大指之間, 循大指歧骨內(nèi)出其端, 還貫爪甲, 出三毛, 次注足厥陰肝經(jīng)。 每日子時, 周身氣血注于膽。 足少陽膽經(jīng), 多氣少血。 )

膽為中正之官, 決斷出焉。 又為中清之府, 主藏而不主瀉。 則其所主, 異于他臟腑矣。 其府之氣, 直得先天甲氣, 而起于少陰, 發(fā)于厥陰, 乃二陰之真精所生, 以為一陽之妙運也。 經(jīng)曰: 少陽連腎, 腎上連肺。 夫少陽起于夜半之子, 為腎之天根, 其氣上升, 以應(yīng)肺之治節(jié)。 為腎天根, 則通乎下, 應(yīng)肺治節(jié), 則通乎上。 其所以能通乎上下者, 以其為中和之極也。 惟通乎上下, 故得游行三焦。 且即三焦之所治, 以致用陽明, 故十一經(jīng)皆藉膽氣以為和。

經(jīng)曰: 少火生氣。 以少陽即嫩陽, 為生氣之首也。 是以肝之為用, 能起九地而升地德, 亦能出三陽而布天德, 皆少陽之妙運也, 亦十一經(jīng)所以取決于膽之故也, 豈特為中正之官, 為五神之決斷已哉。 然其為腑, 有獨居于清靜寧謐, 而出其沖和之氣, 以溫養(yǎng)諸臟者, 宜其有中清之目矣。 若夫動而為病, 實則口苦, 耳聾, 鼻淵, 善太息, 心痛, 不能轉(zhuǎn)側(cè), 甚則面塵, 體無膏澤, 足外熱, 頭額痛, 目銳痛, 缺盆中腫痛, 腋下腫痛, 馬刀挾癭, 胸中肋髀膝, 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jié)皆痛, 汗出, 振寒瘧; 虛則易驚, 或不得眠, 身寒潮熱。 而潮熱在平旦, 由氣中之火實, 上主于肺; 潮熱在日脯, 由血中之火實, 下主于腎。 察其在氣在血, 有汗無汗, 咸佐以柴胡、丹皮、地骨皮, 大實更加大黃下之, 得其治矣。

卮言曰: 膽者, 澹也, 清凈之府無所受輸, 澹澹然者也。

士材曰: 膽者, 擔(dān)也, 中正之官, 決斷出焉, 猶人之正直無私, 有力量善擔(dān)當(dāng)者也。 二家釋 膽字, 俱有義理, 耐人尋味。

【膽病癥治】

子和曰: 膽者, 敢也, 驚怕則膽傷矣。 又曰: 面青脫色, 膽腑受怖也。

《入門》曰: 膽候咽門, 故熱壅則生瘡腫痛。 又曰: 膽病多寒熱。 又曰: 膽虛則恐畏不能獨臥, 實則易怒。 又曰: 膽虛則不臥, 膽實則多睡。 又曰: 小柴胡湯, 乃少陽經(jīng)之藥, 水煎, 澄清溫服, 則能入膽。

【膽絕侯】

《靈樞》曰: 膽絕者, 耳聾, 百節(jié)皆縱, 目直視如驚, 絕系。 絕系者, 一日半日死。 其死也, 色先青, 白乃死矣。

《脈經(jīng)》曰: 膽絕七日死, 何以知之? 眉為之傾。

治膽病諸藥要品及方十

半夏湯[膽實] 生地 棗仁各五錢 半夏 生姜各三錢 遠志 赤苓各二錢 黃岑一錢 黍米二合 長流水煎, 澄清服。
此方專治膽經(jīng)實熱煩悶。
十味導(dǎo)赤散[又]地骨皮 黃連 黃岑 麥冬 半夏 茯神 赤芍 木通 生地 甘草各五分 姜五片
此方能治膽熱, 兼治心藏實熱煩渴, 驚悸, 口瘡。
當(dāng)歸龍薈丸[又]膽草 當(dāng)歸 山梔 黃連 黃柏 黃岑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五錢 木香二錢半 麝香五分蜜丸。 此方專治肝膽實熱痛。
瀉青丸[又]龍膽草 當(dāng)歸 川芎 山梔 大黃包煨 羌活 防風(fēng)等分 蜜 丸, 芡子大, 每一丸, 竹葉湯同砂糖溫水化下。 此方治膽實。
清肝涼膽湯[又]白芍一錢半 川芎 當(dāng)歸各一錢 柴胡八分 山梔 丹皮 龍膽草各四分
此方專治肝血虛, 膽汁少, 有怒火,
仁熟散[膽虛]柏子仁 熟地各一錢 人參 五味子 枳殼 山萸 肉桂 甘菊 茯神 杞子各七分半 煎服。 或為末, 酒下二錢。
此方專治膽虛恐畏, 不能獨臥。
加味溫膽湯[又]香附二錢四分 橘紅一錢二分 半夏 枳實 竹茹各八分 人參 茯苓 柴胡 麥冬 桔梗各六分 甘草四分 姜三 棗二 一名參胡溫膽湯。
此方專治心膽虛怯, 觸事易驚, 涎與氣搏, 變生諸癥。
加減溫膽湯[又]茯神 半夏 枳實 陳皮 山梔 白術(shù) 黃連 麥冬各一 錢 當(dāng)歸 棗仁 竹茹各八分 人參六分 甘草三分 姜三 棗二 烏梅一個 水煎, 和竹瀝半盞, 調(diào)朱砂末五分服。
此方專治膽虛驚疑, 如人將捕, 神不守舍。
琥珀定志丸[又]南星八兩, 先掘地作坑, 置炭十八斤, 燒紅去灰凈, 好酒十余斤傾坑內(nèi), 瓦盆盛南星安其中, 說覆, 以炭火擁定, 勿令泄氣, 次日取出為末, 人乳粉姜制、人參、茯苓、茯神各三兩, 塊朱砂納公豬心內(nèi), 線扎, 懸砂罐中, 入好酒二碗煮, 菖蒲豬膽汁炒遠志肉豬膽汁拌炒, 再用姜汁制, 各二兩, 西珀一兩, 蜜丸, 臥時服, 姜湯下。
此方專能扶肝壯膽, 管轄神魂, 治一切驚戰(zhàn)虛弱氣乏之疾。
十四友丸[又] 龍齒另研二兩 熟地 棗仁 茯苓 茯神 人參 肉桂 遠 志 阿膠 當(dāng)歸 黃耆 柏子仁 紫石英?另研各一兩 朱砂五錢 蜜丸, 棗湯下。 此方能補心肝虛, 神志不寧。

附載仲景分別標(biāo)本方藥

  • 標(biāo)(柴胡)
  • 標(biāo)之本(柴胡 葛根湯)
  • 本(花粉)
  • 本之本(大柴胡湯)

肝病源流(肥氣 胠肋痛 腋臭、漏腋)

(足厥陰肝經(jīng)脈, 起于大指叢毛之際, 上循足趺上廉, 去內(nèi)踝一寸。 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 上腘內(nèi)廉, 循股陰, 入毛中, 過陰器, 抵小腹, 挾胄到肝絡(luò)膽, 上貫膈, 布, 循喉嚨之后, 上入頏顙, 連目系, 上出額, 與督脈會于巔。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 環(huán)唇內(nèi)。 其支者復(fù)從肝別貫膈, 上注肺, 次仍還注手太陰肺經(jīng)。 每日丑時, 周身氣血俱注于肝。 足厥陰肝經(jīng), 少氣而多血。 )

肝于五臟為獨使, 為將軍之官, 合少陽膽為游部, 居脾之下, 腎之前, 微偏左。 其位在少腹。 其地在血海。 其部在兩兩胠。 其經(jīng)起于足指, 通于巔頂。 其臟為太少二陰之交盡處。 其表為少陽膽, 故一陽發(fā)生之氣, 起于厥陰, 而一身上下, 其氣無所不乘。 肝和則生氣, 發(fā)育萬物, 為諸臟之生化; 若衰與亢, 則能為諸臟之殘賊。 故又與膽同為少陽。 而厥陰兼乎少陽之肝, 與少陽根乎厥陰之膽, 相為表里, 是以其臟主春, 其德屬木, 惟其地為血海, 故其臟為血臟, 其部為血部, 而其職主藏血而攝血, 其主又在筋, 能任筋骨勞役之事, 為罷極之本, 其精上榮于目, 而兼通于耳。 惟其德屬木, 故其體本柔而剛, 直而升, 以應(yīng)乎春。 其性條達而不可郁, 其氣偏于急而激暴易怒, 故其為病也多逆, 逆則頭痛耳聾, 頰腫目滿, 兩下痛引少腹, 善怒善瘛, 四肢滿悶; 虛則目無見, 耳不聰, 善恐, 如人將捕之。 經(jīng)病則腰痛不可俯仰, 丈夫疝, 婦人少腹腫, 甚則嗌干, 面塵, 色脫, 遺溺癃閉。 其郁與勝, 必侵及乎脾, 脾受木邪, 則胸滿, 嘔逆, 飧泄。 總而計之, 其為寒熱虛實, 邪氣侵克, 本經(jīng)自病, 與經(jīng)氣相加, 種種諸癥。 其由肝之不足者, 固可勿論, 即屬有余, 亦由肝之陰不足, 故有郁勝所生病也。 夫肝氣之逆, 因肝志之郁, 然雖郁, 不可用攻伐, 經(jīng)故曰: 以辛散之, 以辛補之也。 肝火之實, 因肝血之虛, 然既虛, 則不得廢滋養(yǎng), 經(jīng)故曰: 以酸收之, 以甘緩之也。 然則肝無補法一語, 不且遺千古之禍哉。 至若陰邪犯入, 必陰厥, 陰厥宜溫, 是補肝之氣也; 陰虛不榮, 必陽厥, 陽厥宜清, 是涼肝之血也。 氣則溫補, 血則清涼, 尚何有肝木之病哉。 薛耆清肝火, 補肝血兩言, 洵足為醫(yī)林炯鑒。

【肝病原由癥治】

《靈樞》曰: 有所附墮, 惡血留內(nèi), 有所大怒, 氣上不下, 積于下則傷肝。 又曰: 邪在肝, 則兩腋中痛; 寒中, 惡血在內(nèi)。

又曰: 肝藏血, 血舍魂, 肝氣虛則恐, 實則怒。

《內(nèi)經(jīng)》曰: 肝病者, 兩腋下痛引少腹, 令人善怒。

又曰: 肺傳之肝, 病名肝痹, 一名厥, 痛, 出食, 肝熱者, 色蒼而爪活。

又曰: 大骨活, 大肉陷, 胸中氣滿, 腹內(nèi)痛, 心中不快, 肩聳身熱肉脫, 目眶陷, 真臟見, 目不見人, 立死; 其見人者, 至其所不勝之時死。 注云: 不勝之時, 庚辛月也。

又曰: 肝藏血, 血有余則怒, 不足則恐。 又曰: 肝病者, 平旦慧, 下哺甚, 夜半靜。

又曰: 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注云: 肝苦急, 是其氣有余也。

又曰: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又曰: 肝病忌當(dāng)風(fēng)。

《難經(jīng)》曰: 外癥面紫而青, 善怒; 內(nèi)癥臍左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其癥四肢滿閉, 脈澀, 便難, 轉(zhuǎn)筋。 有是者肝也, 無是者非也。

《入門》曰: 人動則血運于諸經(jīng), 靜則血歸于肝臟, 肝主血海故也。

【肝絕侯】

《靈柩》曰: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 厥陰者, 肝脈也。 肝者, 筋之合也。 筋者, 聚于陰器而絡(luò)于舌本也。 故脈不榮則筋急, 筋急則引舌與卵, 故唇青舌卷卵縮, 則筋先死, 庚日篤, 辛日死。

又曰: 厥陰絕者, 中熱嗌干, 心煩善尿, 甚則舌卷卵縮而終矣。

仲景曰: 唇吻反青, 四肢伸縮, 汗出者, 肝絕也。

脈經(jīng)曰: 脈絕八日死: 何以知之? 面青, 但欲伏眠, 目不見, 汗如水不止。

【肝氣滯澀保養(yǎng)法】

《保生秘要》曰: 凡人氣旺則血榮而潤澤, 氣絕則血活而滅形, 故氣虛弱滯澀而成病。 如滯于肝, 則肝氣不順, 或搠而疼, 或成疸癥, 或傳目疾, 或成瘋患, 諸風(fēng)掉眩, 皆屬于肝也。 春月木旺, 宜常噓吸為補瀉之法, 和其肝氣, 勿食諸肝, 以免死氣入肝, 傷其魂也。 宜燒蒼術(shù)香, 清晨飲屠蘇酒、馬齒莧, 以祛一年不正之氣。 大抵陽春初升, 景物融和, 當(dāng)眺覽園林, 尋春郊外, 以暢春生之氣。

【肝臟修養(yǎng)法】

《養(yǎng)生書》曰: 常以正二三月朔旦, 東面平坐, 叩齒三通, 吸震宮青氣入口, 九吞之, 閉氣九十息。

【導(dǎo)引法】

仙曰: 可正坐, 以兩手相重按陛下, 徐緩身左右各三五度, 又可正坐, 兩手拽相叉, 翻覆向胸三五度, 此能去肝家積聚風(fēng)邪毒氣。

肝之積, 曰肥氣。 在左下, 狀如覆杯, 有足, 似形, 久則發(fā)咳嘔逆, 脈必弦而細, 宜肥氣丸、增損五積丸, 皆肝家氣血兩虛, 肝氣不和, 逆氣與瘀血相并而成, 治法宜和肝散結(jié)。

【脈 法】

《綱目》曰: 肝有積, 其脈弦長。

胠肋痛 肝經(jīng)病也。 說肝與膽二經(jīng)之脈, 布, 肝火盛, 木氣實, 故流于胠肋間而作痛。 凡人肩下曰膊。 膊下曰臑。 臑對腋, 腋下為怯。 怯下為。 后為肋。 肋下為季肋, 俗名肋梢。 季肋之下為腰。 部分如此。 今怯肋痛, 固由于肝邪之實。 而所謂肝邪者, 不越氣、血、食、痰、風(fēng)寒五端, 試先言五者之由, 再詳癥之所屬。

一曰氣郁, 由大怒氣逆, 或謀慮不決, 皆令肝火動甚, 以致膚肋痛(宜沉香降氣散、枳殼煮散、枳殼散、桂枝、小龍薈丸。 )

一曰死血, 由惡血停留于肝, 居于下, 以致胠肋痛, 按之則痛益甚(宜小柴胡湯合四物, 加桃仁、紅花、乳香、沒藥或桃仁承氣湯、復(fù)元活血湯。 )

一曰痰飲, 由痰飲流注于厥陰之經(jīng), 以致怯肋痛, 痛則咳嗽氣急(宜控涎丹加南星、川芎、 蒼術(shù), 再用二陳湯煎水吞下, 又芎夏湯、調(diào)中順氣丸。 )

一曰食積, 由食停下, 有一條杠起, 以致胠肋痛(宜神保丸, 以枳實湯吞下, 又當(dāng)歸龍薈丸。 )

一曰風(fēng)寒, 由外感風(fēng)寒之邪, 留著下, 以致肋痛(宜芎葛湯、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 )此五者, 皆足致痛, 而惟怒氣瘀血居多也。

治法, 先分左右, 再審虛實。 大約左痛多留血, 或大怒傷陰, 或跌撲斗毆傷血, 致死血阻滯, 或肋下有塊, 皆作痛。 右痛為肝邪入肺, 惱怒郁結(jié)不伸, 是為氣痛。 痰痛亦在右, 走注痛而有聲。 食痛亦在右, 即前所云一條扛起者是。 此以左右分氣血也。 故左屬血, 痰氣亦有流于左者, 然必與血相搏而痛, 不似右之痛, 無關(guān)于血也。 右屬氣, 亦有血適瘀于右而痛者, 然必與氣相阻而后痛, 不似左之痛, 無關(guān)于氣也。 如是, 則左痛不專屬血, 右痛不專屬氣, 氣血將安辨哉。 說瘀血按之痛, 不按亦痛, 痛無時息而不膨; 氣痛時止而膨, 暖即寬, 旋復(fù)痛。 以此辨驗氣血更快。 至胠肋地分, 本近一處, 故其為痛, 亦不必細分, 何部, 只以痛概之。 而之痛, 要醫(yī)學(xué)全.在線m.zxtf.net.cn即俗名肝氣痛, 由肝家邪實所致, 非怯肋之自生痛而自作痛也, 故不入于身形門中, 與腰腹等并列, 而特附于肝也。 試更論之, 痛多半是實, 不得輕于補肝, 能令肝脹也。 治實大忌柴胡, 若川芎則必用。 暴怒傷血, 必和血(宜當(dāng)歸、香附、山梔、甘草。 )死血阻滯, 必日輕夜重, 午后發(fā)熱, 脈短澀, 當(dāng)去瘀(宜桃仁、紅花、沒藥、香附、赤芍、苡仁根, )有塊必消塊(宜牡蠣。 )以上左病。 氣痛須調(diào)氣(宜和飲, )有痰須導(dǎo)痰(宜蒼術(shù)、半夏、白芥子、陳皮, )食積當(dāng)消導(dǎo)(宜砂仁、枳實、黃連、吳萸。 )以上有病。 此氣血食痰分見于左右者也。 若風(fēng)寒, 則不論左右皆有, 稔知外感之邪, 必表散(宜川芎、葛根、桂枝、防風(fēng)。 )有兩邊俱痛者, 則于前藥加減參用。 痛甚, 加醋少部。 此皆治實之法也。 亦有痛時目無見, 耳無聞, 善恐, 如人將捕之者, 其脈必虛, 切不可作實治, 須看大便。 大便通和, 咳嗽, 肝火侮肺金也(宜小柴胡湯加山萸、橘葉。 )若連胸腹脹痛, 大便不通, 為瘀血停滯, 須先通之(宜歸尾、紅花、香附.延胡索、 蘇木、橘葉、大黃, )隨即用補益(宜參用歸脾湯、加味逍遙散。 )又或酒色過度, 當(dāng)一點痛不止, 名于痛, 甚危, 惟大補氣血而已(宜補肝散。 )此皆治虛之法也。 而又有左痛由肝實火盛者(宜枳殼疏肝散。 )左痛不移處, 由死血菀結(jié)者(宜桃仁承氣湯。 )右痛由痰積氣滯兼有者(宜推氣湯。 )右痛而氣喘者(宜分氣紫蘇飲。 )右痛由怒氣所傷者(宜香附湯。 )右痛由痞塞者(宜沉香導(dǎo)氣散。 )跌撲肋痛, 由氣血凝滯者(宜復(fù)元活血湯。 )右痛由悲傷肺氣者(宜推氣湯。 )痛由受暑, 皮黃發(fā)泡者(宜大瓜蔞散, 或兼清肝破氣之品。 )痛由傷寒者(宜小柴胡湯, 不便加枳殼。 )或不由傷寒, 身體微熱者(宜枳殼散, 枳殼為痛的藥, 故諸方皆用之也。 )此皆挾有五邪, 分見左右, 一切零星之病之治法也。 至于肋梢之部, 在肝下膽之位, 若甚痛牽連小腹, 亦是死血, 不外胠肋痛治瘀血方藥。 痛不甚, 止于一處, 痰也, 亦不外胠肋痛治痰方藥(宜二陳湯加柴胡、青皮、白芥子烏藥。 )

【脈 法】

《內(nèi)經(jīng)》曰: 肝脈搏堅而長, 色不青, 當(dāng)病墜若搏, 因血在下, 令人喘逆。

仲景曰: 寸口脈弦者, 即下拘急而痛, 其人嗇嗇惡寒也。

《正傳》曰: 脈雙弦者, 肝氣有余, 兩作痛。 又曰: 肝脈沉之而急, 浮之亦然。 若下痛, 有氣支滿, 引小腹而痛, 時小便難, 若目眩頭痛, 腰背痛, 得之少時有所墜墮。

丹溪曰: 氣郁, 胸痛, 看其沉澀, 當(dāng)作郁治也。

【腎邪上搏痛】

《入門》曰: 一人患痛, 眾以為, 陽脈弦, 陰脈澀, 投諸香姜桂之屬益甚, 項昕見之曰: 弦者痛也, 澀者腎邪有余也, 腎上搏于, 不能下, 且腎惡燥, 今服燥藥過多, 非瀉不愈。 先用神保丸下黑溲, 痛止, 更服神芎丸。 或疑其太過, 昕曰: 向用神保丸者, 腎邪透膜, 非全蝎不能引導(dǎo), 然巴豆性熱, 非得硝黃蕩滌, 后遇熱必再作, 乃大泄數(shù)次, 遂愈。

【胠肋痛癥治】

丹溪曰: 肝苦急, 是其氣有余, 急食辛以散之, 宜用川芎、 蒼術(shù)、青皮。 又曰: 肝火盛, 兩痛, 不得伸舒, 先以琥珀膏貼患處, 卻以生姜湯吞下蜜丸當(dāng)歸龍薈丸最妙, 此藥丸乃治痛。 又曰: 龍薈丸亦治飲食大飽, 勞力行房痛, 乃瀉肝火之要藥也。 又曰: 咳引痛, 宜疏肝氣, 用青皮、枳殼、 香附、白芥子之類; 兩走痛, 可用控涎丹。

《正傳》曰: 凡痛; 皆肝木有余, 小柴胡湯加青皮、川芎、芍藥、龍膽草, 甚者入青黛、麝香調(diào)服。 又曰: 性急多怒之人, 時常腹作痛, 小柴胡湯加川芎、芍藥、青皮吞下龍薈丸甚捷。

《入門》曰: 肝熱郁, 則必痛。 又曰: 發(fā)寒熱, 痛, 似有積塊, 必是飲食太飽, 勞力所致, 須用當(dāng)歸龍薈丸治之。 又曰: 肝氣實痛者, 手足煩躁, 不得安臥, 小柴胡湯加川芎、白芍、當(dāng)歸、蒼術(shù)、青皮、龍膽草; 肝氣虛痛者, 悠悠不止, 耳目, 善恐, 四物湯加柴胡、青皮; 兩下痛引小腹, 善怒, 是肝氣實也, 當(dāng)歸龍薈丸以姜汁吞下; 氣弱之人, 下痛, 脈弦細, 多從勞役怒氣得之, 八物湯加木香、青皮、肉桂煎服, 或用枳實。

《醫(yī)鑒》曰: 凡痛者, 必用青皮, 而青皮必須醋炒, 煎服末服并佳, 說青皮乃肝膽二經(jīng)之藥。 人多怒, 下有郁積, 固宜用此以解之。 若二經(jīng)氣血不足, 則當(dāng)先補血, 少用青皮可也。 腋臭、 漏腋 皆先天濕郁病也。 腋臭者, 穢氣從腋下出, 如貍膻臊, 令人不可相近, 俗因名狐臭。 患此疾者, 腋下必有毛空如針細, 即出穢處, 耳內(nèi)必有油濕。 治法, 于五更時, 先取精豬肉兩大片, 以甘遂末一兩盡數(shù)拌之, 挾腋下, 天明以甘草一兩煎湯飲之, 良久, 瀉出穢物。 但此穢氣, 恐或傳人, 須于荒僻處出大便。 如此三五次即當(dāng)愈。 其他陀僧胡粉之類, 皆塞竅以治其末耳(宜蜘蛛散。 )漏腋者, 腋下或手掌足心, 陰下股里, 常如汗?jié)裰乱?宜六物散。 )二癥因腋與膚肋相連, 故附詳于此。

【腋臭治法】

丹溪曰: 治腋臭法, 用大田螺一個, 水中養(yǎng)之, 候靨開, 以巴豆肉一粒針挑放在螺內(nèi), 仰頓盞內(nèi), 夏月一宿, 冬則五七宿, 自然成水, 取搽腋下, 絕根。 一方, 先用胭脂涂腋下, 其出狐臭之處, 黃色, 就將前巴豆田螺去靨掩于狐臭之上, 絹帛扎緊, 其狐臭從大便出則絕根矣。

《回春》曰: 以自己小便洗一次, 米泔洗二次, 生姜自然汁每日擦十次, 日日如此, 一月之后, 可斷矣。

治肝病諸藥要品及方五

  •  肝實宜清熱降氣橘皮 青皮 黃連 黃岑 杜 蘇子 柴胡 甘草 青黛 竹葉赤 芍藥 郁金 香附 砂仁 木通 羊角麥冬 童便 甘菊 荊芥 龍膽草 大黃 生 地 連翹 元參 延胡索 黃柏 山梔
  • 肝虛宜辛散甘緩當(dāng)歸 生姜 甘菊 胡麻 杜仲 蘇子 陳皮 地黃 甘草 郁金 谷精草 降香 通草 橘紅 白芍 鹿角膠 木瓜 斷 牛膝 杞子 金石斛 天 冬 麥冬 黃柏 酉珀 五味子 真珠 丹皮 犀角 蟬退 木賊草 棗仁 人參 黑丑 茶葉 蜜蒙花 黃耆 烏梅 黃岑 石膏 忍冬藤 山藥 山查 干姜 紅 曲 刺蒺藜 決明子 沙蒺藜 女貞實 土茯苓 因郁而虛者, 加細辛、木香、 縮砂仁、沉香、川芎、香附)
瀉青丸[肝實]當(dāng)歸 川芎 山梔 羌活 防風(fēng) 煨大黃 龍膽草等分 蜜 丸, 芡子大, 每一丸, 竹葉湯同砂糖湯化下。 一名涼肝丸。
洗肝散[又]當(dāng)歸 羌活 薄荷 防風(fēng) 大黃 黑山梔 川芎 甘草各一 錢 加龍膽草一錢妙。
當(dāng)歸龍薈丸[實熱]龍膽草 當(dāng)歸 山梔 黃連 黃柏 黃岑各一兩 蘆 薈 大黃 青黛各五錢 木香二錢半 麝香五分蜜丸, 小豆大, 姜湯下二三十丸。
清肝湯[肝虛]白芍一錢半 當(dāng)歸 川芎各一錢 柴胡八分 山梔 丹皮各 四分
補肝丸[又]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生地 防風(fēng) 羌活 蜜丸。

附載仲景大法及分別標(biāo)本方藥

  • 有余則聚聚宜通(氣, 薄荷、荊芥、羌活、防風(fēng)、蔓荊子、雄黃、皂莢、川芎、 獨活、龍膽草; 血, 紅花、三棱、木香、鱉甲、鯪鯉甲、虻蟲水蛭)
  • 不足則燥燥宜潤(氣, 吳萸、甘菊、杞子、天麻、柏子仁、蜜蒙花; 血, 當(dāng)歸、川芎、牛膝、杜仲、菟絲子、白芍、熟地、沒藥、血竭、細辛、槐角)
  • 風(fēng)實則泄(羌活 獨活 細辛 雄黃 大黃 牽牛 子 皂莢 首烏)
  • 風(fēng)虛則補(川烏 牛膝 僵蠶 川斷 南星 白花蛇 蟬退 天麻 杜仲 川芎 半夏 菟絲子 白術(shù) 萆薢 土茯苓 白附子)
  • 風(fēng)經(jīng)則鎮(zhèn)(真珠 金箔 銀箔 夜明沙 代赭石決明) 一法, 木郁則達之, 謂吐之令條達也。
  • 標(biāo)(初病為標(biāo), 渴欲飲者, 少少與之則愈, 此雖在里, 即是標(biāo)也, 囊縮, 四逆湯、 吳茱萸湯)
  • 本(煩滿當(dāng)歸, 脈沉滑脈力皆倍者, 當(dāng)下之。 此即大小二閉閉, 雖用承氣湯, 不若四物湯加大黃尤嘉。 胸?zé)M, 囊縮自下, 不治自愈。 厥陰本無下癥, 大概言傷寒傳入里可下之。 )
  • 又一轉(zhuǎn)厥陰癥(標(biāo), 亦為初病, 宜甘溫; 本, 宜用熱)
  • 無汗(麻黃 旋覆花 蒼術(shù) 頭)
  • 有汗(桂枝 地骨皮 白術(shù) 黃耆)
  • 汗之而發(fā)(麻黃)
  • 清涼為汗(細辛)
  • 和之而汗(柴胡)
  • 下之而汗(大黃)
  • 吐之而汗(瓜蒂 防風(fēng))

治肥氣方二

肥氣丸[總治]柴胡二兩 黃連七錢 川椒二兩 厚樸五錢 甘草二錢 廣 皮 昆布 人參各錢半 川烏錢二分 皂莢 茯苓各一錢六分 干姜 巴霜各五分 春、夏再加黃連五錢。 丸法、服法, 同息賁丸。
增損五積丸[又]黃連 厚樸 川烏 干姜 人參 茯苓 柴胡 川椒 蓬 術(shù) 皂角 昆布 增減法及分量, 詳在息賁條內(nèi)。

治胠肋痛方三十

沉香降氣散 [氣郁] 姜黃 陳皮 甘草各一錢 煨山棱 煨蓬術(shù) 益智仁 厚樸各七分 白術(shù) 蘇葉 香附 神# 麥芽 烏藥備五分 大腹皮 人參 訶子各二分半 此方專治氣滯肋刺痛, 胸膈痞塞。
枳殼煮散 [又] 枳殼二錢 細辛 桔梗 川芎 防風(fēng)各一錢 葛根七分 甘草五分 姜三 棗二煎服。此方專治悲哀傷肝, 兩痛, 又治七情傷肝, 兩腋兩牽痛。
枳殼散 [又] 枳殼兩二錢半 炙草三錢七分半 每末二錢,濃煎蔥白湯調(diào)下。 此方專治痛如有物刺之, 乃氣實也。
桂枝湯 [又] 小枳殼一兩 桂枝五錢 每末二錢, 姜棗湯下。此方專治驚傷肝, 骨里疼痛。
小龍薈丸 [又] 當(dāng)歸 山梔 黃連 川芎 大黃 龍膽草各五錢 蘆薈三錢 木香一錢 麝香少部 粥丸, 姜湯下五七十丸, 仍以琥珀膏貼患處。
琥珀膏 [外占] 大黃 樸硝各一兩 為末, 大蒜搗為膏, 和勻, 作片貼之。 一方加麝五分, 名硝黃膏。 此方兼貼一切積塊痞塊。
小柴胡湯 [死血]
四物湯 [又] 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地黃
桃仁承氣湯 [又] 桃仁 大黃 芒硝 桂枝 甘草 加鱉甲、青皮、柴胡、當(dāng)歸、川芎。
復(fù)元活血湯 [又] 柴胡 花粉 當(dāng)歸 紅花 穿山甲 甘草 大黃 桃仁
十棗湯 [痰飲] 甘遂 炒大戟 芫花微炒等分 為末, 別取大棗十枚,水一盞, 煎半盞調(diào)下, 壯人一錢, 弱人半錢, 大便利下, 以粥補之。 此方有毒,不可輕用。
控涎丹 [又] 甘遂 大戟 白芥子等分 糊丸臨臥溫水下七丸至十丸。
二陳湯 [又] 茯苓 陳皮 半夏 甘草
芎夏湯 [又] 半夏 赤苓各一錢 陳皮 青皮 枳殼各五分 白術(shù) 炙草各二分 姜五片
調(diào)中順氣丸 [又] 姜半夏 大腹子各一兩 木香 蔻仁 青皮 陳皮 三棱各五錢 砂仁 尖檳榔 沉香各二錢半 粥丸, 陳皮湯下。
神保丸 [食積] 全蝎全者七個 巴豆十粒 木香 胡椒各二錢半 朱砂一錢半為衣 蒸餅丸, 麻子大, 每五七丸, 枳實湯下。
當(dāng)歸龍薈丸 [又] 當(dāng)歸 龍膽草 山梔 黃連 黃柏 黃岑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五錢 木香二錢半 麝香五分蜜丸, 姜湯下二三十丸。
芎葛湯 [風(fēng)寒] 川芎 葛根 桂枝 細辛 枳殼 人參 麻黃 芍藥 防風(fēng)各一錢 甘草五分 姜三片
和飲 [氣痛] 枳殼 青皮 姜黃 香附 甘草
歸脾湯 [補益] 人參 黃耆 當(dāng)歸 白術(shù) 茯神 棗仁 遠志 龍眼 木香 甘草 姜 棗
加味逍遙散 [又] 白芍 白術(shù)各錢二分 知母 當(dāng)歸 地骨皮各一錢 茯苓 麥冬 生地各八分 山梔 黃柏各五分 桔梗 甘草各三分
補肝散 [又] 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地黃 防風(fēng) 羌活 共為末。
枳殼疏肝散 [肝實] 枳殼 枳實 川芎 柴胡 陳皮 香附 白芍 炙草
推氣湯 [痰氣] 姜黃 枳殼 肉桂 甘草 陳皮 青皮 木香 穿山甲
分氣紫蘇湯 [氣喘] 紫蘇 桑皮 桔梗 甘草 茯苓 陳皮 五味子 大腹皮 姜 鹽
香附湯 [怒傷] 香附 川芎 當(dāng)歸 柴胡 青皮
沉香導(dǎo)氣散 [痞塞] 沉香 人參 檳榔 白術(shù) 烏藥 麥芽 神# 紫蘇 厚樸 香附 姜黃 橘紅 甘草 紅花 三棱 蓬術(shù) 益智 大腹皮 訶子皮
大瓜蔞散 [受暑] 大瓜蔞一個搗爛加紅花少部 甘草
枳殼散 [微熱] 枳殼 桔梗 細辛 川芎 防風(fēng) 葛根 甘草
八物湯 [怒勞]

治腋臭漏腋方二

蜘蛛散[腋臭]大蜘蛛一個, 鹽泥包, ?紅放冷, 去泥研細, 入輕粉一字, 醋調(diào)成膏, 夕敷腋下, 明日登廁, 必瀉下黑汁臭穢, 于僻處埋之。
六物散 [隔腋] 杞根薔薇根 甘草各二兩 商陸根 胡粉 滑石各一兩 為末, 以苦酒少部和涂, 當(dāng)微汗出, 易衣更涂, 不過三著愈。

點擊查看:<<沈氏尊生書>>目錄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