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病陟醫(yī),苦無統(tǒng)要入門,叔和《脈訣》、東垣《藥性》、《編注病機》、《醫(yī)方捷徑》、《醫(yī)學權輿》,非不善也,然皆各自成帙,有所不便,《傷寒論》、《活人書》、《百問歌》,非不美也,然非幼讀不能成誦;《醫(yī)經國小》法全辭略,真可以入門也,而《局方》又有所未備,且意太簡古,學人亦難了悟。
是以少瘥,將前數(shù)書合并成帙,中分內外。內集詳于運氣、經絡、針灸、脈、藥,外集詳于溫暑、傷寒、內傷、雜病、方論。醫(yī)能知此內外門戶,而后可以設法,治病不致徇象執(zhí)方,夭枉人命,故題之曰《醫(yī)學入門》。
○一陰騭,病家元氣,醫(yī)家本領。國朝為善陰騭,當時置一冊座右,則意向自別。
○保養(yǎng)以助藥力,若專恃藥而不知養(yǎng)性,則藥亦難效。古人皆先養(yǎng)性,不愈而后服藥,故纂《素問》及丹溪二說于前,而附以己意,斷之于后。
○運氣理微,一遵《素問》、《靈樞》及各名家要括。
○歷代名醫(yī)姓氏,上古者遵名醫(yī)圖及原醫(yī)藥性,俾人知所自而不忘其本也;漢唐以后名家纂《醫(yī)林史傳》、《外傳》而載其治驗,俾人知所法也。
○經絡,修明堂仰人伏人圖歌,而注以《內經》。寸數(shù)穴法主治,與《銅人針灸經》及徐氏、莊氏皆同。
○臟腑遵《素》、《難》,兼采華佗《內照》、《編注藥性》等書。
○灸必依古,針學曾受五家手法,取其合于《素》、《難》及徐氏、何氏,錄之以備急用。
○形色脈訣,遵《素》、《難》及《醫(yī)經國小》、《脈經》、《脈圖》、《權輿》、《脈訣》。
○本草用《醫(yī)經國小》及《捷徑》、《釋藥》、《集韻》,得《大觀》旨也,更采《集要》等書,注其未備。
○溫暑全纂劉河間《原病式》。
○傷寒以陶氏《六書》為主,并入《傷寒論注》及《活人書》、《百問》、《百證》、王氏《家寶》、《仁齋直指》等書,而其分段次序,用《活人賦》改補,拆為病機、用藥二篇,則愚之管見也。后閱《溯洄集》所論次序頗同,惜其未暇編耳。
○內傷纂東垣并各名家而編次之。
○雜病竊危氏《得效方》意,及丹溪用藥總法,而提其風、寒,暑、濕、燥、火、氣、血、痰、郁大綱于前,稍從《丹溪附余》,小目分類于后。其歌括一以《捷徑》、《權輿》為主而改補之,更用《玉機微義》、《袖珍》、《仁齋直指》、萬氏等方分注于下。
○女科以《婦人良方》為主及參名家。
○小兒以《仁齋》為主,并《安老懷幼》書,痘疹以《醫(yī)學正傳》為要,并《仁齋》、陳氏、魏氏、聞人氏三要等書。
○外科以《外科樞要》為主。
○治法集古而去其重復耳。
○雜病用藥賦及古方詩括,依《仁齋》、《捷徑》而修補之。凡病機注下有方名而無藥品,又不書見何門,必見傷寒雜病用藥賦與古方詩括,或本草注,目錄可查。
○正方名,凡單方如抑青丸,則改為單黃連丸。二味者加一古字于上,所以遵神農也。三味者如三補丸,改為黃連黃芩黃柏丸,若黃連為君,則先連次芩、柏,湯藥亦然,所以效仲景也。又如四君子之類,加一二味便易其名者,則去其新立名目,只云即四君子湯加某藥。又有君臣佐使,以多者為君,合以君藥立名,中間有以臣藥及佐使藥立名者,悉易之。凡此皆厭方之太多而理益湮塞,又令人易記也。其間有二十四五味以上者,決不錄入,蓋太雜太多,非神農本意。又下以藥味為名者,下卻更不載其藥,如芎辛湯,白術甘草水煎,下更不載芎、辛二藥。
○歌括多有一句兩讀者,大字既可成句,又可接下小注成一句者,多是湯散名字。大字止載其名,湯散二字注下,凡此皆省字故耳。雖然欲簡省者,心也;不能省而簡○ 八九帙者,學之無要而依樣畫成,聊為初學入門。若大方專精,徒為嗤笑之資云。
先天圖 ps92a1.bmp (缺)
學《易》而后可以言醫(yī),非學乎畫也,學乎爻也。試觀之心,果有畫乎?果有爻乎?元理元氣渾合無間而已。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皆由此造化以為之主也。頤生者知此,則自然懲忿窒欲而水火交泰。濟人者知此,則自然辨物居方而沉 頓復。圈之于首,以便不識字者開卷肅然,至簡至易而玩之有趣耳。敢曰且于羲皇心地上著力,以竊軒岐之微意哉!是為說。
圖 ps92a2.bmp (缺)
人之百病,皆由水火不交,故以后天坎離繼之。血屬水,氣屬火,血陰而氣陽也。離中虛,真陰存焉;坎中滿,真陽寓焉。陰陽虛實之機,醫(yī)道思過半矣。
圖 ps92a3.bmp (缺)
經十二,絡十五,凡二十七,氣血相貫,無有休息。故一歲陰陽升降,會于立春;一日陰陽曉昏,會于寅時。榮衛(wèi)循環(huán),上應天之度數(shù),下應地之分野。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宿謂二十八宿,度謂天之三百六十五度也。經水者,謂海水、清水、渭水、湖水、沔水、汝水、江水、淮水、漯水、河水、漳水、濟水也,以其內合經脈,故名之曰經水焉。經脈者,謂手足三陰三陽之脈,所以言者,以內外參合,人氣應之,故言及也。內足陽明,外合海水;內足太陽,外合清水;內足少陽,外合渭水;內足太陰,外合湖水;內足厥陰,外合沔水;內足少陰,外合汝水;內手陽明,外合江水;內手太陽,外合淮水;內手少陽,外合漯水;內手太陰,外合河水;內手心主,外合漳水;內手少陰,外合濟水,內外輸應。氣衛(wèi)于外,以充皮膚;血榮于中,以營經絡。周一體而無間,應漏水百刻而不違,一百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乃平人之常也。察陰陽,決生死,雖經絡流注,如環(huán)之無端,豈能逃于脈之三部耶?至于草木昆蟲,盡皆得氣之先,所以雖干枯陳朽,亦可以調臟腑而治疾病,其氣同也,學人玩之。
圖 ps92a4.bmp (缺)
凡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二氣為一月,六十日為一氣,三月為一時,四時為一歲,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為期歲之數(shù)。
凡五日一候變者,土化也。五日足而候不變者,即一候生災。四月陽土,育生萬物;十月陰土,收藏萬物。
土也者,萬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
腦者髓之海,諸髓皆屬于腦,故上至腦,下至尾,髓則腎主之。
膻中名氣海,在兩乳之間,為氣之海也,氣所居焉,能分布陰陽。氣者生源,乃命之主,故為人父母,不可損也。
膈膜在心肺之下,與脊、腸、腹周回相著,如幕不漏,以遮蔽濁氣,使不上熏于心肺。
闌門、神闕,津液滲入膀胱,穢濁流入大腸。
人之一身,經絡臟腑,百骸九竅,盡皆貫通。足太陽行身之背,足陽明行身之前,足少陽行身之側。外有感傷,內有傳變,今小繪圖,以便熟玩。
圖 ps92a5.bmp (缺)
圖 ps92a6.bmp (缺)
以程氏為主。漢魏尚實,以藥品名方,不必釋也。唐宋后,方尚奇而名好異,茍不知立名之義,將何以用其方耶?
三生飲 三藥皆生用也。
急救稀涎散 稀,化而少也。風痰壅盛,急用此化痰救之。
三建湯 三種盡出建平也。
烏藥順氣散 人氣順則安,氣逆者必烏藥之辛以順之。
星香散 二藥偶方之制以通喉也。
星附湯 三藥奇方之制以達下也。
排風湯 排,推也。用藥推去其風也。
左經湯 左,佐也∶經,脈絡也。血少經滯,手足攣搐,用藥佐之也。
三化湯 三藥化痰、化滯、化風也。
防風通圣散 預防風疾,通靈如圣。
玉真丸 言如玉之白也。
一字散 古方一錢四字,一字二分半也。
三痹湯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也。
四神丸 四藥有神驗也。
五苓散 五件以苓為主。
抵當湯 蓄血住于下焦,用藥擠去,邪不能抵當也。
瀉清丸 瀉東方青色肝木也。
三一承氣湯 三方合為一也。
白通湯 蔥白之辛以通陽也。
六一順氣湯 一方可兼六方。
大柴胡湯 泄熱之功大也。
五積散 積寒、積食、積氣、積血、積痰,五者之積可散也。
小柴胡湯 力小而和緩也。
藿香正氣散 言能正氣之不正也。
黑奴 釜底煤黑色;奴,小麥奴也。
桃花散 言其色如之。
雄黃銳散 丸如小指尖銳,納谷道中也。
雙解散 表里俱解。
霹靂散 如雷之擊動陽氣也。
調中湯 瀉胃火以和胃氣也。
六和湯 六腑不和,用此以和之也。
六一湯 一名天水散,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也,又名益元散者,除中熱以益元氣也。
誘行丸 夏月服之不渴,誘人行路。
大順散 熱因熱用,從治之法也,故謂大順;冷凍飲料者,不傷肺也。
一清飲子 諸熱能一一清之。
桂苓甘露飲 桂甘辛,苓甘淡,止渴如甘露也。
來復丹 一陽之氣來復也。
二氣丹 硝石氣寒為陰,硫磺氣熱為陽,以二氣理二氣也。
腎著湯 濕氣附著于腎,方能去之。
三和湯 血秘、氣秘、風秘,三者皆可和也。
七氣湯 治七情之氣也。
清燥湯 治肺金之火,清其干燥,則生化之源滋潤而達也。
神保丸 言藥之效,如神保全也。
導滯通幽湯 導引腸中積滯,使通幽門而下也。
鹽煎散 用鹽引入腎也。
越鞠丸 鞠,郁也。藥能發(fā)越其郁結之氣。方多誤為越曲。
雞舌香散 藥氣如雞舌之香也。
分心氣飲 分開心胸間郁氣也。
流氣飲子 流行滯氣也。
蟠蔥散 蔥能通氣,蟠曲其蔥,入藥為引。
失笑散 病忽去而不覺發(fā)笑。
復元通氣散 元氣復,則通而不滯。
抑氣散 高者抑之。
一塊氣丸 積氣結成一塊,方能治之。
阿魏撞氣丸 撞散氣塊痞積。
補天丸 藥能補陰,天元一氣也。
大造丸 藥能大生氣血,如天地造成也。
夢授天王補心丹 終南山宣律誦經勞心,昆沙門天王夢授此方。
雙和散 氣血兩和也。
十全大補湯 十藥全而大,能補虛。
威喜丸 松脂入地,三千年化為威喜,食之令人長生,方名茯苓,言威喜者,美之也。
二至丸 夏至陰生,鹿解角;冬至陽生,麋解角。方用二角者,取二至之陰陽以生氣血也。
鹿首四斤丸 八藥各半斤也。
人參養(yǎng)榮湯 人參補氣,言養(yǎng)榮者,氣盛則血生也。
瑞蓮丸 蓮實用之有奇效,故曰瑞。
打老兒丸 婦人年過百歲,打其年老兒子不服此丸也。
天真丸 天真,精氣也,此藥能補之。
補中益氣湯 黃 補中,人參益氣。
虎潛丸 凡人龍常出于水,龍飛而汞輕;虎常出于火,虎走而鉛枯,虎潛火伏而滋陰也。用脛骨者,虎一身筋力,皆出于前足脛中,性氣藏焉。
草還丹 非金非石,惟草是餌。
清震湯 頭風如震,藥能清之。
清空膏 人首,天之象空虛。藥能清頭昏,故曰清空。
五蒸湯 五臟蒸熱。
妙香散 木香和氣,麝香通氣。經曰∶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香藥之妙如此。
抑青丸 瀉肝也。
潛行散 潛行,水底行也,腳疾有濕故云。
舒經湯 凡筋虛則痛,血虛則蜷,故養(yǎng)血以舒經也。
二妙散 黃柏除熱,蒼術除濕,二妙藥也。
八正散 八藥能正膀胱之水道也。
導赤散 導引膀胱水道,而治小便赤也。
火腑丹 言治心熱小便赤也。
清心蓮子飲 清心降火,蓮子之功。
神芎丸 川芎散熱如神。
舟車丸 藥能通經絡而治水,猶舟以通水,車以通陸也。
感應丸 感之即應。
溫白丸 白乃西方金色,寒氣襲而成積,藥能溫之也。
保和丸 保脾氣以去食積。
見 丸,日氣也。藥之消積,如雪之見日也。
金花丸 色如金也。
左金丸 左,佐也;金,肺也;鹜鸂q金,藥能輔佐肺金而平肝木也。又名回令丸,瀉火以回金之令也。
清脾飲 瘧病多起于脾,故清之也。
四獸飲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應四臟,方治四臟邪,以輔脾土。
對金飲子 可敵金也。
露姜飲 姜性熱,假露之陰以治熱燥也。
交加散 藥半生半熟,取陰陽交加之義。
順元散 分解陰陽,利散痰涎,以順元氣也。又名分利順元散。
華蓋散 肺為五臟華蓋,藥專治肺。
三拗湯 拗,不順也。言甘草不炙,麻黃留節(jié),杏仁不去皮尖也。
手拈湯 如手拈去其病也。
五拗湯 五藥不制,存其悍烈之性,以為劫病之功也。
千緡湯 一服而獲千緡之謝故云。
蘇沉九寶飲 蘇沉二內翰所制之方。古沉、沈通用。
溫中化痰丸 中氣溫而痰自化。
青州白丸子 州有范公亭,其下井泉至美,和藥皆白。
滾痰丸 滾轉而下痰也。
海藏五飲湯 王海藏治五飲之方也。
控涎丹 控,引也;涎,痰涎也。
小胃丹 治胃中之積痰,藥丸如麻子,故曰小。
導滯湯 導引暑熱積滯之氣下行。
通玄二八丹 五藥共二兩,黃連獨八兩,言藥之妙通神。
大已寒丸 已,止也,大止脾胃寒冷。
戊己丸 戊,胃土;己,脾土。治脾胃瀉利之藥也。
四柱散 四藥如四柱之支大廈也。
升陽除濕湯 升陽以升、柴、羌、防,除濕以陳、半、蒼、苓。
凝神散 收斂神氣也。
調中益氣湯 調中甘草,益氣參、,中調氣益,脾胃自健。
升陽順氣湯 陽氣本上行,郁逆于下則不能發(fā)生,故順其氣使上行也。
金液丹 水銀乃白金之液也。
金鎖正元丹 藥能止瀉而鎖固真元之氣也。
清六丸 清熱也。
四君子湯 四藥不燥不熱,稟中和之氣而補益,故稱君子。
溫六丸 溫寒也。
平胃散 胃中宿滯不化,即成痞滿腹脹,故用蒼、陳、濃樸,苦以瀉之。恐瀉太過,又用甘草以和之,平胃之義也。
五膈寬中散 一曰氣、二曰血、三曰痰、四曰寒、五曰熱,言藥能散胃中滯塞,使飲食下行,豁然而中寬也。
抽刀散 藥能定痛,如抽刀奪回命也。
胃愛散 胃喜甘而惡苦,此藥味甘,故胃愛之。
四七湯 四藥能治七情氣結之痰。
三仙丸 謂星、半為曲,香附去毛,皆脫其本性,用之如人脫凡成仙。
聚金丸 言芩、連之色也。
壽星丸 南方有極星,曰老人,主壽。方用天南星,假而名之也。
腸風黑散 血見黑而止,以色克也。
玉壺丸 玉壺為器,清可徹底,言藥能化痰,而使肺極清也。
結陰丹 固結其陰血也。
玉屏風散 屏風,防風別名;玉,美之也。言能御風如屏障也。
茜梅丸 二藥酸以收之也。
明目流氣飲 七情氣攻眼,用藥流利其氣,則目可明也。
春雪膏 藥色白,點之自化,如春雪也。
駐景丸 日光之影為景,沒則昏矣。言藥能駐景,使不昏也。
鎮(zhèn)宮散 言安鎮(zhèn)子宮也。
逍遙散 言藥能使病安,則逍遙翱翔自適也。
倉公散 太倉公淳于意所制方也。
玉燭散 《爾雅》云∶四時和氣,謂之玉燭。言藥能和氣也。
奪命丹 言能下死胎以奪回母命也。
達生散 達,羊子也。言此藥服之,如羊之易產而無患也。
涌泉散 無乳者服之,乳出如涌泉也。
觀音散 釋氏有千眼觀音,能救百難苦,故名之也。
紅綿散 蘇木、胭脂、紅綿裹藥煎也。
脫甲散 言表解則身輕快,如脫去鎧甲也。
雞鳴散 日交巽木而雞鳴,雞鳴則陽氣隨動,而人之血氣亦應時而行,故于此時服藥以行瘀血也。
江鰾丸 鰾,魚鰾也。江魚鰾可為膠。
五福化毒丹 言藥能化諸毒而致五福也。
醉仙散 服之令人瞑眩如醉仙也。
太乙膏 太乙,天之貴神。以此名方,神之也。
一粒金丹 一粒,一丸。以金箔為衣。
紫金丹 方有紫金皮也。
按《醫(yī)林史傳》、《外傳》及《原醫(yī)圖贊》而類編之,俾后學知所觀感云。
三代以前,圣君賢相,創(chuàng)為醫(yī)藥,以濟死生者也。
伏羲氏 有《天元玉冊》,乃鬼臾區(qū)十世祖口誦而傳之,《素問》中多載其語。
神農氏 有《本草》傳世。
黃帝氏 與下九人更相回答,作《靈樞》、《素問》內外一十八卷。素者,本也,五行之本也;問者,黃帝問也。贊于《易》,載于《史》,序于《大學》,古之圣人也。后世輒言黃老之學,不知黃乃黃石公也。
僦貸季 三皇時岐伯師也。定經絡穴道、臟腑陰陽度數(shù),以人法天地萬物,理色脈而通神明,醫(yī)之端肇于此。
岐伯 黃帝時臣也。與帝更相問難而作《內經》,以垂教萬世。
伯高、少俞、鬼臾區(qū) 黃帝三臣也。發(fā)明五行,詳論脈理,以為經論。又有少師,亦同時臣也。
俞跗 黃帝臣。治病不用湯液,割皮解肌,決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臟,煉精易形,以去百病。
桐君 黃帝臣也。多識草木性味,定三品藥物為君臣佐使,撰《采藥對》四卷、《采藥別錄》十卷。
雷公 名,黃帝臣也。善醫(yī)術,著《至教論》及《藥性炮炙》二冊。
巫咸 堯臣也,藥方之始。
伊芳尹 殷時圣人。制《湯液本草》,后世多祖其法。
秦漢以后,有通經博史,修身慎行,聞人巨儒,兼通乎醫(yī)。
張機 字仲景,東漢南陽人。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作《傷寒論》,醫(yī)方大備,扁鵲、倉公無以加焉。
后世稱為醫(yī)圣。其門人衛(wèi)沈撰《四逆三部厥經》及《婦人胎臟經》、《小兒顱囟經方》。
皇甫謐 幼名靜,字士安,西晉安定朝那人,漢太尉嵩之曾孫也。居貧,年二十始感激讀書,帶經而鋤,博通典籍百家,以著述為務。沉靜寡欲,高尚其志,征辟不就,號玄晏先生。后得風痹羸疾知醫(yī),著《甲乙經》及《針經》。
裴 字逸民,西晉河東人也。多學術,善醫(yī)經,官至尚書左仆射,校正《太醫(yī)權衡》及上古藥物輕重分兩。
范汪 字玄平,東晉穎陽人,雍州刺史略之孫也。博學,善談性理,以拯恤為心,著方書百余卷。
殷仲堪 東晉陳郡人,性至孝,善屬文談理。祖融吏部尚書,父師驃騎咨議參軍。因父病精醫(yī),執(zhí)藥揮淚,遂眇一目。孝武帝召為太子中庶子。
殷浩 字深源,陳郡長平人,好古《易》,精醫(yī)術,妙解經脈,著方書。
徐熙 南宋東海人。早好黃老,隱泰望山,遇道士授以《扁鵲鏡經》。晚精心學,名振海內,官至濮陽太守。世醫(yī)徐秋夫、道度、文伯、徐雄、之才等,皆其子孫也。
褚澄 字彥通,齊河南陽翟人。宋武帝之甥,尚書左仆射湛之子。博學善醫(yī),官尚書。論僧道尼姑異乎妻外家,求嗣必有子,婦人如未笄之女則不宜也。著《醫(yī)論》一帙,發(fā)身中造化之秘。治一人服雞子多而得奇疾,煮蘇汁一升飲之,吐涎升許,其中有一雞雛,翅距已全而能走,后吐三十余枚而瘳。
王顯 字世榮,后魏陽平樂平人。好學精醫(yī),少歷本州從事,明敏有斷才,領軍有功,遷廷尉御史,官至太子詹事,兼吏部行事,仍在侍御營進御藥。著《醫(yī)方》三十五卷,頒行天下。
徐之才 字士茂,后周雄之子。幼雋發(fā),年十三召為太學生,通《禮》、《易》,善醫(yī)術,兼有機辨,藥石多效。官尚書,贈司徒公,錄尚書事,謚曰衣冠文物。撰《藥對》。治一人患足跟腫痛,諸醫(yī)莫識,公曰∶蛤精疾也,由乘舡入海,垂腳水中而得。為剖出二蛤子而愈。治一人酒色過度,眼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數(shù)尺,亭亭而立。公曰∶此色欲多,大虛所致。乃處補藥飲之,數(shù)劑而愈。
孫思邈 唐京兆華原人。幼稱圣童。隋文帝召不拜。太宗即位,召見拜諫議大夫,固辭,隱太白山,學道養(yǎng)氣,求度世之術,洞曉天文,精究醫(yī)業(yè),著《千金言》三十卷,《脈經》一卷,獨于傷寒不及。朱子《小學箋注》謂思邈為唐名進士,因知醫(yī)貶為技流,惜哉!孟詵、盧照鄰師事之,與論心欲小,膽欲大,智欲圓,行欲方之語。
狄梁公 知針術。有富兒鼻端生贅,為腦下針,贅應手而落。
王績 字無功,絳州人,王通之弟。唐太宗秘書正字,不樂在朝,還里蒔藥自供,或以濟人。以《周易》置床頭,他書罕讀,游北山東皋著書,自號東皋子。
孟詵 唐汝州梁人。舉進士,累遷鳳閣舍人。睿宗即位,加銀青光祿大夫,后致仕,以藥餌為事。常曰∶保身養(yǎng)性者,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年九十三卒。著《補養(yǎng)方》、《必效方》各三卷,《食療本草》。
陳藏器 唐開元中,京兆府三原縣縣尉。撰《神農本經》,總曰《本草拾遺》,共一十卷。
許胤宗 唐義興人,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后為散騎侍郎。王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沉難對,醫(yī)家告術窮,公以黃 、防風煮湯數(shù)十斗置床下,氣如霧熏薄之,是夕語。關中多骨蒸病,遞相傳染,得者皆死,公療必愈。
或勸其著書貽后世者,答曰∶醫(yī)者意也,思慮精則得之,脈之候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古之工醫(yī),要在視脈,病乃可識,病與藥值,唯用一物攻之,氣純而愈速;今人不善為脈,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有功,譬獵不知兔,廣絡原野,冀一人獲之,術亦疏矣。一藥偶得,他藥相制,弗能專力,此難愈之驗也。脈之妙處,不可言傳,虛著方論,終無人能悟,此吾所以不著書也。卒年九十余。
許叔微 字知可,宋白沙人。嘗獲鄉(xiāng)薦,省闈不利而歸,舟次吳江平望,夜夢白衣人,曰∶汝無陰德,所以不第,何不學醫(yī)?吾助汝智慧。歸踐其言,果得扁鵲之妙。人無高下,皆急赴之,后紹興登科第五。著《本事方》,撰《傷寒辨疑》。
鄭樵 莆田人。博學強記,搜奇訪古,好著方書。紹興中,以薦召對,授樞密院編修,嘗居夾 山,學人稱夾先生。
紀天錫 字齊卿,宋泰安人。棄進士業(yè),精醫(yī),注《難經》五卷。太定十五年上其書。授醫(yī)博士。
楊文修 字中理,浙人。性純孝,因母病遂去舉業(yè),讀軒岐氏書,藥不效,割股和 粥以進,母疾即起。
母死,廬墓有群鳥隨文修起止,府縣旌表其宅。修曰∶某之事親,不足以起名哉!朱文公就見,與談性理及天文、地理、醫(yī)學之書,竟夕乃去。晚年著《醫(yī)衍》二十卷,編《地理撥沙經圖》,卒年九十九。
李惟熙 舒州人。博學通醫(yī),善論物理。云∶菱、芡皆水物,菱寒而芡暖者,菱花開背日,芡花開向日故也。又曰∶桃、杏雙仁輒殺人者,其花本五出,六出必雙仁。草木花皆五出,惟山梔、雪花六出,此殆陰陽之理。今桃、杏六出雙仁殺人者,失其常也。
麻九疇 字知幾,金莫州人。三歲識字,七歲能草書,作大字,有神童之目。章宗召見,問∶汝入宮殿懼否?對曰∶君臣,父子也,子寧懼父耶?上大奇子。弱冠往太學,有聲場屋間。南渡后,讀書北陽山中,始以古學自力,博通五經,于《易》、《春秋》為尤長。少時有惡疾,就道士學服氣數(shù)年,疾遂平復。又從張子和學醫(yī),子和以為能得其不傳之妙。大率九疇于學也專,故所得者深,饑寒勞苦,人所不能堪者,處之怡然,不以略其業(yè)也。
劉完素 字守真,金河間人。少聰明博學,忽遇異人,以酒飲之,大醉,及寤,洞達醫(yī)術。撰《運氣要旨論》、《精要宣明論》、《素問玄機原病式》。然好用涼劑,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自號通元處士。
張元素 字潔古,金易州人。八歲試童子舉,二十七歲試經義進士,犯廟諱下第。乃學醫(yī),洞徹其術,治病不用古方。其說曰∶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自為家法云。故其書不傳,其學則李東垣深得之。
李慶嗣 洛人。少舉進士不第,棄而讀《素問》,洞曉其義,著《傷寒纂類》四卷,《改正活人書》二卷,《傷寒論》三卷,《針經》一卷。年八十,無疾而逝。
李杲 字明之,號東垣,元之鎮(zhèn)人也。幼好學,博經史,尤樂醫(yī)藥,捐千金從張元素,盡傳其業(yè)。家富自重,人不敢以醫(yī)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資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謁也。其學于傷寒、癰疽、眼目病為尤長,當時稱為神醫(yī)!稏|垣十書》多其著述。治傷寒發(fā)熱,誤服白虎湯,面黑脈細,小便不禁,公曰∶白虎湯大寒,非行經之藥,止寒臟腑,不善用之,則傷寒本病隱曲于經絡之間,或更以大熱之藥救之,則他證必起,但宜溫藥升陽行經。蓋病隱于經絡,陽不升則陰不行,經行而本癥見矣,治之何難?又治十五歲人病傷寒,煩渴目赤,脈七八至,按之不鼓,用古姜附湯冷凍飲料而愈。
王好古 字進之,號海藏,元古趙人。任趙州教授,兼提舉管內醫(yī)學。性識明敏,博通經史,篤好醫(yī)方,師事李東垣,盡得所學,遂為明醫(yī)。著有《醫(yī)壘元戎》、《醫(yī)家大法》、《仲景詳辨》、《活人節(jié)要歌括》、《湯液本草》、《此事難知》、《斑疹論》、《光明論》、《標本論》、《小兒吊書》、《傷寒辨惑論》、《守真論》、《十二經絡藥圖》。
滑壽 字伯仁,世為許襄城大家,元初祖父官江南,自許徙儀真而公生焉。性警敏,習儒,日記千言,操筆為文,尤長于樂府。受王居中習醫(yī),而理識契悟過之。著《素問鈔》。治婦人病小便澀,中滿喘渴,脈三部皆弦而澀,醫(yī)投以瞿麥、梔、苓諸滑利藥而秘益甚。公曰∶水出高源,膻中之氣不化,則水液不行,病因于氣,徒行水無益,法當治上焦,乃與朱雀湯,倍枳、梗,長流水煎,一服而溲,再服氣平而愈。治一婦人,年六十余,亦病小便秘若淋狀,小腹脹,口吻渴,脈沉且澀。公曰∶此病在下焦血分,陰火盛而水不足,法當治血。血與水同,血有形而氣無形,有形之疾,當以有形之法治之。乃與滋腎丸,服之而愈。治一婦人有孕,九月病滯下,日五七十起,后重下迫。公以消滯導氣丸藥下之,病愈而孕不動!端貑枴吩弧糜泄薀o殞是也。
殞者,損也。治一婦經水將來,三五日前臍下 痛如刀刺狀,寒熱交作下如黑豆汁,既而水行,因之無孕,兩尺沉澀欲絕,余部皆弦急。公曰∶此下焦寒濕,邪氣搏于沖任。沖主血海,任主胞胎,為婦人血室。故經事將來,邪與血爭作痛,寒熱生濁,下如豆汁,宜治下焦。遂以辛散苦溫理血之藥,令先經期日日服之,凡三次而邪去,經調有孕。治一人因心高志大,所謀不遂,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疲軟,發(fā)熱,小便白濁。
諸醫(yī)以內傷不足,擬進茸、附。公視其脈,虛大而數(shù),曰∶此思慮過度,少陰君火行患耳。夫君火以名,相火以位,相火代君火行事也。相火一擾,能為百病,況少陰乎!用補中益氣湯、朱砂安神丸,空心則進坎離丸,月余而愈。治一孕婦,五月病咳痰氣逆,惡寒,咽膈不利,不嗜食者浹旬,脈浮緊,形體瘦,公曰∶此上受風寒也。投以辛溫與之,致津液,開腠理,散風寒,而嗽自止矣。治一婦暑月身冷自汗,口干煩躁,欲臥泥水中,脈浮而數(shù),沉之豁然虛散,公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為陰盛格陽,得之飲食生冷,坐臥風露。乃與玄武湯,冷凍飲料,三服而愈。治一婦病寒疝,自臍下上至心皆脹滿攻痛,而脅疼尤甚,嘔吐煩滿,不進飲食,兩手脈沉結不調。公曰∶此由寒在下焦,宜亟攻其下,無攻其上。為灸章門、氣海、中脘,內服玄胡索、官桂、胡椒,佐以茴、木諸香,茯苓、青皮等而愈。
葛干孫 字可久,平江吳人,膂力絕倫,擊刺戰(zhàn)陣,百家眾技,靡不精究。及長,折節(jié)讀書,應進士亞選,遂不復應試。傳藥書坊論,有《醫(yī)學啟蒙》,又《經絡十二論》、《十藥神書》。勇力之士,爭言其長于武;逢掖之士,爭言其長于文;方論之士,爭言其長于醫(yī)。然皆未睹其學之所至也。君于血氣既定,資質既變之時,方將舉圣人之道而修之,凡所稱譽,皆君所厭棄而羞道者,使當世知君而用之,功業(yè)豈少哉!治傷寒疾不得汗,發(fā)狂循河而走,公就控置水中,使禁不得出,良久出之,裹以濃被,得汗而解。
呂復 字元膺,號滄州,呂東萊之后。其先河東人,后徙婺、徙鄞。習《尚書》,《周易》,后以母病攻岐扁術,師事鄭禮,受讀一年,延醫(yī)效無不神。治一病,睡則心悸神攝,如處孤壘,而四面受敵兵,達旦目眵眵無所見,耳聵聵無所聞,雖堅臥密室,睫未嘗交也。診其脈,左關陽浮而虛,察其色,少陽之支外溢于目 。
公曰∶此得之膽虛而風,諸醫(yī)獨治其心,而不能祛膽之風,非法也。因投烏梅湯、抱膽丸,熟睡而愈。
治一女孩病嗜臥,面頗赤而身不熱,醫(yī)以慢驚治之,兼旬不愈。公診其脈,左關獨滑而數(shù),他部大小等而和,曰∶此女無病,關滑為有積食,意乳母嗜酒,酒后輒乳,故令女醉,非風也。及詰其內,果然。遂以枳殼、葛花,日二三服而愈。治病傷寒,身熱人靜,脈伏而無,舌苔滑而兩顴赤如火,語言不亂。公曰∶此子血為熱搏,氣無可依,必大發(fā)斑而后脈出。及揭其衾,赤斑爛然,即用化斑湯,繼投承氣湯下之。發(fā)斑無脈,長沙未論,公以意消息耳。
治一婦病喘不得臥,氣口盛人迎一倍,厥陰弦動而疾,兩尺俱短而離經,公曰∶得之毒藥動血,以致胎死不下,奔迫而上沖,非風寒作喘也。乃用催生湯倍芎、歸,煮二三盞服之,夜半果下一死胎,喘止。
治一人下利完谷,脈兩尺俱弦長,右關浮于左關一倍,目外 如草滋。蓋肝風傳脾,因成飧泄,非臟寒所致。以小續(xù)命湯損麻黃加術,三五服而愈。
治一室女經閉五月,腹大如有孕,公診之,面色乍白乍赤者,鬼也,非有異夢,則鬼靈所憑耳。乃以桃花煎,下血如豬肝五七枚而愈。
治一人偶搔 中疥,出血如泉不止,公視時已困極無氣可言,脈唯尺部如絲,他部皆無。乃以四逆東加荊芥、防風,其脈漸出,更服十全大補湯,一劑遂痊。治因見殺人,驚風入心,疾作奔走,不避水火,或哭或笑,脈上部皆弦滑,左部徑于右。公曰∶乃痰溢膻中,灌于心胞,因驚而風纏五臟耳。即為涌痰一斗許,徐以驚氣丸服之而愈。
治一人嗜酒善食,忽瘦,前溲如脂,脈兩手三部皆洪數(shù),而左寸尤躁。公曰∶此三陽病,由一水不勝五火,乃移熱于小腸,不癃則淋。乃以琥珀、滑石、石膏、黃柏之劑清之,繼以龍腦、辰砂末,稗柿蘸食方寸匕即愈。治因驚恐飧泄彌年,眾皆謂休息痢,治以苦堅辛燥弗效。公診其脈,雙弦而浮,非飲食勞倦所致,乃驚風也。以肝主驚,故虛風自甚,困脾而成泄,當平木太過,扶土之不及,其泄自止。乃用黃 牛肝,和以攻風健脾之劑,服之逾月而愈。
治一婦癃病,小腹痛,眾皆以為瘕聚。公循其少陰脈,如刀刃之切手,胞門芤而數(shù),知其陰中痛,痛結小腸,膿已成,腫迫于玉泉,當不得前后溲,溲則痛甚。遂用國老膏,加將軍、血竭、琥珀之類以攻之,膿自小便出而愈。
治一貴客患三陽合病,脈皆長弦,以方涉海為風濤所驚,遂吐血一升許,且脅痛、煩渴、譫語,適是年歲運,左尺當不應,諸醫(yī)以為腎絕。公曰∶此天和脈,無憂也。遂投小柴胡湯,減參加生地,半劑。后俟其胃實,以承氣湯下之,得利而愈。
治一人傷寒逾月,既下而熱不已,脅及小腹偏左滿,肌肉色不變。俚醫(yī)以為風。浹四旬其毒循宗筋流入睪丸,赤腫若瓠子。瘍醫(yī)刺潰之,而脅腫痛如故。公診尺中皆數(shù)清而芤,脈數(shù)不時則生惡瘡,關內逢芤則內癰作,季脅之腫,癰作腫。經曰∶癰疽不得違時,急下之,慎勿晚。乃與云母膏作丸,衣以乳香,而用硝黃煎湯送下,下膿五升,明日再下余膿而愈。
治一婦人病,公切其脈,左寸口弦而芤,余部皆和,病作陰中痛而出血,且少陰對化在玉泉,心或失寧,則玉泉應心痛,痛則動血,而與經水不相于,蓋得之因大驚神攝而血菀。
乃制益榮之劑,再納藥幽隱中,再劑而愈。
周真 字子固,號玉田隱者,儀真人,性敏好學。元貞間,被薦不仕,乃取醫(yī)書習之。每遇奇疾,以意與藥輒效。
治一婦因產子舌出不能收,公以朱砂敷其舌,令作產子狀,以兩女扶掖之,乃于壁外置瓦盆,墮地作聲,聲聞而舌收矣。
治一女子,或嗜食泥,日食河中淤泥三碗許。公取壁間敗土調飲之,遂不食。
黃子濃 江西人,與滑壽同時。至治天歷間,其術甚行,與虞文靖公相善。治富家子,年十八,病遍身肌肉折裂,公乃屏人詰病者,曰∶幼童時曾近女色否?曰∶當十二三歲曾近之矣。公曰∶古云∶精未通而御女,則四體有不滿之處,后日有難狀之疾,在法為不可治。后果惡汁淋瀝,痛絕而死。
治一富翁病泄瀉彌年,公延醫(yī)浹旬不效。忽一日讀《易》至乾卦天行健,朱子有曰∶天之氣運轉不息,故闔得地在中間,如人弄碗珠,只運動不住,故在空中墜,少有息則墜矣。因悟向者富翁之瀉,乃氣不能舉,所以脫下。
即為灸百會穴,未三四十壯而泄止矣。
朱震亨 字彥修,學人尊之曰丹溪先生,元末婺之義烏人也。自幼好學,日記千言,稍長從鄉(xiāng)先生治舉業(yè),后聞許文懿公得朱子四傳之學,講道入華山,復往拜焉。益聞道德性命之說,宏深密粹,遂為專門。一日,文懿公謂曰∶吾臥病久,非精于醫(yī)者不能起,子聰明異常,肯游于醫(yī)乎?公以母病脾,于醫(yī)亦粗習,及聞懿公之言,即慨然曰∶士茍精一藝,以推及物之仁,雖不仕于時,猶仕也。乃棄舉業(yè),一于醫(yī)致力焉。有《丹溪心法》、《日用纂要》、《格致余論》、《局方發(fā)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外科精要論》等書傳世。其論臟腑氣化有六,而于濕、熱、相火三氣致病最多。有陰虛火動,有陰陽兩虛、濕熱自甚者,又當消息而用。謂李東垣論飲食勞倦,內傷脾胃,則胃中之陽不能升舉,并及心肺之氣陷入中焦,而用補中益氣湯之劑治之,此亦前人之所無也。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滿于東南。天,陽也;地,陰也。西北之人陽氣易于降,東南之人陰火易于升,茍不知此,而徒守其法,則氣之降者固可愈,而于其升者亦從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乃以張、劉、李三家之論去其短,又參之以《內經》而作《相火論》。治病痢忽昏仆,目上視,溲注而汗瀉,脈無倫次。公曰∶此陰虛陽暴絕也,得之病后犯酒色。與灸氣海,頃之手動,又頃唇動;更以人參膏三服而蘇,后服盡數(shù)斤而愈。治婦人病不知人,稍蘇即號叫數(shù)欠而復昏,肝脈弦數(shù)且滑。公曰∶此得之怒后強酒也。乃以流痰降火之劑而加香附,散肝分之郁立愈。
治一女子病不食,面北臥者半載,肝脈弦出寸口。公曰∶此思夫不歸,氣結于脾也,必激其怒,怒之氣屬木,故能沖上之結。怒已進食,公曰∶思氣雖解,必得喜,庶不再結。
乃詐言夫旦夕且歸,遂愈矣。先生道學淵源,醫(yī)其一藝也。其詳見于宋太史濂墓志。
盛寅 字起東,國朝姑蘇吳縣人也。少習舉子業(yè),五試弗售,遂攻軒歧諸經,受業(yè)戴元禮,得丹溪先生正傳,治奇疾輒效。始為醫(yī)學正科,升太醫(yī)院御醫(yī),賜為醫(yī)中狀元,祀南京太醫(yī)院名宦祀。
周敷 字時榮,號煦庵,無錫人。初習進士業(yè),經史皆涉大義。既而業(yè)醫(yī),患近世醫(yī)家止于《局方》,遂究炎黃岐雷越人諸書,治人之疾病,十愈八九,又不責報。
劉溥 字元博,吳郡人。幼不好弄,舉止異于常兒,稍長博學善吟。常慕濂溪窗前草不除,故以草窗自號。
用藥惟主東垣,守而不攻,薦為御醫(yī)。
汪機 字省之,號石山居士,渭之子。邑庠生,屢科舉,父命舉業(yè),嘗言士不至于相,則其澤之所醫(yī)學.全在線m.zxtf.net.cn顧,不若醫(yī)之博耳。乃肆力醫(yī)書,《周易》性理。所著有《重集脈訣刊誤》二卷,《內經補注》、《本草會編》。治一人中滿,用參、術初服閣脹,久則寬矣;騿枀⑿g之性,曰∶藥無定性,以血藥引之則從血,以氣藥引之則從氣,佐之以熱則熱,佐之以寒則寒,在人善用之耳。
治一人體瘦,左腹痞滿,谷氣偏行于右,不能左達。飲食減,大便滯。用補脾瀉肝、和血潤燥、寬脹散郁之劑而安。治癇發(fā)晨時,見黃狗走前,則昏瞀仆地,良久乃蘇,諸醫(yī)無效。公曰∶早晨,陽分;狗,陽物;黃,土色;胃屬陽土,土虛為木火所乘矣。經云∶諸脈皆屬于目。
故目系異物,宜實胃瀉肝而火自息。遂以參、術、歸、 、陳皮、神曲、茯苓、黃芩、麥門冬、荊芥,服月余而安。
治一婦忍饑過勞發(fā)狂,公曰∶二陽之病發(fā)心脾。二陽者,胃與大腸也。忍饑過勞,胃傷而火動矣,延及心神,脾意擾亂,安得不狂?用獨參東加竹瀝飲之愈。
程明佑 字良吉,號宕泉,歙人,梁忠公莊公之后。幼好讀玩理,后攻醫(yī)。嘗曰∶人皆知補之為補,而不知瀉之為補;知瀉之為瀉,而不知補之為瀉。陰陽迭用,剛柔互體,故補血以益榮,非順氣則血凝,補氣以助衛(wèi),非活血則氣滯。蓋脾為中州,水火交濟,而后能生萬物,真妙論也。
陳景魁 字叔旦,號斗巖,句曲人,陳太丘之后。幼習舉業(yè),授《易》于陸秋崖,拜湛甘泉講學。因父病習醫(yī),善針灸,著《五診集》。授王府良醫(yī),竟不赴任,每成詩文,以樂其志。治素無病,忽吐血半升,脈弦急,薄厥證也,得于大怒氣逆,陰陽奔并,服六郁湯而愈。治遍體生傀儡,歲久罔效,乃太陰風邪化為蟲也。
以百部、蛇床子、草烏、楝樹葉煎湯浴洗,越月遍身如白癜風狀而愈。治孕婦墮下,逾旬腹腫發(fā)熱,氣喘脈決,面赤舌青口臭。公曰∶胎未墮也。面赤,心火盛而血干也;舌青臭,肝氣竭而胎死矣。遂用m.zxtf.net.cn蛇蛻煎湯,調平胃散加芒硝、歸尾一倍服之,須臾胎下痛亦獲安矣。
劉純 字宗濃,關中人。博學群書,尤精醫(yī)道。父叔淵,得丹溪之業(yè),公繼之,纂《傷寒治例》、《醫(yī)經國小》、《玉機微義》等書。
王綸 字汝言,號節(jié)齋,浙江慈溪人。弘治時,官致廣東布政。因父病精醫(yī),著《明醫(yī)雜著》,發(fā)丹溪所未發(fā),后世甚尊信之。方古庵重刻于《心法》之后,名曰《丹溪附余》。又著《本草集要》,盡皆大行于世。
兄經舉進士第,亦知醫(yī)。
醫(yī)極其明者也。
扁鵲 姓秦名越人,號扁鵲,秦之盧國渤海郡鄭人。得仙客長桑君之傳,知俞跗之術,發(fā)明《素問》、《靈樞》之旨,設為問答,作《八十一難經》,以釋疑義。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聞病之陽,論得其陰;聞病之陰,論得其陽。不出千里,決者至眾。虢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復生,齊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則為帶下醫(yī);過洛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yī);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yī)。嘗曰∶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于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臟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yī),六不治也。后世脈理由此而起,為醫(yī)之祖,后學當祀之,而配以張、劉、李,朱。
淳于意 臨淄人,西漢文帝時為太倉長。篤信扁鵲,精醫(yī)道及導引法。司馬遷備志之,封贈倉公。
郭玉 廣漢洛人,和帝時為太醫(yī)丞。帝奇之,試令嬖臣美手腕者,與女子雜處帷中,使玉各診一手,問所疾苦。玉曰∶左陰右陽,脈有男女,狀若異人,臣疑其故。帝嘆息稱善。
醫(yī)緩 春秋時秦人也,姓高名緩。晉景公疾,求緩治之。未至時,夢二豎子,相謂曰∶我居肓之上,汝居膏之下。緩至曰∶疾在膏肓,藥不可為。
醫(yī)和 春秋時秦人也,未詳其姓。晉平公疾,醫(yī)和視之,知其近女室,內熱蠱疾,不可為也。
文摯 戰(zhàn)國時宋之良醫(yī)也。洞明醫(yī)道,亦兼異術,觀人之背,而能知人之心竅也。
華佗 字元化,漢末沛國樵人。舉辟不就。通五經,養(yǎng)性術,精方脈,善導引。嘗體中不快,起作五禽戲,微汗而愈。年百歲有壯容,人以為仙。其療病合湯,不過數(shù)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jié)度,舍去輒愈。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七八壯,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即便拔針,病亦行瘥。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破腸洗浣,縫腹摩膏,四五日瘥,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間即平復矣。《魏志》曰∶甘陵夫人有孕六個月,腹痛不安,召公診。曰∶胎已死矣。使人手摸所在,在右則女,在左則男。其人曰∶在左。于是為湯下之,果男形而愈。又治一郡守篤病,以為盛怒則瘥,乃多受其貨,無何棄去,留書罵之,郡守 恚,吐黑血數(shù)升而愈。
治一人腹中攻痛十有余年,鬢發(fā)皆墮。公診曰∶是脾之半腐,可刳腹治之。使病者服藥穩(wěn)臥,以刀破腹,不覺痛,既視脾果半腐,以刀割去惡肉,然后以膏敷之,更以藥縫之,數(shù)日即愈。魏太祖聞而異之,召公常在左右。太祖一日苦頭風,每發(fā)作心亂目眩,針其膈,其疾應針而愈。后召不至,竟為所害。漢魏以來,名醫(yī)益眾,張機、華佗輩,始因古學,附以新說,編藥品三百六十五種,謂之《神農本經》、《華佗內照》。門人吳普撰《寒溫五味本草》一卷,李當之修《神農本經》。
紀朋 觀人顏色談笑,知病淺深,不待診脈。玄宗聞之,召于掖庭中看一宮人,每日昃則笑歌啼號,若狂疾而足不能履地。朋視之曰∶此必因食飽而大促力頓仆于地而然。乃飲以云母湯,令熟寐,覺而失所苦。問之乃言∶因太華公主載筵宮中,大陳歌吹,某乃主謳,懼其聲不能清且長,吃 蹄羹,飽而當筵歌大曲,曲罷覺胸中甚熱,戲于砌臺上,高而墜下,久而方蘇,病在足不能步也。
范九思 業(yè)醫(yī)善針。昔人母患喉生蛾,只肯服藥不許針,無可奈何?九思云∶我有一藥,但用新筆點之,暗藏鈹針在筆頭內刺之,蛾破血出即愈。醫(yī)者貴乎有機也,學人知之。
于法開 善醫(yī)。治產難,令食羊肉十余臠而針之,須臾兒從羊 裹下。
任度 不知何許人,老醫(yī)也。有患者嘗饑,吞食則下,至胸便即吐出。醫(yī)作噎疾膈氣,治之無驗。任視之曰∶非此疾,蓋因食蛇肉不消而致斯病,但揣心腹上有蛇形也。病者曰∶素有大風,嘗求蛇肉食,風稍愈,復患此疾矣。遂用硝、黃合而治之,微下利則愈。醫(yī)皆記其驗而知蛇瘕也。
莫君錫 大業(yè)中為醫(yī)丞。煬帝好色,服丹發(fā)躁,進劑治之。又置冰盤于前,俾朝夕觀望,亦治煩躁之一術也。
張苗 不知何郡人。雅好醫(yī)術,燒地鋪葉出汗其法也。
唐慎微 字審元,蜀之華陽人。貌陋言訥,中極明敏,治病百不失一。著《備用本草》及《經史證類》。
王叔和 西晉高平人,為太醫(yī)令。性度沉靜,博通經史,精研醫(yī)道,洞識修養(yǎng),纂岐伯、華佗等書為《脈經》、《脈訣》,次仲景《傷寒方論》,遂使其本書不行于世,后人不免有遺議焉。
馬嗣明 南齊河內野王人。善診脈知一年前死生。針灸孔穴與明堂不同,藝術精妙,一時名醫(yī)皆為所輕。治背癰腫,煉石涂之便瘥。其法以粗黃色石如鵝鴨卵者,猛火燒令赤,入醇醋中,自有石屑落醋里,頻燒至石盡,取石屑曬干為末,醋調涂腫上,無不愈。
姚僧垣 字法衛(wèi),后周吳興武康人。仕梁為太醫(yī)政,歷魏、周、隋進爵北絳郡公,年八十五乃卒,贈本官加荊湖三州刺史。先生醫(yī)術高妙,諸蕃外域,咸請托之。著《集驗方》十二卷,撰《行記》三卷。其長子察,《南史》有傳。
姚最 字士會,僧垣次子。博通經史,官學士。天子敕習家業(yè),十余年中,略盡其妙,效驗尤多。
李修 字思祖,本陽平館陶人。得沙門姚僧垣針灸術,撰《藥方》百卷。官太醫(yī)令,贈青州刺史。
巢元方 隋人,大業(yè)中為太醫(yī)令。撰《病源》五十卷,不為無見。但言風寒二氣而不及濕熱之文,后人不免遺議。治風逆坐起不得,用半年羔羊,殺而取腔,以和藥末,藥未盡而病愈。
韋訊 號慈藏,唐人。醫(yī)中之圣,人皆仰之,今醫(yī)家多圖其像以祀之。
元珠先生 王冰之師,洞明《素問》。
王冰 號啟玄子,唐寶應中為太仆令。注《素問》,作《玄珠密語》,其大要皆論五運六氣,《皇極經世》注亦載其語。
張鼎 補孟詵《食療本草》。
張文仲 唐之洛州洛陽人。少與李虔、韋訊并以醫(yī)知名,則天初為侍御醫(yī),特進蘇良嗣,方朝疾作仆廷中,公診曰∶憂憤而成,若脅痛者,殆未可救。頃告脅痛,又曰∶及心則殆。俄心痛而死。公論風與氣尤精,風狀百二十四,氣狀八十,治不以時,則死及之,惟頭風與足氣,藥可常御。病風之人,春秋末月可使洞利,乃不困劇,自余須發(fā),則治以時消息。乃著四時輕重術凡十八種,《隨身備急方》三卷。
肖炳 唐之蘭陵處士,撰《四聲本草》。
楊損之 唐開元后人,潤州醫(yī)博士,兼節(jié)度隨軍,撰《刪繁本草》。
陳士良 偽唐陪戎副尉,劍南醫(yī)學助教。取諸家本草有關于飲食者類之,附以調養(yǎng)臟腑之術,名《食性本草》。
于志寧 字仲謐,京兆人。唐永徽間遷太傅,與李績修定本草,并圖合五十四篇,其書大行。
甘伯宗 撰歷代明醫(yī)姓氏,自伏羲至唐,凡一百二十人,出《輟親錄》。
孫兆 宋時官殿中丞,尚藥奉御太醫(yī)令用和之子,父子皆以醫(yī)知名。治平中間有顯官坐堂,忽耳鳴,公診曰∶心脈大盛,腎脈不能歸耳。以藥涼心,則腎脈復歸,耳鳴立愈。
王纂 宋海陵人。少習經方,尤精針石。
治一女子,每夜被獺精假作其夫迷惑,鬼穴一針,獺從被出。
龐時 字安常,宋蘄水人。世醫(yī),不足父所授《脈訣》,獨取《素》、《難》,通其說,時出新意。注《難經辨》數(shù)萬言;作《本草補遺》,補仲景論。嘗言華佗術,非人所能及,乃史氏之妄乎!治難產,以手隔腹捫兒手所在,針其虎口,既痛即縮手,產下。治富家子走仆刑尸,大驚發(fā)狂,時取絞囚繩燒灰,酒調服而愈。
朱肱 號無求子,宋吳興人。深于傷寒,著《活人書》。道君朝詣闕投進,授奉議郎醫(yī)學博士。在南陽時,太守疾作,用小柴胡為散,連進三服,胸滿。公曰∶小柴胡湯煎清汁服之,能入經絡,攻病取快,今乃為散,滯在膈上,宜乎作滿。因煮二劑與之,頓安。
吳廷紹 為太醫(yī)令。烈祖食飴,喉中噎,醫(yī)莫能療,公進楮實湯而愈;蜻抵,答曰∶噎因甘起,故以楮實湯治之。
許希 開封人,以醫(yī)為業(yè)。宋景佑元年,仁宗不豫,公為針心胞絡之間而愈,命為翰林醫(yī)官。著《神應針經要訣》。
趙自化 宋德州平原人。高祖嘗為景州刺史,后舉家陷于契丹,父知富脫身南歸,寓居洛陽,習經方名藥之術,官翰林醫(yī)學。撰《四時養(yǎng)頤錄》及《名醫(yī)顯帙傳》三卷。
陳文中 字文秀,宋宿州人。為安和郎,判太醫(yī)局,兼翰林良醫(yī)。明大、小方脈,于小兒痘疹尤精其妙。
淳佑中,與保安翰林醫(yī)正鄭惠卿同編《幼幼新書》,又著《小兒病源方論》一卷。
宋道方 字毅叔,宋南京人。以醫(yī)名天下,不肯赴請,病者扶攜以就求脈。政和中,有太守母病在膏肓,能以良藥緩其旬日乃死。
僧智緣 隨州人。善《太素脈》,診父而能道其子之吉兇。王安石信之曰∶昔醫(yī)和診晉侯而知其良臣將死,視父知子,何足怪哉!
皇甫垣 蜀之夾江人。以善醫(yī)目疾,高宗、孝宗皆稱皇甫先生而不名。對高宗言∶心無為則身安,人主無為則天下治。又言∶長生之術,先禁諸欲,勿令放逸,丹經萬卷,不如守一。
王克明 字彥昭,饒州樂平人,初生時,母乏乳,餌粥得脾疾。長益甚。醫(yī)以為不治,乃讀《素》、《難》,刻意處藥乃愈。針灸尤精。有難療者,必沉思得其要乃與藥,病雖數(shù)證,只用一藥以除本,亦有不藥期某日自安者。任內翰醫(yī)官。
張銳 字子剛,宋鄭州人。官成州團練使,以醫(yī)知名。政和中,治傷寒已死一晝夜而面赤者,即用藥灌之,次早遺屎尿而蘇,更進平胃散一帖遂安。
郝允 宋博陵人,授異人醫(yī)術,世稱神醫(yī)。有一婦夜間口噤而死,公曰∶血脈滯也,不用藥,聞雞鳴自愈。
一行 踔輒踣,公曰∶脈厥也,當治筋。以藥熨之,自快。一孕婦極壯健,公診曰∶母氣已死,壯健者恃兒氣耳。如期子生母死。
王貺 字子亨,本士人,乃宋道方之婿,盡傳其術,后以醫(yī)得幸,宣和中為朝請大夫。著《全生指迷論》。
有鹽商失驚,吐舌不能入,經旬不食, 羸日甚,公為針舌之底,抽針之際,其人若委頓狀,頃刻舌縮如故。
楊介 字吉老,泗州人。以醫(yī)聞四方,著有《存真圖》。徽廟日食水,嘗苦脾疾。諸醫(yī)用理中湯不效。公以水煎與服,立愈。治廣州府判楊立之喉間生癰,膿血流注,寢食俱廢。公以生姜一片,試嘗甘香,服至半斤,痛處已寬,一斤始覺辛辣,膿血頓盡,飲食無滯,蓋因其居南方,多食鷓鴣、竹雞,此二禽好啖半夏,久而毒發(fā),故以姜制。
孫琳 銘鈐,本殿前司健兒。善醫(yī)。宋寧宗為郡王,病淋,日夜凡三百起,遂以淡豆豉大蒜蒸餅三物研爛為丸,溫水下三十丸,日進三服,三日而愈;騿柶湔f,公曰∶小兒何緣有淋?只是水道不通利,蒜、豉皆通利,無他巧也。
劉元賓 號通真子,宋人,著《脈訣》。
程約 字孟博,宋婺源人。世工醫(yī),精針法,著《醫(yī)方圖說》。
張濟 無為軍人。善用針,治孕婦因仆地而腹偏左,針右手指而正。脫肛針頂心而上。傷寒反胃嘔逆,累日不食,針眼 立能食。凡草木金石,悉辨酸咸淡甘辛等味。
唐與正 不知何許人。治因飲熱酒頂高數(shù)寸,用葛花倍服自愈。治因服黑錫丹,臥則小便微利,立則不能涓滴,服諸通利藥不效。公診曰∶乃結砂時鉛不死硫黃飛去,鉛入膀胱,臥則偏重猶可溲,立則正塞水道,故不能通。用金液丹三百丸,分為十服,煎瞿麥湯下。蓋膀胱得硫黃,積鉛成灰,從水道下累累如細砂,其病即愈。
潘 字溫叟,名醫(yī)也。治一婦孕五歲,一婦孕十有四月,皆未育,公視曰∶疾也。作大劑飲之。孕五歲者墮肉塊百余枚,有眉目狀;孕十四月者,墮大蛇而愈。
劉從周 韶州曲江人。醫(yī)有自得之見,著書十篇。論痢疾以手足和暖為熱,厥冷為寒。如盛夏發(fā)熱有進退者為冒暑,一向熱不止者為傷寒,至當之言也。
僧奉真 四明人,良醫(yī)也。天章閣侍制,許元為江淮發(fā)運使,奉課于京師,方欲入對,而子病亟不治,元強公延壽數(shù)日,公曰∶諸臟皆衰,惟肝臟獨過,脾為肝所勝,急瀉肝補脾,可緩三日,過此無術也。
周順 鄱陽人。醫(yī)有十全之功。治士人得腳弱病,積藥如山,悉令屏去,用杉木為桶躍足,及令排樟腦于兩股間,以布系定,月余腳健如故。
趙巒 晉陽山人,善診候。治一病因邊水行次,有大蛤蟆躍高數(shù)尺,驀作一聲,忽驚叫,便覺右脅牽痛,脅下作聲,尚似蟆聲,聲聲相接,以手按之則可,其脈右關伏結。公用利藥取下青涎類,蛤蟆之衣,遂愈。
石藏用 蜀人。一士人因承檐溜洗手,覺為物觸入指爪中,初若絲發(fā),至數(shù)日稍長如線,伸縮不能如常,始悟其為龍藏伏也,乃求公治之。公曰∶方書所不載,當以意去之,歸可末蜣螂涂指,庶不深入胸膈,他日免震厄之患。士人如其言,后因迅雷見火光遍身,士人懼怕,急以針穴其指,果見一物自針穴躍出,遂不為害。
趙卿 不知何許人,良醫(yī)也。有機警。一少年眼中嘗見一小鏡子,諸醫(yī)不效。公視之,與少年期來晨以魚奉候。少年及期赴之,延于內,且令從容,俟客退方接,俄設臺施一甌芥醋,更無他味,公亦未入,迨禺中久候不至,少年饑甚,且聞醋香,不免輕啜之,逡巡又啜之,覺胸中豁然,眼花不見,因竭甌啜之。公方突入,少年以啜醋慚謝。曰∶郎君先因食 太多,芥醋不快,又有魚鱗在胸中,所以眼花,適所備芥醋,欲郎君因饑以啜之。 會,詐權也。
杜任 汶陽人。善醫(yī),尤精于幼科。多先溫胃,令進飲食,而后攻治他疾。
竇太師 諱漢卿,金朝合肥人。善針術,撰有《標由論》。
成無己 金之聊攝人。家世儒醫(yī),注《傷寒論》十卷,《明理論》三卷,《論方》一卷。
張從正 字子和,金之睢州考城人。精《素》、《難》,法宗劉河間,著六門三法。
羅天益 字謙甫,東垣先生之高弟,元朝真定人。著《衛(wèi)生寶鑒》、《藥誤永鑒》、《藥類法象》。
吳恕 字如心,號蒙齋,元之仁和人。著《傷寒指掌圖》。
直魯古 吐谷渾人。初元太祖破吐谷得之,淳欽皇后收養(yǎng)。長能針灸,官太醫(yī),撰脈訣針灸書。
危亦林 號達齋,元時其鼻祖自撫遷于南豐。高祖云仙,游學東京,遇董奉二十五世方脈,至公五葉而學益?zhèn),技益工,所活者益眾。官本州醫(yī)學教授,刻苦凡十稔,編成《世醫(yī)得效方》十有九卷。
徐文中 字用和,宣州人。始為縣吏,復為安陸府吏,授紹興路知事,善針灸。
王仲光 吳郡人,志不愿仕,自壞其面貌,終身獨居無妻子, 髻袍游行市中,賣藥自給?な厍笠,逾屋逸出,他日卻儀,獨候門下,始接焉。據(jù)坐受拜,以道誨之,若師弟子也。姚少師廣孝既貴,歸亦來訪,弗肯見之。
葛應雷 字震父,吳人。攻醫(yī),官醫(yī)學提舉,著《醫(yī)學會同》二十卷。
項昕 字彥昌,號抱一翁,元之東教人。世醫(yī),年未成童,暗誦岐扁《素》、《難》、叔和《脈經》,稍長學《易》,因母誤藥,勵志醫(yī)術。拜越江大儒韓明善,又往浙見葛可久,論劉、張之學,授太醫(yī)院吏。善按摩,作《脾胃論》以補東垣未備。
治一病脅痛,眾以為癰,投諸香、姜、桂之類益甚,陽脈弦,陰脈微澀。
公曰∶弦者,痛也;澀者,腎邪有余也。腎上薄于脅不能下,且腎惡燥,今服燥藥過多,非得利不愈。
先用神保丸,下黑溲痛止,更服神芎丸;蛞善涮^,公曰∶向用神保丸者,以腎邪透膜,非全蝎不能引導,然巴豆性熱,非得硝、黃蕩滌,后遇熱必再作。乃大泄數(shù)次病愈,經曰痛隨利減是也,治一婦腹脹如鼓,四體骨立,醫(yī)以為孕、為蠱、為瘵。公診曰∶此氣搏血室耳,服血藥多而失于順氣,經曰氣血同出而異名,故治血必先順氣,俾經隧得通,而后血可行。乃以蘇合香丸投之,三日而腰痛作。曰∶血欲行矣。急以硝、黃峻逐之,下瘀血如瓜者十余枚而愈。所以知其病者,以其六脈弦滑而數(shù)。弦者氣結,滑者血聚,實邪也,故氣行而大下之。又一女子病同而診異,公曰∶不治,法當數(shù)月死。向者女子脈滑為實邪,今脈虛為元氣奪矣。又一女子病亦同而六脈獨弦,公曰∶真臟脈見,法當逾月死。后皆如其言。
治一人夏月病甚,眾以為瘵。公診其脈細數(shù)而實。細數(shù)者,暑也。暑傷氣宜虛,今不虛而反實,乃熱傷血,藥為之也。與白虎湯飲之立瘥。
治一人胸膈壅滿甚篤,昏不知人。公診春脈,陽脈浮滑,陰脈不足。浮為風,滑為血聚,始為風傷肺,陰脈不足,乃過于宣逐也。諸氣奔肺,肺氣治則出入易、菀陳除,故行其肺氣而病當自已。初以杏仁、薏苡之劑,灌之立蘇。繼以升麻、黃、桔梗消其膿,服之逾月而愈。
趙良 字以德,號云居,元之浦江人。從丹溪先生學醫(yī),著《醫(yī)學宗旨》、《金匱方衍義》。
王履 字安道,國朝昆山人。學醫(yī)于丹溪先生,盡得其術,博學能詩。著《溯洄集》、《百病鉤玄》、《醫(yī)韻統(tǒng)》。
周漢卿 國朝松陽人。善針灸。治一女子生瘰癧,環(huán)頸及腋九十九竅,竅破白汁出,右手拘攣不可動,身體火熱。公為剔竅母,長二寸,其余以火次第烙之,數(shù)日成痂而愈。
治一人背苦曲杖而行,人以風治之。公曰∶非風也,血澀不行也。為針兩足昆侖穴,頃之投杖而去。
張頤 字養(yǎng)正,國朝吳下明醫(yī)。中年以瞽廢,而氣岸峭直不衰,周文襄公巡撫吳中賓禮之,議論侃侃不屈。
其醫(yī)大概以保護元氣為主,處劑多用參、術,而每著奇效。能預刻年月日決人生死,往往奇中。嘗嘆世言東垣、丹溪,醫(yī)中王道,信然,以其效遲也,然善用數(shù)著奇效。
錢锳 字良玉,世傳顱囟醫(yī)。宣德中入太醫(yī)院。寧陽侯孫生九月,驚悸頻啼而汗,百方莫效。公命坐兒于地,使掬水為戲,驚啼頓止。人問之,曰∶時當季春,兒豐衣帷處,不離懷抱,其熱郁安所泄耶?使之近水則火邪殺,得土氣則臟平,故不藥而愈,吳下小兒醫(yī)善錢氏云。
劉遵道 國朝草窗先生族弟。有漁人誤吞釣鉤,公令溶蠟為丸,以線灌下,鉤銳入蠟,即曳而出。
吳杰 字士奇,國朝武進人,自號 谷。谷者,谷神也。世醫(yī)薦入御藥局,與唐荊川相善。
殷傅 字朝相,號壺仙,國朝瓜州人。治傷寒誤服熱藥將死,舌黑不硬,兩頰腫而咽尚通,公曰∶舌不硬,咽尚通,太陰、少陰經尚未絕。乃與大劑,一飲汗出,二飲熱去,三飲病已。治淋瀝忽變口噤厥逆,他醫(yī)以為風,公診尺脈沉大,知病屬下焦,投以八正散而愈。
汗忱 字益敬,號孚庵,國朝歙人。因體弱與母病習醫(yī),著《折肱錄》。
倪維德 字仲賢,號敕山,國朝三吳名醫(yī),宋和州防御使昌嗣之后。其家世業(yè)《墳》,《典》、《丘》、《索》。著《醫(yī)說》及《原機啟微》。公尤以急濟為務。治小兒八歲忽得昏憊疾,數(shù)日方蘇, 戇如木偶人,寒暑饑飽皆不知,嘗食土炭至口,不得出音,用疏風助脾之劑,數(shù)服而愈。蓋脾藏智意,挾風則不知人事矣。
呂復 國朝四明人,深于醫(yī)道。有因大醉甚大吐,熟睡至次早,眼中視物皆倒植,診其脈左關浮促,復用藜蘆、瓜蒂,平旦吐之,視物如常。蓋傷酒吐時,上焦反復,致到其膽腑,故視物皆倒,法當復吐,以正其膽。
胡重禮 真州人,國朝初以醫(yī)名世。
沈繹 字誠莊,吳郡人,好學篤行。洪武中肅王嗜乳酪獲疾,飲濃茶數(shù)碗,蕩滌膈中而愈。王神之,奏授本府良醫(yī)。
何彥征 諱淵,字以行,鎮(zhèn)江丹徒人,家世醫(yī)。永樂中,以名醫(yī)征隸太醫(yī)院院使。
黃○ 字夢祥,號熙春,存禮之子。業(yè)儒精醫(yī)。正統(tǒng)初,征為太醫(yī)院太醫(yī),其術愈精。
陸彥功 國朝歙人。世醫(yī),至公尤精。征太醫(yī)不拜,晚年編《傷寒類癥便覽》十卷。
陶華 字尚文,號節(jié)庵,余杭名醫(yī),幼讀儒書,帝通百氏,著《傷寒瑣言》,大行于世。正統(tǒng)間被征,引疾歸,時論高之。
鄒福 字魯濟,國朝甌寧人。善察脈,著《經驗良方》。仲子遜亦傳其業(yè),有司薦為醫(yī)官,不就。
熊宗立 號道軒,國朝建陽人。從劉剡學,兼通陰陽醫(yī)卜之術。注解《難經》、《脈訣》,撰《藥性賦補遺》,集《婦人良方》。
王時勉 善觀色察脈,能預言人病。
張至和 精醫(yī),二人俱國朝吳郡人。
劉毓 字德美,號益齋,國朝金陵人,徙蘇之長洲。業(yè)儒既成,不忍違養(yǎng),乃學醫(yī),薦為太醫(yī),善學丹溪者也。
汪渭 字以望、號古樸,國朝祁門臨清之樸墅人,出唐越國公之后。世醫(yī),至先生益精,嘗曰∶東垣主于升陽補氣,丹溪主于滋陰降火,若陰虛陽亢,當合東垣、丹溪兩法治之。
劉全備 字克用,國朝柯城人。注《編注病機》、《編注藥性》。
虞摶 字天民、號恒德老人,正德花溪人。著《醫(yī)學正傳》、《醫(yī)學權輿》、《醫(yī)學集成》。
方廣 字約之,號古庵,嘉靖休寧人。讀儒之暇,留意醫(yī)經,為名醫(yī)。善用丹溪法,著《丹溪心法附余》、《藥性書》、《傷寒書》。
薛己 字新甫,號立齋,吳郡人,家世明醫(yī),至公盡會諸家之法。嘉靖時,官南京太醫(yī)院院使。著《外科樞要》。
程伊芳 字宗衡,新安人,國朝淮府良醫(yī)。纂《醫(yī)林史傳》、《外傳》、《拾遺》。
以醫(yī)為業(yè),世代相承者也。
樓護 字君卿,西漢人。少隨父為醫(yī),游五侯家,咸得其歡心,后以經學為京兆令。
徐秋夫 南宋徐熙之子,為射陽令,醫(yī)術尤精,曾針鬼腰。
徐道度 秋夫長子,以醫(yī)官蘭陵太守。
徐叔向 秋夫次子,亦精醫(yī)。
徐謇 字成伯,道度次子,后魏丹陽人,家本東莞。善醫(yī)藥,以醫(yī)官至光祿大夫,贈東將軍齊州刺史,謚曰靖。
徐踐 字景升,襲爵建興太守,亦精醫(yī)。
徐雄 德醫(yī)徐文伯之子,傳父術尤精。
徐之范 儒醫(yī)徐之才之弟,以醫(yī)官太常寺卿。
徐敏齊 之范之子。攻醫(yī),博覽多藝,隋贈朝散大夫。
褚該 字孝通,褚澄之弟,善醫(yī)術。仕梁歸周,與姚僧垣同時,進授車騎大將軍。其子則亦傳其家業(yè)。
許智藏 隋高陽人,因母疾覽醫(yī)。歷仕梁、陳、隋,皆為員外散騎侍郎,煬帝即位時致仕,年八十卒于家。
許澄 智藏宗人。以醫(yī)術與姚僧垣齊名,拜上儀同三司。
甄權 唐許州扶溝人。以母病究集方書,遂為高醫(yī)。仕隋為秘書省正字,稱疾免。魯州刺史庫狄 風痹不得挽弓,公使彀矢響堋,立針其肩 一穴,進曰∶可以射矣。果如言。貞觀中公已百歲,太宗幸其舍,視飲食,訪其術,擢朝散大夫,賜幾杖、衣服。尋卒,年百三歲。撰《脈經針方》、《明堂》等圖。
甄立言 權之弟,為太常丞,撰《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治一道人心腹煩滿彌二歲。
公診曰∶腹有蠱,誤食發(fā)而然。令餌雄黃一劑,少選,吐一蛇,如姆無目,燒之有發(fā)氣乃愈。
江哲 字明遠,宋婺源人,以醫(yī)名家十五世。公益通儒書,務以其術活人,則大所居為施藥室,抗層樓,扁以登云,遠近病者群集,一劑輒瘥。理宗召至賜坐,屢官之,罔顧,賜宅一區(qū)。其子世良為供檢郎,其孫雷舉進士。
劉翰 宋滄州臨津人。世習醫(yī)業(yè),為翰林醫(yī)官,著《經用方書》三十卷,《論候》十卷。
張擴 字子充,宋歙縣人。受業(yè)于龐時及王樸之脈,善《太素》,與弟張揮同著《醫(yī)說》。
張揮 字子發(fā),就學于兄,盡究其術,以醫(yī)名家,亦精于《太素》。
徐樞 字叔拱,國朝南橋人。其先世遇異人授《扁鵲神鏡經》,公傳其術,召為太醫(yī)院院使。
徐彪 字文蔚,徐樞之子,亦以醫(yī)知名,官至御醫(yī)院判。
程明助 字良輔,國朝儒醫(yī)程明佑之弟,世居新安巖鎮(zhèn),少嬰寒疾,醫(yī)誤投附子幾殆,遂成熱病,鼻赤如火,藥之弗效。乃發(fā)憤學醫(yī),博極古先禁方。以世承平,早婚濃味重茵,故多痰火陰虛之病,法遵河間、丹溪。
殷矩 字度卿,號方山,國朝儀真人。家世名醫(yī),讀軒岐書,暗解默誦,診脈用藥,以意消息,不尚奇怪。
蔣武 字用文,國朝楊之儀真人。世業(yè)儒醫(yī),祖孟雷揚州醫(yī)學教授,父伯雍舉進士。公少有穎悟,過目成誦,肆力經籍,得圣人深意,善詩文,乃習醫(yī)業(yè),郡縣交辟不就。父母沒,始薦入太醫(yī)院,尋升院判,為戴元禮所重,贈奉議大夫,太醫(yī)院使,特謚恭請官其長子主善為院判。
祝仲寧 號橘泉,四明人。世為醫(yī)家,至公益精,永樂初被召。治小兒八歲哮喘不得臥,喉中聲如拽鋸,用瀉火清氣之劑而愈。或云∶小兒無火。公曰∶人有老稚,諸氣 郁,肺火之發(fā)則同。治墜馬不醒人事,他醫(yī)用理傷斷續(xù)之藥不效,公與降火消痰立愈。治周身百節(jié)痛及胸腹脹滿,目閉肢厥,爪甲青黑,醫(yī)以傷寒治之,七日昏沉弗效。公曰∶此得之怒火與痰相搏。與四逆散加芩、連,瀉三焦火而愈。
顧俊 字時雍,國朝長州人。世業(yè)醫(yī),早以孝友聞,不轉祖上世,一以丹溪為主。
許國禎 字進之,世醫(yī),征至翰海留守,掌醫(yī)藥。
乃明醫(yī)、世醫(yī)中之有德者。
徐文伯 字德秀,南宋道度之子,有學行,雖精醫(yī)術,不以為業(yè)。治患腰痛牽心,每至輒氣欲絕,眾以為肉。公曰∶此發(fā) 。以油投之,即吐物如發(fā),稍引之長三尺,頭已成蛇能動,掛門上滴盡一發(fā)而已。治孕婦欲去其胎,瀉足太陰補手陽明,胎便應針而下。
徐嗣伯 字叔紹,南宋叔向之子。有孝行,善清言,位正員郎諸府佐。治服玉石劑患冷,夏月常復衣,公診曰∶伏熱須水發(fā),非冬月不可。至十一月冰雪大盛之時,令二人夾捉病者,解衣坐石,以冷水從頭澆之,盡二三斗。病患口噤氣絕,家人啼哭請止,公遣人執(zhí)杖,敢有諫者撾之。又盡水百斗,病患始覺能動,而見背上彭彭有氣,俄而起坐,曰∶熱不可忍,乞冷凍飲料。公以水與之。一飲一升,病愈后冬月猶單衣,體更肥壯。
治一嫗體痛而處處有 黑無數(shù)。公曰∶此疔疽也,二日后必死。乃與十余湯服之,服后痛勢愈甚,跳投床者無數(shù),須臾黑處拔出疔,長寸許,以膏涂之,三日而愈。
治一病積滯久年不愈,公曰∶尸注也。一病腹脹而黃,公曰∶石疣也。一病眼痛多見鬼物,公曰∶邪氣入肝也。三病不同,皆用死人枕煎湯,服之而瘥。蓋尸注者,鬼氣伏而未起,故令沉滯,得死人枕促之,魂氣飛越,不得復附體,故尸注可瘥。石疣者,久蛔也,醫(yī)療即癖,蛔蟲搏堅,世間藥不能遣,須鬼物祛之,然后可散。邪氣入肝使眼痛而見鬼物,須邪物以鉤之,氣因枕散,復埋于冢間也。
錢乙 字仲陽,宋之錢塘人。父顥善針醫(yī),然嗜酒。一旦匿姓名,游東海不歸。公時三歲,隨母嫁醫(yī)呂氏,稍長從呂君問醫(yī)。母將沒,告以家世,公號泣請往跡父。三十余年,往返六次,迎父以歸。后自患周痹,杜門閱書史,非獨醫(yī)可稱也。得仲景之閫奧,建為五臟之方,各隨所宜。謂肝有相火,則有瀉而無補;腎為真水,則有補而無瀉。皆啟《內經》之秘,厥后張元素、劉守真、張從正盡皆取法,今人但知其為嬰兒醫(yī)也。
著《傷寒指微論》五卷,嬰兒百篇。
治一乳婦因大怒目張不得瞑,公煮郁李酒飲之,使醉則愈。所以然者,目系內連肝膽,恐則氣結,膽衡不下,惟郁李去結,隨酒入膽,結去膽下,則目能瞑矣。
楊士瀛 字登父,號仁齋。宋三山名醫(yī),以濟人利物為心,著《仁齋直指》。
劉潤芳 字仲陽,宋之饒州鄱陽人。以醫(yī)為隱。治貧家疾,輒懷金置席下,別時令其家人自得之,病得一喜而疾以解半。其子孫繁盛,世傳家業(yè)。
吳源 字德信,休寧人,號神醫(yī)。任翰林醫(yī)官,晚棄官隱于儒。嘗曰∶五世活人功已積,一經教子意難忘。
干道癸巳冬,自診無春脈,至期果攝衣而逝。
陸蒙 不知何許人,號東園散人。博學經史,精篆隸,遇異人得子午按摩法,療疾不施針灸,對坐談笑,頃疾即脫,未嘗須人直。或勸其任,則嘿不應。
王 字均章,號中陽老人,吳郡人。元盛時制行高,見道明;壯歲慕丹術,尤邃于醫(yī)。屏世累,隱吳之虞山,居環(huán)者二十年,目瞳炯然,身不踐廛間。著《泰定養(yǎng)生主論》,制滾痰丸。
李仲南 字乃季,號碧山,元之天池人。平生無世俗嗜好,欲壽雙親,與孫允賢著《永類鈐方》。
戴元禮 號復庵,國朝浦江人。生儒家,習《詩》、《禮》之訓, 有志于澤物,乃從醫(yī)丹溪先生,先生見其穎悟倍常,傾心授之。公自是識日廣,學日篤,出而治疾,往往奇驗。永樂初,召為太醫(yī)院使,著《證治要訣》。嘗謂醫(yī)道本于《內經》,一壞于開元,再壞于大觀,習俗相仍,惟執(zhí)《局方》,惡事《內經》,惟錢、劉、李、朱出,而后發(fā)明《內經》之學。
治一人六月患大熱譫語發(fā)斑,六脈浮虛無力,用附子理中湯冷凍飲料,大汗而愈。治瘧疾多汗,因怒遂昏厥若死,灌以蘇合香丸而蘇。后聞人步雞犬聲亦發(fā)厥,乃汗多亡陽也,以參日補之,其驚漸減,浹旬而安。
治一婦人免乳后病驚,身翩翩然如升浮云上,舉目則室亦旋轉,持身弗定,醫(yī)以補虛治驚弗效。公曰∶左脈雖芤澀,神色不動,是因驚致心胞絡積瘀血耳,宜下之。下積血如漆者一斗即愈。
徐鏊 不知何許人,太醫(yī)院醫(yī)士。正德時諫南巡,下獄戍邊,忠臣也。
沙金 字廷璽,號杏軒,國朝儀真人。以醫(yī)濟人,不責其報,貧甚者或反資給。其子稷登第,贈工部主事。
沈鶴 字壽祥,國朝楊之昭陽人。家世醫(yī),通軒岐及仲景、河間術,恫 切身,勤于活人,名齒公卿。年未四旬,喪偶不娶,有司扁其門曰∶義夫。
胡宗仁 字彥德,國朝晉陵人。父禎善醫(yī)術,常州路醫(yī)學錄,母徐氏亦知醫(yī),學錄早喪,守節(jié)四十余年,常藥濟人。至公醫(yī)業(yè)尤精,其配李氏,有婦德,亦知醫(yī)。
陸仲遠 國朝九華山人。挾倉公、扁鵲之技,常曰∶醫(yī)家之書近于仁,醫(yī)家之事近于利,不志于利,仁者心也。
陳立興 國朝姑蘇蠡口人,家貧篤孝,因母病遇異人授以藥瓢,方藥濟人如神。及卒,鄉(xiāng)人立祠祀之。
沈以潛 明醫(yī)沈繹之侄,以醫(yī)名家。太醫(yī)蔣武病革,薦以自代,遂拜御醫(yī)。長于詩律,杜門不妄與人交接。
謠言∶騎驢教學張公瑾,閉戶行醫(yī)沈以潛。
黃孝子 國朝余姚人。生兩歲,其母不乳,鞠于祖母馮居常成人。父繼取厲氏,生三子,父為后母所惑,孝子泣不忍,號于門,往復不納,乃勉力醫(yī)經以給衣食,當?shù)?/a>薦入春宮直尚事。父母沒,廬墓三年,奏旌其門曰∶孝子。 長桑君 姓長桑名過,扁鵲師也,以禁方傳之。 鳳綱 漢陽人。常采百草水漬之,甕盛封泥,自正月始迄九月末,又取甕埋之百日,煎膏為丸,有卒死者,以此藥納口中,水下之皆生。 玄俗 西漢河間人。餌巴豆,賣藥都市,七丸一錢,治百病。河間王病瘕,買藥服之,下蛇十余頭。 問藥意,俗云∶王瘕乃六世余殃下墮,非王所招也。王常放乳鹿麟母也,仁心感天,故遭俗耳。王家老舍人自言父世見俗,俗有形無影,王乃呼俗,日看實無影,王欲女配之,俗夜亡去,后人見于常山下。 董奉 字君異,吳之侯官人。居廬山,有道術,為人治病,愈者令種杏五株,輕者一株,數(shù)年杏已成林,號臺仙杏林,杏熟易谷以賑貧乏。 幸靈者 西晉豫章建昌人。父母鄉(xiāng)人,初以為癡,后有靈術濟人,不取報謝。長不娶妻。及受貨賂娶妻,蓄車馬奴婢,其術稍衰。 葛洪 字稚川,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人。少貧,躬自伐薪以貿紙筆,抄書誦習,以儒學知名。性寡欲,無所愛玩,閉門卻掃,不妄交游。惟尋書問義,不遠千里,期于必得,遂究典籍,博文深浩,江左絕倫。仕晉為勾漏令,善為政治,后陷于羅浮山,尤其神仙導引之法。著《金匱藥方》、《肘后救卒方》、《備急方》。 單道開 東晉敦煌人。有禪學,療目疾頗驗,贊曰∶馬明、龍樹。 陶弘景 字通明,丹陽秣陵人。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yǎng)生之志;既長,辭相祿掛冠神武門,隱于茅山中。梁武帝即位,書問不絕,謂山中宰相,年逾八十而有壯容。注《本草效驗方》、《肘后百一方》。 陸法和 梁時辭刺史,隱于江陵百里洲,信道術,采藥療人。 李筌 號少室山達觀子,唐人。于嵩山虎口巖石壁得《黃帝素問陰符經》,本題云魏道士寇謙之傳諸名山,至驪山老姥傳其說。 馬湘 字自然,唐之杭州鹽官縣人。世為縣吏,湘獨好經史,攻文學,善詩,有神術,治病以竹杖打之,應手便愈。 賣藥翁 唐人,不知姓名。有自童稚見之,迨于幕齒,復見其顏狀不改。常提一葫蘆賣藥,人告疾求醫(yī),得錢不得錢悉與之,或無疾戲而求藥,得必失之。嘗罵人曰∶有錢不買藥吃,盡作土饅頭去。人莫曉其意,益笑之。后于長安賣藥,抖擻葫蘆已空,內只有一丸出,極大有光明,安在掌中,無人肯買,遂自吃,騰空而去。 日華子 宋開寶中明人。不著姓氏,但云日華子,撰《諸家本草》。 王懷隱 宋州睢陽人。初為道士,善醫(yī)為翰林醫(yī)官。宋太宗時,吳越遣子惟浚入朝被疾,詔公視之得愈。 與陳承、裴宗元、陳師文同著《太平圣惠方》。 許遜 字敬之,為旌陽令?ぶ写笠,乃以所授神方拯治之,沉 之病,亦無不痊者。 施芩 字太王,沛郡人,旌陽弟子,善治療之術。 薩守堅 蜀西河人。少學醫(yī),誤用藥殺人,遂棄醫(yī),學虛靜張?zhí)鞄熂敖ú豕板、福州林靈素三人道法,有咒棗之術,治病如神,稱曰真人。 李 字孟言,國朝錢塘人,號樗散生。善為詩,賣藥金陵市,咸稱其為知道者。 韓 號飛霞道人,國朝蜀之瀘州人。本將家子,弘治成化時少為諸生,因不第,褫縫掖,往峨眉諸山訪醫(yī),升庵楊太史稱之曰∶真隱世傳道人也。《醫(yī)通》二卷,特其土苴云耳。 大哉醫(yī)乎,其來遠矣!粵自混沌既判,洪荒始分,陽之輕清者,以氣而上浮為天;陰之重濁者,以形而下凝為地。天隆然而位乎上,地 然而位乎下。 于是陽之精者為日,東升而西墜;陰之精者為月,夜見而晝隱。兩儀立矣,二曜行焉。于是玄氣凝空,水始生也;赤氣炫空,火始生也;蒼氣浮空,木始生也;素氣橫空,金始生也; 氣際空,土始生也。五行備,萬物生,三才之道著矣。是以惟人之生,得天地之正氣,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天有陰陽,人有氣血;天有五行,人有五臟。蓋葛天氏之民,巢居穴處,茹毛飲血,動作以避其寒,陰居以避其暑,大樸未開,何病之有?迨夫伏羲氏占天望氣而畫卦,后世有《天元玉冊》,目為伏羲之書者,乃鬼臾區(qū)十世口誦而傳之也。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七十毒,厥后本草興焉。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與岐伯天師更相問難,上推天文,下窮地理,中極民瘼,《內經》自此而作矣,此經既作,民之有疾,必假砭針以治其外,湯液以療其內,厥后大樸散而風化開,民務繁而欲心縱,災 多端,非大毒、小毒、常毒、無毒之藥,弗能蠲矣。醫(yī)之大原,《素問》一書而已矣。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其間推原運氣之加臨,闡明經絡之標本,論病必歸其要,處治各得其宜,井然而有條,粲然而不紊,若《天元紀大論》、《六元正紀大論》、《五常政大論》、《氣交變大論》、《至真要大論》數(shù)篇,乃至精至微之妙道,誠萬世釋縛脫難,全真導氣,拯黎元于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之大典也。軒岐以下,代不乏人,扁鵲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皇甫士安次而為《甲乙》,楊上善纂而為《太素》,如全元起之解,啟玄子之注,所謂源潔則流清,表端則形正,歷代之明醫(yī)也。獨有漢長沙太守張仲景者,揣本求源,探微賾隱,取其大小奇偶之制,定君臣佐使之法而作醫(yī)方,表里虛實,真千載不傳之秘,乃大賢亞圣之資,有繼往開來之功也。 漢唐以下,學人豈不欲涉其淵微之旨,矧《內經》之理深幽,無徑可入,如巢元方之作《病源》書,孫思邈之作《千金方》,辭益繁而理愈昧,方彌廣而法失真,《內經》之書,施用者鮮矣。及朱奉議宗長沙太守之論,編《南陽活人》之書,仲景訓陰陽為表里,奉議解陰陽為寒熱,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其活人也固多,其死人也不寡矣。幸而守真劉子《要旨論》、《原病式》二書既作,則《內經》之理,昭如日月之明;《直格》書、《宣明論》二書既作,則長沙之法,約如樞機之要。如改桂枝麻黃各半湯為雙解散,變十棗湯為三花神佑丸,其有功于圣門也不淺矣。同時有張子和者,出明《內經》之大道,續(xù)河間之正源,與麻知幾講學而作《儒門事親》之書,乃曰∶吐中有汗,瀉中有補,圣人止有三法,無第四法。乃不易之確論,至精之格言,于是有劉、張之派矣。 若東垣老人,明《素問》之理,宗仲景之法,作濟拔萃十書以傳于世,明脈取權衡規(guī)矩,用藥體升降浮沉,是以有王道、霸道譬焉。至于丹溪朱氏,傷寒內傷雜病,無不精研,痰火奧義,猶其獨得,宋太史濂謂其集醫(yī)家之大成,誠哉是言也!迨及我朝修《大觀本草》、制《銅人俞穴針灸經》、御賜《醫(yī)方》等書,設太醫(yī)以輔圣躬,立良醫(yī)以佐王府,惠民藥局以濟民間天扎,其仁天下之心,宛與軒岐一揆而遠邁漢唐。是以名醫(yī)迭出,如陶節(jié)庵之傷寒,發(fā)仲景之所未發(fā);薛己之外科,補東垣之未備;葛可久之內傷、錢锳之小兒,亦無忝于丹溪。 昭代作人之功,其盛矣乎!后學知道統(tǒng)之自,則門徑不差,而醫(yī)道亦可近矣。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 《永類鈐方》、《體仁匯編》等書,皆載陰騭方論,何也?蓋自古得醫(yī)道之傳者,皆以好生為心,不務聲名,不計貨利,不忌人識能,不論人恭慢,惟知救人之命,愈人之病而已。有此心胸,然后醫(yī)可明可行,至于病久不痊,尤當恐懼修省,以自重其生,如虛損、癆瘵、癰疽、耳目廢壞等癥,皆天刑也,可不知所務乎?是以恪遵圣制,為說于后。 恒言醫(yī)通仙道,半積陰功,然陰功可半積而已乎?我朝為善陰騭錄者,陰功之大用也。 富或效其平 焚券,歸外家葬友,嫁孤保孤,施藥施棺,舉喪助葬,賑貧賑饑,代償代納,還金還產。貴或效其雪冤理枉,活降出罪,潔獄禁溺,救災興利,賤則效其補敝屨,檢漏屋。貧則效其習醫(yī)救疾,娶瞽娶啞,放鶴放魚,渡蟻療鵲,傾囊活命。 孝順事實錄者,陰功之大本也。 生則效其養(yǎng)口養(yǎng)志,死則效其善繼善述,常則效其問安視膳,變則效其格奸諭道。幼如陸績懷橘,老如萊子戲斑。留繼母如閔損單衣,事祖母如李密陳情。貧如子路負米,微如庾兗躬耕,保身如子春傷足,受責如伯瑜泣杖。他如代命代死,求母尋母,刻木廬墓,感盜感獸,息火退水,召祥致瑞,訪藥夢藥,吮癰嘗糞,不能枚舉,歷歷可考,當置一冊座右。 二書相為表里,本立用行,然后因微以顯其著。雖一事一物之小,亦足以動天地,達鬼神,而福澤附應。 其所以教天下后世之心,至精至仁,宛如《周書》、《洪范》,先后一揆。蓋孝順事實,即《書》之惟天陰騭,彝倫攸敘也;為善陰騭,即《書》之曰食、曰貨,利用濃生也;感應之速,身致顯榮,慶流后裔,即《書》之曰壽、曰富、曰康寧,向用五福也。治教休美明白如此、宜乎家家諭而戶戶曉矣。奈何愚民泥于報應,而有意為善,每以汗血之財,而供無益之費,甚則身心受累,而虧名節(jié)者有之。高明濃于大倫,而輕忽細務,每逞意氣之偏,而為自便之圖,甚則妨物害眾,而招咒咀者有之,皆非所以善體乎圣制也。 圣斷明言,上自卿相,下至乞丐,皆可行之。但以利人為念,則日用間無非利人之事,如人渴則與之杯水,一物不正礙人足則為正之,皆方便事也。又曰∶獎勸誘掖,使人為善,乃陰騭之至大者,何必專一分財與人惠哉?至于禍福感應,一毫不可先萌于心,乃氣機自然而然之妙也。蓋吾身未受中氣以生之前,則心在于天,而為五行之運用;吾身既受中氣以生之后,則天在吾心而為五事之主宰。一念之善,則不必其事之遂而后為吉也,即此與天相似,吉莫大焉,況積之久而休征以類應乎;一念之惡,則不必其跡之著而后為兇也,即此與天隔絕,兇莫甚矣,況積之久而咎征以類應乎;蛟弧媒裰普呶幢氐酶,惡者未必得禍,豈亦氣數(shù)使然歟? 殊不知數(shù)起于一,一即心之一念也。義之所當為而弗為者,非數(shù)之所能知也;義之所不當為而為者,亦非數(shù)之所能知也。故曰∶《皇極》不言數(shù),非數(shù)之所能盡也。善而未必得福,必其偶合于善,而不足以格乎天也;惡而未必得禍,必其偶陷于惡,而未至于通乎天也。否則福善禍yin萬古,此天道也,何獨于今而疑之?惟其不屑屑然以顯露,而后有玩天理而不勇于為善者矣;惟其恒恢恢乎而不漏,而后有畏天威而不終于為惡者矣;惟其循環(huán)而無窮,變化而莫測,而后有樂善君子,雖處拂逆之境,無怨尤之作,蓋深信夫天意之有在,而人事之所以當修也。吁!人不知之善為大善,人不知之惡為大惡,人不知而己獨知,天乎?人乎?故曰∶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醫(yī)學所系甚重,必寄妻子,托死生,而后可以語此。養(yǎng)生者亦必有此志操,故敢述所聞,以質諸同儕,相與共守乎圣制,非敢好為言論也。 醫(yī)家既知修德,又當愛惜自己精神,醫(yī)之難者難于此也。倘精神昏耗,察識必不能精,方藥必不能嘗,雖有濟人之心,而勢不能及也。若夫病有服藥針灸不能效者,以其不知保養(yǎng)之方。古云∶與其病后善服藥,莫若病前善自防。是錄《天真論》于前者,保養(yǎng)之原也;錄《茹淡》、《陰火論》于中者,保養(yǎng)不過節(jié)食與色而已;更為說于后者,黜邪崇正,法頤之貞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一陰一陽之謂道。)法于陰陽,(陰陽者,萬物之終始,死生之本,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和于術數(shù),(術者,陰陽所發(fā);數(shù)者,陰陽節(jié)限也,和術數(shù),即法陰陽也。飲食起居,隨時安分而不縱欲是也。)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人身欲得小勞,則氣血不滯,過則傷人。)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作勞)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不知愛惜此身,如持盈滿之器,惟恐其傾也∶不能時時制御心神,如朽索之御六馬。)務快其心(之所欲,)逆于(養(yǎng))生(真)樂,起居無節(jié),(房勞亦起居內事。)故半百而(形神)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血相)從以順(行),各從其欲,皆得所愿,(志不貪,故所欲皆順;心易足,故所愿必從;以不異求,故無難得也。)故美其食,(順精粗也。)任其服,(隨美惡也。)樂其俗,(去傾慕也。)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至無求也,是所謂心足也。)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yin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不懼為外物所奪。)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不縱情恣欲,涉于危險之地。)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shù)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老陽之數(shù)極于九,少陽之數(shù)極于七,女子為少陰之氣,故以少陽數(shù)偶之,明陰陽氣和,乃能生成其形體。)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癸謂壬癸北方水,于名也。腎氣全盛,沖任流通,天真氣降,應時而下,故曰天癸,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月事調勻,故能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真牙,牙之最后生者,牙齒為骨之余。)四七筋骨堅,發(fā)長極,身體壯盛;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fā)始墮;(陽明之脈氣榮于面,故其衰也,面焦發(fā)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fā)始白;(三陽之脈,盡上于頭,故三陽衰則面皆焦,發(fā)始白,所以衰者,以其經月數(shù)泄脫之故。)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經水絕,是為地道不通矣。)故形壞而無子也。(血氣不榮其自身形容,而況可生人乎。)丈夫八歲腎氣實,發(fā)長齒更;(老陰之數(shù)極于十,少陰之數(shù)次于八,男子為少陽之氣,故以少陰數(shù)配之。)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男女有陰陽之質不同,天癸則精血之形亦異,陰靜海滿而去血,陽動應血而泄精,二者通和,故能有子。 《易》曰男女構精,萬物生化,此之謂也。)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fā)墮齒槁;(精無所養(yǎng),故令發(fā)墮齒枯。)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fā)鬢頒白;(陽氣,陽明之氣也。)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衰,形體皆極;八八齒發(fā)去。(落也。)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五臟各有精,隨用而灌注于腎,此乃腎為都會關司之所,非腎一臟而獨有精,故曰五臟盛乃能瀉也。)今五臟皆衰,筋骨解惰,天癸盡矣,故發(fā)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雖老而生子,子壽亦不能過天癸之數(shù)。)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shù),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或問∶《內經》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又曰∶地食人以五味。古者年五十食肉,子今年邁七十矣,盡卻鹽醯,豈中道乎?何子之神茂而色澤也?曰∶味有出于天賦者,有成于人為者。天之所賦者,若谷菽菜果,皆沖和之味,有食人補陰之功,此《內經》所謂味也。人之所為者,皆烹飪調和偏濃之味,有致病發(fā)疾之毒,此吾子所擬味也。今鹽醯之卻,非真茹淡者,大麥與粟之咸,粳米、山藥之甘,蔥、韭之辛之類皆味也,子以為淡乎?予安于沖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以偏濃之味為安者,欲之縱,火之勝也,何疑之有?《內經》又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非天賦之味乎?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非人為之味乎?圣人防民之具,于是為備。凡人饑必食,彼粳米之甘而淡者,土之德也,物之屬陰而最補者也。惟可與菜同進,《經》以菜為充者,恐于饑時頓食,或思慮過多,因致胃損,故以菜助其充足,取其疏通而易化,此天地生物之仁也。《論語》曰∶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傳》曰∶賓主終日百拜而酒三行,以避酒禍。此圣人施教之意也。蓋谷與肥鮮同進,濃味得谷為助,其積之也久,寧不助陰火而致毒乎?故服食家在卻谷者則可,不卻谷而服食,未有不被其毒而橫夭者也。彼安于濃味者,未之思耳;蛴謫枴镁蛔阏,補之以味,何不言補氣?曰∶味,陰也;氣,陽也。補精以陰,求其本也。 故補之以味,若甘草、白術、地黃、澤瀉、五味子、麥門冬之類,皆味之濃者也。《經》曰虛者補之,正此意也。上文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溫存以養(yǎng),使氣自充,氣充則形完矣,故言溫不言補!督洝吩粍谡邷刂,正此意也,彼以熱藥溫藥,佐輔補藥,名曰溫補,非徒無益,而害之矣。吁,《局方》之不能求經旨也如此哉! 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余,血常不足。何以言之?天地為萬物之父母。天,大也,為陽,而運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為陰,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亦屬陽,而運于月之外;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者也。人身之陰氣,其消長視月之盈缺,故人之生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是有形之后,猶有待于乳哺水谷以養(yǎng),陰氣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以能成人而為人之父母。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見陰氣之難于成,而古人之善于攝養(yǎng)也!抖Y記》注曰∶惟五十然后養(yǎng)陰者有以加!秲冉洝吩弧媚曛了氖帤庾园,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女子四十九歲而經斷。夫以陰陽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視聽言動,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精氣,若之何而可以縱欲也?《經》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非吾之過論也。 或曰∶仰觀俯察乎天地日月,既若是之不同,何寒暑溫涼之見于四時者,又如此之相等而無降殺也?曰∶動極復靜,靜極復動,猶人之噓吸也。寒者吸之極,氣之沉也;熱者噓之極,氣之浮也;溫者噓之微,氣之升也;涼者吸之微,氣之降也。一噓一吸,所乘之機,有以使之,宜其相等而無降殺,此以流行之用而言。前以大小虛實言者,蓋其對待之體也;蛟弧眠h取諸天地日月,近取諸男女之身,曰有余,曰不足,吾知之矣。人在氣交之中,今欲順陰陽之理,而為攝養(yǎng)之法,如之何則可?曰∶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屬于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于動。心動則相火翕然而隨,雖不交會,亦暗流而滲漏矣。所以圣賢只是教人收心養(yǎng)性,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為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大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為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常借肺金為母,以補助其不足,故《內經》諄諄然滋其化源也。古人以夏月必獨宿而淡味,兢兢業(yè)業(yè)于愛謹,保養(yǎng)金水二臟,正嫌火土之旺爾。《內經》又曰∶藏精者,春不病溫。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大氣潛伏閉藏,以養(yǎng)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升動發(fā)生之本。若于此時,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際,根本壯實,氣不輕浮,焉有溫熱之?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大氣之伏,此論一年之虛耳。若上弦前,下弦后,月廓空,亦為一月之虛;大風大霧,虹電飛雹,暴寒暴熱,日月薄蝕,憂愁忿怒,驚恐悲哀,醉飽勞倦,謀慮勤動,又皆為一日之虛。若病患初退,瘡痍正作,尤不止于一日之虛,今人多有春末夏初,患頭痛腳軟,食少體熱,仲景論春夏劇,秋冬瘥,而脈弦大者,正世俗謂注夏病也。若犯此四者之虛,似難免此。夫當壯年,便有老態(tài),仰事俯育,一切隳壞,興言至此,深可驚懼。古人謂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夫以溫柔之感于體,聲音之感于耳,顏色之感于目,馨香之感于鼻,誰是鐵心漢不為動?善養(yǎng)生者,于此五個月,出居于外,茍值一月之虛,一日之虛,亦宜暫遠帷幕,久自珍重,保全天和,庶可滋助化源,水得所養(yǎng),陰無虧損,與陽齊平。然后陽得所附,而無飛越之尤,遂成天地交之泰,何病之可言?愿相與共遵守,期無負敬身之教,幸甚。 上丹溪格言二篇,病者當時目之,或者議其茹淡之偏,殊不知其本意為痰火陰虛之人作也。人至中年,腎氣自衰,加人佚欲,便成虛損,興陽補劑服之,則潮熱不勝。專服滋降之藥,雖暫得清爽,久則中氣愈虛,血無生化,所以只得于飲食上調節(jié),戒一切煎炒炙爆、酒酣糖醬燥熱之物,恐燥血也,戒一切生冷時果時菜,恐傷脾也,能甘淡薄,則五味之本自足以補五臟,養(yǎng)老慈幼皆然。其酒肉補陽助火,內傷勞倦元氣虛者,雖病所禁忌之物,亦可暫食養(yǎng)胃,東垣有是言也。但節(jié)飲食極難,非惟酒肉,必以禮義撙節(jié),而不可過。雖飯粥亦不可飽,恒言吃得三碗,只吃兩碗,《論語》∶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小注云∶肉氣勝,滯谷氣;谷氣勝,滯元氣,元氣流行者壽,元氣滯者夭。惟酒無量不及亂,在圣人則可,常人當不自有其量,而后可不亂也。節(jié)色非惟眼招口挑,縱欲宣yin,亂匹配之常經,反交感之正理,得罪天地鬼神,雖自己妻外家,亦不可以妄合,大風大雨,大寒大熱,朔望本生之期,切宜禁忌,惟靜中養(yǎng)見端倪,自然變易其心,一切穢褻之事,且厭之矣,況肯貪戀以喪家珍哉!古云∶上士異房,中士異床,下士異被,知命者慎之。 或問∶保養(yǎng)、修養(yǎng)何以異?曰∶無大異也。但修養(yǎng)涉于方外玄遠,而非恒言恒道,保養(yǎng)不外日用食息,而為人所易知易行。然則修養(yǎng)非歟?曰∶據(jù)方書神農起醫(yī)藥之方,黃帝創(chuàng)導引之術,后世傳之失其真耳!端貑枴吩弧蔑嬍秤泄(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能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此保養(yǎng)之正宗也。蓋有節(jié)有常而不窮,則氣血從軌,而無俟于搬運之煩,如今之動工也。(內動運任、督者,久則生癰;運脾土者,久則腹脹;運丹田者,久則尿血;運頂門者,久則腦泄,內動固不然矣。至于六字氣雖能發(fā)散外邪,而中虛有汗者忌;八段錦雖能流動氣血,而中虛有火者忌。惟《醫(yī)林集要》所載古導引法,間有一二明顯可行者,附錄于后,究而言之,亦不過吾儒舞蹈意也。)精神內守,則身心凝定,而無俟于制伏之強,如今之靜工也。(丹書朱砂鉛汞龍虎等說,俱是借喻身心,惟心息相依之說,最為直截明顯。心主乎息,息依乎心,心息相依,則精氣神滿而病卻矣。)盡天年,度百歲乃去,則自古有生必有死,惟不自速其死耳。烏有如今之所謂飛升超脫住世之說耶?或曰∶保養(yǎng)既若是之易且顯,何今之夭者多而壽者少耶?曰∶飲食起居動作之間,安能一一由心所主,而無所詿誤哉?香醪美味陳于前,雖病所忌也而弗顧;情況意興動于中,雖病且危也而難遏;貪名竟利之心急,過于勞傷而不覺。此古今之壽相遠者,非氣稟之異也,實今人之不如古人重其身耳。曰∶吾知精神內守,而后飲食起居得其宜,則今之內動外動,皆不足取,而靜工收斂精神,不亦得其正乎?曰∶若不識盡天年,度百歲乃去,機括雖終日閉目,只是一團私意,靜亦動也。若識透天年百歲之有分限節(jié)度,則事事循理,自然不貪、不躁、不妄,斯可以卻未病而盡天年矣。蓋主于氣,則死生念重,而昏昧錯雜,愈求靜而不靜;主于理,則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悅,不求靜而自靜。此俗之所謂靜,恐亦異乎古之所謂靜也。曰∶若然,則吾儒一敬盡之矣。曰∶圣學至大,非某能知。但黃帝亦古圣人也,今不信古對名言,而信盲人詭異邪說,甚則喪家殞身,見亦謬哉!此吾所以只言保養(yǎng)也。曰∶保養(yǎng)可勿藥乎?曰∶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則麻黃、桂枝、理中、四逆之劑,不必服矣;節(jié)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則補中益氣、劫勞、健步之劑,不必服矣;戒色欲以養(yǎng)精,正思慮以養(yǎng)神,則滋陰降火、養(yǎng)榮、凝神等湯,又何用哉?薄滋味以養(yǎng)血,寡言語以養(yǎng)氣,則四物、四君、十全、三和等湯,又何用哉? 要之血由氣生,氣由神全,神乎心乎!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吾聞是語矣。竊有志而未能,敢述之以告我疲癃殘疾,而不知學人,相與共守乎禁戒,以重此身為萬物之本。 :保養(yǎng)中一事也。蓋人之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但后世方士,亦以此惑人為仙術,所以王褒頌曰∶何必偃仰屈伸如彭祖,吹噓呼吸如喬松,眇然絕俗離世哉!認真只是舞蹈以養(yǎng)血脈意,其法雖粗,有益閉關守病之士。蓋終日屹屹端坐,最是生病,人徒知久立、久行之傷人,而不知久臥、久坐之尤傷人也。故錄一二最要者,以備養(yǎng)生者擇焉。詳《醫(yī)林集要》及古導引書。 虛損 導引為虛損氣血不周而設也。有火者,開目;無火者,閉目。無汗者,閉氣至極;有汗者,不必閉氣。欲氣上行以治耳目口齒之病,則屈身為之;欲氣下行以通大、小二便及健足脛,則偃身為之;欲氣達于四肢,側身為之。欲引頭病者,仰頭;欲引腰腳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欲引臂病者,挽臂;欲去腹中寒熱、積聚諸痛,及中寒身熱,皆閉氣滿腹,偃臥亦可為之。但病在頭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臍下者,去枕。 開關法 先以左手胛骨并肩,向前圓轉九數(shù);次以右手胛骨并肩,向前圓轉九次;復以左右胛骨并左右肩,向前圓轉九次。加至一九、三九亦好。但要從容和緩為之,或先緩后急,亦可為之。此法疏通膏肓,降心胞絡火,與張紫丘治瘵開關藥方意同,善治少勞背痛胸緊。 起脾法 先靜坐存中氣,后挺身以兩手相叉,極力扒左、扒右各七次。扒左則頭向右,扒右則頭向左,如此者三五次。靜坐良久,善和脾胃,進飲食,兼治臂腰拘攣,與開關法相續(xù)行之亦可。 開郁法 其法以兩手旋舞向前、向后,兩足作白鷺行步狀,不拘數(shù);良久復以左手搭右肩,足搭左膝腕委中而行;右手搭左肩,左足搭右膝腕委中而行;良久復以左手前泊腹,右足搭膝蓋而行;右手向后泊腰,左足搭右膝蓋而行;良久以兩手極力托天,兩足極力踏地,復以兩手向后向下,兩足十指挽起,仰面偃腹,使氣下行;良久蹲倒,以兩手極力攀起腳后跟,足十指點起,極力低頭至膝下;良久立起,以兩手相交,掩兩臂于胸前胛上,極力搖動數(shù)次。善治名利不遂,郁氣為病,心腹脹滿,夜睡不寧等癥,無病者亦可行之。如外感風寒,須行至汗出為度。此法此之華氏五禽戲法,更易簡正大可行。 治腰痛 屈伸導法,正東坐,收手抱心,一人前躡其兩膝,一人后捧其頭,徐牽令偃臥,三倒三起,久久效。 治積聚 一切痰飲瘀血,結為積塊痞氣,靜坐閉息滿腹,外摩積聚所在,徐徐放氣,久久自消。 治遺精泄瀉 以手兜托外腎,一手摩擦臍輪,左右輪換,久久擦之。不惟可以止精愈瀉,且可暖中寒,補下元,退虛潮。無是病者,每早臨起,亦可行之,更擦腎俞、胸前、脅下、中脘、涌泉,但有心窩忌擦。 治痰壅 其法以兩手向后,合手拓腰向上,急勢振搖臂肘,來去七數(shù),兩手不移,直上向下,盡勢來去二七,治心肺痰氣壅悶。 張子和云∶不誦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不通五運六氣,檢盡方書何濟?經絡明,認得標;運氣明,認得本。求得標,只取本,治千人,無一損。茲纂《素問》、《靈樞》及《紺珠經》等書,以便初學識其概耳。 太極肇分而有陰陽。夫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綱紀,謂生長、化成、收藏之綱紀也;父母,謂萬物形之先也;本始,謂生殺皆因而有之也。夫有形稟氣而不為五運陰陽之所攝者,未之有也。所以造化不極,能為萬物先化之元始者,何也?以其是神明之育故也。 合散不測,生化無窮,非神明無能也。 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水寒火熱。)金木者,生成之始終也;(金殺木生。)陰陽五行,流為十于五化之運。 寒、暑、燥、濕、風、火之氣,周流天地間而為萬物之原。人則稟其精而囿于兩間,所以具五臟六腑,以應五運六氣之數(shù)也。 五運者,金、木、水、火、土也。 木言陽氣觸地而生,火言毀然盛而變化萬物,金言陰氣禁止萬物而揪斂,水言潤養(yǎng)萬物,土言含吐萬物,將生者出,將死者歸。 六氣者,風、火、暑、濕、燥、寒也。 六氣皆有一化也。木化風,主于春,陽氣鼓舞,為天號令;君火化熱,主于春末夏初,行暄淑之令而不行炎;暑,君德也,相火化暑,主于夏,炎暑大行;金化清燥,清涼乃行,金為丙婦,帶火之氣,故燥也。水化寒,嚴凜乃行;土化濕,與土潤溽,暑濕化行也。蓋濕則土生,干則土死,泉出于地中,濕化信矣。 圣人仰觀五天云色。 天之氣,經于中央,臨甲己之位,立為土運;素天之氣,經于西方,臨乙庚之位,立為金運;玄天之氣,經于北方,臨丙辛之位,立為水運;蒼天之氣,經于東方,臨丁壬之位,立為木運;丹天之氣,經于南方,臨戊癸之位,立為火運。此五氣之色,上經二十八宿,下應十二分位。所以古人占天望氣則知氣之災疫應在于何方,了然預知之矣。凡占當于正月初一日,若太過之紀寅初看,不及之紀寅末看,平治之紀寅正看。如蒼氣為風,凡為熱, 為濕,素為燥,黑為寒。其氣之色有兼見者,又當分其微甚而推之。 天于取運,地支取氣。天于有十,配合則為五運;地支十二,對沖則為六氣。所以然者。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 天有陰故能降,地有陽故能升。 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生長者,天之道;藏殺者,地之道。天陽主生,故以陽生陰客長;地陰主殺,故以陽殺陰藏。 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人在氣交之中,身半以上,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之分也,地氣主之。 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則為九,九九制會,故生九竅,九臟而應之也。 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骨節(jié)。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在天為玄,玄生神;在人為道,道生智;在地為化,化生五味。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怒;神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喜;神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為思;神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憂;神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恐。寒暑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陰陽之神不可得而見也。支于之跡可得而求之也。 天地陰陽,以象不以數(shù),惟推憑支于則可測焉。 天氣始于甲,地氣始于子,天地相合則為甲子。故甲子者,于支之始也。天氣終于癸,地氣終于亥,天地相合則為癸亥。故癸亥者,于支之末也。陰陽相間,剛柔相須。是以甲子之后,乙丑繼之;壬戌之后,癸亥繼之。三十年為一紀,六十年為一周。有主運焉,有客運焉;有主氣焉,有客氣焉。主運主氣,萬載而不易;客運客氣,每歲而迭遷。 自天于、兄弟、次序言之;甲乙,東方木也;甲者,草木始甲而出;乙者,陽尚屈乙。 丙丁,南方火也;丙乃萬物炳然著見而強。丁適陽強與陰氣相丁。 戊己,中央土也;戊,陽土也。萬物生而出之,萬物伐而入之。己,陰土也,無所為而得己。者也。 庚辛,西方金也;庚乃陽更而續(xù),辛乃陽極于此而更辛也。 壬癸,北方水也。壬乃陽氣生之,在壬而為胎,與子同意;癸乃萬物閉藏,懷孕于其下,揆然萌芽,天之道也。 故木為初之運,火為第二運,土為第三運,金為第四運,水為第五運,此主運也。 詩曰∶大寒木運始行初,清明前三火運居,芒種后三土運是,立秋后六金運推,立冬后九水運伏,周而復始萬年如;騿枴媚净鹜两鹚,天道左旋,自然之序也。然君火生土,土復能生相火,火復生金,其義何在? 蓋相火非土不成,未見虛空能聚火。金在礦非火不能 出,所以河圖火七居西,金九居南,互顯其成能也;認真五行六氣,總一氣也。故木焚則為火,絞則為水;金石擊則為火,熔則為水。洲澶之內,江河競注,大海之中,火光常起,皆情之本有也,又何疑土中火,火中金乎? 自其夫婦配合言之,甲與己合而化土,乙與庚合而化金,丙與辛合而化水,丁與壬合而化木,戊與癸合而化火。故甲己之歲,土運統(tǒng)之;乙庚之歲,金運統(tǒng)之;丙辛之歲,水運統(tǒng)之;丁壬之歲,木運統(tǒng)之;戊癸之歲,火運統(tǒng)之,此客運也。 詩曰∶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木位盡成林,丙辛便是長流水,戊癸離宮號曰心。甲己之歲,正月建丙寅,丙火生土,故為土運;乙庚之歲,正月建戊寅,戊土生金,故為金運;丙辛之歲,正月建庚寅,庚金生水,故為水運;丁壬之歲,正月建壬寅,壬不生木,故為木運;戊癸之歲,正月建甲寅,甲木生火,故為火運。 假如甲己年,甲為土運,初之運即土也;土生金,二之運即金也;金生水,三之運即水也;水生木,四之運即木也;木生火,五之運即火也。每一運各主七十二日零五刻,此天于在上為陽,所以主乎運也。 又以地支循環(huán)次序言之∶寅卯,屬春木也;寅者,演也。正月陽上陰下,律管飛灰以候之,可以述事之始也。卯者,茂也。二月陽氣盛而孳茂也。 巳午,屬夏火也;巳者,起也。四月正陽無陰,物畢盡而起。午者,長也。五月陽尚未屈,陰始生而為主,物皆長大矣。 辰戌丑未,屬四季土也;辰者,震也,三月陽已過半,萬物盡震而長;戌者,滅也,九月萬物皆衰滅矣;丑者,紐也,陰尚執(zhí)而紐之,十二月始終之際也;未者,味也,六月物成而有味也。 申酉,屬秋金也;申者,身也,七月物體皆成也。酉者, 也,八月萬物皆 縮收斂。 亥子,屬冬水也。亥者,劾也。十月陰氣劾殺萬物,此地之道也。子者,北方寒水陰位,一陽肇生之始,故陰極則陽生,壬而為胎,十一月辰也。 故風為初之氣,火為二之氣,暑為三之氣,濕為四之氣,燥為五之氣,寒為終之氣,此主氣也。 詩曰∶大寒厥陰氣之初;春分君火二之隅,小滿少陽分三氣,大暑太陰四相呼,秋分陽明五位是,小雪太陽六之余。 自其對沖定位言之,子對午而為少陰君火,丑對未而為太陰濕土,寅對申而為少陽相火,卯對酉而為陽明燥金,辰對戌而為太陽寒水,巳對亥而為厥陰風木。 君火司午,火本熱,而其氣當午位,陰生之初,故標寒而屬少陰也;水居北方子位,水本寒,而其氣當陽生之初,故標熱而屬太陽也;土應夏未之位,未乃午之次,故曰太陰,相火司于寅,寅乃丑之次,故曰少陽;木居東方震,在人主于肝,處鬲下陰位,木必待陰而后生,故屬厥陰;金居西方兌,在人主于肺,居鬲上陽位,金必待陽而后發(fā),故屬陽明也。 故子午之歲,君火主之;丑未之歲,濕土主之;寅申之歲,相火主之;卯酉之歲,燥金主之;辰戌之歲,寒水主之;巳亥之歲,風木主之,此客氣也。 詩曰∶子午少陰君火天,陽明燥金應在泉,丑未太陰濕土上,太陽寒水雨連綿,寅申少陽相火旺,厥陰風木地中聯(lián),卯酉卻與子午反,辰戌巳亥到皆然。如卯酉年司天,即子午年在泉;卯酉年在泉,即子午年司天。辰戌年與丑未年倒,巳亥年與寅申年倒。 假令子午少陰君火司天(午位),陽明燥金司地(子位),上者右行,太陰濕土為天之左間,厥陰風木為天之右間,所以面南而命其位也;下者左行,太陽寒水為地之左間,少陽相火為地之右間,所以面北而命其位也。 一氣在上,司一歲之天,又主上半年。 一氣在下,司一歲之地,又主下半年。 二氣在左,二氣在右。司人與萬物。 地之左間為初之氣,要訣∶每年退二便是客鄉(xiāng),如子司天,后二支戌,太陽寒水為初之氣,亥為二氣,子為三氣,丑為四氣,寅為五氣,卯為六氣。又逐年年辰,逐日日辰,皆名司天。 天之右間為二之氣,司天為三之氣,天之左間為四之氣,地之右間為五之氣,司地為終之氣。每一氣主旺六十日八十七刻半有奇。 卯酉年,陽明司天,少陰在泉,初氣太陰,二氣少陽,三氣陽明,四氣太陽,五氣厥陰,六氣少陰。辰戌年,太陽司天,太陰在泉,初氣少陽,二氣陽明,三氣太陽,四氣厥陰,五氣少陰,六氣太陰。丑未年,太陰司天,太陽在泉,初氣厥陰,二氣少陰,三氣太陰,四氣少陽,五氣陽明,六氣太陽。寅申年,少陽司天,厥陰在泉,初氣少陰,二氣太陰,三氣少陽,四氣陽明,五氣太陽,六氣厥陰。巳亥年,厥陰司天,少陽在泉,初氣陽明,二氣太陽,三氣厥陰,四氣少陰,五氣太陰,六氣少陽。 此地支在下為陰,所以主乎氣也。然客運之流行也,有太過焉,有不及焉。太過之年,甲、丙、戊、庚、壬,五陽于也;不及之年,乙、丁、己、辛、癸,五陰于也。太過,其至先,大寒前十三日交,名曰先天∶不及,其至后,大寒后十三日交,名曰后天。平氣之年,正大寒日交,不先不后,名曰齊天。 申子辰年,大寒日寅初一刻交初之氣,春分日子時末交二之氣,小滿日亥時末交三之氣,大暑日戌時末交四之氣,秋分日酉時末交五之氣,小雪日申時末交終之氣,所謂一六天也。巳酉丑年,大寒日巳初一刻交初之氣,春分日卯時末交二之氣,小滿日寅時末交三之氣,大暑日丑時末交四之氣,秋分日子時末交五之氣,小雪日亥時末交終之氣,所謂二六天也。寅午戌年,大寒日申初一刻交初之氣,春分日午時末交二之氣,小滿日巳時末交三之氣,大暑日辰時末交四之氣,秋分日卯時末交五之氣,小雪日寅時末交終之氣,所謂三六天也。亥卯末年,大寒日亥初一刻交初之氣,春分日酉時末交二之氣,小滿日申時末交三之氣,大暑日未時末交四之氣,秋分日午時末交五之氣,小雪日巳時末交終之氣,所謂四六天也。 客氣之升降也,有正化焉,有對化焉。正化之歲,謂午未寅酉辰亥之年也;對化之歲,謂子丑申卯戌巳之年也。正化者,令之實,從本,其數(shù)生;對化者,令之虛,從標,其數(shù)成。 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皆以陰陽而配。若考其深義,則水生于一,天地未分,萬物未成之初,莫不先見于水,故草木子實、人蟲胎卵未就,皆水也。及水聚而形質,其陰陽備而后成物,故物之小而味苦者,火之兆也。物熟則甘,土之味也。甘極則淡,反本也。人稟陰陽,先生二腎。草木子實,大小雖異,其中皆有兩以相合,與人腎同,是以萬物非陰陽合體則不能化生,故火曰次二。既陰陽合體,然后有春生而秋成,故次三曰木,次四曰金,水火木金,莫不因土而成,故次五曰土。三陰三陽,正化者從本,生數(shù);對化者從標,成數(shù)。 假令甲子年,甲為土運,統(tǒng)主一年;子為君火,專司一歲。一期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正合乎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 周天者,天周地位,非周天之六氣也。天體至圓,周遭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行健,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進過一度。日行速健,次于天,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恰好。然天多進一度,則日為退一度;二日天進二度,則日為退二度。積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則天所進過之度,又恰周得本數(shù),而日所退之度,亦恰退盡本數(shù),遂與天會而成一年,是謂一年一周天。月行遲,一日一夜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行不盡,比天為退了十三度有奇,至二十九日半強恰與天相值在恰好處,是謂一月一周天。 五日一候,三候成一氣,即十五日也。三氣成一節(jié),節(jié)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八節(jié)也。三八二十四氣,而分四時,一歲成矣。春秋言分者,陰陽中分,其氣異也;冬夏言至者,陰陽至此而極,其氣同也。天亦無候,以風雨霜露草木之類應期可驗而測之,故曰候。言一候之日,亦五運之氣相生而直之,即五日也!稌吩弧闷谌倭辛眨蚤c月定四時成歲,即其義也。 一期之中,主運以位而相次于下,客運以氣而周流于上,客氣加于主運之上,主氣臨于客氣之下,天時所以不齊,民病所由生也。 辰戌年,初之客氣少陽相火加主氣厥陰風木,二之客氣陽明燥金加主氣少陰君火,三之客氣太陽寒水加主氣少陽相火,四之客氣厥陰風木加主氣太陰濕土,五之客氣少陰君火加主氣陽明燥金,終之客氣太陰濕土加主氣太陽寒水。以上皆客氣加于主氣之上,舉此二年為例。抑論,主氣春溫、夏暑、秋涼、冬寒,風以動之,火以溫之,暑以蒸之,濕以潤之,燥以干之,寒以堅之,皆天地正氣之營運。惟客加于主,乃有逆從yin勝。然后春有凄風,夏有伏陰,秋有苦雨,冬有愆陽。風勝則地動,火勝則地固,暑勝則地熱,濕勝則地泥,燥勝則地干,寒勝則地裂,氣候不齊,癘疾時降。 六甲年,土運太過,則雨濕流行,濕病乃生,腎水受邪,治當除濕以補腎;六己年,土運不及,則木氣乘旺,反見風化,風病乃行,治當益脾以平木;六丙年,水運太過,則寒氣大行,寒病乃生,心火受邪,治當逐寒以補心;六辛年,水運不及,則土氣乘旺,反見濕化,濕病乃行,治當補腎以除濕;六戊年,火運太過,則熱氣大行,熱病乃生,肺金受邪,治當降火以補肺∶六癸年,火運不及,則水氣乘旺,反見寒化,寒病乃行,治當補心以逐寒;六庚年,金運太過,則燥氣流行,燥病乃生,肝木受邪,治當清燥以補肝;六乙年,金運不及,則火氣乘旺,反見熱化,熱病乃行,治當清肺以降火;六壬年,木運太過,則風氣大行,風病乃生,脾土受邪,治當平木以補脾;六丁年,木運不及,則金氣乘旺,反見燥化,燥病乃行,治當補肝以清燥,此客運之治法也。太陽寒水,治宜辛熱;陽明燥金,治宜苦溫;少陽相火,治宜咸寒;太陰濕土,治宜苦熱;少陰君火,治宜咸寒;厥陰風木,治宜辛涼,此六氣之治法也。然運氣之所以有變者,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又有相得而病者,以下臨上,不當位也。五行相生者為相得,相克者為不相得。上臨下為順,下臨上為逆。 假令土臨火,火臨木,木臨水,水臨金,金臨土,皆為以下臨上,不當位也。父子之義,子為下,父為上,以子臨父,不亦逆乎? 司天克運則順,運克司天則逆;氣克運則順,運克氣則逆,運氣相同曰天符。 戊子、戊午、戊寅、戊申年,運氣皆火;丙辰、丙戌年,運氣皆水;己丑、己未年,運氣皆土;乙卯、乙酉年,運氣皆金;丁巳、丁亥年,運氣皆木。六十年中,有此十二年天符也。又戊。子日,戊為火運,子為少陰君火司天,運與司天同火,是為天符。此日得病速而危困也。更遇當年太歲亦是天符,或是歲會,其病尤困。 天氣生運曰順化,甲子、甲午、甲寅、甲申年,火下生土也;壬辰、壬戌年,水下生木也;乙丑、乙未年,土下生金也;辛卯、辛酉年,金下生水也;癸巳、癸亥年,木下生火也,六十年中,有此十二年順化也。 天氣克運曰天刑。 庚子、庚午、庚寅、庚申年,火下克金也;戊辰、戊戌年,水下克火也;辛丑、辛未年,土下克水也;丁卯、丁酉年,金下克木也;己巳、己亥年,木下克土也。六十年中,有此十二年天刑也。 運生天氣曰小逆,壬子、壬午、壬寅、壬申年,木上生火也;庚辰、庚戌年,金上生水也;癸丑、癸未年,火上生土也;己卯、己酉年,土上生金也;辛巳、辛亥年,水上生木也。子臨父位,于理未當。六十年中,有此十二年小逆也。 運克天氣曰不和。 丙子、丙午、丙寅、丙申年,水上克火也;甲辰、甲戌年,土上克水也;辛丑、辛未年,水上克土也;癸卯、癸酉年,火上克金也;己巳、己亥年,金上克木也。六十年中,有此十二年不和也。 運臨本氣之位曰歲會。 子,水位也,丙子年,水運臨之;午,火位也,戌午年,火運臨之;卯,木位也,丁卯年,木運臨之;酉,金位也,乙酉年,金運臨之;辰、戌、丑、未,土位也,甲辰、甲戌、己丑、己未年,土運臨之。六十年中,有此八年歲會也。又丙子日,丙為水運,子為水支,是運與支同水,乃名歲會。年、月、日、時同,如遇此日得病,不死,但執(zhí)持而徐緩,更會年、月、時合天符歲會,其病尤甚。 天符歲會相合曰太乙天符。 戊午、乙酉、己未、己丑,六十年中有此四年太乙天符也。又戊午日,戊為火運,午是少陰君火司天,又是火支,乃名太乙天符。此日得病,主死。 運與四孟月相同曰支德符。 寅屬木,春孟月也,壬寅年,木運臨之;巳屬火,夏孟月也,癸巳年,火運臨之;申屬金,秋孟月也,庚申年,金運臨之;亥屬水,冬孟月也,辛亥年,水運臨之。六十年中,有此四年支德符也。 運與交司日相合曰于德符。 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一年遇此二于,天地德合,亦為平氣之歲也。 太過之運加地氣曰同天符。 庚子、庚午年,運同司地燥金;壬寅、壬申年,運同司地風木;甲辰、甲戌年,運同司地濕土。六十年中,有此大年同天符。 不及之運加地氣曰周歲會。 辛丑、辛未年,運臨司地寒水;癸卯、癸酉年,運臨司地君火;癸巳、癸亥年,運臨司地相火。六十年中,有此六年同歲會也。 大要∶陽年先天時化,則己強而以氣勝實(主勝客也),故不勝者受邪;陰年后天時化,則己弱而以氣休衰(客勝主也),故勝己者來克。被克之后,必待時而復也。行復于所勝,則己不可前。故待得時,則子當旺,然后子為母復仇也。 又云∶陽年太過,則傳所不勝而乘所勝;陰年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假令肝木有余,則時已氣盛,反薄肺金而乘其脾土;肝木不及,則土無所畏,遂自妄行,乃凌其腎水。此五行生克之理,蓋勝至則復,復已而勝,故無常氣而不息。若復而不勝,則是生意已傷,而有窮盡矣。 經曰∶亢則害,承乃制,制生則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亢者,過極而不退也。當退不退,始則災害及物,終則災害及己。承,猶隨也。以下奉上,有防之之義。 制,克勝之也。制生則化者,言有所制,則六氣不至于亢而為平,平則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矣。生者自無而有,化者自有而無。外列盛衰者,六氣分布主治,迭為盛衰,害而無所制,則敗壞乖亂之政行,為災為變,生化幾乎息,而為萬物之大病。大病,即災變也。萬物皆病,天地其能位乎?此亢害承制皆莫或使然,而自不能不然者也。以天時言之,春時冬令不退,則水亢極而害所承之木。然火為木之子,由是乘土而制水,則木得化生之令,而敷榮列秀于外。但草木蟲育自有各年盛衰不同,茍無制而木被其害,則冬入于春,生化幾乎息,而為天地間之大災變也,豈非政令敗亂之極乎?以人身言之,心火亢甚,口干、發(fā)燥、身熱,則脾土失養(yǎng),肺金受害。 由是水乘而起,以復金母之仇,而制平心火,汗出發(fā)潤、口津身涼而平矣。茍腎水愈微而不能上制,心火愈盛而不能下退,則神去氣孤,而災害不可解矣。與七卷參看。 又曰∶有余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余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 言六甲有余,己則不足;不足,己則有余。若余己復余,少己復少,則天地之道變矣。 又曰∶出入廢則神機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四者常守,反之則災害至矣。 出入者,天地之呼吸也;升降者,天地之化氣也。毛羽裸鱗介及飛走 行者,皆生氣根于身中,以神為動靜之主,故曰神機;金玉土石草木,皆生氣根于外,假氣以成立,故曰氣立。根于中者,生源系天,其所動浮皆神氣為機發(fā)之主,故其所為也,物莫之知,是以神舍去則機息;根于外者,生源系地,故基生長、化成、收藏,皆造化之氣所成立,故其所出也,物亦莫知,是以氣止息則造化之道絕矣。九竅橫者,皆有出入去來之氣;九竅豎者,皆有陰陽升降之氣往復于中。壁窗戶牖,皆承來氣沖擊于人。陽升則井寒,陰升則井暖。以物投井及葉墜空中,翻翻不疾,皆陰氣所凝也。虛管溉滿,捻上懸之,水固不出,為無升氣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頓溉不入,為氣不出而不能入也。由是觀之,升無所不降,降無所不升,無出則不入,無入則不出。群品之生,升降出入,生氣之常也。若有出無入,有入無出,有升無降,有降無升,則反生化之常道,而神去氣孤,非災害如何? 雖然逆順災眚,盡皆天之氣運所為也。地在人之下,大氣舉之也。天六動而不息,地五靜而有守。 天以六氣臨地,地以五位承天。然天氣不加君火,以六加五,則五歲而余一氣,乃君火不立歲氣,但以名奉天耳。故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言相火代君火而用事,故五歲而右遷。若地以五承六,則當六歲乃備盡天元之氣,故六期而循環(huán),周而復始。五歲一周,則五行之氣遍;六期一備,則六氣之位周。五六相合,故三十年一紀之,則六十年矣。 推之歷日,依節(jié)交氣,常為每歲之主氣,又曰地氣。若司天、在泉、左右兩間輪行而居主氣之上者,曰天氣、客氣也?蜌饽诵袣q中天命,主氣只奉客氣之天而已?蛣僦鲃t從,主勝客則逆,二者有勝而無復矣。 主勝則瀉主補客,客勝則瀉客補主。 經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每年先立運氣,審其太過不及,然后以地之主氣為本,天之客氣加臨于上為標,以求六化之變。如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制之;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隨勝氣,安其屈伏,以平為期。抑考褚氏有曰∶大撓作甲子,隸首作數(shù),志歲月日時遠近。故以當年為甲子歲,冬至為甲子月,朔為甲子日,夜半為甲子時,積一十百千萬,亦有條而不紊,皆人所為也。人嬰異氣,疾難預擬。吾未見其是也。 吁!此一偏之見也。不知天時非凡夫可度,人身資大化有生!睹魈谩吩娫弧眉啄懸腋伪∧c,丁心戊胃巳脾鄉(xiāng),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藏,三焦亦向壬宮寄,胞絡同歸入癸方。 詩言人秉天地壬之氣而生膀胱命門,秉癸之氣而生腎,秉甲之氣而生膽,秉乙之氣而生肝,秉丙之氣而生小腸,秉丁之氣而生心,秉戊之氣而生胃,秉己之氣而生脾,秉庚之氣而生大腸,秉辛之氣而生肺,此天于也。 地支亦然。 又云∶肺寅大卯胃辰經,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腎心胞戌,亥三子膽丑肝通。觀此二詩,則天地人身,無時不相流通。 經曰∶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咽,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也。 故一氣不合,不能生化,天有六氣,人以三陰陽而上奉之。 以六經言之,三陰三陽;以十二支分之,則有六陰六陽。陰從上降,生于午而極于亥,謂之六陰;陽從下起,生于子而極于巳,謂之六陽。 地有五行,人以五臟腑而下應之。臟為陰,而其數(shù)奇,以應五運,蓋五行質具于地,而氣則行于天也;腑為陽,而其數(shù)偶,以應六氣,蓋六yin雖降于天,而勢必充于地也。子午為天地之中正,君火位焉,手少陰心(午)足少陰腎(子)居之。辰戌為七政之魁罡,寒水位焉。 太陽寒水在子位而居于辰戌者,水伏于土,由水由地中行,故戌為六戊天門,辰為六己地戶。 手太陽小腸(戌)足太陽膀胱(辰)居之。然火從水化,水隨腎至,故少陰為臟,位與太陽隔,而氣相合為腑也。丑未為歸藏之標本,濕土位焉,足太陰脾(未)手太陰肺(丑)居之。卯酉為日月之道路,燥金位焉,足陽明胃(酉)手陽明大腸(卯)居之,然子隨母居,土旺金盛,故太陰為臟,位與陽明隔而氣相合為腑也,巳亥為天地之門戶,風木位焉。 卯雖木之正分,為陽明燥金所居,然木生在亥,故居于亥,而對化于巳也。 足厥陰肝(亥)手厥陰心胞絡(巳)居之。寅申握生化之始終,相火位焉。 少陽相火佐脾,雖在午位,君火居之,故居寅,火生于寅也。 足少陽膽(寅)手少陽三焦(申)居之。然相火寄于肝腎,膽者,肝之腑;心包絡者;腎之配,故厥陰為臟,位與少陽隔,而氣相合為腑也。 三陰三陽,名異而體則一也。陰陽氣微則謂之少,陰陽氣盛則謂之太。寅為少陽,卯為陽明,辰為太陽,午為少陰,未為太陰,亥為厥陰。 南政,三陰司天,則皆寸不應;三陰在泉,則皆尺不應。北政,三陰司天,則皆尺不應;三陰在泉,則皆寸不應。不應者,皆為沉脈也。 此言六氣以君火為尊,五運以濕土為重,故甲己土運為南政。蓋土以成數(shù),貫金木水火之運,位土居中央。 君尊南面而行令,余四運以臣事之,北面而受令,所以有別也。然此論其常也,若天行時病,則有不必拘者。 經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于診也。天地以氣不以位,故不當以脈診,但以形證察之。 由此觀之,經絡、臟腑、脈病、藥治,無非運氣之所為也。非只一歲也,雖一時一刻之短,而五行之氣莫不存;非特一物也,雖一毫一芒之細,而五行之化莫不載。上達于天,則有五星倍減之應;下推于地,則有草木蟲育之驗。奈何俗醫(yī)不知醫(yī)之源者,全然不識運氣為何物;不知醫(yī)之變者,又泥時日執(zhí)鈐方以害人。要之,有在天之運氣,有在人之運氣。 天時勝,則舍人之病而從天之時;人病勝,則舍天之時而從人之病。張子和曰∶病如不是當年氣,看與何年運氣同,只向某年求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扁鵲曰∶陰yin寒疾,(即太陽寒水之令太過。)陽yin熱疾,(相火之令太過。)風yin末疾,(木令太過。)雨yin腹疾,(濕令太過。)晦yin惑疾,(燥令太過,久晴不雨,當為疫癘風痹。)明yin心疾。(君火之令太過。)經曰∶必先歲氣,勿伐天和。又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不可以為工。學人合而觀之,更精于脈證,乃自得之。噫!儒之道,博約而已矣;醫(yī)之道,運氣而已矣。學人可不由此入門而求其蘊奧耶!歷代醫(yī)學姓氏
原道統(tǒng)說(纂《紺珠經》)
陰騭
保養(yǎng)
保養(yǎng)
保養(yǎng)
保養(yǎng)
保養(yǎng)
運氣
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