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hù)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針灸大成 卷八 上課筆記
    

針灸大成教程:卷八

中府(一名膺俞)云門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間,動脈應(yīng)手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  肺之募,(募猶結(jié)募也言經(jīng)氣聚此)手足太陰二脈之會。 針三分,留五呼,灸五壯。  主腹脹,四肢腫,食不下,喘氣胸滿,肩背痛,嘔欬逆上氣,肺系急,肺寒,  胸悚悚,膽熱嘔逆,欬唾…
中府(一名膺俞)云門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間,動脈應(yīng)手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 肺之募,(募猶結(jié)募也言經(jīng)氣聚此)手足太陰二脈之會。 針三分,留五呼,灸五壯。 主腹脹,四肢腫,食不下,喘氣胸滿,肩背痛,嘔欬逆上氣,肺系急,肺寒, 胸悚悚,膽熱嘔逆,欬唾濁涕,風(fēng)汗出,皮痛而腫,少氣,不得臥,傷中熱, 飛尸遁注,癭瘤。 云門巨骨下,俠氣戶旁二寸中,動脈應(yīng)手,舉臂取之,去胸中行各六寸。 素注針七分,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傷寒四肢熱不已,欬逆喘不得息,胸短氣, 氣上沖心,胸中煩滿,徹背痛,喉痹肩痛,臂不舉,癭氣。 天府腋下三寸,肘腕上五寸,動脈中,用鼻尖點(diǎn)墨,到處是穴,禁灸,針?biāo)姆? 留七呼。 主暴痹,口鼻血,中風(fēng)邪,泣出喜忘,飛尸惡癥,鬼語喘息,寒熱瘧, 目眩,遠(yuǎn)視,癭氣。 (同) 來白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針三分,灸五壯。 主心痛短氣,干嘔逆,煩滿。 尺澤肘中約紋上,動脈中,屈肘橫紋,筋骨罅陷中,手太陰肺脈所入,為合水, 肺實瀉之,針三分,留三呼,灸五壯。 主肩臂痛,汗出中風(fēng),小便數(shù),善嚏,悲哭, 寒熱風(fēng)痹,臑肘攣,手臂不舉,喉痹上氣,嘔吐口干,欬嗽唾濁,痎瘧,四肢腹腫, 心疼臂痛,短氣,肺膨脹,心煩悶,少氣,勞熱,喘滿,腰脊強(qiáng)痛,小慢驚風(fēng)。 孔最去腕上七寸,側(cè)取之,灸五壯,針三分。 主熱病,汗不出,咳逆,肘臂厥痛, 屈伸難,手不及頭,指不握,吐血失音,咽腫頭痛。 列缺手太陰絡(luò),別走陽明,去腕側(cè)上一寸五分,以兩手交叉,食指盡處。 兩筋骨罅中,針二分,留五呼,瀉五吸,灸七壯。 主偏風(fēng),口而喎斜,手腕無力, 半身不遂,掌中熱,口噤不開,寒熱瘧,嘔沬,咳嗽,善笑,縱唇口,健忘,溺血。 精出陰莖痛,小便熱,癇驚妄見,面目四肢腫,肩痹胸背寒栗,少氣不足以息, 尸厥寒熱,交兩手而瞀,實則胸背熱,汗出,四肢暴腫,處則胸背寒栗, 少氣不足以息。

素問曰: 實則手銳掌熱,瀉之。 虛則欠,則便遺數(shù),補(bǔ)之。 直行者謂之經(jīng),旁出者謂之絡(luò)。 手太陰之支,從腕后直出次指內(nèi)廉,出其端, 是列缺為太陰別走陽明之路。 人或有寸關(guān)尺三部脈不見,自列缺至陽溪脈見者, 俗謂之反關(guān)脈,此經(jīng)脈虛。 而絡(luò)脈滿,千金翼謂陽脈逆,反大于寸口三倍, 惜叔和尚未之及,而況高陽生哉! (音去) 經(jīng)渠寸口動脈陷中,肺脈所行,為經(jīng)金,針入二分,留二呼,禁灸,灸傷神明。 主瘧寒熱,胸背拘急,胸滿膨,喉痹,掌中熱,欬逆上氣,傷寒熱病汗不出, 暴痹喘促,心痛嘔吐。 太淵 (一名大泉避唐祖諱)掌后內(nèi)側(cè)橫紋頭,動脈中,肺脈所注為俞土,肺虛補(bǔ)之。 難經(jīng)曰: 脈會太淵。 疏曰: 脈病治此,平旦寅時,氣血從此始。 故曰寸口者, 脈之大要會,手太陰之動脈也。 灸二壯,針二分,留三呼。 主胸痹逆氣,善噦嘔, 飲水咳嗽,煩悶不得眠,肺脹膨,腎內(nèi)廉痛,目生白翳眼痛赤,乍寒熱,缺盆中引痛, 掌中熱,數(shù)欠,肩背痛,寒喘不得息,噫氣上逆,心痛,脈澀,咳血嘔血,振寒, 咽干,狂言口,溺色變,卒遺矢無度。 魚際大指本節(jié)后內(nèi)側(cè),白內(nèi)際陷中。 又云: 散脈中,肺脈所溜為榮火,針二分, 留二呼,禁灸。 主酒病,惡風(fēng)寒,虛熱,舌上黃,身熱頭痛,咳嗽噦,傷寒,汗不出, 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心煩,少氣腹痛,不下食,肘攣肢滿,喉中干燥, 寒栗鼓頷,欬引尻痛,溺出,嘔血,心痹悲恐,乳癰。 東垣曰: 胃氣下溜,五臟氣亂, 皆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陰魚際,足少陰俞。 少商大指內(nèi)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肺脈所出,為井木,宜以三棱針刺之,微出血, 泄諸臟熱,湊不宜灸。 主頷腫喉閉煩心善噦心下滿,汗出而寒,欬逆,痎瘧振寒, 腹?jié)M唾沫,唇干引飲,食不下,膨脹,手?jǐn)佒竿,掌熱寒栗,鼓頷,喉中鳴, 小兒乳鵝。 唐刺史成君綽,忽頷腫,大如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三日, 甄權(quán)以三棱針刺之,微出血,立愈,瀉腸熱也。 素注,留一呼,明堂灸三壯, 甲乙灸一壯。

大腸腑圖

大腸重二筋,十二兩長,三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dāng)臍。 右回疊積,十六曲感, 谷一斗,水七升半,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 大腸下接直腸直腸下為肛門谷道也。

手陽明大腸經(jīng) 內(nèi)經(jīng)曰: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又云: 大腸為白腸。

手陽明大腸經(jīng)穴歌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溪偏歷溫溜長,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 五里近,臂臑肩颙巨骨當(dāng),天鼎扶突禾接,鼻旁五色號迎香。 (左右四十穴) 音僚 臑音鐃 颙音容。 此一經(jīng)起于商陽,終于迎香,取商陽,二間,三間,合谷, 陽溪,曲池,與井榮俞原經(jīng)合也。 其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 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 出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luò)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 從缺盆上頸貫賴,入下齒縫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孔, 循禾迎香而終,以交于足陽明也。 是經(jīng)氣血俱多,卯時氣血注此,受手太陰之交, 庚金之腑,脈詳右寸,實則脈實,傷熱而腸滿不通,辛溫可瀉,虛則脈虛。 傷寒而腸鳴泄痛,補(bǔ)酸涼,蒸黃連而解酒毒,炒厚樸而止便紅,腸風(fēng)妙川烏荊芥, 腸毒奇卷柏黃耆,痢中六神丸,宜調(diào)則調(diào),帶下百中散,可止則止,潤腸通秘, 麻仁丸果有神效,行滯推堅,六磨湯豈無奇功,瘡熱痛,腦麝研入蝸牛, 膽冰磨敷井水,痢疾腹痛,茶煎治出坡仙,腸內(nèi)生癰,梅蜜飲方書登父, 返魂湯加減隨宜十宣,散去增適可。 嘗聞食石飲水可,作充腸之饌,餌松食柏, 亦成清腑之方,是以療饑者不在珍饈,調(diào)腸者何煩異術(shù),能窮針里陰陽, 自獲殊常效驗。 考正穴法 商陽(一名絕陽) 手大指次指內(nèi)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大腸脈所出, 為井金銅人灸三壯,針一分,留一呼。 主胸中氣滿,喘欬,支腫,熱病汗不出, 耳鳴聾,寒熱痎瘧,口干頤頷腫,齒痛惡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 灸三壯,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乃已。 二間(一名間谷) 食指本節(jié)前內(nèi)側(cè)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溜,為榮水,大腸實瀉之, 銅人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喉痹頷腫,肩背痛,振寒,鼻血,多驚, 齒痛目黃,口干口喎,急食不通,傷寒水結(jié)。 (鼽音求) 三間(一名少谷) 食指本節(jié)后內(nèi)側(cè)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注,為俞木,銅人針三分, 留三呼,灸三壯。 主喉痹咽中如梗,下齒齟痛,嗜臥,胸腹?jié)M,腸鳴洞泄,寒熱瘧, 唇焦口干,氣喘,目眥急痛,吐舌,戾頸,善驚多唾,急食不通傷寒氣熱,身寒結(jié)水。 東垣曰: 氣在于臂,取之先去血,脈后深取,手陽明之榮俞,二間三間。 合谷(一名虎口) 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 銅入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傷寒大渴,脈浮在表,發(fā)熱惡寒,頭痛脊強(qiáng),無汗, 寒熱瘧,鼻不止,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生白翳,頭痛下齒齟,耳聾,喉痹, 面腫,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開,偏風(fēng),風(fēng),痂疥,偏正頭痛,腰脊內(nèi)引痛。 小兒單乳鷘,按合谷,婦人妊娠,可瀉不可補(bǔ),補(bǔ)即墮胎。 詳見足太陰脾經(jīng), 三陰交下。 陽溪(一名中魁) 腕中上側(cè)兩筋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行,為經(jīng)火,銅人針三分, 留七呼,灸灸三壯。 主狂言喜笑,見鬼,熱病煩心,目風(fēng)赤爛有翳,厥逆頭痛, 胸滿不得息,寒熱瘧疾,寒嗽嘔沫,喉痹,耳鳴,耳聾,驚掣,肘臂不舉,痂疥。 偏歷 腕中后三寸,手陽明絡(luò)脈,別走太陰,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明堂灸五壯。 主肩膊肘腕酸痛,瞇目,齒痛鼻,寒熱瘧,癲疾多言,咽喉干, 喉痹,耳鳴,風(fēng)汗不出,利小便,實則齟聾,瀉之,虛則齒寒痹鬲,補(bǔ)之。 溫溜 (一名逆注一名池頭) 腕后,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在腕后五寸六寸間,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腸鳴腹痛,傷寒噦逆噫,鬲中氣閉,寒熱頭痛,喜笑狂言, 見鬼,吐涎沫,風(fēng)逆四肢腫,吐舌,口舌痛,喉痹。 下廉 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筋內(nèi)分外,銅人斜針五分,留五呼,灸三壯。 主餮泄, 勞瘵,小腹?jié)M,小便黃,便血,狂言,偏風(fēng)熱風(fēng),冷痹不遂,風(fēng)濕痹,小腸氣不足, 面無顏色,癖腹痛,若刀刺,不可忍,腹痛滿,狂走,俠臍痛,食不化, 喘息不能行,唇干涎出,乳癰。 上廉 三里下一寸,其分獨(dú)抵陽明之會外,銅人斜針五分,灸五壯。 主小便難黃赤, 腸鳴,胸痛偏風(fēng)半身不遂,骨隨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腸,氣,腦風(fēng)頭痛。 三里(一名手三里) 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銅人灸三壯,針二分。 主霍亂遺矢,失音,氣齒痛,頰頷腫,瘰,手臂不仁,肘攣不伸,中風(fēng)口, 手足不隨。 曲池 肘下輔骨,屈肘橫紋頭陷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陽明大腸脈所入,為合土。 素注,針五分,留七呼,銅人針七分,得氣先瀉后補(bǔ),灸三壯,明堂曰灸七壯, 至二百壯,且停十余日更灸,止二百壯。 主繞踝風(fēng),手臂紅腫,肘中痛,偏風(fēng), 半身不遂,惡風(fēng)邪氣,泣出善忘,風(fēng)癮,喉痹不能言,胸中煩滿,臂膊疼痛, 筋緩促物不得,挽引不開,屈伸難,風(fēng)痹肘細(xì)無力,傷寒余熱不盡,皮膚干燥, 瘈瘲癲疾,舉體痛癢如蟲嚙,皮脫作瘡,皮膚痂疥,婦人經(jīng)脈不通。 肘 大骨外廉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三分。 主風(fēng)勞嗜臥,肘節(jié)風(fēng)痹,辟,臂痛不舉, 屈伸攣急,麻木不仁。 五里 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銅人灸十壯。 素問云禁針,主風(fēng)勞驚恐, 吐血咳嗽,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心下脹滿,上氣身黃,時有微熱,瘰, 目視,痎瘧。 臂臑 肘上七寸腘肉端,肩下一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舉臂取之, 手陽明絡(luò)手足太陽陽維之會,銅人灸三壯,針三分,明堂宜灸不宜針,日灸七壯, 至二百壯,若針不得過三五分。 主寒熱臂痛,不得舉,瘰,頸項拘急。 肩(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 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 有空,手陽明陽蹺之會。 銅人灸七壯,至二七壯。 以差為度,若灸偏風(fēng),灸七七壯。 不宜多,恐手臂細(xì),若風(fēng)病,筋骨無力,灸不差,灸不畏,細(xì)刺即泄,肩臂熱氣, 明堂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不及針。 以平手取其穴,灸七壯,增至二七壯。 素注,針一寸,灸五壯。 又云: 針六分,留六呼。 主中風(fēng)手足不隨,偏風(fēng),風(fēng)瘓, 風(fēng)痿,風(fēng)病半耳不遂,熱風(fēng),肩中熱,頭不可回顧,肩臂疼痛臂無力,手不能回頭, 攣急,風(fēng)熱癮,顏色枯焦,勞氣泄精,傷寒熱不已,四肢熱,諸癭氣。 唐魯州刺史庫狄嵚,風(fēng)痹不能挽弓,甌權(quán)針肩,針進(jìn)即可射。 (音魚)(瘓音湍上聲) 巨骨 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手陽明陽蹺之會。 銅人灸五壯,針一寸半, 明堂灸三壯至七壯。 素注禁針,針則倒懸,一食頃,乃得下針,針?biāo)姆郑瑸a之勿補(bǔ), 針始出,得正臥,明堂灸三壯。 主驚癇,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 肩臂不得屈伸。 天鼎 頸缺盆上,直扶突后一寸。 素注針?biāo)姆,銅人灸三壯,針三分,明堂灸七壯。 主暴喑氣硬,喉痹嗌腫,不得息,飲食不下,喉中鳴。 扶突(一名水穴) 氣舍上一寸五分,在頸當(dāng)曲頰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 仰而取之,銅人灸三壯,針三分。 禾(一名長顪) 鼻孔下,俠水溝旁五分,手陽明脈氣所發(fā)。 銅人針三分,禁灸, 主尸厥,及口不可開,鼻瘡息肉,鼻塞不聞香臭,鼽不止。 (顣音誨)(鼽音求) 迎香 禾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足陽明之會,針三分,留三呼,禁灸。 主鼻不聞香臭,偏風(fēng)口一,面癢,浮腫,風(fēng)動,葉落,狀如蟲行,唇腫痛,喘息不利, 鼻喎多涕,鼽骨瘡,鼻有息肉。

足陽明胃經(jīng)

內(nèi)經(jīng)曰: 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又曰: 胃為黃腸。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臟氣,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 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

足陽明胃經(jīng)穴歌

四十五穴足陽明,頭明,頭維下關(guān)頰車停,承泣四白巨經(jīng),地倉大迎對人迎。 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滿梁門起, 關(guān)門大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存,水道歸來氣沖次,脾關(guān)伏走陰市。 梁邱犢鼻足三里,上巨虛連條口位,下巨虛跳上豐隆,解溪沖陽陷谷中, 內(nèi)庭厲兌經(jīng)穴終。 (左右九十穴)此一經(jīng)起于頭維,終于厲兌,收厲兌,內(nèi)庭,陷谷, 沖陽,解溪三里,與井榮俞原經(jīng)合也。 脈起于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 上入齒中,還出俠口,環(huán)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 過客主人,循發(fā)際,至額顱。 其支別者,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 下膈屬胃絡(luò)脾。 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nèi)廉,俠臍入氣沖中。 其支者,起胃下口, 循腹里下至氣沖而合,以下髀關(guān),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胻外廉, 下足跗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 入大指間出其端,以交于太陰也。 多血多氣,已時氣血注此,戊土之腑。 脈右關(guān)部, 胃氣平調(diào),五臟安堵,實則脈實,唇口干而腋下腫疼宜瀉,胃土,虛則脈虛, 腹痛鳴而面目虛浮,藥行溫補(bǔ),驗實熱兮! 必口內(nèi)雍干,瀉黃散而得效,審虛寒兮! 須骨節(jié)皆痛,人參散而最奇,橘皮竹茹湯。 治熱渴而頻頻嘔噦,烏藥沉香散。 療寒痛而日日攢眉,人參治翻胃之良,豆蔻消積氣之冷,粥藥不停,藿葉人參橘皮。 心脾刺痛,砂仁香附烏沉。 胃冷生痰,半夏姜煎生附子,中寒停水,麷丸蒼術(shù)陳皮, 芫花消癥癖,九共朱砂,黃蓍消渴,煎同甘草,硫攻結(jié)成砂子,吐逆立痊, 參茱煎用棗姜,酸咽即可。 霍亂轉(zhuǎn)筋肢逆冷,木瓜鹽炒吳茱萸。 食瘕久癖胸疼, 蓬術(shù)芫棱同醋煮。 胃虛咳逆,人參甘草倍陳皮。 胃痰喘,藿葉丁皮增半夏, 補(bǔ)虛降火,竹茹甘草橘紅皮,或加枳術(shù),扶弱驅(qū)寒,橘皮良姜丁半夏, 參草姜苓。 抑聞上部有脈,下部無脈者,為食寒,點(diǎn)鹽湯探吐寬舒。 倘或三部俱急,人迎帶數(shù)者,號內(nèi)壅,服靈丸瀉利便宜,調(diào)脾助胃之藥最難。 熱則消于肌肉,須用中和飲子,變通加減之法不易,寒則減于欱食,要施仁義丹頭。 如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正心為劑,口不謹(jǐn)兮,飲而不其中節(jié)緘口良方。 須知病后能服藥,孰若病前能自防。 (頞音遏)(胻音杭) 考正穴法 頭維 額角入發(fā)際,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足陽明少陽二脈之會。 銅人針三分,素注,針五分,禁灸。 主頭痛如破,目痛如脫,目,目風(fēng), 淚出,偏風(fēng),視物不明。 下關(guān) 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側(cè)臥口取之。 足陽明少陽之會,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銅人針三分,得氣即瀉,禁灸。 主耳有濃汁出,偏風(fēng)口目喎,牙車脫山,牙齦腫處,張口以三棱針出濃血, 多含監(jiān)湯,即不畏風(fēng)。 頰車(一名機(jī)關(guān)一名曲牙) 耳下八分,曲頰端近前陷中,側(cè)臥開口有空取之。 銅人針?biāo)姆,得氣即瀉,日灸七壯,止七七壯,炷如麥大,明堂灸三壯,素注, 針三分。 主中風(fēng),牙關(guān)不開,口噤不語,失音,牙車疼痛,頷頰腫,牙不可嚼物, 頸強(qiáng)不得回顧,口眼喎。 承泣 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足陽明陽蹺脈任脈之會,銅人灸三壯,禁針。 針之令人目鳥色,明堂針?biāo)姆职,不宜灸,灸后令人目下大如拳,息肉日加?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zxtf.net.cn/pharm/2009/20090113055715_95162.shtml" target="_blank">桃, 至三十日定不見物。 資生云: 當(dāng)不灸不釷。 東垣曰: 魏邦彥夫人目翳綠色, 從下侵上者,自陽明來也。 主目冷淚出上觀,瞳子癢,遠(yuǎn)視,昏夜無見, 目動,與項口相引,口眼喎斜,口不能言,面葉葉牽動。 眼赤痛,耳鳴耳聾。 (音純) 四白 目下一寸,直瞳子,令病人正視取之,素注,針?biāo)姆,甲乙銅人針三分, 灸七壯。 凡用針穩(wěn)當(dāng),方可下針,刺太深令人目鳥色。 主頭痛,目眩,目赤痛, 僻淚不明,目癢目膚翳,口眼喎,不能言。 巨 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手足陽明陽蹺脈之會,銅人針三分, 得氣即瀉,灸七壯,明堂灸七七壯。 主瘈瘲,唇頰腫痛,口喎,目障無見, 青盲無見,遠(yuǎn)視,yin膚白膜,翳覆瞳子,面風(fēng),鼻腫,癰痛,招搖視瞻, 腳氣膝腫。 (瘈音記) (音拙) 地倉 俠口吻旁四寸外,如近下有脈微動,手足陽明陽蹺脈之會,銅人針三分, 明堂針三分半,留五呼,得氣即瀉,日可灸二七壯,重者七七壯。 炷如粗釵股腳大, 艾炷若大,口轉(zhuǎn)喎,卻灸承漿七七壯,即愈。 主偏風(fēng)口喎,目不得閉,腳腫, 失音不語,飲水不收,水漿漏落,眼動不止,瞳子癢,遠(yuǎn)視,昏夜無見, 病左治右,病古治左,宜頻針灸,以取盡風(fēng)氣,口眼喎斜者,以正為度。 大迎 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動脈,又以口下當(dāng)兩肩是穴。 素注,針三分,留七呼, 灸三壯。 主風(fēng)痙口噤不開,唇吻動,頰腫牙疼,寒熱頸痛,瘰,口喎,齒齟, 數(shù)欠氣,惡寒,舌強(qiáng)不能言,風(fēng)壅面浮腫,目痛不能閉。 人迎(一名五會) 頸大脈動應(yīng)手,俠結(jié)喉兩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以候五臟氣, 足陽明少陽之會。 滑氏曰: 古以頰喉兩旁,為氣口人迎,至?xí)x王叔和。 直以左右手寸口,為人迎氣口,銅人禁針,明堂針?biāo)姆帧?素注,刺過深殺人。 主吐逆霍亂,胸中滿,喘呼不得息,咽喉癰腫,瘰。 水突(一名水門) 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含上,銅人針二分,灸三壯。 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呼吸短氣,喘息不得訣。 氣舍 頸直人迎下,俠天突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三分。 主咳逆上氣,頸項強(qiáng), 不得回顧,喉痹哽噎,咽腫不消,癭瘤。 缺盆(一名天蓋) 肩下橫骨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三分。 素注,鄉(xiāng)針三分,留七呼。 不宜太深,深則使人逆息,素問刺缺中內(nèi)陷,氣泄令人喘欬。 主息奔,胸滿喘急, 水腫,瘰,喉痹,汗出寒熱,缺盆中腫,外則生,胸中熱滿,傷寒胸?zé)岵灰选? 氣戶 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銅人針三分, 灸五壯。 主欬逆上氣,胸背痛,欬不得息,不知味,胸支滿,喘急。 庫房 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各四寸,銅人灸五壯,針三分。 主胸滿, 咳逆上氣,呼吸不至息,唾濃血濁沫。 屋翳 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各四寸,仰而取之。 素注,針?biāo)姆,銅人灸五壯, 針三分。 主欬逆上氣,唾血,多濁沫膿也。 痰飲身體腫,皮膚痛,不可近衣, yin濼瘈瘲不仁。 膺窗 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各四寸,銅人針?biāo)姆郑奈鍓选?主胸滿短氣, 唇腫腸鳴注泄,乳癰寒熱,臥不安。 乳中 當(dāng)乳中是方銅人微刺三分,禁灸,灸則生蝕瘡,瘡中有濃血,清汁可治, 瘡中有息肉,若蝕瘡者死。 素問云: 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 丹溪曰: 乳房, 陽明胃所經(jīng),乳頭厥陰肝所屬,乳子之母,不知調(diào)養(yǎng),忿怒所逆,郁悶所遏, 厚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窗不得通,汁不得出。 陽明之血沸騰,熱甚化膿, 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滯痰,口氣焮熱,含乳而睡,熱氣所吹,遂生結(jié)核。 初起時, 便須忍痛,探令稍軟,吮令汁透,自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癰瘣。 若加以艾火兩三壯,其效尤捷,粗工,便用針刀,卒惹拙病。 若不得夫與舅姑, 憂怒郁悶,脾氣消沮,肝氣橫逆,遂成結(jié)核,如棋子,不痛不癢,十?dāng)?shù)年后為瘡陷, 名曰奶巖。 以瘡形如嵌凹,似巖穴也。 不可治矣。 若于始生之際,能消息病根, 使心清神安,然后醫(yī)治,庶有可安之理。 乳根 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各四寸,仰而取之,銅人灸五壯,針三分。 素注, 針?biāo)姆,灸三壯?主胸下滿悶,胸痛鬲?dú)獠幌,食噎病,臂痛腫,乳痛乳癰, 凄慘寒痛,不可按抑,欬逆霍乳,轉(zhuǎn)筋四厥。 不容 幽門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去中行各三寸,銅人灸五壯,明堂灸三壯,針五分。 素注,針八分。 主腹?jié)M癖,吐血,肩痛,口干心痛,肩背相引痛,喘欬,不嗜食, 腹虛鳴,嘔吐,痰疝瘕。 承滿 不容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銅人針三分,灸五壯,明堂三壯。 主腸鳴腹脹, 上氣喘逆,食飲下,肩息唾血。 梁門 承滿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下積氣,食飲不思, 大腸滑泄,完谷不化。 關(guān)門 梁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銅人針八分,灸五壯。 主善滿積氣,腸鳴卒痛, 泄利不欲食,腹中氣走,俠臍急痛,身腫,痰瘧,振寒遺溺。 太乙 關(guān)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銅人灸五壯,針八分。 主癲疾狂走,心煩吐舌。 滑肉門 太乙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銅人灸五壯,針八分。 主癲狂嘔逆,吐舌舌強(qiáng)。 天樞(一名長溪一名谷門) 去肓俞一寸,俠臍中兩旁各二寸陷中,乃大腸之募, 銅人灸百壯,針五分,留十呼。 千金云: 魂魄之舍不可針。 素注,針五分,留一呼。 主奔助泄瀉,脹癌,赤白痢,水利不止,食不下,水腫脹,腹腸鳴,上氣沖胸, 不能久立,久積冷氣,繞臍切痛,時上沖心,煩滿嘔吐,霍亂,冬月感寒泄利, 瘧寒熱狂言,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婦人女子癥瘕,血結(jié)成塊,漏下赤白, 月事不時。 外陵 天樞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銅人灸五壯,針三分。 主腹痛,心下如懸, 下引臍痛。 大巨 外陵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銅人針五分,灸五壯。 素注,針八分。 主小腹脹滿,煩渴,小便難,疝,偏枯四肢不收,驚悸不眼。 水道 大巨下三寸,去中行各二寸,銅人灸五壯,針三分半。 素注,針二分半。 主腰背強(qiáng)急,膀胱有寒,三焦結(jié)熱,婦人水腹脹滿,痛引陰中,胞中瘕,子門寒, 大小便不通。 歸來 水道下二寸去中行各二寸,銅人灸五壯,針五分。 素注,針八分。 主小腹奔助, 卵上入腹,引莖中痛,七疝,婦人血臟積冷。 氣沖(一名氣沖) 歸來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動脈應(yīng)手宛宛中,沖脈所起, 銅人人灸七壯,炷如大,麥針?biāo)貑柎讨忻}血不出,為腫鼠仆,明堂針三分,留七呼, 氣至即瀉,灸三壯。 主腹?jié)M,不得正臥,癩疝,大腸中熱,身熱腹痛,大氣石水, 陰痿莖痛,兩丸騫痛,小腹奔助,腹有逆氣,上攻心腹,脹滿上搶心,痛不得息。 腰痛不得俛仰,yin濼,傷寒胃中熱,婦人無子,小腸痛,月水不利,娠子上沖心, 生難,胞衣不出。 東垣曰: 脾胃虛弱,感濕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氣街, 以三棱針出血。 又曰: 吐血多不愈,以三棱針于氣街出血立愈。 髀關(guān) 伏兔后交文中,銅人針六分,灸三壯。 主腰痛,足麻木,膝寒不仁,痿痹, 股內(nèi)筋絡(luò)結(jié)急,不屈伸,小腹引喉痛。 伏兔 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以左右各三指按捺。 有肉起,如免之狀, 因以此名。 此事難知,定癰疽死,地方有九,伏兔居一。 劉宗厚曰: 脈絡(luò)所會也。 主膝冷不得溫,風(fēng)勞痹逆,狂邪,手?jǐn)伩s,身癮,腹脹少氣,頭重腳氣, 婦人八部諸疾,銅人針五分,禁灸。 陰市(一名陰鼎) 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銅人針三分 ,禁灸。 主腰腳如冷水膝寒,痿痹不仁,不屈伸卒寒疝,力痿少氣,小腹痛脹滿,腳氣, 腳以下,伏免上寒,消渴。 梁邱 膝上二寸兩筋間,銅人灸三壯,針三分,明堂針五分。 主膝腳腰痛,冷痹不仁, 跪難屈伸,足寒,大驚,乳腫痛。 犢鼻 膝臏下,胻骨上,俠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 素注,針六分。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素問刺犢鼻出液為跛。 主膝中痛不仁,雞跪起,腳氣,膝臏腫, 潰者不可治,不潰者可治,若犢鼻堅硬,勿便攻,先洗熨,微刺之愈。 (胻音杭) 三里 膝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nèi)宛宛中,兩筋內(nèi)分間,舉足取之,極重按之, 則跗上動脈止矣,足陽明胃脈所入,為合土。 素注,刺一寸,灸三壯,銅人灸三壯, 針五分,明堂針八分,留十呼,瀉七吸,日灸七壯,止百壯,十金灸五百壯, 少亦一二百壯。 主胃中寒,心腹脹滿,腸鳴,臟氣虛憊,真氣不足,腹痛食不下, 大便不通,心悶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氣上攻,腰痛不得俛仰,小腸氣,水氣,蠱毒, 鬼擊癖,四肢滿,膝胻酸痛,目不明,產(chǎn)婦血暈,秦承祖云: 諸病皆治。 華陀云: 主五勞嬴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 千金翼云: 主腹中寒脹滿,腸中雷鳴, 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腹痛,胸腹中瘀血,小腸脹,皮腫,陰氣不足小腹堅, 傷寒熱不已,熱病汗不出,喜嘔口苦,壯熱身反折,口噤,鼓含腫痛,不可回顧, 口,乳腫,喉痹不能言,胃氣不足,久泄利,食不化,下支滿,不能久立, 膝痿寒熱,中消谷苦饑,腹熱,身煩狂言,乳癰,喜噫,惡聞食臭,狂歌妄笑, 恐怒大罵,霍亂遺尿,失氣,陽厥,凄凄惡寒頭眩,小便不利,喜,腳氣。 外臺秘要云: 人年三十已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沖目。 東垣曰: 飲食失節(jié), 及勞役形質(zhì),陰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氣,榮氣,清氣,胃氣, 元?dú)獠坏蒙仙,滋于六腑之陽氣,是五陽之氣,先絕于外,外者天也。 下流入于坤土陰火之中,皆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后胃氣不行, 勞役飲食不節(jié)繼之,則元?dú)饽藗,?dāng)于三里穴中推而揚(yáng)之,以伸元?dú)狻?又曰: 氣在于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又曰: 氣逆霍亂者,取三里, 氣下乃止,不下復(fù)治。 又曰: 胃脘當(dāng)心而痛,上支兩,膈噎不通,飲食不下, 取三里以補(bǔ)之。 又曰: 六yin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針取于胃之谷, (三里穴)大危。 又曰: 有人年少氣弱,常于三里氣海灸之,節(jié)次約五七十壯, 至年老熱厥頭痛。 雖大寒,猶喜風(fēng)寒,痛愈,惡暖處及煙火,皆灸之過也。 上廉(一名上巨虛) 三里下三寸,兩筋骨罅中,舉足取之,銅人灸三壯,針三分, 甄權(quán)隨年為壯,明堂針八分,得氣即瀉,灸日七壯。 主臟氣不足,偏風(fēng)腳氣, 腰腿手足不仁,腳脛酸痛,屈伸難,不久立,風(fēng)水膝腫,骨髓冷痛,大腸冷,食不化, 餮泄勞瘵,夾臍腹兩病,腸中切痛雷鳴,氣上沖胸,喘息不能行,不能久立, 傷寒胃中熱。 東垣曰: 脾胃虛弱,濕痿汗泄妨食,三里氣街出血,不愈,于上廉出血。 條口 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銅人針五分,明堂針八分,灸三壯。 主足麻木,風(fēng)氣, 足下熱,不能久立,足寒膝痛,脛寒濕痹腳痛,胻腫轉(zhuǎn)筋,足緩不收。 下廉(一名下巨虛) 上廉下三寸,兩筋骨罅中,蹲地舉足取之,銅人針八分, 灸三壯,素注針三壯,素注針三分,明堂針六分,得氣即瀉,甲乙灸日七七壯。 主小腸氣不足,面灰顏色,偏風(fēng)腿痿, 足不履地,熱風(fēng)冷痹不遂,風(fēng)濕痹,喉痹, 腳氣不足,沉重,唇干,涎出不覺,不得出汗,毛發(fā)焦,內(nèi)脫,傷寒,胃中熱, 不嗜食,泄膿血,胸小腹控睪而痛,時窘之后,當(dāng)耳前熱。 若寒甚,若獨(dú)肩上熱甚, 及小指次指間熱痛,暴驚狂,言語非常,女子乳癰,足跗不收,跟痛。 豐隆 外踝上八寸,下胻外廉陷中,足陽明絡(luò)別走陰,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明堂灸七壯。 主厥逆,大小便難,怠惰,腿膝酸,屈伸難,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 風(fēng)痰痛,風(fēng)逆,四肢腫,足青,身寒濕,喉痹不能言,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見鬼好笑,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顛狂,瀉之,虛則足不收脛枯,補(bǔ)之。 解溪 沖陽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 足陽明胃脈所行,為經(jīng)火,胃虛補(bǔ)之,銅人灸三壯,針五分,留三呼。 主風(fēng)面浮腫, 顏黑,厥氣上沖,腹脹,大便下重,瘈驚,膝股胻腫,轉(zhuǎn)筋,目眩頭痛,癲疾,煩心, 悲泣,霍亂,頭風(fēng)面赤目赤,眉攢痛,不可忍。 沖陽 足跗上五寸,去去陷谷二寸,骨間動脈,足陽明所過為原,胃虛實皆技之。 素注針三分,留十呼,素問刺足跗上動脈,血出不止死,銅人針五分,灸三壯。 主偏風(fēng),口眼喎,跗腫,齒齟發(fā)寒熱,腹堅大,不嗜食,傷寒病振寒而欠,久狂, 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足緩履不收,身前痛。 陷谷 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jié)后陷中,去內(nèi)庭二寸,足陽明胃脈所注, 為俞木銅人針三分。 素注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面目浮腫,及水病, 善噫腸鳴腹痛,熱病無度,汗不出,振寒瘧疾。 東垣曰: 氣在于足取之,先去血脈, 后深取足陽明之榮俞,內(nèi)庭陷谷。 內(nèi)庭 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足陽明胃脈所溜,為榮水,銅人灸三壯,針三分, 留十呼。 主四肢厥逆,腹脹滿,數(shù)欠,惡聞人聲,振寒,咽中引痛,口喎,上齒齟, 瘧不味食,腦皮膚痛,鼻不止,傷寒手足逆冷,汗不出,赤白痢。 厲兌 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足陽明胃脈所出,為井金,胃實瀉之。 銅人針一分,灸一壯。 主尸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心腹脹滿,水腫,熱病汗不出, 寒瘧不嗜食,面腫,足胻寒,喉痹,上齒齟,惡寒,鼻不利,多驚,好臥。 狂欲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黃疽鼽,口喎唇裂頸腫,膝臏腫痛,循胸乳氣,膺伏兔, 足外廉足肘上皆痛,消谷善蝕,溺黃。 脾重二筋二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筋

足太陰脾經(jīng)

內(nèi)經(jīng)曰: 脾者諫議之官,智周出焉。 脾者,倉廩之官,榮之居也。 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至陰之類,通于土氣, 孤藏以灌四旁,脾主四肢,以胃行津液,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究于口,藏精于脾。 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于畜牛,其谷稷,其應(yīng)四時,上為鎮(zhèn)星,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宮,其數(shù)五,其臭香,其液涎。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主口。 其任天為濕, 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志為思,思傷脾, 怒勝思,濕傷肉,風(fēng)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足太陰脾經(jīng)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隱白在足大指頭,大都太白公孫盛,商邱三陰交可求。 漏谷地機(jī)陰陵穴,血海箕門沖門開,府舍腹結(jié)大橫排,腹哀食竇連天溪。 胸鄉(xiāng)周榮大包隨,(左右四十二穴)此一經(jīng)起于隱白,終于大包。 取隱白大都,大白, 商邱,陰陵泉,與井榮俞經(jīng)合也。 脈起大指之端,循指內(nèi)側(cè)白肉際,過竅骨后, 上內(nèi)踝前廉,上臑內(nèi),循胻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nèi)前廉,入腹屬脾, 絡(luò)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別者,復(fù)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少血多氣, 已時氣血注此,己士之臟,脈在右關(guān)。 實則飲食消,而肌膚滑澤,虛則身體瘦, 而四肢不舉,臍凸肢浮,生之難,口青唇黑,死之易,去病安生,理宜調(diào)攝, 戒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因飲食勞倦之災(zāi)。 修溫多辛少之劑,飲食審寒之傷, 湯藥兼補(bǔ)瀉之置,氣別寒熱溫涼,用適其宜,味辨甘補(bǔ)苦瀉,行當(dāng)記,如白術(shù)健脾, 消食必青皮枳實,人參緩?fù),和氣須半?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zxtf.net.cn/pharm/2009/20090113045439_89179.shtml" target="_blank">橘紅。 柴胡除不足之熱,佐之甘草升麻, 黃去有汁之火,輔以芍藥川芎,氣虛嘔而人參茱萸,脾寒吐而丁香半夏。 泄瀉手足冷而不渴兮,附子干姜,霍亂吐瀉兼而不藥兮,胡椒菉豆,脾冷而食不磨兮, 平胃宜加砂蔻,胃寒而飲不消兮,本方更入?yún)④,香附微寒,與縮砂消食化氣, 更妙安胎,沉香少溫,共霍香助土調(diào)中,奇消水腫,破血消癥兮。 三棱蓬術(shù), 去瘀除疼兮,良姜炒同香附,肚實脹兮。 大黃滑石樸牽牛,木香苓瀉,腹虛脹兮, 參苓樸術(shù)橘辰砂,蘗附子,大抵物滯氣傷,補(bǔ)益兼行乎消導(dǎo),橘皮枳術(shù)丸, 加減隨宜,食多胃壅,推陳并貴乎和中,巴豆備急丸,蕩涂何傷,四君子平善, 與人處也。 使人道得進(jìn)而功名輕,忽不知其入于圣賢之域,二陳湯純和,能消痰也。 致令脾胃健而中氣順,自不覺其進(jìn)于仁壽之鄉(xiāng),抑又聞東垣憫生民夭枉, 凡治疾必須先扶值脾胃,誠不刊之妙典,王安道發(fā)前賢未發(fā),辨內(nèi)傷不足中有余有實, 得秘傳之奧旨,萬物從土而歸出,補(bǔ)腎又不若補(bǔ)脾。 導(dǎo)引本經(jīng) 脾居五臟之中,寄旺四時之內(nèi),五味藏之而滋長,五神因之而彰, 四肢百骸,賴之而運(yùn)動也。 人而飲食不節(jié),勞倦過甚,則脾氣受傷矣。 脾胃一傷, 則飲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滿,為吐泄,為腸澼。 此其見之內(nèi)經(jīng)諸書, 蓋班班具載,可考而知者。 然不饑強(qiáng)食則脾勞,不渴強(qiáng)飲則胃脹。 食若過飽, 則氣脈不通,令心閉寒,食若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 食穢濁之物, 則心識昏迷,坐念不安,食不宜之物,則四大違反,而動宿疾,皆和矣。 蓋人之飲食入口,由胃腕入于胃腕入于胃中,其滋味滲入五臟,其質(zhì)入于小腸乃化之。 至小腸下口,始分清濁,濁者為渣滓,入于大腸,清者為津液,入于膀胱, 乃津液之府也。 至膀胱又分清濁,濁者入于濁中,清者入于膽,膽引入于脾, 散于五臟,為涎為唾,為涕為淚,為汗,其滋味滲入五臟,乃成五汗,同歸于脾, 脾和乃化血,復(fù)歸于臟腑也。 經(jīng)曰: 脾土旺能生萬物,衰生百病,昔東坡調(diào)脾土, 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召飲者,預(yù)以此告。 一曰: 安分以養(yǎng)福,二曰: 寬胃以養(yǎng)氣, 三曰: 省費(fèi)以養(yǎng)財。 善衛(wèi)生者養(yǎng)內(nèi),不善衛(wèi)生者養(yǎng)外。 養(yǎng)內(nèi)者安恬臟腑, 調(diào)順血脈,養(yǎng)外者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 雖肌膚充腴,而酷烈之氣,內(nèi)蝕臟腑矣。 考正穴法 隱白 足大指端內(nèi)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脾脈所出,為井木。 素注,針一分,留三呼。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腹脹,喘滿不得安臥,嘔吐食不下,胸中熱暴泄,血, 尸厥不識人,足寒不蚍溫,婦人月事過時不止,小兒客忤慢驚風(fēng), 大都 足大指本節(jié)后內(nèi)側(cè)陷中,骨縫赤白肉際,脾脈所溜為榮火,脾虛補(bǔ)之。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熱病,汗不出,不得臥,身重骨痛,傷寒手足逆冷, 腹?jié)M善嘔,煩熱悶亂,吐逆目眩,腰痛不可俛仰,繞桌風(fēng),胃心痛,腹脹胸滿, 心蛔痛,小兒客忤。 太白 足大指內(nèi)側(cè),內(nèi)踝前核骨下陷中,脾脈所注,為俞土。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泄瀉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 腸鳴,膝股胻酸轉(zhuǎn)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脹胸滿,心痛脈緩。 公孫 足大指本節(jié)后一寸,內(nèi)踝前,足太陰絡(luò)脈,別走陽明胃經(jīng)。 銅人針?biāo)姆? 灸三壯。 主寒瘧,不嗜食,癇氣好太息,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喜嘔,嘔已乃衰, 頭面腫起,煩心狂言,多飲膽虛,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瀉之,虛則鼓脹, 補(bǔ)之。 商丘 足內(nèi)踝骨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后有照海,其穴居中,脾脈所行為經(jīng)金, 脾實瀉之。 銅人灸三壯,針三分。 主腹脹腸中鳴,不便,脾虛,令人不樂,身寒, 善太息,心悲,骨痹氣逆,痔疾,骨疽蝕,魘夢,癇瘈寒,好嘔,陰股內(nèi)痛, 氣癰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俛仰,脾積痞氣,黃疸,舌本強(qiáng)痛,腹脹寒, 溏瘕泄水,面黃,善思善味,食不消,體重節(jié)痛,怠惰嗜臥,婦人絕子,小兒慢風(fēng)。 三陰交 內(nèi)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少陰厥陰之會。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痹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 癖腹寒,膝內(nèi)廉痛,小便不利,陰莖痛,足痿不能行,疝氣,小便遺,膽虛, 食后吐水,夢遺失精,霍亂手足逆冷,呵欠,頰車蹉開,張口不合,男子陰莖痛, 元臟發(fā)痛,臍下痛不可忍,小兒客忤,婦人臨經(jīng)行房,羸瘦癥瘕,漏血不止, 月水不止,娠胎動橫生,產(chǎn)后惡露不行,去血過多,血崩暈,不省人事。 如經(jīng)脈塞閉不通,瀉之立通,經(jīng)脈虛耗不行者,補(bǔ)之,經(jīng)脈益盛則通。 按宋太子出苑, 逢妊婦,診曰女。 徐文伯曰: 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視。 文伯瀉三陰交,補(bǔ)合谷, 胎應(yīng)針而下,果如文伯之診。 后世遂以三陰交合谷為妊婦禁針。 然文伯瀉三陰交, 補(bǔ)合谷而墮胎。 今獨(dú)不可補(bǔ)三陰交,瀉合谷而安胎乎! 蓋三陰交,腎肝脾三脈之交會, 主陰血,血當(dāng)補(bǔ),不當(dāng)瀉,合谷為大腸之原,大腸為肺之腑,主氣當(dāng)補(bǔ)。 文伯瀉三陰交,以補(bǔ)合谷,補(bǔ)合谷,是血衰氣旺也。 今補(bǔ)三陰交,瀉合谷, 是血旺氣衰矣! 故劉元賓亦曰: 血衰氣旺,定無妊,血旺氣衰,應(yīng)有體。 漏谷(一名太陰絡(luò)) 內(nèi)踝上六寸,胻骨下陷中,銅人針三分,禁灸。 主腸鳴強(qiáng)欠, 心悲逆氣,腹脹滿,急癖冷氣,食飲不為肌膚,膝痹足不能行。 地機(jī)(一名脾舍) 膝下五寸,膝內(nèi)側(cè),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 足太陰{別走}上一寸有空。 銅人灸三壯,針三。 主腰痛不可俛仰,溏泄腹脹, 水腫腹堅,不嗜食,小便不利,精不足,女子癥瘕,按之如湯沃股內(nèi)至膝。 陰陵泉 膝下內(nèi)側(cè),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屈膝取之,在膝橫紋頭下, 與陽陵泉穴相對,稍高一寸,足太陰脾脈所入,為合水。 銅人針五分。 主腹中, 寒嗜食,下滿,水脹腹堅,喘逆不得臥,腰痛不可俯仰,霍亂,疝瘕,遺精, 尿失禁不自知,小便不利,氣淋,寒熱不節(jié),陰痛,胸中熱,暑泄餮泄。 血海 膝臏上,內(nèi)廉白肉際二寸半,銅人針五分,灸三壯。 主氣逆腹脹, 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diào)。 東垣曰: 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diào),暴崩不止, 多下水漿之物,皆由飲食不節(jié),或勞傷形體,或素有氣不足,灸太陰脾經(jīng)七壯。 箕門 魚腹上越筋間,陰股內(nèi)動脈應(yīng)手。 一云: 股上起筋間。 銅人灸三壯。 主淋小便不通,遺溺鼠鼷腫痛。 沖門(一名上慈宮) 府舍下一寸,橫骨兩端,約中動脈,去腹中行各四寸半。 銅人針七分,灸五壯。 主腹寒,氣滿,腹中積聚,疼癃yin濼,陰疝,婦人難亂,妊娠, 子沖心,不得息。 府舍 腹結(jié)下二寸,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陰厥陰陰之維會。 三脈上下, 二灸腹絡(luò)脾肝,結(jié)心肺,從上至肩,此太陰,三陰陽明之別。 銅人灸五壯, 針七分。 主疝瘕,痹中急痛,循上下,搶心,腹?jié)M積聚,暑氣霍亂。 腹結(jié)(一名腸窟) 大橫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 銅人針七分,灸五壯。 主欬逆,繞臍痛,腹寒瀉利,上搶心,欬逆。 大橫 腹哀下三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 銅人針七分,灸五壯。 主大風(fēng)逆氣,多寒善悲,四肢不可舉動,多汗洞痢。 腹哀 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 銅人針三分。 主寒中食不化,大便膿血,腹中痛。 食竇 天溪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舉臂取之。 銅人針?biāo)姆,灸五壯? 主胸支滿,膈間雷鳴,常有水聲,膈痛。 天溪 胸鄉(xiāng)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 銅人針?biāo)姆?,灸五壯。 主胸中滿痛,賁膺欬逆上氣,喉中作聲,婦人乳腫,癰。 胸鄉(xiāng) 周榮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 銅人針?biāo)姆郑奈鍓选? 主胸支滿,引胸背痛,不得臥,轉(zhuǎn)側(cè)難。 周榮 中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 銅人針?biāo)姆帧?主胸滿, 不得俛仰,食不下,喜飲,欬穢唾膿,欬逆多yin。 大包 淵液下三寸,布胸中,出九肋間,脾之大絡(luò),總統(tǒng)陰陽諸絡(luò),由脾灌溉五臟。 銅人灸三壯,針三分。 主胸中痛,喘氣,貫則身盡痛,瀉之,虛則百節(jié)盡皆縱, 補(bǔ)之。 心形如未敷蓮花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附脊第五椎

手少陰心經(jīng)

內(nèi)經(jīng)曰: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身之本,神之變也。 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舌,藏精于心。 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 其谷黏,其應(yīng)四時。 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 其音征,其數(shù)七,其臭焦, 其液汗。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 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 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手少陰心經(jīng)穴歌

九穴午時手陰,極泉青靈少海深,靈道通里陰邃,神門少府少沖尋。 (左右一十八穴) 此一經(jīng)起于極泉,終于少沖,取少沖,少府,神門,靈道,少海, 與井榮俞經(jīng)合也。 脈起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luò)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俠咽系目, 其直者復(fù)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內(nèi)后廉,行太陰心主之后,下肘內(nèi)廉, 循臂內(nèi)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nèi)廉,循小指之內(nèi)出其端,多氣系血。 午時氣血注此,丁火之臟,脈在右寸,實則熱而虛則寒,靜則安而動則燥。 虛寒者, 怯怕多驚,健忘恍惚,清便自可,診必濡細(xì)遲虛。 實熱者,癲狂語,腮赤舌干, 二腑黃,脈須數(shù)洪沉實。 心盛則熱見乎標(biāo),心虛則熱收于內(nèi),虛則補(bǔ)其母, 實則瀉其子。 虛實既知,補(bǔ)瀉必當(dāng),味甘瀉而補(bǔ)之以咸,氣熱補(bǔ)而瀉之以冷。 心陽不足,桂心代赭紫石英,補(bǔ)須參附,離火有余,竹葉大黃山梔子,瀉用芩連。 涼心者朱砂,壯心者琥珀。 舌長過寸,研冰片敷之即收,血如泉,炒槐花摻之即止。 除瘡琥珀膏,犀角與辰砂,定志寧神丸,朱砂共蓮草,蔓荊子涼諸經(jīng)之血, 草連翹瀉六經(jīng)之火,驚悸不安,須龍腦沙參少草,健忘失記,必茯神遠(yuǎn)志當(dāng)歸, 多睡飲盧仝之苦茶,不眠服雷公之酸棗,涼血補(bǔ)陰生地黃,行津止渴天花粉,文蛤末, 敷愈口瘡,鐵繡粉噙消舌腫,中風(fēng)不語,燒竹瀝涼之更良,感熱多言。 飛朱砂鎮(zhèn)之又善,胸間痞痛,開之枳實瓜簍,心內(nèi)懊,治之梔子豆豉, 熱心痛炒菖蒲川棟梔子宜焦,冷心痛須木香肉桂,玄胡可炒,心驚盜汗。 飛辰砂與六黃,鼻流血,煮黃芩芍藥驚熱獨(dú)妙珍珠,癲狂獨(dú)加鐵粉,安鎮(zhèn)靈臺, 琥珀丹砂和玉屑,開清神府,茯神遠(yuǎn)志共菖蒲,大哉離兮,應(yīng)物無跡,倘真血之有虧, 覓真而補(bǔ)實,至靈心也。 操存有要,或元?dú)庵袚p,求真攻而填完,用藥因可言傳, 上達(dá)必由心悟。 導(dǎo)引本經(jīng) 夫心乃一身之主宰,生死之路頭也。 是故心生則種種欲生, 而神不入氣,心靜則種種欲靜,而神氣相抱也。 內(nèi)經(jīng)曰: 夏月人身,陽氣發(fā)外, 伏陰在內(nèi),是脫精神之時,忌疏通以泄精氣。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英華成秀,此夏氣之應(yīng)養(yǎng)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 秋為瘧。 故人常宜燕居靜坐,調(diào)心息氣,食熱戒冷,常要兩目垂簾,返光內(nèi)照, 降心火于丹田,使神氣相抱。 故太玄養(yǎng)初曰: 藏心于淵,美厥靈根,神不外也。 心牽如事,則火動于中矣,心火夏令正旺,脈本洪大,若緩是傷暑,至晚少餮飲食, 睡勿揮扇,風(fēng)邪易入,昔鄺子元有心疾。 或曰: 有僧甭符藥,能治心疾,元叩其僧。 曰: 貴恙起于煩惱,煩惱生妄想。 夫妄想之來。 其機(jī)有三: 或追憶數(shù)十年前榮辱恩仇, 悲歡離合,及種種床情,此是過去妄想也。 或事到眼前,可以順應(yīng),卻又畏首畏尾, 三番四復(fù),猶豫不決,此是現(xiàn)在妄想也。 或期望日后富貴皆如愿,或期望功成名遂, 告老歸田,或期望子孫登庸,以繼書香,與夫一切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 此是未來妄想也。 三者妄想,忽然而生,忽然而滅,禪家謂之幻心,能照見其妄, 而斬斷念頭,禪家謂之覺心。 故曰不患念起,惟患覺遲。 此心若同太虛,煩惱何處安腳。 又曰貴恙亦原于水火不交,凡溺愛治容, 而作色荒,禪家謂之外感之欲,夜深枕上,思得治容,或成宵寐之變。 禪家謂之內(nèi)生之欲,二者之欲綢繆染著,消耗元精。 若能離之,則腎水自然滋生, 可以上交于心,至若思索文字,忘其寢食,禪家謂之理障。 經(jīng)綸職業(yè),不顧駛勞, 禪家謂之事障。 二者雖非人欲,亦損性靈,若能遣之,則火不至上炎,可下交于腎。 故曰: 塵不相緣,根無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 又曰: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子元如其言,乃獨(dú)處一室,掃空萬緣,坐靜月余,心疾如失。 考正穴法 極泉 臂內(nèi)腋下筋間,動脈入胸。 銅人針三分,灸七壯。 主臂肘厥,寒肢不收,心痛, 干嘔煩渴,目黃,滿痛,悲愁不樂。 青靈 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 銅人灸七壯,明堂灸三壯。 主目黃頭痛,振寒痛, 肩臂不舉,不能帶衣。 少海(一名曲節(jié)) 肘內(nèi)廉節(jié)后,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 手少陰心脈所入為合水。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甄權(quán)云: 不宜灸,針五分, 甲乙針二分,留三呼,瀉五吸,宜灸。 素注,灸五壯。 資生云: 數(shù)說不同, 要之非大急不灸。 主寒熱齒齟痛,目眩發(fā)狂,嘔吐涎沫,項不得回顧,肘攣腋下痛, 四肢不得舉,齒,寒風(fēng)頭痛,氣逆噫噦,瘰心疼,手顫健忘。 靈道 掌后一寸五分,手少陰心脈所行,為經(jīng)金。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心痛干嘔, 悲恐相引,瘈瘲肘攣,暴喑不言。 通里 掌后一寸陷中,手少陰心脈之絡(luò),別走太陽小腸經(jīng)。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明堂灸七壯。 主目眩頭痛,熱病,先不樂,數(shù)日懊,數(shù)欠,頻呻悲,面熱無汗,頭, 暴喑不言,目痛心悸,肘臂臑痛,苦嘔喉痹,少氣,遺溺,婦人經(jīng)血過多,崩中, 實則支滿膈腫,瀉之,虛則不能言補(bǔ)之。 陰 掌后脈中,去腕五分。 銅人針三分,灸七壯。 主鼻吐血,灑淅畏寒, 厥逆氣驚,心痛,霍亂,胸中滿。 神門(一名銳中一名中都) 掌后銳骨端陷中,手少陰心脈所注,為俞土,心實瀉之。 銅人針三,留七呼,灸七壯。 主瘧,心煩甚,欲得冷飲,惡寒,則欲處溫中, 咽干不嗜食,心痛數(shù)噫,恐悸,少氣不足,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熱而, 目黃痛,喘逆身熱,狂悲狂笑,嘔血吐血,振寒上氣,遺溺失音,心性癡呆,健忘, 心積伏梁,大小人五癇。 東垣曰: 胃氣下溜,五臟氣皆亂,其為病互相出見, 氣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陰之俞神門,同精導(dǎo)氣,以復(fù)其本位。 靈樞經(jīng)曰: 少陰無俞, 心不病乎其外,經(jīng)病而臟不病,故獨(dú)取其經(jīng),于掌后脫骨之端,心者, 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容,容邪則身死。 故諸邪皆在心之包絡(luò),包絡(luò)者,心主之脈也。 少府 手小指本節(jié)后,骨縫陷中,直勞宮,手少陰心脈所溜為榮火。 銅人針二分, 灸七壯,明堂灸三壯。 主煩滿少氣,悲恐畏人,掌中熱,臂酸,肘腋攣急,胸中痛, 手倦不伸,瘧久不愈,振寒陰挺出,陰癢陰痛,遺尿偏墜,小便不利,太息。 少沖(一名經(jīng)始) 手小指內(nèi)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陰心脈所出,為井木, 心虛補(bǔ)之。 銅人針一分,灸三壯,明堂灸一壯。 主熱病煩滿,上氣嗌干渴,目黃, 臑臂內(nèi)后廉痛,胸心痛,痰氣悲驚,寒熱,肘痛不伸,張潔古治前陰臊臭,瀉汗行間, 后于此穴,以治其標(biāo)。

小腸腑圖

小腸奉二筋,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 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內(nèi)經(jīng)曰: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又云: 小腸為赤腸。 胃之下口, 小腸之上口也。 在臍上二寸,水谷于是分焉,大腸上口,小腸之下口也。 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手太陽小腸經(jīng)穴歌

手太陽穴一十九,少澤前谷后溪藪,腕骨陽谷養(yǎng)老繩,支正小海外輔。 肘肩貞臑俞接天宗,外秉風(fēng)曲垣首,肩外俞速肩中俞,天窗乃與天容偶。 銳骨之端上顴,聽宮耳前珠上走。 (左右三十八穴) 此一經(jīng)起于少澤,終于聽呂, 取少澤,前谷,后溪,腕骨,陽谷,小海,與井榮俞原經(jīng)合也。 脈起小指之端, 循手大側(cè)上腕,出踝中直上。 循臂骨下廉,出肘內(nèi)側(cè)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后廉, 出肩解,繞肩脾交肩上,入缺盆絡(luò)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 貫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其支別者,別循頰上,(音拙)抵鼻至目內(nèi)眥也。 多血少氣,未時氣血注此,丙火之,腑脈詳左寸,是經(jīng)之為病也。 面白耳前熱,苦寒, 肩臂廉內(nèi)外腫痛,沉診為心,實則脈實,煩滿而口舌生瘡,浮取小腸,虛則脈虛, 懊而唇青下白,頷腫不可轉(zhuǎn),清痰降火,腰折難動履,滲濕利熱,倘小便數(shù)頻, 烏藥益智丸,用酒煮山藥,若精氣不固,白茯豬苓和,須蠟化津液,小腸疝氣, 茴香姜浸入青鹽,腎宮精冷,川棟炒成加木破,滑石寒而能治諸淋。 沉香溫而能行諸氣,反血煮苦萱菜根,血淋煎車前子葉,清泉旋汲飲發(fā)灰, 薄荷時煎調(diào)琥珀,熱入小腸為赤帶,茴香苦棟當(dāng)歸,邪歸大腑變膏淋,滑石金砂甘草, 嘗考牡蠣石斛補(bǔ),續(xù)隨金砂瀉,巴戟烏藥回香溫,黃芩通草花粉涼,羌活本引于上, 黃柏二苓行于下。 細(xì)閱本草之旨,略為理治之階,毋執(zhí)己見,妙在言傳。 考正穴法 少澤(一名小吉) 手小指端外側(cè),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出, 為井金。 素注,灸三壯,銅人灸一壯,針一分留三呼。 主瘧寒熱,汗不出,喉痹舌強(qiáng), 口干心煩,臂痛瘈瘲,咳嗽,口中涎唾,頸項急不得回顧,目生膚翳,覆瞳子,頭痛。 前谷 手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前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溜,為榮水。 銅人針一分,留三呼, 灸一壯,明堂灸三壯。 主熱病,汗不出,酸瘧癲疾,耳鳴,頸項腫,喉痹頰腫, 引耳后,鼻塞不利,咳嗽吐,臂痛不得舉,婦人產(chǎn)乳無。 后溪 手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后陷中,握拳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注,為俞木, 小腸虛補(bǔ)之。 銅人針一分,留二呼,灸一壯。 主瘧寒熱,目赤生翳,鼻,耳聾, 胸滿,頭項強(qiáng),不得回顧,癲疾,臂疾,臂肘急攣,痂疥。 腕骨 手外側(cè)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過,為原,小腸虛實皆拔之。 銅人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熱病汗不出,下痛,不得息,頸頷腫,寒熱, 耳鳴目冷,淚生翳,狂惕偏枯,肘不得屈伸,瘧頭,痛煩悶,驚風(fēng)瘈瘲, 五指掣頭痛。 陽谷 手外側(cè)腕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行,為經(jīng)火。 素注,灸三壯, 針二分,留三呼,甲乙留二呼。 主癲疾狂走,熱病汗不出,痛,頸頷腫,寒熱, 耳聾耳鳴,齒齟痛,臂外側(cè)痛不舉,吐舌戾頸,妄言,左右顧,目眩, 小兒瘈瘲舌強(qiáng),不嘲乳。 養(yǎng)老 手踝骨前上,一云腕骨后一寸陷中,手太陽。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肩臂酸痛,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視不明。 支正 腕后五寸,手太陽絡(luò)脈,別走少陰。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灸五壯。 主風(fēng)虛驚恐,悲愁癲狂,五勞,四肢虛弱,肘臂攣,難屈伸,手不握,十指盡痛, 熱病先腰頸酸,喜渴,強(qiáng)項目,實則節(jié)弛肘廢,瀉之,虛則生,疣小如指, 痂疥補(bǔ)之。 小海 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入,為合土, 小腸實瀉之。 素注,針二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頸頷肩臑肘臂外后廉痛,寒熱, 齒齟腫,風(fēng)眩頸項痛,瘍腫振寒,肘腋痛腫,小腹痛,癇,發(fā)羊鳴,戾頸,瘈瘲狂走, 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耳聾耳黃,頰腫。 肩貞 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颙后陷中。 銅人針五分,素注,針八分,灸三壯。 主傷寒寒熱,耳鳴耳聾,缺盆肩中熱痛,風(fēng)痹,手足麻木不舉。 臑俞 俠肩(手陽明穴)后,大骨下,脾上廉陷中,舉臂取之, 太陽陽維陽蹺三脈之會。 銅人針八分,灸三壯。 主臂酸無力,肩痛引脾寒熱, 氣腫脛痛。 天宗 秉風(fēng)后,大骨下陷中。 銅人灸三壯,針五分,留六呼。 主肩臂酸痛, 肘外后廉痛,頰頷腫。 秉風(fēng) 天外,肩上小颙后,舉背有空,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四脈之會。 銅人灸五壯,針五分。 主肩痛不能舉。 曲垣 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yīng)手痛。 銅人灸三壯,針五分,明堂針九分。 主肩痹熱痛,氣注肩胛,拘急痛悶,肩外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 銅人針六分, 灸三壯,明堂灸一壯。 主肩胛痛,周痹寒至肘。 肩中俞 肩胛內(nèi)廉,去脊二寸陷中。 素注針六分,灸三壯。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 灸十壯。 主咳嗽上氣,唾血,寒熱,目視不明。 天窗(一名窗籠) 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后,動脈應(yīng)手陷中。 銅人灸三壯, 針三分。 素注,針六分。 主痔廔,頸痛,肩痛引項,不得回顧,耳聾頰腫,喉中痛, 暴喑不能言,齒噤中風(fēng)。 天容 耳下曲頰后,針一寸,灸三壯。 主喉痹寒熱,咽中如梗,癭頸項癰,不可回顧, 不能言,胸痛,胸滿不得息,嘔逆吐沫,齒噤,耳聾耳鳴。 顴 面鳩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 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二分。 主口喎,面赤目黃,眼動不止,腫,齒痛。 聽宮 (一名多所聞) 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針一分,甲乙針三分。 主失音癲疾,心腹?jié)M,耳,耳聾, 如物填塞無聞,耳中嘈嘈蟬鳴。

膀胱腑圖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廣二寸半 膀胱有下口無上口上系小腸津溺由小腸下焦?jié)B入 足太陽膀胱經(jīng) 內(nèi)經(jīng)曰: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出焉,氣化則能出焉。 又曰: 膀胱為黑腸, 諸書辨膀胱不一。 有云: 有上口,無下口,有云: 上下皆有口。 或云: 有小竅注泄, 皆非也。 惟有下竅以出溺,上皆由泌別滲入胱膀,其所以入也出也。 由于氣之施也。 在上之氣不施,則注入大腸而為泄,在下之氣不施,則急脹澀,苦不出而為淋。

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歌

足太陽經(jīng)六十七,睛明目內(nèi)紅肉藏,攢竹眉沖與曲差,五處半寸上承光。 通天絡(luò)卻玉枕昂,天柱后際大筋外,大杼背部第二行,風(fēng)門肺俞厥陰四。 心俞督俞膈俞強(qiáng),肝膽脾胃俱挨次,三焦腎氣海大腸,關(guān)元小腸到膀胱。 中膂白環(huán)仔細(xì)量,自從大杼至白環(huán),各各節(jié)外寸半長,上次中復(fù)下。 一空二空腰踝當(dāng),會陽陰尾骨外取,附分俠脊第三行,魄戶膏肓與神堂。 嘻膈關(guān)魂門九,陽綱意舍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續(xù),二十椎下秩邊場。 承扶臀橫紋中央,殷門浮到委陽,委中合陽承筋是,承山飛揚(yáng)踝附陽。 昆侖仆參連申脈,金門京骨束骨忙,通谷至陰小指旁。 (一百三十四穴) 此一經(jīng)起于睛明,終于至陰,取至陰,通谷,束骨,京骨,昆侖,委中, 與井榮俞原經(jīng)合也。 脈起目內(nèi)眥上額,交巔上,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 從巔入絡(luò)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nèi)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luò)腎屬膀。 其支別者, 從腰中下貫臀,入腘中。 其支別者,從膊內(nèi)左右別下,貫胛俠脊內(nèi),過髀樞, 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貫內(nèi),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側(cè)端。 多血少氣,申時氣血注此,任水之腑,脈居左寸。 是膀胱實則脈實,病胞轉(zhuǎn)不得小便, 苦煩滿難于俛仰。 藥用寒涼通利竅,石膏梔子密同煎,虛脈則虛腸痛引腰難屈伸, 腳筋緊急耳重聽,補(bǔ)磁石五味黃配苓術(shù)石英杜仲,大腑熱蒸腸內(nèi),木通生地黃芩, 小便不利莖中痛,葶藶茯苓通草,腎大如斗,青皮荔核小茴香,胞轉(zhuǎn)如塞, 葵子滑石寒水石,冷熱熨可利便難,屈伸導(dǎo)能和腰痛,風(fēng)熱相乘,囊腫服三白而立消, 蟲蟻吹著,陽脟敷蟬蛻而即散,活本行于上,黃柏法制走于下補(bǔ)用橘核益智仁, 瀉須滑石車前子,加茴香烏藥能溫,添黃柏生地清涼也。 (脟音善) 考正穴法 睛明(一名淚孔) 目內(nèi)眥,明堂云: 內(nèi)眥頭外一寸宛宛中,手足太陽, 足陽明陰蹺陽蹺五脈之會。 針一分半,留三呼,目者,可灸留針,然后速出針。 主目遠(yuǎn)視不明,惡風(fēng)淚出,憎寒痛,目眩,內(nèi)眥赤痛,無見,眥癢活膚白翳, 大眥攀睛,努肉侵睛,雀目瞳子生瘴,小兒疳眼,大人氣眼冷淚。 按東垣曰: 刺太陽陽明出血,則目愈明。 蓋此經(jīng)多血少氣,故目翳與赤痛。 從內(nèi)眥起者,刺睛明攢竹,以宣泄太陽之熱,然睛明刺一分半,攢竹刺一分三分, 為適淺深之宜,今翳家刺攢竹,臥針直抵睛明,不補(bǔ)不瀉,而又久留針,非古人意也。 攢竹(一名始光一名員柱一名光明) 兩眉頭陷中。 素注,針二分,留六呼,灸三壯。 銅人禁灸,針一分,留三呼,瀉三吸,徐徐出針,宜以細(xì)三棱針刺之。 宣泄熱氣, 三度刺,目大明,明堂宜細(xì)三棱針,三分出血,灸一壯。 主目,視物不明, 淚出目眩,瞳子癢目瞢,眼中赤痛,及臉動不得臥,頰痛面痛,尸厥癲邪, 神狂鬼魅,風(fēng)眩嚏。 眉沖 直眉頭上,神庭曲差之間,針三分,禁灸。 主五癇,頭痛鼻塞。 曲差 神庭旁一寸五分,入發(fā)際。 銅人針二分,灸三壯。 主目不明,鼽,鼻塞鼻瘡, 心煩滿,汗不出,頭頂痛,頂腫,身體煩熱。 五處 俠上星旁一寸五分。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灸五壯。 主脊強(qiáng)反折, 瘈瘲癲疾,頭風(fēng)熱,目眩,目不明,目上戴,不識人。 反折,瘈瘲癲疾,頭風(fēng)熱,目眩,目不明,目上戴,不識人。 承光 五處后一寸五分。 銅人針三分,禁灸。 主風(fēng)眩頭痛,嘔吐心煩,鼻塞不聞香臭, 口喎,鼻多清涕,目生白翳。 通天 承光后一寸五分。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頸項轉(zhuǎn)側(cè)難,癭氣鼻鼽, 鼻瘡鼻窒,鼻多清涕,頭旋尸厥,口喎喘息,頭重暫起僵仆,癭瘤。 絡(luò)卻(一名強(qiáng)陽一名腦蓋)通天后一寸五分。 素注,針三分,留五呼,銅人灸三壯。 主頭眩耳鳴,狂走瘈瘲,恍惚不樂,腹脹,青盲內(nèi)障,目無所見。 玉枕 絡(luò)卻后一寸五分,俠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發(fā)m.zxtf.net.cn/pharm/際二寸。 銅人灸三壯, 針三分,留三呼。 主目痛如脫,不能遠(yuǎn)視,內(nèi)連系急,頭風(fēng)痛不可忍,鼻窒不聞。 天柱 俠項后發(fā)際,大筋外廉陷中。 銅人針五分,得氣即瀉,明堂針二分,留三呼, 瀉五吸,灸不及針,日七壯,至至百壯,下經(jīng)灸三壯。 素注,針二分,留六呼。 主足不任,身體肩背痛欲折,目瞑視,頭旋腦頭風(fēng),鼻塞,不知香臭,腦重如脫, 項如拔,項強(qiáng)不可回顧。 太杼 項后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一寸五分中,正坐取之,督脈別絡(luò), 手足太陰少陽之會。 進(jìn)經(jīng)曰: 骨會。 大杼梳曰: 骨病治此。 袁氏曰: 肩能負(fù)重, 以骨會大杼也。 銅人針五分,灸七壯,明堂禁灸,下經(jīng)。 素注,針三分,留七呼, 灸七壯。 資生云: 非大急不灸。 主膝痛不可屈伸,傷寒汗不出,腰www.med126.com脊痛,胸中郁, 熱甚不已,頭風(fēng)振寒,項強(qiáng)不可俛仰,痎瘧頭旋,勞氣咳嗽,身熱目眩,腹痛僵仆, 不能久立, 煩滿里急,身不安,筋攣癲疾,身踡急大。 東垣曰: 五臟氣亂, 在于頭取之,天柱大杼,不補(bǔ)不瀉,以導(dǎo)氣而已。 風(fēng)門(一名熱府) 二椎下兩傍,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針五分。 素注,針三分,留七呼,明堂,灸五壯。 若頻刺,泄諸陽熱氣,背永不發(fā)癰疽, 灸五壯。 主發(fā)背癰疽,身熱上氣,喘氣逆咳,胸背痛,風(fēng)勞嘔吐,多嚏,鼻鼽, 出清涕,傷寒項強(qiáng),目眩,胸中熱,臥不安。 肺俞 第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千金對乳,引繩度之,甄權(quán)以搭手, 左收右,右取左,當(dāng)中指末是,正坐取之,甲乙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泄, 甄權(quán)灸百壯,明堂灸三壯,素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 主癭氣黃疸,勞瘵, 口舌干,勞熱上氣,腰脊強(qiáng)痛,寒熱喘滿,虛煩,傳尸骨蒸,肺痿,咳嗽肉痛,皮癢, 嘔吐支滿,不嗜食,狂走,欲自殺,背僂,肺中風(fēng)偃臥,胸滿短氣,瞀悶汗出, 百毒病,食后吐水,小兒背。 仲景曰: 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qiáng)痛,或眩冒時如結(jié), 胸心下痞硬者,當(dāng)刺太陽肺俞肝俞。 厥陰俞(一名厥俞) 四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針三分, 灸七壯。 主欬逆牙痛,心痛胸滿嘔吐,留結(jié)煩悶。 或曰: 臟腑皆有俞在背, 獨(dú)心包絡(luò)無俞,何也?曰厥陰俞即心包絡(luò)俞也。 心俞 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 不可灸,明堂灸三壯。 資生云: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豈可妄針, 千金言中風(fēng)心急,灸心俞百壯,當(dāng)權(quán)其緩急可也。 主偏風(fēng)半身不遂,心氣亂恍惚, 心中風(fēng),偃臥不得傾側(cè),汗出唇赤,狂走發(fā)癇,語悲泣,心胸悶亂,欬吐血黃疽, 鼻目目昏,嘔吐不下食,健忘,小兒心氣不足,數(shù)歲不語。 督俞 六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灸三壯。 主寒心痛,腹痛雷鳴, 氣逆。 鬲俞 七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難經(jīng)曰: 血會鬲俞。 疏曰: 血病治此。 蓋上則心俞,心生血,下則肝俞,肝藏血,故病鬲為血會。 又足太陽多血, 血乃水之象也。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素問刺中鬲皆為傷中,其病難愈, 不過一歲必死。 主心痛,周痹,吐食翻胃,骨蒸,四肢怠惰,嗜臥,癖欬逆,嘔吐, 鬲胃寒痰,食飲不下,熱病汗不出,身重常溫,不能食,食則心痛,身痛腫脹, 腹?jié)M,自汗盜汗。 肝俞 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經(jīng)曰: 東風(fēng)傷于春,病在肝。 銅人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明堂灸七壯。 素問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欠。 主多怒黃疸,鼻酸,熱病后,目暗淚出,目眩氣短,欬血,目上視,欬逆口干, 寒疝筋寒,熱脛筋急,相引轉(zhuǎn)筋,入腹將死,千金云: 欬引兩急痛,不得息, 轉(zhuǎn)側(cè)難撅,肋下與脊相引而反折,目戴上,目眩循眉頭,驚狂鼽起,則目, 生白翳,欬引胸中痛,寒疝小腹痛,唾血短氣,熱病差后,食五辛目暗,肝中風(fēng), 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目連額上,色微青,積聚痞痛。 膽俞 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明堂針三分,下經(jīng)灸五壯。 素問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主頭痛振寒,汗不出, 腋下腫脹,口苦舌干,咽痛,干嘔吐,骨蒸勞熱,食不下,目黃。 按資生經(jīng)所載, 崔知悌平取四花穴,上二穴是鬲俞,下二穴是膽俞,四穴主血,故取此以治勞瘵, 后世誤以四花為斜取,非也。 脾俞 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明堂灸五壯。 素問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 主腹脹引胸背痛,多食身瘦, 癖積聚,下滿,泄利,痰瘧寒熱,水腫氣,脹引脊痛,黃疸,善欠,不嗜食。 胃俞 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 灸隨年為壯,明堂灸三壯,下經(jīng)灸七壯。 主霍亂胃寒,腹脹而鳴,翻胃嘔吐,不嗜食, 多食嬴瘦,目不明,腹痛,胸支滿脊痛筋攣,小兒羸瘦,不生肌膚。 東垣曰: 中濕者,治在胃俞。 三焦俞 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針五分,留七呼, 灸三壯,明堂針三分,灸五壯。 主臟腑積聚,脹滿羸瘦,不能飲食,傷寒頭痛,飲食, 傷寒頭痛,飲食吐逆,肩背急,腰脊強(qiáng),不得俛仰,水谷不化,泄注下利,腹脹腸鳴, 目眩頭痛。 腎俞 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前與臍平,正坐取之。 銅人針三分, 留七呼,灸以年為壯,明堂灸三壯。 素問,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 主虛勞羸瘦, 耳聾腎虛,水臟久冷,心腹填滿脹急,兩滿脹,引小腹急痛脹熱,小便淋, 目視,少氣溺血,小便濁,出精夢泄,腎中風(fēng),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勞七傷, 虛憊,腳膝拘急,腰寒如冰,頭重身熱,振栗,食多羸瘦,面黃黑,腸鳴, 膝中四肢yin濼,洞泄食不化,身腫如水,女人積冷氣成勞,乘經(jīng)交接羸瘦,寒熱往來。 氣海俞 十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主腰痛痔漏。 針三分,灸五壯。 大腸俞 十六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 銅人針三分,留六呼, 灸三壯。 主脊強(qiáng)不得俛仰,腰痛,腹中氣脹,繞臍切痛,多食身瘦,腸鳴, 大小便不利,洞泄食不化,小腸絞痛。 東垣云: 中燥治在大腸俞。 關(guān)元俞 十七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 主風(fēng)勞腰痛,泄痢虛脹, 小便難,婦人瘕聚諸疾。 小腸俞 十八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 銅人針三分,留六呼, 灸三壯。 主膀三焦津液少,大小腸寒熱,小便赤不利,淋瀝遺溺,小腸脹滿,痛, 泄利濃血,五色赤痢,下重腫痛,腳腫,五痔,頭痛虛乏,消渴口干,不可忍, 婦人帶下。 (音絞) 膀胱俞 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 銅人針三分,留六呼, 灸三壯,明堂灸七壯。 主風(fēng)勞脊急強(qiáng),小便赤黃,遺溺,陰生瘡,少氣脛寒, 拘急不得屈伸,腹?jié)M大便難,泄利腹痛,腳膝無力,女子瘕聚。 中膂俞(一名脊內(nèi)俞) 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俠脊伸起肉, 伏而取之。 銅人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明堂云: 腰痛俠脊里痛,上下按之應(yīng)者, 從項至此穴痛,皆宜灸,主腎虛,消渴,腰脊強(qiáng),不得俛仰,腸冷,赤白痢,疵痛, 汗不出,腹脹痛。 白環(huán)俞 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 一云挺伏地端身, 兩手相重,支額縱息,令皮膚俱緩,乃取其穴。 素注,針五分,得氣則先瀉, 瀉訖多補(bǔ)之,不宜灸,明堂云: 灸三壯。 主手足不仁,腰脊痛,疝痛,大小便不利, 腰髖疼,腳膝不遂,溫瘧,腰脊冷疼,不得久臥,勞損虛風(fēng),腰背不便,筋攣臂縮, 虛熱閉塞。 (髖音寬) 上 第一空腰踝下一寸,俠脊陷中,足太陰少陽之絡(luò)。 銅人針三分, 灸七壯。 主大小便不利,嘔逆,膝冷痛鼻,寒熱瘧,陰挺出,婦人白瀝絕嗣, 大理趙卿患偏風(fēng),不能起跪,甄權(quán)針上,環(huán)跳,陽陵泉,巨虛下廉,即能起跪, 八總治腰痛。 次 第二空俠脊陷中。 銅人針三分,灸七壯。 主小便赤淋,腰痛不得轉(zhuǎn)搖,急引陰, 器痛不可忍,腰已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心下堅脹,疝氣下墜,足清氣痛, 腸鳴主瀉,偏風(fēng),婦人赤白帶下。 中 三空俠脊陷中,足厥陰少陽所絡(luò)之會。 銅人針二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大小便不利,腹脹下痢,五勞七傷六極,大便難,小便淋瀝,餮泄,婦人絕子, 帶下,月事不調(diào)。 下 四空俠脊陷中。 銅人針二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大小便不利,腸鳴主瀉, 寒濕內(nèi)傷,大便下血,腰不得轉(zhuǎn),痛引卵,女子下蒼汁不禁,中痛,引小腹急痛。 會陽(一名利機(jī)) 陰尾尻骨兩旁。 銅人,針八分,灸五壯。 主腹寒,熱氣冷氣泄瀉, 腸癖下血,陽氣虛乏,陰汗?jié),久痔? 附分 二椎下,附項內(nèi)廉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手足太陽之會。 銅人針三分。 素注,刺八,灸五壯。 主肘不仁,肩背拘急,風(fēng)冷客于腠理, 頸痛不得回顧。 魄戶 直附分下,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 銅人針五分,得氣即瀉, 又宜久留針,日灸七壯,至百壯。 素注,五壯。 主背膊痛,虛勞肺痿,三尸走痊, 項強(qiáng)急,不得回顧,喘息欬逆,嘔吐煩滿。 膏肓俞 四椎下一分,一椎下二分,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正坐取脊, 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端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毋令搖動取之。 銅人灸百壯,多至五百壯,當(dāng)覺礱礱然,似水流之伏,亦當(dāng)有所下,若無停痰宿飲, 則無所下也。 如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dāng)令側(cè)臥,挽上臂,令取穴灸之。 又當(dāng)灸臍下氣海,丹田,關(guān)元,中極,四穴中取一穴,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氣實下。 主無所不療,羸瘦虛損,傳尸骨蒸,夢中失精,上氣欬逆,發(fā)狂,健忘痰病, 左傳成公十年,晉候疾病,求醫(yī)于秦,秦使醫(yī)緩(秦醫(yī)名緩)為之,未至。 公夢疾為二豎子,曰: 彼良醫(yī)也。 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 居肓之上,膏之下, 若我何? 醫(yī)至曰: 疾不可為也。 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dá)之不及,藥不至焉, 不可為也? 公曰: 良醫(yī)也。 厚為之禮而歸之。 孫思邈曰: 特人拙不能得此穴, 所以宿難遣,若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疾無不愈。 按此二穴,世皆以此為起死回生之妙穴,殊不知病有淺深,而醫(yī)有難易,淺者針灸, 可保十全,深者亦未易為,猵鶾云: 病有六不治。 經(jīng)云: 色脈不順,而莫針也。 肓鬲也。 心下為膏。 又曰: 凝者為脂,釋者為膏。 又曰: 膏連心脂膏也。 人年二旬后,方可灸此二穴,仍灸三里二穴,引火氣下行,以固其本。 若未出幼而灸之,恐火氣盛,上焦作熱,每見醫(yī)家不分老少,又多不針瀉三里, 以致虛火上炎,是不經(jīng)口授而妄作也。 豈能瘳其疾哉,患者灸此,必針三里或氣海, 更清心絕欲,參閱前后各經(jīng)調(diào)攝,何患乎疾之不瘳也。 神堂 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 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明堂灸三壯。 素注針五分。 主腰背脊強(qiáng)急,不可俛仰,灑淅寒熱,胸滿,氣逆上攻, 時噎。 嘻 肩膊內(nèi)廉,俠六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重按, 病人言嘻嘻應(yīng)手。 素注,針七分,銅人針六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二七壯, 止百壯,明堂灸五壯。 主大風(fēng)汗不出,勞損不得臥,溫瘧,寒瘧,背悶氣滿, 腹脹氣眩,胸中痛,引腰背腋拘痛,目眩,目痛,鼻喘逆,臂膊內(nèi)廉痛, 不得俛仰,小兒食時頭痛,五心熱。 鬲關(guān) 七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開肩取之。 銅人針五分,灸三壯。 主背痛惡寒,脊強(qiáng)俛仰難,食飲不下,嘔噦多涎唾,胸中噎悶,大便不節(jié),小便黃。 魂門 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 銅人針五分,灸三壯。 主尸厥走疰,胸背連心痛,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jié),小便赤黃, 陽綱 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闊肩取之。 銅人針五分,灸三壯, 下經(jīng)灸七壯。 主腸鳴腹痛,飲食不下,小便赤,腹脹身熱,大便不節(jié),泄痢赤黃, 不嗜食,怠惰。 意舍 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 銅人針五分,灸五十壯,至百壯, 明堂灸五十壯,下經(jīng)灸七壯。 素注,灸二壯,甲乙灸三壯,針五分。 主腹?jié)M虛脹, 大便滑泄,小便赤黃,背痛,惡風(fēng)寒,食飲不下,嘔吐消渴,身熱目黃。 胃倉 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 銅人針五分 ,灸五十壯, 甲乙灸三壯。 主腹?jié)M虛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背脊痛,不得俛仰。 肓門 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 銅人灸三十壯,針五分。 主心下痛,大便堅,婦人乳疾。 志室 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 銅人針九分,灸三壯, 明堂灸七壯。 主陰腫陰痛,背痛,腰脊強(qiáng)直,俛仰不得,飲食不消,腹強(qiáng)直, 夢遺失精,淋瀝,吐逆兩急痛,霍亂。 胞肓 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 銅人針五分,灸五七壯, 明堂灸三七壯,甲乙灸三壯。 主腰脊急痛,食不消,腹堅急,腸鳴淋瀝,不得小便, 癃閉下腫。 秩邊 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 銅人針五分,明堂灸三壯, 針三分。 主五痔發(fā)腫,小便赤,腰痛。 承扶(一名肉一名除關(guān)一名皮部) 尻臀下,陰股上紋中。 又曰: 臀下陷紋中。 銅人針七分,灸三壯。 主腰脊相引如解,久痔,尻臀腫,大便難,陰胞有,寒便不利。 殷門 浮下三寸,銅人針七分。 主腰脊不可俛仰舉重,惡血泄注,外股腫。 浮 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 銅人針五分,灸三壯。 主霍亂轉(zhuǎn)筋,小腸熱,大腸結(jié), 脛外筋急,髀樞不仁,小便熱,大便堅。 委陽 承扶下六寸,穴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兩筋間,三焦下輔俞, 足太陽之別絡(luò)。 素注,針七分,留五呼,灸三壯。 主腋下腫痛,胸滿膨膨,筋急身熱, 飛尸遁疰,痿厥不仁,小便淋瀝。 委中(一名血) 腘中央約紋,動脈陷中,令人面挺伏地,臥取之, 足太陽膀胱脈所入,為合土。 素注針五分,留七呼。 銅人針八分,留三呼,瀉七吸, 甲乙針五分,禁灸。 素問,刺委中大脈,令人仆脫色。 主膝痛,及拇指腰俠脊沉沉然, 遺溺,腰重不能舉,小腹堅滿體風(fēng)痹,髀樞痛,可出血,痼皆愈,傷寒四肢熱, 熱病汗不出,取其經(jīng)血立愈,委中者,血也。 大風(fēng)發(fā)眉墮落,刺之出血。 合陽 約紋下三寸。 銅人針六分,灸五壯。 主腰脊強(qiáng),引腹痛,陰股熱,胻酸, 步履難,寒疝陰偏痛,女子崩中帶下。 承筋(一名腸一名直腸) 腸中央陷中,脛后從腳跟上七寸。 銅人灸三壯,禁針。 主腰背拘急,大便秘,腋腫痔瘡,脛痹不仁,酸,腳急跟痛,腰痛,鼻鼽, 霍轉(zhuǎn)筋。 (音善) 承山(一名魚腹一名肉柱一名腸山) 銳腸下分肉間陷中。 一云: 腿肚下分肉間。 針經(jīng)云: 取穴須用兩手高托按壁上,兩足指離地,用足大指尖豎起, 上看足銳腸下分肉間。 銅人灸五壯,針七分,明堂針八分,得氣即瀉速出針, 灸不及針,止六七壯,下經(jīng)灸五壯。 主大便不通,轉(zhuǎn)筋痔腫戰(zhàn)栗,不能立,腳氣膝腫, 脛酸腳跟痛,筋急痛,霍亂,急食不通,傷寒水結(jié)。 飛揚(yáng)(一名厥陽) 外踝骨上七寸,足太陽絡(luò),脈別走少陰。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明堂灸五壯。 主痔腫痛,體重,起坐不能,步履不收,腳酸腫, 戰(zhàn)栗不能久立久坐,足指不能屈伸,目眩痛,歷節(jié)風(fēng),逆氣癲疾,寒瘧, 實則鼽窒頭背痛,瀉之,虛則鼽補(bǔ)之。 附陽 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后,筋骨之間,陽蹺脈。 銅人針五分,灸三壯, 留七呼,素注,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灸五壯。 主霍亂轉(zhuǎn),筋, 腰痛不能久立,坐不能起,韃樞股胻痛,痿厥風(fēng)痹不仁,頭重痛,時有寒, 四肢不舉。 昆侖 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細(xì)脈動應(yīng)手,足陽膀胱所行,為經(jīng)火。 素注, 針五分,留十呼。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妊婦刺之落胎。 主腰尻腳氣,足腫, 不能履地,鼽腘如結(jié),踝如裂,頭痛,肩背拘急,欬喘滿,腰脊內(nèi)引痛,傴僂, 陰腫痛,目眩痛如脫,瘧多汗,心痛與背相接,婦人孕難,胞衣不出,小兒發(fā)癇瘲瘈。 仆參(一名安邪) 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陽蹺之本。 銅人針三分,灸七壯, 明堂灸三壯。 主足痿失履不收,足跟痛,不得履地,霍亂轉(zhuǎn)筋,吐逆尸厥, 癲癇狂言見鬼,腳氣膝腫。 申脈(即陽蹺) 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際,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 其穴居中,陽蹺脈所出。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風(fēng)眩腰腳痛, 胻酸不能久立,如在舟中,勞極冷氣逆氣,腰髖冷痹,腳膝屈伸難,婦人血?dú)馔? 潔古曰: 癇病晝發(fā),灸陽蹺。 金門(一名梁關(guān)) 外踝下少后,邱墟后,申脈前,足太陽,陽維別屬。 銅人針一分,灸三壯。 主霍亂轉(zhuǎn)筋,尸厥癲癇,暴疝,膝胻酸,身戰(zhàn)不能久立, 小兒張口搖頭,身反折,炷如小麥大。 京骨 足外側(cè)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按而得之,小指本節(jié)后大骨,名京骨。 其穴在骨下,足太陽脈所過為原,膀胱虛實皆拔之。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 灸七壯,明堂灸五壯。 素注,三壯。 主頭痛如破,腰痛不可屈伸,身后側(cè)痛, 目內(nèi)眥赤爛白翳,俠內(nèi)眥反白,目眩,發(fā)瘧寒熱,喜驚,不飲食,筋攣,足胻髀樞痛, 頸項強(qiáng),腰背不可俯仰,傴僂鼻不止,心痛目眩。 束骨 足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后,赤白肉際陷中,足太陽脈所注,為俞木,膀胱實瀉之。 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留三呼。 主腰脊痛如折,髀不可曲,腘如結(jié),如裂, 耳聾惡風(fēng)寒,頭項痛,目眩身熱,目黃淚出,肌肉動,項強(qiáng)不可回顧, 目內(nèi)眥赤爛,腸澼泄痔,瘧癲狂,發(fā)背癰疽,背生疔瘡。 通谷 足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前陷中,足太陽脈所溜,為榮水。 銅人針二分,留三呼, 灸三壯。 主頭重目眩,善驚,引鼽項痛,目,留飲胸滿,食不化,失矢。 東垣曰: 胃氣下溜五臟,氣亂在于頭,取天柱大杼,不足,深取通谷束骨。 至陰 足小指外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陽脈所出,為井金,膀胱虛補(bǔ)之。 銅人針二分,灸三壯。 素注,針一分,留五呼。 主目生翳,鼻塞頭重, 風(fēng)寒從足小指起,脈痹上下,帶胸痛,無常處,轉(zhuǎn)筋,寒瘧汗不出,煩心,足下熱, 小便不利,失精,目痛,大眥痛,根結(jié)篇云: 太陽根于至陰,結(jié)于命門,命門者, 目也。

腎臟圖

腎有兩枚形如豇豆重一筋一兩附脊十四椎當(dāng)臍下兩旁前后與臍平

足少陰腎經(jīng)

內(nèi)經(jīng)曰: 腎者作強(qiáng)之官,伎巧出焉。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其華在發(fā),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太陰,通于冬氣, 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耳,藏精于腎。 故病在溪,其味咸,其類水,其畜彘, 其谷豆,其應(yīng)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其音羽,其數(shù)六,其臭腐, 其液唾。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 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 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志為恐,恐傷腎, 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足少陰腎經(jīng)穴歌

足少陰穴二十七,涌泉然谷太溪溢,大鐘水泉通照海,復(fù)溜交信筑賓實。 陰谷膝內(nèi)跗骨后,已上從足走至膝,橫骨大赫聯(lián)氣穴,四滿中注肓俞臍。 商曲石關(guān)陰都密,通谷幽門寸半辟,折量腹上分十一,步廊神封膺靈墟。 神藏彧中俞府畢。 ( 左右五十四穴) 此一經(jīng)起于涌泉,終于俞府,取涌泉,然谷, 太溪,復(fù)溜,陰谷,與井榮俞經(jīng)合也。 脈起小指之下,斜趨足心,出然骨之下, 循內(nèi)踝之后,別入跟中,上內(nèi),出腘內(nèi)廉,上股內(nèi)后廉,貫脊屬腎,絡(luò)膀胱, 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 其支者,從肺出絡(luò)心,注胸中, 多氣少血,酉時氣血注此,癸水之臟,脈居左尺,一臟而二形,左名腎,男子以藏精, 右名命門,女子以系胞,元?dú)庵,精神之舍,受病同歸于膀胱,診候兩分于水火。 實則脈實,而小腹脹滿,腰背急強(qiáng),便黃舌燥者,瀉腎湯可以廣推。 虛則脈虛, 氣寒陽痿,而言音混濁。 經(jīng)弱脈代者,蓯蓉散宜加尋討,腎氣不和腰痛,散號異香, 陽經(jīng)郁滯背肩疼,湯名通氣散,腰痛則八角茴香,精泄予一升韭子,氣滯腰間堪順氣, 血凝臂痛可舒經(jīng),五味能交心腎,須茯神遠(yuǎn)志川歸,山藥蓗蓉枸杞龍骨,安養(yǎng)精神, 與益智茴香。 故紙鹿茸牛膝黃,地黃補(bǔ)腎益陰,加當(dāng)歸而補(bǔ)髓,附子驅(qū)寒去濕, 倍人參而壯陽,龍骨治骨虛酸痛,豬腎濟(jì)腎弱腰虧,大抵咸能走腎,秋石須明配合, 寒能敗命,春茗要別陳新,滲淡瀉水之劑宜慎燒煉助火之丹勿。 東垣曾為肉桂獨(dú)活報使,錢氏獨(dú)用地黃枸杞引經(jīng),抑又聞竹破須將竹補(bǔ), 胞雞還要卵為。 誰知世人本有長生藥,自是迷途枉拋擺,甘露降時天地合, 黃芽生處坎離交,井應(yīng)謂無龍窟,籬鷃安知有鳳巢,丹熟自然金滿屋, 何須尋草學(xué)燒芋。 導(dǎo)引本經(jīng) 人稟天地之氣以有生,而太極之精寓焉,此吾之所固有。 而充塞乎兩間者也。 人惟志以情誘,念以物牽,以有限之天真,縱無窮之逸欲, 消耗日甚,中無所主,則群邪乘之而百病作,是洞開四門以納盜,幾何不至于敗哉! 然自古圣人率多令考,豈其渾蒙沕穆,得于天者獨(dú)厚,噓吸偃仰,成于人者有異術(shù)耶, 亦以志寧道一,神爽不漓,俾吾固有之真,常為一身之主,則榮衛(wèi)周流,邪無自入, 彼風(fēng)寒暑濕,譬之堅城,外盜雖踵至疊窺,何以得其隙而肆之瘧哉? 明醫(yī)辨癥, 循方按脈施劑,倏忽收功,固所不廢,然盜至而遏之,孰若無盜之可遏也。 病至而療之,孰若無病之可療也。 與其求金石之餌,而;计洳蛔,孰若寶吾身之精, 而恒自有余也。 故黃帝岐伯問答曰: 百體從令,惟于保太和,而泰天君得之, 蓋此意也。 先賢云: 天地之大寶珠玉,人身之大寶精神。 內(nèi)經(jīng)曰: 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誠能以理制欲,以義馭情,雖美色在前,不過悅目暢志而已,奚可恣情喪精。 所謂油盡燈滅,髓竭人亡,添油燈壯,補(bǔ)髓人強(qiáng)也。 又曰: 冬月天地閉,血?dú)獠? 伏陽在內(nèi),心膈多熱,切忌發(fā)汗,以泄陽氣。 此謂之閉藏,水冰地圻,無擾乎陽, 早臥晏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勿泄皮膚, 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yīng),養(yǎng)藏之道也。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人宜服固本益腎酒, 以迎揚(yáng)氣,不可過暖,致傷目,而亦不可太醉冒寒,冬傷于寒,春必病溫。 故先王于是月閉關(guān),俾寒熱適中可也。 嘗聞之曰: 湛然誠一守精玄,得象忘言辨道看, 好把牝門憑理顧,子前午后用神占,是則以元精煉交感之精,三物混合,與道合真, 自然元精固,而交合之精不漏,衛(wèi)生之法,先此而已,前賢所謂精全不思欲, 氣全不思食,神全不思睡,斯言盡矣。

考正穴法

涌泉(一名地沖) 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白肉際,跪取之, 足少陰腎水所出為井木,實則瀉之。 銅人針五分,無令出血,灸三壯,明堂灸不及針。 素注 針三分,留三呼。 主尸厥而黑如炭色,欬吐有血,渴而喘,坐欲起, 目無所見,善恐惕惕,如人將捕之,舌干咽腫,上氣嗌干,煩心,心痛, 黃疽腸澼,股內(nèi)后廉痛痿厥,嗜臥善悲欠,小腸急痛,泄而下重,足脛寒而逆,腰痛, 大便難,心中結(jié),熱風(fēng)風(fēng),癇心病,饑不嗜食,咳嗽身熱,喉閉舌急,失音, 卒心痛,喉痹,胸滿悶,頸痛目眩,五指端盡痛,足不踐地,足不熱,男子如蠱, 女子如辰,婦人無子,轉(zhuǎn)胞不得尿。 千金翼云: 主喜喘,脊相引,忽忽喜忘, 陰痹腹脹,腰痛,不欲食,喘逆,足下冷至膝,咽中痛,不可納食,喑不能言, 小便不利,小腹痛,風(fēng)入腸中,癲病,使臍痛,鼻不止,五疝熱病,先腰酸,喜渴, 數(shù)引飲,身項痛而寒且酸,足熱,不欲言,頭痛癲癲然,少氣,寒厥,霍亂, 轉(zhuǎn)筋腎積賁豚,漢濟(jì)北王阿母,病患熱厥,足熱,淳于意刺足心,立愈。 然谷(一名龍淵) 足內(nèi)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一云: 內(nèi)踝前,在下一寸, 別于足太陰之,足少陰腎脈所溜,為榮。 ,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留五呼, 不宜見血,令人立饑欲食,刺足下布絡(luò)中脈,血不出為腫。 主咽內(nèi)腫,不能內(nèi)唾, 時不能出唾,心恐懼,如人將捕,涎出喘呼少氣,足跗踵,不得履地,寒疝小腹脹, 上搶胸,欬唾血,喉痹,淋瀝白濁,胻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熱,舌縱煩滿, 消渴自汗,盜汗出,痿厥,洞泄,心痛如錐刺,墜墮惡血,留內(nèi)腹中,男子精泄, 婦人無子,陰挺出,月事不調(diào),陰痿,初生小兒,臍風(fēng)口噤。 太溪(一名呂細(xì)) 足內(nèi)踝后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 無則死,足少陰腎脈所注,為俞土。 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久瘧欬逆, 心痛如錐刺,心脈沈手足寒至節(jié),喘息者死,嘔吐痰實,口中如膠,善噫,寒疝, 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消痹,大便難,咽腫唾血,癖寒熱,欬嗽不嗜食, 腹痛,瘦瘠,傷寒手足厥冷。 東垣曰: 成痿者,以導(dǎo)濕熱,引胃氣出行陽道, 不令濕土克腎水,其穴在太溪,流注賦云: 牙齒痛堪治。 大鐘 足跟后踵中,大骨上兩筋間,足少陰絡(luò),別走太陽。 銅人灸三壯,針二分, 留七呼,素注,留三呼。 主嘔吐胸脹,喘息腹?jié)M,便難,腰脊痛,少氣,淋瀝灑淅, 腹脊強(qiáng),嗜臥,口中熱,多寒,欲閉戶而處,少氣不足,舌干,咽中食噎不得下, 善驚恐不樂,喉中鳴,欬唾氣逆,煩悶,實則閉癃,瀉之,虛則腰痛,補(bǔ)之。 水泉 太溪下一寸,內(nèi)踝下少陰。 銅人灸五壯,針?biāo)姆帧?主目不能遠(yuǎn)視, 女子月事不來,來即心下多悶痛,陰挺出,小便淋瀝,腹中痛。 照海 足內(nèi)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陰蹺脈所生。 素注,針?biāo)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針三分,灸七壯,明堂灸三壯。 主咽干, 心悲不樂,四肢懈惰,久瘧,卒疝,嘔吐嗜臥,大風(fēng)默默,不知所痛,視如見星, 小腹痛,婦女經(jīng)逆,四肢yin濼,陰暴跳起,或癢,漉清汁,小腹偏痛淋,陰挺出, 月水不調(diào),潔古曰: 癇病夜發(fā),灸音蹺,照海也。 復(fù)溜(一名冒陽一名伏白) 足內(nèi)踝上二寸,筋骨陷中,前傍骨是復(fù)溜, 后傍筋是交信,二穴只隔一條筋,足少陰腎脈所行,為金經(jīng),腎虛補(bǔ)之。 素注, 針三分,留七呼,灸五壯,明堂灸七壯。 主腸澼,腰脊內(nèi)引痛,不得俛仰起坐, 目視,善怒多言,舌干胃熱,蟲動涎出,足痿不收履,胻寒不自曷,腹中雷鳴, 腹脹如鼓,四肢腫,五種水病,青赤黃白黑,青取井,赤取榮,黃取俞,白取經(jīng), 黑取合,血痔,泄后腫,五淋血淋,小便如散火,骨寒熱盜汗,汗注不止,齒齲, 脈微細(xì)不見,或時無脈。 交信 足內(nèi)踝骨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后廉筋骨間,陰蹺脈之。 銅人針?biāo)姆? 留十呼,灸三壯。 素注,留五呼。 主氣淋疝,陰急陰汗,瀉利赤白,氣熱癃, 股樞內(nèi)痛,大小便難淋,女子漏血不止,陰挺出,月水不來,小腹偏痛,四肢yin濼, 盜汗出。 筑賓 內(nèi)踝上分中,陰維之。 銅人針二分,留五呼,灸五壯。 素注針二分, 灸五壯。 主疝,小兒胎疝,痛不得乳,癲疾狂易,妄言怒罵,吐舌,嘔吐延沫, 足痛。 陰谷 膝內(nèi)輔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yīng)手,屈膝乃得之,足少陰腎脈所入, 為合水。 銅人針?biāo)姆,留七呼,灸三壯?主膝痛如錐,不得屈伸,舌縱涎下,煩逆, 溺難,小便急,引陰痛,陰痿,股內(nèi)廉痛,婦人漏下不止,腹脹滿不得息 ,小便黃, 男子如蠱,女子如娠。 橫骨 大赫下一寸,陰上橫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 足少陰沖脈之會。 銅人灸三壯,禁針。 主五淋,小便不通,陰氣下縱引痛,小腹?jié)M, 目赤痛,從內(nèi)眥始,五臟虛竭,失精。 (自肓俞至橫骨六穴銅人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錄之以備參考) 大赫(一名陰維一名陰關(guān)) 氣穴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陰沖脈之會。 銅人灸五壯,針三分。 素注針一寸,灸三壯。 主虛勞失精,男子陰器結(jié)縮莖中痛, 目赤痛,從內(nèi)眥始,婦人赤帶。 氣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 四滿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陰沖脈之會。 銅人灸五壯,針三分。 素注,針一寸,灸五壯。 主賁豚氣上下,引腰脊痛,泄利不止, 目赤痛,從內(nèi)眥始,婦人月事不調(diào)。 四滿(一名髓府) 中注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陰沖脈之會。 銅人針二分, 灸三壯。 主積聚,疝瘕腸澼大腸有水,臍下切痛,振寒,目內(nèi)眥赤痛,婦人月水不調(diào), 惡血痛,奔豚上下,無子。 (音絞) 中注 肓俞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陰沖脈之會。 銅人針一寸,灸五壯。 主小腹有熱,大便堅燥不利,泄氣,上下引腰脊痛,目內(nèi)眥赤痛,女子月事不調(diào)。 肓俞 商曲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陰沖脈之會。 銅人針一寸,灸五壯。 主腹切痛,寒疝,大便燥,腹?jié)M響響然,不便,心下有寒,目赤痛,從內(nèi)眥始。 按諸家具以疝主于腎,故足少陰經(jīng)窌穴灸,兼治疝,丹溪以疝本肝經(jīng),與腎絕無相干, 足以正千古之訛。 商曲 石關(guān)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足少陰沖脈之會。 銅人針一寸,灸五壯。 主腹痛,腹中積聚,時切痛,腸中痛,不嗜食,目赤痛,從內(nèi)眥始,自幽門至商曲。 銅人去腹中行五分,素注,一寸。 石關(guān) 陰都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足少陰沖脈之會。 銅人針一寸,灸三壯。 主噦噫嘔逆,腹痛氣淋,小便黃,大便不通,心下堅滿,脊強(qiáng)不利,多睡,目赤痛, 從內(nèi)眥始,婦人無子,臟有惡血,血上沖,腹痛不可忍。 陰都(一名食宮) 通谷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足少陰沖脈之會。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身寒熱,瘧病心下煩滿,逆氣腸鳴,肺脹氣搶,下熱痛, 目赤痛,從內(nèi)眥始。 通谷 幽門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足少陰沖脈之會。 銅人針五分,灸五壯, 明堂灸三壯。 主失欠,口喎,食飲善嘔,暴喑不能言,結(jié)積留飲,癖,胸滿食不化, 心恍惚喜嘔,目赤痛,從內(nèi)眥始。 幽門 俠巨闕兩旁各一寸五分陷中,足少陰沖脈之會。 銅人針五分,灸五壯。 主小腹脹滿,嘔吐涎沫,喜唾,心下煩悶胸中引痛,滿不嗜食,里急數(shù)欬,健忘, 泄利膿血,目赤痛,從內(nèi)眥始,女子心痛,逆氣善吐,食不下。 步廊 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 素注,針?biāo)姆帧? 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胸支滿,痛引胸,鼻塞不通,呼吸少氣,欬逆嘔吐, 不嗜食,喘息,不得舉臂。 神封 靈墟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 素注,針?biāo)姆帧? 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胸滿不得息,欬逆乳癰,嘔吐 灑淅惡寒,不嗜食。 靈墟 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 素注,針?biāo)姆帧? 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胸支滿,痛引胸,不得息,欬逆嘔吐不嗜食。 神藏 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 素注,針?biāo)姆帧? 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嘔吐欬逆,喘不得息,胸滿嗜食。 彧中 俞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 銅人針?biāo)姆,灸五? 明堂灸三壯。 主欬逆,喘息不能食,胸支滿,涎出多唾。 俞府 氣含下,璇璣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 素注,針?biāo)姆帧?灸三壯,銅人針三分, 灸五壯。 主咳逆上氣,嘔吐喘嗽,腹脹不下食飲,胸中痛,久喘,灸七壯效。

仰人經(jīng)圖

[圖]

伏人經(jīng)圖

[圖]

十四經(jīng)脈長短尺寸

手之六陽經(jīng)脈從手至頭,長五尺,共計五六合三丈。 手之六陰經(jīng)脈從胸走手,長三尺五寸,共計三六一丈八尺,五六合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陽經(jīng)脈從頭走至足,長八尺,共計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陰經(jīng)脈從足走入腹中,長六尺五寸,共計六六三十六,五六當(dāng)三尺。 合三丈九尺。 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共合九尺。 兩蹺脈足從至目,各長七尺五寸,共合一丈五尺。 十四脈部,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jīng)隧也。

心包絡(luò)腑圖

心包絡(luò)印膻中宜配心臟脈訣配諸穴中應(yīng)心主而為相火誤矣內(nèi)經(jīng)昭然 心包絡(luò)圖 滑氏曰: 手厥陰心主,又曰心包絡(luò),何也? 曰: 君火以名,相火以位。 手厥陰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 故曰: 手心主,以經(jīng)而言,曰心包絡(luò),一經(jīng)而二名, 實相火也。

手厥陰心包絡(luò)經(jīng)穴歌

九穴心包手厥陰,天池天泉曲澤深,門間使內(nèi)關(guān)對,大陵勞宮中沖侵。 (左右一十八穴) 此一經(jīng)起于天池,終于中沖,取中沖,勞宮,大陵,間使曲澤,與井榮俞經(jīng)合也。 脈起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luò)三焦,其支者,從胸出,下腋三寸,上抵掖下, 下循臑內(nèi),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別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多血少氣,戌時氣血注此,受足少陰之交。 其系與三焦之系連屬,故指相火之臟,實乃裹心之膜,此實安身立命之地,尤宜詳察, 熊會其真,其調(diào)劑也。 莫執(zhí)一方,其針灸也。 必循其道,達(dá)者慎焉,幾于神矣! 考正穴法 天池(一名天會) 腋下三寸,乳后一寸,著,直腋撅肋間,手足厥陰少陽之會。 銅人灸三壯,針二分,甲乙針七分。 主胸中有聲,胸膈煩滿,熱病汗不出,頭痛, 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寒熱,痎瘧,臂痛,目不明。 天泉(一名天濕) 曲腋下二寸,舉臂取之。 銅人針六分,灸三壯。 主目不明, 惡風(fēng)寒,心病胸支滿,欬逆,應(yīng)背胛間臂內(nèi)廉痛。 曲澤 肘內(nèi)廉陷中,大筋內(nèi)側(cè)橫紋中,動脈是心包絡(luò)所入,為合水。 銅人灸三壯, 針三分,留七呼。 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口干,逆氣嘔涎血,心下澹澹, 身熱風(fēng)疹,臂肘手腕,不時動搖,頭漬,汗出不過肩,傷寒,逆氣嘔吐。 門 掌后去腕五寸,手厥陰心包絡(luò)脈。 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嘔血血,心痛, 嘔噦,驚恐畏,人神氣不足。 間使 掌后三寸兩筋間陷中,心包絡(luò)脈所行,為經(jīng)金。 素注,針六分,留七呼。 銅人針三分,灸五壯,明堂灸七壯,甲乙灸三壯。 主傷寒結(jié)胸,心懸如饑,卒狂, 胸中澹澹,惡風(fēng)寒,嘔沫,怵惕寒中少氣,掌中熱,腋腫肘攣,卒心痛,多驚, 中風(fēng)氣塞,涎上昏危,喑不得語,咽中如梗,鬼牙霍亂,干嘔,婦人月水不調(diào), 血積成塊,小兒客忤。 內(nèi)關(guān) 掌后去腕二寸兩筋間,與外關(guān)相抵,手心主之絡(luò),別走少陽。 銅人針五分, 灸三壯。 主手中風(fēng)熱,失志,心痛目赤,支滿肘攣,實則心暴痛,瀉之,虛則頭強(qiáng), 補(bǔ)之。 大陵 掌后骨下兩筋間陷中,手厥陰心包絡(luò)脈所注,為俞土,心包絡(luò)實,瀉之。 銅人針五分。 素注,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熱病,汗不出,手心熱,肘臂攣痛, 腋腫,善笑不休,煩心,心懸若饑,心痛掌熱,喜悲泣驚恐,目赤目黃,小便如血, 嘔無度,狂言不樂,喉痹,口干,身熱頭痛,短氣,胸痛,瘑瘡疥癬。 (音抉瘑音戈) 勞宮(一名五里一名掌中) 掌中央動脈,銅人屈無名指取之,資生屈中指取之。 滑氏云: 以今觀之,屈中指無名指兩者之間,取之為允,心包絡(luò)脈所溜,為榮火。 素注針三分,留六呼。 銅人灸三壯,明堂針二分,得氣即瀉只一度,針過兩度, 令人虛,禁灸,灸令人息肉日加。 主中風(fēng),善怒,非笑不休,手痹熱病,數(shù)日汗不出, 怵惕痛,不可轉(zhuǎn)側(cè),大小便血,血不止,氣逆嘔噦,煩渴,飲食不下, 大小人口中腥臭,口瘡,胸支滿,黃疽目黃,小兒齦爛。 中沖 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心包絡(luò)脈所出,為井木,心包絡(luò)虛,補(bǔ)之。 銅人針一分,留三呼,明堂久一壯。 主熱病,煩悶,汗不出,掌中熱,身如火, 心痛煩滿,舌強(qiáng)。

三焦腑圖

三焦經(jīng)圖 內(nèi)經(jīng)云: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又二,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人心湛寂,欲想不興,則精氣散在三焦, 榮華百脈,及其想念一起,欲火熾然,翕撮三焦,精氣流溢,并于命門輸瀉而去, 故號此府為三焦。

手少陽三焦經(jīng)穴歌

三十三穴手少陽,關(guān)沖液門中渚旁,陽池外關(guān)支溝正,會宗三陽四瀆長。 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天堂天牖翳風(fēng)瘈脈青,顱息角孫絲竹張, 禾醪耳門聽有常。 (左右四十六穴) 此一經(jīng)起于關(guān)沖,終于耳門,取關(guān)沖,液門,中渚,陽池,支溝,天井, 與井榮俞原經(jīng)合也。 脈起手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 上貫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穴,入缺盆,交膻中,散絡(luò)心包下膈, 偏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頤。 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至目銳眥,多氣系血,亥時血?dú)庾⒋,受手厥陰之? 中清之府,引道陰陽,開通關(guān)塞,用藥動似盤珠,由使刻舟求劍,聊著述于前篇, 俟同志之再辨。 考正穴法 關(guān)沖 手小指次指外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陽三焦脈所出,為井金。 銅人針一分, 留三呼,灸一壯。 素注,灸三壯。 主喉痹喉閉,舌卷口干,頭痛霍亂,胸中氣噎, 不嗜食,臂肘痛不可舉。 液門 小次指歧骨間陷中,握拳取之,手少陽三焦脈所溜,為榮水。 素注, 銅人針二分,留二呼,灸三壯。 主驚悸妄言,咽外腫,寒厥,手臂痛,不能自上下, 痎瘧寒熱,目赤,頭痛,暴得耳聾,齒齦痛。 中渚 手小指次指本節(jié)后陷中,在液門下一寸,手少陽三焦脈所注,為俞木, 三焦虛補(bǔ)之。 素注針二分,留三呼,銅人灸三壯,針三分,明堂灸二壯。 主熱病汗不出,目眩頭痛,耳聾,目生翳膜,久瘧,咽腫,肘臂痛,手五指不得屈伸。 陽池(一名別陽) 手表腕上陷中,從指本節(jié)直摸下至腕中心, 手少陽三焦脈所過為原,三焦虛實皆拔之。 素注,針二分,留六呼,灸三壯。 銅人禁灸。 指微賦云: 針透抵大陵穴,不可破皮,不可搖手,恐傷針轉(zhuǎn)曲。 主消渴口干煩悶,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得舉。 外關(guān) 腕后二寸兩骨間,與內(nèi)關(guān)相對,手少陽絡(luò),別走手心主。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 灸二壯,明堂灸三壯。 主耳聾,渾渾焞焞無聞,五指盡痛,不能握物,實則肘攣, 瀉之,虛則不收,補(bǔ)之,又治手臂不得屈伸。 支溝(一名飛虎) 腕后臂外三寸,兩骨間陷中,手少陽脈所行為經(jīng)火。 銅人針二分, 灸二七壯,明堂灸五壯。 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熱病汗不出,肩臂酸痛, 腋痛,四肢不舉,霍亂嘔吐,口噤不開,暴喑不能言,心悶不已,卒心痛, 鬼擊傷寒結(jié)胸,喎瘡疥癬,婦人妊脈不通,產(chǎn)后血暈,不省人事。 會宗 腕后三寸,空中一寸。 銅人灸七壯,明堂灸五壯,禁針。 主五癇,肌膚痛, 耳聾。 三陽絡(luò)(一名通門) 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 銅人灸七壯,明堂灸五壯,禁針。 主暴喑,耳聾嗜臥,四肢不欲搖動。 四瀆 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銅人灸三壯,針六分,留七呼。 主暴氣耳聾, 下齒齟痛。 天井 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輔骨上兩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 甄權(quán)云: 曲肘后一寸,叉手按膝頭取之,手少陽三焦脈所入,為合土,三焦實瀉之。 素注, 針一寸,留七呼。 銅人灸三壯,明堂灸五壯,針三分。 主心胸痛,欬嗽上氣, 短氣不得語,唾膿,不嗜食,寒熱,凄凄不得臥,驚悸瘈瘲,癲疾五癇,風(fēng)痹耳聾, 嗌腫喉痹,汗出,目銳眥痛,頰腫痛,耳后臑臂肘痛,捉物不得,嗜臥, 撲傷腰臗痛,振寒,頸項痛,大風(fēng)默默,不知所痛,悲傷不樂,腳氣上攻。 清冷淵 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 銅人針二分,灸三壯。 主肩痹痛,臂臑不能舉, 不能帶衣。 消濼 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 銅人針一分,灸三壯,明堂針六分。 素注,針五分。 主風(fēng)痹,頸項強(qiáng)急腫痛,寒熱頭痛,癲疾。 臑會(一名臑交) 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手少陽陽維之會。 素注,針五分, 灸五壯。 銅人針七分,留十呼,得氣即瀉,灸七壯。 主臂痛酸無力,痛不能舉,寒熱, 肩腫引胛中痛,項癭氣瘤。 肩 肩端臑上陷中,斜舉臂取之。 銅人針七分,灸三壯,明堂灸五壯。 主臂痛, 肩重不能舉。 天 肩缺盆中,上毖骨際陷,中央,須缺盆陷處,上有空,起肉上是穴, 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銅人針八分,灸三壯,當(dāng)缺盆陷上突起肉上針之,若誤針陷處, 傷人五臟氣,令人卒死。 主胸中煩悶,肩臂酸痛,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煩滿, 頸項急寒熱。 天牖 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發(fā)際上。 銅人針一寸,留七呼, 不宜補(bǔ),不宜灸,灸即令人面腫眼合,先取嘻,后取天容天池,即差,若不針嘻, 即難療,明堂針五分,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瀉三吸,不宜補(bǔ)。 素注下經(jīng), 灸三壯。 資生云: 宜灸一壯,三壯主暴聾氣,目不明,耳不聰,夜夢顛倒, 面青黃無顏色,頭風(fēng)面腫,項強(qiáng)不得回顧,目中痛。 翳風(fēng) 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針經(jīng),先以銅錢二十文,令患人咬之, 尋取穴中手足少陽之會。 素注針三分。 銅人針七分,灸七壯,明堂灸三壯,針灸, 俱令人咬錢,令口開。 主耳鳴耳聾,口眼喎針,脫頷頰腫,口噤不開,不能言, 口吃牙車,急,小兒喜欠。 瘈脈(一名資脈) 耳本后雞足青絡(luò)脈,銅人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多出,針一分, 灸三壯。 主頭風(fēng)耳鳴,小兒驚癇瘈瘲,嘔吐泄利無時,驚恐眵瞢,目睛不明。 顱息 耳后間青絡(luò)脈中。 銅人灸七壯,禁針,明堂灸三壯,針一分,不得多出血, 多出血,殺人,主耳鳴痛,喘息,小兒嘔吐涎沫,瘈瘲發(fā)癇,胸相引,身熱頭痛, 不得臥,耳腫及膿汁。 角孫 耳廊中間,開口有空,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銅人灸三壯,明堂針八分。 主目生翳膚,齒齦腫,唇吻強(qiáng),齒牙不能嚼物,齲齒,頭項強(qiáng)。 絲竹空(一名目) 眉后陷中,手足少陽脈氣所發(fā)。 素注,針三分,留六呼。 銅人禁灸,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針三分,留三呼,宜瀉不宜補(bǔ)。 主目眩頭痛, 目赤,視物不明,惡風(fēng)寒,風(fēng)癇,目戴上不識人,眼睫毛倒發(fā),狂吐涎沫, 發(fā)即無時,偏正頭痛。 和 耳前銳發(fā)下,橫動脈中是穴,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 銅人針七分,灸三壯。 主頭重痛,牙車引急,頸頷腫,耳中嘈嘈,鼻涕,面風(fēng)寒,鼻準(zhǔn)上腫,癰痛, 招搖視瞻,瘈癥口。 耳門 耳前起肉,當(dāng)耳缺者陷中。 銅人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下經(jīng)禁灸, 病宜灸者,不過三壯。 主耳鳴如蟬聲,脝耳膿汁出,耳生瘡,重聽無所聞,齒齲, 唇吻強(qiáng)。

膽腑圖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藏精汁三合狀如瓶

足少陽膽經(jīng)

內(nèi)經(jīng)曰: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十一臟,皆取決膽也。 膽為青腸。 又曰: 膽為清凈之府,也諸腑皆傳穢濁,獨(dú)膽無所傳道,故曰清凈,虛則目昏,若吐傷膽, 倒則視物倒植。

足少陽膽經(jīng)穴歌

少陽足經(jīng)童子,四十四穴行迢迢,聽會上關(guān)頷厭集,懸顱懸厘曲髯鬢。 率谷天沖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邀,陽白臨泣目窗辟,正營承靈腦空搖。 風(fēng)池肩井淵液部,輒筋日月京門標(biāo),帶脈五樞維道續(xù),居環(huán)跳風(fēng)市招。 中瀆陽關(guān)陽陵穴,陽交外邱光明宵,陽輔懸鐘邱墟外,臨泣地五下俠溪。 第四指端竅陰畢。 (左右八十八穴) 此一經(jīng)起于童子,終于竅陰,取竅陰,俠溪,臨泣,邱墟,陽輔,陽陵泉, 與井榮俞原經(jīng)合也。 脈起目銳眥,上抵角下耳后。 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缺盆其直者,從耳后入耳中,走耳前, 至目銳眥后。 其支者,別目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 下胸中,貫膈絡(luò)脾,屬膽,循里出氣沖,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 循胸過季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 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 循歧骨內(nèi)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多氣少血,子時血?dú)庾⒋恕? 甲木之腑在關(guān)脈候,是膽病,則眉顰口苦,而嘔宿汁,善太息,恐如人捕,實則脈實, 而精神不守,半夏湯瀉之最良,虛則脈虛,而煩擾不眠,溫膽湯補(bǔ)之卻善。 火不下降心膽跳,茯神沉香蜜和丸,送入人參湯,中風(fēng)癲狂心恐悸,鉛汞珠乳共結(jié)成, 吞下井花水,咽痛膈壅,硝蠶黛,勃蒲腦子,加麝以收功,膽虛臥驚。 參柏枸神枳熟地,用酒而有力,清熱寬咽,薄荷宿砂芎片腦,驚心怖膽, 人參酸棗乳辰砂,驚神昏亂,記學(xué)士之良方,風(fēng)引癇生,修真人之秘散。 膽虛寒而不眠,炒酸棗調(diào)煎竹葉,膽實熱而多睡,生棗仁末和姜茶,補(bǔ)用薏苡炒棗仁, 瀉須青連柴前胡,溫則姜夏橘紅,涼加竹茹甘菊,柴胡川芎,報使上行而不悖, 青皮車前。 引經(jīng)下走以無疑,藥有生熟,貴按脈而取用,劑宜多寡,當(dāng)隨證以權(quán)衡, 或厥疾之未瘳,仗針灸以收功。

考正穴法

瞳子(一名太陽一名前關(guān)) 目外去眥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 素注, 灸三壯,針三分。 主目癢翳膜白,青盲無見,遠(yuǎn)視,赤痛淚出多眵,內(nèi)眥癢, 頭痛喉閉。 (音滅) 聽會 耳微前陷中,上關(guān)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 銅人針三分,留三呼, 得氣即瀉,不須補(bǔ),日灸五壯,止三七壯,十日后依前數(shù)灸,明堂針三分, 灸三壯。 主耳鳴耳聾,牙車臼脫,相離三寸,牙車急,不得嚼物,齒痛,惡寒物, 狂走瘈瘲,恍惚不樂,中風(fēng)口喎斜,手足不隨。 客主人(一名上關(guān)) 耳前骨上,開口有空,張口取之,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銅人灸七壯,禁針,明堂針一分,得氣即瀉,日灸七壯,至二百壯,下經(jīng),灸十壯。 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素問禁深刺,深則交脈破,為內(nèi)漏耳聾, 欠而不得。 主唇吻強(qiáng),上口眼偏邪,青盲迷目,惡風(fēng)寒,牙齒齲,口噤, 嚼物鳴痛,耳鳴耳聾,瘈瘲沫出,寒熱,痙引骨痛。 頷厭 曲周下,顳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銅人灸三壯,針七分,留七呼, 深刺令人耳聾。 主偏頭痛,頭風(fēng),并目眩,驚癇,手卷手腕痛,耳鳴,目無見, 目外眥急,好嚏,頸痛,歷節(jié)風(fēng),汗出。 懸顱 曲周下,顳中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留三呼, 明堂針二分。 素注針七分,留七呼,深刺令人耳無所聞。 主頭痛,牙齒痛,面膚赤腫, 熱病,煩滿,汗不出,頭偏痛,引目外眥赤,身熱,鼻洞濁下不止,傳為鼽瞢瞑目。 懸厘 曲周上顳下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素注,針三分, 留七呼。 主面皮赤腫,頭偏痛,煩心不欲食,中焦客熱,熱病汗不出,目銳眥赤痛, 曲鬢(一名曲發(fā)) 在耳上發(fā)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足少陽太陽之會。 銅人針三分, 灸七壯,明堂灸三壯。 主頷頰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噤不能言,頸項不得回顧, 腦兩角痛,為癲風(fēng),引目眇。

率谷 耳上入發(fā)際寸半,陷者宛宛中,嚼而取之,足少陽太陽之會。 銅人針三分, 灸三壯。 主痰氣鬲痛,腦兩角強(qiáng)痛,頭重,醉后酒風(fēng),皮膚腫,胃寒,飲食煩滿, 嘔吐不止。 天沖 耳后發(fā)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分,足少陽太陽之會。 銅人灸七壯,素注針三分, 灸三壯。 主癲疾風(fēng)痙,牙齦腫,作驚恐,頭痛。 浮白 耳后入發(fā)際一寸,足少陽太陽之會。 銅人針三分,灸七壯,明堂灸三壯。 主足不能行,耳聾耳鳴,齒痛,胸滿不得息,胸痛,頸項癭癰,腫不能言, 肩臂不舉,發(fā)寒熱,喉痹欬逆,痰沫耳鳴,嘈嘈無所聞。 竅陰(一名枕骨) 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足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銅人針三分, 灸七壯,甲乙針?biāo)姆,灸五壯?素注針三分,灸三壯。 主四肢轉(zhuǎn)筋,目痛,頭頸頷痛, 引耳嘈嘈,耳鳴無所聞,舌本出血,骨勞,癰疽發(fā)厲,手足煩熱,汗不出,舌強(qiáng)痛, 欬逆喉痹,口中惡苦之。 完骨 耳后入發(fā)際四分,足少陽太陽之會。 銅人針三分,灸七壯,素注留七呼, 灸三壯,明堂針二分,灸以年為壯。 足主痿失履不收,牙車急,頰腫,頭面腫, 頸項痛,頭風(fēng)耳后痛,煩心,小便赤黃,喉痹齒齲,口眼喎斜,癲疾。 本神 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入發(fā)際四分,足少陽陽維之會。 銅人針三分, 灸七壯。 主驚癇,吐涎沫,頸項強(qiáng)急痛,目眩,胸相引不得轉(zhuǎn)側(cè),癲疾,嘔吐,涎沬, 偏風(fēng)。 陽白 眉上一寸,直瞳子,手足陽明少陽陽維五脈之會。 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二分, 灸三壯。 主瞳子癢痛,目上視,遠(yuǎn)視,昏夜無見,目痛目眵,背腠寒栗, 重衣不得溫。 臨泣 目上直入發(fā)際五分陷中,令患人正睛取穴,足少陽太陽陽維之會。 銅人針三分, 留七呼。 主目眩,日生白翳,目淚,枕骨合顱痛,惡寒鼻塞,驚癇反視,大風(fēng), 目外眥痛,卒中風(fēng),不識人。 目窗 臨泣后寸半,足少陽陽維之會。 銅人針三分,灸五壯,三度刺,令人目大明。 主目赤痛,忽頭旋目,遠(yuǎn)視不明,頭面浮腫,頭痛,寒熱,汗不出,惡寒。 正營 目窗后寸半,足少陽陽維之會。 銅人針二分,灸五壯。 主目眩瞑,頭項偏痛, 牙齒痛,唇吻急強(qiáng),齒齲痛。 承靈 正營后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 主腦風(fēng)頭痛,惡風(fēng)寒,鼽,鼻窒, 喘息不利,灸三壯,禁針。 腦空(一名顳)承靈后一寸五分,俠玉枕骨下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 素注針?biāo)姆帧? 銅人針五分,得氣即瀉,灸三壯。 主勞疾羸瘦,體熱,頸項強(qiáng),不得回顧, 頭痛痛不可忍,目瞑心悸,發(fā)即為癲風(fēng),引目眇,鼻痛,魏武帝患頭風(fēng),發(fā)即心亂, 目暈眩,華陀針腦空,立愈。 風(fēng)池 耳后顳后,腦空下發(fā)際陷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素注針?biāo)姆,明堂針三分?銅人針七分,留七呼,灸七壯,甲乙針一寸二分。 患大風(fēng)者,先補(bǔ)后瀉,少可患者,以經(jīng)取之,留五呼,瀉七吸,灸不及針,日七壯, 至百壯。 主灑淅寒熱,傷寒溫病汗不出,目眩,苦遍正頭痛,瘧,頸項如拔, 痛不得回顧,目淚出,欠氣多,鼻鼽,目內(nèi)眥赤痛,氣發(fā)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痛, 腰傴僂引,頸筋無力不收,大風(fēng)中風(fēng)氣塞,涎上不語,昏危癭氣。 肩井(一名膊井) 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dāng)中指下陷中, 手足少陽足陽明陽維之會,連入五臟,針五分,灸五壯,先補(bǔ)后瀉。 主中風(fēng)氣塞, 涎上不語,氣逆,婦人難產(chǎn),墮胎后手足厥逆,針肩井,立愈,頭項痛, 五勞七傷臂痛,兩手不得向頭,若針深悶倒,急補(bǔ)足三里,淵液(避唐祖諱改泉液) 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 銅人禁灸,明堂針三分。 主寒熱,馬刀瘍,胸滿無力, 臂不舉,不宜灸,灸之令人生腫蝕,馬瘍,內(nèi)潰者死,寒熱者生。 筋(一名神光一名膽募) 腋下三寸,復(fù)前一寸,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 平直兩乳側(cè)臥,屈上足取之,膽之募,足太陽少陽之會。 銅人灸三壯,針六分, 素注針七分。 主胸中暴滿不得臥,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 四肢不收,嘔吐宿汁,吞酸。 日月 期門下五分,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 針七分,灸五壯。 主太息善悲, 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 京門(一名氣俞一名氣府) 監(jiān)骨下腰中季肋,本俠脊腎之募。 銅人灸三壯,針七分, 留七呼。 主腸鳴小腹痛,肩背寒痙,肩脾內(nèi)廉痛,腰痛,不得俯仰久立,寒熱腹脹, 引背不得息,水道不利,溺黃,小腹急腫,腸鳴洞泄,髀樞引痛。 帶脈 季肋下一寸八分陷中,臍上二分,兩旁各七寸半,足少陽帶脈二脈之會。 銅人針六分,灸五壯,明堂灸七壯。 主腰腹縱,溶溶如囊水之狀,婦人小腹痛, 里急后重,瘈瘲,月事不調(diào),赤白帶下。 五樞 帶脈下三寸,水道旁五寸五分,足少陽帶脈之會。 銅人針一寸,灸五壯, 明堂灸三壯。 主癖,大腸,膀胱腎余,男子寒疝,陰卵上入,小腹痛, 婦人赤白帶下,里急瘈瘲。 維道 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之會。 銅人針八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嘔逆不止,水腫,三焦不調(diào),不嗜食。 居 章門下八寸三分,監(jiān)骨上陷中。 素注,章門下四寸三分,足少陽陽蹺之會。 銅人針八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腰引小腹痛,肩引胸臂攣急,手臂不能舉,以至肩。 環(huán)跳 髀樞中,側(cè)臥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搖撼取之,足少陽太陽之會。 銅人灸五十壯。 素注,針一寸,留二呼,灸三壯。 指微云: 已刺不可搖,恐傷針。 主冷風(fēng)濕痛不仁,風(fēng)遍身,半身不遂,腰胯痛蹇,膝不得轉(zhuǎn)側(cè)伸縮, 仁壽宮患腳氣遍風(fēng),甄權(quán)奉針環(huán)跳,陽陵泉,陽輔,巨虛下廉,而能起行, 環(huán)跳穴痛,恐生附骨疽。 風(fēng)市 膝上外廉兩筋間,以手著腿,中指盡處是,針五分,灸五壯。 主中風(fēng)腿膝無力,腳氣,渾身搔癢,痲痹,厲風(fēng)癥。 中瀆 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足少陽絡(luò),別走二陰。 銅人灸五壯,針五分, 留七呼。 主寒氣客于分肉間,攻痛上下,筋痹不仁。 陽關(guān)(一名陽陵) 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 銅人針五分,禁灸。 主風(fēng)痹不仁, 膝痛不可屈伸。 陽陵泉 膝下一寸,胻外廉陷中,蹲坐取之,足少陽所入,為合土。 難經(jīng)曰: 筋會陽陵泉。 疏曰: 筋病治此。 銅人針六分,留十呼,得氣即瀉,又宜久留針, 日灸七壯,至七七壯。 素注,灸三壯,明堂灸一壯。 主膝伸不得屈, 髀樞膝骨冷痹腳氣,膝股內(nèi)外廉不仁,偏風(fēng)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苦嗌中介然, 頭面腫,足筋攣。 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窌) 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之間,陽維之。 銅人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胸滿腫,膝痛足不收,寒厥驚狂,喉痹,面腫寒痹, 膝胻不收。 外邱 外踝上七寸,少陽所生。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胸脹滿,膚痛,痿痹, 頸項痛,惡風(fēng)寒,猘犬傷,毒不出,發(fā)寒熱,速以三姓人可灸所嚙處及足少陽絡(luò), 癲疾,小兒龜胸。 光明 外踝上五寸,足少陽之絡(luò),別走厥陰。 銅人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 明堂灸七壯。 主yin濼脛酸胻疼,不能久立,熱病汗不出,卒狂,與陽輔療法同, 虛則痿躄,坐不能起,補(bǔ)之,實則足胻熱膝痛,身體不仁,善嚙頰,瀉之。 陽輔(一名分肉) 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三分,去邱墟七寸,足少陽所行, 為經(jīng)火,膽實瀉之。 素注,針三分,又曰針七分,留十呼。 銅人灸三壯,針五分, 留七呼。 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浮腫筋攣,百節(jié)酸疼,實無所知,諸節(jié)盡痛, 痛無常處,腋下腫痿,喉痹,馬刀挾癭,膝胻酸,風(fēng)痹不仁,厥逆,口苦,太息, 心痛,面塵,頭角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汗出振寒瘧,胸中肋髀膝外, 至絕骨外踝前痛,善潔,面青。 懸鐘(一名絕骨) 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尋摸尖骨者是,足三陽之大絡(luò)。 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 難經(jīng)曰: 髓會絕骨。 疏曰: 髓病治此。 袁氏曰: 足能挺步, 以髓會絕骨也。 銅人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 指微云: 斜入針二寸許,灸七壯, 或五壯。 主心腹脹滿,胃中熱,不嗜食,腳氣膝胻痛,筋骨攣痛,足不收,逆氣, 虛勞寒損,憂恚心中,欬痛,泄注,喉痹,頸項強(qiáng),腸痔瘀血,陰急,鼻,腦疽, 大小便,鼻中干,煩滿,狂易中風(fēng),手足不隨。 丘墟 足外踝下,從前陷中骨縫中,去臨泣三寸,又俠溪穴中量上,外踝骨前五寸, 足少陽所過為原,膽虛實皆拔之。 銅人灸三壯,素注,針五分,留七呼。 主胸滿痛,不得息,久瘧振寒,腋下腫,痿厥坐不能起,髀樞中痛,目生翳膜, 腿胻酸,轉(zhuǎn)筋卒疝,小腹堅,寒熱頸腫,腰胯痛,太息。 臨泣 足小指次指本節(jié)后陷中,去俠溪一寸五分,足少陽所注為俞木, 甲乙針二分留五呼,灸三壯。 主胸中滿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廔,善齒頰, 天牖中腫yin濼胻酸,目眩,枕骨合顱痛,灑淅振寒,心痛,周痹,痛,無常處, 厥逆氣喘不能行,瘧日發(fā),婦人月事不利,季支滿乳癰。 地五會足小指次指本節(jié)后陷中,去俠溪一寸,銅人針一分,禁灸。 主腋痛, 內(nèi)損唾血,足外無膏澤,乳癰。 俠溪 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jié)前陷中,足少陽所溜,為榮木,膽實則瀉之。 素注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胸支滿,寒熱傷寒,熱病汗不出,目外眥赤, 目眩,頰頷腫,耳聾,胸中痛,不可轉(zhuǎn)側(cè),痛無常處。 竅陰 足小指次指外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少陽所出,為金井。 素注針一分, 留一呼,甲乙留三呼,灸三肚。 主痛,欬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 轉(zhuǎn)筋,癰疽,頭痛心煩,喉痹,舌強(qiáng)口干,肘不可舉,卒聾魘夢,目痛,小眥痛。
點(diǎn)擊查看:<<針灸大成>>目錄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