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陰人 胃受寒 裡寒病論
○ 太陰之證 腹?jié)M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時(shí)腹自痛
○ 腹?jié)M時(shí)痛 吐利不渴者 為太陰 宜四逆湯 理中湯
腹?jié)M不減 減不足言 宜大承氣湯
○ 傷寒 自利不渴者 屬太陰 以其臟有寒故也 當(dāng)溫之 宜用四逆湯
○ 太陰證 腹痛自利不渴 宜理中湯
理中丸 四順理中湯丸 亦主之 (以上 張仲景)
▷ 論曰 右證 當(dāng)用 理中湯 四順理中湯 四逆湯而 古方草刱 藥力不具備
此證 當(dāng)用 白何烏理中湯 白何烏附子理中湯
腹?jié)M不減 減不足言者 有痼冷積滯也 當(dāng)用 巴豆而 不當(dāng)用 大承氣湯
○ 病發(fā)於陰而反下之 因作痞
傷寒 嘔而發(fā)熱者 若心下滿 不痛 此為痞
半夏瀉心湯主之 胃虛氣逆者 亦主之
○ 下後下利 日數(shù)十行 谷不化 腹雷鳴 心下痞硬 乾嘔心煩 此 乃結(jié)熱 乃胃中虛
客氣上逆故也
甘草瀉心湯主之
○ 太陰證 下利清谷 若發(fā)汗則 必脹滿 發(fā)汗後腹脹滿 宜用厚樸半夏湯
○ 汗解後 胃不和 心下痞硬 脇下有水氣 腹中雷鳴 下利者 生薑瀉心湯主之
○ 傷寒 下利 心下痞硬 服瀉心湯後 以他藥下之 利不止 與理中湯 利益甚
赤石脂禹馀糧湯主之 (以上 張仲景)
▷ 論曰 病發(fā)於陰而反下之云者 病發(fā)於胃弱 當(dāng)用 藿香正氣散而 反用 大黃下之之謂也
麻黃 大黃 自是太陰人藥 非少陰人藥則 少陰人病 無論表裏 麻黃大黃汗下 元非可論
少陰人病 下利清谷者 積滯自解也
太陰證 下利清谷者 當(dāng)用 藿香正氣散 香砂養(yǎng)胃湯 薑朮寬中湯 溫胃而降陰
少陰證 下利清谷者 當(dāng)用 官桂附子理中湯 健脾而降陰
▷ 藿香正氣散 香砂
六君子湯 寬中湯 蘇合元 皆 張仲景瀉心湯之變劑也
此 所謂 青於藍(lán)者 出於藍(lán) 噫 青 雖自青 若非其藍(lán) 青 何得青
○ 傷寒陰毒之病 面青 身痛如被杖 五日可治 七日不治 (張仲景)
○ 三陰病深 必變?yōu)殛幎?
其證 四肢厥冷 吐利不渴 靜踡而臥
甚則 咽痛鄭聲 加以頭痛 頭汗 眼睛內(nèi)痛 不欲見光 面唇指甲青黑 身如被杖
又 此證 面青白黑 四肢厥冷 多睡 (李梴)
▷ 論曰 右證 當(dāng)用 人蔘
桂皮湯 人蔘附子理中湯
○ 傷寒直中陰經(jīng) 初來 無頭痛 無身熱 無渴 怕寒踡臥 沈重欲眠 唇青厥冷
脈微而欲絕 或脈伏 宜四逆湯 四逆者 四肢逆冷也 (張仲景)
♧ 論曰 嘗治 少陰人 直中陰經(jīng) 乾
霍亂關(guān)格之病
時(shí)屬中伏節(jié)候 少陰人 一人 面部氣色 或青或白 如彈丸圈 四五點(diǎn)成團(tuán)
起居如常而 坐於房室中 倚壁 一身委靡無力而 但欲寐
問其這間原委則 曰 數(shù)日前 下利清水一二行 仍為
便閉 至今為兩晝夜 別無他故云
問所飲食則 曰 食麥飯?jiān)?br > 急用 巴豆如意丹 一半時(shí)刻 其汗 自人中穴出而 達(dá)于面上 下利一二度 時(shí)當(dāng)日暮
觀其下利則 清水中 雜穢物而出 終夜 下利十馀行
翌日 平明至日暮 又十馀行下利而 清谷麥粒 皆如黃豆大
其病 為食滯故 連三日 絕不谷食 日所食 但進(jìn)好熟冷一二碗
至第三日平明 病人面色則 無不顯明而 一身皆冷 頭頸墜下 去地二三寸 不能仰舉
病證更重 計(jì)出無聊 ( 聊 어조사료 )
仔細(xì)點(diǎn)檢病人一身則 手足膀胱腰腹 皆如氷冷 臍下全腹 硬堅(jiān)如石而
胸腹上中脘 熱氣熏騰 炙手可熱 最為可觀
至第五日平朝 一發(fā)吐清沫而 清沫中 雜米谷一朵而出 自此 病勢大減 因進(jìn)米飲 聯(lián)服數(shù)碗
其翌日 因?yàn)橹嗍?br > 此病 在窮村故 未睱溫胃和解之藥
♧ 其後 又 有少陰人 一人 日下利數(shù)次而 仍下清水 全腹浮腫
初用 桂附藿陳理中湯 倍加人蔘 官桂 各 二錢 附子 或二錢 或一錢 日四服
數(shù)日後則 日三服 至十馀日
遂下利清谷 連三日 三四十行而 浮腫大減
♧ 又 少陰人 小兒 一人 下利清水 面色青黯 氣陷如睡
用 獨(dú)蔘湯 加生薑二錢 陳皮一錢
砂仁 一錢 日三四服
數(shù)日後 下利十馀行 大汗解
▷ 蓋 少陰人 霍亂關(guān)格病 得人中汗者 始免危也
食滯大下者 次免危也
自然能吐者 快免危也
禁進(jìn)粥食 但進(jìn)好熟冷 或米飲者 扶正抑邪之良方也
宿滯之彌留者 得好熟冷乘熱溫進(jìn)則 消化 無異於飲食 雖絕食二三四日 不必為慮
○ 少陰病 脈微細(xì) 但欲寐
○ 傷寒 欲吐不吐 心煩 但欲寐 五六日 自利而渴者 屬少陰 小便色白 宜四逆湯
○ 少陰病 身體痛 手足寒 骨節(jié)痛 脈沈者 附子湯主之
○ 下利 腹脹滿 身體疼痛 先溫其裏 乃攻其表 溫裏 宜四逆湯 攻表 宜桂枝湯 (以上 張仲景)
▷ 論曰 右證 當(dāng)用 官桂附子理中湯
○ 少陰病 始得之 反發(fā)熱 脈沈者 麻黃附子
細(xì)辛湯主之
○ 少陰病一二日 口中和 背惡寒 宜附子湯
○ 少陰病二三日 用麻黃附子甘草湯 微發(fā)之 以二三日 無證故 微發(fā)汗也
無證 謂無吐利厥證也
○ 下利 脈沈而遲 其人 面小赤 身有微汗 下利清谷 必郁冒汗出而解 病人 必微厥
所以然者 其面戴陽 下虛故也
○ 少陰病 脈細(xì)沈數(shù) 病為在裏 不可發(fā)汗
少陰病 但厥 無汗而 強(qiáng)發(fā)之 必動其血 或從口鼻 或從目出 是為下厥上渴 難治 (以上 張仲景)
▷ 論曰 張仲景所論 太陰病 少陰病 俱是 少陰人
胃氣虛弱 泄瀉之證而
太陰病泄瀉 重證中 平證也
少陰病泄瀉 危證中 險(xiǎn)證也
人 但見泄瀉 同是一證而 易於尋常做圖 少陰病泄瀉 尋常做圖則 必不免死
蓋 太陰病泄瀉 大腸之泄瀉也 少陰病泄瀉 胃中之泄瀉也
太陰病泄瀉 溫氣逐冷氣之泄瀉也 少陰病泄瀉 冷氣逼溫氣之泄瀉也
▷ 少陰病 欲自愈則 面小赤 身有微汗 必郁冒汗出而解
故 古人 有見於此 少陰病 但厥無汗者 亦以麻黃 強(qiáng)發(fā)汗 欲其自愈而
反動其血 從口鼻出故 於是乎 始為戒懼
凡 少陰病 不敢輕易用麻黃而 少陰病 始得之一二日二三日初證 以麻黃附子甘草湯
微發(fā)之也 然 麻黃 為少陰病害藥則 雖二三日初證 必不可用麻黃發(fā)之也
此證 當(dāng)用 官桂附子理中湯 或以 桂枝 易 官桂
▷ 少陰病 初證 因?yàn)殡U(xiǎn)證 繼而為危證 此病 初證 早不辨證而措置則 危境也
凡 腹痛自利 無口渴 口中和者 為太陰病
腹痛自利而 有口渴 口中不和者 為少陰病
少陰病 有身體痛 骨節(jié)痛 表證 此則 表裏俱病而 大腸寒氣 必勝胃中溫氣而 上升也
太陰病 無身體痛 骨節(jié)痛 表證 此則 裡病 表不病而 胃中溫氣 猶勝大腸寒氣而 下降也
○ 少陰病 自利純青水 心下痛 口燥乾者 宜大承氣湯 (張仲景)
○ 少陰病 口燥咽乾而渴 宜急下之 非若陽明 宜下而可緩也 (朱肱)
○ 少陰證 口中辨 口中和者 當(dāng)溫 口中乾燥者 當(dāng)下
少陰證 下利辨 色不青者 當(dāng)溫 色青者 當(dāng)下 (李杲 東垣書)
○ 舌乾口燥 或下利青水 譫語 便閉 宜小承氣湯
唇青 四肢厥冷 指甲青黑 宜薑附湯 (李梴)
▷ 論曰 下利青水者 欲下之則 當(dāng)用 巴豆
欲溫之則 當(dāng)用 官桂附子理中湯
下利青水 仍為便閉者 先用 巴豆 後用 薑朮寬中湯
♧ 嘗見 少陰人 十歲兒 思慮耗氣 每有憂愁 一二日則 必腹痛泄瀉
一二日 用白何烏理中湯 二三四貼 或 甚則 附子理中湯 一二貼則 泄瀉必愈矣
忽一日 此兒 心有憂愁 氣度不平 數(shù)日故
預(yù)治次 用白何烏理中湯 二貼則 泄瀉因作 下利青水 連用六貼 青水不止
急用 附子理中湯 六貼 青水變?yōu)楹谒?又二貼 黑水泄瀉 亦愈 又二三貼 調(diào)理
以此觀之則 下利青水者 病人 有霍亂關(guān)格而後 成此證也
此證 當(dāng)用 巴豆 破積滯痼冷 自是無疑
此兒 十歲冬十二月 有下利青水病 十一歲春二月 又得亡陽病
○ 躁無暫定而厥者 為藏厥 (朱肱)
○ 藏厥者 發(fā)躁無休息時(shí) 發(fā)熱七八日 脈微 膚冷而 躁
或吐 或?yàn)a 無時(shí)暫安者 乃厥陰真藏氣絕 故曰 藏厥
仲景 無治法而 四逆湯 冷飲救之
又 少陰病 厥而吐利發(fā)躁者 亦不治而 三味蔘萸湯救之 (李梴)
▷ 論曰 少陰人 喜好不定而 計(jì)窮力屈則 心煩躁也
少陰病 傷寒 欲吐不吐 心煩 但欲寐者 此 非計(jì)窮力屈者之病乎
蓋 喜好者 所欲也
何故 至於計(jì)窮力屈而 得此少陰病乎 何不早用君子寬平心乎
然 初證傷寒 欲吐不吐 心煩 但欲寐者 早用藥則 猶可免死也
其病 至於躁無暫定而厥則 勢在極危也 豈不可憐乎
此證 當(dāng)用 蔘萸湯 四逆湯 官桂附子理中湯 吳茱萸附子理中湯
○ 病人 身冷 脈沈細(xì)而疾 煩躁而 不飲水者 陰盛隔陽也 若 飲水者 非此證也
厥陰病 渴欲飲水者 小小與之 愈 (朱肱)
○ 煩 謂心中郁煩也 躁 謂氣外熱躁也
但煩不躁 及 先煩後躁者 皆可治
但躁不煩 及 先躁後煩者 皆不可治
先躁後煩 謂怫怫然 更作躁悶 此 陰盛隔陽也 雖大躁 欲於泥水中臥 但水不得入口 是也
此 氣欲絕而爭 譬如燈將滅而暴明 (成無己)
○ 傷寒 陰盛隔陽 其證 身冷反躁 欲投井中 唇青面黑 渴欲飲水復(fù)吐 大便自利黑水
六脈沈細(xì)而疾 或無脈 陰盛隔陽 大虛證也 宜霹靂散
又曰 厥逆煩躁者 不治 (李梴)
▷ 論曰 此證 當(dāng)用 官桂附子理中湯 吳茱萸附子理中湯 或用 霹靂散
▷ 藏厥與陰盛隔陽 病情 大同小異 俱在極危 如存一髮 措手難及
若論此病之可治 上策 莫如此證未成之前 早用 官桂附子理中湯 吳茱萸附子理中湯
▷ 凡 觀少陰人病 泄瀉初證者 當(dāng)觀於心煩與不煩也
心煩則 口渴而 口中不和也
心不煩則 口不渴而 口中和也
觀少陰人病 危證者 當(dāng)觀於躁之有定無定也
欲觀 躁之有定無定則 必占 心之范圍 有定無定也
心之范圍 綽綽者 心之有定而 躁之有定也
心之范圍 耿耿者 心之無定而 躁之無定也
心 雖耿耿忽忽 猶有一半時(shí)刻 綽綽卓卓則 其病 可治 可治者 用薑附而 可效也
▷ 凡 少陰人 泄瀉 日三度 重於一二度也 四五度 重於二三度也而 日四度泄瀉則 太重也
泄瀉一日 輕於二日也 二日 輕於三四日也而 連三日 泄瀉則 太重也
少陰人 平人 一月間 或泄瀉二三次則 不可謂輕病人也
一日間 乾便三四度則 不可謂輕病人也
下利清谷者 雖日數(shù)十行 口中必不燥乾而 冷氣外解也
下利青水者 腹中 必有青水也
若 下利黃水則 非青水而 又必雜穢物也
○ 傷寒七八日 身黃如
梔子色 小便不利 腹微滿 屬太陰 宜茵蔯蒿湯
傷寒 但頭汗出 馀無汗 劑頸而還 小便不利 身必發(fā)黃 (張仲景)
○ 天行疫癘 亦必發(fā)黃 謂之溫黃 殺人最急 宜瘴疸丸 (李梴)
▷ 論曰 右證 當(dāng)用 茵蔯
橘皮湯 茵蔯附子湯 茵蔯四逆湯 瘴疸丸 或用 巴豆丹
○ 但結(jié)胸 無大熱者 此為水結(jié) 但頭汗出 名曰 水結(jié)胸 小半夏湯主之 (醫(yī)學(xué)綱目)
○
寒實(shí)結(jié)胸 無熱證者 宜三物白散 (龔信)
▷ 論曰 右證 當(dāng)用 桂枝半夏生薑湯 赤白何烏寬中湯 三物白散 或用 巴豆丹
▷ 少陽人病 心下結(jié)硬者 名曰 結(jié)胸病 其病 可治也
少陰人病 心下結(jié)硬者 名曰 藏結(jié)病 其病 不治也
醫(yī)學(xué)綱目 醫(yī)鑑所論 水結(jié)胸 寒實(shí)結(jié)胸證藥 俱是少陰人 太陰病而 與張仲景
茵蔯蒿湯證 相類則 此病 想必非真結(jié)硬於心下而 即 痞滿於心下者也
張仲景瀉心湯證 傷寒下利 心下痞硬 汗解後 心下痞硬云者 亦 皆痞滿於心下
或 臍上近處結(jié)硬也而 非真結(jié)硬於心下者也
若 少陰人病而 心下右邊 結(jié)硬則 不治
○ 病有結(jié)胸 有藏結(jié) 其狀如何 曰 按之痛 寸脈浮 關(guān)脈沈 名曰 結(jié)胸也
何謂藏結(jié) 曰 如結(jié)胸狀 飲食如故 時(shí)下利 寸脈浮 關(guān)脈細(xì)小沈緊 名曰 藏結(jié)
舌上白胎滑者 難治
病人胸中 素有痞 連在臍傍 引入小腹 入陰筋者 此名 藏結(jié) 死 (張仲景)
○ 藏結(jié) 狀如結(jié)胸 飲食如故 時(shí)時(shí)下利 舌上白胎
歌曰飲食如常 時(shí)下利 更加舌上白胎 時(shí)連臍腹痛引陰筋 此疾 元來死 不醫(yī)(朱宏)
♧ 論曰 嘗見少陰人 一人 心下右邊結(jié)硬 百藥無效
與巴豆如意丹 反劇 搖頭動風(fēng) 有頃而止 數(shù)月後 死
其後 又有少陰人一人 有此證者
用巴豆丹 面上身上有汗而 獨(dú)上唇人中穴左右邊 無汗 此人 一周年後 亦死
凡 少陰人 心下結(jié)硬 有此證者 目睹四五人 或半年 或一年 針灸醫(yī)藥 無不周至而
個(gè)個(gè) 無回生之望 此 即 藏結(jié)病而 少陰人病也
○
黃疸之病 當(dāng)以十八日 為期 十日以上 宜差 反劇 為難治
發(fā)於陰部 其人 必嘔 發(fā)於陽部 其人 振寒而發(fā)熱
○ 諸疸 小便黃赤色者 為濕熱 當(dāng)作濕熱治
小便色白 不可除熱者 無熱也 若有虛寒證 當(dāng)作
虛勞治
○ 腹脹滿 面萎黃 躁不得睡
○ 黃家 日晡時(shí) 當(dāng)發(fā)熱 反惡寒 此為女勞得之 膀胱急 小腹?jié)M 一身盡黃 額上黑 足下熱 因作黑疸 腹脹如水狀 大便黑 或時(shí)溏 此
女勞之病 非水也 腹?jié)M者 難治 (以上 張仲景)
○ 陰黃 煩躁 喘嘔不渴 宜用 茵蔯橘皮湯
一人 傷寒發(fā)黃 脈微弱 身冷 次第用藥 至茵蔯四逆湯 大效
一人 傷寒發(fā)黃 脈沈細(xì)遲無力 次第用藥 至茵蔯附子湯 大效 (朱肱)
○ 濕家之黃 色暗不明 一身不痛
熱家之黃 如
橘子 一身盡痛 (醫(yī)學(xué)綱目)
○ 凡病 當(dāng)汗而不汗 當(dāng)利小便而不利 亦生黃 (王好古)
○ 黃疸 因食積者 下其食積 其馀 但利小便 小便利白 其黃自退 (朱震亨)
○ 黃疸十日以上 入腹 喘滿煩渴 面黑者 死 (李梴)
○ 黃家 寸口脈 近掌無脈 口鼻冷黑色 竝不可治 (王叔和 脈經(jīng))
▷ 論曰 陰黃 即 少陰人病也 當(dāng)用 朱氏茵蔯橘皮湯 茵蔯四逆湯
女勞之黃 熱家之黃 利小便之黃 想或非少陰人病而
余所經(jīng)驗(yàn) 未嘗一遇黃疸而治之故 未得仔細(xì)裏許
然 痞滿⋅黃疸⋅浮腫 同出一證而 有輕重
若 欲利小便則 乾薑 良薑 陳皮
青皮 香附子
益智仁 能利少陰人小便
荊芥 防風(fēng) 羌活 獨(dú)活 茯苓 澤瀉 能利少陽人小便
少陰人) 泛論
※ 論曰 發(fā)熱惡寒者 為太陽病
發(fā)熱不惡寒者 為陽明病
太陽陽明之發(fā)熱形證一也而 惡寒不惡寒之間相去遠(yuǎn)甚而 陽氣之進(jìn)退強(qiáng)弱泰山之比丘陵也
自利而不渴者 為太陰病
自利而渴者 為少陰病
太陰少陰之自利形證一也而 渴不渴之間 相去遠(yuǎn)甚而 冷氣之聚散輕重 云夢之比潴澤也
是故 藿香正氣散⋅香砂養(yǎng)胃湯之證勢 平地駿馬之病勢也
獨(dú)蔘八物湯⋅桂附理中湯之證勢 太行短笻之病勢也
若使一天下少陰人稟賦者 自知其病之陽明少陰證 如太行之險(xiǎn)路 得之可畏 救之不易
攝身療病 戒懼謹(jǐn)慎之道 有若大路然而不迷則 其庶幾乎
※ 太陽病汗出 熱氣卻寒氣之汗出也
陽明病汗出 寒氣犯熱氣之汗出也
太陰病下利 溫氣逐冷氣之泄瀉也
少陰病下利 冷氣逼溫氣之泄瀉也
※ 少陰人病 有二吉證 人中汗 一吉證也
能飲水 一吉證也
※ 少陰人病 有二急證 發(fā)熱汗多 一急證也
下利清水 一急證也
※ 少陰人病 有六大證 一曰 少陰病
二曰 陽明病
三曰 太陰病 陰毒證也
四曰 太陽病 厥陰證也
五曰 太陰病 黃疸證也
六曰 太陽病 胃家實(shí)證也
※ 發(fā)熱汗出則 病必解也而 發(fā)熱汗出而 病益甚者 陽明病也
通滯下利則 病必解也而 通滯下利而 病益甚者 少陰病也
陽明 少陰 以邪犯正之病 不可不急用藥也
惡寒汗出則 病必盡解也而 惡寒汗出而 其病半解半不解者 厥陰之漸也
腹痛下利則 病必盡解也而 腹痛下利而 其病半解半不解者 陰毒之漸也
厥陰 陰毒 正邪相傾之病 不可不預(yù)用藥也
發(fā)熱一汗而 病即解者 太陽之輕病也
食滯一下而 病即解者 太陰之輕病也
太陽 太陰之輕病 不用藥而 亦自愈也
發(fā)熱三日 不得汗解者 太陽之尤病也
食滯三日 不能化下者 太陰之尤病也
太陽 太陰之尤病 已不可謂輕證而 用藥二三貼 亦自愈也
發(fā)熱六日 不得汗解 食滯六日 不能化下者 太陽 太陰之胃家實(shí) 黃疸病也
太陽 太陰之胃家實(shí) 黃疸 正邪壅錮之病 不可不大用藥也
※ 太陽 太陰之病 六七日 或成危證 或成重證而 十日內(nèi) 必有險(xiǎn)證
陽明 少陰之病 自始發(fā) 已為重證而 二三日內(nèi) 亦致險(xiǎn)證
是故 陽明 少陰之病 不可不察於始發(fā)也
太陽 太陰之病 不可不察於四五日間也
※ 太陽 太陰之病 病勢緩而 能曠日持久故 變證 多也
陽明 少陰之病 病勢急而 不能曠日持久故 變證 少也
蓋 陽明 少陰病 過一日而 至二日則 不可不用藥也
太陽 太陰病 過四日而 至五日則 不可不用藥也
太陽 太陰之厥陰 陰毒 皆六七日之死境也 尤不可不謹(jǐn)也
※ 陽明 太陽之危者 獨(dú)蔘八物湯 補(bǔ)中益氣湯 可以解之而
病勢危時(shí) 若非日三四服而 又連日服則 難解也
少陰 太陰之危者 獨(dú)蔘附子理中湯 桂附藿陳理中湯 可以解之而
病勢危時(shí) 若非日三四服而 又連日服則 難解也
病勢極危時(shí) 日四服
病勢半危時(shí) 日三服
病勢不減則 日二服
病勢少減則 二日三服而 一日則一服 一日則二服
病勢大減則 日一服
病勢又大減則 間二三四五日一服
蓋 有病者 可以服藥 無病者 不可以服藥 重病 可以重藥 輕病 不可以重藥
若 輕病 好用重藥 無病者 好服藥 臟氣脆弱 益招病矣
※ 膏粱 雖則 助味 常食則 損味 羊裘 雖則 御寒 常著則 攝寒
膏粱 羊裘 猶不可以常食常著 況藥乎
若論常服藥之有害則 反為百倍於全不服藥之無利也
蓋 有病者 明知其證則 必不可不服藥
無病者 雖明知其證 必不可服藥
歷觀於世之服
鴉片煙
水銀 山蔘
鹿茸者 屢服則 無不促壽者 以此占之則 可知矣
♧ 少陰人
吐血 當(dāng)用 獨(dú)蔘八物湯
咽喉痛 當(dāng)用 獨(dú)蔘官桂理中湯
♧ 嘗見 少陰人 飲食倍常 口味甚甘 不過一月 其人 浮腫而死
少陰人 食消 即 浮腫之屬而 危證也 不可不急治 當(dāng)用 芎歸蔥蘇理中湯
♧ 嘗見 少陰人浮腫 獐肝一部 切片作膾 一服盡 連用五部 其病 即效
又有 少陰人 服獐肝一部 眼力倍常 真氣涌出
少陽人 虛勞病 服獐肝一部 其人 吐血而死
♧ 嘗見 少陰人 浮腫 有醫(yī) 教以服
海鹽自然汁 日半匙 四五日服 浮腫大減
一月服 永為完健 病不再發(fā)
♧ 嘗見 少陰人 咽喉痛 經(jīng)年不愈 有醫(yī) 教以服金蛇酒 即效
金蛇酒 即 金色黃章蛇釀酒者也
♧ 嘗見 少陰人
痢疾 有醫(yī) 教以服項(xiàng)赤蛇煎湯 即效
項(xiàng)赤蛇 去頭斷尾 納二疊紬囊中 藥缸內(nèi) 別設(shè)橫木 懸空掛之 用水五碗 煎取一碗服
二疊紬囊 懸空掛煎者 恐犯蛇骨故也 蛇骨有毒
♧ 嘗見 少陰人 痢疾 有醫(yī) 教以
大蒜三顆 清蜜半匙 同煎 三日服 即效
♧ 嘗見 少陰人 乳傍近脇 有漏瘡 歷七八月 瘡口不合 惡汁常流
有醫(yī) 教以山蔘
熊膽末 各一分 傅之 即效
又 少陰人一人 滿身有瘡 以人蔘末 涂傅 即效
♧ 嘗見 少陰人 乳傍近脇 發(fā)內(nèi)
癰 有醫(yī) 教以火針取膿
醫(yī)曰 內(nèi)癰 外證 惡寒發(fā)熱 似傷寒而 有痛處也 察其痛處 明知有膿則 不可不用火針
♧ 嘗見 少陰人 背癰 有醫(yī) 教以火刀裂瘡
醫(yī)曰 火刀裂瘡 宜早也 若 疑訝而緩不及事則 全背堅(jiān)硬 悔之無及
♧ 嘗見 少陰人 半身不遂病 有醫(yī) 教以服鐵液水 得效
♧ 嘗見 少陰人小兒 腹瘧病 有醫(yī) 教以瘧病將發(fā)之早朝 用火煆金頂砒 極細(xì)末六厘
生甘草湯 調(diào)下 即效
醫(yī)曰 砒藥 必金頂砒然後 可用而 又火煆然後 可用也 必不可過六厘而
又不可不及六厘也 過六厘則 藥毒太過也 不及六厘則 瘧不愈也
此藥 屢試屢驗(yàn)而 有一服愈後 瘧又再發(fā)者 又用之則 其病 益甚而危
蓋 此藥 可以一服 不可再服云
聽醫(yī)言而 究其理則 一服愈而 瘧不再發(fā)者 皆少陰人兒也
一服愈而 瘧又再發(fā)者 皆非少陰人兒也
惟 少陰人兒 腹瘧病 難治者 用此藥 尋常瘧 不必用 此不祥之藥
少陰人 尋常間日瘧 惡寒時(shí) 用川芎桂枝湯 二三貼則 亦無不愈
又 腹中實(shí)滿而 大便硬 瘧發(fā)者 亦可用巴豆
▷ 百藥 莫非善藥而 惟 少陰人 信砒藥 太陰人 瓜蔕藥 最為惡藥也 何哉
少陰人 信砒藥 百病用之 皆殆而 祇有治瘧之一能者 亦有名無實(shí) 不無危慮
萬不如 桂枝 人蔘
白芍藥 三四服之 治瘧則 此 非天下萬害無用之藥乎
太陰人 瓜蔕藥 百病用之 皆殆而 祇有治痰涎壅塞之一能者 亦有名無實(shí) 不無危慮
萬不如
桔梗 麥門冬 五味子 三四服之 治痰涎壅塞則 此 非天下萬害無用之藥乎
此二藥 外治 可用 內(nèi)服 不可用
♧ 嘗見 少陰人 中氣病 舌卷不語 有醫(yī) 針合谷穴而 其效如神
其他諸病之藥 不能速效者 針能速效者 有之
蓋 針穴 亦有太少陰陽四象人 應(yīng)用之穴而 必有升降緩束之妙 繫是不可不察
敬俟 後之謹(jǐn)厚而好活人者
張仲景 傷寒論中 少陰人病 經(jīng)驗(yàn)設(shè)方 二十三方
桂 枝 湯 桂枝 3錢 白芍藥 2錢 甘草 1錢 生薑 3片
大棗 2枚
理 中 湯 人蔘 白朮 乾薑 各 2錢 甘草炙 1錢
薑 附 湯 炮乾薑 1兩 炮附子 1枚 剉取5錢 水煎服
附子生用 名曰 白通湯
四順理中湯 人蔘 白朮 乾薑
炙甘草 各 2錢
人蔘桂枝湯 炙甘草 桂枝 各 1錢8分 白朮 人蔘 乾薑 各 1錢5分
四 逆 湯 炙甘草 6錢 炮乾薑 5錢 生附子 1枚 剉分二貼 水煎服
厚樸半夏湯 厚樸 3錢 人蔘 半夏 各 1錢 5分 甘草 7分 5厘 生薑 7片
半 夏 散 制半夏 炙甘草 桂枝 各 2錢
赤石脂禹馀糧湯 赤石脂 禹馀糧 各 2錢5分
附 子 湯 白朮 4錢 白芍藥 白茯苓 各 3錢 附子炮 人蔘 各 2錢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麻黃 細(xì)辛 各 2錢 炮附子 1錢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 甘草 各 3錢 炮附子 1錢
當(dāng)歸四逆湯 白芍藥 當(dāng)歸 各 2錢 桂枝 1錢5分 細(xì)辛
通草 甘草 各 1錢
半夏瀉心湯 制半夏 2錢 人蔘 甘草
黃芩 各1錢5分 乾薑 1錢 黃連 5分 生薑 3片 大棗2枚
生薑瀉心湯 生薑 半夏 各2錢 人蔘 乾薑 各1錢5分 黃連 甘草 各1錢 黃芩 5分 大棗3枚
甘草瀉心湯 甘草 2錢 乾薑 黃芩 各 1錢 5分 制半夏 人蔘 各 1錢 大棗 3枚
茵蔯蒿湯 茵蔯 1兩 大黃 5錢 梔子 2錢 先煎茵蔯 減半 納二味煎 又減半
服日二 小便當(dāng)利 色正赤 腹?jié)u減 黃從小便去也
抵 當(dāng) 湯
水蛭炒
虻蟲炒去足翅 桃仁留尖 各 10枚 大黃蒸 3錢
桃仁承氣湯 大黃 3錢
桂心 芒硝 各 2錢 甘草 1錢 桃仁留尖 10枚
麻 仁 丸 大黃蒸 4兩 枳實(shí) 厚樸
赤芍藥 各 2兩
麻子仁 1兩5錢
杏仁 1兩2錢5分 為末蜜丸 梧子大 空心 溫湯下 50 丸
蜜 導(dǎo) 法 老人虛人 不可用藥者 用蜜熬 入
皂角末少許 稔作錠子 納肛門即通
大承氣湯 大黃 4錢 厚樸 枳實(shí) 芒硝 各 2錢
水二大盞 先煎枳樸 至一盞 乃下大黃煎至7分 去滓入芒硝 再一沸 溫服
小承氣湯 大黃 4錢 厚樸 枳實(shí) 各 1錢 5分 剉作一貼 水煎服
宋元明 三代醫(yī)家 著述中 少陰人病 經(jīng)驗(yàn)行用要藥 十三方 巴豆藥 六方
十全大補(bǔ)湯
人蔘 白朮 白芍藥 灸甘草 黃芪
肉桂 當(dāng)歸 川芎 白茯苓 熟
地黃 各 1錢 生薑3片 大棗2枚
○ 此方 出於王好古海藏書中 治虛勞
▷ 今考更定 此方 當(dāng)去白茯苓
熟地黃 當(dāng)用砂仁 陳皮
補(bǔ)中益氣湯
黃芪 1錢5分 甘草灸 人蔘 白朮 各 1錢 當(dāng)歸 陳皮 各7分
升麻 柴胡 各3分 生薑3片 大棗2枚
○ 此方 出於李杲東垣書中 治勞倦虛弱 身熱而煩 自汗倦怠
▷ 今考更定 此方 黃芪 當(dāng)用3錢而 當(dāng)去升麻 柴胡 當(dāng)用 藿香
紫蘇葉 香砂六君子湯 香附子 白朮 白茯苓 半夏 陳皮 厚樸 白豆蔲 各1錢 人蔘 甘草
木香 縮砂 益智仁 各5分 生薑3片 大棗2枚
○ 此方 出於龔信醫(yī)鑑書中 治不思飲食 食不下 食後倒飽
▷ 今考更定 此方 當(dāng)去白茯苓 當(dāng)用白何首烏
木香順氣散
烏藥 香附子 青皮 陳皮 厚樸
枳殼 半夏 各1錢 木香 縮砂 各5分 桂皮 乾薑 灸甘草 各3分
生薑 3片 大棗 2枚
○此方 出於龔信萬病回春書中 治中氣病 中氣者 與人相爭 暴怒氣逆 而暈倒也
先以薑湯救之 甦後用此藥
蘇合香元
白朮 木香 沈香
麝香 *
安息香 白檀香 → 白朮 木香 沈香 * 安息香
訶子皮 香附子
蓽撥 犀角 朱砂 各 2兩 白
檀香 訶子皮 香附子 蓽撥
朱砂半為衣 蘇合油 入安息香膏內(nèi)
乳香 龍腦 藿香
茴香 桂皮
五靈脂 各 1兩 右細(xì)末 用安息香膏竝煉蜜 搜和千搗
玄胡索 各 2兩
每一兩 分作 40丸 每取2-3丸 井華水 或溫水下
○ 此方 出於局方 治一切氣疾 中氣 上氣 氣逆 氣郁 氣痛
○ 許叔微本事方曰 凡人 暴喜傷陽 暴怒傷陰 憂愁怫意 氣多厥逆 當(dāng)用 此藥
若 概作中風(fēng)治 多致殺人
○ 危亦林得效方曰 中風(fēng) 脈浮身溫 口多痰涎 中氣 脈沈身涼 口無痰涎
▷ 今考更定 此方 當(dāng)去 麝香 犀角 朱砂 龍腦 乳香 當(dāng)用 藿香 茴香 桂皮 五靈脂 玄胡索
藿香正氣散
藿香 1錢5分 紫蘇葉 1錢 厚樸
大腹皮 白朮 陳皮 半夏 甘草 桔梗
白芷 白茯苓 各 5分
生薑 3片 大棗 2枚
○ 此方 出於龔信醫(yī)鑑書中 治傷寒
▷ 今考更定 此方 當(dāng)去 桔梗 白芷 白茯苓 當(dāng)用 桂皮 乾薑 益智仁
香蘇散
香附子 3錢 紫蘇葉 2錢5分 陳皮 1錢 5分 蒼朮 甘草 各 1錢 生薑 3片 蔥白 2莖
○ 此方 出於危亦林得效方書中 治四時(shí)瘟疫
○ 局方曰 昔有一老人 授此方 與一人 令其合施 城中大疫 服此皆愈
桂枝附子湯
炮附子 桂枝 各 3錢 白芍藥 2錢 炙甘草 1錢 生薑 3片 大棗 2枚
○ 此方 出於李梴醫(yī)學(xué)入門書中 治汗漏不止 四肢拘急 難以屈(伸)
茵蔯四逆湯
茵蔯 1兩 炮附子 炮乾薑 炙甘草 各 1錢
○ 治陰黃病 冷汗不止
茵蔯附子湯
茵蔯 1兩 炮附子 炙甘草 各 1錢
○ 治陰黃病 身冷
茵蔯橘皮湯
茵蔯 1兩 陳皮 白朮 半夏 生薑 各 1錢
○ 治陰黃病 喘嘔不渴
※ 右三方 出於朱肱活人書中
三味蔘萸湯
吳茱萸 3錢 人蔘 2錢 生薑 4片 大棗 2枚
○ 治厥陰證
嘔吐涎沫 少陰證 厥冷煩躁 陽明證 食谷欲嘔 皆妙
霹靂散
附子 1個(gè) 炮過 以冷灰 培半時(shí)取出 切半個(gè) 細(xì)剉 入臘茶 1錢
水一盞 煎至六分 去渣 入熟蜜半匙 放冷服之 須臾躁止 得睡 汗出 差
(○治陰盛隔陽證)
※ 右二方 出於李梴醫(yī)學(xué)入門書中
溫白元
川烏炮 2兩 5錢 吳茱萸 桔梗 柴胡 石
菖蒲 紫菀 黃連 乾薑炮 肉桂
川椒炒
赤茯苓 皂角炙 厚樸 人蔘 巴豆霜 各 5錢
右為末 煉蜜和丸 梧子大 薑湯下 3丸 或 5丸 至 7丸
○ 此方 出於局方 治
積聚 癥癖 黃疸 鼓脹 十種水氣 九種
心痛 八種痞塞
五種淋疾 遠(yuǎn)年
瘧疾 ○ 龔信醫(yī)鑑曰 婦人 腹中積聚 有似懷孕 羸瘦困弊 或歌哭如邪祟 服此藥 自愈
久病服之則 皆瀉出蟲蛇 惡膿之物
瘴疸丸
茵蔯 梔子 大黃 芒硝 各 1兩 杏仁 6錢
常山 鱉甲 巴豆霜 各 4錢 豆豉 2錢
右為末 蒸餅和丸 梧子大 每 3丸 或 5丸 溫水送下
○ 此方 出於危亦林得效方書中 一名 茵蔯丸
治時(shí)行瘟疫 及 瘴瘧 黃疸 濕熱病
三稜
消積丸 三稜 蓬朮 神麴 各 7錢 巴豆和皮入米同炒黑去米 青皮 陳皮 茴香 各 5錢 *皮
益智仁 各 3錢
右為末 醋糊和丸 梧子大 薑湯下 30~40丸
○ 此方 出於李杲東垣書中 治生冷物不消滿悶
秘方化滯丸
三稜 蓬朮竝煨 各 4錢 8分 半夏麴 木香 * 青皮 陳皮竝去白 黃連 各 2錢5分
巴豆肉醋浸一宿熬乾 6錢 右為末 以
烏梅末 入面少許 煮作糊和丸
黍米大
每服 5-7 丸 至 10 丸 欲通利則 以熱湯下 欲磨積則 陳皮湯下 欲止泄則 飲冷水
○ 此方 出於朱震亨丹溪心法書中 理一切氣 化一切積 久堅(jiān)沈痼 磨之自消 暴積乍留
導(dǎo)之立去 奪造化 有通塞之功 調(diào)陰陽 有補(bǔ)瀉之妙
三物白散
桔梗
貝母 各3錢 巴豆去皮心熬研如脂 1錢 右為末 和勻白湯 和服半錢 弱人減半
或吐 或利 不利 進(jìn)熱粥一碗 利不止 進(jìn)冷粥一碗
如意丹
川烏炮 8錢
檳榔 人蔘 柴胡 吳茱萸 川椒 白茯苓 白薑 黃連 紫菀 厚樸 肉桂 當(dāng)歸
桔梗 皂角
石菖蒲 各 5錢 巴豆霜 2錢5分
右為末 煉蜜和丸 梧子大 朱砂為衣 每 5丸 或 7丸 溫水下
○ 專治瘟疫 及 一切鬼祟
※ 右二方 出於李梴醫(yī)學(xué)入門書中
▷ 論曰 右巴豆六方 即 古人之各自置方 各自經(jīng)驗(yàn)而
此六方 同是一巴豆之力則 所用 亦無異而 同歸於一也
蓋 巴豆 少陰人病之 必不可不用而 又不可輕用 必不可浪用而 又不可疑用之藥
故 聯(lián)錄六方 備述經(jīng)驗(yàn) 昭明其理者 欲其用之必中而 不敢輕忽也
新定 少陰人病 應(yīng)用要藥 二十四方
黃芪桂枝附子湯
桂枝 黃芪 各3錢 白芍藥 2錢 灸甘草 當(dāng)歸 各1錢 炮附子 1錢 或2錢 生薑3片 大棗2枚
人蔘桂枝附子湯
人蔘 4錢 桂枝 3錢 白芍藥 黃芪 各2錢 當(dāng)歸 灸甘草 各1錢 炮附子 1錢或2錢 生薑3片 大棗2枚
升陽益氣附子湯
人蔘 桂枝 白芍藥 黃芪 各2錢 白何首烏 官桂 當(dāng)歸 灸甘草 各1錢 炮附子 1錢 或2錢
生薑 3片大棗 2枚
人蔘官桂附子湯
人蔘 5錢 或一兩 官桂 黃芪 各3錢 白芍藥 2錢 當(dāng)歸 灸甘草 各1錢 炮附子 2錢或2錢5分
生薑 3片 大棗 2枚
▷ 右四方 皆亡陽危病藥也
亡陽病人 小便白而多 危有馀地則 用附子 1錢 日再服
小便赤而少 危無馀地則 用附子 2錢 日二三服
病在將危用 1錢 病在免危用 1錢 病在調(diào)理亦 1錢 日再服
升陽益氣湯
人蔘 桂枝 黃芪 白芍藥 各2錢 白何首烏 官桂 當(dāng)歸 灸甘草 各1錢 生薑 3片 大棗 2枚
補(bǔ)中益氣湯
人蔘 黃芪 各3錢 灸甘草 白朮 當(dāng)歸 陳皮 各1錢 藿香 蘇葉 各3分或各5分 生薑 3片大棗 2枚
黃芪桂枝湯
桂枝 3錢 白芍藥 黃芪 各2錢 白何首烏 當(dāng)歸 灸甘草 各1錢 生薑 3片 大棗 2枚
川芎桂枝湯
桂枝 3錢 白芍藥 2錢 川芎 蒼朮 陳皮 灸甘草 各1錢 生薑 3片 大棗 2枚
芎歸香蘇散
香附子 2錢 紫蘇葉 川芎 當(dāng)歸 蒼朮 陳皮 灸甘草 各1錢
蔥白5莖 生薑3片 大棗2枚
藿香正氣散
藿香 1錢5分 紫蘇葉 1錢
蒼朮 白朮 半夏 陳皮 青皮 大腹皮 桂皮 乾薑 益智仁 灸甘草 各5分 生薑3片 大棗2枚
八物君子湯
人蔘 2錢 黃芪 白朮 白芍藥 當(dāng)歸 川芎 陳皮 灸甘草 各1錢 生薑3片 大棗2枚
▷ 本方 以白何首烏 易人蔘則 名曰 白何烏君子湯
本方 用蔘芪 各 1錢 加白何首烏 官桂 各 1錢則 名曰 十全大補(bǔ)湯
本方 用人蔘 1兩 黃芪 1錢則 名曰 獨(dú)蔘八物湯
香附子八物湯
香附子 當(dāng)歸 白芍藥 各 2錢 白朮 白何首烏 川芎 陳皮 灸甘草 各1錢 生薑3片 大棗2枚
♧ 嘗治 婦人 思慮傷脾 咽乾舌燥 隱隱有頭痛 神效
桂枝半夏生薑湯
生薑 3錢 桂枝 半夏 各 2錢 白芍藥 白朮 陳皮 灸甘草 各1錢
治虛寒嘔吐 水結(jié)胸等證
香砂養(yǎng)胃湯
人蔘 白朮 白芍藥 甘草灸 半夏 香附子 陳皮 乾薑 山查肉 砂仁 白豆蔲 各 1錢 生薑 3片 大棗 2枚
赤白何烏寬中湯
白何首烏 赤何首烏 良薑 乾薑 青皮 陳皮 香附子 益智仁 各 1錢 大棗 2枚
○ 治四體倦怠 小便不快 陽道不興 將有浮腫之漸者 用之
本方 加 厚樸 枳實(shí) 木香 大腹皮 各 5分則 又有通氣脈之功力 (十二味寬中湯)
雖浮腫已成者 安心靜慮一百日而 日再服則 自無不效之理
本方 以人蔘 易赤何首烏則 名曰 人蔘白何烏寬中湯
以當(dāng)歸 易赤何首烏則 名曰 當(dāng)歸白何烏寬中湯
○ 古方 有乾薑 良薑 青皮 陳皮 等分 作湯丸 名曰 寬中湯
嘗治 少陰人 小便不快 陽道不興 四體倦怠 無力者 用之 必效 百發(fā)百中
又 寬中丸 本方 加 五靈脂 益智仁 各 1錢則 治腹痛 神效
蒜蜜湯
白何首烏 白朮 白芍藥 桂枝 茵蔯 益
母草 赤石脂
罌粟殼 各1錢 生薑3片 大棗2枚 大蒜 5根 清蜜半匙
○ 治痢疾
雞蔘膏
人蔘 1兩 桂皮 1錢 雞 1首
濃煎服 或以
胡椒 清蜜 助滋味 無妨
○ 此方 自古有方 治瘧疾⋅痢疾 神效 嘗治久瘧 先用 巴豆 通利大便 後數(shù)三日連用 雞蔘膏 快效
桂皮 或以桂心 代用
巴豆丹
巴豆 1粒
去殼取粒 溫水吞下 全粒 或半粒 仍煎湯藥
○ 以煎藥時(shí)刻 巴豆 獨(dú)行腹胃間 太半用力 然後 服湯藥則 湯藥 可以與巴豆 同行
通快腹胃 升提其氣也 再煎湯藥 大便通後 又連服之
巴豆 全粒 下利 半粒 化積
人蔘陳皮湯
人蔘 1兩 生薑 砂仁 陳皮 各1錢 大棗2枚
○ 本方 以炮乾薑 易生薑 又加桂皮 1錢則 尤有溫胃逐冷之力
以本方嘗治未周年小兒 陰毒慢風(fēng) 連服數(shù)日 病快癒矣 病愈後 更不服藥 再發(fā)不治
人蔘
吳茱萸湯 人蔘 1兩 吳茱萸 生薑 各3錢 白芍藥 當(dāng)歸 官桂 各1錢
官桂附子理中湯
人蔘 3錢 白朮 炮乾薑 官桂 各2錢 白芍藥 陳皮 灸甘草 各1錢 炮附子 1錢或2錢
吳茱萸附子理中湯
人蔘 白朮 炮乾薑 官桂 各2錢 白芍藥 陳皮 灸甘草 吳茱萸
小茴香 破
故紙 各1錢 炮附子 1錢或2錢
白何烏附子理中湯
白何首烏 白朮炒 白芍藥微炒 桂枝 乾薑炮 各2錢 陳皮 甘草灸 附子炮 各1錢
白何首烏理中湯
白何首烏 白朮 白芍藥 桂枝 炮乾薑 各2錢 陳皮 灸甘草 各1錢
○ 有人蔘則 用人蔘 無人蔘則 用白何首烏
白何首烏 與 人蔘 性味相近而 清越之力 不及 溫補(bǔ)之力 過之 不無異同之處
險(xiǎn)病 危證 人蔘二錢以上 不可全恃 白何首烏代用 古方 經(jīng)驗(yàn)不多 藥材生疏 故也
然 此一味 必不可遺棄於補(bǔ)藥中而 古方 何人飲 用白何首烏五錢 治瘧病
▷ 右 少陰人藥 諸種
附子 炮用 甘草 炙用 乾薑 炮用 或 生用 黃芪 炙用 或 生用
▷ 窮港僻村 病起倉卒 雖單方 猶百勝於束手無策
陽明病 雖單黃芪 桂皮 人蔘 芍藥 亦可用
少陰病 雖單附子 芍藥 人蔘 甘草 亦可用
太陽病 雖單蘇葉 蔥白 黃芪 桂枝 亦可用
太陰病 雖單白朮 乾薑 陳皮 藿香 亦可用
為先用單方而 一邊求得全方則 必?zé)o救病失機(jī)之理
然 當(dāng)用 全方中 所有之藥 不當(dāng)用 全方中 所無之藥 舊本에 依據(jù)한 補(bǔ)遺方
桂附藿陳理中湯
人蔘 白朮 白芍藥 乾薑 官桂 各 2錢 灸甘草 炮附子 藿香 砂仁 陳皮 各1錢 大棗2枚(或倍用 附子)
獨(dú)蔘官桂理中湯
人蔘 5錢 白朮 乾薑 白芍藥 官桂 各2錢 陳皮 甘草灸 各1錢 大棗 2枚
本方 加附子 2錢 名曰獨(dú)蔘附子理中湯
芎歸蔥蘇理中湯
人蔘 白芍藥 白朮 乾薑 各2錢 官桂 甘草灸 附子 川芎 當(dāng)歸 桂枝 紫蘇葉 各1錢 蔥白3莖棗2枚
獨(dú)蔘湯
人蔘 1兩 乃至 5 6兩
水煎去滓 安新汲水中取冷服
功難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