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臨證指南醫(yī)案 卷七 上課筆記
    

臨證指南醫(yī)案教程:卷七

痢沈 暑必挾濕,傷在氣分,古稱滯下,此滯字,非停滯飲食,言暑濕內(nèi)侵,腑中流行阻遏,而為滯矣。消導,升舉,溫補,暑邪無有出路,胸痞不饑,不食,粘膩未已,而肛門沉墜里結,三焦皆受邪蒸,上下渾如兩截,延為休息痢疾,纏綿展轉,豈旦晚驟愈之病。(暑濕熱)淡干姜 …

沈 暑必挾濕,傷在氣分,古稱滯下,此滯字,非停滯飲食,言暑濕內(nèi)侵,腑中流行阻遏,而為滯矣。消導,升舉,溫補,暑邪無有出路,胸痞不饑,不食,粘膩未已,而肛門沉墜里結,三焦皆受邪蒸,上下渾如兩截,延為休息痢疾,纏綿展轉,豈旦晚驟愈之病。(暑濕熱)
淡干 生姜川連黃芩 人參 枳實

徐 夏季痢癥,多是濕熱食積,初起宜分消其邪。但肌柔白嫩,乃氣虛之質,且性情畏藥,只宜少與勿過。
檳榔青皮 陳皮 濃樸 川連 黃芩 木香 炒黑山楂

又 濕熱下痢,必用苦辛寒為治,粟殼澀腸止瀉,久痢成方,當此熱邪未清,宣通,斯滯可去,因色白氣弱,未敢峻攻耳。
濃樸 黃芩 川連 木香汁 楂肉銀花 麥芽

盧 痢癥濕熱,皆是夏令伏邪。但以攻消,大傷胃氣,不能去病,今微嘔,不饑不寐,大便欲解不通,是九竅六腑不和,總是胃病。
人參(一錢) 吳萸炒川連(四分) 泡淡生干姜(五分) 茯苓(三錢) 川楝子肉(一錢)生白芍(一錢半)

某(女) 舌色灰黃,渴不多飲,不饑惡心,下利紅白積滯,小溲不利此,暑濕內(nèi)伏,三焦氣機不主宣達,宜用分理氣血,不必見積,以攻滌下藥。
滑石通草 豬苓 茯苓皮 藿香梗 濃樸 白蔻仁 新會皮

陸(氏) 經(jīng)來暑穢痧脹,心煩自利黑瘀。
淡黃芩 枳實 川連 石菖蒲 郁金 橘紅

陳(嫗) 瀉痢兩月,肢體浮腫,高年自屬虛象。但胸脘痞悶,納谷惡心,每利必先腹痛,是夏秋暑熱。郁滯于中,虛體挾邪,焉有補澀可去邪扶正之理,恐交節(jié)令變癥,明是棘手重癥矣。
人參 茯苓 川連 淡干姜 生白芍 枳實

某 臍上青筋突痛,太陰脾受傷,此前癥也。近日腹痛白積,兩旬不已,是新受夏秋暑濕,與病異岐,先理新病,導氣分消主之。
藿香 濃樸 廣皮 茯苓皮 川連 木香 木瓜 扁豆

某 痰哮宿病,正在初秋而發(fā),又值寒熱下痢血積,腹痛吐逆,脈來右弦左弱,目黃羞明,必是暑濕凝滯著里,以補虛之中,佐以清邪,乃通劑法。
人參 黃耆 白芍 廣皮 石蓮子 川連 楂肉 草決明 金銀花

王 痢疾古稱滯下,乃是濕熱氣薄腸胃,阻閉氣分,故利仍不爽,河間丹溪,僉用清熱導氣者為此。(濕熱)
黃芩 川連 草決明 炒黑楂肉 生白芍 石蓮 丹皮 廣木香汁

倪(六十) 面垢舌白,心下脘中,凄凄痛窒,至圊復便不爽,此水谷之濕,內(nèi)蒸為熱,氣道阻閉。上熱下冷。若外受客邪,既過募原,必有寒熱矣。
淡黃芩 川連 淡竹葉 檳榔汁 白芍 濃樸 廣皮白

濕溫下痢,脫肛,五苓散寒水石。

江 食物不調(diào),腸胃蘊蓄,郁蒸積聚而滯下,三月不愈清疏帶補之。
人參 川連 炒白芍 炒楂肉 廣皮 茯苓 炒當歸 烏梅

陸 濕熱內(nèi)蘊,中焦痞結,陽氣素虛體質,濕注自利不爽,神識昏亂,將變?nèi)岑d。
半夏 人參 枳實 川連 干姜 黃芩 姜汁

顧 得湯飲,腹中漉漉,自利稀水,平昔酒客留濕,濕勝內(nèi)蘊,腸胃不爽,凝積,東垣清暑益氣,亦為濕熱傷氣而設。但脾胃久病,仍能納食,當苦味堅陰,芳香理脾。
茅術(四兩) 炒黑黃柏(二兩) 炒黑地榆(二兩) 豬苓(一兩半) 澤瀉(一兩半) 水法丸,服三錢。

葛(四十) 酒客,大便久瀉,脅上曾發(fā)瘍,春夏脅下有形,腹形滿脹,此久蘊濕熱,癰膿自利,未能泄邪,腸胃氣壅,利頻不爽,法當分消以去濕熱。若攻劫太過,必傷脾胃,議用丹溪小溫中丸,早進二錢五分,夜進二錢五分,三兩。

某 潮熱,自利,腹痛。
黃芩 生白芍 枳實 桔梗 檳榔汁 木香汁

徐 能食,腹痛,下痢,兼和其陰。
人參 生白芍 黃芩 枳實 川連 干姜

某(十六) 濕熱內(nèi)蒸下利紅積。
炒黑神曲 炒黑楂肉 茯苓皮 飛滑石 新會皮 濃樸 淡竹葉 扁豆葉

祝(三八) 十年久痢,須推飲食避忌,酒客濕滯腸中,非風藥之辛,佐苦味入腸,何以勝濕逐熱,久病飲食不減,腸中病也。
綿茵陳白芷秦皮 茯苓皮 黃柏 藿香

某 形瘦陰虧,濕熱下痢,誤投消食,反劫津液,邪未盡,津先耗,咽喉痛,且嗆咳,所謂濕未罷,已上燥矣。
川連 銀花 通草 黃芩 川貝 茯苓皮

某 濕熱內(nèi)阻氣分,腹痛下痢,目 黃,舌光不渴,議清里泄?jié)駸帷?br>黃芩 寒水石 川連 濃樸 秦皮 郁金 山(五十) 濕郁腹痛,利紅如豆汁。
生茅術(三錢) 炒山楂(一錢半) 濃樸(一錢) 紅曲(一錢半) 廣皮(一錢) 豬苓(一錢)

某 夏秋痢疾,固是濕熱傷氣,脾胃氣滯,后重里急不爽,古方香連丸,取其清里熱,必佐理氣。謂氣行斯?jié)駸岱e聚無容留矣。知母生地,滋陰除熱,治陰分陽亢之火,與痢門濕熱大異,蓋滋則呆滯,氣鈍窒塞,宜乎欲便不出,究竟?jié)駸崃粜叭栽,桂附熱燥,又致肛墜,痛如刀割?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pharm/2009/20090113032155_80190.shtml" target="_blank">補中益氣湯垣成法,僅僅升舉下焦清陽,未能直透腸中,再用大黃重藥,兼知母生地等味,更令傷及下焦,書義謂諸痢久,都屬腎傷,小腹痛墜,忌冷,顯然是下癥,議與升陽,亦須下治。
人參 茯苓 澤瀉 炙草 防風羌活 獨活 細辛 生姜 大棗

某 舌白,渴不欲飲,心腹熱,每痢必痛,肛墜,痢又不爽,微嘔有痰,口味有變,頭中空痛,兩頰皆赤,此水谷氣蒸濕熱,郁于腸胃,清濁交混,忽加煩躁難鳴苦況,法當苦寒泄熱,苦辛香流氣滲泄利濕,蓋積滯有形,濕與熱本無形質耳。
川連 黃芩 郁金 濃樸 豬苓 槐米 秦皮

包 先厥,下利膿血,腹痛嘔惡,乃寒熱互傷。(厥陰伏熱)
淡黃芩 川連 丹皮 生芍 炮姜 炒銀花

陳(氏) 溫邪經(jīng)旬不解,發(fā)熱自利,神識有時不清,此邪伏厥陰,恐致變痙。
白頭翁 川連 黃芩 北秦皮 黃柏 生白芍

又 溫邪誤表,劫津,神昏,恐致痙厥。
炒生地 阿膠麥冬 生白芍 炒丹皮 女貞子

邱(嫗) 進潤劑,痛緩積稀,知厥陰下利,宜柔宜通,血虛有風顯然。
生地 阿膠 丹皮 生白芍 銀花 小黑 豆皮

某 熱漸入里,胸痞便泄,議酸苦泄熱。
黃芩 川連 枳實 白芍 廣皮白 滑石 甘草 谷芽

蔡 內(nèi)虛邪陷,協(xié)熱自利,脈左小右大,病九日不減,是為重癥,議用白頭翁湯方,加黃芩白芍。(協(xié)熱痢)

潘 時令暑濕,都從口鼻而受,氣郁則營衛(wèi)失于轉運,必身熱無汗,其邪自上以及中,必循募原,致腸胃亦郁,腹痛瀉積,無非濕熱之化,此分消利濕則可。若以表藥,則傷陽氣矣。
茯苓 陳皮 濃樸 木香 炒扁豆 炒山楂

又 協(xié)熱下利,粘膩血水,是腸胃中濕熱之化也。
北秦皮 白頭翁 茯苓 澤瀉 炒銀花 益元散

某 春溫內(nèi)陷下痢,最易厥脫。
川連 阿膠 淡黃芩 炒生地 生白芍 炙草

王 熱毒逗留不化,潮熱下利。
川連 黃芩 炒白芍 茯苓 澤瀉 木瓜

張(三三) 江南地薄氣弱,夏季食物內(nèi)蘊,時令熱迫內(nèi)聚,濕熱赤痢,入冬不愈,皆飲食不忌之累,宜淡薄滋味。(血痢)
生茅術 濃樸 南山楂 草果仁 樗根皮 槐花 廣皮 銀花

又 痢血三月,晝痢夜止,肛門欲墜,以氣陷門戶不藏。
人參 當歸 白芍 肉桂 炙草 白術 廣皮 煨姜 南棗

某(二四) 血痢半載,少腹痛,六味地黃加炒楂肉炒延胡。

某 血積痛痢,起于夏令,秋半不減,明是濕熱滯于腸胃,久延,面色消奪,右脈搏大,乃痢癥所大忌,稍通積聚,兼以和血。
酒炒大黃 川連 黃芩 丹皮 肉桂 歸身 白芍 生甘草

袁(二七) 久痢,腹疼,下血。
生黃 (三錢) 生白術(三錢) 炒歸身(一錢) 炒楂肉(二錢) 炒地榆(一錢半) 廣皮(一錢)
濃樸(一錢) 羌活(五分) 防風根(五分)

朱(三九) 下痢帶瘀血,肛中氣墜,腹不痛。
炒黑樗根皮(一兩) 生茅術(一錢) 生黃柏(一錢) 炒黑楂肉(三錢) 炒黑地榆(一錢半)炒焦銀花(一錢半) 赤苓(三錢) 豬苓(一錢半)

某 痛痢不爽,已有血下,暑濕不獨在氣分,且積勞茹素,攻奪宜慎。
當歸 白芍 南山楂 濃樸 草果 炮姜

某 脈緩,臍上痛,便稀溺短,此乃濕郁脾胃之陽,致氣滯里急,宗古人導濕分消意。(陽虛氣滯)
生茅術 廣皮 濃樸 官桂 飛滑石 茯苓 豬苓 澤瀉 炒山楂

張(五七) 脈沉伏,久痢腹痛,畏寒少食,氣弱腸滯,以溫通方法。熟附子 生茅術 生大黃 茯苓 濃樸 木香

又 溫下相投,腸滯不通,皆因腑陽微弱,古賢治痢,不離通澀二法。
當歸 肉桂心 茯苓 濃樸 南山楂 生麥芽

王(六二) 平昔溫補相投,是陽不足之體,聞患痢兩月,不忌食物,脾胃滯壅,今加嘔惡,夫六腑宜通。治痢之法,非通即澀,肛腸結閉,陽虛者,以溫藥通之。
熟附子 制大黃 濃樸 木香 茯苓皮

范(二七) 痢稱滯下,謂有滯必先痛后下,況病起不慎口腹,陽氣窒塞,積聚留著,試閱前方,宣通者有效,守補則病劇,六腑皆以宣通為用。
附子 大黃 茯苓 濃樸 生草果 廣皮

又 溫下已效,腸胃留滯,都因陽不主運,再佐理氣兼之。
附子 制大黃 茯苓 廣皮 濃樸 生益智 木香 豬苓

李 痢將兩月,目微黃,舌白口干,唇燥赤,腹?jié)M,按之軟,竟日小便不通,病者自述肛門窒塞,努掙不已,僅得迸出粘積點滴。若有稀糞,自必傾腸而多,思夏秋間暑濕內(nèi)著為痢,軒岐稱曰滯下,謂滯著氣血,不獨食滯一因,凡六腑屬陽,以通為用,五臟皆陰,藏蓄為體,先瀉后痢,脾傳腎則逆,即土克水意,然必究其何以傳克之由,蓋伏邪垢滯從中不清,因而下注矣。遷延日久,正氣因虛,仲景論列三陰,至太陰篇中,始挈出腹?jié)M字樣,脾為柔臟,惟剛藥可以宣陽驅濁。但今二腸窒痹,氣不流行,理中等法,決難通腑,考內(nèi)經(jīng)二虛一實者治其實,開其一面也。然必溫其陽,佐以導氣逐滯,欲圖扭轉機關,舍此更無他法。
制附子 生濃樸 木香 制大黃 炒黑大茴

又 懈弛半月,脾腎復憊,脾敗不主健運,納食皆變痰沫,腎真失司納氣,水液上泛阻咽,皆痢傷濁壅,變脹末傳,脈見弦勁,是無胃氣,小愈變病,最屬不宜,入冬為藏陽之令,今陽漸潰散,而陰液枯槁,渴不多飲,飲不解渴,治陽必用剛藥,其陰更涸矣。轉展無可借箸,勉與脾腎分調(diào),脾陽動則冀運,腎陽靜可望藏,王道固難速功,揆之體用,不可險藥。早服炒焦腎氣丸 午服參苓白術散益智仁

許(三三) 勞倦咳嗽失血,仍然不避寒暑,食物腹中瀉痢,病上加病,后感,法當先治,以分病有新舊。(陽虛)
濃樸 益智 廣皮 茯苓皮 白芍 炙草 木瓜 炒扁豆

又 咳嗽瀉痢,藥治相背,治肺礙脾,治脾礙肺,方今交冬,治痢為要,病患說早食相安,晚食脹滿,脾胃陽氣已乏,勿徒消滯寒克矣。
白芍(桂酒拌) 益智 廣皮 茯苓 焦白術 炙草 谷芽 砂仁

張 下痢泄瀉之后,診脈右弦大,胃虛少納,陽弱不司運化,法當通腑之陽。
人參 益智仁 炒菟絲餅 炒砂仁末 茯苓 廣皮白

陸(二六) 腹?jié)M自痢,脈來濡小,病在太陰,況小便清長,非腑病濕熱之比,法當溫之。
于術 附子 茯苓 濃樸 干姜

許(二四) 痢疾一年,已浮腫溺澀,古稱久痢必傷腎,月前用理陰煎不應,詢及食粥吞酸,色瘁脈濡。中焦之陽日憊,水谷之濕不運,仍辛溫以蘇脾陽,佐以分利,用胃苓湯,去甘草加益智。

陳 痢積雖然少緩,諸款不減,面色青晦,四肢厥冷,仍在險途,擬進益黃散法。
人參 煨益智仁 公丁香 茯苓 廣皮 青皮 木瓜 炒冬米

某 脈微細,肢厥,下痢無度,吳茱萸湯。但能止痛,仍不進食,此陽敗陰濁,腑氣欲絕,用花湯。
赤石脂 干姜 白粳米

某 痢后大便不實,食不健運,色脈俱是虛象,此清陽失曠于中,陰氣先走泄于下,先理中焦。再當攝陰。
人參 白術 茯苓 炙草 廣皮 炮姜 益智

某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呃忒之來,由乎胃少納谷,沖氣上逆,有土敗之象,勢已險篤,議金匱
附子粳米湯。
人參 附子 干姜 炙草 粳米

某 長齋有年,土薄氣餒,加以久痢少谷欲嘔,脾胃之陽衰矣。由夏及今,半載不痊,倘忽腫脹。何法施治。
人參 白術 干姜 炮姜 丁香 茯苓

袁 中下陽微,嘔呃下利,溫中不應,恐延衰脫,夫陽宜通,陰宜守,此關閘不致潰散,春回寒谷。生氣有以把握,候王先生主議。
人參 附子 炮姜 炒粳米 赤石脂 生白芍

某 春痢入冬,痢止,腹痛食少,童年那有yin欲之擾,此系寒熱不和,脾胃受傷也。六君子湯加肉桂。

某 脈沉微,下痢紅紫黑,舌胎粉白,并不渴飲,此太陰脾營虛寒也。仿理陰煎。(脾營虛寒)
當歸頭 白芍 炮姜 炙草 茯苓 益智

唐(氏) 下痢四十余日,形寒腹痛。
炒當歸 生白芍 肉桂 炒山楂 青皮 茯苓

沈 議堵截陽明一法。(陽明不闔)
人參 炒白粳米 炮姜 赤石脂

某(六四) 高年下痢,痰多舌干,脈右空大,神困音低,乃脾腎兩虧,二氣交虛,有年致此,恐非宜。(脾腎兼虛)
人參(一錢半) 菟絲子(一錢半) 赤石脂(三錢) 炮姜(一錢半) 茯苓(三錢) 木瓜(一錢)

王(五十) 久痢久瀉為腎病,下瀉久而陰傷氣墜,四神丸治脾腎晨泄,辛溫香燥皆剛,佐入五味酸柔,不過稍制其雄烈,此肛墜尻酸,乃腎液內(nèi)少而氣陷矣。腥油肉食須忌。
熟地 禹余糧五味子

蔣(五一) 久痢用辛甘溫而效,是脾陽久傷,治由東垣法極是,述食血腥,滑必便溏,四肢忽有肉疹。營衛(wèi)內(nèi)應脾胃,氣血未得充復,五旬外,下亦怯,用脾腎兩補。
人參 山藥 茯苓 湖蓮 芡實 補骨脂 蓯蓉 萸肉 五味 巴戟 菟絲 覆盆子

某 下痢腹痛舌干,肛墜,痢傷陰也。(痢傷陰液)
熟地炭 炒歸身 炒白芍 炒楂肉 茯苓 炙草

某 滯濁下行痛緩,議養(yǎng)陰通腑。
生地 阿膠 丹皮 山梔 豬苓 澤瀉

孫 脈左數(shù),下利,腹不甚痛,暮夜微熱,所伏暑熱,乘陰虛下陷,是清熱理脾不效,當攝陰升陽。
熟地炭 當歸炭 山楂炭 炒黑麥芽 炙黑甘草 防風根
炒黑升麻

又 照方去山楂麥芽加人參焦白芍。

又 瀉痢久必陰損液耗,此口渴微咳,非實火客邪,與甘酸化陰。
人參 山藥 炙草 炒烏梅 木瓜 炒湖蓮肉

蔡 脈右數(shù),左細數(shù),面垢舌燥,白苔點點,肌膚甲錯,左脅動氣,伏暑當秋涼而發(fā),初病如瘧,當從苦辛寒法,里邪熾烈,變?yōu)橄铝,胃津被劫,陰液大耗,昔賢于熱病液涸,急以救陰為務,茍胃關得蘇,漸以冀安,否則犯喻氏所指,客邪內(nèi)陷,液枯致危之戒矣。復脈湯去姜桂麻。

又 酸甘化陰法。
人參 生地 烏梅 炙草 麥冬 木瓜

鮑 痢久,陰液消亡,無以上承,必唇燥舌干,奈胃關不和,善噫難饑,此由陰膩柔劑所致,擇其不膩滯者調(diào)之。
人參 炙草 炒白芍 炒烏梅肉 炒麥冬 茯神

周(五十) 痢后氣墜,都主陰傷。但嗔怒不已,木犯土,致病留連,攝陰之中,聊佐和肝。
熟地 茯苓 炒山楂 炒烏梅 木瓜

某 陰液涸,則小水不通,胃氣逆,則厭食欲嘔,此皆痢之款癥也。治以中下二焦為主,議理陰煎。
熟地 白芍 附子 五味 炮姜 茯苓

吳(三十) 痢久陰傷腹痛,肛門墜脹,秋病入冬不愈,已屬休息癥,和陰劑中,仍有升降,仿東垣法。
炒熟地 炒當歸 炒白芍 炙草 生山楂 生谷芽

陳(三七) 瀉痢久則傷腎,多見下焦沉墜,先傷在陰,剛藥不效。(久痢傷腎下焦不攝)
人參 鹿茸 菟絲子 茯苓 舶茴香 制補骨脂 砂仁

張(五一) 晨泄痢血屬腎病,無痛墜等因,用黑地黃丸。

范 瀉痢起于長夏,醫(yī)謂時令濕熱,胃苓湯,芩芍法,固非謬訛,因高年腎陽肝陰先虧,使客氣內(nèi)擾阻遏,中流乏砥柱坐鎮(zhèn),致狂瀾滔天耳。病經(jīng)兩旬不減,重陰無陽,驗諸神識尚清,其外邪為少,而內(nèi)損為多八脈無權,下無收攝,漏卮不已,理必生陽泄,下焦冷,此皆陰陽二氣微絕治病則夯,治本為宜,非置之不理,實究天人而已。
人參(二錢) 鹿茸(二錢) 炒黑當歸(三錢) 生杜仲(三錢) 生沙苑(一錢) 茯苓(三錢)

李(五十) 自痢五六年,即周身痛痹,蓋腸胃病,致經(jīng)絡筋骨 籬疏撤,陽失衛(wèi),藥難效靈,書此代煎。
冬于術 蓯蓉 熟附子 河水煎。

吳(四九) 治痢大法,無過通塞二義,夏秋濕熱固多,初痢不痛,已非濕熱,色滯者,腸中陳腐也。至今痛而痢,痢后復痛,按之痛減屬虛,小雪不愈,陽不來復,久痢治腎,然非滋膩,先用苓姜術桂湯。

某(氏) 治痢古法,不越通澀,經(jīng)停有瘕,腹浮腫,八脈之病,醫(yī)惑于見痢,認為脾胃癥,議用濟生腎氣丸。

朱(五七) 痢久肛墜,是下焦腎虛,失于收納,治脾胃藥無功。
熟地炭 炒歸身 赤石脂 五味子 炒楂肉

周(四六) 痢久必傷腎陰,八脈不固,腸膩自滑而下。但執(zhí)健脾無用,病不在中,納谷運遲,下焦坎陽亦衰,用三神丸。
五味子 補骨脂 肉果

某 痢久陰陽兩傷,少腹肛墜,連兩腰胯脊髀酸痛,由臟腑絡傷,已及奇經(jīng),前議輕劑升陽頗投,仍從下治。
人參 鹿茸 附子 炒當歸 茴香 菟絲子 杜仲

周 轉方柔藥相安,顯然久痢傷及腎陰,當用理陰煎,兼用禹糧石脂丸,以攝固腸中。
熟地炭 歸身炭 人參 炙甘草 五味子 炒楂肉 兼服禹糧赤石脂丸。

金(氏) 脈數(shù)勁,下痢腹鳴痛,后墜,臥則氣沖,咳嗽吐粘涎,產(chǎn)后過月,顯是下?lián)p至中。納谷日少,形神日衰,勢已延成蓐勞,難期速功。
熟地炭 人參 茯神 炒山藥 建蓮 赤石脂

某(氏) 休息痢,經(jīng)二年,明是下焦陰陽皆虛,不能收攝,經(jīng)期不來,小腹撫摩有形上行,似乎瘕,其實氣結。若不急進溫補,恐滋擾腫脹之累也。
人參 附子 茯苓 炙草 五味 白芍

某 氣虛下陷,門戶不藏。(氣虛下陷)
人參 黃耆 廣皮 炙草 歸身 炒白芍 防風 升麻

某 痢經(jīng)五十日來,小愈再發(fā),獨見后重下墜,此為氣陷,則門戶不藏,亦胃弱內(nèi)風乘襲,議陷者舉之。
人參 歸身 白芍 炙草 升麻 荷葉

石 瘧邪熱氣,內(nèi)陷變痢,延已三月,脾胃氣衰,面浮肚膨,仍有里急欲墜之象,中虛伏邪,進以和解。(瘧變痢)
黃芩 柴胡 人參 丹皮 炒當歸 白芍 谷芽 炒山楂

蔡 神氣索然,腹中動氣,舌紅嗌干,寒熱日遲,平素積勞致虛,邪伏厥陰,脈促細堅,溫清難用。勉議復脈湯,存陰勿涸,希圖援救,復脈湯。

又 兩投復脈色脈略轉,所言平素積虛,不但瘧邪內(nèi)陷陽結于上則胸痞,陰走于下則頻利。非徒開泄攻邪也。救逆湯去姜。

又 奔脈動氣,皆是陽虛濁泛,當和營理陽。
人參 茯苓 歸身 炙草 桂心 牡蠣 煨姜 大棗

又 沖氣填塞,邪陷下痢,勢非輕小,用瀉心法。
人參 淡干姜 熟附子 川連 黃芩 枳實

又 人參 淡干姜 生地 炒桃仁

張 氣衰熱伏,腹痛下痢,脘中痞悶,不欲納食,由瘧變痢,經(jīng)邪入腑,斯病勢已重,清理濕熱以開痞,延久必須扶正。
淡黃芩 川連 人參 生白芍 干姜 枳實

某 邪陷瘧后變痢,傷及厥陰,癥見氣上撞心,饑不能食,干嘔腹痛,全是肝病,肝為至陰之臟,相火內(nèi)寄,仲景治法,不用純剛燥熱之藥,以肝為剛臟故也。今正交土旺,土木為仇,五日內(nèi)未為穩(wěn)當。
人參 炒當歸 炒白芍 炒烏梅肉 茯苓 淡吳萸 生香附汁 真北秦皮

孫 下痢無積,肛墜,腸間汨汨有聲,此屬腸風,當用攝固。(腸風)
熟地炭 萸肉炭 炒歸身 炒杞子 川斷 北味肉 煎藥送赤石脂丸三錢。

某 當年久痢,用三神丸得效,是脾腎兩因,兼理氣分之滯,體質陽虛,遇冷病加,今病起長夏,小水不通,必系夏熱阻其宣化,久則氣血凝著而為腸紅,先與桂苓甘露飲,分消其濕。
于術 茯苓 豬苓 澤瀉 滑石 桂心

包(噤口痢)
川連 人參 黃芩 白芍 草決明 炒山楂 炒銀花

又 噤口痢,乃熱氣自下上沖,而犯胃口,腸中傳導皆逆阻似閉,腹痛在下尤甚,香連梅芍,僅宣中焦,未能泄下熱燔燎。若不急清,陰液同歸于盡,姑明其理,以俟高明備采,白頭翁湯。

又 脈左細,數(shù)右弦,干嘔不能納谷,腹痛里急后重,痢積不爽,此暑濕深入著腑,勢屬噤口痢疾,癥非輕渺,議用苦寒清解熱毒,必痛緩胃開,方免昏厥之變。
川連 干姜 黃芩 銀花 炒山楂 白芍 木香汁

又 下午病劇,乃陰氣消亡之征。若但陰柔,恐生生不至,疏補胃藥,正宜進商。
生地 阿膠 人參 生白芍 炒山楂 炒銀花

矯 初起無寒熱,即瀉痢嘔惡不食,乃噤口痢重病,夫暑邪之傷,由口鼻吸氣而入,邪與水谷交混,蒸變濕熱,釀為積滯膿血,腸胃氣窒,欲解不能通爽,遂致里結后重,香連苦辛,理氣導濕清熱,初用頗是,皆緣勞碌之人,非膏粱溫養(yǎng)之質,淡薄積勞,中氣易傷,四十日來,積少痛緩,醫(yī)稱病解,而食不下咽,不知饑飽,診得脈弦,形衰,舌白,不渴飲水,日瀉數(shù)行,全屬胃倒氣奪,中宮損極,下關不攝,谷不能咽,焉能承受湯藥,藥味氣劣,胃衰必惡,久痢久瀉,務在能食。古人非醒脾胃,即安腎攝納,再詢粉漿下咽,或嗆或噎,議以上脘宜通其清陽,下焦當固攝其滑脫,仿古方中參苓白術散末,當以米飲日服二次,間以不膩滑之物,食些少勿多,以示胃之所喜為補,必得胃氣漸醒,方有轉危為安。
人參(二錢) 焦術(一錢半) 茯苓(一錢半) 炙草(五分) 炒扁豆(二錢) 苡仁(一錢半)桔梗(一錢) 砂仁(七分炒) 炮姜炭(一錢) 肉豆蔻(一錢)
上藥研細,秤準分兩,每次用香粳米飲湯調(diào)服一錢五分,上藥須日進二次。

鮑 舌心黃,邊白,渴飲,水漿停胃脘,干嘔微微冷呃,自痢稀水,小便不利,診脈堅勁不和,八旬又二,暑濕熱邪內(nèi)著,必脾胃氣醒,始可磨耐,以高年不敢過清過消,用清暑益氣方法。
川連 黃芩 石蓮子干葛 青皮 人參 茯苓 濃樸 豬苓 澤瀉

又 口中干燥,小水全無,泉源已竭,陰液無以上承,痢癥噤口,都是濕熱壅于胃口,下元衰憊。沖脈氣震高突,此攻病保真,理難捉摸矣。
川連 黃芩 草決明 石蓮子 烏梅 白芍

痢癥,古名滯下,惟夏秋暑濕挾積者居多,其次則風yin火迫寒侵也。推之燥氣,獨不為患?记胺ǎび卸ɡ,不必再述,至于暑者,有陰暑陽暑之源,其邪必兼乎濕,夫陰暑由于人之陽氣先虧,加以貪涼喜冷,郁折生陽,故主于溫,陽暑由于天之熱伏,阻氣化濁,則重于清,而醫(yī)之下手工夫,于此須細心認定。但邪之來也,似水之流,臟腑間,一有罅隙,則乘虛而著,故有在氣在血之分,傷臟傷腑之異。

若表之邪郁,而氣機下流不息者,喻氏論人參敗積壅,而寒熱交粘者,潔古立芍藥湯。在氣分,有苦辛調(diào)氣,與辛甘益氣等法。在血分,有酸苦行血,及咸柔養(yǎng)血諸方。若表癥急,從乎三陽,有桂枝湯,葛根芩連湯,小柴胡湯,里勢實,專究脾胃,有小承氣湯,溫脾湯,總之,治腑以三焦見癥為憑,治臟以足三陰為要領,辨得虛實之情形,酌以或通或澀之法,則臨癥權宜,庶乎不錯矣。但是癥不治之條甚多,最難愈者,莫如休息痢,攻補之法非一,予亦不贅,最危險者,莫如噤口痢,卻有兩端。若因暑濕邪充,格拒三焦者,氣機皆逆?zhèn)鞫],上下之勢,渾如兩截。若治不得其要,則邪無出路,正立消亡,此丹溪立法最高,后世都宗其旨,先生又借用半夏瀉心湯,減去守中之品,取補以運之,辛以開之,苦以降之,與病情尤為允協(xié),所以先生之見長,是集之奧妙,每每在此,又因脾腎之陽素虛,陰邪從中而下者,先傷太陰,繼傷少陰,關閘大開,痛泄無度,戊癸少化火之,機命陽無蒸變之力,此不饑不食,為嘔為脹,理宜然矣。與邪多積熱之候相比,絕然不同,參之仲景理中湯,腎氣丸,及景岳理陰煎,胃關煎等法可也。吾鄉(xiāng)姚頤真先生,化出捷徑良法,以大劑蓯蓉,配入?yún)w姜附桂制白芍之類治之,靡不應手而愈,想蓯蓉之性,溫能達下,咸可利胃,質之柔潤,以補陽中之陰,較地黃阿膠尤勝,與之腸膏竭盡,絡脈結澀而痛者,堪稱神品,自此推展,用治甚多。若曰某方某藥。但治某癥。不知活用,反稱杜撰,則禁絕后人靈活之心,無從施發(fā)矣。(邵新甫)

徐評 夏秋之痢,總由濕熱積滯,與傷寒傳入三陰之痢不同,案中合法者亦甚多,一遇老年及久痢,即混入陰經(jīng)治法,并參附烏梅五味等,全不對癥,隨筆亂書,并與案中之論,亦自己相背,想是習氣使然,抑此中實無定見也。后人竟用溫補,以為本之此老,殺人無算,觸目傷懷。

便血

鄭 夏至后,濕熱內(nèi)蒸,腸風復來,議酸苦法。(濕熱)
川連 黃芩 烏梅肉 生白芍 廣皮 濃樸 荊芥菊花炭 又駐車丸二錢

某 脈右數(shù),形色蒼黑,體質多熱,復受長夏濕熱內(nèi)蒸,水谷氣壅,血從便下,法以苦寒,佐以辛溫,薄味經(jīng)月,可冀病愈。
茅術 川連 黃芩 濃樸 地榆 槐米

程 年前痰飲哮喘,不得安臥,以辛溫通陽劫飲而愈,知脾陽內(nèi)弱,運動失職,水谷氣蒸,飲邪由濕而成,濕屬陰,久郁化熱,熱入絡,血必自下。但體質仍屬陽虛,凡腸紅成方,每多苦寒。若臟連之類,于體未合,毋欲速也。
生于術 茯苓 澤瀉 地榆炭 桑葉 丹皮 俞陽虛,腸紅洞瀉,議劫胃水。(陽虛寒濕)理中換生茅術生濃樸附子炭炮姜。

程(十七) 脈沉糞后下血,少年淳樸得此,乃食物不和,腸絡空隙所滲,與升降法。
茅術 濃樸 廣皮 炮姜 炙草 升麻 柴胡 地榆

又 脈緩濡弱,陽氣不足,過飲濕勝,大便溏滑,似乎不禁,便后血色紅紫,兼有成塊而下,論理是少陰腎臟失司固攝,而陽明胃脈。但開無合矣。從來治腑,以通為補,與治臟補法迥異。先擬暖胃通陽一法。
生茅術 人參 茯苓 新會皮 濃樸 炮附子 炮姜炭 地榆炭

程(三一) 食入不化,飲酒濃味即瀉,而腸血未已,蓋陽微健運失職,酒食氣蒸,濕聚陽郁,脾傷清陽日陷矣。議用東垣升陽法。(濕遏脾陽)
人參 茅術 廣皮 炙草 生益智 防風 炒升麻

某 陽虛體質,食入不化,飲酒濃味即瀉,而腸血未止,蓋陽微健運失職,酒食氣蒸濕聚,脾陽清陽日陷矣。當從謙甫先生法。(中虛濕下陷)
人參(二錢半) 干姜(二錢半煨) 附子(三錢) 茅術(五錢) 升麻(三錢) 白術(二錢半)濃樸(二錢半) 茯神(二錢半) 廣皮(二錢半) 炙草(二錢半) 歸身(一錢半) 白芍(一錢半)葛根(二錢半) 益智(一錢半) 地榆(三錢半) 神曲(一錢半)
上藥各制,姜棗湯丸。

溫 濕勝中虛,便紅。
焦術 炒當歸 炒白芍 炙草 防風根 煨葛根 干荷葉

劉(六一) 郁怒,腸紅復來,木火乘腑絡,腹中微痛,議與和陰。(郁怒木火犯土)
冬桑葉 丹皮 生白芍 黑山梔 廣皮 干荷葉邊 生谷芽

張 二年前沖氣入脘,有形痛嘔,糞前后有血,此屬厥陽擾絡,風動內(nèi)爍,頭巔皆眩痛,每日用龍薈丸。

葉 嗔怒動肝,絡血乃下,按之痛減為虛,夫肝木上升,必犯胃口,遂脹欲嘔,清陽下陷,門戶失藏,致里急便血,參術炮姜,辛甘溫暖,乃太陰脾藥,焉能和及肝胃,丹溪云,上升之氣,自肝而出,自覺冷者,非真冷也。駐車丸二錢。

程(四六) 少陽絡病,必犯太陰,脾陽衰微,中焦痞結,色痿如瘁,便后有血,論脾乃柔臟,非剛不能蘇陽,然郁勃致病,溫燥難投,議補土泄木方法。
人參 當歸 枳實汁 炒半夏 桑葉 丹皮 參歸,養(yǎng)脾之營,枳半通陽明之滯,桑丹泄少陽之郁。

某 凡有疾,最多下血,今因嗔怒,先腹?jié)M,隨瀉血,向來糞前,近日便后,是風木郁于土中,氣滯為膨,氣走為瀉,議理中陽,泄木佐之。(木郁土中)
人參 附子 炮姜 茅術 濃樸 地榆 升麻(醋炒) 柴胡(醋炒)

某 便紅脈數(shù)。(大腸血熱)
生地(三錢) 銀花(三錢) 黃芩(一錢) 白芍(一錢半) 槐花(一錢)

程(二三) 脈數(shù),能食腸紅,陰自下泄,腸腑熱熾所致,非溫補之癥。
細生地 丹參 黃柏 黑 豆皮 地榆炭 柿餅灰 槐花 金石斛

某(三七) 內(nèi)熱,腸紅發(fā)痔,當清陰分之熱。
生地 炒丹皮 酒炒黃芩 炒黑槐花 柿餅灰 元參 銀花 黑山梔

汪 嗽血已止,糞中見紅,中焦之熱下移,腸胃屬腑,止血亦屬易事,花甲以外年歲,熱移入下。到底下元衰矣。
細生地 川石斛 柿餅灰 天冬

趙(三六) 勞倦,便后血。
炒黑樗根皮(一兩) 炒黑地榆(三錢) 炒黑丹皮(一錢) 加皮(三錢) 炒焦銀花(一錢半)蒼術(一錢) 茯苓(二錢) 炒澤瀉(一錢)

錢(十八) 陰虛內(nèi)熱,腸紅不止。
炒黑樗根皮(一兩) 炒生地(三錢) 炒銀花(一錢半) 炒黑地榆(二錢) 歸身(一錢半)
生白芍(一錢半) 炒丹皮(一錢) 茯苓(一錢半)

蔡(三八) 脈濡小,食少氣衰,春季便血,大便時結時溏,思春夏陽升,陰弱少攝,東垣益氣之屬升陽。恐陰液更損,議以甘酸固澀,闔陽明為法。(陽明不闔)
人參 炒粳米 禹糧石 赤石脂 木瓜 炒烏梅

某 能食,腸血,脈細色痿,肛痔下墜,議酸苦熄風堅陰。
萸肉炭 五味炭 黃柏炭 地榆炭 禹糧石 赤石脂

吳(二八) 中滿過于消克,便血,食入易滯,是脾胃病,血統(tǒng)于脾,脾健自能統(tǒng)攝,歸脾湯嫌其守,疏腑養(yǎng)臟相宜。(脾胃氣滯)
九蒸白術 南山楂 茯苓 廣皮 谷芽 麥芽 姜棗湯法

某(二三) 便血如注,面黃,脈小,已經(jīng)三載,當益胃法。(脾胃陽虛)
人參(一錢) 焦術(三錢) 茯苓(三錢) 炙草(五分) 木瓜(一錢) 炮姜(五分)

李(三十) 上年夏季,絡傷下血,是操持損營,治在心脾。(心脾營損) 歸脾飴糖丸。

朱 入暮腹痛鳴響,睪丸久已偏墜,春正下血經(jīng)月,顏色鮮明,此痛決非傷瘀積聚,乃營損寒乘,木來侮土,致十四載之纏綿,調(diào)營培土,以甘泄木,散郁宜辛,節(jié)口戒欲,百天可效。
人參 炒當歸 炒白芍 肉桂 炮姜 茯苓 炙草 南棗

又 細推病情,不但營氣不振,而清陽亦傷,洞泄不已,而辛潤宜減,甘溫宜加,從桂枝加桂湯立法。
人參 桂枝 茯苓 生白芍 炙草 肉桂 煨姜 南棗

又 仍議理營。
人參 于術 茯苓 炮姜 桂心 白芍 真武丸(二錢)

某(十八) 便后下血,此遠血也。(脾不統(tǒng)血)
焦術(一錢半) 炒白芍(一錢半) 炮姜(一錢) 炙草(五分) 木瓜(一錢) 炒荷葉邊(二錢)

方 脈小左數(shù),便實下血,乃肝絡熱騰,血不自寧,醫(yī)投參 歸桂甘辛溫暖,昧于相火寄藏肝膽,火焰風翔,上蒙清空,鼻塞頭暈,嗆咳不已,一誤再誤,遺患中厥,夫下虛則上實,陰傷陽浮冒,乃一定至理。(血去陰傷虛陽上冒)
連翹心 竹葉心 鮮生地 元參 丹皮 川斛

又 下血陰傷走泄,虛陽上升,頭目清竅,參 術桂辛甘助上,致鼻塞耳聾,用清上五六日,右脈已小,左仍細數(shù),乃陰虧本象,下愈虛則上愈實,議以滋水制火之方。
生地 元參 天冬 川斛 茯神 炒牛膝

又 脈左數(shù),耳聾脅痛,木失水涵養(yǎng),以致上泛用補陰丸。
補陰丸五錢 又虎潛丸羊肉膠丸。

某 腸紅粘滯,四年不痊,陰氣致傷,肛墜刺痛,大便不爽,藥難驟功,當以潤劑通腑。(陰虛血澀)
生地 豆皮 楂肉 麻仁 冬葵子 歸須

姚 勞傷下血,絡脈空乏為痛,營衛(wèi)不主循序流行,而為偏寒偏熱,診脈右空大,左小促,通補陽明,使開合有序。(勞傷營衛(wèi)) 歸耆建中湯。

唐(四七) 內(nèi)經(jīng)以陰絡傷,則血內(nèi)溢,蓋燒酒氣雄,擾動臟絡聚血之所,雖得小愈,而神采爪甲不榮。猶是血脫之色,肛墜便甚,治在脾腎,以脾為攝血之司,腎主攝納之柄故也。(脾腎虛) 晚歸脾去木香 早六味去丹澤加五味芡實蓮肉阿膠丸。

沈(五五) 酒濕污血,皆脾腎柔膩主病,當與剛藥,黑地黃丸。凡脾腎為柔臟,可受剛藥,心肝為剛臟,可受柔藥,不可不知,謙甫治此癥,立法以平胃散作主,加桂附干姜歸芍,重加炒地榆以收下濕,用之神效,即此意也。

吳(四二) 腹痛下血,食荸薺豆?jié){而愈,乃泄肺導濕之藥,既愈以來,復有筋骨痿 寒熱,夜臥口干,乃濕去氣泄,陽明脈乏,不主用事,營衛(wèi)失度,津液不升之象,天真丸主之,去人參。

支(五六) 痔血久下,肌肉痿黃,乃血脫氣餒,漸加喘促浮腫,再延腹脹,便不可為,此癥臟陰有寒,腑陽有熱,詳于金匱谷疸篇中,極難調(diào)治。
人參 焦術 茯苓 炒菟絲子 廣皮 生益智 木瓜

楊(四八) 中年形勞氣餒,陰中之陽不足,且便血已多,以溫養(yǎng)固下,男子有年,下先虛也。(腎陽虛)
人參 茯苓 歸身 淡蓯蓉 補骨脂 巴戟 炒遠志 生精羊肉熬膏丸,服五錢。

田(三八) 久矣晨泄腹痛,近日有紅積,此屬腎虛。補骨脂 大茴香 五味 茯苓 生菟絲

陳(三七) 脈左虛澀,右緩大,尾閭痛連脊骨,便后有血,自覺惶惶欲暈,兼之納谷最少,明是中下交損,八脈全虧,早進青囊斑龍丸,峻補玉堂關元,暮服歸脾膏,涵養(yǎng)營陰,守之經(jīng)年,形體自固。
鹿茸(生切薄另研) 鹿角霜(另研) 鹿角膠(鹽湯化) 柏子仁(去油烘干) 熟地(九蒸) 韭子(鹽水浸炒) 菟絲子(另磨) 赤白茯苓(蒸) 補骨脂(胡桃肉搗爛蒸一日揩凈炒香)
上溶膏煉蜜為丸,每服五錢,淡鹽湯送。
鹿茸壯督脈之陽,鹿霜通督脈之氣,鹿膠補腎脈之血,骨脂獨入命門,以收散越陽氣。
柏子涼心以益腎,熟地味濃以填腎,韭子菟絲就少陰以升氣固精,重用茯苓淡滲,本草以陽明本藥,能引諸藥,入于至陰之界耳。不用萸味之酸,以酸能柔陰,且不能入脈耳。

胡(十八) 上下失血,先瀉血,后便瀉,逾月,陰傷液耗,胃納頗安,且無操家之勞,安養(yǎng)閑坐百日,所謂靜則陰充。(腎陰虛)
熟地 萸肉 茯神 山藥 五味 龍骨

汪 腎虛,當春陽升動咳嗽,嗽止聲音未震,糞有血,陰難充復,不肯上承,用陰藥固攝。
熟地 白芍 茯神 黑 豆皮 炒焦烏梅肉

陳(三十) 腎陰虛絡中熱,肝風動,腸紅三載不已,左脅及腹不爽,少陽亦逆,多以補中調(diào)攝,故未見奏功,姑用疏補,為益臟通腑。
熟地炭 炒當歸 炒楂肉 炒地榆 炒丹皮 冬桑葉

又 益陰泄陽,四劑血止。但腰酸脘中痹,咽燥喜涼飲,肛熱若火烙,陽不和平,仍是陰精失涵。用虎潛法。
熟地炭 白芍 當歸 地榆炭 膠 知母 黃柏 豬脊髓

某 沫血鮮紅凝塊紫黑,陰絡傷損,治在下焦,況少腹疝瘕,肝腎見癥,前此精濁日久,亦令陰傷于下。
人參 茯神 熟地炭 炒黑杞子 五味 炒地榆 生杜仲

又 左脈小數(shù)堅,肛墜脹。
人參 茯神 湖蓮肉 芡實 熟地炭 五味

陳(氏) 脈小,瀉血有二十年。經(jīng)云:陰絡傷,血內(nèi)溢,自病起十六載,不得孕育,述心中痛墜,血下不論糞前糞后,問脊椎腰尻酸楚,而經(jīng)水仍至,跗膝常冷,而骨髓熱灼,由陰液損傷,傷及陽不固密,閱頻年服藥,歸 雜入涼肝,焉是遵古治病,議從奇經(jīng)升固一法。(奇脈傷)
鹿茸 鹿角霜 枸杞子 歸身 紫石英 沙苑 生杜仲 炒大茴 補骨脂 禹余糧石 蒸餅漿丸。

張(三九) 勞力見血,胸背脅肋諸脈絡牽掣不和,治在營絡。(勞力傷絡)
人參 歸身 白芍 茯苓 炙草 肉桂 計(五三) 瘀血必結在絡,絡反腸胃而后乃下,此一定之理,平昔勞形奔弛,寒暄饑飽致傷,茍能安逸身心,瘀不復聚,不然年余再瘀,不治。(血瘀在絡)
旋復花 新絳 青蔥 桃仁 當歸須 柏子仁

宋(氏) 當年腸紅,繼衄血喉痛,已見陽氣乘絡,絡為氣乘,漸若懷孕者,然氣攻則動如梭,與胎動迥異,倘加勞怒,必有污濁暴下,推理當如是觀。
柏子仁 澤蘭 卷柏 黑大豆皮 茯苓 大腹皮

便血一癥,古有腸風臟毒脈痔之分,其見不外乎風yin腸胃,濕熱傷脾二義,不若內(nèi)經(jīng)謂 陰絡受傷,及結陰之旨為精切,仲景之先便后血,先血后便之文,尤簡括也。陰絡即臟腑 隸下之絡,結陰是陰不隨陽之征,以先后分別其血之遠近,就遠近可決其臟腑之性情。庶不致氣失統(tǒng)攝,血無所歸,如漏卮不已耳。肺病致燥澀,宜潤宜降,如桑麻丸,及天冬地黃銀花柿餅之類是也。心病則火燃血沸,宜清宜化,如竹葉地黃湯及補心丹之類是也。脾病必濕滑,宜燥宜升,如茅術理中湯,及東垣益氣湯之類是也。肝病有風陽痛迫,宜柔 宜泄,如駐車丸,及甘酸和緩之劑是也。腎病見形消腰折,宜補宜填,如虎潛丸及理陰煎 之類是也。至膽經(jīng)為樞機,逆則木火煽營,有桑葉山梔柏子丹皮之清養(yǎng),大腸為燥腑,每 多濕熱風yin,如辛涼苦燥之治,胃為水谷之海,多氣多血之鄉(xiāng),臟病腑病,無不兼之,宜補宜和,應寒應熱,難以拘執(zhí)而言。若努力損傷者,通補為主,膏粱蘊積者,清疏為宜,痔瘡則滋燥兼投,中毒須知寒熱,余如黑地黃丸,以治脾濕腎燥,天真丸,以大補真氣真精,平胃地榆之升降脾胃,歸脾之守補心脾,斑龍以溫煦奇督,建中之復生陽,枳術之疏補中土。禹糧赤脂以堵截陽明,用五仁湯復從前之腸液養(yǎng)營法善病后之元虛,此皆先生祖古 方而運以匠心,為后學之津梁也。(邵新甫)

徐評 以上諸案,腸紅痔血,俱不能分別,人參姜桂一概亂投,此老與此癥竟茫然無知,誤人不少,案中不但痔血一癥,混入腸紅,即知其為痔血矣。而痔血之方又不中病,蓋另有治法。不得與腸紅方等也。便血腸中必有受之處,褚氏所謂腸有竅便血殺人是也。當知填竅之法,今惟知用人參姜附及五味等燥熱收斂之藥,助其腸中之火,而于脫血之后,更劫其陰,茍非純虛,是益其疾矣。

脫肛

翁(六五) 濕熱皆主傷氣,氣下陷墜肛而痛,溲溺后,陰囊筋牽著于肛,其痛為甚,夫厥陰肝脈繞陰。按脈濡弱,決非疏泄主治,議進陷者舉之,從東垣補中益氣湯。(濕熱氣虛下陷)

孫 面色痿黃,腹痛下血,都因飲食重傷脾胃,氣下陷為脫肛,經(jīng)月不愈,正氣已虛,宜甘溫益氣,少佐酸苦,務使中焦生旺,而稚年易虧之陰自堅,冀有向安之理。(氣虛下陷)
人參 川連 炒歸身 炒白芍 炙草 廣皮 石蓮肉 烏梅

又 肛翻純血,不但脾弱氣陷,下焦之陰亦不攝固,面色唇爪,已無華色,此益氣乃一定成法。攝陰亦不可少,然幼稚補藥,須佐宣通,以易虛易實之體也。
人參 焦術 廣皮 白芍 炙草 歸身 五味 升麻(醋炒) 柴胡(醋炒)

某 便后,少腹痛肛墜,溺則便滑,腎虛不攝。(腎氣不攝)
熟地炭 五味 萸肉炭 茯苓 炒遠志 炒菟絲子

某 肛墜尻痛,利多傷陰。
熟地炭 五味 茯神 炒山藥 炒楂肉 炒菟絲子 煎送禹糧石脂丸。

王(六二) 陽氣下陷,腎真不攝,肛墜氣泄如風,向老下元陽憊,非升柴能舉其陷。
人參 鹿茸 補骨脂 炒大茴香 茯苓 調(diào)入陽起石三分。

吳(五六) 脫肛漏血,遇勞即發(fā),病經(jīng)十六載,色萎黃,背脊痛,診脈尺中下垂,法當升陽攝陰,兼理奇脈,斑龍丸加五味子,蜜丸。

脫肛一癥,其因不一,有因久痢久瀉,脾腎氣陷而脫者,有因中氣虛寒,不能收攝而脫者。有因酒濕傷脾色欲傷腎而脫者,有因腎氣本虛,關門不固而脫者,有因濕熱下墜而脫者,又肛門為大腸之使,大腸受寒受熱,皆能脫肛,老人氣血已衰,小兒氣血未旺,皆易脫肛,經(jīng)曰,下者舉之,徐之才曰,澀可去脫,皆治脫肛之法也。觀先生治脫肛之癥,亦不越乎升舉固攝益氣三法,如氣虛下陷而脫者,宗東垣補中益氣湯,舉陷為主,如腎虛不攝而脫者,宗仲景禹糧石脂丸,及熟地五味菟絲輩,固攝下焦陰氣為主,如肝弱氣陷,脾胃氣虛下陷而脫者,用攝陰益氣,兼以酸苦泄熱為主,如老年陽氣下陷,腎真不攝而脫者。又有鹿茸陽起石等,提陽固氣一法,汪 庵云,有氣熱血熱而肛反挺出者,宜用芩連槐柏,及四物升柴之類,愚謂即或間有此癥,終非可訓之法,存之以質君子。(鄒滋九)

徐評 脫肛多由濁氣下降,濕痰毒火合并為害,故腫痛異常此實癥也。必清其大腸之火,而用外治之藥以收之,無不立愈,其有虛人病后清氣下陷,則用補中益氣之法以提之,十不得一者也。乃不論何因,俱用升提收斂之法,肛門之痰火濁氣,將升提而置之何地耶,又脫肛之疾屬熱多,又用溫燥,更非所宜。

湯(六三) 有年偏痿,日瘦,色蒼脈數(shù),從金匱肺熱葉焦,則生痿 論。(肺熱葉焦)
玉竹沙參 地骨皮 麥冬 桑葉 苦百合杏仁

徐(三歲) 面瘰跗,此屬肺熱痿 。
連翹 花粉 黑山梔 赤小豆 桑葉 白通草

張 濕中伏熱,沉著下焦,用苦勝濕,辛通氣分,然必循經(jīng)入絡,漸次達及陽明。(濕火)
綿茵陳(三錢) 生茅術(五分) 黃柏(一錢半) 晚蠶砂(一錢) 寒水石(三錢) 茯苓皮(三錢)

又 色蒼脈實,體質強壯,雖年逾四旬,氣元充旺,詢知平日善啖酒醴甘肥,此釀成濕火,蘊結下焦,今少腹微腫硬,二便滯澀,自覺少腹氣脹上沖,兩足沉重,艱于步履,腿股皮中甚熱,即內(nèi)經(jīng)所云,濕熱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長 短為拘,弛長為痿也。更述曾因熬煉膏藥,中有蟲蜈蚣等物,吸受穢濁毒瓦斯,未始非與濕熱糾蓄,沉伏下焦,前議苦辛寒燥,茲再佐以搜逐絡隧,然此病從口而入,必茹素戒飲,一二年之久,病根可拔,當恪守勿懈為要。
綿茵陳(三錢) 黃柏(一錢半) 川萆 (一錢) 茯苓皮(三錢) 金鈴子(一錢半) 穿山甲(三錢)大檳榔汁(一錢)
又 綿茵陳 萆 茯苓皮 黃柏 蠶砂 漢防己 龍膽草 山梔 青黛


又 病去七八,常服二妙丸可也。

黃柏(八兩略炒) 茅山術(米泔浸切片同烏芝麻拌飯上蒸三五次去芝麻焙干三兩) 二味研末,水法丸,空心服三錢,開水下。

吳(二十) 雨濕泛潮外來,水谷聚濕內(nèi)起,兩因相湊,經(jīng)脈為痹,始病繼以瘡痍,漸致痿 筋弛,氣隧不用,濕雖阻氣,而熱蒸爍及筋骨,久延廢棄有諸。(濕熱蒸爍筋骨)


豆黃卷 飛滑石 杏仁 通草 木防己

廉(三二) 診脈論體,從遺精漏瘍,繼而環(huán)跳穴痛,遂不堪行走,臟陰傷及腑陽,陽氣日加窒塞,經(jīng)脈不司舒展,食入壅脘欲吐,大便旬日不通,痞阻日甚,而為痿癥,內(nèi)經(jīng)論治痿獨取陽明,無非流通胃氣,蓋胃脈主乎束筋骨利機關竅也。議用加味溫膽湯。(胃氣窒筋骨不利)

又 大便旬日不通,用更衣丸,取意小腸火腑,非苦不通,非下不奪也。

某(五歲) 頭目口鼻 邪,繼而足痿,此邪風入絡所致。(邪風入絡)
羊角 犀角 元參 細生地 黃柏 川斛 川萆

俞 五旬又四,陽氣日薄,陽明脈絡空乏,不司束筋骨以流利機關,肩痛肢麻頭目如蒙,行動痿弱無力,此下虛上實,絡熱,內(nèi)風沸起,當入夏陽升為甚,燥濕利痰,必不應病,議清營熱以熄內(nèi)風。(陽明虛營絡熱內(nèi)風動)
犀角 鮮生地 元參心 連翹心 冬桑葉 丹皮 鉤藤天麻

陳 陽明脈空,厥陰風動,自右肩臂漸及足跗痿,長夏氣泄,秋半不主收肅,顯然虛癥,先用通攝方法。(肝胃虛內(nèi)風動)
淡蓯蓉 熟地 杞子 川牛膝 川斛 茯苓 遠志(炒黑) 石菖蒲

夏(四四) 自稚壯失血遺精,兩交夏月,四肢痿,不得轉動,指節(jié)亦不能屈曲,凡天地間,冬主收藏。夏主發(fā)泄,內(nèi)損多年不復元,陽明脈衰所致。(肝胃虛)
當歸 羊肉膠 杞子 鎖陽 菊花炭 茯苓 青鹽

吳(三九) 下焦痿,先有遺泄?jié)癔儯l進滲利,陰陽更傷雖有參耆術,養(yǎng)脾肺以益氣,未能救下,即如畏冷陽微,幾日飯后吐食,乃胃陽頓衰,應乎外衛(wèi)失職。但下焦之病,多屬精血受傷,兩投柔劑溫通之補,以腎臟惡燥,久病宜通任督,通攝兼施,亦與古賢四斤金剛健步諸法互參。至于胃藥,必須另用,夫胃腑主乎氣,氣得下行為順,東垣有升陽益胃之條,似乎相悖,然芩連非苦降之氣味乎,凡吐后一二日,暫停下焦血分藥,即用扶陽理胃二日,俾中下兩固,經(jīng)旨謂陽明之脈,束筋骨以利機關,諒本病必有合矣。(胃陽督腎皆虛)
鹿茸 淡蓯蓉 當歸 杞子 補骨脂 巴戟天 牛膝 柏子仁 茯苓 川斛 吐后間服大半夏東加淡干姜姜汁。

沈 長夏濕熱,經(jīng)脈流行氣鈍,兼以下元絡脈已虛,痿弱不耐,步趨常似酸楚,大便或結或溏。都屬肝腎為病,然益下必佐宣通脈絡,乃正治之法,倘徒呆補,恐季夏后,濕熱還擾,須為預理。(濕熱肝腎虛)
鹿角霜 當歸 生茅術 熟地(姜汁制) 茯苓 桑椹子 蓯蓉 巴戟 遠志 小茴 金氣狗脊三斤,酒蒸,水熬膏和丸,淡鹽湯送下。

李(四九) 痿 在下,肝腎病多。但素飲必有濕熱,熱瘀濕滯,氣血不行,筋縮,肌肉不仁,體質重者難移,無非濕邪之深沉也。若論陽虛,不該大發(fā)瘡痍。但久病非速攻,莫計效遲,方可愈疾。
細生地 咸蓯蓉 當歸須 牛膝 黃柏 生刺蒺 萆

包(五三) 寢食如常,脈沉而緩,獨兩腿內(nèi)外肌肉麻木,五旬又三,陽脈漸衰,蹺維不為用事,非三氣雜感也。溫通以佐脈絡之流暢,仿古賢四斤金剛之屬。
淡蓯蓉 枸杞子 牛膝 茯苓 白蒺 木瓜 川斛 萆 金毛狗脊膏丸。

郭 兩足痿弱,遇冷筋掣,三年久病,藥力焉得速拔,況不明受病何因,徒見病而治,難期速功,據(jù)云精滑溺后。通納下焦為宜。
淡蓯蓉 茯苓 川斛 生茅術 生杜仲 金毛狗脊

沈(四四) 眩暈怔忡,行走足肢無力,肌肉麻木,骨骱色變,早晨腹鳴瘕泄,此積勞久傷陽氣,肝風內(nèi)動,勢欲痿厥,法當脾腎雙補,中運下攝,固體治病。(脾腎陽虛)脾腎雙補丸山藥粉丸(繆仲淳方)

沈(三六) 寢食如常,儀容日瘦,語言出聲,舌絡牽強,手足痿弱,不堪動作,是肝腎內(nèi)損,漸及奇經(jīng)諸脈,乃痿痹之癥,未能驟期速功。(肝腎虛)地黃飲子去萸味桂。

席 雨水后,診得右脈頗和,左關尺大,堅搏不附骨,春陽初萌,里真漏泄,有風動枯痿之慮,議乙癸同涵意。
熟地 淡蓯蓉 杞子 五味 萸肉 牛膝 川斛 茯神 菊花 山藥粉丸

李(氏) 右肢跗足無力如痿,交子夜痰多嗆嗽,帶下且頻,是沖脈虛寒,浮火上升,非治嗽清熱,夫沖為血海,隸于陽明,女科八脈,奇經(jīng)最要,內(nèi)經(jīng)論之,女子五七年歲,陽明日衰,今天癸將絕年歲,脈絡少氣,非見病治病膚淺之見,愚意通陽攝陰以實奇脈,不必縷治。(沖脈虛寒)
薛氏加減八味丸二兩勻七服鹽湯送下。

許 金瘡去血,乃經(jīng)脈營絡之傷。若損及臟腑,倏忽莫救,后此嗔怒動肝,屬五志中陽氣逆迸。與客邪化火兩途,苦辛泄氣,頻服既多,陽遂發(fā)泄,形雖若豐盈,而收藏固攝失職,少腹約束。陽道不舉,背脊喜靠,步履無力,皆是痿弱癥端,漸至痿廢,議以通納之法,專事涵養(yǎng)生真,冀下元之陽,八脈之氣,收者收,通者通,庶乎近理。(腎陽奇脈兼虛)
鹿角霜 淡蓯蓉干 生菟絲粉 生杜仲粉 歸身 五味 大茴香 遠志 家韭子 覆盆子 云茯苓 蒜汁泛丸。

唐(三四) 脈左沉小,右弦,兩足腰膝酸 無力,舌本腫脹,劑頸轟然蒸熱,痰涎涌出味咸,此腎虛收納少權。督脈不司約束,陰火上泛,內(nèi)風齊煽,久延痿厥沉,病根在下,通奇脈以收拾散越之陰陽為法,虎潛去知柏歸,加枸杞青鹽,羊肉膠丸。

萬 脈濡弱,右大,心熱、煩渴,兩足膝腰髀伸縮不得自如,此乃下焦陰虛,熱爍筋骨而為痿 。(下焦陰虛)生虎潛去龜廣鎖加元參。

黃(二四) 冬藏精氣既少,當春夏發(fā)泄,失血、遺精,筋弛骨痿,不堪行走,精血內(nèi)怯,奇脈中少氣,三年久損。若不絕欲安閑,有僂廢難狀之疾。(骨痿)
鹿筋膠 羯羊肉膠 牛骨髓 豬脊髓 線魚膠 蓯蓉干 紫巴戟 枸杞子 茯苓 沙苑子 牛膝 青鹽

某 病后,陰傷骨痿。
生杜仲 熟地 龜甲 黃柏 虎骨 牛膝 當歸 巴戟

某 癥如歷節(jié)。但汗出筋縱而痛,冬月為甚,腰脊傴僂形俯,據(jù)述未病前,夢遺已久,是精血內(nèi)損,無以營養(yǎng)筋骨,難與攻迫,議香茸丸,溫通太陽督脈。(督陽虛)
鹿茸(三兩) 生當歸(二兩) 麝香(一錢) 生川烏(五錢) 雄羊腎三對,酒煮爛,搗丸。

經(jīng)云:肺熱葉焦,則生痿 。又云,治痿獨取陽明,以及脈痿筋痿肉痿骨痿之論,內(nèi)經(jīng)于痿癥一門,可謂詳審精密矣。奈后賢不解病情,以諸痿一癥,或附錄于虛勞,或散見于風濕。大失經(jīng)旨,賴丹溪先生,特表而出之。惜乎其言之未備也。夫痿癥之旨,不外乎肝腎肺胃四經(jīng)之病,蓋肝主筋,肝傷則四肢不為人用,而筋骨拘攣,腎藏精,精血相生,精虛則不能灌溉諸末,血虛則不能營養(yǎng)筋骨,肺主氣,為高清之臟,肺虛則高源化絕,化絕則水涸,水涸則不能濡潤筋骨,陽明為宗筋之長,陽明虛,則宗筋縱,宗筋縱則不能束筋骨以流利機關,此不能步履,痿弱筋縮之癥作矣。故先生治痿,無一定之法,用方無獨執(zhí)之見,如沖任虛寒而成痿者,通陽攝陰,兼實奇脈為主,濕熱沉著下焦而成痿者,用苦辛寒燥為主。腎陽奇脈兼虛者,用通納八脈,收拾散越之陰陽為主,如下焦陰虛,及肝腎虛而成痿者。用河間飲子虎潛諸法,填納下焦,和肝熄風為主,陽明脈空,厥陰風動而成痿者,用通攝為主,肝腎虛而兼濕熱,及濕熱蒸灼筋骨,而成痿者,益下佐以溫通脈絡,兼清熱利濕為主,胃虛窒塞,筋骨不利而成痿者,用流通胃氣,及通利小腸火腑為主,胃陽腎督皆虛者。兩固中下為主,陽明虛,營絡熱及內(nèi)風動而成痿者,以清營熱熄內(nèi)風為主,肺熱葉焦而成痿者,用甘寒清上熱為主,邪風入絡而成痿者,以解毒宣行為主,精血內(nèi)奪,奇脈少氣而成痿者,以填補精髓為主,先生立法精詳,真可垂諸不朽矣。(鄒滋九)

徐評 下體痿弱,確是屬虛者多,案中多溫補肝腎,亦不為過。但其中必兼有風痰寒濕,一味蠻補,亦有未到之處,此等方起于宋而盛于明,古人不如是也。

吳 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以墮水,外寒里熱,痛極發(fā)厥,此屬周痹。(周痹)
桂枝木 片姜黃 羚羊角 海桐皮 花粉 白蒺藜

又 照前方去姜黃白蒺加大豆、黃卷、木防己

鮑(四四) 風濕客邪,留于經(jīng)絡,上下四肢流走而痛,邪行觸犯,不拘一處,古稱周痹,且數(shù)十年之久,豈區(qū)區(qū)湯散可效,凡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緩攻。蜣螂全蝎 地龍 穿山甲 蜂房 川烏 麝香 乳香
上藥制末,以無灰酒煮黑大豆汁泛丸。

杜(三三) 溫暖開泄,驟冷外加,風寒濕三氣交傷為痹,游走上下為楚,邪入經(jīng)隧,雖汗不解,貴乎宣通。
桂枝 杏仁 滑石 石膏 川萆 漢防己 苡仁 通草

又 經(jīng)脈通而痛痹減,絡中虛則痿弱無力,周身汗出,陽泄已多,豈可再用苦辛以傷陽泄氣乎,內(nèi)經(jīng)以筋緩為陽明脈虛,當宗此旨。
黃耆 防風 白術 茯苓 炙草 桂枝 當歸 白芍 苡仁

又 大凡邪中于經(jīng)為痹,邪中于絡為痿,今痹痛全止,行走痿弱無力,經(jīng)脈受傷,陽氣不為護持,法當溫養(yǎng)通補,經(jīng)旨春夏養(yǎng)陽,重在扶培生氣耳。
黃耆(四兩) 茯苓(三兩) 生白術(三兩) 炙草 淡蓯蓉(二兩) 當歸(三兩)牛膝(二兩) 仙靈脾(二兩) 虎骨膠 金毛狗脊(十二兩無灰酒浸半日蒸熬膏) 膠膏為丸。

劉(三一) 瀕海颶風潮濕,著于經(jīng)脈之中,此為周痹,痹則氣血不通,陽明之陽不主司事,食腥膩遂不化為溏瀉,病有六七年,正虛邪實,不可急攻,宜緩。
生白術 生黃 海桐皮 川桂枝木 羌活 防風

周 痛勢流走而腫,后感外邪,參藥不可與也。從行痹治。(行痹)
羌活 木防己 石膏 生甘草 海桐皮 杏仁

吳 寒入陰分,筋骨痛,此為痹癥,遺泄內(nèi)虛,忌用表散劫真。
當歸 沙苑 北細辛 桂枝木 生白術 茯苓

又 虎骨 當歸 北細辛 生白術 茯苓

又 行痹入左足。
生虎骨 防己 萆 苡仁 半夏 茯苓

某(氏) 風濕發(fā)熱,萃于經(jīng)脈,腫痛游走,病名行痹,世俗呼為歷節(jié)風是也。
桂枝 羌活 石膏 甘草 杏仁 防風

又 行痹,腹中痛便難,不知饑。
栝蔞皮 紫菀 杏仁 郁金 半夏 山梔 桑枝

俞 肩胛連及臂指,走痛而腫,一年,乃肢痹也。絡虛留邪,和正祛邪。(肢痹)
黃耆 防風 海桐皮 生白術 歸身 川羌活 片姜黃 白蒺藜

李(三四) 脈小弱,當長夏四肢痹痛,一止之后筋骨不甚舒展,此衛(wèi)陽單薄,三氣易襲,先用陽明流暢氣血方。
黃耆 生白術 漢防己 川獨活 苡仁 茯苓

朱(三二) 肢痹痛頻發(fā)。
羚羊角 木防己 川桂枝尖 晚蠶砂 川萆 白通草 生苡仁 茯苓

汪 冬月溫暖,真氣未得潛藏,邪乘內(nèi)虛而伏,因驚蟄節(jié),春陽內(nèi)動,伏氣乃發(fā),初受風寒,已從熱化,兼以夜坐不眠,身中陽氣,亦為泄越,醫(yī)者但執(zhí)風寒濕三邪合成為痹,不曉病隨時變之理,羌防葛根,再泄其陽,必致增劇矣。焉望痛緩,議用仲景木防己湯法。
木防己 石膏 桂枝 片姜黃 杏仁 桑枝

又 氣中伏邪得宣,右肢痹痛已緩,血分留熱壅著,左肢痛勢未衰,足微腫,體質陰虛,仍以宣通輕劑。
羚羊角 桂枝木 片姜黃 花粉 木防己 杏仁 桑皮

顧 濕熱流著,四肢痹痛。
川桂枝 木防己 蠶砂 石膏 杏仁 威靈仙

某 左脈如刃,右脈緩澀,陰虧本質,暑熱為瘧,水谷濕氣下墜,肢末遂成攣痹,今已便瀉減食畏冷,陽明氣衰極矣。當緩調(diào),勿使成疾。(寒濕)
生白術 狗脊 獨活 茯苓 木防己 仙靈脾 防風 威靈仙

又 濕痹,脈絡不通,用苦溫滲濕小效。但汗出形寒泄瀉,陽氣大傷,難以濕甚生熱例治,通陽宣行以通脈絡,生氣周流,亦卻病之義也。
生于術 附子 狗脊 苡仁 茯苓 萆

徐(十九) 長夏濕勝氣阻,不饑不食,四肢痹痛,痛甚于午后子前,乃陽氣被陰濕之遏,色痿黃,脈小澀,以微通其陽,忌投劫汗。
茯苓 萆 木防己 晚蠶砂 澤瀉 金毛狗脊黎 肢腠麻痹,足膝為甚。
當歸 杞子 生虎骨 油松節(jié)(各二兩) 川芎 狗脊 萆 淮牛膝 仙靈脾 檀香泥 白茄根 沙苑(各一兩)火酒醇酒各半,浸七日。

某(三七) 寒濕滯于經(jīng)絡,身半以下筋骨不舒,二便不爽。若非迅疾飛走,不能效,蠲痛丹。

某 勞力感濕,腰痹酸痛,四肢乏力。
生杜仲 生苡仁 沙苑子 茯苓 粗桂枝木 金毛狗脊 晚蠶砂 木防己

某 十五年中,痹痛三發(fā),述痛久流及肢節(jié)骨骱,屈曲之所皆腫赤,此寒濕變熱為欲解,病在軀殼筋骨,無害命之理。但病深沉下甚,已屬陰邪,小腹脹,小溲全無。
川獨活(八分) 漢防己(八分) 川熟附(八分) 粗桂枝木(一錢) 茯苓(五錢) 川萆 (一錢)木豬苓(一錢)

又 生白術(三錢) 茯苓(三錢) 川熟附(一錢) 川獨活(五分) 北細辛(一分) 漢防己(五分)豬苓(一錢半) 澤瀉(一錢)

又 陽虛濕痹,痹愈,下焦無力,用斡旋其陽。
茯苓(四兩) 生白術(二兩) 泡淡生干姜(一兩) 肉桂(五錢)
以上四味,生研末,滾水泛丸,每早服三錢,開水下。

何(三六) 脈沉,目黃舌腫,周身四肢疹發(fā),胃痛,肢末皆腫強,遇冷凍飲料涼即病,此久伏濕邪,陽氣傷損,議溫氣分以通周行之脈。烏頭 生白術 桂枝木 茯苓 半夏 姜汁

唐(嫗) 右后脅痛連腰胯,發(fā)必惡寒逆冷,暖護良久乃溫,此脈絡中氣血不行,遂至凝塞為痛,乃脈絡之痹癥,從陽維陰維論病。
鹿角霜 小茴香 當歸 川桂枝 沙苑 茯苓

王 努力,經(jīng)氣受傷,客邪乘衛(wèi)陽之疏而入,風濕阻遏經(jīng)隧,為腫為痛,大汗連出,痛仍不止,而大便反滑,其濕邪無有不傷陽氣者,固衛(wèi)陽以卻邪,古人正治,以濕家忌汗耳。(風濕)
生于術(三錢) 防風根(五分) 生黃 (三錢) 片姜黃(一錢) 桂枝木(五分) 海桐皮(一錢)羌活(五分) 獨活(五分)

又 人參(一錢) 生于術(二錢)黃耆(三錢) 炒當歸(一錢半) 川桂枝(一錢) 炙甘草(五分)煨姜(七分) 南棗(二枚)

又 風濕腫痹,舉世皆以客邪宜散,愈治愈劇,不明先因勞倦內(nèi)傷也。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參術益氣,佐以風藥,氣壯托出其邪,痛斯止矣。病患自云,手足如墮如無,詎非陽微不及行乎四末乎,此皆誤治,致參藥過費耳。
人參(一錢) 生于術(二錢)黃耆(二錢) 歸身(一錢半) 肉桂(三分) 炙甘草(三分)煨姜(一錢) 南棗(一枚)

又 遺泄陰傷,兼以斂攝。
人參(一錢) 生于術(二錢) 黃耆(三錢) 歸身(一錢) 炙草(五分) 熟地(三錢)茯神(三錢) 五味(五分) 白芍(一錢)(丸方)人參(二兩)黃耆(四兩) 茯神(二兩) 杞子(二兩) 鹿角霜(二兩) 鹿茸(二兩) 歸身(三兩) 炙草(一兩) 菊花炭(二兩) 煉蜜丸。

王 風濕痹痛。
防己 生于術 川獨活 茯苓 炒黃柏 生苡仁

又 痹在四肢。
羚羊角 白蒺藜 海桐皮 滑石 大豆黃卷 苡仁

又 照前方去蒺藜苡仁加連翹青菊葉花粉。

又 羚羊角 犀角 連翹 海桐皮 大豆黃卷 花粉 姜黃 金銀花

風濕熱走痛,二便不通,此痹癥也。
杏仁 木防己 寒水石 郁金 生石膏 木通

李 風濕肌腫而痛,畏熱。
炒黃柏 茅術 制蒺藜 木防己 秦艽 鉤藤

又 黃柏 防己 茯苓 苡仁 萆 虎骨

楊 四肢流走痹痛,風勝移走,濕凝為腫,下焦為甚,邪入陰分,蠲痛丹。

蔣(氏) 便溏食少,腰腹以下骨骱肢節(jié)沉痛。
人參 生于術 制白松香 茯苓 漢防己 北細辛 川獨活 苡仁

王 身半以上屬陽,風濕雨露從上而受,流入經(jīng)絡,與氣血交混,遂為痹痛,經(jīng)月來,外邪已變火化,攻散諸法,不能取效,急宜宣通清解,毋使布及流注。
防己 姜黃 蠶砂 杏仁 石膏 滑石

毛(氏) 風濕相搏,一身腫痛,周行之氣血為邪阻蔽,仿仲景木防己湯法。
木防己 石膏 杏仁 川桂枝 威靈仙 羌活

洪(四三) 濕盛生熱生痰,漸有痿痹之狀,乃陽明經(jīng)隧為壅,不可拘執(zhí)左屬血右屬氣也。金匱云:經(jīng)熱則痹,絡熱則痿,今有痛處,治在氣分。(濕熱)
生于術(三錢) 生黃 (三錢) 片姜黃(一錢) 川羌活(一錢) 半夏(一錢) 防風(五分)加桑枝(五錢)

又 術固衛(wèi)升陽,左肩胛痛未已,當治營中,以辛甘化風法。黃耆 當歸 炙草 防風 桂枝 肉桂

張 骨骱走注行痛,身體重著,不能轉舒,此為濕痹。但陽虛之質,忌辛散苦寒藥。
桂枝木 木防己 苡仁 羚羊角 大豆黃卷 杏仁 橘紅

方 左脈弦大,面赤痰多,大便不爽,此勞怒動肝,令陽氣不交于陰,陽維陽蹺二脈無血營養(yǎng)。內(nèi)風爍筋,跗○ 痹痛,暮夜為甚者,厥陰旺時也。病在脈絡。
金斛 晚蠶砂 漢防己 黃柏 半夏 萆 大檳榔汁

又 痛右緩,左痛,濕熱未盡,液虛風動也。
生地 阿膠 龜版 豆皮 茯苓 通草

某(十九) 舌白目彩油光,腰痹痛,濕邪內(nèi)蘊,尚未外達,必分利濕邪為主。
杏仁 蘇梗 木防己 濃樸 茯苓皮 花粉 晚蠶砂 茵陳

吳(氏) 風濕化熱,蒸于經(jīng)絡,周身痹痛,舌干咽燥,津液不得升降,營衛(wèi)不肯宣通,怕延中痿。
生石膏 杏仁 川桂枝 苡仁 木防己

又 石膏 杏仁 木防己 炒半夏 橘紅 黑山梔 姜汁 竹瀝

石 脈數(shù)右大,溫漸化熱,灼及經(jīng)絡,氣血交阻,而為痹痛,陽邪主動,自為游走,陽動化風,肉腠浮腫,俗諺稱為白虎歷節(jié)之謂。
川桂枝 木防己 杏仁 生石膏 花粉 郁金

又 照前方去郁金加寒水石晚蠶砂通草。

又 脈大已減,右數(shù)象未平,痛緩什七,肌膚甲錯,發(fā)癢,腹微滿,大便不通,陽明之氣未化,熱未盡去,陰已先虛,不可過劑。
麻仁 鮮生地 川斛 丹皮 寒水石 鉤藤

某 久痹釀成歷節(jié),舌黃痰多,由濕邪阻著經(jīng)脈。漢防己 嫩滑石 晚蠶砂 寒水石 杏仁 苡仁 茯苓 宋 病者長夏霉天奔走,內(nèi)踝重墜發(fā)斑,下焦痛起,繼而筋掣,及于腰窩左臂。經(jīng)云:傷于濕者。下先受之,夫下焦奇脈不流行,內(nèi)踝重著,陰維受邪,久必化熱爍血,風動內(nèi)舍乎肝膽,所謂少陽行身之側也。診得右脈緩,左脈實,濕熱混處血絡之中,搜逐甚難,此由濕痹之癥失治,延為痿廢沉 矣。三年病根,非倉猝迅攻,姑進先通營絡,參之奇經(jīng)為治,考古圣治痿痹。獨取陽明,惟通則留邪可拔耳。(濕熱入血絡)
鹿角霜 生白術 桂枝 茯苓 撫芎 歸須 白蒺藜 黃菊花

某 初病濕熱在經(jīng),久則瘀熱入絡,膿瘍?nèi)斩辔匆,漸而筋骨疼痛,金匱云:經(jīng)熱則痹,絡熱則痿,數(shù)年宿病,勿事速攻,夜服蒺藜丸。(午服)犀角 元參 連翹心 野赤豆皮 細生地 丹參 姜黃 桑枝

張(二九) 四肢經(jīng)隧之中,遇天令陰晦,疼痛拘攣,癰疽瘍潰膿,其病不發(fā),瘍愈病復至,抑且時常衄鼽,經(jīng)以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然經(jīng)年累月,外邪留著,氣血皆傷,其化為敗瘀凝痰,混處經(jīng)絡,蓋有諸矣。倘失其治,年多氣衰,延至廢棄沉 。(痰血壅塞經(jīng)絡)
當歸須(四兩) 干地龍(二兩) 穿山甲(二兩) 白芥子(一兩) 小撫芎(一兩) 生白蒺(二兩) 酒水各半法丸。

沈 從來痹癥,每以風寒濕三氣雜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乎暑 外加之濕熱,水谷內(nèi)蘊之濕熱,外來之邪,著于經(jīng)絡,內(nèi)受之邪,著于腑絡,故辛解汗出,熱痛不減,余以急清陽明而致小愈,病中復反者,口鼻復吸暑熱也。是病后宜薄味,使陽明氣爽,斯清陽流行不息,肢節(jié)脈絡舒通,而痹痿之根盡拔,至若溫補而圖速效,又非壯盛所宜。(暑傷氣濕熱入絡)
人參 茯苓 半夏 廣皮 生于術 枳實 川連 澤瀉 竹瀝姜汁法丸。暮服白蒺藜丸。

某 冬月溫舒,陽氣疏豁,風邪由風池風府,流及四末,古為痹癥,忽上忽下,以風為陽,陽主動也。診視鼻明,陽明中虛可見,卻邪之劑,在乎宣通經(jīng)脈。(衛(wèi)陽疏風邪入絡)
桂枝 羚羊角 杏仁 花粉 防己 桑枝 海桐皮 片姜黃

又 癥已漸安,脈絡有流通意。仲景云:經(jīng)熱則痹,絡熱則痿,知風yin于內(nèi),治以甘寒,寒可去熱,甘味不傷胃也。
甜杏仁 連翹 元參 花粉 綠豆皮 梨汁

又 余熱尚留,下午足寒,晨餐頸汗,胃未調(diào)和,食不甘美,因大便微溏,不必過潤。
北沙參 麥冬 川貝 川斛 陳皮 谷芽

沈(三七) 用養(yǎng)肝血熄風方,右指仍麻,行走則屈伸不舒,戌亥必心熱煩蒸,想前法不效,杞歸辛溫。陽動風亦動矣。議去辛用咸。若疑慮途次瘧邪未盡,致脈絡留滯,兼以通逐緩攻亦妙。(肝陰虛瘧邪入血絡)
熟地 龜膠 阿膠 秋石 天冬 麥冬 五味 茯神 蜜丸晨服。
桃仁 穿山甲 干地龍 撫芎 歸須 丹皮 紅花 沙苑 香附汁丸,夜服。

某 仲景以經(jīng)熱則痹,絡熱則痿,今痹痛多日,脈中筋急,熱入陰分血中,致下焦為甚,所謂上焦屬氣,下焦屬血耳。(熱入下焦血分)
柏子仁 當歸 丹皮 鉤藤 川斛 沙苑

又 痹痛,右膝甚。生虎骨 柏子仁 牛膝 萆 苡仁 茯苓

某(四八) 脈弦勁右足踝 腫痛,得暖得摩稍適,此風寒濕三氣,混入經(jīng)隧而為痹也。當用辛溫,宣通經(jīng)氣為要。(風寒濕入下焦經(jīng)隧) 活絡丹一丸,陳酒下。

某 痹痛在外踝筋骨,妨于行走,邪留經(jīng)絡,須以搜剔動藥。川烏 全蝎 地龍 山甲 大黑豆

某 病后過食肥膩,氣滯熱郁,口膩粘涎,指節(jié)常有痹痛,當從氣分宣通方法。(氣滯熱郁)
蘇梗 杏仁 蔞皮 郁金 半夏曲 橘紅

陳(五四) 勞動太過,陽氣煩蒸,中年液衰風旋,周身痹痛,此非客邪,法宜兩調(diào)陽明厥陰。(肝胃虛滯)
黃耆生白術 制首烏 當歸 白蒺藜 黑 豆皮

張(五三) 煩勞郁勃之陽,變現(xiàn)熱氣內(nèi)風,內(nèi)經(jīng)以熱yin風消,必用甘寒,前議謂酒客不喜甘味,且痰多食少,亦忌甘膩滋滯,用清少陽膽熱者,酒氣先入肝膽也。酒汁濕著,腸胃受之,理明以通胃,胃腸氣機流行,食加,滑泄頗減,今者氣熱,當午上冒,經(jīng)絡痹痛亦減于平日,主以和陽甘寒,宣通經(jīng)脈佐之。(肝膽風熱)
童桑 羚羊角 天門冬 枸杞子 白蒺藜 丹皮 茯苓 霍山石斛 共熬膏。

某(氏) 血虛風痹,骨骱腫痛。
羚羊角 細生地 元參 當歸 桂枝 桑枝 白蒺藜

金(三二) 痹痛在下,重著不移,論理必系寒濕。但左脈搏數(shù),經(jīng)月遺泄三四,痛處無形,豈是六yin邪聚,然隧道深遠,藥餌未易奏功,佐以艾灸,冀得效靈。(精血虛)
枸杞子 肉蓯蓉 虎骨膠 麋角膠 杜仲 桑椹子 天冬 沙苑 茯苓 溶膠丸。

孫 脈右大,陽明空,氣短閃爍欲痛。(氣虛)
人參 生黃 熟白術 炙草 廣皮 當歸 白芍 半夏 防風根 羌活

又 益氣頗安,知身半以上痹痛,乃陽不足也。
人參 黃耆 熟于術 炙草 桂枝 歸身 白芍 川羌

沈 痹痛在右,氣弱有痰。
生于術 川桂枝 川獨活 片姜黃 白茯苓 陳防己

王 辛香走竄,宣通經(jīng)隧壅結氣分之濕,有卻病之能,無補虛之益。大凡藥餌,先由中宮以布諸經(jīng),中焦為營氣之本,營氣失養(yǎng),轉旋目鈍,然攻病必藉藥氣之偏,朝夕更改,豈是去疾務盡之道,另于暮夜進養(yǎng)營一貼。(營虛)
人參 茯苓 桂枝木 炙草 當歸 炒白芍 南棗

吳(三六) 筋縱痛甚,邪留正痹,當此天暖,間用針刺以宣脈絡,初補氣血之中,必佐宣行通絡之治。(筋痹)
生黃 防風 桂枝 炒黑常山 歸身 青菊葉汁

某 痹痛偏左,入夜尤甚,血中之氣不行。(血中氣滯) 歸須 桑枝 苡仁 白疾黎 姜黃 木防己

劉(三八) 周禮采毒藥以供醫(yī)事,蓋因頑鈍沉痼,著于軀殼,非臟腑虛損,故必以有毒攻拔,使邪不留存,凝著氣血,乃效,既效矣。經(jīng)云:大毒治病,十去其五,當此只宜愛護身體,勿勞情志,便是全功道理,愚人必曰以藥除根,不知天地之氣,有勝有復,人身亦然,谷食養(yǎng)生,可御一生。藥餌偏勝豈可久服,不觀方士煉服金石丹藥,疽發(fā)而死者比比。(血虛絡澀)
何首烏 黑芝麻 桑枝桂枝湯泛丸。

某 脈沉小數(shù),營中留熱,骱骨尚有微疼,宜通經(jīng)絡,佐清營熱。(營中熱)
鉤藤 細生地 當歸須 白蒺藜 丹皮 片姜黃

此 癥與風病相似。但風則陽受之,痹則陰受之,故多重著沉痛,其在內(nèi)經(jīng),不越乎風寒濕三氣,然四時之令,皆能為邪,五臟之氣,各能受病,其實痹者,閉而不通之謂也。正氣為邪所阻,臟腑經(jīng)絡,不能暢達,皆由氣血虧損,腠理疏豁,風寒濕三氣,得以乘虛外襲,留滯于內(nèi),致濕痰濁血,流注凝澀而得之,故經(jīng)云: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又云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著痹,以及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之義,可知痹病之癥,非偏受一氣足以致之也。然而病癥多端,治法亦異,余亦不能盡述,茲以先生治痹之法,為申明一二,有衛(wèi)陽疏,風邪入絡而成痹者,以宣通經(jīng)脈,甘寒去熱為主,有經(jīng)脈受傷,陽氣不為護持而為痹者,以溫養(yǎng)通補,扶持生氣為主,有暑傷氣濕熱入絡而為痹者,用舒通脈絡之劑,使清陽流行為主,有風濕腫痛而為痹者,用參術益氣,佐以風藥壯氣為主,有濕熱傷氣,及溫熱入血絡而成痹者,用固衛(wèi)陽以卻邪,及宣通營絡,兼治奇經(jīng)為主,有肝陰虛,瘧邪入絡而為痹者,以咸苦滋陰,兼以通逐緩攻為主,有寒濕入絡而成痹者,以微通其陽,兼以通補為主,有氣滯熱郁而成痹者,從氣分宣通為主,有肝胃虛滯而成痹者,以兩補厥陰陽明為治,有風寒濕入下焦經(jīng)隧而為痹者,用辛溫以宣通經(jīng)氣為主,有肝膽風熱而成痹者,用甘寒和陽,宣通脈絡為主,有血虛絡澀,及營虛而成痹者,以養(yǎng)營養(yǎng)血為主,又有周痹行痹肢痹筋痹,及風寒濕三氣雜合之痹,亦不外乎流暢氣血,祛邪養(yǎng)正,宣通脈絡諸法,故張景岳云,治痹之法,只宜峻補真陰,宣通脈絡,使氣血得以流行,不www.med126.com得過用風燥等藥,以再傷陰氣,亦見道之言也。(鄒滋九)

徐評 案多重復,可刪,既知風寒濕為痹,則盡屬外邪可知,而用人參及溫補之藥者,十居二三,恐有留邪之患,凡屬形體之疾,當外治,不明外治之法,服藥雖中病,僅得醫(yī)術之半耳。

痙厥

李 先因嘔吐腹痛,隨即昏迷,此氣火痰上蒙清神為厥,先用烏梅擦牙,令牙關得開,然后用藥。(痰火上閉)至寶丹三分。

某 陽氣暴張,精絕,令人煎厥。(煎厥)
細生地(一兩) 阿膠(三錢) 出山(打薄五錢) 調(diào)珍珠末(一錢)
細生地 元參 龜膠 阿膠 淡菜 蚌水

又 液涸消渴,都是臟陰為病,前議填陰,藥汁濃膩不能多進。但胃口不醒,生氣何以再振,陽明陽土,非甘涼不復,況肝病治胃,自來有諸。
人參 麥冬 川斛 新會皮 白粳米 干佩蘭

王(四一) 經(jīng)云: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令人煎厥,夫勞動陽氣弛張,則陰精不司留戀其陽,雖有若無,故曰絕,積之既久,逢夏季陽正開泄,五志火動風生。若煎熬者然,斯為暈厥耳。治法以清心益腎,使肝膽相火,內(nèi)風不為暴起,然必薄味靜養(yǎng)為穩(wěn)。
連翹心 元參心 竹葉心 知母 細生地 生白芍

某(二九) 腎厥,由背脊而升,發(fā)時手足逆冷,口吐涎沫,喉如刀刺,蓋足少陰經(jīng)脈,上循喉嚨,挾舌本。陰濁自下上犯,必循經(jīng)而至,仿許學士椒附意,通陽以泄?jié)彡幎。(腎厥)
炮附子 淡干姜 川椒 胡蘆巴 半夏 茯苓 姜汁泛丸。

某 腎厥,氣逆至頭,玉貞丸二十粒

盛(四九) 臍上心下熱熾,咽喉間陳腐氣,遂神昏仆厥,經(jīng)時汗出而醒,病來口涌血沫,乃膻中熱擁以致心竅受蒙。若非芳香清透,不能宣通絡中瘀痹。(膻中熱郁心竅蒙)
烏犀角(一兩) 天竺黃(一兩) 丹參(一兩) 郁金(一兩) 云茯神(一兩) 石菖蒲(五錢)麝香(一錢) 冰片(五分)
各生研,野赤豆皮煎湯泛丸,竹葉湯送下二錢,食后服。

謝(女) 熱郁于內(nèi),則機竅不靈,春令升泄,木火化風旋擾,瘈瘲 搐搦,有癲癇之慮,不可進通經(jīng),再劫其陰液。
細生地 郁金 犀角 丹參 石菖蒲 生白芍 竹瀝

又 火yin于內(nèi),治以苦寒,佐以咸寒。
黃連 黃芩 黃柏 黑山梔 牡蠣 生地 沖入方諸水

又 脈左堅,經(jīng)阻半載,戌亥陰時,厥逆肢掣,逾時方蘇,即欲渴飲,龍薈宣竅,咸苦清火未效,且大便兩旬不解,定是熱結在血,仿古人厥應下之義,用張子和玉燭散,玉燭散。

羅 溫邪內(nèi)陷,津液被劫,厥陽挾內(nèi)風上逆,遂致痙厥。(溫邪劫液風陽上逆)
生牡蠣 阿膠 熟地炭 生白芍 炒遠志 石菖蒲

又 厥陰誤進剛藥,五液劫盡,陽氣與內(nèi)風鴟張,遂變?yōu)榀d,平昔內(nèi)損,繼以暴邪,本屬難調(diào),此陰氣竭絕,戌亥當防。
熟地炭 磁石 生白芍 木瓜 遠志 茯神

毛 瘦人而病溫熱,神呆舌赤,診脈時,兩手牽掣震動,此津液受劫,肝風內(nèi)鼓,是發(fā)痙之原。議以養(yǎng)胃汁,熄肝風,務在存陰耳。用仲景復脈湯法,去參姜桂。

余 脈細促,神迷,舌縮言謇,耳聾,四肢牽引,牙關不緊,病已月余,乃溫邪劫液,陽浮獨行,內(nèi)風大震,變幻痙厥危,議以育陰熄風法,必得痙止神清,方有轉機。
阿膠(二錢) 雞子黃(一枚) 人參(秋石拌烘一錢) 天冬(一錢) 細生地(二錢) 白芍(一錢半)

又 神氣稍蘇,脈來斂靜,五液交涸,風陽尚動,滋液救其焚燎,清補和陽去熱,用藥全以甘寒。津液來復,可望向安。
阿膠 人參 淡菜 鮮生地 天冬 川斛

毛 少陰不藏,溫邪深入,喘促汗出,渴不多飲,舌辛似縮,癥非輕小,擬用復脈湯,為邪少虛多之治,去姜。

又 舌絳汗泄,齒燥痰膩,熱劫津液,最防痙厥,復脈湯去姜桂。

唐 積勞伏暑,欲寐時,心中轟然上升,自覺神魂縹緲,此皆陽氣上冒,內(nèi)風鼓動,所以陡然昏厥。(暑邪內(nèi)陷胞絡閉結)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生地 麥冬 竹葉心

方 熱閉神狂,因乎食復,畏人與肢筋牽動,仍屬暑病變痙,通三焦以清神明,冀有轉機,紫雪丹二錢。

又 舌欲痿,膚燥筋掣,熱劫脂液殆盡為痙,用河間甘露飲,再服紫雪丹一錢。

楊 暑由上受,先入肺絡,日期漸多,氣分熱邪逆?zhèn)魅霠I,遂逼心胞絡中,神昏欲躁,舌音縮,手足牽引,乃暑熱深陷,謂之發(fā)痙,熱閉在里,肢體反不發(fā)熱,熱邪內(nèi)閉則外脫,豈非至急,考古人方法,清絡熱必兼芳香,開里竅以清神識。若重藥攻邪,直走腸胃,與胞絡結閉無干涉也。
犀角 元參 鮮生地 連翹 鮮菖蒲 銀花 化至寶丹四丸

金 暑熱結聚于里,三焦交阻,上則神呆不語,牙關不開,下則少腹沖氣,小溲不利,邪結皆無形之熱閉塞,漸有痙厥之狀,昨大便既下,而現(xiàn)此象,豈是垢滯,議芳香宣竅,通解在里蘊熱。紫雪丹一錢五分 開水化勻三服。

鮑 舌白,渴欲冷凍飲料,氣促,嗆咳而呃,胸悶昏譫,此暑風濕熱穢濁痹塞,宿垢尚在小腸,旬日間漸變痙厥,是為險機,議逐穢結,以冀稍清。
大杏仁 連翹心 竹葉心 川貝母 菖蒲根汁 辰砂益元散 煎藥化牛黃丸一服。

蔡 暑濕熱,都著氣分,乃消食苦降滋血亂治,熱熾津涸,舌板成痙,究竟邪閉阻竅,勢屬不穩(wěn)。
人參 生甘草 石膏 知母 粳米

潘(二八) 肝陽化風,上冒為厥,風陽內(nèi)爍,脂液涸而作痛,此非實癥,剛燥忌用。(肝風)
生地 阿膠 牡蠣 天冬 茯神 生白芍

夏(五二) 中年以后,陽氣日衰,是下焦偏冷,陽不及護衛(wèi)周身,氣分更虛,右肢如痿,當春地氣上升。身中肝風大震,心嘈嗔怒,痰涌音啞,乃厥象也。皆本氣自病,最難見效。
熟地 熟淡附子 牛膝炭 炒麥冬 遠志炭 茯苓

馬 面青 白,入夜顴頰漸赤,耳聾,舌心干板而縮,并不渴飲,間有寒戰(zhàn)后熱,此厥陰肝臟液涸風旋,勢成痙厥危癥,勉從經(jīng)旨之訓,肝苦急,當食甘以緩之。甘麥大棗東加阿膠。

陸 面青,頭痛動搖,手足搐搦牽掣,驚嚇惱怒,病從肝起,如饑求食,晝夜無寐,都是肝風盤旋鼓舞,漸為癇厥,此乃五志之病。
阿膠 牡蠣 生地 天冬 小麥 生白芍

某 沖氣巔脹厥,龍薈丸一錢二分。

顧 此痿厥也。蓋厥陰風旋,陽冒神迷則為厥,陽明絡空,四末不用,而為痿厥,午后黃昏,乃厥陰陽明旺時,病機發(fā)現(xiàn)矣。凡此皆屬絡病,金匱篇中有之。仲景云:諸厥宜下,下之利不止者死,明不下降之藥,皆可止厥。但不可硝黃再傷陰陽耳。但積年沉,非旦夕速效可知矣。
鱉甲 真阿膠 方諸水 鮮生地 元參 青黛

又 照前方去元參加天冬。厥從肝起,其病在下,木必得水而生,陰水虧,斯陽風爍筋,而絡中熱沸即厥,拙擬血屬介類,味咸入陰,青色入肝,潛陽為法。

又 陰絡空隙,厥陽內(nèi)風掀然鼓動而為厥,余用咸味入陰和陽,介類有情之潛伏,頗見小效。但病根在下深遠,湯劑輕浮,焉能填隙,改湯為膏,取藥力味重以填實之,亦止厥一法。
鮮鱉甲 敗龜版 豬脊髓 羊骨髓 生地 天冬 阿膠 淡菜 黃柏 熬膏,早服七錢,午服四錢。

林 據(jù)說六七年前,驚駭起病,氣從左脅有聲,攻及胸膈,心中脹極,氣降脹減,必汗出溲溺。此屬肝厥,凡煩勞動怒,即刻舉發(fā),肝木風火內(nèi)寄,其來必驟,且有聲音,久恙非湯藥可投,緩調(diào)須用丸藥,更發(fā)作自必輕減。
人參 干姜 附子 桂枝 川椒 小川連 川楝子 當歸 白芍 烏梅肉丸

顧 平昔腸紅,陰絡久傷,左脅下宿瘕,肝家風氣易結,形瘦面青,陰虛,陽氣易冒,血絡不得凝靜,諸陽一并遂為厥,沖氣自下犯胃為呃,癥似蓄血為狂,奈脈細勁,咽喉皆痛,真陰枯槁之象水液無有,風木大震,此剛劑強鎮(zhèn),不能熄其厥冒耳。
雞子黃(一枚) 真阿膠(二錢) 淡菜(泡洗五錢) 龜版(五錢) 沖入熱童便一杯。

戴 酒客中虛多濕,陽明素虛,厥陰來乘,當谷雨土旺用事,風木與陽俱升逆,郁冒而厥,此平昔積勞內(nèi)因,與外邪無涉,閱醫(yī)多用風藥,是再傷肌表護衛(wèi)之陽,乃召風以致中耳。
川桂枝 羚羊角 炒半夏 橘紅 明天麻 茯苓 當歸 鉤藤

吳(三十) 肝風癇厥,迅發(fā)莫制,都因腎真內(nèi)怯,平素多遺,診脈芤弱,議用固本丸,固本加五味萸肉龍骨金箔蜜丸。

謝(五八) 有年下虛,春木自地而升,陽浮上蒙清竅。經(jīng)云:下虛上實,為厥癲疾,肝風內(nèi)震,倘加惱怒。必致厥仆痱中,大忌攻痰祛風藥。
熟地 天冬 萸肉 五味 牛膝 龜甲 磁石 茯神 遠志 菖蒲

夏(十九) 少腹氣攻有形,嘔吐頭脹,陰脈不至頭,而厥陰脈上至巔頂,四肢逆冷,即厥象也。不是瘧母宿冷,肝脈環(huán)繞陰器為遺泄。(厥陰寒厥)
炒黑川椒 川楝子 炒橘核 青木香 小茴香 茯苓

王 右脈已伏,左小緊,四肢冰冷,干嘔煩渴,厥陰濁泛,胃陽欲絕,此屬痛厥,姑以辛熱泄?jié)嵬枴?br>泡淡吳萸 制附子 川楝子 延胡索 淡干姜 茯苓

又 脈微為無陽,下利冷汗,嘔逆不食,肢厥不肯回陽,一團濁陰阻蔽,卻有閉脘之危,議四逆之屬,護陽驅濁。
人參 淡附子 枳實 茯苓 生淡干姜

又 肢厥惡心吞酸胸滿,大便不通有六日。
川連 淡干姜 人參 枳實 陳皮 半夏 茯苓 史 溫熱已入厥陰,陰傷,致風陽上巔,遂為痙厥,厥發(fā)丑寅,陽明少陽之陽震動,昨進咸苦,清其陰分之熱已效,今復入鎮(zhèn)陽以止厥。(厥陰熱邪)
生地 天冬 阿膠 雞子黃 生龍骨 小麥 蔣 眩暈,心痛脹,嘔吐涎沫,周身麻木,此厥陰肝臟中陽,過胃貫膈,逆沖不已,有痙厥之意。
川連(吳萸煮) 干姜 川楝子 烏梅 牡蠣 白芍

又 開泄和陽入陰已效,當停煎藥,龍薈丸。

程 厥邪熱深,生姜性辛溫,大泄肝陰,陽遂上冒,心熱暈厥。但陰虛熱熾,苦寒不可多進,以滋陰卻熱為穩(wěn)。
生鱉甲 鮮生地 生白芍 知母 山梔 橘紅

張 未病先有驚恐,先寒戰(zhàn),后發(fā)熱,心中極熱,干嘔煩躁,渴飲冷,仍不解渴,診脈小弦,舌白無胎,曾肢冷如冰,此熱邪已入厥陰肝經(jīng),所謂熱深厥深也。病全入里,極為棘手,議用紫雪丹。開深伏之熱結,取其芳香宣竅,冀得躁擾勢緩,方有轉機,紫雪丹二錢。

王 心中疼熱,耳聾自利,熱邪已入厥陰,三日不厥,方有好音。
郁金 川連 秦皮 黃芩 連翹心 石菖蒲汁

某 先發(fā)水痘,已感冬溫,小愈不忌葷腥,余邪復熾,熱不可遏,入夜昏煩,輒云頭痛,邪深走厥陰,所以發(fā)厥,診脈兩手俱細,是陽極似陰,鼻煤舌干,目 黃,多屬邪閉壞敗,諒難挽回,用涼膈散。

伍(女) 室女經(jīng)來,沖脈自動,動則陽升,內(nèi)風繞旋不息,為薄厥煎厥,陽明虛,胃失降,厥陰熱,肝愈橫,風陽上冒,清空神迷,諸竅似阻,皆入夏大地發(fā)泄之征,本虛表實,先理其實,議用局方龍薈丸,純苦直降,非湯飲留連腸胃之比,每服三錢,不拘二三次分服,接用復脈法,去參姜桂。(肝風爍陰)

施(氏) 諸厥屬肝,肝病犯胃,為嘔逆腹痛,乃定例也。診脈虛小,望色 白,據(jù)述懷妊,病竟不發(fā),思中流砥柱,斯肝木凝然,則知培植胃土,乃治病法程矣。(肝逆胃虛) 六君子去術皮加芍藥木瓜煨姜南棗。

某(氏) 厥屬肝病,幾番病發(fā),都因經(jīng)水適來,夫血海貯聚既下,斯沖脈空乏,而風陽交動,厥之暴至之因由也。咸寒濡潤,亦和陽泄內(nèi)風之義,治之未應,下焦獨冷,喉嗆胸痹,思沖脈乃陽明所屬,陽明虛則失闔,厥氣上犯莫遏,內(nèi)經(jīng)治肝不應,當取陽明,制其侮也。暫用通補入腑,取乎腑以通為補,小半夏東加白糯米。

龔(三一) 諸厥皆隸厥陰,疝瘕,心熱脅脹,中消便難,乃肝陽內(nèi)風,妄動消爍,犯及陽明矣。經(jīng)言治肝不應,當取陽明,肝胃一臟一腑相對,不耐溫補者,是肝用太過,肝體不及也。九孔石決明 淮小麥 清阿膠 細生地 天冬 茯神

陳 嗔怒微厥,肝陽升舉,宜益胃陰以制伏。(怒)
人參(冷沖) 麥冬 茯神 鮮蓮子 竹葉心 生甘草 微溫服

葉(氏) 脈右大,熱升風動,郁冒為厥,宗陳無擇羚羊角散方。(奇脈虛風陽動)
羚羊角 小生地 元參 丹參 連翹 黑豆皮

又 厥后驚惕汗泄,陽風無制,都緣陰枯不主戀陽,議用六味益陰和陽,炒六味去山藥加人參秋石。

又 渴不欲飲,陰不上乘,況寐醒神識不靜,易驚汗出,法當斂補。
人參 萸肉炭 熟地 五味 茯神 遠志

又 半月經(jīng)水兩至,痛自下焦沖突而厥,病由陰維沖任,蓋八脈所司也。此養(yǎng)營僅到中宮,所以無效。
蓯蓉 鹿角霜 當歸 柏子霜 桂枝木 茯苓

又 前法已中病情,須從奇經(jīng)治義,照前方去桂枝木加鹿角膠。

又 病去八九,僅以溫補下元為法,不必窮治。
淡蓯蓉 炒杞子 當歸 柏子仁 茯苓 小茴香

陶(氏) 脈數(shù),厥止,熱在營中。(心營熱)
犀角 元參 丹皮 連翹心 膽星 橘紅

王 口鼻觸入異氣,胃傷嘔吐,土衰則木克,肝風內(nèi)橫,三蟲擾動為痛,從蛔厥論治。(蛔厥嘔吐)
川椒 干姜 桂枝木 川楝子 人參 川連 烏梅 生白芍

黃(二十) 據(jù)述十一年前夏秋間,多用井水鹽梅,因此昏厥,以后三五日一發(fā),病愈雖醒,日瘦日減。間有語言不自接續(xù),想其至理,水鹽梅酸,大泄肝腎臟陰,厥者,陽氣逆亂,冒神憒憒,勢成沉痼,非癇厥門治痰治火清竅者,是臟陰受病,臟主乎藏蓄,醫(yī)偏搜逐劫爍,凡陰涸欲絕,譬諸油盡,燈焰忽明忽昏,撲然息矣。先圣先賢從無成法,未敢湊藥欺人。(陰涸欲絕)常用人乳一杯。

某 脈左動如數(shù),右小濡弱,病起嗔怒,即寒熱汗出心悸,繼而神魂自覺散越,夫肝臟藏魂,因怒則諸陽皆動,所見病源,無非陽動變化內(nèi)風而為厥,故凡屬厥癥,多隸厥陰肝病,考內(nèi)經(jīng)治肝,不外辛以理用,酸以治體,甘以緩急,今精彩散失,鎮(zhèn)固收攝,猶慮弗及,而方書泄肝平肝抑肝方法盡多,至于補法,多以子母相生為治,此病全以肝腎下焦主法為正,所服醫(yī)藥。并無師古之方,未識何見。
阿膠(一錢半) 雞子黃(一枚) 人參(一錢) 生地(三錢) 金箔(五片)

某 冷自足上貫于心,初起周身麻木,今則口鼻皆有冷氣,病起驚恐,內(nèi)傷肝腎為厥,沖脈隸于肝腎,二臟失藏,沖氣沸亂,其脈由至陰而上,故多冷耳。(肝腎虛沖氣逆)
淡蓯蓉 熟地炭 五味子 紫石英 茯苓 牛膝

汪 胃陽傷殘,濁氣上攻,將為痛厥,當治陽明之陽。(痛厥)
吳茱萸 姜汁 半夏 茯苓 粳米

又 照前方去吳萸加廣皮。

某 熱甚而厥,其熱邪必在陰分,古稱熱深厥深,病中遺泄,陰傷邪陷,發(fā)表攻里,斷難施用,和正托邪,是為正法。(瘧厥)
草果 知母 人參 半夏 姜汁 烏梅

厥者,從下逆上之病也。痙者,明其風強之狀也。所以二字每每并言,原與傷寒門所載者有間,想是癥總,由氣血日偏,陰陽一并而成,譬如風雷之猛烈,郁極而發(fā)也。若發(fā)而漸復者,猶可轉危為安。若發(fā)而轉逆者,必至直拔根 乃已,斯存亡之機,在乎命臟之盈虧耳?挤綍坎灰唬虏≈蛴梢喾,大抵可吐者,如痰食填塞于胸中,用瓜蒂散之類。及燒鹽探引方法,可清可折者,如厥陽壯火升逆而莫制,用玉女煎,及宣明龍薈丸法,可開可降者如氣厥,薄厥,而形氣暴絕,有五磨飲子,及蒲黃酒法,穢濁蒙神,而昏亂無知,有牛黃至寶,及蘇合香丸之兩法,飛尸卒厥,先宜酒醴以引導,并可按穴而施針法及灸法。若從虛而論者,如內(nèi)奪而厥,則為喑痱,有地黃飲子之通攝下焦法,煩勞陽張,令人煎厥有人參固本,加入金箔方諸水,為壯水制火法,血厥而陽騰絡沸,參乎從陰從陽法,色厥而精脫于下,急與大劑挽元法,腎厥宗許學士之椒附以通陽,蛔厥有仲景之安蛔法,陽極用救陰峻劑,陰極有扶陽方法,種種規(guī)模已為全備,及參案中,先生于是癥獨重在肝。

蓋肝者,將軍之官,善干他臟者也。要知肝氣一逆,則諸氣皆逆,氣逆則痰生,遂火沸風旋神迷魂蕩,無所不至矣。若犯于上者,不免凌金爍液,有門冬湯,及瓊玉膏之補金柔制法。若犯于中,而為嘔為脹者,用六君去術,加木瓜姜芍之類,及附子粳米東加人參,為補胃凝肝法。若震及心脾,而為悸為消者,用甘麥大棗湯,合龍蠣之屬,為緩急重鎮(zhèn)法。若挾少陽之威而乘巔搖絡者,用羚羊鉤藤元參連翹之劑,為熄風清絡法。若本臟自病,而體用失和者,以椒梅桂芍之類,為益體宣用法。若因母臟之虛,而擾及子臟之位者,用三才配合龜甲磁朱,及復脈減辛味,復入雞黃之屬,為安攝其子母法,至于痿厥之治,尤覺神奇。取血肉介類,改湯為膏,謂其力味重實,填隙止厥最速,此豈非補前人之未備,開后學之法門者乎,參是案者,幸毋忽諸。(邵新甫)

徐評 案中所載甚雜,或有癇癥,或有痙癥,或有怔忡癥,或有火郁癥,或有驚恐癥,或有痰迷癥,皆謂之厥,此編書者之過也。至于當用人參,則厥癥十不得一者,乃居其三四,恐留邪之害,必有受之者矣。

某 驚則氣逆,陽泄為汗,用重鎮(zhèn)壓驚。(氣逆陽泄)
川桂枝木(五分)黃耆(去心二錢) 人參(一錢) 龍骨(一錢半) 左顧牡蠣(一錢半)

某 驚恐傷神,不語。(痰火阻竅)
建蘭根汁 姜汁 金汁
共和一處,隔湯燉,徐徐服。

某 因驚外觸,見癥神怯欲迷,已經(jīng)肢厥冷汗怕動,仿鎮(zhèn)怯理虛。(臟燥陽浮)
人參 茯神 棗仁 生龍骨 石菖蒲 炙草 南棗 陳淮小麥 早上服

楊(氏) 經(jīng)血期至,驟加驚恐,即病寒熱,心悸不寐,此驚則動肝,恐則傷腎,最慮久延臟燥,即有肝厥之患。
淮小麥 天冬 龍骨 牡蠣 白芍 茯神

陳(二九) 心中若煙霧,噯則氣散,少頃即聚,易驚恐畏懼,嘔逆不渴,自述難鳴苦況,瀉后亡陰,熱藥劫陰,前議和胃不應,主以鎮(zhèn)之攝之。
炙甘草 淮小麥 大棗 棗仁 青龍骨

某 驟驚,陽逆暴厥,為肝膽病,晝則心悸是陽動,夜則氣墜屬陰虧,用收固腎肝可效。(肝腎陰虛陽浮)
生地(五錢) 萸肉(一錢) 龍骨(三錢) 牡蠣(三錢) 五味(一錢) 真金箔(三張)

經(jīng)云:驚則傷膽,恐則傷腎。大凡可畏之事,猝然而至者謂之驚。若從容而至,可以宛轉思維者,謂之恐,是驚急而恐緩也。夫驚癥,大人亦有之,小兒最多,因其神志未堅,膽氣未充,故每遇稍異之形聲,即陡然而驚矣。驚之所傷,由心猝及乎膽,由膽即及乎肝,遂致心主君火,兼肝膽中相火風木,驟然而起,癥現(xiàn)搐搦,神昏譫妄,肢冷厥逆,吐乳身熱,目竄口噤,種種所患,無非心肝膽之現(xiàn)癥,而實毫無外感之風邪,此因外受之驚,而動內(nèi)之木火風也。故但當以一驚字,立為病名,斯乃切當,因其內(nèi)風沸起,遂加一風字,因病來迅速又加一急字故遂有急驚風之病名,此已屬牽強附會矣。至于今之混稱為急驚風者,更屬背謬,總因小兒陰氣未充,外感之風溫風熱風火,以及寒邪化熱,并燥火諸癥,最易傷陰,陰傷則血不營筋,液傷則脈絡滯澀,熱盛,亦能使內(nèi)之木火風相繼而起,所現(xiàn)之癥,與受驚者類亦相同,然實非因受驚而起,其所治之法,大有區(qū)別,如果因驚者,治宜安養(yǎng)心神,鎮(zhèn)驚定怯,甘涼清內(nèi)熱,柔潤熄肝風,或少佐芳香,通其竅絡,舒其結閉,至于剛熱燥澀,表散之藥,概不可用。若無驚而但感外邪者,有宜于涼散,有宜于溫散,有宜于苦寒清火,有宜于甘溫扶陽,或補或瀉,自當按六yin之邪而施治,與驚字毫無關涉,奈今之醫(yī)者,每遇非驚之癥,因不能辨明六氣中所傷何氣,卻定不出病名,遂強將一驚字混入,藉口漫稱為急驚風癥,掩飾欺人,病家亦酷信之,以為小兒防范難周,焉有無驚之理,其所訂之方錯雜游移不知治驚總以心肝膽為主。若治時邪,須兼肺胃脾腎,三焦營衛(wèi)經(jīng)絡而論,大不相同也。更有一種稱慢驚風之病名者,尤屬怪誕不經(jīng),必當亟為駁正,有論在幼科吐瀉之后,宜合觀之。(華岫云)

徐評 風字最妙,凡肝膽之疾,無不因風,肝為風臟,經(jīng)云風者百病之長也。不但外風名風,即內(nèi)風亦名風,故大人口眼歪斜,神昏厥冒,亦名中風,與小兒亦相類,何獨小兒之病不得名風也。

癲癇

孫(十八) 神呆脈沉,因驚恐以致癇疾,語言不甚明了,此痰火阻其靈竅,深戒酒肉濃味,靜室善調(diào)。經(jīng)年可愈。(驚恐痰火升)
黃連 黃芩 山梔 枳實 橘紅 膽星 菖蒲 遠志

陳 動怒驚觸,乃外加擾內(nèi),致五志陽越莫制,古人集癲癇狂辨,以陽并于陰,陰并于陽,互異。今以陽逆狂亂,非苦藥之降,未能清爽其神識也。當歸龍薈丸三錢。倪 驟然驚惕,陽氣上逆,遂神呆不寐,倏爾叫喊,不食不饑不便,有癲癇之象,龍薈丸二服。

盧(十四) 痰病已成癇疾,難愈。
竹節(jié)白附子 天竺黃 陳膽星 石菖蒲 川連 郁金 茯神 橘紅

汪 驚恐,陽升風動,宿癇遂發(fā),吐痰嘔逆不言,絡脈失利也。(陽氣郁竅絡阻)
羚羊角 石菖蒲 膽星 遠志 連翹 鉤藤 天麻 橘紅

曹(十四) 春病及長夏,癇厥屢發(fā),前用龍薈丸意,苦泄肝膽,初服即瀉,此久病陰分已虛,議理陰和陽,入酸以約束之。
生雞子黃 阿膠 川連 黃柏 生白芍 米醋

金(二十) 癇厥,神呆肢強。
犀角 羚羊角 元參 菖蒲 炒半夏 炒遠志 郁金 橘紅

吳 驚狂,乃木火擾動,雖得平靜,仍心悸怔忡,夜臥醫(yī)學全.在線m.zxtf.net.cn不寐,診脈虛細如絲,已非痰火有余,議補心丹,以理心之用。(木火動心神虛)
人參 茯神 棗仁 元參 丹參 天冬
麥冬 生地 川連 柏子仁 菖蒲 桔梗 遠志

葉(氏) 每遇經(jīng)來紫黑,癇疾必發(fā),暮夜驚呼聲震,晝則神呆,面青多笑,火風由肝而至,泄膽熱以清神,再商后法。(木火郁血滯)
丹皮 丹參 細生地 黑山梔 茺蔚子 胡黃連 調(diào)入琥珀

張(二二) 入冬不寐,癇疾遂發(fā),此陽不潛藏,治在肝腎。(肝腎陽升) 用虎潛法。

某 癲疾,脈不鼓指,議交心腎,益神志。(火郁心腎不交)
生地 龜甲 黃柏 川連(酒炒) 菖蒲 茯神 遠志 山梔 竹葉

葉(二九) 五志陽升,神識迷惑,忽清忽甚者,非有形質之邪,乃熱氣化風上巔,致于竟夜不寐,攻痰疏利,決不效驗,先以極苦之藥,冀其亢陽潛降。(風陽陽亢)
生地 龍膽草 丹參 木通 山梔 蘆薈 青黛 薄荷

某 平昔操持,身心皆動,悲憂驚恐,情志內(nèi)傷,漸漸神志恍惚,有似癲癇,其病不在一臟矣。醫(yī)藥中七情致?lián)p,二千年來,從未有一方包羅者,然約旨總以陰陽迭偏為定評,凡動皆陽,當宗靜以生陰是議,陽乘于絡臟陰不安,斂攝鎮(zhèn)固,久進可效,家務見聞,必宜屏絕,百日為期。(勞心太過)
人參 廉珠 茯神 棗仁 炙草 生龍骨 萸肉 五味 金箔

天地,一陰陽也。陰陽和則天清地寧,一有偏勝,遂有非常之變,人身亦一陰陽也。陰陽和則神清氣定,一有偏勝,自致不測之,故內(nèi)經(jīng)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癇與癲,其原則同也。古人集癲癇狂辨,以為陽并于陰,陰并于陽,此誠不刊之論,言乎現(xiàn)癥,狂則少臥不饑。妄言妄笑,甚則上屋逾垣,其候多躁而常醒,癲則或歌或哭,如醉如癡,甚至不知穢潔,其候多靜而常昏,癇則發(fā)作無時,卒然昏仆,筋瘈瘲,口中作聲,后人因其聲似,分馬癇牛癇豬癇羊癇雞癇五名,其候經(jīng)時而必止,推其病因,狂由大驚大怒,病在肝膽胃經(jīng),三陽并而上升,故火熾則痰涌,心竅為之閉塞,癲由積憂積郁,病在心脾胞絡,三陰蔽而不宣。故氣郁則痰迷,神志為之混淆,癇病或由驚恐,或由飲食不節(jié),或由母腹中受驚,以致內(nèi)臟不平,經(jīng)久失調(diào),一觸積痰,厥氣內(nèi)風,猝焉暴逆,莫能禁止,待其氣反然后已,至于主治。察形證,診脈候,以辨虛實,狂之實者,以承氣白虎,直折陽明之火,生鐵落飲,重制肝膽之邪,虛者當壯水以制火,二陰煎之類主之,癲之實者,以滾痰丸,開痰壅閉,清心丸泄火郁勃,虛者當養(yǎng)神而通志,歸脾枕中之類主之,癇之實者,用五癇丸以攻風,控涎丸以劫痰。

龍薈丸以瀉火,虛者當補助氣血,調(diào)攝陰陽,養(yǎng)營湯河車丸之類主之,狂癲癇三癥治法。大旨不越乎此,今如肝風痰火者,苦辛以開泄,神虛火炎者,則清補并施,肝膽厥陽化風旋逆者,以極苦之藥折之,神志兩虛者,用交心腎法,勞神太過者,宗靜以生陰意,為斂補鎮(zhèn)攝,方案雖未詳備,而零珠碎玉,不悉堪為世寶哉,醫(yī)者惟調(diào)理其陰陽,不使有所偏勝,則郁逆自消,而神氣得反其常焉矣。(龔商年)


點擊查看:<<臨證指南醫(yī)案>>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