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hù)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沈氏尊生書 遺泄 上課筆記
    

沈氏尊生書教程:遺泄

遺泄源流遺泄, 腎虛有火病也。 腎元虛, 虛火流行, 以致精海脫滑。  遺于夜而不遺于晝者, 晝陽夜陰, 惟陰虛, 故遺于陰分也。 晝亦有遺者, 陽亦虛也。  求其所屬, 則由心肝腎之火相挾而成。 說心藏神, 肝藏魂, 腎藏精, 夢中所主之心,  即心之神也; 夢中所見之形, 即肝之魂…

遺泄源流

遺泄, 腎虛有火病也。 腎元虛, 虛火流行, 以致精海脫滑。 遺于夜而不遺于晝者, 晝陽夜陰, 惟陰虛, 故遺于陰分也。 晝亦有遺者, 陽亦虛也。 求其所屬, 則由心肝腎之火相挾而成。 說心藏神, 肝藏魂, 腎藏精, 夢中所主之心, 即心之神也; 夢中所見之形, 即肝之魂也; 夢中所泄之精, 即腎之精也。 要之, 心為君, 肝腎為相, 未有火動而相火不隨之者, 故寐時神游于外, 欲為云雨, 則魂化為形, 從而行焉, 精亦不容不泄矣。 治法當(dāng)先治其心火, 而后及其余(宜黃連清心飲飲、茯神湯加減。 )此遺泄之大旨也。 而其實(shí)五臟皆能致病, 五臟所致之病, 亦各有異。 如心病而遺, 必血脈空虛, 本縱不收; 肺病而遺, 必皮革毛焦, 喘急不利; 脾病而遺, 必色黃內(nèi)消, 四肢倦怠; 腎病而遺, 必色黑髓空; 肝病而遺, 必色青筋痿。 各有所見之癥, 參以六脈, 自然無誤。 至于病之所因, 更可歷舉; 有因思想無窮, 神氣浮游者(宜朱砂龍骨、磁石鎮(zhèn)之。 )有因思久成痰, 迷于心竅者(宜豬苓丸。 )有因思想傷陰者(宜大鳳髓丹。 )有因思想傷陽者(宜鹿茸益精丸。 )有陰陽俱虛者(宜茯神遠(yuǎn)志丸。 )有因用心過度者(宜遠(yuǎn)志、蓮肉、龍齒、茯神、山藥。 )有因思欲不遂者(宜妙香散。 )有因色欲過度, 下元虛憊, 滑泄不禁者(宜六味丸加鹿茸、牡蠣、蓯蓉、龍齒、 五味、菟絲子。 )有因壯年盛滿流溢者(宜生地、黃柏, 知母蓮子、黃連、茯神、 石菖、遠(yuǎn)志。 )有因脾胃濕熱, 氣化不清, 而分注膀胱者, 亦混濁稠厚, 陰火一動, 精隨而出, 此則不待夢而自遺者(宜二陳湯加二、知、柏。 )有因飲酒厚味太過, 痰火為殃者(宜二陳湯加二術(shù)、升、柴。 )有因經(jīng)絡(luò)熱而得之, 至夜必脊心熱而遺者(宜豬苓丸、清心飲。 )有因真有鬼魅相感者, 由正氣本虛, 欲心妄動之故, 脈息必乍大乍小, 乍有乍無, 或兩手如出兩人, 或寸尺各為一等, 或綿綿無度數(shù), 而顏色不變(宜人參、茯神、遠(yuǎn)志以養(yǎng)其正, 生地、當(dāng)歸、 棗仁以安其神, 朱砂、雄黃、沉香麝香、安息香、鬼箭羽、虎頭骨以辟其邪, 移房于向陽處, 令多人伴之, 此為正治。 )以上種種所因既各不同, 其為遺為泄亦異, 或小便后出, 多不可禁, 或不小便而自出, 或莖中癢痛, 常如欲小便狀, 或夢與女交, 皆當(dāng)分別施治。 大約陽虛者急補(bǔ)氣(宜增損藥令湯、鹿茸大補(bǔ)湯, )陰者急益精(宜大補(bǔ)陰丸、大造丸、補(bǔ)天大造丸, )陽強(qiáng)者急泄火而已(宜補(bǔ)陰瀉火湯、 滋陰降火湯。 )至仲景治手足煩熱, 咽干口燥, 或悸衄而遺者, 此陽上升而不降, 陰獨(dú)居內(nèi)而為夢失, 用小建中湯和之, 此世俗所不易知也。 總而言之, 大凡精滑易泄, 宜澀之; 澀之無央, 當(dāng)瀉心火清理之; 而又無央, 宜以補(bǔ)中益氣為主, 兼用升、柴、 羌、獨(dú)以升舉之, 甘草、棗肉以緩之, 山萸、五味、烏梅、 棗仁以收之

【脈 法】

《脈訣》曰: 遺精白濁, 當(dāng)驗(yàn)于尺, 結(jié)芤動緊, 二癥之的。

《正傳》曰: 兩尺洪數(shù), 必便濁遺精。

【遺泄屬心】

丹溪曰: 主閉藏者腎, 主疏泄者肝, 二臟皆有相火, 而其系上屬于心, 心, 君火也, 為物感則動, 心動則火亦動, 動則精自走, 雖不交會, 亦暗流而疏泄矣。

《直指》曰: 精之主宰在心, 精之藏制在腎, 心腎氣虛, 不能管攝, 因小便而出者曰尿精, 因見聞而出者曰漏精。

《入門》曰: 初因君火不寧, 久則相火擅權(quán), 精元一于走而不固, 甚則夜失連連, 日亦滑流不已, 黃連清心飲治之。

《千金》曰: 邪客于心, 神不守舍, 故心 有所感, 夢而后泄也。

【遺泄屬郁】

《綱目》曰: 夢遺屬郁滯者居大半, 若但用澀劑固脫, 必愈澀而愈郁, 其病反甚, 必先以神芎丸或沉香和中丸大下之, 然后以加減八味湯吞滋腎丸百丸自愈, 或以導(dǎo)赤散煎服之亦可。

【遺泄導(dǎo)引】

《保生秘要》曰: 用出頭葫蘆一個, 口上安帶得法, 套行具而如意睡法, 如陽物每夜覺起時, 勿失其候, 急起暖衣, 提運(yùn)三十六足數(shù), 運(yùn)胸散四肢, 照此勤心行之, 永無患矣。

【運(yùn) 央】

《保生秘要》曰: 常要守靜, 存心念臍, 勿令弛放, 后意想一條水下膀胱, 絳尾閭, 分行二路; 上兩腎, 分左右運(yùn)收臍輪, 臨臥時摩擦足心, 及腎哄穴, 曲一足而側(cè)臥, 精自固矣。

治遺泄方二十三

茯神湯 [總治] 茯神 遠(yuǎn)志 棗仁 人參 菖蒲 茯苓 黃連 生地 當(dāng)歸 甘草 蓮子
豬苓丸 [痰迷]半夏一兩, 豬苓一兩, 同炒黃色而退去火氣, 單取半夏糊丸, 候干, 另用豬苓一兩同炒微裂, 鹽湯下。
大鳳髓丹[傷陰]川柏二兩 砂仁一兩 炙草五錢 半夏 豬苓 茯苓 蓮須 益智仁各二錢半 芡實(shí)糊丸。
鹿茸益精丸[傷陽]鹿茸 蓯蓉 桑螵蛸 巴戟杜仲 菟絲子 益智仁 禹余糧 川楝子 當(dāng)歸各二兩 韭子 補(bǔ)骨脂 山萸 赤石脂 龍骨各五錢 乳香 酒煮糯米糊丸, 食前, 茯苓湯下五七十丸。
茯苓遠(yuǎn)志丸[兩虛]人參 龍齒 茯神 遠(yuǎn)志 菖蒲 知母 黃柏
妙香散[思欲]山藥 茯神 遠(yuǎn)志 黃耆各一兩 人參 炙草 桔梗各五錢 木香二錢半 朱砂三錢 麝香一錢 熔黃蠟四兩, 茯苓四兩作塊同煎。
六味丸[色欲]熟地 山藥 山萸 丹皮 茯苓 澤瀉
二陳湯[濕痰]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小建中湯[仲景法]白芍二錢 桂枝 甘草 飴糖各一錢
補(bǔ)中益氣湯[總治]人參 黃耆 當(dāng)歸 白術(shù) 陳皮 甘草 升麻 柴胡
黃連清心飲[精滑]黃連 生地 甘草 當(dāng)歸 人參 茯神 棗仁 遠(yuǎn)志 蓮子
神芎丸[郁滯] 
沉香和中丸 [又]黑牽牛頭末二兩三錢 滑石二兩 大黃一兩二錢 木香 黃岑 檳榔 枳殼 礞石 青皮 陳皮各五錢 沉香二錢 水丸, 茶清下。
加減八味湯 [又]熟地二錢 山萸 山藥各一錢 酒澤瀉 茯苓 丹皮各 八分 五味子錢半 肉桂五分 此方用蜜丸, 名加減八味丸。
滋腎丸 [又]黃柏 知母并酒炒各一兩 肉桂五分 水丸, 箜心下。 一名泄腎丸
導(dǎo)赤散[又]生地 木通 甘草各一錢, 竹葉七片
增損樂令湯[陽虛]半夏錢半 人參 黃耆 陳皮 茯苓 當(dāng)歸 肉桂 細(xì)辛 前胡 麥冬 白芍 甘草各七分 附子 熟地各三分半 遠(yuǎn)志二分 姜三 棗二
鹿茸大補(bǔ)湯[又]肉蓯蓉 杜仲各一錢 白芍 白術(shù) 附子 肉桂 人參 五味子 金石斛 半夏各七分 鹿茸 黃黃 茯苓 當(dāng)歸 熟地各五分 甘草二分半 姜三 棗二
大補(bǔ)陰丸[陰虛]酒黃柏 酒知母各四兩 熟地 板各六兩 豬脊髓和煉蜜丸。 此方乃降陰火, 滋腎水之要藥。
大造丸[又]紫河邊一具, 如法洗凈, 盛竹器, 長流水中浸一刻, 以回生氣, 盛小瓦盆, 于木甑或瓦甑內(nèi)蒸極熟如糊, 先傾取自然汁將河車于石臼中搗千下, 同汁和勻, 生地四兩, 龜板、杜仲、天冬、黃柏各兩半, 牛膝、麥冬、歸身各兩二錢, 人參一兩, 五味子五錢, 河車泥加米糊丸, 鹽酒溫酒任下, 日再服。
補(bǔ)天大造丸[又]河車一具照前法制 熟地 酒當(dāng)歸 酒茴香 酒黃柏 白術(shù)各二兩 生地酒炒 酒牛膝 天冬 麥冬 杜仲各兩半 五味子 杞子各 七錢 陳皮 干姜各二錢 側(cè)柏葉向東枝者焙二兩 河車泥丸, 米飲溫酒任下百丸, 日再服。

熬按: 前大造丸能治六脈虛微, 血?dú)馑ト? 乃滋陰補(bǔ)陽之圣藥也。 此補(bǔ)天大造丸專能壯元陽滋腎水, 有天地交泰之妙。 如房室過度, 五必?zé)嵴? 服之神效, 雖至虛癆亦宜。 久久服之, 并能延年益壽。

補(bǔ)陰瀉火湯[陽強(qiáng)]白芍 白術(shù) 當(dāng)歸各一錢三分 熟地 川芎 蜜知母 天冬各一錢 蜜炒黃柏 陳皮各七分 酒生地 炙草各五分 炒干姜三分 生姜 三片。
滋陰降火湯[又]白芍錢三分 當(dāng)歸錢二分 熟地黃 麥冬 白術(shù)各一錢 酒生地八分 陳皮七分 鹽黃柏 鹽知母 炙甘草各五分 萎三片 棗二枚

五淋二濁源流(胞痹 尿血 白yin)

五淋二濁, 皆腎病也。 淋者, 滴瀝澀痛。 濁者。 小便混濁而不清。 凡人腎有二竅, 一出溺, 一出精, 淋病則由溺竅, 濁病則由精竅, 二者絕不可以相蒙。 近醫(yī)不能分辨, 淋病以濁藥治之, 濁病以淋藥治之, 宜其難愈。 古方書列五淋之名, 曰熱, 曰氣, 曰虛, 曰膏, 曰沙石, 以揭其概。 宋元后, 又分石、勞、血、氣、膏、冷六癥, 至為詳盡。 而究其原, 則皆由陰陽乖舛, 清濁相干, 或膀胱畜熱, 由水道瘀塞, 所以欲通不通, 滴瀝澀痛, 為溺竅病也。 丹溪以赤濁屬血, 白濁屬氣。 或又以赤為心虛有熱, 由思慮而得, 白為腎虛有寒, 因嗜欲而得, 皆非定論。 說皆出于精竅, 其白者為敗精流溢, 其赤則由虛滑, 精化不及, 赤末變白, 此虛之極也。 玆分列而款舉之: 淋病之原, 大約由腎虛, 膀胱有濕熱, 說膀胱與腎為表里, 俱主水, 水入小腸與胞, 行于陰為溲便, 若腎虛而膀胱有濕熱, 則因腎虛致小便澀數(shù), 因膀胱濕熱致小便澀, 數(shù)而且澀, 則淋瀝不宣, 小腹弦急, 痛引于臍, 此石勞、血?dú)、膏冷所由成也?說石淋者, 膀胱畜熱積成, 如湯在瓶中, 日久結(jié)成白堿也, 治須清積熱, 滌去沙石, 則水道自利(宜如圣散、神效琥珀散。 )勞淋者, 多思慮, 負(fù)重遠(yuǎn)行, 勞于脾也(宜補(bǔ)中益氣湯與五苓散分進(jìn)。 )專由思慮者亦傷脾(宜歸脾湯。 )若強(qiáng)力入房, 施泄無庋, 勞于腎也(宜生地黃丸、 黃耆湯。 )亦有縱欲強(qiáng)留不泄, yin精滲下而作淋者(宜益元固真湯。 )血淋者, 小腹硬, 莖中痛欲死, 血瘀也, 以一味牛膝煎膏, 大妙, 但虛人恐損胃耳(宜四物湯仁、 牛膝、通草、紅花、丹皮。 )而亦有因血虛者, 應(yīng)以養(yǎng)榮為主(宜六味丸加側(cè)柏、車前, 或八珍湯益元散。 )如血色鮮紅, 脈數(shù)而有力, 心與小腸實(shí)熱也(宜柿蒂湯。 )血色黑黯, 面色活白, 尺脈沉遲, 下元虛冷也(宜金匱腎氣丸。 )亦有血熱過極, 反兼水化而色黑者, 非冷也(宜赤豆、綠豆、麻仁、干柿、黃連、側(cè)柏、竹葉、葛根汁、黃柏、生地、丹皮。 )當(dāng)以脈癥辨之。 氣淋者, 氣實(shí)則滯而不通, 臍下妨悶而痛也(宜沉香散瞿麥湯。 )或由氣虛, 急須補(bǔ)益(宜八珍湯倍茯苓, 加牛膝、杜仲。 )膏淋者, 似淋非淋, 小便如米泔如鼻涕, 此精溺俱出, 精塞溺道, 故意欲出不快而痛也(宜鹿角霜丸、沉香丸、大天沉香散、海金沙散。 )冷淋者, 必先寒戰(zhàn), 小便澀數(shù), 竅中腫痛, 說冷氣與正氣交爭, 冷氣勝則寒戰(zhàn)成淋, 正氣勝則寒戰(zhàn)解而得便也, 大約多由腎虛(宜金匱腎氣丸、肉蓯蓉丸。 )沙淋者, 莖中有沙澀痛, 尿卒不易出, 有細(xì)沙沉在缸底, 膀胱陰火煎熬, 津液凝結(jié)也, 輕則為沙, 重則為石(宜二補(bǔ)丸。 )以上諸證治法, 悉本古人, 最為不易。 此外又有過服金, 入房太甚, 敗精強(qiáng)閉, 流入胞中而成淋病者(宜海金沙散。 )又有濕痰日久, 汪滲而成淋病者(宜滲濕湯加減。 )又有淋而小腹脹甚者(宜瀉腎湯。 )又有婦人產(chǎn)后成諸淋者(宜白茅湯, 不論亭石淋皆治。 )皆當(dāng)分治。 另有一癥, 名胞痹, 風(fēng)寒濕邪客胞中, 氣不能化出, 故胞滿而水道不通, 小腹膀胱皆痛, 且痛而澀于小便也, 詳在膀胱篇。 濁病之原, 大抵由精敗而腐者居半, 由濕熱流注者居半, 其癥莖中皆如刀割火灼, 而溺自清利。 惟竅端時有穢物, 如米泔, 如粉糊, 如瘡膿, 如目眵, 淋瀝不斷, 與便溺毫不相混, 故曰是精病, 非溺病也。 而臟腑所主, 則各有異, 大約血虛而熱甚者為赤濁, 此屬火, 心與小腸主病。 氣虛而熱微者為白濁, 此屬金, 肺與大腸主病。 其致濁之由, 有因思慮過度, 心虛有熱者(宜地骨皮湯、金蓮?fù)琛?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zxtf.net.cn/pharm/2009/20090113060321_95713.shtml" target="_blank">辰砂妙香散。 )有由心經(jīng)伏暑者(宜四苓散加香茹、 麥冬、人參、蓮肉。 )以上皆赤濁癥所由。 有因嗜欲過度, 腎虛有寒者(宜清心蓮子飲飲。 )有因脾精不斂者(宜蒼術(shù)難名丹。 )有因混痰流注者(蒼術(shù)二陳湯。 )有因腎虛下隱者(宜補(bǔ)中益氣湯。 )有小便如常, 少頃即澄濁物, 或如米泔色者(宜萆薢分清飲。 )有稠粘如膏, 莖中澀痛, 為精塞竅道, 而非熱淋者(宜加味清心飲。 )有莖中不痛, 脈來無力, 為下元虛冷者(宜鹿茸補(bǔ)澀丸。 )有莖中大痛, 便赤口渴, 脈來滑數(shù)者(宜二苓清利飲。 )有挾寒者, 小便必清白(宜萆薢分清飲、內(nèi)補(bǔ)鹿茸丸。 )有挾熱者, 便必黃赤(宜清心蓮子飲、 香苓散。 )以上皆白濁癥所因。 有赤白濁, 小腹痛不可忍者, 當(dāng)作寒治(宜東垣酒煮當(dāng)歸丸。 )

【脈 法】

《脈訣》曰: 遺精白濁, 當(dāng)驗(yàn)于尺, 結(jié)芤動緊, 二癥之的。 又曰: 便血則芤, 數(shù)則赤黃, 實(shí)脈癃閉, 熱在膀胱。

《正傳》曰: 兩尺洪為數(shù), 必便濁遺精。

《脈經(jīng)》曰: 淋脈盛大而實(shí)者生, 虛細(xì)而澀者死。

《醫(yī)鑒》曰: 淋病之脈, 細(xì)數(shù)何妨, 少陰微者。 氣閉膀胱, 女人見之, 陰中生瘡, 大實(shí)易愈, 細(xì)澀則亡。

【淋病原由癥治】

丹溪曰: 淋癥所感不一, 或由房勞, 陰虛火動也; 或由忿怒, 氣動火生也; 或由醇酒厚味, 釀成濕熱也。 積熱既久, 熱結(jié)下焦, 所以淋瀝作痛, 初則熱淋血淋, 久則煎熬水液稠濁, 如膏如沙如石也。 夫散熱利小便, 只治熱淋血淋而已, 其膏沙石淋。 必須開郁行氣, 破血滋陰方可也。 古方用琥珀、郁金開郁也, 木香、青皮行氣也, 蒲黃、牛膝破血也。 黃柏、生地滋陰也。 東垣治小腹痛, 用黃柏、青皮。 夫青皮疏肝, 黃柏滋腎, 小腹乃肝腎部位也。

【濁病原由癥治】

《得效》曰: 先正有言, 夏則土燥而水濁, 冬則土堅而水清, 此其理也。 水火既濟(jì), 則土自堅, 其流清矣。 小便白濁, 說脾有虛熱而腎不足, 土邪于水也。

《入門》曰: 赤白濁, 皆因脾胃濕熱, 中焦不清, 濁氣滲入膀胱也。

丹溪曰: 小便濁主濕熱, 有痰有虛。 赤屬血, 白屬氣, 與痢疾帶下同治。

又曰: 凡便濁治法。 概宜燥濕降火, 兼升舉之。 如陳湯加二術(shù)升柴白芍。

《醫(yī)旨》曰: 赤白濁, 肥人多混痰, 瘦又多虛火。

又曰: 凡便濁, 必兼服加減珍珠粉丸。

《回春》曰: 赤白濁, 其狀漩面如油, 光彩不定, 漩腳澄下, 凝如膏糊, 或如米泔赤膿, 皆濕熱所傷也。

【淋濁導(dǎo)引】

《保生秘要》曰: 于腎哄、照海、氣海掐之九九, 擦亦九九,兼用后央。

【運(yùn) 央】

《保生秘要》曰: 用雙手抱兩膝, 吹吸, 念臍下,尾閭, 升氣降回, 吸而咽之。

尿血 溺竅病也。 其原由于腎虛, 非若血淋之由于濕熱, 其分辨處, 則以痛不痛為斷, 說痛則血淋, 不痛則為尿血也, 而以尿血亦為有火者非(宜太極丸、無比山藥元。 )

【尿血分辨】

《直指》曰: 大風(fēng)小腸有氣則小便脹。 小腸有血則小便澀, 小腸有熱則小便痛, 痛者血淋, 不痛者尿血。 白yin 熱郁病也。 一名蠱。

《內(nèi)經(jīng)》曰: 脾傳之腎, 病名曰疝瘕, 小腹冤熱而痛, 出白, 一名曰蠱。 注云: 腎脈貫脊, 屬腎, 絡(luò)膀胱, 故小腹冤熱而痛, 溲出白液也。 據(jù)此, 則脾受風(fēng)邪而傳于腎。 風(fēng)能煽熱, 故邪熱內(nèi)結(jié), 真精不守, 而白物游yin而出, 此所以名白yin。 又邪熱既結(jié), 則火能消爍脂肉, 如蠶之蝕物然, 此所以又名蠱病白yin也。 經(jīng)又曰: 想無窮, 所愿不得, 意yin于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縱, 發(fā)為筋痿, 及為白yin。 據(jù)此, 則為yin欲過度, 腎傷所致, 即子和所謂莖中作痛, 痛極則癢或陰莖挺縱不收, 或出白物如精, 隨溲而下, 得之于房勞及邪術(shù)者是也, 治以降心火為要(宜半苓丸、清心蓮子飲。 )此外又有精傷白濁, 亦名白度, 說由房失節(jié), 以致傷精流出, 一似白濁(宜清心蓮子飲, )甚且小便中推出髓條也(宜治小便白濁流出髓條方。 )凡諸白yin總治(宜金箔丸、白龍丸, )非皆精竅病乎, 故附于此。

【自yin所屬】

戴人曰: 遺尿閉癃, 陰痿脬痹, 精滑白yin, 皆男子之疝也。 血涸不月, 腰膝上熱, 足躄嗌干閉癃, 小腹有塊, 或定或移, 前陰突出, 后陰核, 皆女子之疝也, 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也。 熬按: 尿血淋病之屬, 白yin溺病之屬, 不得相混。

治淋病方二十六

神效琥珀散 [石淋] 琥珀 桂心 滑石 大黃 膩粉 磁石 木通 木香 冬葵子 等分為末, 每二錢, 燈心、蔥白湯下。
如圣散 [又] 馬蘭白茅根葶藶 車前子 麥冬 檀香 連翹等分渴 加黃岑。
補(bǔ)中益氣湯 [勞淋] 人參 黃耆 歸身 白術(shù) 升麻 柴胡 陳皮 甘草
五苓散 [又] 肉桂心 豬苓 茯苓 白術(shù) 澤瀉
歸脾湯[又]圓眼肉 黃耆 白術(shù) 棗仁 茯神各一兩 木香五錢 炙草二錢半 咀片, 每用五錢煎, 加姜棗。
生地黃丸 [又]生地 黃耆各兩半 防風(fēng) 鹿茸 茯神 遠(yuǎn)志 瓜蔞仁 黃岑各一兩 人參兩二錢半 當(dāng)歸五錢 赤芍 蒲黃 戎鹽各七錢半 炙草七錢 車前子 滑石末各二兩 蜜丸。
益元固真湯[又]甘草梢二錢 山藥 澤瀉各錢半 人參 茯苓 蓮須 巴戟 升麻 益智仁 酒黃柏各一錢
黃耆湯[又]人參 黃耆 茯苓 磁石 旱蓮草 五味子 滑石末各一兩 桑皮七錢半 枳殼 黃岑各五錢
四物湯[血淋]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地黃
六味丸[又]地黃 山藥 山萸 丹皮 澤瀉 茯苓
八珍湯[又]人參 茯苓 白術(shù) 甘草 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生地
益元散[又]甘草 滑石
柿蒂湯[又]柿蒂 黃柏 黃連 生地 側(cè)柏葉 丹皮 白芍 木通 茯苓 澤瀉
金匱腎氣丸[冷淋]熟地 山萸 山藥 丹皮 茯苓 澤瀉 附子 肉桂 牛膝 車前子
沉香散[氣淋]沉香 石韋 滑石 當(dāng)歸 瞿麥 赤芍 白術(shù) 甘草 冬葵子 王不留行
瞿麥湯[又]瞿麥穗 木通 大黃 黃連 桔梗 當(dāng)歸 枳殼 羌活 肉桂 射干 腹皮 延胡牽牛子
鹿角霜[膏淋]鹿角霜 茯苓 秋石 糊丸
大沉香散[又]沉香 陳皮 黃耆 榆白皮 韭子 瞿麥 滑石 黃岑 甘草
沉香丸[又]肉蓯蓉 沉香 滑石 荊芥 黃耆 磁石
海金沙丸[又]海金沙 滑石各一兩 甘草二錢半 每末二錢, 麥冬、燈心湯下。
肉蓯蓉丸[冷淋]肉蓯蓉 熟地 山藥 牛膝 金石斛 官桂 檳榔 甘草 附子 細(xì)辛 黃耆 黃連
二神散[沙石]海金沙七錢半 滑石五錢 共為末, 每二錢入蜜少部, 以木通、麥冬、車前子湯下。
琥珀散[又]琥珀 滑石各二錢 木通 木香 郁金 當(dāng)歸 篇蓄各一錢 共為末, 每次三錢, 竹葉湯下, 蘆葉湯更妙。
滲濕湯[濕痰]蒼術(shù) 白術(shù) 茯苓 豬苓 陳皮 澤瀉 川芎 香附 厚樸 砂仁 甘草 生姜 燈心
瀉腎湯 [脹滿]大黃二錢切片水浸一宿 磁石錢六分 石菖 生地各一錢 元參 細(xì)辛各八分 芒硝 赤苓 黃岑各六分 甘草四分 煎至半, 入大黃, 煎好去渣, 入硝攪勻, 空心服。
白茅湯 [產(chǎn)后] 白茅根五錢 瞿麥 茯苓各錢半 冬葵子 人參各錢二分半 蒲黃 桃膠 滑石各七分 甘草五分 紫貝二個? 江魚牙四個? 分二帖, 加姜三片、燈心二十莖煎服。 或?yàn)槟? 木通湯下二錢。

治濁病方十六

地骨皮湯[心虛熱]生地 麥冬 黃耆 山藥 五味子 地骨皮 淡竹葉
四苓散[伏暑]茯苓 豬苓 白術(shù) 澤瀉
金蓮?fù)?/TD>[思慮]石蓮肉 茯苓 龍骨 天冬 柏子仁 麥冬 當(dāng)歸 棗仁 遠(yuǎn)志 紫石英 乳香 龍齒等分 蜜丸, 朱砂為衣。
辰砂妙香散[又]山藥 茯苓 茯神 黃耆 姜遠(yuǎn)志各一兩 人參 桔梗 甘草各五錢 朱砂三錢 木香二錢半 麝香一錢 每末二錢, 蓮肉湯下。
蒼術(shù)難名丹[脾不斂]制蒼術(shù)四兩 金鈴子 茴香各七錢半 破故紙 川烏 茯苓 龍骨各一兩 酒糊丸, 朱砂為衣。
東垣酒煮當(dāng)歸丸[小腹痛] 
清心蓮子飲[腎虛寒]黃耆 麥冬 甘草 車前子 地骨皮 蓮肉 茯苓 人參 黃岑 遠(yuǎn)志 菖蒲
蒼術(shù)二陳湯[濕痰]蒼術(shù) 白術(shù) 茯苓 陳皮 甘草 半夏
補(bǔ)中益氣湯[腎虛陷]人參 黃耆 歸身 白術(shù) 陳皮 甘草 升麻 柴胡
萆薢分清飲[泔濁]革薢 烏藥 菖蒲 益智仁 入鹽少部。 一方加茯苓、 甘草
加味清心飲[竅塞]石蓮 茯苓 菖蒲 人參 遠(yuǎn)志 車前子 麥冬 白術(shù) 益智仁 澤瀉 甘草 有熱加薄荷少部。
鹿茸補(bǔ)澀丸[下虛冷]人參 黃耆 菟絲子 桑螵蛸 蓮肉 茯苓 肉桂 山藥 附子 鹿茸 桑皮 龍骨 補(bǔ)骨脂 五味子
二苓清利飲[莖痛]生地 麥冬 茯苓 牡蠣 澤瀉 甘草 豬苓 黃岑 黃柏 車前子
內(nèi)補(bǔ)鹿茸丸[挾寒]鹿茸 刺蒺 肉蓯蓉 菟絲子 蛇床子 桑螵蛸 陽 起石 肉桂心 嫩黃耆 炮附子 紫菀
香苓散[挾熱]茯苓 茯神 遠(yuǎn)志 山藥 人參 黃耆 桔梗 甘草 木香 白術(shù) 朱砂 麝香 豬苓 澤瀉 肉桂
加減珍珠粉丸[通治]黃柏半生半炒 蛤粉各三兩 滑石二兩 樗皮一兩 青黛 干姜各五錢 炒神#打糊丸, 空心酒下五七十丸。黃柏降陰火除濕熱, 蛤粉咸補(bǔ)腎, 滑石利竅, 樗皮大燥濕熱, 青黛解郁火, 干姜斂肺氣下降生陰血, 鹽炒微黑用之。

治尿血諸藥要品及方二

總治尿血藥(阿膠 茅根 地黃 床子 戎鹽 蒲黃 牛膝 人乳 蓯蓉 胡麻 杜仲 川斷 天冬 麥冬 五味 山萸 山藥 丹皮 車前 知母 黃柏 鱉甲 青蒿 白芷 人參 當(dāng)歸 苧根 鹿茸 荷葉 烏梅 郁金 香附 地榆 韭子 澤瀉 棕灰 竹茹 琥珀 山梔 槐花乳香 荊刺 陳墨 側(cè)柏葉 延胡索 菟絲 子 旱蓮草 龍膽鹿角膠 鹿角霜 毛鹿角 杞子 沙苑子 柏子仁 地骨皮 益母草 淡豆豉 專治小便血條。 )

太極丸[總治]黃柏二兩六錢屬木 知母一兩四錢屬水 補(bǔ)骨脂二兩八錢屬 火 胡桃肉一兩二錢屬金 砂仁五錢屬土蜜丸, 空心鹽湯下三五十丸。
無比山藥丸[又]五味子六兩 肉蓯蓉四兩 菟絲子 杜仲各三兩 山藥二 兩赤石脂 茯神 山萸 巴戟 牛膝 熟地各一兩 蜜丸, 酒或米湯下。

治白yin諸藥要品及方六

房勞過度(鹿茸 附子 官桂 紫菀 地黃 黃耆 杞子 牛膝 杜仲 川斷 山萸 天冬 麥冬 山藥 丹皮知母 黃柏 車前 菟絲子 蛇床子 刺蒺藜 沙苑子 桑螵蛸 肉蓯蓉 陽起石 五味子 地骨皮)
思想無窮(黃連 麥冬 茯苓 遠(yuǎn)志 石蓮 當(dāng)歸 龍骨 棗仁 龍齒 天冬 乳香 茯神 菟絲子 柏子仁 紫石英)

肉蓯蓉丸 [蠱yin] 蓯蓉 茯苓 黃耆 澤瀉 牡蠣 龍骨 當(dāng)歸 五味子等 分 蜜丸, 酒下。
半苓丸 [腎傷] 半夏一兩, 破如豆大, 豬苓末二兩, 先將一半炒半夏, 令色黃, 不令焦, 出火毒, 只取半夏為末糊丸, 候干, 更用前豬苓末一半同炒微裂, 入砂瓶養(yǎng)之, 空心, 酒、鹽湯任下三五十丸。
清心蓮子飲 [精傷] 黃耆 麥冬 甘草 車前子 地骨皮 蓮肉 茯苓 黃 岑 人參 遠(yuǎn)志肉 菖蒲
白濁流出髓條方 [髓條] 棗仁 白術(shù) 人參 茯苓 茴香 補(bǔ)骨脂 益智仁 牡蠣 等分, 青鹽酒糊丸, 空心, 酒或米湯下三十丸。
金箔丸 [總治] 晚蠶蛾炒 補(bǔ)骨脂 韭子 酒浸菟絲子 山萸 龍骨各一兩 蜜丸, 空心酒下三十丸。 此方亦治夢泄。
白龍丸 [又] 鹿角霜 牡蠣各二兩 生龍骨一兩 酒糊丸, 空心, 酒或鹽湯下三十丸。 此方不但白yin, 且能固精壯陽。

諸厥源流

諸厥, 真元虛病也, 手足逆冷為厥。 經(jīng)曰: 陽氣衰于下, 則為寒厥, 四肢逆冷, 身冷面青, 踡臥, 手指甲青暗, 腹痛, 不渴, 小便自利, 大便溏, 完谷不化, 不省人事, 脈微遲。 陰氣衰于下, 則為熱厥, 四肢厥逆, 身熱, 面赤, 唇燥, 口干, 舌苦, 目閉或不閉, 煩渴, 小便短澀, 大便燥結(jié), 不省人事, 脈滑數(shù)。 夫寒厥者, 即陰厥, 宜急補(bǔ)陽(宜理中湯, 或附、桂、干、姜、吳萸, 俱可酌用。 )熱厥者, 即陽厥宜急補(bǔ)陰(宜岑、連、山梔、石膏、知母、童便, 甚者可用硝黃下之。 )說以人之陰陽無氣, 皆起于下, 故少陰之上, 名為太陽, 以真陽之主, 本于陰也。 太沖之地, 名曰少陰, 以真陰之歸根在腎也。 夫陽氣自而下, 今衰于下, 是不下矣, 是寒獨(dú)勝也。 陰氣自下而上, 今衰于下者, 足五指之表, 為三陽之所起, 而足下足心, 又為三陰之所聚, 足心又少陰腎之涌泉, 陰氣既衰而陽勝, 陽乘陰位, 故熱厥必從足下也。 故凡人病陰虛者。 足心必?zé)嵋病?寒厥起于足下, 又必從五指而上于膝者, 以陰氣起于五指之里, 集于膝下, 而聚于膝上, 陽氣衰則陰氣勝, 陽不勝陰, 其厥反從陽分而上, 故必起于五指而上寒至膝, 然寒非外入, 而由內(nèi)生, 故凡病陽虛者, 手足必多寒, 皆自指端始。 故二厥之成, 皆以陰虛。 溯寒厥之由, 必其人壯, 秋冬奪于所用, 既于陰盛時多欲不休, 以奪腎中精氣, 則精虛于下, 其氣取足于上, 是以下氣上爭, 下而不上, 故不能復(fù)陽氣, 于是氣去則陽虛, 寒氣因而上逆, 又以精虛無火, 不能固脾元而氣衰于中, 中氣不能滲榮其經(jīng)絡(luò), 于是陽氣日損, 陰氣獨(dú)存, 手足為之寒也。 溯熱厥之由, 必酒入胃而傷脾陰, 至陽氣入而精氣竭, 不能榮其四肢, 又?jǐn)?shù)醉飽入房, 使氣聚脾中不得散, 酒氣谷氣相搏, 熱盛于中, 故熱偏于身, 內(nèi)熱而溺赤也。 要此二厥, 惟傷真元, 乃有是病。 后人不明, 但以手足寒, 或以腳氣為厥, 反以此二癥謬為中風(fēng)。 夫風(fēng)病多經(jīng)絡(luò)受傷, 厥病由真精內(nèi)奪, 如指厥為風(fēng), 因以風(fēng)治厥, 亦大謬矣。 夫厥逆分陰陽, 皆《內(nèi)經(jīng)》之精旨, 余即詳論之如上。 而陰陽不從, 則氣逆而上, 凡十二經(jīng)寒熱之厥, 亦可據(jù)經(jīng)以析其義也。

經(jīng)曰: 太陽之厥, 腫首頭重, 足不能行, 發(fā)為眴仆。 說以太陽根起少陰, 其氣得陰故下行于足, 虛則逆上而上盛, 故腫首頭重; 逆上則不能下行, 故不能行而眴仆也。 又曰: 陽明之厥, 癲疾欲走呼, 腹?jié)M不得臥, 面赤而熱, 妄言妄見。 說以陽明本氣盛血多, 今氣勝其血, 則陽邪實(shí)而神明亂, 故癲欲走呼; 氣盛不行在腹, 故腹?jié)M胃逆, 故不得臥; 陽明脈在面, 故赤熱; 神明亂極, 故妄言見也。

又曰: 少陽之厥, 暴聾頰赤痛, 肺不可以運(yùn)。 說以少陽與厥陰并行而起于下, 故經(jīng)和而無病, 今相火上炎而無陰, 其脈入耳下頰車, 故聾而腫, 為火壅也, 痛; 其部氣逆不和, 胻不運(yùn), 少陽氣不能及下也。

又曰: 太陰之厥, 腹?jié)M脹, 后不利, 不欲食, 食則嘔不得臥。 說以陰為陽根, 陽為陰使, 三陰不副陽則三陽厥, 三陽不為陰使則三陰亦厥。 太陰雖陰盛, 常秉少陽之氣以為和, 故無病。 今太陰獨(dú)陰無陽, 不能下行, 且逆上, 脾既不運(yùn), 胃氣亦阻, 故滿而脹; 不能行氣于三陰, 則腎氣亦不效用, 故不利不食, 中氣壅也; 食則嘔, 氣壅愈逆也; 不得臥, 胃不和也。

又曰: 少陰之厥, 口干溺赤, 腹?jié)M心痛。 說以少陰兼水火陰陽二氣, 若失所涵蓄, 其氣必偏發(fā)而上, 故少陰恒兼寒熱二厥, 且又為十二經(jīng)厥逆之主也, 今此厥, 陰虛火厥也; 本脈循喉嚨絡(luò)膀胱, 故口干溺赤; 不為胃關(guān)而上行。 故腹痛; 不貢精于心而反上乘心, 故心痛。

經(jīng)又言: 少陰不至者, 厥不至, 亦兼水火也。 又曰: 厥陰之厥, 少腹腫痛, 腹脹, 涇溲不利, 好臥, 屈膝, 陰縮腫, 胻內(nèi)熱。 說以厥陰本陰絕, 不絕者, 為陽生也。 今虛而為純陰, 則無氣, 是以當(dāng)其部位, 腫痛而脹; 純陰結(jié)而不舒, 則下焦氣不化, 故涇溲不利; 肝主筋, 筋無氣, 故好臥而屈膝; 脈環(huán)陰器, 故陰縮腫; 當(dāng)所過脈不行, 故胻內(nèi)熱, 郁則熱也。 又曰: 手太陰厥逆, 虛滿而咳, 善嘔沫。 說以肺為元?dú)庵? 虛則不能治節(jié)而氣上逆, 故咳; 虛滿者, 上焦之滿虛而無實(shí)也, 滿則咳矣; 本脈循中焦胃口, 逆則精不能散, 故嘔沫也。

又曰: 手少陰、厥陰厥逆, 心痛引喉, 身熱, 死不可治。 二經(jīng)屬火, 皆神明之治也, 其主血脈, 而俱厥, 則陰精無以承陽矣, 陽獨(dú)亢則自焚, 故心痛; 其系上挾喉, 故引喉、身熱者, 血脈膹張也; 心為臟腑之大主, 逆之, 故死也。 又曰: 手太陽厥逆, 耳聾泣出, 項不可以顧, 腰不可以俯仰。 說以小腸為心之下流, 屬帶脈之間, 其氣逆, 必使其經(jīng)俱逆。 本脈人耳, 至目內(nèi)外, 故耳聾泣出; 從缺盆循頸, 故項強(qiáng); 小腸連嗌屬脊, 故腰病也。 又曰: 手陽明、少陽厥逆, 發(fā)喉痹, 嗌腫, 痙。 說以手陽明大腸為胃下流, 手少陽三焦為胃孔道, 其氣皆逆, 必從其經(jīng)上逆。 大腸脈上頸貫頰, 三焦脈出缺盆上項, 故皆發(fā)喉痹嗌腫; 曰痙者, 手臂肩背強(qiáng)直也。 以上十二經(jīng)之厥, 亦《內(nèi)經(jīng)》之要旨也。

然而《內(nèi)經(jīng)》言厥, 更豈止是哉。 又曰: 有厥逆而病在太陰, 盛在胃, 頗在肺者, 太陰脈細(xì)如發(fā), 而身熱如炭, 頸膺如格, 人迎躁盛, 喘息氣逆, 一日數(shù)十溲, 其為病死不治。 說以脈如發(fā), 又多溲, 必臟氣不足, 中氣不攝, 故溲為之變也; 乃熱留在胃, 陽明方盛, 見于人迎, 身膺則如炭如格, 此陽不入陰, 故盛在胃; 陽不入陰, 故太陰細(xì)微, 喘息氣逆頗在肺也, 欲瀉邪則陰虛于里, 欲補(bǔ)虛又陽實(shí)于外, 所謂不表不里, 陽癥陰脈之類也, 安得不死。

又曰: 厥有腹?jié)M, 暴不知人者。 說以陰氣盛于上, 則不守于下, 而脾腎肝三經(jīng)之氣不化, 故腹?jié)M脹; 陽氣盛于上, 則陽氣上而邪氣逆, 逆則陽氣亂而神明失守, 故不知人也。

又曰: 有厥逆而為頭痛, 數(shù)歲不已者。 說以所犯大寒, 內(nèi)至骨髓, 髓以腦為主, 故寒逆而至于腦, 今頭痛齒亦痛, 是邪之逆于上, 亦名厥逆也。 又曰: 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者, 此厥逆也, 治之須其氣并而治之。 說以腫痛脹滿, 皆在上中二焦, 此以陰并于陽, 下逆于上, 正所謂厥逆也, 故治之不可灸, 灸必為喑, 不可石, 石必為狂, 惟以其氣并者, 以既逆之后, 必漸通, 然后隨其盛衰而調(diào)之, 可無偏絕之患也。 此四條, 經(jīng)皆以發(fā)明厥逆之余疾, 故復(fù)列而論之。

乃后人復(fù)標(biāo)寒、熱、尸、痰、 氣、食、暴七厥之名, 雖其為病, 不外乳《內(nèi)經(jīng)》之所及, 然其疑狀療治, 有不可不備者。 大約手足寒者為寒厥(宜附子理中湯。 )而寒厥又有因氣虛者(宜參耆益氣湯。 )又有手足冷, 表熱里寒, 下利清谷, 食入即吐, 脈沉者(宜四逆湯。 )又有獨(dú)指尖冷者, 則名清厥(宜理中湯。 )以上寒厥所統(tǒng)。 手足獨(dú)熱者為熱厥(宜火郁湯。 )而熱厥又有兼游赤者(宜升陽散火湯。 )又有便秘者(宜大柴胡湯。 )又有譫語身冷, 遺溺自汗者(宜白虎湯。 )又有煩渴躁妄, 失下而手足冷甚, 但不過肘, 或身冷而反見陰象者, 正為熱極似寒, 俗工妄謂變成陰癥, 急用熱藥助陽, 十無一生矣(宜白虎湯。 )又有婦人熱入血室因而發(fā)厥者(宜以童便為君, 加赤芍、生地、牛膝、丹皮、桃仁。 )以上熱厥所統(tǒng)。 尸厥者, 由胃犯不正之氣, 或因吊死登冢, 飛尸鬼擊, 致陰氣上盛, 下部空虛, 手足冷, 肌膚起粟, 頭面青黑, 錯言妄語, 不省人事(宜蘇合丸藿香正氣散。 )或有身脈不動, 形體無知, 狀如死尸者, 須先用藥令其蘇蘇(宜返魂丹灌之, )然后隨其臟氣以治, 寒則熱之, 熱則寒之, 閉則通之。 以上尸厥所統(tǒng)。 若夫痰厥, 則由寒痰迷心, 隊道不行, 故四肢厥冷, 僵仆卒倒, 咽作聲, 口吐沫, 不省人事, 氣喘脈弦也(宜導(dǎo)痰湯。 )容有暴不知人, 類于卒中, 但末卒仆如一切中狀, 喉中痰如曳鋸者, 必先用藥探吐其痰(宜瓜蒂散, )然后治之(宜清氣化痰丸、導(dǎo)痰湯。 )以上痰厥所統(tǒng)。 氣厥則緣暴怒傷陰, 四肢冰冷, 卒然而仆, 口出冷氣, 其脈必浮(宜蘇子降氣湯。 )且有暴怒氣逆, 昏暈痰塞, 牙緊似中風(fēng)者(宜順氣散。 )以上氣厥所統(tǒng)。 至如暴厥者, 由于傷血, 其脈芤, 先用藥灌醒(宜姜汁調(diào)蘇合丸, )然后察脈治之。 如冷過臂膝, 唇與指甲青黑者, 皆不治。 或遇暴厥, 可用急治之法(宜蒲黃酒。 )以上暴厥所統(tǒng)。 又如食厥者, 醉飽后感風(fēng)寒, 或著惱, 而飲食填塞, 胃氣不行, 變?yōu)楫惓<扁еY(宜和保丸。 )或因酒而得, 亦名酒厥(宜二陳湯加青皮、葛根。 )以上食厥所統(tǒng)。 總之, 凡治氣、 食、尸、痰四厥, 皆以降痰順氣溫中為要, 今擬加減之法, 四厥可治矣。 其法以茯苓、 甘草、枳殼, 半夏、桔梗、陳皮六味為主藥, 如遇尸厥, 宜加蒼術(shù)、雄黃、遠(yuǎn)志、 菖蒲、檀香、沉香、乳香、木香等。 古人以忍冬藤葉一味煎膏治尸厥, 大妙, 可采用。 遇痰厥, 宜加南星、姜汁、瓜蔞霜等。 遇氣厥, 宜加烏藥、木香、香附、青皮、 砂仁等。 遇食厥, 本宜吐, 宜加厚樸、枳實(shí)、山查、麥芽、蒼術(shù)等。 依此治之, 自無不效。

然此寒、熱、尸、痰、氣、食、暴七厥之外, 更有氣虛厥, 有所勞傷, 氣弱不能運(yùn)行之故也(宜補(bǔ)中益氣湯。 )更有血虛厥, 或吐溺崩漏, 產(chǎn)后所致也(宜芎歸養(yǎng)榮湯。 )更有風(fēng)厥, 手足搐搦是也(宜小續(xù)命湯。 )更有骨厥, 骨活爪痛者是也(宜四七湯。 )更有骭厥, 身立如椽者是也(宜四七湯。 )更有痹厥, 即腳氣頑麻腫痛是也, 初發(fā)時, 必身痛, 肢節(jié)腫痛(宜羌活導(dǎo)滯湯, 后用當(dāng)歸拈痛湯。 )更有蛔厥, 由于胃寒, 蛔蟲攻胃, 故手足厥冷而必吐蛔也(宜安蛔散, )互詳諸蟲門。 厥之為類, 不一如是, 獨(dú)熱厥一癥, 竟變成痿者, 或由腎肝虛, 陰血失養(yǎng), 而又房欲不絕, 以致自踝以下, 常覺熱痛(宜五獸三匱丸、養(yǎng)血壯筋健步丸。 )或由醇酒膏梁, 滋火于內(nèi), 逼陰于外, 致相火熾而乘陰位, 兩腳痿弱, 甚且臍膝尻陰皆冷, 精滑不固, 法當(dāng)瀉相火而復(fù)真陰, 使陰復(fù)其位, 則病自痊矣(宜滋腎丸、神龜滋陰丸。 )若誤投熱劑, 反瀉其陰, 而助其陽, 立斃之道也, 此則厥癥之變出者。

業(yè)師孫慶曾論厥之說曰: 厥癥有數(shù)種, 總在肝風(fēng)痰火, 龍雷之火上沖作厥; 相火上沖, 陽明氣塞作厥; 膽怯心虛, 痰火氣閉作厥; 元虛氣逆作厥; 風(fēng)邪寒閉作厥。 古人又有尸厥、痰厥、風(fēng)厥、寒厥、 痙、癇、角弓反張皆似厥, 極驚人, 極難辨識得真, 勿驚忙, 候脈息面色。 看清動作厥狀而治之。 大指掐拳內(nèi)兇, 掐拳外輕, 脈大浮洪有力易醒, 脈細(xì)沉伏數(shù)急不連貫兇, 面青、環(huán)口青、唇白、鼻青孔黑、人中吊危。 此論極為秘要, 故書于此。

【脈 法】

《內(nèi)經(jīng)》曰: 脾脈緩甚為痿厥。 又曰: 脈至如喘, 名曰暴厥, 暴厥者, 不知與人言。 又曰: 厥逆連臟則死, 連經(jīng)則生。 注云: 連臟死者, 神去故也。 丹溪曰: 痰病得澀脈, 必費(fèi)調(diào)理, 說痰膠固, 脈道阻塞, 必至卒厥也。 仲景曰: 寸口脈沉大而滑, 沉則為實(shí), 滑則為氣, 實(shí)氣相搏, 血?dú)馊肱K即死, 人腑即愈, 此為卒厥不知人, 何謂也? 師曰: 唇青身冷為入臟即死; 身溫和, 汗自出, 為入腑即愈。

《脈經(jīng)》曰: 尸厥呼之不應(yīng), 脈伏者死; 脈大反小者死。 又曰: 卒厥腹大, 四肢滿, 脈大而緩者生, 緊而浮者死, 緊細(xì)而微者亦生。

熬按: 渚厥之脈, 大約沉微不數(shù)是寒, 沉伏而數(shù)是熱, 細(xì)是氣虛, 芤大是血虛, 浮是風(fēng)浮, 數(shù)而滑是痰, 脈至如喘是氣, 沉滑緊疾是食, 浮澀而緊是痹, 洪大而渭是蛔, 察其脈, 合其癥, 厥病雖繁, 寧有遁形乎。

【諸厥原由癥治】

《內(nèi)經(jīng)》曰: 腎虛則清厥, 意不樂。 又曰: 下虛則厥。 又曰: 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luò), 此五絡(luò)皆會于耳中, 上絡(luò)左角, 五絡(luò)俱竭, 令人身脈皆動, 而形無知也, 其狀若尸, 名曰尸厥, 以竹管吹其兩耳即蘇。

《綱目》曰: 厥論寒熱, 皆由腎之精氣內(nèi)竭而然也。 又曰: 王太仆云: 厥者, 氣上逆也, 世謬傳為腳氣。

《內(nèi)經(jīng)》謂寒厥者, 手足寒也, 熱厥者, 手足熱也。 說陽衰于下則為寒厥, 陰衰于下則為熱厥, 陰陽之氣不相接續(xù)則為厥。

仲景曰: 尸厥者, 脈動而無氣, 氣閉不通, 故靜如死也, 還魂湯主之。 又曰: 卒然不省人事, 全如死尸, 但氣不絕, 脈動如故, 或脈無倫次, 乍大乍小, 或微細(xì)不見而心胸暖者是也。

《入門》曰: 厥癥多以不勝乘其所勝, 如腎移寒于脾則為寒厥, 心移熱于腎則為熱厥, 寒厥宜十全大補(bǔ)湯加附子或當(dāng)歸四逆湯, 熱厥宜升陽散火湯、火郁湯。 又曰: 尸厥之癥, 卒死, 脈猶動, 四肢逆冷, 腹中氣走如雷鳴, 聽其耳中如微語聲者是也, 急用硫黃散、朱犀散, 如無, 用姜汁半盞, 酒一盞, 煎百沸灌下。 又曰: 凡尸厥、 郁冒、卒死、卒中之類, 皆當(dāng)發(fā)表。 仲景所謂郁冒欲解, 必大汗出是也。 又曰: 凡卒厥者, 口張目開手撒遺尿?yàn)樘? 宜補(bǔ)氣; 目閉口噤手拳為實(shí), 宜發(fā)表。

《遺錄》曰: 風(fēng)暴厥, 不出一時可救之, 雖氣閉絕, 四肢冷, 若心腹溫, 鼻微溫, 目中神彩不轉(zhuǎn), 口中無涎沫, 卵不縮者, 皆可活也, 備急丸治之。

《靈樞》曰: 清氣在陰, 濁氣在陽, 榮氣順脈, 衛(wèi)氣逆行, 清蝕相干, 亂于臂脛, 則為四厥; 亂于頭, 則為厥逆, 頭重眩仆。 丹溪日: 氣上厥逆, 屬陽, 無寒之理, 覺惡寒者, 乃火極似水也, 急與退熱清氣湯。

《醫(yī)旨》曰: 痰厥者, 皆因內(nèi)虛受寒, 痰氣阻塞, 手足厥冷, 麻痹, 暈倒, 脈沉細(xì), 宜服加味二陳湯、鶴頂?shù)ぁ?又曰: 蛔厥者, 胃寒所生, 胃中冷則吐蛔, 不可用冷藥, 宜理中湯加炒川椒、檳榔煎水, 吞下烏梅丸

《得效》曰: 經(jīng)云: 蟲貫心則殺人, 欲驗(yàn)之, 心腹大痛不可忍, 或吐青汁黃水, 出涎沫, 或吐蟲, 發(fā)有休止, 宜蕪荑散。

《類聚》曰: 風(fēng)厥者, 四肢習(xí)也, 四肢習(xí)者, 四肢動而不止也, 似瘛瘲而無力, 不得伸縮者也。

《回春》曰: 凡人卒然暈倒, 口噤不能言, 目不識人, 四肢不舉等癥, 多因飲食過度, 變?yōu)楫惓V? 必須審問, 若果飲食之后, 或著氣惱, 用姜鹽湯多灌, 探吐之, 后服加味六君子湯即愈。

治諸厥方四十一

理中湯[寒厥]人參 白術(shù) 甘草 干姜
附子理中湯[又]附子 人參 白術(shù) 甘草 干姜
十全大補(bǔ)湯[又]人參 茯苓 白術(shù) 炙草 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生地 黃 耆 肉桂 姜三 棗二
當(dāng)歸四逆湯[又]
參耆益氣湯[氣虛]人參 黃耆 白術(shù) 五味 麥冬 附子 陳皮 甘草
四逆湯[寒厥]附子 干姜 甘草
升陽散火湯[熱厥]升麻 葛根 羌活 獨(dú)活 葛根 白芍 防風(fēng) 生草 炙草
火郁湯[又]羌活 升麻 葛根 白芍 人參 柴胡 甘草各一錢 防風(fēng)五 分 蔥白三寸
大柴胡湯[便秘]柴胡 黃岑 半夏 白芍 大黃 枳實(shí) 姜 棗
白虎湯[譫語]石亭 知母 甘草 粳米
蘇合丸[尸厥]犀角 白術(shù) 香附 朱砂 訶子 蓽撥 木香 檀香 沉香 麝香 丁香 安息香 熏陸香 龍腦 蘇合 香油丸。
藿香正氣散[又]藿香 白芷 茯苓 紫蘇 厚樸 白術(shù) 陳皮 甘草 半 夏 桔梗 大腹皮
返魂丹[又]朱砂 雄黃 玳瑁 麝香 白芥子 安息香熔為丸, 黍米大, 每服五分。
硫黃散[又]硫黃一兩 焰硝半兩 研極細(xì), 分三服, 好酒一盞同煎, 覺焰起, 傾于盞內(nèi), 說著, 候溫灌服之, 如人行五里, 又進(jìn)一服, 不過三服即蘇。
朱犀散[又]犀角五錢 朱砂麝香各二錢半 每末二錢, 新汲水調(diào)灌。
導(dǎo)痰湯[又]南星 半夏 枳 實(shí) 赤苓 陳皮 甘草 姜
加味二陳湯[又]半夏 陳皮 當(dāng)歸 茯苓 枳實(shí) 桔梗 杏仁各一錢 良姜 砂仁各五分 木香 肉桂 甘草各三分 姜五片
鶴頂?shù)?/TD>[又]明礬一兩 猩紅五錢或黃丹亦可 每取末一匙, 入磁器內(nèi)熔化, 乘熱作丸, 櫻桃大, 每一丸, 薄荷湯下。
清氣化痰丸[又]半夏、南星、白礬、皂角、干姜各四兩, 先將白礬三味, 水五碗, 煎三碗, 卻入星夏浸兩日, 再煮至星夏無白點(diǎn), 曬干, 同橘紅、青皮、蘇子、 菔子、山查、神#、杏仁、葛根、麥芽、香附各二兩, 蒸餅丸。 此丸專治膏梁厚味人腦滿痰盛之癥。 若脾胃虛者, 必受害, 切不可輕用。
蘇子降氣湯[氣厥]蘇子 半夏 前胡 炙草 當(dāng)歸 陳皮 沉香 虛加黃 耆, 冷加肉桂。
八味順氣湯[又]茯苓 白術(shù) 白芷 香附 青皮 陳皮 烏藥 甘草
退熱清氣湯[又]柴胡 陳皮 赤苓各一錢 半夏 枳殼各八分 便香附七 分 川芎五分 木香 炙草各三分 砂仁七粒 姜三片
蒲黃酒[暴厥]蒲黃一兩, 炒褐色, 清酒十杯沃之, 溫服。
備急丸[又]大黃 干姜 巴霜各二兩 蜜和, 搗千杵, 丸小豆大。 卒厥者, 取三丸熱酒吞下, 口不開, 酒化灌之, 下咽即活。 此方專治諸卒死、 暴疾百病及中惡客懺、鬼擊鬼打、面青口噤、奄忽氣絕。 張易老名獨(dú)行丸, 乃急劑也。
還魂湯[尸厥]麻黃三錢 杏仁二十五粒 肉桂 甘草各一錢 水煎, 灌服。 噤口者斡開口灌之, 藥下立蘇。
保和丸[食厥]山查 神# 半夏 橘紅 麥芽 茯苓 菔子 連翹 黃連
加味六君子湯[又]香附錢半 白術(shù) 茯苓 陳皮 半夏各一錢 人參七分 木香 砂仁各五分 甘草三分 姜三片 棗二枚 蘇葉十片
二陳湯[總治]茯苓 半夏 甘草 陳皮
補(bǔ)中益氣湯[氣虛]人參 黃耆 當(dāng)歸 白術(shù) 升麻 柴胡 甘草 陳皮
芎歸養(yǎng)榮湯[血虛]川芎 當(dāng)歸 熟地 白芍 麥冬 杞子 黃柏 知母 甘草。
小續(xù)命湯[風(fēng)厥]麻黃 人參 黃岑 白芍 甘草 川芎 杏仁 官桂 附 子 防風(fēng) 防己
四七湯[骨厥]半夏曲 茯苓 蘇葉 厚樸 姜 棗
羌活導(dǎo)滯湯[痹厥]羌活 獨(dú)活 當(dāng)歸 防已 大黃 枳實(shí)
當(dāng)歸拈痛湯[又]當(dāng)歸 獨(dú)活 炙草 黃岑 人參 茵陳 升麻 葛根 苦 參 蒼術(shù) 知母 澤瀉 豬苓 防風(fēng) 白術(shù)
安蛔散[蛔厥]
烏梅丸[又]烏梅十五個 黃連七錢半 當(dāng)歸 川椒 細(xì)辛 附子 肉桂 人參 黃柏各三錢 醋浸烏梅取肉, 搗極爛, 和勻作丸, 每米飲下一二十丸, 或二 三十丸。
芫荑散[又]蕪荑 雷丸各五錢 干漆炒煙盡一錢 每末二錢, 溫水調(diào)服, 小兒半錢。
五獸三匱丸[變痿]鹿茸 血竭 虎脛骨 酒牛膝 金毛狗脊燎去毛各一兩 即五獸也, 如法為末。 另用附子一個去皮, 剜去中心, 入朱砂細(xì)末一兩填滿, 又用木瓜一枚去皮, 剜去中心, 入附子于內(nèi), 以附子末說口, 即三匱也。 卻以三匱坐于瓷器內(nèi), 重湯蒸至極爛, 取出, 和五獸末打丸芡子大, 木瓜酒
養(yǎng)血壯筋健步丸[又]熟地四兩 酒牛膝 姜杜仲 酒當(dāng)歸 鹽黃柏 蒼術(shù) 各二兩 酒白芍一兩半 鹽黃耆 鹽補(bǔ)骨脂 山藥 五味 杞子 人參 菟絲子 白術(shù) 虎脛骨 龜板各一兩 防風(fēng)六錢 酒防已五錢 酒羌活三錢 豬脊髓七條, 入煉蜜丸, 鹽湯下。
神龜滋陰丸 [又] 酥炙龜板四兩 鹽黃柏 鹽知母各二兩 杞子 五味子 鎖陽各一兩 干姜五錢 酒糊丸, 鹽湯下。
滋腎丸[又]酒黃柏 酒知母各一兩 肉桂半錢 水丸, 空心白湯下。

諸癇源流

諸癇, 腎經(jīng)病也。 《內(nèi)經(jīng)》專主腎經(jīng)失職, 而河間則以為熱甚, 風(fēng)燥乃其兼化, 丹溪又主痰與熱, 士材又兼主肝腎, 而或兼風(fēng)火, 要當(dāng)據(jù)《內(nèi)經(jīng)》為的, 諸家之說當(dāng)參考, 以為酌治之法, 庶諸癇無遁情。 經(jīng)曰: 二陰急為癇厥。 二陰者, 足少陰腎也。 說其癥在腎氣之厥, 而邪傷在陰與筋, 以腎氣主少陰與樞, 少陰逆而樞失, 則氣塞于經(jīng)而上行。 少陰脈系舌本, 故塞喉, 音隘不容發(fā), 若獸嗎然也。 經(jīng)時必止者, 氣復(fù)反則已, 是以不與癲同也。 又曰: 心脈滿大, 癇瘈筋攣; 肝脈小急, 癇瘈筋攣; 足少陰筋病, 主癇瘈及痙。 說心脈滿而癇瘈者, 腎逆而心火郁也; 逆于肝者, 肝陰先不足; 而腎氣逆之, 故肝脈小急, 亦癇瘈筋攣也; 凡癇必兼瘈, 少陰厥而后癇也。 又曰: 陽維從少陰至太陽, 動苦肌肉痹, 及下部不仁, 又苦顛仆羊鳴, 甚者失音不能言。 說陽維維于諸陽, 而從少陰至諸陽, 是陰為陽根也, 故能維諸陽, 而少陰陰邪從而至諸陽, 故能塞諸陽之會, 而患肌痹等癥; 羊鳴失音者, 少陰氣不至, 則為喑也。 又曰: 陰維從少陽斜至厥陰, 動苦顛癇僵仆, 羊鳴失音。 說陰維從少陽至厥陰, 是陽為陰鼓也, 動在少陽, 故能鼓諸陽而為維; 而少陽既衰, 陰邪遂壅, 亦能全塞諸陰之會, 而筋絡(luò)相副, 故亦患顛癇等癥。 此雖不拈少陰, 而厥陰之方闔, 亦少陰之失樞也。 觀《內(nèi)經(jīng)》之言, 則諸癇為患, 可識其皆由于腎矣。 若河間主熟, 故專以清涼為主; 丹溪主痰與熱, 故以星、半、岑、連為主, 而熱多者清心, 痰多者行吐, 然后用安神平肝, 如歸、地、牛黃、朱砂、青黛、柴胡、 川芎、金銀箔之類; 士材兼主腎肝, 故以為癇癥之發(fā)厥, 由腎中龍火上升, 而肝家雷火相從而助, 惟有肝風(fēng), 故搐搦, 搐搦則通身脂液逼迫而上, 隨逆氣以吐出于口也。 諸家之可參考如此。 總而論文, 諸癇之原, 雖根于腎, 而諸癇之發(fā), 實(shí)應(yīng)五臟 如馬癇之張口搖頭作馬嘶者, 則應(yīng)乎心; 牛癇之目正直視腹脹作牛吼者, 則應(yīng)乎脾; 豬癇之喜吐沫作豬叫者, 則應(yīng)乎腎; 雞癇之搖頭反折喜驚作雞嗚者, 則應(yīng)乎肝; 羊癇之揚(yáng)目吐舌作羊聲者, 則應(yīng)乎肺。 須各對其經(jīng)而治之。 而所發(fā)之候, 亦可據(jù)以辨驗(yàn)經(jīng)絡(luò)。 如晨朝發(fā)者, 病在足厥陰肝; 黃昏發(fā)者, 病在足太陰牌; 平旦發(fā)者, 病在足少陽膽; 日中發(fā)者, 病在足太陽膀胱; 亥時發(fā)者, 病在足陽明胃; 中夜發(fā)者, 病在足少陰腎。 須務(wù)加引經(jīng)藥(肝, 柴胡、 吳萸; 脾, 升麻、葛根、白芍; 膽, 柴胡、青皮; 膀胱, 羌活; 胃, 白芷、石膏; 腎, 肉桂、知母、獨(dú)活。 )《千金方》又云: 先身體熱, 瘈瘲驚啼而后發(fā), 脈浮洪者, 為陽癇, 病在六腑肌膚之間, 易治(宜妙香丸; )先身冷, 不驚掣啼叫, 病發(fā)脈沉者, 為陰癇, 病在五臟骨髓之內(nèi), 難治(宜五生丸、引神歸舍丹。 )此又以陰陽辨驗(yàn), 其法較為便捷。 總之, 五癇之應(yīng)五臟, 所以識其由; 發(fā)時之分六經(jīng), 所以審其病; 癥狀之別陰陽, 所以異其治。 固非有矛盾也。 故陽癇必由痰熱客心胃, 聞驚而作, 甚則不聞驚亦作, 宜用寒涼藥; 陰癇亦本痰熱, 緣醫(yī)用寒藥太過, 損傷脾胃, 變而成陰, 宜用溫補(bǔ)燥濕藥。 此施治之不可混也。 然而為標(biāo)為本, 亦更有辨。 說癇癥之成, 有從標(biāo)而得者, 止在經(jīng)脈不通; 有從本而得者, 必深人兩腎動氣。 夫兩腎動氣, 是臟腑之根, 呼吸之門, 生氣之本也。 生氣者, 陽從陰極而生, 即蒼天之氣所自起之分也。 故經(jīng)曰蒼天之氣清凈, 則意志治, 順之則陽氣固, 雖有賊邪不能害, 或經(jīng)脈引入外咸, 內(nèi)傷深入于根本, 傷其生化之原, 則命門相火, 自下逆上, 塞其音聲, 迫出鳥獸之音, 遍身之液, 與脾之涎沫, 迫而上涌, 流出于口, 涎潮于心, 故卒倒不知人也。 小兒又有胎癇, 得之母腹中, 其母孕時, 有所大驚, 氣上而不下, 精氣并居, 故子生即發(fā)為癇疾(宜燒丹丸。 )而從古療癇, 惟子和法最善, 其法, 汗吐下并施, 若虛而不勝吐下者, 則以豁痰清火為主(如南星、木香、竹瀝、 菖蒲、全蝎、人參、黃岑、麥冬, )所用方藥無不取效(宜龍腦安神丸、五癇丸、 參朱丸, )師其意而用之可也。 至篙崖則專取二蹺治之, 亦屬徑路可尋, 其法, 以晝作者為陽蹺(宜升陽湯, )夜作者為陰蹺(宜四物湯加柴胡、瓜蔞、半夏、南星、 黃柏、知母ヽ遠(yuǎn)志、棗仁、菖蒲)是也。 此皆前人之可取以為則者也。 然而癇病日久, 必成窠囊(宜厚樸丸, )窠囊日久, 中必生蟲(宜妙央丸,www.med126.com )或與行痰(宜追風(fēng)祛痰丸, )滌熱(宜清心溫膽湯, )除驚(宜驚氣丸, )寧神(宜歸神丹。 )癇病已愈, 須防再發(fā)(宜斷癇丹, 或十全大補(bǔ)加棗仁、遠(yuǎn)志、朱砂、麥冬、金箔、銀箔, )必經(jīng)年峻補(bǔ), 才保無虞, 然后再加調(diào)養(yǎng)(宜六味丸, )庶乎可耳。

【脈 法】

《脈訣》曰: 癲癇之脈, 浮洪大長。 鰲按: 諸癇之脈,大約沉實(shí)弦急者, 皆不可治。

[諸癇癥治]

《綱目》曰: 痰在膈間, 則眩微不仆; 痰溢膈上, 則眩盛仆倒。

熬按: 凡痰病皆然, 不獨(dú)癇也。 而不知人, 名之日癲。 大人日癲, 小兒日癇, 其實(shí)一也。

又曰: 仆倒不省, 皆由邪氣逆上陽分, 而亂于頭中也。 癲癇者, 痰邪逆上也, 痰邪逆上, 則頭中氣亂, 頭中氣亂, 則脈道閉塞, 孔竅不通, 故耳不聞聲, 不識人, 而昏眩仆倒也。 又曰: 凡癲癇仆時, 口中作聲, 將省時吐涎沫, 省后又復(fù)發(fā), 時作時止, 而不休息。 中風(fēng)、中寒、中暑。 尸厥之類, 則仆時無聲, 省時無涎, 后不再發(fā)。

《入門》曰: 有五, 肝曰雞癇, 心曰馬癇, 脾曰牛癇, 肺曰羊癇, 腎曰豬癇, 以病狀偶類故為名, 其實(shí)不外乎痰火與驚, 三者而已。 諸方曰: 宜燒丹丸; 身熱脈浮為陽癇, 宜妙香丸; 心涼脈沉為陰癇, 宜五生丸; 肥人多痰, 宜加味壽星丸; 瘦人火盛, 霞清心滾痰丸; 痰迷心竅, 宜金箔鎮(zhèn)心丸; 痰火俱盛, 宜甘遂散吐下之; 因驚者, 宜抱膽丸; 因怒者, 宜寧神導(dǎo)痰湯; 心藏虛損, 氣血不足, 宜滋陰寧神湯、清心溫膽湯; 婦人癇, 宜加味逍遙散、朱砂膏; 五癇, 遘治宜五癇丸、六珍丹、錢氏五色丸; 癇愈再發(fā), 宜斷癇丹。

治諸癇方二十九

龍腦安神丸[總治]冰片 麝香 牛黃各三錢 犀角 茯苓 人參 麥冬 朱砂各二兩 金箔二十五方 牙硝二錢 地骨皮 桑皮 甘草各一兩 蜜丸, 芡子大, 日三服。
五癇丸[總治]白附子五錢 半夏 南星 烏蛇 全蝎各二兩 皂角二兩打 碎用水平碗浸透揉汁去渣同白礬二兩煎干 蜈蚣半條 僵蠶一兩半 朱砂 雄黃各 一錢半 麝香三分 姜汁糊丸, 每服三十丸。 此方不問新久癲癇皆治
參朱丸[又]人參 蛤粉 朱砂等分 豬心血丸, 金銀湯下三十丸。
升陽湯[陽躋]連節(jié)麻黃 防風(fēng)各八錢 蒼術(shù)一兩半 炙甘草五錢 空心 服。
四物湯[陰躋]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熟地
厚樸丸[窠囊]黃連二兩半 厚樸 川椒 川烏各兩半 柴胡 吳萸 紫菀 菖蒲 桔梗 茯苓 官桂 干姜 皂角 人參各一兩 巴霜五錢 蜜丸, 每五六十丸, 姜湯下。 春夏再加黃連二兩。 秋冬再加厚樸二兩, 人參、 菖蒲各兩半。
妙央丸[生蟲]丁香 木香 沉香 胡黃連各五錢 乳香 麝香 熊膽 大黃各兩半 白丁香三百粒 輕粉四錢半 雄黃 青皮 黃岑 黃連各五錢半 黑丑 三棱 蓬術(shù) 陳皮 甘草 雷丸 鶴虱各一兩 赤小豆三百粒 巴豆七粒 蕎麥兩六錢 作糊丸, 每丸重一錢, 朱砂為衣, 陰干, 水化服。
追風(fēng)祛痰丸[行痰]半夏末二兩 分二份一皂角汁浸作曲一姜汁浸作曲 南 星三兩一半白礬水浸一日夜一半皂角水浸一日夜 防風(fēng) 天麻 僵蠶 白附子煨皂 角同炒各一兩 全蝎 活木香 白礬各五錢 姜汁糊丸, 朱砂為衣, 姜湯下七八十丸。
清心溫膽湯[滌熱]陳皮 半夏 茯苓 枳實(shí) 姜黃連 竹茹 白術(shù) 菖 蒲 香附 當(dāng)歸 白芍各一錢 麥冬八分 川芎 遠(yuǎn)志 人參各六分 甘草四分 分二帖, 加姜三片。
驚氣丸[除驚]蘇子一兩 附子 木香 白花蛇 僵蠶 橘紅 天麻 南星 各五錢 全蝎二錢半 冰片 麝香各五分 朱砂二錢半半為衣 蜜丸, 龍眼大, 每一丸, 蒲荷湯或酒下。 若去附子加鐵粉, 尤妙。 此方專治因驚失心, 遂成癲疾, 發(fā)則涎潮昏塞, 醒則精神若癡之證。
歸神丹[寧神]塊朱砂二兩入豬心內(nèi)燈草扎酒蒸二炊久取出另研 棗仁 茯 神 人參 當(dāng)歸各二兩 西珀 姜遠(yuǎn)志 龍齒各一兩 金銀箔各二十片 酒糊丸, 梧子大, 初服九丸, 漸至二九丸, 麥冬湯下。 癲癇甚者, 乳香、人參湯下。 多夢不睡, 棗仁湯下。
斷癇丹[止癇]黃耆  細(xì)辛 甘草各五錢 蛇殼一條燒存性 蟬殼全 者四枚 牛黃一www.med126.com錢 棗肉丸, 每二十丸, 參湯下。
十全大補(bǔ)湯[又]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地黃 黃 耆 肉桂 加糯米。
六味丸[保養(yǎng)]地黃 山萸 山藥 茯苓 丹皮 澤瀉
燒丹丸[胎癇]元精石 輕粉各一錢 粉霜 硼砂各五分 研細(xì), 入寒食面一錢, 水丸成餅、再用面裹煨黃, 去面再研, 水丸如米大, 一歲兒五丸, 二歲十丸, 溫水下, 取下惡物為度。 先服此丹, 繼必以四物湯入黃連再隨時令加減, 且令淡味, 以助藥力, 須數(shù)月方愈。
妙香丸[陽癇]朱砂九錢 牛黃 冰片 麝香 膩粉各三錢 巴霜三十五粒 金箔九方 煉黃蠟六錢, 入蜜少部和勻, 每兩作三十丸, 每用一丸, 米湯下, 取利下一切惡毒痰涎為度。 如要藥力速行, 以針刺一眼, 冷水浸少時服, 其效更速。 此疏抉腸胃, 制伏水火之劑也。
五生丸[陰癇]南星 半夏 川烏 白附子 黑豆各生用一兩 姜汁湖丸, 每三丸或藍(lán)丸, 淡姜湯送下。
引神歸舍丹[又]膽星二兩 朱砂一兩 便附子七錢 豬心血丸, 每五十丸, 萱草根湯下。
加味壽星元[去痰]姜半夏六兩 南星三兩 朱砂一兩 西珀 活礬各 五錢 母真珠一錢 姜汁湖丸, 朱砂為衣, 姜湯下三五十丸。
清心滾痰丸[火盛]酒蒸大黃 黃岑各四兩 礞石同焰硝? 犀角 皂角 朱砂各五錢 沉香二錢半 麝香五分 水丸, 朱砂為衣, 溫水下七十丸。
金箔鎮(zhèn)心丸[痰迷]膽星一兩 朱砂 西珀 天竺黃各五錢 牛黃 雄黃 真珠各二錢 麝香五分 蜜和, 每兩作三十丸。 金箔為衣, 每一丸, 薄荷湯下。
甘遂散[痰火]甘遂末一錢, 豬心血和勻, 將豬心批兩片, 入藥于內(nèi), 合, 以線扎, 皮紙濕包, 煨熟取藥出, 入朱砂末一錢勻和, 分作四丸, 每一丸, 將所煨豬心煎湯化下, 如大便下惡物即止。 不效, 再服一丸。
抱膽丸[因驚]三兩, 先入銚熔化, 次下水銀二兩, 候結(jié)成砂子, 再下朱砂、乳香末各一兩, 乘熱用柳木槌研勻, 丸如芡子大, 每一丸, 空心, 井水下, 病者得睡, 切莫驚動, 覺來即安, 再服一丸, 可除根矣。
寧神導(dǎo)痰湯[因怒]姜半夏二錢 制南星 橘紅 枳殼 赤苓 甘草各一錢 , 姜五片 水煎。 此即導(dǎo)痰湯也。 加遠(yuǎn)志、菖蒲、黃岑、黃連、朱砂, 名曰寧神導(dǎo)痰湯。 若加香附、烏藥、沉香、木香, 名順氣導(dǎo)談湯。 加黃岑、黃連, 名清熱導(dǎo)痰湯。 加羌活、白術(shù), 名祛風(fēng)導(dǎo)痰湯。
滋陰寧神湯[心虛]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熟地 人參 白術(shù) 遠(yuǎn)志 南星各 一錢 棗仁 甘草各三分 酒黃連四分 姜三片
加味逍遙散[婦人]白芍 白術(shù) 各一錢二分 地骨反 知母 當(dāng)歸各二錢 茯苓 麥冬 生地各八分 山梔 黃柏各五分 桔梗 甘草各三分
朱砂膏[又]棗仁 人參 赤苓各一兩 西珀二錢半 朱砂 乳香各五錢每 末一錢, 燈心、大棗湯調(diào)下, 或蜜丸, 簿荷湯下亦可。
錢氏五色丸[通治]真珠另研 雄黃熬備一兩 鉛三兩 水銀二錢半同鉛熬 結(jié)砂子 朱砂五錢 再共研極細(xì), 面糊丸, 小麻子大, 薄荷湯下三四丸。
六珍丹[又]水銀兩半用黑鉛一兩同熬成屑 雄黃 雌黃 真珠各一兩 丹 砂水飛五錢 為極細(xì)末, 蜜和, 杵二三萬下, 丸梧子大, 姜棗湯下五丸。

大便秘結(jié)源流(大便不通 脾約癥)

大便秘結(jié), 腎病也。 經(jīng)曰: 北方黑水, 入通于腎, 開竅于二陰。 說以腎主五液, 津液盛則大便調(diào)和。 若為饑飽勞役所損, 或素嗜辛辣厚味, 致火邪留滯血中, 耗散真陰, 津液虧少, 故成便秘之癥。 此其原可按經(jīng)而得之者也。 若條分之, 則有由胃實(shí)者, 善飲食, 小便赤(宜七宣丸。 )有由胃虛者, 不能飲食, 小便清利(宜厚樸湯。 )有由大腸實(shí)者, 腹?jié)M, 屎鞭(宜麻仁丸。 )有由血虛者, 液活發(fā)渴(宜益血潤腸丸。 )有由熱秘者, 面色赤, 六脈數(shù)實(shí), 脹悶, 口舌瘡, 時欲得冷(宜四順清涼飲, 參用木香檳榔丸, 重者承氣湯。 )有由冷秘者, 面色白而黑, 六脈沉遲, 小便清白, 時欲得熱(宜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枳殼。 )有由風(fēng)秘者, 風(fēng)搏肺臟, 而肺與大腸表里, 因傳大腸(宜潤腸丸, 小續(xù)命湯去附子, 倍芍藥, 加竹瀝。 )有由氣秘者, 氣不升降, 谷氣不行, 善嘻(宜蘇子降氣湯加枳殼。 )有由相火游走臟腑者(宜大黃牽牛散。 )有由血熱者(宜當(dāng)歸潤燥湯。 )有由風(fēng)熱郁滯者(宜疏風(fēng)潤腸丸。 )有由血分活燥者(宜潤麻丸。 )有由津液亡失, 或活竭者(宜蓯沉丸、五仁丸。 )有由幽門不通者(宜通幽湯)。 有由三焦不和, 氣不升降, 胸膈痞滿者(宜搜風(fēng)潤腸丸。 )有由氣壅滯而兼有熱者(宜四磨湯、六磨湯。 )有由本有風(fēng)病而大便秘者(宜皂角元。 )有由病后血?dú)饽⿵?fù), 或產(chǎn)后去血過多, 及發(fā)汗利小便者(宜八珍湯倍當(dāng)歸加肉蓯蓉、蘇子。 )有婦人風(fēng)秘者(宜大麻仁丸。 )至老人便秘, 亦各有故, 不可概施方劑。 如由腸胃積熱; 致二便燥澀(宜疏風(fēng)順氣元。 )如專由風(fēng)秘(宜小皂角丸。 )如由虛而兼風(fēng)秘(宜二仁丸。 )如由虛而兼氣秘(宜橘杏丸。 )如由虛而兼血秘(宜蘇麻粥、三仁粥。 )皆當(dāng)分別。 然總之老年氣血虛津液往往不足, 切不可輕用硝黃, 恐重竭其溥液, 致秘結(jié)更甚也(總治宜八珍湯倍當(dāng)歸加肉蓯蓉、 蘇子、杏仁、陳皮。 )倘或陰寒, 脈卻實(shí), 又微覺躁, 宜于溫暖藥中略加苦寒, 以去熱躁, 躁止勿加。 如陰躁, 刻欲就冷, 兩尺虛, 或沉細(xì)而遲, 不得用寒藥(宜理中湯極冷服。 )如或不效, 則用外導(dǎo)之法(宜蜜煎, 加鹽、 皂角各五分, 冷秘宜瓜姜, 熱秘宜豬膽汁。 )

【脈 法】

《醫(yī)鑒》曰: 大便秘結(jié), 脾脈沉數(shù), 下連于尺, 為陽結(jié); 二尺脈虛, 或沉細(xì)而遲, 為陰結(jié); 右尺脈浮為風(fēng)結(jié)。 又曰: 老人虛人秘結(jié), 脈啄者難治。

《回春》曰: 燥結(jié)之脈, 沉伏勿疑, 熱結(jié)沉數(shù), 虛結(jié)沉遲, 若是風(fēng)燥, 右尺浮肥。

【秘結(jié)癥治】

仲景曰: 脈浮而數(shù), 能食不大便, 此為實(shí), 名曰陽結(jié), 期十七日當(dāng)劇; 脈沉而遲, 不能食, 身體重, 大便反硬, 名曰陰緒, 期十四日當(dāng)劇。

《入門》曰: 燥屬少陰津液不足, 以辛潤之; 結(jié)屬太陰有燥屎, 以苦泄之。

易老曰: 實(shí)秘者, 物也; 虛秘者, 氣也。

丹溪曰: 實(shí)秘宜滌蕩腸胃, 開結(jié)軟堅, 如硝、黃、枳實(shí)、厚樸、承氣湯之類是也; 虛秘宜滋養(yǎng)陰血。 潤燥散結(jié), 如歸、地、桃仁、麻仁、黃岑、潤燥湯之類是也。

海藏曰: 桃杏仁俱治大便秘, 當(dāng)以氣血分之。 晝則便難, 行陽氣也。 宜杏仁; 夜則便難, 行陰血也, 宜桃仁。 老人虛人大便燥秘, 脈浮在氣, 宜杏仁、陳皮; 脈沉在血, 宜桃仁、陳皮。 所以俱用陳皮者, 以手陽明大腸與太陰肺為表里也。

東垣曰: 血燥, 以桃仁、酒大黃通之; 氣燥, 以杏仁、枳實(shí)通之; 風(fēng)燥, 以麻仁、大黃利之; 氣澀不通, 以郁李仁、皂角仁潤之; 氣壅便秘, 以人參、歸身、麻仁、 大黃開之。

【秘結(jié)導(dǎo)引】

《保生秘要》曰: 以舌頂上, 守懸, 靜念而液自生, 俟?jié)M口, 赤龍攪動, 頻漱頻吞, 聽降直下丹田, 又守靜, 咽數(shù)回, 大腸自潤, 行后央效。

【運(yùn) 央】

《保生秘要》曰: 左手撫臍, 用意推旋開五臟, 向后落大腸, 九曲行去, 或升腎水洗潤大腸, 九曲而通瀉之。

大便不通 亦腎病也。 說秘結(jié)者, 不過時常燥結(jié), 艱于下利而已。 , 若不通, 則往往十日半月不便, 閉塞阻隔, 甚至胸腹脹滿, 代悶欲絕。 而其原則各有由: 大約熱邪入里, 則胃有燥屎; 三焦伏陽, 則澤液中干。 此固由大腸之挾熱者也(宜潤腸丸。 )虛人陰冷而血干活, 老人陽衰而氣道塞, 此則由大腸之挾冷者也(宜潤腸湯。 )腹脹痛悶, 胸痞咳嘔, 此又由宿食留滯者也(宜脾積元。 )腸胃受風(fēng), 干燥涸澀, 此又由風(fēng)氣燔灼者也(宜大麻仁丸。 )肺氣壅蔽不能下降大腸, 而諸氣之道路因以閉塞, 噫逆泛滿, 此又由氣失升降之常者也(宜桔梗枳殼湯。 )然則大便之不通, 夫豈可與秘結(jié)之癥, 同焉混視哉。

【大便不通癥治】

《正傳》曰: 久病腹中有實(shí)熱, 大便不通, 潤腸丸微利之, 不可用峻利之藥。

《醫(yī)鑒》曰: 大便閉, 服承氣湯之類不通者, 四物湯加檳榔、枳殼、桃仁、紅花。 又曰: 大便不通, 宜靈寶丹、大黃飲子; 老人虛人, 宜潤腸丸、潤腸湯; 婦人宜通神散, 產(chǎn)前后宜調(diào)導(dǎo)飲, 外治宜宣積丸、提盆散。 丹溪曰: 古方通大便, 皆用降氣之劑。 說肺氣不降則大便難于傳送, 用杏仁、枳殼, 沉香、訶子等是也。 老人虛人風(fēng)人, 津夜少而秘者, 宜以藥滑之, 用麻仁, 脂麻、阿膠等是也, 若妄以峻劑逐之, 則津液走, 氣血耗, 雖暫通而即復(fù)秘, 或更生他病矣。 脾約 液活癥也。 仲景論陽明傷寒自汗出, 小便數(shù), 則津液內(nèi)竭, 大便必難, 其脾為約, 脾約丸主之。 說液者, 肺金所布, 肺受火爍, 則津液自竭, 而不能行清化之令, 以輸于脾, 是肺先失傳送之職, 脾亦因爽轉(zhuǎn)輸之權(quán), 而大便有不燥結(jié)者乎。 但仲景以脾約丸主之, 恐只宜于古, 而不盡宜于今, 說古人壯實(shí), 開泄猶可, 今人氣血多有不充。 此丸以大黃為君, 當(dāng)大病后, 或東南人虛羸, 恐雖熱甚, 而偶誤服此, 必脾愈弱而腸愈燥也。 故本病只宜以滋養(yǎng)陰血, 使陽火不熾為上(宜當(dāng)歸潤燥湯、 蓯沉丸、潤腸丸。 )必審知其人強(qiáng)壯, 或熱結(jié)太甚, 或西北充實(shí)之人, 猶可以脾約丸投之, 否則宜謹(jǐn)慎也。

【脾約癥治】

成無己曰: 胃強(qiáng)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 但輸膀胱, 故小便數(shù)而大便難, 制脾約丸以下脾之結(jié)燥。

丹溪曰:脾約癥, 在西北以開結(jié)為主, 在東南以潤燥為央。

治大便秘結(jié)方三十一

七宣丸 [胃實(shí)] 大黃一兩 木香 檳榔 訶子皮 桃仁十二粒 蜜丸, 水下五十丸, 以利為度。
厚樸湯[胃虛]厚樸 陳皮 白術(shù) 甘草 枳實(shí) 半夏曲 姜 棗
麻仁丸[大腸實(shí)]麻仁 杏仁 厚樸 枳實(shí) 赤芍藥 大黃 蜜丸, 每二十丸, 臨臥服, 取利。
益血潤腸丸[血虛]當(dāng)歸 熟地 荊芥 枳殼 麻仁 杏仁 蓯蓉 蘇子 將熟地、麻仁、杏仁同杵千下, 加蜜丸, 空心下五六十丸。
木香檳榔丸[熱秘]木香 檳榔 枳殼 杏仁 青皮 皂角 郁李仁 半夏 曲
四順清涼飲[又]大黃 甘草 當(dāng)歸 赤芍各一錢 加薄荷十葉
承氣湯[又]大黃 芒硝 厚樸 枳實(shí) 姜
藿香正氣散[冷秘]茯苓 白芷 紫蘇 藿香 厚樸 白術(shù) 陳皮 桔梗 半夏 大腹皮 甘草
潤腸丸[風(fēng)秘]麻仁另研 羌活 大黃 歸尾 桃仁另研 蜜丸。
小續(xù)命湯[又]麻黃 人參 黃岑 赤芍 川芎 甘草 杏仁 官桂 防己 防風(fēng) 附子 姜
蘇子降氣湯[氣秘]蘇子 半夏 厚樸 前胡 陳皮 甘草 當(dāng)歸 沉香 姜虛加肉桂、黃耆。
八珍湯[病后]人參 茯苓 白術(shù) 炙草 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熱地
理中湯[陰躁]人參 干姜 白術(shù) 甘草
大黃牽牛散[相火]大黃一兩 黑牽牛頭末五錢 共為末, 每三錢, 手足冷者酒調(diào)下, 手足熱者蜜湯下。
當(dāng)歸潤燥湯[血熱]當(dāng)歸 大黃 熟地 甘草 桃仁 麻仁各一錢 生地 升麻各七分 紅花二分 先取七味煎至半, 入桃仁、麻仁再煎至半, 空心服。
疏風(fēng)潤腸丸[風(fēng)熱]麻仁二兩半 桃仁二兩 皂角燒存性兩三錢 大黃 羌 活各一兩 防風(fēng) 當(dāng)歸各三錢 蜜丸白湯下。
皂角元[風(fēng)人]羌活 防風(fēng) 牙皂 枳殼 桑皮 檳榔 杏仁 麻仁 白芷 陳皮等分 蜜丸湯下三五十丸, 有熱加大黃。
潤麻丸[血燥]麻仁 桃仁 生地 當(dāng)歸 枳殼各一兩 蜜丸, 白湯下。
蓯沉丸[亡津]肉蓯蓉二兩 沉香一兩 麻仁汁打糊丸, 空心, 米飲下。
五仁丸[又]橘紅四兩另研 桃仁 杏仁各一兩 柏子仁五錢 郁李仁二錢 松子仁一錢二分半 各另研, 蜜丸, 空心, 米飲下
通幽湯[幽門秘]升麻 桃仁 歸身各錢半 生地 熟地各七分 炙草 紅 花各二分 煎好, 調(diào)檳榔末五分服。
搜風(fēng)潤腸丸[三焦]郁李仁一兩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沉香 槐角 枳殼 枳實(shí) 三棱 煨大黃各五錢 蜜丸, 空心米飲下。 一方加萊菔子五錢, 更妙。
四磨湯[氣滯]檳榔 烏藥 木香 沉香等分 各濃磨水, 共取盞中七分, 煎三五沸, 微溫服。
六磨湯[兼熱]即上四磨湯加大黃、枳殼等分, 磨濃汁服。
大麻仁丸[婦人]木香檳榔 枳殼各一兩 麻仁 炒大黃各三錢 蜜丸。
疏風(fēng)順氣元[腸胃熱]大黃酒蒸七次五兩 車前子二兩半 郁李仁 檳榔 麻仁 酒菟絲子 酒牛膝 山藥 萸肉各二兩 枳殼 防風(fēng) 獨(dú)活各一兩 蜜丸。 此方專治大便秘結(jié), 真良方也。 久服精神康健, 百病不生, 尤宜老人。
小皂角丸[風(fēng)秘]皂角炙 枳殼 炒等分 蜜丸。
二仁丸[又]杏仁 麻仁 枳殼 訶子肉等分
橘杏丸[氣秘]橘皮 杏仁等分蜜丸。
蘇麻粥[順氣]蘇子 麻仁 不拘多少, 等分水浸, 研濾取汁, 和粳米作粥食。
三仁粥[老虛]桃仁 海松子仁各一合 郁李仁一錢 搗爛取汁, 和米作粥服。

治大便不通方十四

潤腸丸 [挾熱] 當(dāng)歸 生地 枳殼 桃仁 麻仁等分 蜜丸。鰲按: 此方酌加大黃、黃岑亦可。
潤腸湯[挾冷]麻仁盞半水研濾去皮取汁 脂麻半盞水研取汁 桃仁研泥一兩 荊芥穗為末一兩 共合和, 入鹽少部煎, 代茶飲之, 以通利為度。
半硫丸[冷甚]姜半夏末 硫黃研極細(xì) 等分, 姜汁浸蒸餅丸, 姜湯或酒下三五十丸。
大麻仁丸[風(fēng)秘]方詳上。
桔梗枳殼湯[氣壅]
四物湯[潤血]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生地
靈寶丹[推積]木香 沉香 乳香各五分 巴霜二錢 大棗三枚, 蒸取肉打丸, 綠豆大, 每服二丸, 或三丸, 涼水送下。 如欲利三行, 先吃涼水三 口, 然后用涼水送下。 如欲五行、六行, 依數(shù)吃水。
大黃飲子[熱燥]生地二錢 煨大黃 杏仁 梔子 升麻 枳殼各一錢 人 參 黃岑 甘草各五分 姜五片 豉二十一粒 烏梅一個
潤腸湯[久閉]蜂蜜一兩 香油五錢 樸硝一撮 水一杯, 煎數(shù)沸。
通神散[婦人]大黃 芒硝 桃仁 郁李仁各一兩 木香五錢 每末二錢, 米湯下。
脾積丸[宿食]蓬術(shù)一兩半 三棱一兩 青皮五錢 良姜以醋煮切片焙干 木香 百草霜 巴霜各二錢半 面糊丸, 麻子大, 陳皮湯下五七十丸。
調(diào)導(dǎo)飲[產(chǎn)前后]當(dāng)歸 川芎 防風(fēng) 枳殼各一錢二分 甘草三分 姜三 棗二 空心, 煎服。
宣積丸[外治]巴豆去殼 干姜 韭子 良姜 硫黃 甘遂 檳榔等分 飯丸, 如雞子黃大, 早朝先以椒湯洗手, 麻油涂手, 掌握藥一丸, 移時便下。 欲止, 則以冷水洗手。
提盆散[又]草烏為極細(xì)末, 蔥白一枚, 切去根, 其頭上有汁濕。 蘸草烏末納肛門中即通。 此即霹靂箭, 能治大小便不通。

治脾約癥方四

脾約丸 [總治] 大黃蒸四兩 枳實(shí) 厚樸 赤芍各二兩 麻仁兩半 杏仁一兩二錢半 蜜丸, 空心, 湯下五十丸。
蓯沉丸[又]言詳上。
潤腸丸[又]杏仁 麻仁 枳殼 陳皮各五錢 阿膠珠 防風(fēng)各二錢半 蜜丸, 每五十丸, 老人蘇子湯下, 壯者荊芥湯下。
當(dāng)歸潤燥湯 [又]當(dāng)歸 大黃 熟地 甘草 桃仁 麻仁各一錢 生地 升 麻各七分 紅花二分 先將七味煎至半, 入桃仁、麻仁煎至半, 空心服。 一名潤燥湯。

點(diǎn)擊查看:<<沈氏尊生書>>目錄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yàn)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